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不下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史记人物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史记人物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史记人物故事
“小人”一词是中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诸如:“君子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的品德基本上是一样的,但小人是各有各的坏。
“小人”一词是很难诠释的,小人也是很难辨别的。
口蜜腹剑,两面三刀,心狠手辣,这些词语基本都适合小人。
何谓“精品”?此词释义为:“物质中最纯粹的部分,提炼出来的物件。”在小人渣中有一历史人物可谓博采众坏,堪称“精品”,他就是——费无忌。
费无忌,春秋末年楚国佞臣,当时费无忌讳是太子少傅,太子太傅是伍奢。因为费无忌对太子不够忠心,而没得到太子的赏识,为此费无忌一直就怀恨在心。
楚国国王楚平王为了联秦制晋,让太子建与秦女联姻。本来是让费无忌去秦国为太子娶亲。费无忌见秦女美貌如花,在迎亲途中想出一个一般坏人思想不可达到的坏主意。把此女献给楚平王。
于是,费无忌快马加鞭在迎亲队伍之前先赶回楚国面见楚平王,把秦女的容颜如何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大肆渲染一番,并建议楚平王自娶秦女,以后再给太子另外娶妻。想必楚平王也是好色之徒,在费无忌的蛊惑之下,竟然娶了秦女。
费无忌用秦女向楚平王献媚后,就离开太子去侍奉楚平王。他又担心那天平王死了,天子建继位,太子一定会杀了自己。于是常常在楚平王面前诋毁太子,诬告太子因为秦女之事对楚王有谋反篡位之心。
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把太子的老师伍奢召来审问。伍奢据理力争奉劝楚王不要听信小人谗言而疏离骨肉至亲。
费无忌又对楚王说:“大王现在不制止,他们的阴谋就要得逞了,大王就要被逮捕了。”楚王大怒,就把伍奢囚禁了起来。同时命令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司马奋扬派人把这个消息提前告诉了太子建。后来太子就逃到宋国去了。
太子建逃走后,费无忌向楚平王提议除掉伍奢父子,伍奢有两个儿子分别是伍尚,伍胥,两人英武神威非等闲之辈。费无忌向楚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不杀了他们必定成为楚国的后患。”
楚平王听信了费无忌的谗言,囚禁了伍奢,并逼诱他两个儿子回到其父身边。后来,伍尚回去了,伍胥跑了。
结果伍奢与伍尚父子被杀。伍胥辗转逃到吴国。
因为费无忌的诬陷导致太子建逃亡,伍胥辅助吴国多次讨伐楚国,楚国几乎灭亡,费无忌的种种劣行招至楚国民众的不满。
昭王元年(5)楚国令尹子常杀死了费无忌,以平民愤。
多行不义必自毙,“小人”费无忌终将没能逃脱命运的裁决!其“小人”的恶名注定遗臭万年。
篇2:史记人物故事
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医生可能非扁鹊莫属吧。这位中医学的开山鼻祖,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扁鹊并不姓扁,他姓秦,叫越人,全名叫秦越人。因为他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的神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秦越人医生,长期以来人们也不再提他的原名了,扁鹊一名就被大家记下来了。
扁鹊是春秋战国人,在他年轻时是一家旅店的主管。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常来店里居住,扁鹊慧眼识宝,一眼看出长桑君非同凡人,总是比较恭敬地招待他。长桑君暗中观察扁鹊也非等闲之辈。主客之间相敬如宾交往了十余年。
一天,长桑君邀请扁鹊私聊,悄悄地告诉他说:“我有医学秘方,现在我年纪大了,想传给你,你不要把泄露出去呀。”扁鹊说:“遵命”
于是桑长君从怀中拿出一种药给扁鹊,并叮嘱他说:“用没有落地的露水把药吃了,三十天后就能洞察事物了。”然后拿出全部秘方交给了扁鹊。之后,长桑君瞬间就消失了,看来长桑君是位得道之人了。
扁鹊按照长桑君交待的方法喝了三十天的药,然后眼睛就能隔墙看人了,凭借这种透视功能的眼力扁鹊就能给人看病了。表面上他是以切脉诊断,实际上他已经能透视五藏病灶的部位了。此后,扁鹊在齐国与赵国行医,名声鹊起。
晋国有位大夫叫赵简子,他在晋国是位重量级人物,晋昭公时,大夫的势力比国君强大,当时的赵简子独揽国政。有一次,赵简子病了,昏迷了五天,他的同僚都着急了,于是把扁鹊召来诊病。扁鹊诊断病后说:“他的血脉正常,你们不必惊怪,过两天他就好了。”扁鹊还给大夫们忽悠了一段秦穆公重病苏醒的离奇故事。
两天后,赵简子苏醒过来,把扁鹊的话告诉了简子,简子大为感动,赐予扁鹊田地四万亩。当时的一亩地相当于今日的三分之一亩,如此推算当时的四万亩地相当于现在的一万三千多亩地了。扁鹊从医生一下子变成了土豪。一位医生拥有如此多的地产估计也是空前绝后呀!
后来,扁鹊路过虢国,正碰上太子死了,扁鹊来到宫门前询问一位喜好医术的中庶子:“太子得的什么病呀,为什么全国举行的驱邪的祭祀超过了其他的祭祀?
中庶子把太子得病的情况给扁鹊说了一下。扁鹊问:“太子什么时间得的病”,中庶子说:“从鸡子鸣到现在。”扁鹊问:“收殓了吗?”中庶答:“还没有”
扁鹊对中庶子说:“请您禀告虢君,我是渤海郡人,我叫秦越人,听说太子死了,我能让他复活。”
中庶子听扁鹊说能让太子复活,他质疑地问扁鹊:“先生不会是胡说吧?您怎能说太子可以复活哪?我听说上古时有位医生叫俞跗,他治病不用汤剂,药酒,,针,砭,导引,按摩,药熨等办法,一解开衣服珍视就知道疾病所在,顺着五脏的穴位,割开皮肤,剖开肌肉,疏通经脉,结扎筋腱,按治脑髓,触动膏肓,梳理隔膜,清洗肠胃,洗涤五脏,修炼精气,改变神情气色。如果先生你能有俞跗的能耐,那太子就能救了,如没有,那你说的话就是骗小孩子的。”
扁鹊听到中庶子的话后仰天叹息道:“您说的那些方法,犹如管中看天,缝隙中观花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需要望,闻,问,切就能说出病因在那里。疾病在外能推出内部的原因,疾病在内就能推知外在的表现。人体内的病会从体表反应出来,我据此可以诊断千里外的病人,我诊断的方法很多,不会拘泥一种方式。如你不相信我的话,你可以去看珍视太子,应该会听到他耳有呜响,鼻翼有搧动,顺着其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是温热的。”
中庶子被扁鹊的话惊得目瞪口呆,然后去王宫里面见虢君王禀告扁鹊的话。虢君听后很惊讶,他走出王宫内廷,在中门接见扁鹊。
虢君非常谦卑地说:“我早就听说您的高尚品德了,然而却没有机会拜见您,先生这次路过我们小国,希望您能帮助我们,如能得到您的帮助,我这个偏远小国的国君真是太幸运了!有先生在我的儿子就能活了,如果没有先生他的尸体就要抛弃在野外沟壑里了。”国王说完这些话后,悲伤得不能自禁。
国王就是国王,这段话说的让人如坐春风,话语中谦虚而不失高贵,动听而不失真诚,不愧是政治家的口才!
扁鹊安慰国王说:“太子得的病就是人们常说得‘尸蹶’。遇到这种病情好医生能治好这种病,坏医生则葬送了病人得的命。”扁鹊还给国王讲了这种病得病因与病理。
国王激动地说:“那就请先生为太子治病吧。”
经过扁鹊的治疗,太子的病被只好了,因此件事情天下人认为扁鹊能使死人复活。
扁鹊说:“我哪有能耐让人死而复活呢,这是他应该活下去,我能做到的是帮助他恢复健康罢了。”
扁鹊不愧为大医也,面对过分褒奖保持一位医者应有的客观与冷静。比较真实的对待医患的关系。
太子命不该绝,是扁鹊让其恢复健康,某种意义上说扁鹊是太子康复的缘。遇见高明的医生——扁鹊,是太子的善缘,否则遇见恶缘,诸如扁鹊说的坏医生,那么太子也就命丧黄泉,只好再等来世再续宿命吧。
扁鹊尽管被称为“神医”,可是有位患者就不相信他那一套。这个人就是——齐桓候
扁鹊游医到了齐国,齐桓侯热情地招待了他。
扁鹊入朝拜见齐桓侯说:“您的皮肤与肌肉之间有病,不治疗的话,小病会深入体内。
齐桓侯说:“寡人没病”
扁鹊走后,齐桓侯对群臣说:“医生好追名逐利,把没病的人说成是自己治疗的功绩。”
又过了五天扁鹊又见到齐桓侯
扁鹊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血脉里,不治疗会严重。”
齐桓侯很不高兴的说:“我没有病”扁鹊知趣地走了。看着扁鹊远去的背影,齐桓侯心里暗骂:“扁鹊,你他妈的才有病哪,咒老子有病,啥人”
又过了五天,扁鹊还是不放心齐桓侯的病,菩萨心肠如扁鹊,不放过众生每个不健康的躯体,真是医者仁心呀!于是他又去拜见齐桓侯。
扁鹊:“您的病已经再肠胃间,如不治疗会深入体内。”
齐桓侯:.......
桓侯以无语以示自己被认为病人的不满与愤怒。
仔细想想也是,如果桓侯认为自身很健康,别人却说他有病,桓侯没骂人没杀人估计已经是高素养了。想想名医华佗死在病人曹操手下,扁鹊遇见齐桓侯也是幸运的。医生不好当,名医更不好当!
又过了五天,扁鹊遇见齐桓侯故意避而不见,齐桓侯派人询问扁鹊退而不见的缘由。
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剂,药熨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血脉中,靠针刺,砭石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目的;疾病在肠胃中,药酒的效力就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疾病在骨髓里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也无能为力。现在齐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因此不再为他治病。”
又过五日,齐桓侯如扁鹊所料患了重病。齐桓侯赶紧派人请扁鹊来治病。扁鹊已经逃离了齐国。
于是齐桓侯病死了。
俗话说:“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齐桓侯不听好医言,生命就玩完。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炽焚”,发肤之疾可切及骨髓。小病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大病,小错不及时纠正可酿为大患。很多道理殊途同归。
齐桓侯如果预先听从扁鹊的话从小病开始治疗,那么病就可以痊愈,就能保住性命。人的通病是怕病多,而医生忧虑的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少。
《史记•扁鹊列传》中说,有如下六种患病的情况不能医治:
一,傲慢不讲道理
二,看重钱财而不重视身体健康
三,衣食不能调解适度
四,阴阳错乱,五脏功能不健全。
五,身体羸弱不能服药者
六,迷信巫术而不相信医术者
以上六种情形,具备一种就很难治疗了。所谓的“大医治未病,中医治将病,下医治已病。”对照当下,病人是很多难以治疗的病人,医生是很多治疗已病的的下医。总体而言,中医学是很好预防与治疗学科,只是,好的中医学却葬送在不称职的中医手里。这是人类的悲哀!
扁鹊因为具有如神的医术而名闻天下。他路过邯郸,听说那里尊重妇女,于是就做妇科医生;他路过洛阳,听说洛阳尊重老师,扁鹊就做专门治疗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疾病;到了咸阳,听说当地重视儿童,于是扁鹊就做儿科医生。扁鹊根据患者所需以及各地风俗而变化医疗范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为扁鹊的医术超人,而遭到了同行的羡慕,嫉妒,恨。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就派人把扁鹊杀了。
可怜一代大医生扁鹊,妙手仁心,救死扶伤,而自己却没寿终正寝。因同行相嫉而命丧黄泉。此乃苍生之不幸!更是医界的悲哀与耻辱!
扁鹊遭横祸而去,但他还是活在人们的心中,他成为医生的最高典范,是人们心中的“医神”,其精湛的医术如今还泽被后世,惠济苍生。现在的诊脉法还是在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扁鹊何过?唯有医高!
篇3:史记人物故事
史记人物故事篇三
中国史上最为著名的洁行之士,无疑是伯夷和叔齐。在他们之前还有一个洁身自好的隐士许由。尧做皇帝的时候,听说许由是贤人,就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听到这一风声,赶忙隐遁到颍水之阳的箕山。箕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紧邻着天下之中的中岳嵩山,因为许由死后葬在这里,箕山又称许由山。尧又召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这次连听都不愿听了,跑到颍水之滨洗耳朵去了。这时,刚好巢父牵着牛犊来饮水,就问许由何以洗耳。许由说:“尧召我做九州长,我痛恨听到这件事,所以洗耳。”谁知巢父讽刺许由说:“你如果住在高岸深谷之中,与人不相往来,谁能见到你?你本性就浮游,想用这种方法沽名钓誉而已,别污了牛犊的口。”说完牵着牛犊去上游饮水了。
伯夷、叔齐是辽西小国孤竹君的长子和三子。父亲欲立叔齐,父亲死后,叔齐不愿继位,要让给伯夷。伯夷也不愿继位,逃走了。叔齐步伯夷的后尘也逃走了。国人遂立二子。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周文王)善养老,就投奔他而去。到了周的都城岐下(周原,今陕西扶风),西伯刚死,周武王继位,把父亲的木制灵位载在战车上,正准备东进,讨伐以朝歌(今河南淇县)为都的纣王。伯夷、叔齐不顾安危,勒住武王的马缰劝谏说:“父亲死了不葬,却发动战争,能说是孝吗?以臣弑君,能说是仁吗?”姜太公称许伯夷、叔齐是义人,派兵丁搀扶着他们离去了。
伯夷、叔齐指责武王伐纣是不孝不仁。 武王以正义战争胜利者的名义,荣登大朔,谥父亲周侯西伯为周文王,中国史上正统的谱系确立了。“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在伯夷、叔齐眼中,周王朝是不孝不仁得来的天下,因此他们以周王朝为耻,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靠采薇维生。 采薇而食的日子并不好过,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采薇》这篇小说中甚至给伯夷、叔齐列了一个薇菜的食谱:薇汤,薇羹,薇酱,清燉薇,原汤焖薇芽,生晒嫩薇叶……蜀汉谯周在《古史考》中记载了一个伯夷、叔齐饿死的传说:野有妇人谓之曰:“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于是饿死。 这是一个尖锐的指控。薇也是周朝的草木,你们不食周粟,却食周的草木,性质有何不同?面对这个尖锐的指控,伯夷、叔齐的道德优越感现出了巨大的裂痕,不能两全之下,只好饿死了事。
死前,伯夷、叔齐作了一首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上那西山呀采它的薇菜, 强盗来代强盗呀不知道这的不对。 神农虞夏一下子过去了,我又哪里去呢? 唉唉死罢,命里注定的晦气! (鲁迅译文) 孔子曾经评价过伯夷、叔齐的品行,说:“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稀。”意思是伯夷、叔齐不记旧仇,怨恨自然就少了。可是孔子的下一句评语—“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却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伯夷、叔齐临死前作的这首歌,明明是一首怨歌,尤其是尾句“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怨恨的意思清清楚楚,所以司马迁才会觉得二人的情绪异样。可惜司马迁没有深入追究下去,只是发出了“好人早夭,坏人长寿”的慨叹。
在我看来,伯夷、叔齐的“洁”类似于许由洗耳的“洁”。虽然伯夷、叔齐一眼就看穿了中国史循环论的弊病—“以暴易暴”,但是避开“以暴易暴”的途径,却并非庄子所说的根本性的“洁”。就像颍水根本不可能洗净许由已经被污染的耳朵一样,首阳山的薇菜也仍然是“周薇”。伯夷、叔齐的道德困境证明了他们方法论的错误。所以鲁迅先生说:“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决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女吊》)“以暴易暴”的非法性不能以“不念旧恶”为前提,“不合作”的义举也决不能以身体的饿死为旨归。 毛泽东也反对伯夷的行为:“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别了,司徒雷登》)冬天,我曾经登上过洛阳以北的首阳山。雪后初霁,密密麻麻的梯田在视野里伸展开去,伯夷、叔齐的小庙就简陋地建在山顶正中。满山寻找薇菜,找到的却是梯田里种的麦子和小米。小米,是的,今日的首阳山上遍种的小米,正是三千年前伯夷、叔齐不食的周粟!站在山顶,迎着即将降临的暮色,仿佛仍然能听见采薇的怨歌还在首阳山上回荡着,回荡着,也许永无消歇的一天。
【个性点评】
伯夷、叔齐最后被一把周粟逼死,也许有人以为不值。遇到这种情况,你看孔子的态度多么潇洒:“道不行,乘槎浮于海。”干吗非要食你的周粟?我出国去!向东向西都能通往大海,伯夷、叔齐却只会钻山,这不是典型的小农思维模式吗? 其实,伯夷、叔齐的意义在于,我偏不出国,我偏不食周粟,我就用这样一种自虐的方式表达自己信念的坚定,表达自己信仰的执著。 无他,我就是要让你难堪,看你怎么着!
篇4:史记中的人物和故事
秦始皇嬴政,是秦国庄襄王的儿子。秦庄襄王的名字叫异人,年轻的时候一直在赵国做人质。异人是秦昭公的孙子,太子安国君的儿子。安国君宠爱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异人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的宠爱,所以异人被送到了赵国。
异人在赵国认识了吕不韦,吕不韦为他出谋划策,用重金贿赂华阳夫人,使华阳夫人在安国君面前说了许多溢美之辞,终于让异人做了太子。
秦昭公去世,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一年后,秦孝文王去世,异人继位,就是秦庄襄王。
当年,秦庄襄王被作为人质羁押在赵国时,吕不韦请他到家里做客,酒宴之间,吕不韦一时欢喜,就让自己的小妾赵姬出来跳舞助兴。秦庄襄王一见赵姬,十分喜欢,非要讨她做妻子。吕不韦顺水推舟,便把赵姬送给了他。
不久,赵姬生下一个儿子,取名为政,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得病死了,吕不韦拥立十三岁的太子嬴政做国王,人称秦王政。
秦王政继位的时候,年龄太小,难以处理政事,大权完全落在太后赵姬和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不仅为相,而且还以秦王政的父亲自居,号称“仲父”。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还召集了三千名文人,模仿孔子作《春秋》,主持编撰了一部《吕氏春秋》,公布于天下。
书成之日,他悬挂千金,言称谁能增删一字,就可以把金子领走。可人们知道这是吕不韦主持编写的书,谁敢去动半个字呢?
吕不韦名声大振。
在太后赵姬的身边还有一个宦官,名字叫嫪毐。本来,按照规定,宦官都是要被阉割的,可是,嫪毐只拔了胡子就混进宫中,深得太后的喜爱。嫪毐仰仗着太后的势力,为所欲为,专横跋扈到了极点。秦王把山阳地区,也就是今天河南省焦作市东边一带的地方,赐给他作为封地,他还嫌不够,后来,还把河西太原郡改为了毐国。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二十二岁了,依照秦国的制度,这一年的春天,他要举行加冕礼。举行加冕礼意味着秦王政已经长大,可以亲政了,太后以及吕不韦等要把权力交还给他。
吕不韦当然不甘心,他趁秦王政不在咸阳的机会,暗中怂恿嫪毐发动了一场叛乱。
秦王政举行加冕礼之后,便留宿在蕲年宫里。嫪毐假造了秦王的御玺和太后的玺印,调动山阳地区的军队、侍卫、官骑、舍人等,准备攻打秦王政。秦王政得到报告之后,马上调集军队,迎头反击。结果,双方在咸阳大战了一场,嫪毐的军队被击溃,嫪毐和他的余党仓皇出逃。
秦王政发出命令:“生擒或诛杀嫪毐的人有重赏!”
几天的工夫,嫪毐就被解往咸阳,车裂而死。
第二年,通过调查,秦王政发现吕不韦与嫪毐有牵连,就免了他的职务,打发他到他自己的封地洛阳去了。可是,吕不韦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他又暗中勾结六国的诸侯,和他们打得火热。秦王政怕再出什么乱子,就写信警告了吕不韦,并削去了他的封地,让他到偏远的蜀地居住。
吕不韦见大势已去,便畏罪自杀了。
秦王政消灭了吕不韦、嫪毐两大势力,掌握了秦国的大政。内部矛盾解决了,终于可以朝着统一中国的目标迈步前进了。
为了消耗秦国的实力,以求保全自己,韩王安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前往秦国,劝说秦王政挖一条大渠,把泾水和洛水连接起来。秦王政接受了他的建议,可是,水渠挖到一半的时候,郑国的阴谋被发觉,秦王政气愤异常,他下了一道逐客令,要把六国来的豪杰和贤士都驱逐出去。
李斯知道这一情况后,马上写了一篇《谏逐客书》,陈述了秦国历史上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等别的国家的人为秦国作出的贡献,批驳了“逐客”的错误。秦王政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李斯说得在理,便收回了逐客令。
后来,李斯成了秦国的丞相。
在魏国都城大梁有一个叫缭的兵法家,他懂得秦王政统一天下的心思,就赶到秦国来游说。他对秦王政说:“秦国强大,其他诸侯就像郡县的首领一样,秦国想攻打哪一个国家,都易如反掌。可是,六国要是联合起来,一起对付秦国,那秦国的情况就不妙了。”
秦王政问:“依先生的意见呢?”
缭说:“我希望大王不要吝啬钱财,贿赂六国的贵族,破坏他们联合的计划。六国的联合一破,大王的事业就成了。”
秦王采纳了缭的建议,收买各国的贵族,再配合以离间计,只几年的时间,六国就乱了。
公元230年,秦王政感到一切准备就绪了,便开始向东方的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
首先,秦王政派内史腾率兵攻打韩国,俘虏了韩王安,接收了韩国的大片土地,设立了颍川郡。
紧接着,派大将王翦率军攻打旱情严重的赵国。赵国派大将李牧率军抵抗,王翦一时难以得手。这时,秦王政就使用离间计,让赵王迁的宠臣郭开造谣,诬告李牧谋反。结果,赵王迁杀了李牧,改用赵葱做大将。王翦抓住这个时机,一举大败赵军,攻占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迁被迫投降。他的儿子公子嘉不甘心做亡国奴,带着几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
在取得节节胜利之后,秦王派兵攻打燕国。燕国的太子丹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派了一个叫荆轲的壮士去刺杀秦王政。未果,荆轲被肢解而死。秦王政大怒,急令王翦猛攻燕国,燕军大败,随即,都城被破,燕王喜逃到了辽东。
公元前225年,秦军引黄河水灌淹魏国都城大梁,魏王投降。魏灭。
公元前223年,楚灭。
公元前222年,王翦的儿子王贲率军远征辽东,俘虏了燕王喜;接着,又回师攻代,俘虏了代王嘉。燕灭、赵灭。
公元前2,王贲率军进入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建投降。齐灭。
就这样,秦王政终于兼并了韩、魏、燕、赵、楚、齐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国。
秦王政觉得自己的功绩可以比得上三皇和五帝,就把尊号改为“皇帝”。因为他是第一个皇帝,所以,又在前边加了一个“始”,即“始皇帝”,人们称他为秦始皇。
篇5:史记人物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叫《史记故事》,它是从史书《史记》当中选出来的60个小故事,包括商鞅的故事、重耳流亡的故事、孙斌和庞涓斗智的故事,还有赵氏孤儿、勾践灭吴、韩信胯下受辱、项羽垓下被围等,这些故事既尊重历史事实,又写得非常生动。它的原着是司马迁,改写是王家毅。
据说司马迁是很正直的史官,因不幸得罪了朝中的权贵,被处以宫刑。司马迁受宫刑后曾经想到了死,但是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史官,有必要让后人了解历史的真相,于是,他忍辱负重,闭门着书,终于在他的有生之年写成了这部历史巨着《史记》。在这部书里,作者不但如实记录了历史事件,而且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对后人研读历史,以史为鉴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史记》作为历史书籍带给我们的思考无穷无尽,它的哲理让看过他的人一生受益。当我读到《卧薪尝胆》时,越王勾践的毅力,改正错误的决绝,让我心生佩服,他让我明白:面对困境时,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的未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让我对军事家项羽、韩信敬畏不已。《纸上谈兵》赵括惨败秦军,让我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语言的巨人,却可能是一个行动的矮子。
《史记》这部书是一部伟大的历史着作和文学着作。以历史事件为中心,按照时间的先后,记述了自皇帝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事件,并且做了客观中肯的评价,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篇6:史记故事精选
史记故事精选大全1:盟津之会
武王即位后,任命太公望为太师,周公旦为辅相,身边还有召公、毕公等人辅佐帮助,承继文王未竟的事业。
武王即位第九年,到东方检阅部队,到达了黄河岸边的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东)。武王自称太子发,宣称是奉文王之命前去讨伐,自己不敢擅自做主。
他向司马、司徒、司空等官员宣告说:“大家都要严肃恭敬、诚实守信。我本是个无知的人,只因先祖有德行,我承受了先人的功业。现在已制定了各种赏罚制度,来确保完成祖先功业,胜利地完成这次任务。”师尚父向全军发布命令说:“集合你们的兵众,把好船桨,落在后面的一律斩杀掉。”于是武王乘船渡河。
当船走到河中央时,有一条白鱼跳进武王的船中,武王俯身抓起来将它祭天。渡河之后,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转动不停,最后变成一只乌鸦,赤红的颜色,发出魄魄的叫声。这时候,虽然诸侯们未曾约定,却都已汇集到盟津,共有八百多个。诸侯都说:“商纣可以讨伐了!”武王说:“你们不了解上天的意思,现在还不可以。”便率领军队回去了。
武王伐纣过了两年,武王听说商纣杀了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他的昏庸暴虐更加严重。连商朝的太师疵、少师强也抱着乐器逃奔到周国来了。于是武王下令再次在盟津会合诸侯,准备伐纣。在盟津,武王举行了誓师大会,然后向商都进发。
商纣听说武王率军攻来,也发兵七十万来抵抗武王。双方在牧野摆下阵势。武王派师尚父率领百名勇士前去挑战,然后率领大部队急驱冲进商纣军队。商纣军队人数虽多,却都没有打仗的心思,心里盼着武王赶快攻进来。他们都掉转兵器攻击商纣军队,给武王做了先导。商纣败逃,返回城中登上鹿台,穿上他的宝玉衣,投火自焚而死。
武王进入朝歌,商都百姓都在郊外等待着武王。武王安抚了商都百姓,然后进入城中,找到商纣自焚的地方。武王亲自用黄色大斧斩下了商纣的头,悬挂在白色的大旗之上。
武王把殷朝遗民封给商纣的儿子禄父。武王因为殷地刚刚平定,还没有安定下来,就命令他的弟弟管叔鲜、蔡叔度辅佐禄父治理殷国。然后命令把箕子和其他囚禁的百姓释放。他散发了鹿台仓库的钱财,发放了钜桥粮仓的粮食,赈济贫弱的民众,又将传国九鼎和殷朝的宝器迁到周地,把比干之墓培土筑坟。他还命令主管祭祀的祝官在军中祭奠阵亡将士的亡灵,然后撤兵又回去了。
史记故事精选大全2:文王修德
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他继位时称作西伯。他继承父辈遗业,效法前代,一心一意施行仁义,敬重老人,爱护晚辈。他对贤士谦下有礼,有时到了中午都顾不上吃饭来接待贤士,士人因此都归附他。
这时,商纣身边的崇侯虎向商纣说西伯的坏话:“西伯积善行德,许多诸侯归附他了,这对您非常不利!”于是商纣就把西伯囚禁起来。西伯身边的大臣设法找来各地的美女、奇珍异宝,献给了纣王。商纣大为欢喜,不但赦免了西伯,还赐给他弓箭大斧,让他有权征讨邻近的诸侯。
西伯回国之后就献出洛水以西的土地,请求商纣废除了炮格之刑。西伯又暗中行善,诸侯都来请他裁决争端。当时,虞国人和芮国人发生争执不能断决,就一块儿到周国来。进入周国境后,发现周国种田的人都互让田界,人们都有谦让长者的习惯。虞、芮两国发生争执的人,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觉得十分惭愧,都说:“我们所争的,正是周国人所羞耻的,我们还找西伯干什么,这只是自讨耻辱罢了。”于是各自返回,都把田地让出然后离去。诸侯听说了这件事之后,对西伯更为敬重。
随后几年,西伯先后征伐了几个周边民族。商朝的祖伊听说之后就向商纣进谏让他提防西伯,但商纣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西伯又营建了丰邑,从岐下迁都到丰。在基本做好伐纣的准备之后,西伯也去世了。
史记故事精选大全3:武王忧虑
武王在伐纣胜利后,几次三番召见九州的长官,登上豳城附近的土山,远远地向商朝的国都眺望。回到周都镐京之后,心情沉重,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周公旦来到武王的住处,问道:“你为什么晚上睡不着觉啊?”武王说:“殷朝田园荒芜,民不聊生,上天不保佑殷朝,才使我们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上天建立商朝,曾经任用贤士三百六十人,虽说不上政绩卓着,但也不至于灭亡,才使商朝维持到现在。我还不能使上天保佑我们周朝,哪里顾得上睡觉呢?”武王又说:“我要确保周朝国运不可改变,要找出所有的恶人,惩罚他们。我要日夜勤勉努力,确保国家安定,我要办好各种事情,直到功德在四方放光。”
武王还规划了周代的东都,他说:“从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是从前夏代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
武王把马放养在华山南面,把牛放养在桃林地区,把军队解散了,武器也全部销毁了,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作战。武王还向商的遗民箕子询问殷商灭亡的原因,以作为自己为政的参考。武王一心勤政为民,终于积劳成疾,不久就死去了。
周公辅政武王逝世后,太子诵继承了王位,这就是成王。成王即位时年纪很小,周又刚刚平定天下,周公担心诸侯背叛周朝,就代理成王管理政务,主持国事。管叔、蔡叔等弟兄怀疑周公有篡位之心,于是联合商的后人武庚发动叛乱,背叛周朝。周公奉成王的命令进行讨伐,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
周公还写下了一系列文章以告诫和辅佐成王。周公代行国政七年,等成王长大成人,周公把政权交还给成王,自己则继续做大臣。
为遵循武王的遗旨,成王派召公和周公再次去洛邑测量规划。经过反复测量和建设,终于将东都营建成功。成王把九鼎安放在那里,又把殷朝遗民迁徙到那里。
周公向他们宣布了成王的命令,写下了训诫殷民的文章。随后,成王任命召公担任太保,周公担任太师,前往东方征伐淮夷部落,消灭了那里的奄国,彻底消灭了殷朝的残余势力。成王写下了《周官》,说明了周朝设官分职用人之法,重新规定了礼仪,谱制了音乐,修订了法令、制度。经过成王和周公、召公的共同努力,周代的百姓和睦、天下太平,颂歌之声,四处兴起。
篇7:史记故事精选
【公仪休拒鱼】
出处《史记·循吏列传》
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的爱好就是吃鱼。
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
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
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
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篇8:史记故事精选
背水一战
楚汉相争的时候2113,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5261兵攻打赵国。赵王4102带了二十万大军在1653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 当时,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赵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
这是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夹击,很快被韩信打败。 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篇9:史记故事精选
齐楚结盟
公元前309年,齐湣王为了瓦解秦楚联盟,就派使者给楚王送了一封信说:“现在秦惠王死了,武王继承了王位,他任用樗里疾、公孙衍,可是楚国还是服从秦国。樗里疾与韩国友好,公孙衍与魏国亲善,如果楚国一定要服侍秦国,韩国、魏国肯定会害怕,到时它们就一定会借这两个人的力量与秦国联合,韩、魏一旦与秦国联合,那么燕国、赵国也会去服侍秦国。到时候四国都与秦国联合,那么楚国就只有当秦国的一个郡县的份儿了。楚王您何不帮助我协力收服韩、魏、燕、赵,然后和他们合纵一起尊崇周王室,以便按兵养民,号令天下呢?到那个时候,天下没有人敢不乐意听从您的,您也就功成名就了。那时,楚王率领诸侯共同攻打秦国,一定能打败它。到时楚王您便可以夺下武关、蜀、汉地区,占有吴国、越国的财富,专享长江、东海的利益,韩国、魏国也会割给您上党,那么楚国将比现在强大百万倍。况且大王您被张仪欺诈,丧失了汉中的地盘,然后大军又在蓝田受挫,天下人没有不替您心怀愤怒的。今天您竟想先服侍秦国!大王您还是仔细考虑考虑吧。”
楚王正想与秦国联合,见到齐王的书信,犹豫不决,就交给群臣们议论。大家也意见不一。昭雎说:“大王您不如与齐国、韩国深交以抬高樗里疾的权位,这样,您才能得到韩国、齐国的支持要回地盘。秦国在宜阳打败韩国,可是韩国却还服事秦国。到时候秦国攻打三川,赵国攻打上党,楚国攻打黄河外,韩国一定会灭亡。楚国即使再去救助韩国,也不能让韩免遭灾难了,可是为了保全楚国我们又必须援助韩国。齐国之所以信任韩国,就是因为韩公子昧是齐国的国相。韩国已经从秦国夺得了武遂,如果大王再好好亲善它,使它凭借齐国和自己的力量抬高樗里疾的地位,到时樗里疾得到齐国、韩国的支持,他的主人就不敢抛弃他了。所以,如果现在楚国帮助樗里疾,他一定会向秦王说情,把侵占楚国的土地归还给楚国。”怀王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与齐、韩两国结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