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逃逃逃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水调歌头·游泳赏析,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篇1:《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和“又”,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毛泽东稍加改动,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的话,然后一字不差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全词运用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战歌。在词里各种景物,历史神话等融贯着社会主义的道理。

篇2: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和“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

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它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作者对这两句古语的妙用,妥帖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篇3:水调歌头·游泳 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 赏析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毛泽东稍加改动,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上二句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

词的下阕展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篇4:水调歌头游泳原文赏析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水调歌头:词牌名,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注:XX一九五六年十二月五日给周世钊的水调歌头词的标题为"长江",1957年1月在《诗刊》正式发表时改为"游泳";"逝者如斯乎"的"乎",也改为"夫"。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XX《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XX诗词讲解》收录。

作者自注:〔长沙水〕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武昌鱼:三国孙权一度从京口(镇江)迁都武昌,官僚、绅士、地主及其它富裕阶层不悦,反对迁都,造作口号云:宁饭扬州水,不食武昌鱼。那时的扬州人心情如此。现在变了,武昌鱼是颇有味道的。

作者说:'我说'才饮长沙水',就是白沙井的水。'武昌鱼'不是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武昌,在现在的武昌到大冶之间,叫什么县我忘了,那个地方出鳊鱼。所以我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孙权后来搬到南京,把武昌的木料下运南京,孙权是个能干的人。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XX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篇5:水调歌头.游泳原文及赏析

1956年6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在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唐朝把它演变为宫廷乐舜的大曲。这些大曲由许多段乐曲组成,全部演奏很不容易,常取其中一段或三两段单独演唱,这就逐渐演化成为相对独立的词调。“水调”就是这种曲子。“歌头”指曲子的开头部分,相当于“序曲”。根据这个曲子开头部分的规律填写成的词,词牌就叫做“水调歌头”。现在见到唐朝的“水调歌”都是五、七言诗。宋朝流传下来的“水调歌头”词,为三、五、六、十一字的长短句,说明“水调歌头”已经是宋时谱写的新曲而不是唐时的旧曲了。长沙水:系指长沙南江回龙山下白沙井的泉水,被称为沙水,沙水以无沙但味甘甜而著名。湖南民谣说:“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武昌鱼:古代武昌县梁子湖内肉嫩脂肥的鄂城鲂。横渡:毛泽东曾从长江南岸的蛇山游向对岸,故为横渡。极目:“极”就是“尽”,极目就是放尽眼力远望。楚天:楚地的天空。武汉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舒:心情舒畅愉悦。闲庭:清静的庭院。信步:没有目的来回走走。宽余:身心畅快,心情宽慰开朗。子:指孔子。川上:河边岸上。逝者:指珍惜每一寸光阴,不让时光白白流逝的精神。“者”文言代词,代精神。如斯:像这样。夫:文言语气助词,“啊”的意思。樯:指帆船的桅杆。龟蛇:指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武汉长江大桥的两端就分别建在这两座山上。宏图:宏伟的蓝图,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宏伟规划。天堑:“天堑”指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古代称长江为天堑,形容它的险要。《南史·孔范传》:“长江天堑,古来限隔。”更立:还要筑起。西江:这里指长江上游。石壁:岩石垒筑的拦河大坝。巫山:坐落于四川省巫山县东南,是巴山山脉的最高峰。长江从这一带高高对峙的山崖中穿过,江面突然狭窄,形成巫峡。云雨:指长江上游的水。高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出平湖:出现水平如镜的大水库。神女:相传赤帝的女儿叫瑶姬,死后葬在巫山南边,她自称是巫山之女。因为她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人们在巫山飞凰峰为她修了庙叫神女庙,故该峰又被称做神女峰。恙:疾病。殊:不同。

【写作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于1950年起就开始勘测设计,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曾登上黄鹤楼,视察了正在设计中的大桥桥址路线。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兴建,1955年9月开工,12月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5月毛泽东巡视南方,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又到达武汉,乘轮船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情况。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了长江。第一次是6月1日从武昌蛇山一带下水,游到汉口谌家矶,游程13公里,历时2个小时零4分钟。第二次是6月3日从汉阳鹦鹉洲附近下水,游过龟山一带江面,到达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14公里多,用了两小时。第三次是6月4日从汉阳下水游到武昌。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是在畅游长江之后写下的。

【赏析】

自唐宋以来,词家名作颇多,但以游泳为题的还从未有过,这首词取材独特,辞采新颖,“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生动地表现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世界观和征服大自然的伟大革命气魄!毛泽东曾经说过:“长江,别人都说很大,其买,大,并不可怕。美帝国主义不是很大吗?我们顶了他一下,也没有什么。所以世界上有些大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共9篇)上阕的结尾两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了《论语》中的这两句话,借以说明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世间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同时勉励人们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词的下阕,塑造典型形象,兼用侧面烘托的笔法描绘了长江上宏伟的建设图景及祖国的巨大变化。先从游泳时所见的江景写起:“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帆船在风中不停地行驶,龟山和蛇山静静地兀立在长江两岸,一个又一个的宏伟的社会主义建设项目就要启动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对长江大桥和其作用的形象描写,这里的一个“飞”字,不但传神地描绘了大桥凌空架设的雄伟气势,而且蕴含和反映了建设的高速度;一个“变”字,又充分显示了我国广大人民改天换地、征服自然的无穷力量。“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这三句是对更宏伟的三峡水库建设规划的富有诗情画意的描绘。“更立”二字,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的志气。把拦河坝称为“石壁”,用以形容其坚固;不说拦住长江上游的江水,而说“截断巫山云雨”;用“巫山云雨”指称长江上游的雨水,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增强了诗意。“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里诗人用侧面写法通过神女的眼睛来反映中国的巨大变化,惊天地,动鬼神!不但非常形象且又新颖别致!

篇6:水调歌头游泳原文赏析

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今世界殊。

水调歌头:

词牌名,水调本为一曲子,歌头是曲子开头部分。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三国吴孙皓时欲从南京迁都到武昌,民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子在川上曰:《论语·子罕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指时间如河水飞逝。一桥飞架:指武汉长江大桥,该桥为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桥梁,是五十年代重大工程之一,于五五年开工,五七年建成通车。当时正在施工中,故属“宏图”。天堑:南北朝时陈朝的孔范,称长江为天堑,见《南史·孔范传》。西江石壁:指计划中的长江三峡大坝。

巫山云雨: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称楚襄王梦见神女,神女说她“旦为行云,暮为行雨。”

注释译文

黄东雷书法《水调歌头·游泳》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放眼远望。楚天: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舒:舒展,开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馀(yú):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二句:《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⑺风樯(qiáng):指帆船。樯,桅杆。

⑻龟蛇:词中实指龟山、蛇山。

⑼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1958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⑽天堑(qiàn):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叔宝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堑,沟壕。

⑾巫山云雨:战国楚人宋玉《高唐赋》中说,楚襄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相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上”。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⑿高峡出平湖:意谓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

白话译文

刚刚喝过长沙的水,现在又吃到武昌的鱼。下到万里的长江中劈波斩浪,躺在水面,放眼看,楚地的天空格外开阔。哪里去管他风吹浪打,就像在家里的庭院悠闲地随意散步,今天我得到了最大的舒适与畅快。不由想起孔子在长江边讲过的名言:逝去的时光就如这滚滚长江水!

风鼓动着白帆,龟山和蛇山都静静地立着,宏伟的蓝图已在规划。一座大桥飞架,把南北沟通,天然的险阻顿时成为通途。还要在西边江上建一堵石壁,把那巫山的云和雨截断,高高的三峡,将出现一个平坦的湖泊。那神女应该还好吧!她也会惊叹当今世界与从前大不相同。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56年6月。1956年12月,毛泽东致信黄炎培,信中“录陈”此词,题为《水调歌头·长江》首次发表于《诗刊》1957年1月号时改题为《水调歌头·游泳》。

1956年5月,毛泽东南巡,住在广州的一个小岛上。他喜欢长江,把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他要去长江游泳,此前他在不少江河湖海中游泳过,就是还未去过长江。5月30日他从广州飞到长沙,当天上午畅游湘江,算是准备活动。5月31日飞到武昌。这回他三次游长江。6月1日,晴空万里,中午时分,毛泽东从武昌岸边长江大桥8号桥墩附近下水,游到汉口湛家矶江面登船,历时两小时零四分,全程近14公里。6月3日,下午2时许,毛泽东再次畅游长江。为了考察建设中的武汉长江大桥,他从汉阳鹦鹉洲附近下水,穿过桥墩,游到武昌八大家江面上船,共回游14公里,历时两小时。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游泳词,气势磅礴,境象阔大,充满革命浪漫主义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但在平淡朴实的词句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深邃的内涵。

上片:“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是先到长沙,再到武昌的。但他不是简单地讲这次的旅程,却借三国时代吴国的童谣来加以化用,这就与简单的叙述旅程不同了。《三国志·吴书·陆凯传》称: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当时孙皓迁都,使百姓服劳役。百姓用船运送迁都物资,逆流而上,深感烦苦,所以有这童谣。而事实上,当时作者已经找到了一条反映中国客观的经济规律适合中国的路线。所以作者对这个童谣,反其意而用之,说成“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长沙水”是长沙有名的白沙井水,武昌鱼是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为著名的团头鳊或团头鲂。通过这样的化用,正表达出作者从长沙到武昌,一路上非常愉悦的心情,也表达了人民的幸福安乐。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写出长江奔流到海的气势,写出横渡长江的游泳的壮举。“极目”,用尽目力望去,表示望得远。“楚天”,武昌一带是过去战国时代楚国的地方。下一“舒”字,既写那里的天地空阔,一望无际,感到舒畅;也写出在大江游泳的舒适,这里也表现作者游泳技能的卓越。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在长江里游泳,是有风浪的。作者高超的游泳技能,可以驾驭风浪,所以“不管风吹浪打”,不把风浪看做一回事。在长江中游泳,胜过在庭院里散步,有一种海阔天空的感觉。因在庭院里散步,有院墙围绕,难免感到局促。假如结合作者当时的心情,像作者说的“前八年照抄外国的经验”,那还有个框框,即以外国经验为框子,像在庭院散步那样,有围墙围绕着。“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起,开始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打破了“外国经验”的框框,不正是“今日得宽馀”吗?这就想到按照客观经济规律来进行建设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流去的像这样啊!昼夜不停。”朱熹集注:“欲学者时时省察,而无毫发之间断也。”作者在长江里游泳,感到长江的水,不停地向东流去。作者正在领导全国人民,按照中国客观经济规律进行建设,也要不停地前进,这样就自然地跟下片的建设联系起来了。

下片:“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风樯”是风里的帆樯,即看到张篷的帆船在行驶。龟蛇静,指长江两岸的龟山和蛇山,龟山在汉阳,蛇山在武昌,隔江相对,长江大桥的两头就建筑在这两座山上。作者用风樯动来陪衬龟蛇静,一动一静构成对偶,都是眼前的景物。从龟蛇静里自然联系到长江大桥的建筑。“起宏图”,正说明进行宏伟的建设。接着写长江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用“飞架”写出大桥像长虹架空的壮伟形势和建筑的神速。“天堑”,古人以长江为阻隔南北的天然壕沟。《南史·孔范传》: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有了大桥,天堑变成交通大道了。这说明宏图在于改变大自然,使它更有利于人民,这也透露出党领导中国人民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杰出成就。

就“起宏图”说,除了建筑长江大桥外,还有在三峡建筑水库的宏伟计划。“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再要在长江西段三峡里筑起一道拦河坝,把长江上游的雨水拦住,造成一个水库,即一个大湖。把拦河坝称为石壁,突出它的坚固。巫山在重庆巫山县,长江在巫山中经过,那里称为巫峡。巫山有神女峰。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高唐时,梦中见到巫山神女,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借用这个故事,说明拦河坝可以截断巫山的云雨,使在高峡中出现一个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从巫山云雨里,自然引出神女来。作者说神女那时还健在吧,她看到高峡出平湖,当惊叹世界变样了。“神女应无恙”的“应”,当作料想解,杜甫《遣兴》“衰疾那能久,应无见汝期”,便是一例(萧涤非先生说,见1959年3期《山东大学学报·读毛主席诗词的几点蠡测》)。“无恙”即没有毛病,好好的。这里借神女来写拟议中水库的宏伟建设。

这首词里的引用格,有化用的,如把童谣的“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加以变化,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经过变化,意思与原来的童谣完全不同了。再像“截断巫山云雨”,“巫山云雨”也是引用格,也是化用,意思跟原来的“云雨”也不同了。也有明引的,如“子在川上曰”两句。这两句含有“自强不息”的用意,与下文的宏伟建设相呼应。最后提到神女,带来了神话色彩,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

名家点评

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苏者聪:这是一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充满积极浪漫的豪情,其中杂有神话故事传说,使词具有神秘色彩与艺术魅力。词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随意自然,发人深思。(《毛泽东诗词全编鉴赏》)

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研究员龙剑宇:上片主要实写与万里长江的较量,即游泳时的感受,抒发与自然搏斗的豪情。下片则由大江东去,日夜奔流,联想到社会主义事业和世界的变化。(《毛泽东诗歌风景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汪建新:这首词的最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是用只言片语去抒写游泳的感受,而是直接以《游泳》为题,并且用豪迈的语言抒发畅游长江的直接体验和所见所思,这在毛泽东与击水有关的词作中绝无仅有,即便在整个中国古典诗词王国中也实属罕见。(《品读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曾珺:全词以游泳为经纬,从今天追忆历史,从现实巨变溯及宏图构想,时而引经据典,时而指点江山,既有豪放奔腾之激情,又有婉约唯美之浪漫,是诗人晚年诗作中的佳品。(《毛泽东的诗赋人生》)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工诗词。著有《毛泽东诗词》《毛泽东文集》等。

篇7:水调歌头·游泳全文、出处、作者及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全文、出处、作者及赏析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qiáng)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qiàn)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赏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它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作者对这两句古语的妙用,妥贴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篇8:《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

《水调歌头·游泳》

赏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阙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诗人将两句古童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稳,含义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诗人的行踪,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这里,“才”“又”两个副词一气连贯,不仅是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作者风尘仆仆巡视各地的兴奋而又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和“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社会主义祖国无限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入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意志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两句词,万里江天,上下映衬,横渡纵目,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就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这里补写一笔大江景象,引出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三层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在中流击浪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今日得宽馀”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了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

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它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词。上二句便是毛泽东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而及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思索;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号角。总之,作者对这两句古语的妙用,妥帖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社会主义建设的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长江的伟大变革。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阙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了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现出来。

写作背景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突飞猛进的新局面。

武汉长江大桥工程于1950年起就开始勘测设计,1953年2月15日毛泽东曾登上黄鹤楼,视察了正在设计中的大桥桥址路线。1954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决定兴建,1955年9月开工,12月毛泽东视察了全部工程。1956年5月毛泽东巡视南方,5月29日视察了广州,30日视察了长沙,31日又到达武汉,乘轮船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情况。在武汉期间三次畅游了长江。第一次是6月1日从武昌蛇山一带下水,游到汉口谌家矶,游程13公里,历时2个小时零4分钟。第二次是6月3日从汉阳鹦鹉洲附近下水,游过龟山一带江面,到达武昌八大家附近,游程14公里多,用了两小时。第三次是6月4日从汉阳下水游到武昌。这首《水调歌头·游泳》是在畅游长江之后写下的。[1]

主题

诗人通过写在长江中游泳的感受,抒发了迎着大风大浪前进的革命豪情,讴歌了我国人民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伟大业绩。

篇9:《水调歌头·游泳》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⑴游泳:1956年6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⑵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⑶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⑷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⑸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

⑺风樯:樯,桅杆。风樯,指帆船。

⑻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实指龟山、蛇山。

⑼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⑽天堑: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⑾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翻译:

刚喝了长沙的水,又吃着武昌的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于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神女峰)如果当时还在,必定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