“漫漫小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怀念故乡的美文欣赏:故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怀念故乡的美文欣赏:故乡,欢迎大家收藏分享。

篇1:怀念故乡的美文欣赏:故乡
深夜,我伫立在奶奶家陈旧的书柜前,翻看着老旧的相册。突然,一张已经泛黄的老照片映入了我的眼帘。
照片上的小女孩站在一座低矮的平房前,应该是刚玩完沙,手中还握着一个塑料铲,眼睛笑成了一个弯弯的月亮,看起来十分开心、满足。问起父亲才知道这是我六岁时在废弃的供应处工厂照的相。
这泛黄的照片勾起了我心中深埋已久的回忆,展现出一幅幅记忆中的景象。
我那已经逝去的童年便是在这里度过的,记忆中供应处的厂房就在我家旁边,那时沙地上耸立着一座座矮小的平房。没有世纪公园之前,我的乐趣便是每天到那里玩沙。虽说及不上抗战遗址那么历史悠久,但我想这房屋还是有一定的年头了:经过了无数风吹日晒的外墙已经发白,铁质的窗框也已锈迹斑斑……这些印记都是它“成长”路上的见证人。
回忆间,我仿佛又看见了许多孩童蹲在沙坑中玩沙的样子,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我仿佛又看见了自己在路边逗野猫,不时地摸摸它的脑袋,被它蹭得痒到开怀大笑。我仿佛又看见那废弃厂房中尘封的蜘蛛网……
如今,十年过去了,我早已寻不见那低矮平房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青石板铺成的道路和符合城市气息的一幢幢淡黄色建筑。而那欢乐的记忆也随着时光的飞逝全部躲进了心底的某个角落,等待着一个契机被再次唤醒。
我看着那张老照片,似乎明白:故乡,就是指你和她之间的联系不过是在那里度过了你人生中最普通的一段时光,她见证着你的成长,陪伴着你度过人生中最顺利或艰难的一个过程,并且和你一起承担着所有的喜悦与悲伤。她就像一首悠扬而缓慢的乐章,无论何时想起,仿佛点开了播放键,一听那曲调,记忆中的片段便浮现在脑海中。
故乡,一本老旧的历史书。它谱记着我生活的酸甜苦辣,每逢想起,总能令我遐思,给我以无限青春与奋斗的力量。
我爱你,故乡!
公众号: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一中学
篇2:怀念故乡美文
怀念故乡美文
漂泊了多年,才真正明白故乡是什么。
故乡是姐姐手中弯弯的镰刀,是母亲的唠叨和炊烟,是父亲的严厉和庄稼,是披着尘土的老屋,是顽童的麦秸垛,是端着碗蹲在村口的乡邻们的笑语,是墙角卧而突起的黄狗的吠声,是临行前缝满行囊的叮嘱和牵挂……
小时候,觉得故乡很大,很大,大得没有尽头,翻过一个坡,还有一个坳。现在,漂泊在外,方觉得故乡其实很小,很小,装在心里,可以带着走,只是觉得沉重,那么多的大山和石头,垒着太多太重的病根和乡愁。
故乡啊,你永远是我胸口捂紧的37度体温,是我舌尖尖上一句滚烫的'姓氏和母语,是我体内一涌奔突燃烧的血液。
故乡啊,请允许我邀来今夜的月光,在烛照八千里黄土时,也烛照我巴掌大的村庄,把隔世的粮食,种进荒芜已久的来路。
刮风了,下雨了,就想回家,家里暖和。过年了,过节了,就想回家,家里有红红火火的灯笼、团团圆圆的日子。
真想回故乡哟,作为流浪他乡的歌者,我却一直只能把所有的思念写成虔诚的文字,装进信封,让枯萎的灵魂和亲近而又遥远的故乡对谈。
当岁月的沧桑一次次吹响归家的号角,我时常会问自己,梦兮何时,思念的最后一滴眼泪才能飘落?
多年来,我一直在渴望,在一个飘雪的冬日,穿上母亲纳的千层底儿,驾上一辆牛车,载满曾经的年华和贫穷,踏上回家的归途。
篇3:怀念故乡
怀念故乡
一个略带寒意的.清晨,我独坐市郊田野的土埂上,注视东方太阳喷薄而出.柔软的光芒映照我棱角分明的忧伤与颓唐.我无法梳理从手中流逝的岁月,如同我无法数清这田野嫩绿的麦穗.这麦穗引领我遥望故乡.
作 者:邱兴玉 作者单位: 刊 名:新一代 英文刊名:THE NEW GENERATION 年,卷(期): “”(11) 分类号: 关键词:篇4: 故乡美文
关于故乡美文
现己早过不惑之年,风风雨雨,打打拼拼也算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就。生活对我来说,是越来越简单,不外乎是油、盐、柴、米、茶,或上班、下班、吃饭,或工作日、休息日等几种模式。什么理想、、梦之类的话,好像早已从我及我身边的朋友嘴里消失得干干净净了。但故乡却时常出现在我的梦里。故乡对一个人说是永不磨灭的,那是刻在骨子里,想忘忘不了,想抠是抠不出的。
说起故乡,首先想起了故乡的老屋。这屋并不高大,至少现在是这样认为,可在那时候这老屋可是我眼中的天堂。它是一排三间,依山而建。背后是一棵高大的,足以盖住整排老屋的黄桷树。前面是一块小坝,坝上有几棵排列极不整齐的小树。老屋里满满当当得放着各种老物件。有几张比我老爸岁数还大的老床占据了老屋大半空间;墙角有黑黑的老碗柜;碗柜旁有一个半月形的大水缸,石头的,大得足以让我在里洗澡;其他的,辟如桌子、凳子、粮仓都是老得不能再老了。
总之,老屋里不像是个家,而像是个堆放杂物的仓库。可就是这几间老屋却给了我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时,随便在哪个老物件后一蹲,谁也不会注意我,除了同样寂寞的那条小黄狗。高兴时,七八个小伙伴在里疯跑,也不会撞上什么,那叫声,笑声足以将屋顶掀翻,声音再大,也不会惊动在地里干活的父母。
右边那一间很小的是我的卧屋,正对床的那墙已分外斑驳。就是这些斑驳处却给了我极大的想象空间,每晚躺在床上,就会仔细辨认,这一块是大伯家那小狗,那一块是爷爷家瞎了一只眼的猫,还有什么船、树、鱼………稀奇古怪的东西,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认着认着,就进入了梦乡。真想再回老屋去发一会儿呆,去疯跑一阵,躺在老床上再认一认墙上的图画,可再也回不去了,三峡移民,长江涨水,老屋已不在了,只有退水时才能找出老屋一角的石基。
其次,是屋前的那条小溪。说是溪不如说是一条由两边梯田夹成的小水沟。溪不大,但溪水却很清澈,只要不灌田打老荒(农村将干旱季节放水耕田叫打老荒),水都能清得照出溪旁的每一根草,每一朵野花及草丛中的每一颗好吃的地果,当然水中的石头、小鱼、小虾、大螃蟹更是一清二楚。也正是这些小鱼、小虾、大螃蟹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把放假中的小伙伴们全都招引到它们的身边。男生早迫不及待地脱个精光向水中钻去,女生躲在不远处的田埂上偷偷地向这边张望,既害羞又不愿离去。
小伙伴们在水中扑腾着抓鱼,可不到一会儿,水混了,鱼呀,小虾全不见了,小伙伴倒像一只只小虾米。不过能不能抓到鱼,小伙伴们从不介意,只要有水玩就行。一溪的小伙伴们,展开各自的拿手好戏扑腾开来。这一个来个凌波微步,将溪水踩得直翻白眼;那一个翘着小屁股来个潜泳,可水太浅,他下半身没在水中像一只小猪拱地,上半身在水面上不停摇晃,把水犁出一道长长的波痕;更多的是在水里一阵乱踩,将溪水晃成了一锅稀粥。
闹够了,玩累了,就都爬到溪边最高的一根田埂上排成一线,亮出自己的小家伙,挺着个小腰,看谁尿的最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村里,有这样一个传说:谁呀,尿得最远,就会生下一个很胖的儿子。于是尿得最远的那一个小伙伴,就会当着大英雄,受到顶礼膜拜。小伙伴们都会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他。他也会耀武扬威地亮着他的小家伙,在人群中晃来晃去,简直就像一只百战百胜的雄公鸡。www.yahoo001.cOm
最后要说的就是放牛了,我们放牛是要到河坝的,就是长江边的一块大大的草地。这一块草地一半在我们陈家湾,另一半却在邻村胡家坝的.地界上。只要有空,我就会相约着把各自家的牛赶在前面飞奔,而我们就和各家的小狗一起跟在后面,来到河坝。到后,先占好自己的领地,把拴牛桩打好,胡乱地系好牛,就团聚在自己的首领身边。胡家坝的小孩也是一样,两边排好阵势,战争就要开始。先文攻,互相喊话,比如什么“胡家坝的某某屁股大”,“陈家湾的某某脑袋长”之类,喊很不可开交。
喊着,喊着,火药味浓了,就开始玩抱谷(摔跤),这一般是我们这些小一点的出马。首领点将,几个小不点就会像不服输的小鸡在草地上追逐、扑打或扭到一起,大的跑前跑后指挥、加劲。这一回合完后,该大一点的出场了。他们各准备刀枪,什么枯树枝,高粱杆等,冲上前去,学着电视里的一样打斗开去。顿时,刀光剑影,鬼叫声一片。谁手下不留神,给谁的脑袋真的来一下,也不哭,只把泪花强压在眼框里,对方一定会停下来,友好地向他头上的包吹几口气,再涂点口水,然后两人又投入了战斗。
就这样,这场战斗打打停停,直到太阳落山。小伙伴带着满身的征尘回到家,接受妈妈们的好一阵数落。爸爸们却在一旁嘿嘿地直笑,也许他们的心早已飞回几十年前,他们也在这块草地上冲锋,在这块草地上呐喊,尽情挥洒自己过盛的激情。
然而,这一切却随着老屋一起淹入了水底,小溪、草地只能存在记忆里了。我的孩子们再也不可能到那条小溪抓鱼,再也不可能到草地上冲杀了。
篇5: 故乡,故乡美文
故乡,故乡美文
我想我从未有过像现在一样的感受,独自一人在江南的细密的小雨中踱着步,这曾是我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场景,在南方温润的空气中,踏着青石板的小路,走过一条条红砖绿瓦的小巷,轻快的脚步溅起微小的水花,似一支温婉的歌……
这对于我,一个从小在新疆长大的孩子来说,是何等新奇又美妙的景象,是一次又一次在书本里憧憬着的一个遥远的远方,十八年后的今天,命运把我带到了这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尽情的呼吸着这略带陌生的湿润的空气,尽情的放眼这满目苍翠的丛丛绿树,在心底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是的,是的,我终于离开了我那单调的家乡,我要看看这书里才有的新世界了!
我用充满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这梦里的江南,我期盼从此便彻底融入这温暖的空气中,期盼从此我的世界不再有骤起的狂风,不再有弥漫的黄沙,不再有刺骨的冰雪……可是为什么在一个人的时候,在午夜低回的梦中,仿佛总有一中难以言表的失落?我像是丢了什么似的,没找落的心四处彷徨着。白天穿梭在热闹的校园里,听着同学们用着自己的乡音愉快的谈论着什么,我在一旁微笑着,心里却有种莫名的苦涩;在安静的夜晚,江南的月是那样的朦胧的,薄雾在夜的笼罩下缓缓散开,渐渐的浸入我的身体,一股陌生的寒冷便突然直刺入心窝,于是,我的双眼不知怎么也被这雾气浸湿了……一种我不愿承认的感情在心底翻涌着……可这月依旧还是这月,究竟是什么变了呢?我明明来到了我梦里的远方,为何还会有种莫名的伤感?
十八年前,我出生在祖国的大西北,在无数的书文中,那是美丽而又神秘的西域,是一望无际的大漠,是物产丰富的'宝地……然而一直以来,它在我的眼里,却是一个我日日盼望离开的地方,我甚至曾在心底偷偷的埋怨过,为什么我要生活在一片如此荒凉的土地上?
我有时甚至很怕,怕它的酷暑炙烤我丰盈的理想;怕它的黄沙埋没我的美好的向往;怕它的风雪冰冻我热切的追求……可是……可是此刻,当我独自一人在南方的夜看着亘古不变的月时,竟在不经意间湿了眼眶,我满心满眼出现的景象,我那夜夜梦中重复的画面,甚至在某一刻的新闻中听到家乡名字时心里那乍现的震动……一切终于在这倾泻而下的银白月光中得到了印证,我汹涌的泪水诉说着的似乎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我想更多的是我深深的惭愧和内疚。我是多么的没有良心,十几年来竟从未认真的端详过养育我的那一片土地,她的美丽我从未曾真正欣赏过,她的养育我从未真正报答过,我曾是那么拼命的想要挣脱她的“束缚”,可当我回过头来“家乡”却已成“故乡”,我才发现自己不屑一顾的原来才是我真正的天堂……未来的我也许再也不能常住在那片土地上了。于是我突然明白,当我未曾回头的离开它的那一刻,也许就已经在渐渐的失去它了。
如今的我,终于体会到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滋味,就像那天空中的风筝,飘飘摇摇,但我也终于知道,无论我飞的再远,故乡也永远是牵着我的那根线,因为我的血液里早已流淌着她的魂……故乡,故乡,在这朦胧的月下,我终于体会到了思念的酸楚,我的脑海中翻涌着过往种种的回忆,她的风,那么刚劲;她的沙,那么壮观;她的雪,那么纯洁……我的心突然漾起阵阵暖意,因为我知道,在月的那边,有个地方是我一生的守候……
篇6:关于故乡的美文欣赏:故乡的小河
少年时期迁移至老河乡一个叫土门的山村居住,在那里渡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不知道那里能不能被称为故乡,在心里自己认为那里即是“故乡”了。
在“故乡”有一条小河它从山中流淌来,把一个村子一分为二,村子名叫“两半庄”这条河就被叫做两半庄河。
两半庄河,称河更象溪,它一路走来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最窄处一个健步就能跃过水面,只因山洪下泻拓宽了河崖才阔绰起来,具有了河的气派。
故乡的小河很美。
夹岸生长着粗壮虬扎的大栗树葳蕤蓊郁把小河趁托得更加优美,每年初夏河风轻扬满河充斥着栗树花浓郁的芳香,各种青葱药草又拥水而生披拂繁茂,明净的河水脉脉的从山石上淌过仿佛被这香气和草青浸染,越发地清凉而甘甜。河中大大小小的水潭,布满青青的水绵,那水绵云朵般飘浮在水潭里把潭水衬得越发深邃奥妙,也令小河更加妙趣横生。
一座由青石板架成的简单石桥连接了两半的村子也成为大山深处的人家与外界相通的唯一道路,桥上经常通过山里辚辚的牛车和挑担的村民。石板桥不远的一处水潭边就势砌着一口粗糙的水井。水井附近有两株高大的皂夹树,每年秋天从它们枝杈间吊下一角角皂荚,有风的时候皂荚就随着河风摇摆。
小河不大却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每天清晨附近的人们嗅着清甜的水气来到河边担水,井水打湿了青黑的井壁上生长的井荷叶,使它们显得更加翠色欲滴。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一路迤逦路上留下一条湿漉漉的水泽。河边的洗衣石旁经常簇拥着洗衣的女人和弄水的孩子,棒捶敲打衣服的砰砰声响混在相互打趣的笑声里荡起满河的喧闹。这里又成了人们日常交流的地方,十里八村的趣事就在河边忙碌的人们中间传播。
大群牛羊也来河边饮水,清脆的玲珰声惊起觅食的鸭子和大鹅,它们扑打着洁净的羽翅惊叫着从水面掠去扑荡起一阵水花,溅湿了洗菜人衣服,洗菜人恼怒顺手抓起水底的石子投向这些整日不离水边的家禽,使那鸣叫声复又重叠闹起。劳动归来的村民来到河边掬一捧河水洗去满脸的疲惫,坐在水边的石块上磕掉鞋窠里的泥土静享一河的清爽。那青石上嚯嚯磨镰的大伯两膀加力把个镰刀磨得雪亮锋利。
在炎热的夏季里人们更离不开小河。
大家都来河边洗澡,夜色里妇人孩子一处,汉子们在另一处,相隔并不太远,他们高声呼喊着相互打趣笑骂,满河中人头簇簇笑声朗朗,随着夜风经常传出粗犷的梆子戏腔。近水的人家干脆将晚饭端在水边来吃,有人凑来也盛上一碗,就只管去吃,喝罢汤就着河水洗过碗筷,人就直接泡进水里好不舒服。摸出日间镇在河沙中的甜瓜捶开来大家分吃,满河又飘荡着瓜果的甜香。
人们太依赖这河的馈赠了,若没有了河,真不知道生活又该如何打理,河水直透进人们的生活与人们休戚相关。
小河,又是孩子们的乐园。
是河水乘载起了孩子们快乐的生活。拿着竹筐捞鱼是每个孩子的最爱,每次来洗衣服总是争抢着帮母亲㧟衣服拿棒捶,兴高彩烈地来到河边,先爬上滑溜溜高大的皂夹树摘几角皂夹,用石块砸碎在盆里滤出皂花碱水供母亲清洁衣物,剩下的时间便可泡在水里捉鱼了。站在水中用竹篮猛地扣向群群小鱼,然后迅速地拎起,漏尽溪水,篮中有时能得几尾小鱼。这样全神贯注地沿着河边捉去,全忘记母亲的叮嘱弄湿了衣裤。撅着屁股弯着腰两手轻轻地摸向水绵底下,惊得鱼儿四散。
幽深的水潭太深只有胆子大,水性好的几个大孩子才敢进去游水,他们一个猛子扎下没进白白的屁股和脚底板,却从另一个方向顶着一片水绵冒出来,如游鱼般灵巧。互相逞能时避开大人依次从水边几米高的皂夹树枝上向潭水中跳,赤溜溜光光的身子拍起了高高的水花,潭水翻腾从潭底荡出了染衣人埋在泥中稳色的衣料。附近的洗衣人听到声响一齐发现了这些出格,不管是谁家的孩子立急吼叫着制止住这种危险的游戏,这些善良的人们挥舞着棒捶,恐吓出了潭水中胆大包天的混小子。
潭里的鱼这时最好捉,趁着浑水在水潭边摸鱼,经常能摸到翻水的大鲫鱼和肥嫩嫩的白条。父亲带回家一扇小粘网,这是十分稀缺的用具,弟弟常常在放学后叫上几个友爱的同学拿着小网去河边网鱼。找个水口下好网,小伙伴们纷纷跳进水中趟鱼,那受惊的鱼儿投在粘网上挣脱不开柳叶子般徒劳地摆着尾巴,揪下来再用草径串起,都开心地裂开了笑脸。
在河里玩渴了就到井边喝水,井水清浅甘冽,皂夹树枝抠成的水勺子就挂井旁的树杈上供人取用。井里常有青蛙和鱼在游曳,它们在深蓝色静静的井水中格外醒目却没有人去捞。我很纳闷,小伙伴们悄悄地说:这井和河水一样能通到东海那鱼可能是龙。并告诉我一个鱼儿变成龙公主的故事。这小河井中的鱼儿会不会也能变成龙公主呢?我们都痴痴地虔诚地想象着,幻想着河水尽头的东海。当四下安静时去井边,伙伴们都会轻手轻脚地趴到井边先看看那鱼儿是否有变化。
平日里河水清浅,每逢下雨,河就突然变成一凫两崖浊浪滚滚凶猛的大河。那依河而砌的水井也淹没在水中。
从山里走来上学的学生们,赤着脚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裤腿挽到腿弯下,聚集在河边焦急地看水。胆大一点的用棍子拭探着想趟河,却被岸边的村民制止。这山水凶险一但被卷走,将十分危险。曾发生过这样的惨剧,有人大水渡河被河水卷走,四五十个劳动力奔来沿河打捞十多里跑掉了鞋子扎破了脚也没能救下人命。从此每次涨水的时候河边住的人家总会有警惕的眼睛打量着河边,不断告戒着想过河的人们。
不久有老师撑着伞从河对岸的学校走来,隔着河水先叫喊着点名,再布置回家学习的功课。这是大水阻隔时经常的做法。他大声反复叮嘱学生们注意安全,等学生离去后才转回。水不太深时老师会过河来让学生扯着他衣襟一个接一个相互拉扯好,用长棍子拭探着水深小心翼翼地接学生过河,放学的时候又这样送回,活象河中领雏的母鸭。
水落后水井露了出来,井水浑浊,人们不得已只能取浊水做饭。有一天村民慌慌张张地来找母亲,说是井水中出现白色的粉未。母亲是老师,被村民们信赖。她一看却发现是谁用石灰给井水做了沉淀,打水的人们都不懂得。她刚好在课堂讲过这一节化学反应的课,猜想一定是哪个学生暗暗做了好事。她课堂上表扬了这一行为却看到有人羞红了笑脸埋下了头。
这些可爱的学生啊,也象他们的长辈一样都有一颗河水般洁净敦厚善良的心灵。
井水清了,那井中的鱼儿却不见了踪影。
那鱼儿是否已跃过龙门游向它的东海去了呢,那些山里的学生是否也走出大山,如传说中的龙公主般遨游在他们当初憧憬的幸福里了呢,我相信那些经过小河滋养的灵魂无论在哪里都不会失去小河般纯洁明净的本色。
我爱故乡的小河!
公众号:红罗山书院
篇7:有关故乡的美文欣赏800字
中午下班路上,我骑着自行车正等红灯,电话响了,一看居然是老妈妈打来的,异常兴奋,妈妈从不给我打电话,我早已经习惯了。
电话那头,妈妈告诉我,七爷昨天去世了,初八上山,问我有空跟爸妈回老家一趟吗?算了算时间,初八那天是星期五,那天事情特别多……
我不确定到时候能不能回去一趟,满脑子却浮现出故乡高高低低的坟头。
想起了故乡的山山水水,眼睛越来越模糊,车都骑不稳了,只能推着走。是那个并不算美丽的小小山村,养育我们长大,空气、河水、泥土,为我们祖祖辈辈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保证。我们依赖于它们,就像初生的婴儿眷恋母亲温暖的怀抱一样。
故乡的人们都很淳朴。就算我们回去的人再多,只要提前打个电话,他们都会在自己家里把香喷喷的饭菜给我们准备好。有时候突发奇想,想回老家住一两天,妈妈就会到院子里挨家挨户问问他们家里还有没有今年新收的稻草。只要有,他们一定会抱来最好的稻草给我们铺床。其实我们自己也带着帐篷,却习惯了闻着新鲜的稻草的香味入眠……我们走的时候,老家的亲人们总会从地里现摘蔬菜送给我们。而我们,并没有回报给他们什么,反倒像是不断地在向他们索取关心和照顾一样。所以,每当我感觉很疲惫的时候,总想躲开人群,悄悄跑到老家去躲起来。一回到故乡,心灵就找到了归宿,感觉特别安宁。我深深知道,这份安宁,来自于亲人们真诚的关心和对我无私的疼爱。
七爷去世了。再往前算算,春节期间也有个长辈离世。在我离开老家的二十多年里,老一辈的都陆续去世了,现在年长的已经没剩几个人了。每逢春节回家去,总会看到许多陌生面孔,他们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认得他们是谁家的儿媳或女婿。
现在的故乡,诺大的一个村子,只有寥寥几个老人一直守着故土。我们每次回去都能看到他们围坐在长板凳上聊天,或者一前一后去赶场。他们看到我们,老远就过来打招呼;我们看到他们健健康康的,也很开心;而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却很少有机会见面,有的甚至二十多年也不曾碰见过一次。长大了的小伙伴们,你们都还好吗?
那些越来越少的长辈们,最后都进了生前就修好的坟墓里。他们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故土,死后依然守望着这片土地。他们是有根的。
所以,老家亲人们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眼前。老人们最常对我说的话就是:幺女儿,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你咋那么瘦啊?要多吃饭,长胖一点……
话里话外,全是他们对我最最真心的疼爱!而我,在他们生病最后的日子里,并不知情!所以,这种愧疚、自责,让眼睛一直模糊着……
一想到故乡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静静卧在山窝窝里的老房子,极少极少的几个老人和小孩,还有路边越来越多的坟墓,就有种揪心的痛!
公众号:天府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