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袜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水调歌头》阅读赏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水调歌头》阅读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水调歌头》阅读赏析
苏轼 宋朝 选自《东坡乐府》我们学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江城子 密州出猎》
二:原文与译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交代了做词的原因)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我端着酒杯问苍天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里,现在是怎样的年景?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想凭借清风回到宫殿去,又害怕那华美的建筑,在高空中让我耐不住寒冷。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在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低低地照进了雕花的窗户,照着不能入眠的人儿。
6、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月儿不该是对人有恨吧,为什么总是在人们分离时变圆呢?
7、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有悲欢离合的时候,月有阴晴圆缺的变化,这种事自古难全,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同享这美好时光。
三:词义:
丙辰:熙宁九年(1076)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把酒:端起酒杯。
宫阙:宫殿。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这里指想象中月宫里的亭台楼阁。
弄清影:弄:赏玩。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何似: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如。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彩绘雕花的窗户。
不胜:经受不住。
但:只。
婵娟:指月亮。
四:背景: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五:主题:
这首诗上阕写饮酒时的想象,下阕写望月而生的离愁。诗人着眼于中秋明月,并以月为抒情对象,兼怀他的弟弟子由,既表现了词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也再现了他心胸旷远,毫不悲观的性格。并抒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一些看法。
六:赏析理解: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此句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其中蕴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苏轼将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表面上是赞美月夜;也含有对当今朝廷情况的惦念。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我本来是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怕经受不住天上的寒冷”。这几句也是指政治遭遇而言,想回到朝廷中去,但是又怕党争激烈,难以容身。反映了作者因政治上的失意而对现实不满,想逃避现实,但又不能决绝的矛盾心理。
3、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并决心面对现实。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着屋里失眠的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此句流露出了词人悟透人生的洒脱和旷达的性格,也是对人生无奈的一种感叹。
同时蕴含了人生的哲理:人生没有永远的圆满,有欢聚,也有别离,但只要心存美好,就会减少缺憾,增加快乐。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写出了积极乐观的美好境界。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
七:此诗蕴含的哲理
人不管在怎样的境界中,只要思想开阔,胸怀旷达,就能心安理得,有所作为。人生没有永远的圆满,有欢聚,也有别离,但只要心存美好,就会减少缺憾,增加快乐。
八:艺术手法
1、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叙,以自然的深远澄静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阔,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2、从词的内容来看,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恶险恶的宦海风涛,揭示睿智的人生哲理,运用形象的描写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
九:朗读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篇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阅读赏析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阅读问题及参考答案】
(一):
1.这首词开篇发问,起笔不凡。画横线的句子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思?
答:中秋对月,抒发了强烈的思亲之情,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2.这首词,历来被认为是中秋词里最好的一首,《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你认为这首词为什么会获得如此高的评价?
答:(1)词人借与明月的对话,探讨人生的意义(抒发人生感慨),富有哲理;
(2)诗的意境豪放而阔大;
(3)情怀乐观而旷达;
(4)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
(5)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答案:世界上不可能有永远圆满的事情,人生有欢聚,也必然有离别为;——正与月亮有圆时,也总有缺时一样,原本是自然的规律。
5、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 )
A、上阕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使他转向对人间的喜爱。
B、下阕写词人望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相通不受时空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
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6、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A 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B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C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 全诗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像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7、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答: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也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由伤感转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8、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答:最后这两句是作者的进一步自我解脱。他的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他的苦闷与惆怅,并最终发出了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道尽了千载离人之情。终于释却离怨,从美好的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
(二):
1.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 ______中秋佳节对远方不能团聚的弟弟的怀念_______为题材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怀。
2.解释词中的加点的`词语。
(1)把 ( 拿着 ) (2)不胜( 受不住 )
(3)何似( 哪里赶得上 ) (4)何事( 为什么 )
3.解说上阕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话。
答:这是经过比较得出的结论,所以放弃了升到月宫去的想法,而在月影中翩翩起舞,让清朗的身影伴随着自己的舞姿而闪动。
4.解说下阕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
答: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这美好的月光。
5.简要评析这首词运用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答:全词以“月”贯穿始终,展开丰富的想像,表现复杂的情怀,胸襟开阔,风格豪迈。
6.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首句作者把酒问月,表现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彰显出豪放的气魄和浪漫的情怀。
B.上片一个“我欲”、一个“又恐”、一个“何似”,情感波澜起伏,含蓄地写出了诗人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
C.下片“无眠”指的是因欣赏中秋明月而不想入睡的人。
D.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蕴含深刻的哲理:世上难有十全十美的事,不必为暂时的不完美感到忧伤,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7. 诵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名句时,我们应该用 的语气,原因是 。
答:舒缓而深情 本句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变化?
答:上阕中作者表现了厌倦尘世生活的倾向,“我欲乘风归去”,但思虑过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转而放达开阔。或,作者的感情从抑郁惆怅到乐观豁达。
9.试分析这首词流传千古的原因。(提示:可从思想内容或艺术构思方面简要分析)
答:示例:思想内容上:作品情感曲折变化,作者对人生别离的思考,激起各类读者的共鸣;词中对美好生活的祝愿成为一切热爱幸福生活的人的共同希望,情怀乐观、豁达。
艺术构思上:结构精巧,想象奇特。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天上人间虚实并述,以自然的深远澄净映衬自己胸怀的超脱开朗,并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
篇3:《蝶恋花 》阅读赏析
槛①菊愁烟兰泣露,罗幕②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③。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索④,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 ①槛:栏杆。②罗幕:丝罗做的帷幕。③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④彩笺:彩色精美的.支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
13. 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
14. 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土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3.(2分)D
14.(3分)(1)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2分)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答出1种境界的,给2分;答出2种境界的,给3分。如有错别字,则该境界不给分。
篇4:短歌行阅读赏析
人初生,日初出。
上山迟,下山疾。
百年三万六千朝,夜里分将强半日。
有歌有舞须早为,昨日健于今日时。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篇5:短歌行阅读赏析
赏析
百年:指人寿百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陈澔集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汉徐干《中论·夭寿》:颜渊时有百年之人,今宁复知其姓名也?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人生寿促,天地长久。百年之期,孰云其寿?宋陈亮《祭林圣材文》:胡不百年,终此大数!《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宣赞随了叔叔,与母亲在俗出家,百年而终。
强半:大半;过半。隋炀帝《忆韩俊娥》诗之一: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宋范成大《玉麟堂会诸司观牡丹酴醿三绝》之三:浮生满百今强半,岁岁看花得几回?清纳兰性德《浣溪沙》词:万里阴山万里沙,谁将绿髩鬭霜华,年来强半在天涯。
须:必得,应当。
催:使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加快。
无:没有,与有相对;不。
篇6:《江上》阅读赏析
《江上》阅读赏析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6)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阅读答案:
(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4分,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4)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5)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诗句简单解释即给2分),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2分)。
(6)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我要等到你枝条成阴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答出离愁、惜别、留恋、不舍即可给2分)。
二:
①首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答: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②首二句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答: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③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 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篇7:《望江南》阅读赏析
2、名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3、阅读:
(1)一、二句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切盼与丈夫重逢的心情。
(2)可以推断白蘋洲是个什么地方?分别的地方。
(3)词中表现女子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希望——失望——绝望。
(4)“过尽千帆皆不是”中“尽”能否改为“境”?为什么?不能。“尽”是‘完“的意思,有时间之久的意味。”境“只是”境况“,无此意。
篇8:浪淘沙阅读赏析
邓剡①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便须携酒访新亭②。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
注释:①邓剡:南宋词人,追随文天祥抗元。南宋灭亡后,被俘北上,此词是途经建康(今南京)时所作。②新亭:在今南京市南,据史料记载,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经常相邀到此。
8.本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作具体分析。(5分)
9.结合全词的内容,谈谈作者枕簟凉生 凉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
8.①用典(1分)客身句化用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的词句,写出自身的飘零之况; 新亭句,运用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的哀叹和相慰,写出亡国之痛(2分)②融情于景(1分)井桐一叶做秋声,秋叶飘落暗含着盛极而衰的.哲理,月淡潮平,暗含心境的凄怆(此处若答成反衬,写出激愤之情,也可给1分)(1分)
9.①秋天到来,客观气候的转凉;②自身被俘,被押北上的凄凉身世;③家国沦亡的悲凉。(每点2分)(分析时结合全词)
赏析
邓剡被俘虏,和文天祥一同被押解北上。在途经建康,邓剡作了此词。这首词寓含有怀古感今的浓浓深情,语言极为明快,堪称邓剡现存的词中的一篇佳作。
疏雨洗天清。枕簟凉生。井桐一叶做秋声。暑退寒来之节气替代,说出盛极而衰的人生哲理。古话说得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宋室覆亡,故国不在,如瑟瑟寒秋,令人心灰神懒。疏雨洗天清,然而天清世不清,能奈其何。室内枕席生凉,是实写秋天到来天气生凉,气候更替,室外井桐落叶,既是报秋,又勾起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此词一开篇,便给全词的气氛作了烘托,深含怀古的幽幽情感。
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跟《唐多令》词里写的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意绪相通。叶随风飘,说明个人命运的不可把握,也表明作者对邦国沦亡悲哀之情。千里是概括在广东被俘到建康的旅程。李后主亡国后所作《浪淘沙》的梦里不知身是客,和此词中所讲的客身皆指亡国之虏沦落于异域的生活。
梦断古台城。月淡潮平。东晋台城在今南京玄武湖畔。无限哀思难以排解。邓剡把它带到梦乡,醒来却发觉古台城上梦凄凉。词中借己情感之转折,演绎出作词的生活。词人的心境本来就很哀伤,但醒来见月色暗淡,海潮泛起,禁不住自己也心潮澎湃,心里更加凄怆。
梦醒之后,到哪里去呢,只能去便须携酒访新亭。据《世说新语言语篇》西晋灭亡后南渡士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在今南京市南),藉卉饮宴。周侯(岂页)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王导在当年的新亭会上,还主张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但自己和文天祥都做了俘虏,宋王朝已彻底亡矣。
不见当时王谢宅,烟草青青。它跟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所表达的意思相符。李白慨叹历史之已成陈迹,而邓剡却多了一层亡国的实感。从情感之深切,邓剡实多一层。作为结句,它能融情入景,从而引读者于审美活动中直接领悟人生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