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奎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

【例题参考】

例题一、下列各句对“其”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场主积薪其中(麦场)B、一狼洞其中(柴堆)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D、屠自后断其股(狼)

解析:文言文中常有“一词多义”的现象。上述加点的“其”字虽均为代词,但它所指代的对象却并非完全相同,解答时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其中,A、B、D都是正确的,而C句若补完整应为:(狼)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根据具体语境来看,这里的“其”应指代“屠户”。

参考答案:C

例题二、本文的主人公是屠户还是狼?

解析:要判断主人公是谁,必须先把握文章的主旨。本文的主旨很清楚,即最后一段作者的议论,它说明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将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可见作者写本文正是为了讽刺狼。在叙事过程中,文章也是以狼为主导来进行,并以狼最终自取灭亡来结束的。由此可见,在本故事中,狼是主要“人物”,而屠户是次要人物。

参考答案:狼,因为狼的行动是故事发展的主导,作者的写作目的在于讽刺狼。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缀()窘()苫蔽()()奔倚()数刀毙之()()隧()入尻()尾chí()担持刀dāndān()()相向目似míng()意xiá()甚狼亦xiá()矣假miè()

二、填空。

1、《狼》的作者(),()朝著名文学家,初一年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名,“志异”的意思是()。

3、请写出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4、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惧狼→()→()

三、解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之: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③久之,目似暝,意暇甚。()④又数刀毙之()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2)敌:①恐前后受其攻()(3)止:①一狼得骨止()

②盖以诱敌()②止增笑耳()

(4)意:①目似瞑,意暇甚()(5)前:①恐前后受其攻()

②意将隧以攻其后也()②狼不敢前()

四、用“/”标示下列句中的语音停顿。

1、后狼止而前狼又至2、其一犬坐于前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训练二

一、阅读课文1、2、3段,完成文后问题。

1、联系全文,段⑴是故事的(),主要写();段⑵⑶是故事的(),主要写()。

2、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A、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B、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C、担中肉尽,止有剩骨D、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3、翻译下列句子。

⑴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⑵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⑶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4、“投以骨”的正常语序应该为,屠户这样做的目的是

5、“屠大窘”说明此时屠户产生了怎样的心理变化?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海水波涛汹涌,山岛高耸挺立。

树木苍翠茂密,各种草丰盛茂密。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万顷波涛溯涌澎湃。

日月好象是在海涛中运行,光彩耀眼的星辰好象是在海涛中闪烁。

庆幸到了极点啊,就用诗歌来表达白己的心愿和志向吧。

【主题思想】

通过登高揽胜所见山水的壮丽景色,热情歌颂了包罗万象的辽阔大海和生机勃勃的山岛树木,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

乐观的精神。

【理解背诵】

1《观沧海》中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对景物作总写,渲染大海苍茫动荡气势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用欣欣向荣的景象点染大海的勃勃生机的句子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表达自己博大胸怀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中有句:“萧瑟秋风今又是。”《观沧海》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简答题】

1.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博大的胸怀。

2.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两个“若”字表明这是写的是虚景,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有助于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更能突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的政治抱负。

3.本文的写作特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苍凉慷慨。

4.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

河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分别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从静态事物写到动态事物。

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曹操的诗都是以慷慨悲壮见称,那么《观沧海》是不是呢?若不是,请用四个字表达。

《观沧海》算不上“慷慨悲壮”,可概括为“雄奇豪迈”。从作者写的雄伟奇丽可以看出。

6.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狼》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岳阳楼记》考点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岳阳楼记》考点

一、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家,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本文选自《范文正公集》。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汤汤(shāng)霏霏(fēi)樯倾楫摧(qiáng,jí)朝晖夕阴(huī)

骚人(sāo)冥冥(míng)隐曜(yào)岸芷汀兰(zhǐ,tīng)

宠辱偕忘(xié)谪守(zhé)淫雨(yín)属于作文(zhǔ)

三、解释:

1.谪守巴陵郡(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守:指做州郡的长官。)2.越明年(越:及、到)

3.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4.乃重修岳阳楼(乃:于是,就)

5.增其旧制(增:扩大;制:规模)6.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7.予观夫巴陵胜状(观:看)8.横无际涯(横:广远;(际涯:边)

9.朝晖夕阴(晖:日光)10.岳阳楼之大观(观:景象)

11.前人之述备矣(备:详尽)12.然则北通巫峡(然则:虽然如此,那么。)

13.南极潇湘(极:尽)14.迁客(谪迁的人,指降职远调的人)

15.若夫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16.骚人(诗人)

17.连月不开(开:放晴)18.浊浪排空(排空:冲向天空)

19.山岳潜形(形:形体)20.薄暮冥冥(薄:迫近)

2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去:离开;谗:说别人坏话)22.春和景明(日光)

23.波澜不惊(惊:这里有“起,动”的意思。)24.一碧万顷(万顷:极言其广)

25.锦鳞游泳(锦鳞:美丽的鱼)26.沙鸥翔集(集:鸟停息在树上)

27.岸芷汀兰(芷:香草的一种)28.郁郁青青(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29.长烟一空(一:全)30.静影沉璧(璧:圆形的玉)

31.此乐何极(何极:哪有穷尽)32.宠辱偕忘(宠:荣耀)(偕:一起)

33.尝求古仁人(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34.把酒临风(把:持、执)35.或异二者之为(或:或许,也许)

36.不以物喜(以:因为)37.居庙堂之高(庙堂:朝廷)

3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38.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归:归依)

四、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翻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yǐ)。

翻译: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

6.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8.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9.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翻译: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

11.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

五、用原文填空:

1.点明主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__政通人和,百废具兴。_,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_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_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5.“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表达范仲淹忧乐观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问答:

1、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答:①规劝藤子京(应像“古仁人”那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表达自己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篇4: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预测:陋室铭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篇5: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预测:陋室铭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篇6: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预测:陋室铭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篇7: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预测: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

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

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

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篇8: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之送友人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篇目考点之送友人

译文: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城墙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围绕着城的东边。在此地我们相互道别,你就像孤蓬那样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远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挥挥手从此分离,友人骑的那匹将要载他远行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

1.首联写景有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青山”“白水”从色彩角度写景;动静结合,“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地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描绘了一幅青山白水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3.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答:“别”照应诗题中的“送”,“孤蓬”是比喻手法,照应诗题中的“友人”。“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4.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中的“浮云”、“落日”的意象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颈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5.颈联情景交融,试分析。

答:“浮云”“落日”之景与“游子”之“意”、“故人”之“情”交融,拓展意境。

6.这首诗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李白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

7.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试作赏析。

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犹作离别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

8.怎样理解“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这一意象?

答:“孤蓬”比喻“远行的友人,形象的写出了此地一别后友人就要像篷草那样万里漂泊的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怀。

9.“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诗人巧妙的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10.这首诗是如何借助“孤蓬”“浮云”“班马”这些物象来表现“游子意”的?请简要分析。

答:飞蓬离根后随风而去,不知何处落脚,写出游子旅途漫漫,前途未定;浮云飘忽不定,写出游子行踪不定;班马为离群之马,分手之际,萧萧长鸣,写出游子离别友人的孤独和惆怅。

11.这首诗寄寓了怎样的“故人情”?

答: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对友人漫长孤独旅程和未来命运深切关怀。

12.文学常识填空。

李白:庸朝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

13.理解性默写。

(1)《送友人》中写送别地景色的是青山郭外斜,白水绕东城。

(2)以浮云孤飞,喻游子之心;以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的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借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的诗句是: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4.选择题。

(1)对这首诗理解赏析错误的一项是(D)

A.“送”字统领了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情感。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比喻诗人眼中离别的友人。

C.“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既点出告别的地点,又饱含着绵绵的离情。

D.这首诗将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块,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

(D选项“其感情基调是哀伤情调”改成“其感情基调是浓浓的依恋不舍之情”。)

(2)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整首诗通过对送别环境的刻画及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点明了诗的主题,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

C.“蓬”之前用“孤”来限制,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行迹无定。

D.“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关切之情。

(B选项“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无限伤感之情。”改成“抒发了诗人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依恋不舍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