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LLWETAL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原文与翻译,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原文与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原文与翻译

篇1: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原文与翻译

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原文与翻译

刘基《郁离子 灵邱丈人》

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岁收蜜数百斛,蜡称之,于是其富比封建君焉。灵邱的一位老人善于养蜜蜂,每年收获蜂蜜数百斛,蜂蜡也相当多,于是他的家富有比得上王侯了。

丈人卒,其子继之,未期月,蜂有举族去者,弗恤也。老人死了,他的儿子继承养蜂业,但不到一个月,蜜蜂有的全窝飞去,他也不悉上虑。

岁余去且半,又岁余尽去,其家遂贫。一年多,蜜蜂逃走将近一半,又过一年多,蜜蜂全部逃走,他的家里就穷了。

陶朱公之齐,过而问焉,曰: 是何昔者之熇熇,而今日之凉凉也? 陶朱公到齐国,路过此地时问这里的人说: 这里为什么从前热气腾腾,而现在却冷冷清清呢?

其邻之叟对曰: 以蜂。 他邻舍的一位老人回答说: 因为养蜂。

请问其故,对曰: 昔者丈人之养蜂也,园有庐,庐有守,刳木以为蜂之宫,不罅不庮。陶朱公请他讲原因,老人回答说: 从前这家老头养蜂,园里有草屋,屋里有人守护,把木头剖开并挖空当做蜂房,既没有缝隙,也没有烂木的臭味。

其置也疏密有行,新旧有次,坐有方,牗有乡,那蜂房的安放也疏密成行,新旧有次序,坐落有方位,窗口有方向,

五五为伍,一人司之。二十五箱为一排,一个人掌管着它们。

视其生息,调其暄寒,巩其构架,时其墐发,注视它们的生息,调节蜂房里的冷暖,修固连缀的木架,按时用泥涂塞漏洞。

蕃则从之析之,寡则与之裒之,不使有二王也之。蜜蜂繁殖多了,就顺从它,分开它;少了就给予它,聚集它,不要使他们有两个蜂王。

去其蛛蟊、昆蜉,弥其土蜂、蝇豹。除掉那些蛛蟊、昆蜉,覆盖那些土蜂蝇虫的滋生地,

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飘风吹而不摇,淋雨沃而不渍。夏天不被烈日晒,冬天不会结冰,大风吹却不摇动,大雨浇灌不被浸。

其取蜜也,分其赢而已矣,不竭其力也。到收取蜂蜜时,分割出多余的就可以了,不能全部割光而使蜜蜂力尽。

于是故者安,新者息,丈人不出户而收其利。由于这样做,使老蜂安宁,新蜂得到生息,养蜂老人不出家门就得能到它的好处。

今其子则不然矣。如今他的`儿子就不是这样了。

园庐不葺,污秽不治,燥湿不高速,启闭无节,居处臲卼,园屋不修整,污秽不清除,干湿不调理,开关无节制,居处动摇不安定。

出入障碍,而蜂不乐其居矣。出入有障碍,从而蜜蜂就不喜欢它的居住环境了。

及其久也,蛅蟖同其房而不知,蝼蚁钻其室而不禁,等到时间久了,毛虫子爬进了蜂房却还未发现,蝼蝼、蚂蚁钻进蜂窝却不禁止,

鹩掠之于白日,狐狸窃之于昏夜,莫之察也,鹩在白天掠取它,狐狸在夜晚盗窃它,无人察觉,

取蜜而已,又焉得不凉凉也哉? 直到蜂蜜取光为止,这样又怎么能不冷冷清清呢?

陶朱公曰: 噫!二三子识之,为国有民者可以鉴矣。 陶朱公感叹地说: 唉!(这样简单的道理)二三岁的小孩也能知道它,治理国家统治百姓的人可以此作为借鉴。

篇2:古之善将者原文及翻译

古之善将者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古之善将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张盖,寒不被衾。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当其合战,必立矢石之间,所以齐劳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乐者,生也;所恶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挥,而士卒争先者,非轻死而乐伤也。夫将视兵若子,则兵事将若父;将视兵如弟,则兵事将如兄。故语曰:父子兄弟之军不可与斗。由其一心而相亲也。是以古之将者贵得众心,以情亲之,则木石知感。

——节选自《臣轨》

译文:

古时善于带兵的将领,必定身先士卒。天热不张开伞盖遮阳,天冷不盖厚被御寒。军队没到有井的地方,将领不先说自己口渴。军队没布置好幕帐,将领不先说自己疲倦欲睡。当与麾下士兵一起奋战时,必定站在飞箭与乱石之间,这么做的目的是与士兵同甘共苦。人都是喜欢生存厌恶死亡的。乱石飞箭像雨一样密集,闪亮的刀剑交相挥舞,在这样的.情境下,士兵争先恐后与敌人厮杀,并不是将死亡看成一件随便的事、将受伤看成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孩子,士兵就把将领看成自己的父亲。将领把士兵看成自己的弟弟,士兵就把将领看成自己的哥哥。有一句老话说的好,不要与父子兄弟之军战斗。因为他们相亲相爱、上下一条心。古代的将领最为可贵的是能得到士兵的心,用真感情来亲近士兵,如此就是树木石头也会被感动的。

篇3:柳宗元《黔之驴》原文与翻译

柳宗元《黔之驴》原文与翻译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一九,作者柳宗元。与《临江之麋》和《永某氏之鼠》都是柳宗元《三戒》的文章,而《临江之麋》、《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则分别写了“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的三种表现:“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因此,具体而言,本文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并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译文

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老虎)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要咬自己,非常害怕。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老虎)渐渐地熟悉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与它搏斗。(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碰倚靠撞冒犯它。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大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老虎)当初(如果说)看不出驴的本领,老虎即使凶猛,(但)多疑、畏惧,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如今像这样的下场,可悲啊!

作品注释

选自《柳宗元集》卷一九(中华书局1979年版)。黔(qián),即唐代黔中道,辖境相当于今湖南沅水澧(lǐ)水流域、湖北清江流域、重庆黔江流域和贵州东北一部分。后来称贵州省为黔。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主导者,与韩愈并称“韩柳”,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黔之驴》选自柳宗元的《三戒》。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2.船载以入:用船载运(驴)进黔。船,这里指用船的意思。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

3.至:到。

4.则:表转折,却。

5.之:代词,代驴。

6.庞然大物:(虎觉得驴是)巨大的动物。庞然,巨大的样子。然,......的样子。

7.以为:把……当作。

8.蔽:躲避,躲藏。

9.窥:偷看。

10.稍:逐渐地,渐渐地。

11.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

12.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13.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相:一方对另一方,偏指另一方。

14.他日:之后的一天。

15.大骇:非常害怕。大:很,非常。骇,害怕。

16.远遁:跑得远远的。遁:跑,逃跑。

17.以为:认为

18.且:将要。噬:咬。

19.甚:很,非常。

20.恐:害怕。

21.然:表转折,然而,但是。

22.视:观察。

23.觉无异能:(虎)觉得(驴)没有特别的本领。异:特别的,与众不同的。能:本领,能力。

24.者:语气词,文中表示揣度语气,似的。

25.益:渐渐地。

26.习:熟悉。

27.终:始终。

28.搏:搏击,搏斗。

29.稍:渐渐地。

30.近:靠近。

31.益:更加。

32.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33.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荡,碰撞。倚,倚靠。冲,冲撞。冒,冒犯。

34.不胜(shēng)怒:非常愤怒。

35.蹄:名词作动词,踢。

36.因:于是,就。

37.计之:盘算这件事。计,盘算。

38.技止此耳:(驴)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技,本领。止,同“只”,只不过,仅仅。此,这样。耳,罢了。

39.因:于是,就。

40.跳踉(tiàoliáng):跳跃。

41.㘎(hǎn):吼叫。

42.尽:(吃)完。

43.乃:才。

作品鉴赏

《黔之驴》是我国一篇著名的古典寓言。开头是这样写的:“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作者首先从故事发生的地区环境写起。“黔”,是唐代当时一个行政区的名称,又叫黔中道,包括今天湖南西部、四川东南部、湖北西南部和贵州北部一带。这一带有什么特点呢?“无驴”,从来没有过驴子。这一特点很重要,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特点,就不会出现后面老虎被驴一时迷惑的情节,因此也就不会发生后面这样的故事。“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一个没事找事的人用船运去了一头驴。这一句紧紧承接着“黔无驴”三个字而来,交代了寓言中的主要角色驴的来历——原来它是一个外来户。“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运到以后,派不上什么用场,就把它放养到山脚下。这两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说运驴的人是一个“好事者”,而且也很巧妙地把这个“好事者”一笔撇开——因为他同后面的情节没有关系——从而为下文集中描写寓言中的主要角色准备了方便条件。

随着驴被“放山下”,到了一个具体的地方,寓言中的另一角色虎的出场就很自然了: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这一段主要写虎见到驴以后的心理状态。“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老虎看到这个又高又大的家伙,以为是什么神物。这是虎对驴的最初印象和认识。由于寓言一开头就交代了“黔无驴”,谁也没有见过,因此老虎少见多怪,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很自然的。于是,“蔽林间窥之”,它就躲藏到树林里,偷偷地盯着驴子。这里,一个“蔽”字,充分写出了老虎在“以为神”的认识基础上所产生的害怕心理;而一个“窥”字,又说明了作为兽中之王的老虎虽怕但并不甘心、亟想摸清对方底细的心理活动,从而孕育了后面情节的必然发展。“稍出近之”,后来老虎又慢慢走出来向驴靠近些。这是对老虎并不甘心、打算摸底的心理的进一步揭示。“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两句,不仅写出了老虎行动的连续和发展——由迅速离开驴子的“蔽”,到立定脚跟的“窥”,再到走出树林、走向驴子的“近”——而且初步地揭示了老虎一心要认识这个“庞然大物”的决心。不过这里的“近”,并不是说同驴已经靠得很近了,只是指略微缩短了一点同驴的距离罢了;因为这时老虎对驴还是“慭慭然莫相知”,小心谨慎,不知道它是个什么怪物。“慭慭然”,谨慎害怕的样子。由于“莫相知”,自然“慭慭然”;而由于“慭慭然”,当然也就只能“稍出近之”了。这里“莫相知”三字,既有承上的作用,说明老虎产生“慭慭然”不安心理和采取“稍出近之”谨慎行动的原因;又有启下的作用,交代了后面情节演进的根据。“他日”,有一天。这是寄全于一的笔法,说明老虎为了改变自己“莫相知”的状况,对驴观察已经不止一天了。由此也可见其决心。然而认识并未取得进展,仍然停留在“以为神”的阶段。所以“驴一鸣”,驴子吼叫一声,“虎大骇,远遁”,老虎大吃一惊,逃得远远的。为什么要“远遁”呢?“以为且噬己也”,因为老虎认为驴子要吃掉自己,所以“甚恐”,非常恐惧。“以为且噬己也”,点明了“甚恐”的实质;而“甚恐”,又为老虎后来识破驴子的真面目得出“不过如此”的结论进行了铺垫。

这一节写老虎的心理活动虽然只是一个“怕”字,但时起时伏,非常生动。“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畏惧之心突然而起;“蔽林间”,可见害怕得还很厉害,纵是兽中之王,也不敢露面;“窥之”,虽害怕得很,但惊魂初定;“稍出近之”,说明畏惧心理已经明显减少,尽管仍然小心翼翼;“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甚恐”,畏惧之心又一下子达到了高潮。而所有这些变化又无不围绕着“以为神”的思想认识。

然而老虎“远遁”,会不会一走了之呢?如果这样,情节又将如何发展呢?我们不用担心,因为从虎一开始所表现出来的虽怕驴但并不甘心的心理活动来看,它是不会一走了之的。事实正是这样,虎不但没有逃之夭夭,而且很快就看穿了驴子的假象;不仅逐渐消除了畏驴之心,甚至慢慢产生了吃驴之意: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这一节主要写虎对驴认识的深入。“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然而通过来回观察,觉得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这是虎对驴“神”的形象怀疑的开始。这里的一个“然”字,非常有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不仅是语气的转折,而且也是虎由怕驴到逐渐认清驴的本质并最后把驴吃掉的整个情节的转折。“往来”,说明老虎的观察是多么细心和频繁。因而“觉无异能者”,并进而“益习其声”,对驴的吼叫声也逐渐习惯了。心理上的这一变化,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更加大胆,于是,“又近出前后”,进一步到驴子的身前身后转来转去。注意,这里的“近”,比“稍出近之”的“近”,又进了一步,是逼近的意思,充分反映了老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那么,既然认为驴子没有什么了不起,又为什么“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上去抓取它呢?这是因为老虎对驴的底细尚未彻底摸清的缘故。——虽然“觉无异能者”,但驴子的“无异能”,只不过是自己的主观感觉罢了,实际情况如何,谁又知道!一个“终”字,把老虎慎重对敌、不敢贸然行事的思想揭示得淋漓尽致;而一个“搏”字,又把老虎围绕驴子煞费苦心的全部目的披露无遗,从而为后面的吃驴情节作了伏笔。

这一节写虎“觉无异能者”的心理活动,尽管归结为“终不敢搏”,仍有怕的意味,但与开始的怕不仅有着程度上的不同,而且有着性质上的区别:以前的怕,是担心自己被对手吃掉的恐惧;怕,只不过是担心自己不能顺利吃掉对方的顾虑而已。所以,“终不敢搏”,既说明了老虎对驴的认识由“以为神”到“觉无异能者”的巨大进步,同时也说明了它对驴的彻底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那么后来,虎是怎样取得了对驴的彻底认识并终于消除了顾虑的呢?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这一节写虎对驴认识的最后完成。为了彻底摸清驴的底细,改变自己“终不敢搏”的心理,虎进行了一系列的试探活动。首先,“稍近”,慢慢靠拢驴子。注意,这里的“近”,比“近出前后”的“近”,又进了一步,说明虎已经非常贴近驴子了。“稍近”之后,“益狎”,越来越轻佻起来——这是对驴进行戏弄;进而又“荡倚冲冒”,摇摇它,靠着它,撞击它,甚至扒着它的脊背(“冒”,古代同衣帽的“帽”,覆盖的意思)——这是对驴进行挑逗。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虎一系列的挑衅性的行动,而且通过它得寸进尺、逐步发展的行动,还可以察知它大胆而谨慎、既藐视对方又重视敌手的思想。由“近出前后”的观察到“稍近”的试探,已经大胆了,但这毕竟只是距离的逼近;见对方没有反应,才进而由“稍近”的试探到“益狎”的戏弄,但这毕竟只是态度上的不恭;见对方仍然没有反应,最后才由态度上的“益狎”到动作上的“荡倚冲冒”。看到虎越来越无理和放肆,“驴不胜怒,蹄之”,驴再也压抑不住愤怒了,就踢了虎。这一下驴在虎的面前终于暴露了自己的全部秘密。所以,“虎因喜”,老虎因而非常高兴。显然,它是在为自己终于摸清了对手的老底——最大能耐不过一“蹄”而已——而在窃窃自喜。然而尽管如此,虎在下最后结论之前,还得要“计之”,在心里掂掇掂掇。掂掇什么呢?是不是对方还有更厉害的招儿没有使出来呢?想了想,不可能;因为自己对它“荡倚冲冒”,已经使它到了“不胜怒”的程度了,盛怒之下,不顾一切,哪里还能保留一手呢?一个“计”字,又一次有力地说明了虎对陌生之敌的格外重视。经过审慎地“计之”以后,才“曰:‘技止此耳’”,说:它的本领也不过这么一点点罢了。

到这里,虎已经把驴的本质彻底揭穿了。随着它对驴的认识的最后完成,“终不敢搏”的心理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虎大吼一声,腾空扑去,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心满意足而去。这一小节写驴终于葬身虎腹的下场,尽管情节非常简单,只有“吃驴”两字,但作者写起来并没有简单化。吃驴之前,先写虎“跳踉大”,大发威风,用足令百兽魂飞魄散的一吼一纵震摄住对方,让它乖乖就范;吃驴时,也不是一下子就“尽其肉”,而是先“断其喉”,击其要害,使其毙命,然后大嚼大吃,一啖而光。这样描写,既生动而具体,又说明了慎重对敌的老虎是多么机警和精明。

以上,是寓言的故事情节。介绍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呢?你是否觉得黔驴可悲呢?然而它又可悲在什么地方呢?人们从这里应该获得什么教训呢?这些问题,也许你还未来得及考虑。那么,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的议论和感叹吧: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这一节正面写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唉!形体庞大好像很有风度和德性,声音洪亮好像很有本事和能耐。这里,言外之意是说,形虽庞而无德,声虽宏而无能,徒有其表,名不副实,这是第一可悲之处。“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当初如果不拿出那么一点可怜的本领,虎虽然凶猛,但因疑虑、畏惧,始终不敢吃掉它。这里,言外之意是说,驴既不知自己无能,更不知敌手强大,轻举妄动,终于落了个被“断喉”“尽肉”的下场,这是第二可悲之处。以上,作者用言外之意的议论指出黔驴的可悲,虽然辛辣但还比较委婉;篇末用感叹指出它的可悲,就直截了当了:“今若是焉,悲夫!”如今是这样,真可悲!显然,“今若是焉”,正是指前面言外之意的'两层议论,既包括“类有德”而没有德、“类有能”而没有能的意思,更包括“今出其技”、自取灭亡的意思。所以,作者发出“悲夫”的深沉长叹。

这篇寓言的题目叫“黔之驴”,然而通篇写驴的笔墨却很少,只有“庞然大物”“一鸣”“不胜怒,蹄之”等十多个字;相反,写虎的笔墨却非常之多,从开始的畏驴,到中间的察驴,再到最后的吃驴都写了。既有不断发展的行动的生动描写,更有不断变化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因此,也许有的人要问:这是否有点“文不对题”呢?既然重点写虎,为什么不命题叫“黔之虎”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这篇寓言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创作这篇寓言的意图是什么。我们知道,《黔之驴》是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后,他因参加这一进步改革而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的《三戒》中的一篇。所谓“三戒”,就是应该引起世人警戒的三件事。《黔之驴》就是以黔驴的可悲下场,警戒那些“不知推己之本”、毫无自知之明而必将自招祸患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讽刺当时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统治集团中的某些上层人物,指出他们必然覆灭的下场,也就不能不是他的写作动机了。这一点,从寓言末尾作者的议论、感叹和《三戒》文前的小序当中都可以得到说明。显然,要想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关键在于充分揭示黔驴的可悲下场;而黔驴覆灭的可信与否,关键又在于是否能够把虎写活。——这,也许就是作者为什么命题为“驴”而着意写虎的原因了。当然,如果把主题理解为对于任何事物,不应被表面现象迷惑,只要弄清其本质,认真对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那么寓言自然就“文不对题”而应易之为“虎”了。应该说,这样理解,也未尝不可。但是必须明白,这是对寓言本意的引申和发挥,不是原作的本来意思。

然而,尽管用于驴的笔墨甚少,但是驴的形象依然极其鲜明。这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借助虎的形象的有力衬托。因为虎的一切心理和行动都是围绕驴而产生和展开的,所以明写了虎的深谋谙练、谨慎精明,也就暗写了驴的麻木不仁、愚不可及,这样,驴的形象便在不写之中被写出来了。另一方面,这是由于描写驴的笔墨虽少却精、以寡胜多的缘故。“庞然大物”一语,由于作者没有把它处理成自己笔下的客观描写,而是作为老虎心目中的主观反映,这就很富讽刺意味,不仅明写了驴的外在形体,而且暗示了它的内在无能。“不胜怒,蹄之”五字,通过对驴的心理和行动的极其简略的交代,就把它在别人暗算面前的麻木和乖乖进入圈套的愚蠢揭示无遗。如果说在虎“荡倚冲冒”的时候,作者只用“蹄之”两字就写出了驴的愚蠢上当;那么,在虎“慭慭然,莫相知”的时候,作者只用“一鸣”两字就似乎写出了驴的虚荣和卖弄了。因为当时虎对驴并无任何妨害,所以驴让虎“大骇”“远遁”“甚恐”的“一鸣”之举,不是自我炫耀、借以吓人又是什么呢?人们都把驴作为愚蠢的代名词,看来同它在这篇寓言里的鲜明形象是不无关系的。

总之,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难怪它千古传诵成为我国文苑里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花。

1.柳宗元《黔之驴》

2.柳宗元《黔之驴》寓意新解

3.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和译文

4.柳宗元文言文《黔之驴》教学设计

5.柳宗元作品《黔之驴》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6.柳宗元《黔之驴》原文翻译

7.柳宗元《黔之驴》原文及鉴赏

8.《黔之驴》初中文言文阅读答案

9.柳宗元《黔之驴》注释

10.柳宗元《黔之驴》鉴赏

篇4:赵善庆《山坡羊·长安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赵善庆《山坡羊·长安怀古》原文翻译与赏析

【原文】

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

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译文】

骊山峰峦横亘;渭河环流,一片秀丽,险要的山川形势依然未改狐兔伤心,草木悲秋,都在哀叹长安的荒凉。秦始皇的离宫,隋炀帝的上林苑,徒然遗下臭名。唐代的宫阙和汉代的陵墓到哪里去找呢? 山在那里白白地发愁,河也在那里空空地流动。

【赏析一】

《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作者居高临下地鸟瞰了长安的险要形势和壮丽风光。

紧接着,又用激昂的带议论性的语言揭示出:秦始皇、隋炀帝这些暴君役使人民修建起来的`离宫、上林苑,早已不复存在,只是留下一个骂名;汉陵唐宫阙又在哪里?留下的岂不就是衰败的草木和哀哀狐兔吗?最后以“山,空自愁;河,空自流”八字作结。整曲写得含蓄朦胧。

【赏析二】

《山坡羊·长安怀古》是元代赵善庆创作的一首散曲。《长安怀古》为咏史之作。

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也表达了一种空无的思想,大有一切终将化为尘土的感觉。

灵邱之丈人善养蜂原文与翻译

篇5:魏书·司马楚之传》原文与翻译

魏书·司马楚之传》原文与翻译

原文:

司马楚之,字德秀,晋宣帝弟太常馗之八世孙。父荣期,晋益州刺史,为其参军杨承祖所杀。楚之时年十七,送父丧还丹杨。会刘裕诛夷司马氏,叔父宣期、兄贞之并遇害。楚之乃逃,匿诸沙门中,济江至汝、颍间。

楚之少有英气,能折节待士。及宋受禅,规欲报复。收众据长社,归之者常万余人。宋武帝深惮之,遣刺客沐谦图害楚之。楚之待谦甚厚。谦夜诈疾,知楚之必来,欲因杀之。楚之闻谦病,果自赍汤药往省之。谦感其意,出匕首于席下,以状告,遂委身以事之。其推诚信物,得士心,皆此类也。

明元末,山阳公奚斤略地河南,楚之遣使请降,授荆州刺史。奚斤既平河南,以楚之所率人户,分置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郡,以益豫州。太武初,寻征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邪王,以拒宋师。破宋将到彦之别军于长社。又与冠军安颉攻拔滑台,禽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及东郡太守申谟,俘万余人。上疏求更进讨,太武以兵久劳,不从,以散骑常侍征还。寻宋将裴方明、胡崇之寇仇池。楚之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督关中诸军击走方明,禽崇之。仇池平而还。

车驾征蠕蠕,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楚之以绝粮运。蠕蠕乃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即使军人伐柳为城水灌之令冻城立而贼至冰峻城固不可攻逼贼乃走散。世祖闻而嘉之。

在边二十余年,以清俭著闻。及薨,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贞王,陪葬金陵。

译文:

司马楚之,字德秀,是晋宣帝的弟弟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他的父亲司马荣期,晋时为益州刺史,后来被他的参军杨承祖所杀。父亲被杀时,司马楚之十七岁,他送父丧回到丹杨。这时恰逢刘裕正在诛灭司马氏,他的叔父司马宣期、哥哥司马贞之同时遇害。司马楚之于是就逃了出来,藏身在各寺院中,又过江到了汝水、颍水一带。

司马楚之从小便有英气,能礼贤下士。刘宋政权建立后,司马楚之一心谋划报仇。他聚集了人马占据了长社,归附他的常有一万多人。宋武帝很害怕他,便派了刺客沐谦去谋害他。司马楚之对待沐谦十分宽厚。沐谦夜间装病,知道司马楚之一定会来看他,想要趁机杀害司马楚之。司马楚之听说沐谦病了,果然亲自端着汤药前去探望。沐谦被他的情意感动了,从席子底下拿出了匕首,将实情告诉了他,从此便跟随侍奉司马楚之。司马楚之以诚待人,很得士人之心的情形大多与此相似。

明元帝末年,山阳公奚斤攻取河南,司马楚之派遣使者去请降,被授予荆州刺史。奚斤平定了河南,就将司马楚之管辖的地区,分别设置为汝南、汝阳、南顿、新蔡四个郡,来壮大豫州。太武帝刚即位,不久就征召他入朝,授任为安南大将军,并封为琅邪王,来抵御宋军。司马楚之在长社打败了宋将到彦之的偏师(主力军以外的军队)。又与冠军将军安颉攻克了滑台,俘获了宋将朱修之、李元德和东郡太守申谟,俘虏了一万多人。他上疏请求再次进行征讨,太武帝认为军队长期作战过于疲劳而没答应,司马楚之被召回,任散骑常侍。不久宋将裴方明、胡崇之侵犯仇池。司马楚之便与淮南公皮豹子等率领关中各军打跑了裴方明,抓获了胡崇之。仇池平定后才还朝。

皇帝车驾亲征蠕蠕,司马楚之与济阴公卢中山等督运粮食来供应大军。当时镇北将军封沓逃入蠕蠕,给蠕蠕献策,让他们攻打司马楚之以断绝魏军的'粮食供应。蠕蠕就派人去窥测司马楚之的军队,截断驴耳便跑了。有人把丢失驴耳的情况报告给司马楚之,司马楚之说:“这一定是前来窥探的贼寇截断去做凭证的,敌兵就要到了。”他立即叫人砍伐柳树,用树围成城,周围灌上水,让树冻住。城筑好后敌军就到了。敌人见司马楚之的军队无法攻打,就跑散了。太武帝听说了此事夸奖了他。

司马楚之官在边境二十多年,以清廉俭朴闻名。他死后,被追赠征南大将军、领护西戎校尉、扬州刺史,谥号“贞王”,陪葬金陵。

篇6:濒湖脉学原文及翻译之经脉与脉气

濒湖脉学原文及翻译之经脉与脉气

原文:

脉乃血脉,气血先行,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翻译:

经脉又叫血脉名,气血循环它先行。血液流通的隧道,气息和它相呼应,脉与大地河网同,血液蕴藏在其中,在内与心相配合,外布皮肉成统一。

原文: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翻译:

脉气先天生于肾,后天凭借脉气存,属于阳中之阴气,营卫循环生脉息,营气阴血一部分,卫气阳气之一种,营气循环生脉中,卫气循环经脉外。

原文: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气如橐籥,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翻译:

脉为气血运行的通道,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血脉之行,赖气以推动,随气而往来。气动则脉应,气息则脉歇,其中贯穿着阴阳动静的道理。气无形,往来如风箱,血有质,流动如波澜。血脉气息,阴阳相合,运行不休,上下内外,循环无端。本条说明了气血的运行是形成脉象的生理基础,其中强调气的作用尤为重要。这对学习和研究脉学理论有重要意义。

篇7:唐诗之李白《月下独酌》原文与翻译

唐诗三百首之李白《月下独酌》原文与翻译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解

⑴花间一壶酒:“间”一作“下”, 一作“前”。

⑵独酌(zhuó):酌,饮酒。指独自饮酒。

⑶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举起酒杯招引明月共饮,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恰合成三人。陶渊明《杂诗》:“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对:朝着。三人:指月亮、作者及其身影。

⑷不解饮:不懂得喝酒。

⑸徒:徒然,白白地。

⑹暂:暂时。 伴:伴随。将:和。

⑺行乐须及春:意谓趁着春天好时光及时行乐。 及春:趁着阳光明媚之时。

⑻月徘徊:月亮因我歌而徘徊不进。徘徊:来回走动。

⑼无情游:不是一般的.世情,超乎世俗的情谊。指忘却世情的交游。

⑽相期邈云汉:“邈云汉”一作“碧岩畔”。相期:相约会。邈(miǎo):遥远。云汉:银河。

⑾三月咸阳城:“城”一作“时”。 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一作“好鸟吟清风,落花散如锦”,又一作“园鸟语成歌,庭花笑如锦”。

⑿穷愁千万端:“千万”一作“有千”。

⒀美酒三百杯:“三百”一作“唯数”。

⒁辞粟卧首阳:“卧首阳”一作“饿伯夷”。

【韵译】:

准备一壶美酒,摆在花丛之间,自斟自酌无亲无友,孤独一人。

我举起酒杯邀请媚人的明月,低头窥见身影,共饮已有三人。

月儿,你那里晓得畅饮的乐趣?

影儿,你徒然随偎我这个孤身!

暂且伴随玉兔,这无情瘦影吧,我应及时行乐,趁着春宵良辰。

月听我唱歌,在九天徘徊不进,影伴我舞步,在地上蹦跳翻滚。

清醒之时,咱们尽管作乐寻欢,醉了之后,免不了要各自离散。

月呀,愿和您永结为忘情之友,相约在高远的银河岸边,再见!

篇8:“羿,古之善射者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羿,古之善射者也”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羿,古之善射者也。调和其弓矢而坚守之。其操弓也,审其高下,有必中之道,故能多发而多中。明主,犹羿也,平和其法,审其废置而坚守之,有必治之道,故能多举而多当。道者,羿之所以必中也,主之所以必治也。射者,弓弦发矢也。故曰:“羿之道非射也。”

造父,善驭马者也。善视其马,节其饮食,度量马力,审其足走,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故术者,造父之所以取远道也,主之所以立功名也。驭者,操辔也。故曰:“造父之术非驭也。”

奚仲之为车器也,方圜曲直皆中规矩钩绳,故机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坚固。明主,犹奚仲也,言辞动作,皆中术数,故众理相当,上下相亲。巧者,奚仲之所以为器也,主之所以为治也。斫削者,斤刀也。故曰:“奚仲之巧非斫削也。”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故欲束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设其所恶,虽召之而民不来也。故曰:“召远者使无为焉。”

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莅民如仇雠,则民疏之。道之不厚,遇之无实,诈伪并起,虽言曰吾亲民,民不亲也。故曰:“亲近者言无事焉。”

明主之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为之在心。所谓夜行者,心行也。能心行德,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矣。故曰:“唯夜行者独有之乎。”

(选自《管子·形势解第六十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能多发而多中

发:放箭

B.故能取远道而马不罢

罢:停歇

C.言辞动作,皆中术数

中:合乎

D.莅民如仇雠

莅:统治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羿,古之善射者也

古之学者必有师

B.善视其马,节其饮食

秦王恐其破壁

C.奚仲之为车器也

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D.明主之使远者来而近者亲也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旬,正确的一项是

A.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B.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C.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D.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明的君主就像后羿一样,调和他治国的法度,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而事多能办好。

B.奚仲制造的车器之所以坚固耐用,主要是因为选用的器材精良,而且方圆曲直都合乎规矩钩绳。

C.要招来民众,就必须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条件好了,不招民众自己也会到来,否则招也不会来。

D.明君能使远者到来而近者亲近,原因在于内心,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抗争了。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主,犹造父也。善治其民,度量其力,审其技能,故立功而民不困伤。(5分)

(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日:“毋从俱死也。”(《鸿门宴》)(5分)

参考答案

9.B(罢:同“疲”,疲劳)

10.A(A.者:助词,……的人。B.其:代词,他的,作定语/代词,他,做小主语。C.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我。D.而: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目的)

11.C(莅民如父母,则民亲爱之。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

12.B(“选用器材精良”文中无根据)

13.(1)明君也同造父一样,善于治理他的民众,度量民力,了解他们的'技能,所以建立了事功而人民不感到疲困。

(2)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说:“不要和(刘邦)他们一起死了。”

【参考译文】

后羿,是古代的善于射箭的人。他调和好弓箭而坚持掌握着。他操弓时,审明它的高下,掌握必能射中目标的规律,所以能百发百中。贤明的君主就像后羿一样,调和他治国的法度,审明他当废当立而坚持实行,掌握必治的规律,所以能做到多办事而事多办好。规律,是后羿必能命中的凭借,是君主必能治国的凭借。射箭的表面动作,不过是弓弦发出箭枝而已。所以说:“后羿的道,不是射箭啊。”

造父是善于驾驭马的人。他爱护自己的马,调节它的饮食,度量马的脚力,了解它的速度,所以能驶行远路却马不疲累。明君也同造父一样,善于治理他的民众,度量民力,了解他们的技能,所以建立了事功而人民不感到疲困。所以,技艺方术,是造父驶行远路的凭借,是君主建立功名的凭借。至于驭马的表面动作,不过是掌握马的缰绳罢了。所以说:“造父的技术,不是驾驭啊。”

奚仲制造车器,方圆曲直都合乎规矩钩绳,所以机轴都很合适,用起来牢固快速,做成的器具坚固持久。明君同奚仲一样,言词动作都合乎方法策略,所以各项治理都很适当,上下互相亲近。技巧,是奚仲能制成车器的凭借,是君主能治好国家的凭借。至于木材的砍削,不过是刀斧的动作罢了。所以说:“奚仲的技巧不是砍削啊。”

人民,有利就到来,有害就离去。人民趋利,就像水往下流一样,不管东西南北。所以,要招来民众,先创造对他们有利的条件,虽然不招而民众自己会到来。如对他们有害,虽然招却不来。所以说:“招远方的人要以德化人。”统治人民要像对待父母一样,那么人民自然会亲近和爱戴他。用纯厚来治理他们,用实惠来对待他们,虽然口里不说我亲近人民,人民也是会来亲近的他。如把人民当作仇敌一般统治,那么人民自然就会疏远。治理他们不用厚道,对待他们没有实惠,欺诈和虚伪都用上了,虽然口头上说我要亲近人民,人民也是不会亲近的。所以说:“亲近近处的人要顺其自然。”

明君能使远处的人到来而近处的人亲近,作用在于内心。所谓“夜行”意思就是“心行”。能做到内心行德,天下就没有人能够与他抗争了。所以说:“只有履德而不事张扬的人能拥有这种品德。”

篇9:朱熹《与长子受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与长子受之

朱熹

盖汝好学,在家足可读书作文,讲明义理①,不待远离膝下②,千里从师。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学,已无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你在家汩③于俗务,不得专意。又父子之间,不欲昼夜督责。及无朋友闻见④,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不然,则徒劳费。只与在家一般,他日归来,又只是伎俩⑤人物,不知汝将何面目,归见父母亲戚乡党⑥故旧耶?

念之!念之!“夙兴夜寐,无忝⑦尔所生!”在此一行,千万努力。

(选自《朱子大全》)

【注释】①义理:指讲求经义、探究名理的学问。②膝下:借指父母。③汩(ɡǔ):搅乱,扰乱。④闻见:这里指相互探讨,增长见识。⑤伎俩:原指不正当的手段,这里是不务正业的意思。⑥乡党:乡里、家乡的人。⑦无忝(tiǎn):不要辱没。忝,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盖汝好学 / 盖大苏泛赤壁云 B.千里从师 / 齐师伐我

C.即是自不好学 / 是故谋闭而不兴 D.然今遣汝者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1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汝 若 到 彼 能 奋 然 勇 为 力 改 故习一 味 勤 谨 则 吾 犹 可 望。

11.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让儿子离家千里从师的原因。(3分)

答案:

9. D(A.如果/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B.老师/军队。C.表肯定判断,是/指示代词,这。D.表转折,但是。)

10. (3分,每错、多、少1处扣1分)汝若到彼/能奋然勇为/力改故习/一味勤谨/则吾犹可望。

11. (3分,每点1分,意对即可)①担心儿子在家里被俗务缠身,不能专心读书;②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儿子,影响父子关系;③担心儿子在家里没有朋友一起探讨,增长见识。

【参考译文】如果你努力学习,在家里也完全可以读书写文章,弄明白言论或文章的内容和道理,用不着远离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从老师学习。你既然不能这样,就是自己不好学,也不能指望你懂得这个道理。但是现在让你出外从师的原因,是担心你在家里为俗务所缠身,不能专心读书学习。同时,父子之间,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责备你。再者,在家里也没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讨,增长见识,所以要让你出去走一走。如果你到了老师那里,能够奋发图强,有所作为,努力改掉旧的习气,始终勤勉谨慎,那么我对你还是抱有希望的。不这样的话,就白费精力。如果和在家里一样,哪一天回来,又只是不务正业的人,不知道你还有什么脸面再见父母亲戚和乡里老朋友呢?

可要好好地想一想啊!想一想啊!“早起晚睡,不辱没你这一生!”这一次离家从师,千万要努力。

[朱熹《与长子受之》(阅读题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10: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

高一《烛之武退秦师》原文与翻译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会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晋文公落难时候,曾经过郑国,不受礼待)并且在依附于晋国的同时又依附于楚国。(郑伯有曹盟在先,又不肯专一事晋,犹生结楚之心.)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南。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我)怎敢再拿这件事来麻烦你呢。但越过晋国把边远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怎么用被灭的郑国来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国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招待过客)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对晋文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起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何时才能满足的呢?(现在它)已经使郑国成为东部的边邑,又想扩张西部的`边邑。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如何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就会受益,希望您仔细想一想!”秦伯(心里)赞同,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帮助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篇11:晋之亡与秦隋异的原文及翻译

自尧、舜及今,天下裂而复合者四:周之末为七战国,秦合之;汉之末分为三国,晋合之;晋之乱分为十余国,争战三百年,隋合之;唐之后又分八九国,本朝合之。然秦始皇一传而为胡亥,晋武帝一传而为惠帝,隋文帝一传而为炀帝,皆破亡其社稷。独本朝九传百七十年,乃不幸有靖康之祸,盖三代以下治安所无也。秦、晋、隋皆相似,然秦、隋一亡即扫地,晋之东虽曰“牛继马后”,终为守司马氏之祀,亦百有余年。盖秦、隋毒流四海,天实诛之,晋之八王擅兵,孽后盗政,皆本于惠帝昏蒙,非得罪于民,故其亡也,与秦、隋独异。

译文

从尧舜至今,天下分裂而又统一的有四次:周朝末年为战国七雄,秦朝统一;汉朝末年为魏、蜀、吴三国鼎立,晋朝统一;晋朝大乱分裂为十几个小国,争战持续了三百年,隋朝统一;唐朝之后又分裂为八、九个小国,本(宋)朝统一。然而秦始皇传了一世而为胡亥,晋武帝传了一世而为晋惠帝,隋文帝传了一世而为隋炀帝,都葬送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唯独本朝传了九世一百七十年,不幸遭遇了靖康之祸,大概三代以来没有如本朝这样和平安定的了。秦朝、晋朝、隋朝都有相似之处,然而秦、隋一旦灭亡即彻底消失了,东晋虽然被称为“牛继马后”,但毕竟保持了司马氏的'社稷,也享国百余年。大概秦朝、隋朝流毒四海,罪恶极大,上天诛之,晋朝的“八王之乱”,“孽后”贾南风擅权乱国,都是因为晋惠帝昏庸无能造成的,并不是得罪了百姓,所以它的灭亡和秦、隋朝的灭亡不同。

篇12:《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①,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 ”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注释】①内:内宫。

1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国人尽服之() ②裂其衣( )

③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 ④不逾月而国莫之服( )

18.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国人尽服之

A.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B.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C.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19.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公何以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20.在这则故事中,晏子借牛头马肉的比方告诉灵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7.穿;撕毁;像,好像;超过(4分)

18B(2分)

19.您为什么不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呢?那样,外面的人就不敢犯了。(4分)

20.上行则下效或以身作则,才能取信于人。(2分)

【译文】

齐灵公喜欢内宫的妇女女扮男装,结果上行下效,一时成风,全国妇女都穿起男服来。 灵公使官吏禁止,下令说:“凡是女扮男装的,一律撕毁所穿衣服,扯断所系带子。”

然而,尽管人们亲眼看到有人受罚,女扮男装的风气还是煞不住。

灵公对此很伤脑筋。这天,晏子进见,灵公问道:“我让官吏严禁国中女扮男装,还下令毁掉她们的`衣带,这一切人们都亲眼所见,为什么还禁止不了呢?”

晏子回答说:“您允许宫廷嫔妃女扮男装,却对外禁止,这好比肉店门口高悬牛头的招牌, 而里面卖的却是马肉。您为什么不首先禁止内宫女扮男装呢?那样,外面的人就不敢犯了。 ”

灵公听了,说:“好。”

于是,下令禁止宫中女扮男装。不过一个月,果然全国便没有人再敢女扮男装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