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ctoreric”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从毫升到升》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从毫升到升》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从毫升到升》的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从毫升到升》的教学反思
本周我结束了《升和毫升》的教学,升和毫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据我的调查孩子对升和毫升的了解也很粗浅。要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较为准确地估计常见容器的容量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在讲解本单元时我使用了大量的教具、学具进行操作实验,学生经过直观的观察才能初步建立容积单位的表象及空间观念。为此我做了精心的准备,借来了量杯(3 个)、量筒(1个)、滴管(1个)等等,还让有条件的学生从家带来一些饮料瓶用做观察实验。让学生感受1毫升、10毫升、1000毫升有多少,以及通过操作得出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1升=1000毫升。
在课后我要求学生去超市做调查,第二天上课交流调查报告。要多看、多记、多总结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哪些用升,哪些用毫升,用升作单位的包装一般有多大,用毫升的呢?因为课堂展示毕竟有局限性,要让孩子走到生活中去,最后他们学到的知识才能用于生活。
对于学生在练习中犯的错误也不能放过,要给予及时纠正。
总的来说,本单元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动手操作来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情绪高涨,从学生的情绪来分析,学生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所以收到的效果不错。
篇2: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教学反思
在讲角的定义这节课时,我直接告诉同学们角的两个定义,一个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公共端点是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边。角也可以看做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没有过多的给同学们举例子,让同学们充分领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角,从而总结出角的定义。而是我直接告诉学生角的'定义,使同学们对角的认识不太深刻,学生们会产生这样一种想法,角这个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不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里我也设计了教学情境,但设计的不太好不太充分。因此,缺少了知识建构的基础,成为“填鸭式”教学。这部分教学,在角的表示方法上,我处理的比较好,学生掌握的比较好。我首先画好几个图形,让学生给它们取名字,这样调动学生的兴趣,特别是女生们给出了好多名字,然后我又说用字母表示应如何?这时同学们陷入了思考,一会儿,同学们就说出了好几种方法,最后我引导同学们总结出了角的四种表示方法。这里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中展示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总结能力。
角的比较这节课讲之前,已经先学过线段的比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度量法,另一种是叠合法。同样角的比较也是用这样两种方法。有学过的知识入手,同学们也知道了方法。然后我拿出角的模型比较大小,同学们也知道谁大谁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下这样一道题:已知∠AOB与∠CDE,顶点O与D重合,边OB与 DE重合,边CD落在∠AOB的外部,则∠AOB ∠CDE谁大谁小。做这个题时,发现有好多同学不会做,但你要拿角的模型让他比较,他会明确告诉你哪个角大。但写成文字后,再让他做他就不知道如何做。这说明学生对直观的知识容易掌握,对抽象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难,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总结能力。在这方面我做的还不够,在讲线段这部分知识时,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今后要加强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在角的比较与运算中,还涉及到角的和与差。如:∠AOB=∠AOC+∠BOC及一个角可以用另两个角的和与差表示。刚讲时图形比较简单学生还可以看出来,后来图形比较复杂时就不知道如何表示了。我在讲课时根据以前的经验讲的还是比较慢的,并且还画出图形让同学们辨认强调这部分的重要性,但还是没能挡住和以前学生犯一样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在讲时虽然注意了这个细节,但有点超之过急锻炼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业都是和角平分线结合出的题,我就把角平分线的知识也加了进来让学生去训练,结果就出现了害怕出现的结果。这就是没能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简单到复杂、由基础到拔高,直接让学生接触到综合题,从而导致学生做题时无从下手,限制学生的思维。出现了自己出力不讨好的事,题是一遍一遍的讲学生则无动于衷,遇到题还是不会做。
今后,再讲这一部分时,一、要从简单的角的计算开始训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知道遇到问题如何下手,从何处下手。由浅入深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同样的问题要少讲多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多暴露问题,自己在从旁补充完善。然后再练习,达到会做的目的。三、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要让同学们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
篇3: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四舍五入法教学反思
今天复习了角、线段、直线、射线,因为觉得同学们没有掌握四舍五入法,便又自己设计了一些题目给学生做。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到省略万位后的尾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只讲了俩个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的例子,有些同学不太会做。一节课的时间,跨度可能太大,学生难于接受。应该花一节课时间练习省略百位后面的尾数——到省略万位后的尾数,等学生掌握四舍五入的方法是再来拓展到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
从作业的情况上看,省略万位的基本零的个数还是写对了。但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很多同学省略尾数部分的零的个数没有写对149904444≈100000000会出现少写零或者是进错位的。14995678≈15000000有同学会写成14990000不进位OR1400000进错位的。
反思自己这一个月数学教学工作做得不足的地方
1.没有事先布置学生预习
2.安排小组长改基础训练,让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自己讲的.太多,学生反而没有兴趣听,没有做到精讲。
4.没有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5.有点操之过急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应该积极采纳同事的意见,教数学与教语文有很大的区别。数学课尽量做到少讲(精讲),有针对性的分析错题,
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自己订正错题。采取以优生搭配后进生的方法。而不是一一指导。
篇4: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大小基础上进行的,是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操作性课题,感觉比较抽象、枯燥。这节课中数学概念教多,有1的认识、中心点、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量角对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课堂上我首先通过故事讲述、动态演示1度角的产生;还让学生闭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己画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而且分解认识量角器上刻度的难点。刚开始我发现有些学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却不知怎么放在要量的角上。
于是我及时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并读出量角器上大小不同的角。认识量角器时,我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看看有什么发现。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的回答很不错,如:我发现量角器上的有两行数,这些数的排列有规律,一行从左往右,一行从右往左,中间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读角时学生却容易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这时我让学生在量角器上读出内圈和外圈相对的两个角的.度数如(30、150),学生通过这两个角的认读,认识到读角时要注意把内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时还要注意读量角器上没有标数的角如(75)这样可以让学生注意,不仅要会读有标上刻度数的角,而且要会读没有标刻度数的角,要认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确地读出量角器上的角来。有了以上读角的经验,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同的角就容易了。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尝试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并鼓励学生说如何量角的。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学习,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篇5: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许多教师教学时,都把教学的绝大部分精力和时间花在“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规律”上,而教学“认识计算器”和“用计算器计算”这两个内容时轻描淡写,这是导致第一次试教时间多余的一个原因,也是三维目标达成度不高的原因。事实上,就“认识计算器”这个内容而言,其教学内涵很丰富,如果学生对计算器的认识不到位,对计算器没有产生亲切感,接下来怎么能使用好计算器?只能把计算器当做一种“纯工具”来使用,学生对它的价值和意义根本没有体验。
第二次试教,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补充,增加了一个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计算器的功能、种类、应用以及开发等方面有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计算器产生积极的情感――计算器是人们的好帮手,有义务和责任去认识它、使用它、开发它。再伴随着有效问题的引导,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第二次试教后,听课的老师都说教学效果很好。
篇6: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二期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课本P22-2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对常用的面积单位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进一步借助学生的低阶面积单位的表象累积形成平方千米的表象,另一方面,使学生熟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丰富面积单位的量感。
2、借助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平方米与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进一步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1、丰富1平方千米的量感,掌握常用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2、理解常用面积单位间进率的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阶段
1、感受平方千米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学校大吗?我们泗泾镇大吗?那么松江区呢?这些区域用我们新学的面积单位km2 来表示,是多少呢?请看大屏幕:(出示)
我们美丽的校园占地面积约0.03平方千米。
我们家园——泗泾镇占地面积约24.2平方千米。
我们的松江区总面积约604平方千米。
你得到了什么信息?有什么感受?你觉得平方千米常用在什么样的区域?(对比,交流)
小结:平方千米常用来表示面积大的区域。
[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展开,通过“区域大”但表示的“数字小”这一强烈对比,丰富平方千米的量感]
2、感知常用的小面积单位
我们还学过哪些常用的面积单位?谁能从大到小说出来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它们的大小吧!1km2能用手势来表示吗?(不能)为什么?(1km2太大)
板书
km2 1 m2=100dm2 1 dm2=100cm2 [通过记忆性口答与形象的手势感知,双重复习所学面积单位,再现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
3、感知练习
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量感不错,就让我们打开课本P23页,完成第三题,比比看,谁填的有快又准
在下面( )中填入适当的面积单位(课本23页)。
一张邮票的面积约9( )
一张乒乓球台面约410( )
一间教室的面积约63( )
一张软盘的面积约1( )
一个排球场占地约162( )
上海野生动物园占地约2( )
[ 在前面面积单位的充分感知铺垫下,通过填写适当的单位,促使学生将熟悉实物的某个面或某块区域与面积单位建立起联系,既诊断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激活他们已有单位面积的量感。]
二、探究阶段
1、情景设疑:通过刚才的单位填写,同学们对面积单位的都很熟悉了,接着让我们来解决前面学习中留下的问题:(出示)如果1 m2可以挤下17人,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上海总人口为16737700人)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什么?同桌交流:需要知道1 km2等于多少m2 , 即km2与m2之间的进率,就可以求出1 km2可以挤多少人,最终把问题解决。
2、合作探究:我们知道1 km2就是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的面积,(出示边长为1 km 的正方形图形)。
那么km2与m2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你们能从1 km2的定义来找出它们之间的进率吗?请小组合作完成。
(1)组内尝试解决 ,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解法:(板书)
1km × 1km = 1 km2
1000m× 1000m = 1000000
m2 1km2=1000000m2
(3)再次交流:通过在1km2定义的关系式中把km转换成m,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现在让我们同桌之间再把这个过程互相交流一下。
3、问题解决:知道了1km2=1000000m2,那么1 km2能不能挤得下整个上海的人呢?谁来说说看?指名交流。这个结果让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4、完善面积单位进率:现在我们已经把所学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找到了,请同学们把P22的面积单位的关系填写完整。(媒体演示课本23页单位面积的累积过程)
1 km2=( )m2 1 m2=( )dm2 1 dm2=( )cm2
[通过问题设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去探究km2和m2的进率。为了使学生形成清晰的量感,启发学生从定义去推理,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从而让学生在合作的尝试计算中直观获得1 km2=1000000m2 。其实学生以前在学习习近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间的进率时已经经历了这样一个推理过程,在这里学生运用以往的经验解决今天所学的新问题,体现了知识的迁移。通过平方米和平方千米间关系的探究,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面积的含义和进率的由来,促进学生表象记忆的形成都有好处,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解决问题的兴趣,为以下单位换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情知背景。]
三、运用阶段
1、分层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1)25 m2=( )dm 23 km2=( )m2
(2)3400 dm2=( )m2 9000000 m2=( )km2 580cm2=( )dm2
(3)70000000 ㎡ -7k㎡=( ) k㎡
[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积累了一些重量、长度、面积单位换算的经验,并且会用小数表示单位之间的转换。这里先安排两组“从高到低”与“从低到高”的单位转换练习,就想让学生通过尝试找到换算的一般方法: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时乘进率,低级单位聚成高级单位时除以进率。从而在思考方法上予以归纳提升,建构单位换算的基本策略。接着出示带有不同单位的计算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借助学生思考过程的表达,便于检测学生对方法的理解,发展他们的演绎思维。]
2、拓展练习(同桌讨论)
判断下列各题是否正确,错的请改正。
(1)一个铅笔盒表面的宽度约5 c㎡
(2)教室的面积约30d㎡
(3) 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约0.75 c㎡
(4)上海市的总面积约6341000000k ㎡
[ 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往往对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容易混淆,并且在选用面积单位时不善于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判断纠错练习,一方面强化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区别,另一方面想从“数”与“量”两个维度探索修改的方法(修正数据或计量单位),既巩固了单位面积的大小观念,又渗透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生活应用:(小组合作)
出示:为了扩大我国的绿化面积,人们要在长3km,宽2km的一块长方形的高原上植树,如果每平方米栽1棵树, 运来60万棵树苗够吗?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先算出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写出你们的解题过程。交流探讨并板书解题过程。
[通过问题解决,再现本节课的重点新知“平方千米与平方米的转化”,同时让学生通过层层问题的分析,理清问题解决的思路,拓展思维,感受数学在生活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价值。]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整理了“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板书)的面积单位,谁来谈谈这节课中你的收获?
篇7:沪教版数学一年上册乘火车教学反思
首先,本课目标基本达成,全班计算正确率在75%左右,学生基本掌握本课连续进位的方法,能注意到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并能写好进位,做到准确计算。
其次,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第一,在学生提出的三个问题的解决方面,最后一个问题没有在适当的时机给予解决,给人一种不连贯的感觉。第二,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随时渗透估算的意识,但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这一点。估算意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意识,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的培养孩子的这种意识,为孩子服务,例如确定结果的大概范围,检查结果是否准确等等。第三,对于班级孩子的分析题、讲题还要继续训练,没有做到全员会讲。尤其是学困生,让他们养成讲题的习惯,使他们意识到在解决问题之前一定要分析分析题,找找已知条件、问题、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怎样来列式。相信长此以往的训练一定可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使我意识到,在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不管是教材的准备还是习题的.准备,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任教的孩子的准备。他们欠缺在哪里,他们的难点在哪里,如何选择适合他们的方法进行教学,都是我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地方。
同时我还意识到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研究透教材,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有目的的进行突破、练习。在设计的每一步都要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有什么目的。相信长此以往,我会有更多的收获。
篇8:沪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绿地》教学反思
本节课其实是加法的复习课,在此之前学生已有了初步地了解,其内容也较贴近学生的生活,一个个场景学生差不多都有切身的体验,所以整节课的环节也是较顺畅的。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较符合学生的特点。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
我通过人人说贴近生活的情景图,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加法应用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编加法应用题的能力。这节课学生编合并、添加两种加法含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本节课我较好地作到了以下几点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本节课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参与的机会。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各自的小组中讨论并编题,变原来的单纯旁观者为积极参与者,使全体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我表现和认识的机会,使思维真正地活跃起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其全面发展。
2.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草地上的鸽子有的同学分成大鸽子和小鸽子,有的同学看成原来有的和飞来的。受此启发学生们把皮球看成大皮球和小皮球,原来的和滚来的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3.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以同桌为单位互相说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开展我提问,我回答的练习形式,调动了学生的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
但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课件的限制,学生编题时添加的方法用得很多且熟练,相对来说合并的方法用得较少,且显得稍有生疏。
篇9:沪教版数学二年上册《长方形、正方形》教学反思
一、取得成绩 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生活中的图形引出新课,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对于已经掌握一些知识的同学是一种鼓励,从而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把课堂变成数学活动探索的场所。
在本节课,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折一折”和“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小组的活动,让学生在折一折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通过 “猜一猜”,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3、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我将研究图形特征所采用的方法定位为这节课的重点。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研究长方形的特征呢?”,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二、不足与困惑。
1、课堂时间把握的不够好,下课的时候习题部分还没有完成,在探究活动中浪费了很多时间,以后在备课时应该多考虑时间的把握。
2、课堂上该让孩子说的尽量留给孩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再进行总结概括,要相信孩子们会做得更好,不要操之过急。
3、语言的把握应该更佳简洁,精炼,更加规范些。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包含关系,学生印象不深。是教师给的,而不是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比如可以设计提问:是长方形肯定是正方形吗?是正方形肯定是长方形吗?应该让学生明确:因为正方形包括长方形的所有特征,所以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欠缺)这样可以为今后的学习打基础。
篇10: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沪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连加、连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它们在编排上基本相同。 根据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中力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获取新知,并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体环节设计尚可,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但是细节之处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现在总结反思如下
1. 关于图意的讨论与算式的意义欠详细。加减混合的意义是本堂课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个难点上安排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感知不够充分,因此,在后续的练习中,发现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出现讲离开的部分不算在总数内,做减法的情况,反思,在日后的教学中,应多加强对题意的理解,在新授时利用情景演示,来帮助学生题解图意。最终达到看图能直接理解题意的能力。
2.计算过程的教学的强调。多位数的加减涉及到计算顺序的问题,此问题在学习连加、连减时已做强调,学习混合加减仍须再做强调。计算过程用语可改作“先算。..再算。..”
3.提问的`选择在代表性的选取上还需斟酌,本他给可提问过于细化,且自己本身说的较多,留给学生的时间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反思本堂课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图意再做加减,不如在学完新知后,让学生自己设计情景,再自己回答如何解答,可能会有更好的结果。
4.练习需要在展台上作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的练习一到两道即可,有基础,有提高,才能充分利用课堂。
篇11:沪教版四年级上册《Hello again》课文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Hello again》课文教学反思
Hello, everyone! It’s my great pleasure to have this chance to share my lesson with you. Today I feel extremely happy,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I present myself in face of so many respectable experts.
I think after finishing my lesson, I have two big parts to illustrate, they are the successful parts and the unsuccessful ones.
About the successful parts :
First, during the whole class, I think my dear students have great interests in learning the knowledge. For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the students say the opposite adjective words and do the actions by following the music, they are active and have high energy to attend my class, we are so happy to get closed by this way. And I also designed some riddles they like to make the students interested in the class. For example: (It is big and grey. It has a big mouth. It likes to stay in the water. What is it?) The multi-media made students interested further in learning. During the whole class, the students were active all the time. They learned new knowledge in games, which made them feel that English learning can also be interesting. Because time is limited here, so I don’t want to list all such activities out again, but I think you have found them in my class.
Secondly, through this lesson, I think my dear students not only learn the English knowledge, the words and the sentences in the textbook, but also learn more knowledge about our daily life. As we know, to be a good teacher, you should have many different teaching aims: but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nes is to extend the students original knowledge. For example, in this lesson, I design these questions for the students to answer: (Where do camels live? How many days can camels live without food and water? Feet are bigger in the afternoon than they are in the morning. People are shorter when they are old. People grow faster when they sleep.)These questions are closed related to our life. By this way, the students learn more knowledge about the life they are very familiar with, so they can have self-confidence and interests in learning English in the future, I think.
Thirdly, during the whole lesson, I think more than 90% of my students can answer my questions and make dialogues loudly and clearly. They put up their hands constantly and spoke actively. That means one of purpose I design my lesson is to fit for most of my chilldren. They improved themselves in vocabulary, sentence patterns and text. In the last part of the class, I asked my students to present themselves and expressed their hopes by putting up their hope cards on the blessing-trees. I designed this activity to improve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their feeling of success. Now you see, I want to develop not only the children’s speaking skill, but also their many kinds of abilities. Such as imagination, creation, sense of humor and so on..
Of course, there must be several disadvantages in my teaching. For example, I know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students and me were not deep enough. I also need to improve my ability to respond to students in many fields. But I know if I teach by my heart, I can feel the richness and happiness in teaching even if I it’s not perfect.
Thank you!
篇12:数学四年级《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沪教版
数学四年级《加法与减法》教学反思沪教版
(一)成功之处
第一,基础知识复习引入成功。本节课中,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就是复习引入,因为复习的内容能够使学生很快进入课堂,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也给本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基础,同时学生的大脑也进入了加速运转的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在讲解新课,那么他们接受新知识就有了保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课前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温故而知新,为了能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复习中我大都是口头表达复习,这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善于表达数学语言的机会,复习中我重点复习了求作两个向量的和的两种法则三角形法则以及平行四边形法则,因为这两个法则在后面的新课讲解中会涉及到,在复习这两个法则时,我根据上个课时的作业情况强调了一些要注意的地方,譬如向量上面没有标上箭头,或是和向量的方向应该是由谁指向谁。
第二,重难点把握成功。我认为另一个亮点就是很好地突出了对两个向量减法的理解和两个向量的差向量的做法这两个重点,为了求作向量的差,我是先让学生求作向量 与向量的和向量(如下图),因为很多学生不知道向量 的方向为什么是从向量 的终点指向向量 的终点,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想到了这个方法用于突破这一难点,如果能突破这一难点,那么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看突破
在讲解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时候,规范板书出求作的步骤,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出了向量差的三角形法则的两个要点:起点相同,方向为减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向量的终点。为了更现象化,简化为:起点相同,箭头指向被减向量。之后在练习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时,很多后进生也能够根据此要点作出了。
第三,例题与练习交叉进行。根据前苏联的凯洛夫的教学论思想: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双基教学,即强调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通过模仿练习领悟新知、记忆新知,这在教学环节中是不可缺少的,但不能以此为限,有效的巩固必须经多次循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中方能达到。根据此教学论思想,我在讲解例1已知向量 、、、,求作向量 - 、- 后,就相应给出了一下练习:P112 1.(1)、(2);在讲解例2平行四边形 中, , ,用 , 表示向量 、后,就相应给出了一下练习:《导与练》P94 9;在讲解例3 化简 后,就相应给出了一下练习:P112 2,P113 6.(4)-(7)。
(二)不足之处
第一,时间安排没有经验。由于在讲解求作两个向量的差向量中还介绍了另外一种方法,即采用相反向量以及两个向量的和来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求作,所以时间上的安排就显得有点急促,本来已经安排好的一个内容特殊情况:当 // 时,如何求作 就没来得及讲,所以没有很好地使教学内容系统化,完整化,深入化。
第二,师生交流不够。如果在课堂上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那么可以说这节课堂是不够完美的,但是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又不得不牺牲讨论、交流的时间,课后我就想(马慧芳师姐给我的建议),其实本节课我是讲得比较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机会来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是观点,这样,长久以往,也许会形成学生过于依赖老师,也就是说没有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更不用说让他们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锐变了。
篇13: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图》教学反思
关于冀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图》教学反思
1.在这一课的设计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关系。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学生充分体验到了统计的必要性,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在本节内容教学上我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巧设问题:“如何在统计图里描述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寻找描述方法,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课程标准所提出的 “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统计图的结构。以小组合作,尝试制作,培养学生的独立与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问题的设计有针对性。尤其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要注意哪些方面?是在学生展开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的,可以及时引导学生小结和思考,化抽象为具体。在制作条形统计图时,我还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做才能使我们制作的条形统计图整洁、美观、漂亮?”同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学生通过讨论,师生共同总结出让绘制条形图的三个步骤,为学生接下来的制图打下良好的铺垫。
篇14: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逆推》的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逆推》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 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逆推。
2. 能运用逆推推算出输入的'数。
3. 能运用逆推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逆推的思想。
教学重点:
结合树状算图反映数球通过计算通道时发生的变化,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倒过来想)。
教学过程:
一、探究引新
1.师(出示计算盒):仔细观察,这个计算盒与前面正推中出现过的计算盒有什么不同?
2.提问:一个数球通过计算通道后显示的数是55,你们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3.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4.提示
我们可以先用树状算图表示原来的计算过程,再倒过来用树状算图想计算方法。
5.交流汇报。
边汇报边完整树状算图,最后写出综合算式
(55+23)÷6—5
=78÷6—5
=13—5
=8
二、巩固理解
1.练一练,画出“破译”下面计算盒的树状算图,并列出算式。
2.通过一个从输入到输出的流程图,运用逆推的思想求输入前的数。
3.创设情景
三、实际应用
1.先读清题意,画出树状算图,再列算式。
2.果园里有桃树若干棵,梨树比桃树多18棵,苹果树是梨树的3倍,橘子树比苹果树少42棵,橘子树有84棵,果园里有几棵桃树?
篇15:五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上册沪教版《时间的计算》教学反思
时间的简单计算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为时间的进率是60,而我们平时的计算一般是退一做十的。
在上了这个单元的'内容后,我对于以下三点有一些困惑
1、在上课的过程中,我反复强调了“时间”和“时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如2时指的就是2:00,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2点,这是一个时刻,而2小时指的就是2 个小时,这是一段时间。我还把书本P62上的2时=( )分,改成了2小时=( )分。事实上,2时就是我们平时口语中的2小时,2小时规范的说法就是2时。因此在复习课是,一定要纠正这个不规范的说法。
2、另一个比较困惑的地方是解决问题中的书写问题。如:一列火车本应11:20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它什么时候到达?应该怎样列式呢?这是我在教学时与别人有分歧的地方。后来我问了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得到了比较合理的答案: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因为如果写成11:20+25 分=11:45的话就是时刻加时间等于时刻,这就不对了,而写成11时20分+25分=11时45分话,就是时间加时间等于时间,但是11时45分又可以看成是11:45,因此这样的书写比较合理。这个问题在复习课上也是要重点纠正的。
3、“计算经过时间”,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我感到很疑惑。学生对于几时~几时的经过时间掌握没有问题,但对于几时几分~几时几分中分不够减(如 4:20~5:00、4:45~6:10等)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好,只有少数思维好的同学能够掌握,其他同学的眼睛里流露出来的都是木然。如何能让每位学生都能懂呢?看来还得花时间让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去理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