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昼森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路_散文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路_散文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路_散文诗

篇1:回家的路散文诗

记忆所指的方向就是家。

——题记

等待一个人,走近再走远。

路的一端就连接着过去、未来。白日连接着黑夜,只在地平线上交换一个眼神。

高楼的`出口处有两个并列的电梯,一上一下。我们在各自站脚的地方,依着时间向上或向下,谁也不理谁。

落叶掉下。

时间行走。

风从另一个出口进入,摊开手中的所有,带走角落里想跟随的白色纸张。飞了,远了,小了。

被捆绑的行李,就在等待一张车票带回中老去。

远处,青石板路,母亲的手拂过时间,走来。

吆喝自己的孩子。

【独酌夜色】

走向你,黑夜还是黑夜。

深海躺进夜色,天空的领域就大了。

放牧的鱼群,潜在水的深处,摆动思念的帆。

是海,总有陆地围绕。

是陆地,总有一片海在内或在外,独揽一轮滑落人间的月。

一盏灯,逃脱月的怀抱,却落在海面上。

我躲进影子里,只为分辨穿着黑色外套的女子是谁?夜色睁着失眠的眼窝,看远处的灯亮灯灭。

一个人,从南往北,越远也越近。所有的万家灯火,也就一个背影。

篇2:人与路的散文诗

关于人与路的散文诗

(一)

对于一个人来说,不可能同时走着两条路。

对于一条路来说,可以同时走着许多人。

有个人,在漫漫荒原上艰难而又从不停留地跋涉,矢志走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

有条路,是让一个执拗得不可理喻的人从崎岖乱石芜杂荒草丛中跌跌撞撞走出来的。

这个人,在一片挂满了道德文章的丛林里开路,发觉丛林法则其实就极简单的俩字:吃人。

这条路,洒下多少淋漓的鲜血,翻晒几多悲怆的白骨,仍然挡不住这个人横眉俯首一步一脚印,奋然而前行。

这个人,即使在短暂的彷徨中,也没消极地歇足。宁可为羸弱的小草呐喊,也从不翘首问苍天:路在何方?

这条路,明明被这个人劈出了一线天,但终究不是“夷以近”,追随者寥寥无几,至少没太多的人愿意把血汗洒向路以及路上一茬茬砍了又生的荆棘。

这个人,惯于长夜过春时,必要时以脑走路:左脑走的是这条路,右脑走的也是这条路,正如他的窗外,左边是一棵树,右边也是一棵树。

这条路,犒赏这个人以无边杂树。每一棵树,都置换过他的呼吸,都吃喝着他的思想,都长成了树人的树。

这个人,在路上从没拾到过一注钱,只是解剖过一个人血馒头,借此向普罗大众呐喊,别像被无形拉长脖子的待宰鸭子般傻愣愣看杀人了。

这条路,自打由这个人走出来,就没有中断过血写的路标,就没有停止过一程又一程接力竖起新路标的人,虽然行人依旧寥寥。

这个人,终其一生用匕首,用投枪,用笔墨,用血肉,用骨气,更用灵魂走着这条路。

路,没有尽头;人,走出尽头,化一缕轻烟,在天上仍旧眷顾这条路以及越来越多走在这条路上的人。

(二)

这条路,走过风,走过雨,走过多少春秋!早已不人迹罕至,而是同时走着许多许多人,不是可以,是已经。

有一个人,一个打头的人,牵着东方的旭日,牵引一个民族走上这条路。

这条路,曾经的满目疮痍;经由这个人和他的团队披荆斩棘,初见“天堑变通途”的彩虹,在苍茫暮霭中,看见微茫的希望。

这个人,把这条路铺到许许多多人的足下,把路上尚未根除荆棘的鲜花,铺到洒上不少甘霖的亿万颗心上。

这条路,走着走着,走出了顿号、逗号,疑问号,每一步都不可踩着虚无,路,便没有省略号,更没有句号。

这个人,把这条路串联上一个最美好的理想线路,告诉跟着走的'人们:理想的实现,还要一步步地继续走。理想在招手,虽然眼下只是万里长征走了第一步。

这条路,走着走着,走到了岔路口,走进了迷雾,走低了太阳的温度,走失了北斗的坐标,但,没有也不可能迷失自我,足迹恒在,路心依旧。

这个人,从没有把自己当过指路的神,纵然有居心叵测之流奉若神明设神龛以障碍这条路,这个人始终以人的目光矫正、偏斜、再矫正这条路,以人的尺度丈量这条路。

这条路,不论承载几多是是非非,跌宕多少虚虚实实,它,总是静静地躺在这里,躺在这个人、这群人心里。

这个人,这个不是神的人,去了。去了路的尽头之外,之上,在太阳的深心,照着这条路和路上走着的人群。

(三)

还是这条路,嵌在另一个人坚定执着而又深思熟虑的大脑沟回里,在一个崛起的梦里发轫,辐射地球村每一条纬线经线。

这个被叫做大大的人,走在春风沉醉的路上,没有也不会有丝毫醉意。什么时候他都必须集聚最清醒的意识树好路标,调准路——箭一般蓄势待发——的射角,因为,他领衔的是地球村最大一支团队。

这条路,挤满了东西南北风,挤满了酸甜苦辣咸,挤满了尔虞我诈合纵连横,有人无所适从,有人剑走偏锋,有人把路走成胡同,死胡同。

这个人,把脚步走成刚劲的犁铧,犁开东方大地五谷丰登的一带一路大格局;这个人,叉开五指是一把梳子,梳理所有的风云所有的猜忌所有的喧嚣与骚动。

这条路,浓缩在这个人的掌纹里,不会是老路的亦步亦趋,不会是邪路的旁逸斜出,只能是为中华儿女量身定制引领时代新潮流的丝路花雨阳光绶带。

这个人,不会姑息路上伺服的巨口贪腹,无论是斑斓一霸的老虎,还是嗡嗡自恋的苍蝇,都逃不过力道沉雄稳准狠的铁拳。打虎灭蝇永远在路上。

这条路,雾霾不得不小心翼翼避开这个人气场超强的一挥手,林荫道举着的天空洗净目光:哦,美丽的APCE蓝,是这样常来常往,还是常驻下去?

这个人,是习习春风,即便站得很远,风的指尖牵着你我他,好近,好近;这个人,裹挟着满满正能量,注入越来越丰盈的中国梦。梦在路上,走得好平稳、平衡、平安……

篇3:黑夜回家的路散文诗

篇4:回乡的路怎么那么长散文诗

黑夜回家的路散文诗

手中的那盏烛灯

在黑夜中是那样的'醒目

一束束微弱而又柔和的光

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温暖了我的手心

步伐是这样的坚定

心是这样的平静

黑夜里

几颗星星在闪烁

似天使的眼睛

那纯洁的的目光

如同在为我祝福

前方的路

艰难这,挫折这,踌躇着

前方的路

幸福着,自信着,快乐着

我相信,我坚定的相信着

黎明马上就会到来

回家的路早已不远

坚定的走下去

篇4:回乡的路怎么那么长散文诗

回乡的路怎么那么长散文诗

我想象几种回故乡的方式

坐火车,坐汽车,坐飞机

还想过像爷爷奶奶当年闯关东那样坐牛车,挑货郎担

只要向故乡靠近,无论道路多么曲折

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方向不变

信念不变,回乡的决心不变

向故乡靠近,回故乡

就是想亲吻故乡的土地,就是想听那熟悉的`乡音

就是想听老屋的一声鸡鸣,想听邻居李大爷家黄狗的一声吠叫

想听前院三舅母家的一声牛哞,想吃一顿家乡的杀猪菜

就是想坐在老屋的院子里,追忆逝去的童年趣事

故乡,是一种神秘的暗语,在我的心中成了一个结

无论走到哪里,故乡好似心结上的那滴泪珠

永远闪着光芒。

从昨夜到今天,我一直絮絮叨叨

我最爱的亲人没了,我最爱的老屋没了

我回到哪里去,这震慑心魂的犹疑和情殇,我无法描述

就像一只孤燕飞来飞去,房梁上的巢没有了

一些草枯得不成样子。

看不见的都已不存在,迫不得已成了老屋院子里那棵杏树的儿子。

枯枝上,那么多麻雀亲密而高傲的叫。

有什么念想呢?!人不亲,土亲。亲不亲,故乡人。

我义无反顾带着微薄的行李,以梦为马

随处可栖,正如一个人的朝圣。

回不回故乡,没有理由,只是一种借口。我沉默不语。

静静的坐在城市的一隅,写下一首“望乡”

从祖先写到我,从少年写到暮年,从浪漫写到平淡。日复一日,如燕绕梁。

静看日出日落,静看星月睡去。

年关了。朦胧中听到故土亲人的呼唤,点燃了老屋檐前的灯盏。

稍做停留吧,且容日子在掌心融化,且陪故乡一起挥霍。

思故乡,轻叠眉头,心在故乡外,何处是归冢?!

篇5:散文诗

散文诗三篇

西北的春天就这么任性:冷着冷着,突然之间,好像接到了一个紧急命令,一树一树的柳叶眨眼间就展示给你:春天到了。一串一串的榆荚忙不迭地用透亮的绿色率先取代了灰黑的颜色。似乎就在转瞬之间,田野上、山坡下、公园里、街道边,红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粉色的,各种各样的树,形形色色的花,在阳光下、阴雨中、薄雾里,一树一树地向人们宣示:春天是我们的。

看上去刚刚有了些绿色的原野上、万紫千红或者缕缕丝绦的树木下、古老的似乎忘掉了岁月的河滩边、甚至是稍微有些裂缝的水泥路间,就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小小的`、弱弱的,有些羞涩,可倔强地冲了出来,好像在用自己的倔强告诉世界:春天也是我们的。

古老河道上已经半枯的柳树,似乎也忍受不了这浓酽的春意,顽强地伸展出新的枝叶,绿着自己,也感染着别人。微风中,飘动的枝条仿佛在说:尽管属于我们的春天已经过去了,但春天毕竟也还是春天。

沙枣树

单位后院有五棵沙枣树,暮春的阳光暴晒时,香味很浓郁。

喜欢站在树下,呼吸沙枣花独特的香味。

童年时的老家有一片沙枣林。

村小的教室就在沙枣林边上一栋被主人遗弃的破院子里。

枯燥到逃课,逃课又无处可去时,会爬上其中一棵比较大的沙枣树,躲在浓密的树叶里,看着星星点点的天空,想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

那棵树也是那漫长的好像没有尽头的夏日中午,我的最爱。

吃过饭又不愿意睡觉,我就躲到那棵树上。

在那里听鸟叫、听在树林里纳凉的乡亲们的家长里短、听自己小小的心跳、在昏睡之中也听树枝慢慢成长的声音…

前些年回了一趟老家,房子漂亮多了,可总觉得空空落落的。不知道怎么聊着就问起了那片沙枣树林,“什么?”年长的长辈觉得奇怪,好像在听着一件他乡的事情。

儿时的沙枣树已经没有了,如同儿时的自己。

我曾经生活过的村子已经变得陌生,当然,在它眼里我也肯定是一样的陌生。

生活在日渐繁华的城市的我已经成了一个城市人,一个没有了土地的人。我好像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是的,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可我也能安然地站在阳光下,站在这些沙枣树下;安然地呼吸着这浓郁的沙枣花香气,安然地看别人从身边走过。

喜欢站在后院的沙枣树下,呼吸沙枣花独特的香味,在暮春正午阳光暴晒的时候…

火烧云

似乎已经忘记了自己曾喜欢看云,尤其是看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

喜欢看火烧云

寂寞、无助、痛苦时,会找一个无人的地方:田埂间、麦垛上、废墟旁甚至荒滩枯树下,静静地听时间流去,等待着看火烧云…

曾有一位同学,初三时吧,他到了古长城边的学校读书。他告诉我,黄昏时坐在破败的古长城上,抽着烟不是为了抽烟而是为了营造一种气氛,以便看太阳落入西山…

是的,我明白那种心境。

我也曾在无人的荒漠上,呆呆地看过太阳缓缓地落入西山。

是的,我明白那种心境。可我更喜欢看黄昏时的火烧云。

有各种各样的云,也觉得看过各种各样的云,每次看却总觉得是新的。

本来洁白的、乌黑的、似黑非黑的、似白非白的…

本来厚的密不透风的、薄的用嘴吹散的、不厚也不薄的…

本来满布天空的、独立一股的、分散几队的…

千姿百态的云突然之间被太阳点燃了起来。有全部点燃的、有表面点燃的、也有只是一个边边点燃的、还有一大片乌云却有中间一坨被点燃的…

看着它们渐次的变化,没有了自己,会觉得自己成了那些云的一部分…

多年城市的生活,已经习惯了低头看路,似乎再也不会抬头看天。

但总会有那么一天、那么一段时光、那么一瞬间会有意又或者无意间抬起头去看天或者看云。

喜欢看云,尤其是看夕阳西下时的火烧云…

篇6:散文诗

散文诗集锦

(1) 伊人荷塘

伊人甜甜天堂伞下媚,

轻舟悠悠伞下美美甜。

塘池绿满花粉衬莲映,

瀑丝婀娜抛媚惹君怜…

(2) 垂穗

勃勃垂穗寓灵生,

金谷饱硕滋萬灵。

光茫独炙溢动动,

叙尚灵性道无垠……

(3) 农家女

花裳婆姨担高粱,

粉面长辫婀娜尚。

花鹅唱歌妹伴曲,

俏姿作美农家娘…

(4) 遥乡音

初夏垂柳丝丝盈,

粉阳波光謦涛声。

遥遥微信乡音叙,

仁兄和家万事兴!

(5) 初夏播勿扰

初夏鸟欢声,

粉阳煦和謦。

勿扰邻有叙,

选择播无音。

宝宝多福幸,

陪伴又聆听…

(6) 墨染

墨謦染渲旧纸中,

笔搅泉池墨渐浓。

愚好浓染点金处,

思淫好相发艳容…

(7) 独舞溢射

独舞自生多彩溢,

众亲丰富遥映月。

深富丰实硕满满,

寥去嗨起越雀跃…

篇7:《散文诗》

《散文诗两篇》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A、 了解有关散文诗的知识 。

B、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

C、 了解 《门槛》一文的写作背景,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2. 能力培养目标:

把握《记忆》回旋婉曲、层层深入的写作特色及《门槛》的象征手法。

3. 思想教育目标:

A、 通过学习《记忆》一文,追求真善美,远离假丑恶,做生活的仁者、智者、强者。

B、 学习《门槛》一文,在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要从容、镇定、要对理想执著追求,对信念坚定不移。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记忆》中所蕴涵着真谛,把握《记忆》回旋婉曲结构特点

2. 理解“门槛”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比较阅读法。

一. 预习课文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狭隘(  )   灰烬(  )   作孽(  )   冠冕(   )

门槛(  )   执拗(  )   端详(   )  怜悯(    )    鬓(   )角

2. 解释下列词语

(1) 芥蒂:细微梗塞物,比喻很轻微的嫌隙或不快。

(2)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3) 泯灭:形迹、印象等消灭。

(4) 作孽:造孽,做坏事。佛教用语。

(5) 得大自在:得到极大的自由,不受拘束。

(6)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多用于比喻)

二. 认知过程

导入:

开学至今我们学习了大量的诗歌和散文,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也是这二者的结合体――散文诗。散文诗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四次对诗歌形式专制的反叛,是一种新兴诗体。散文诗这种诗体在“五四”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诞生以后,大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历代诗人的探索,至今取得独立地位并繁盛起来。它既具有散文的形式,更具有诗歌的意境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记忆》和《门槛》这两篇散文诗的精品,来领略散文诗的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

(一) 学习《记忆》

1. 请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有条件播放配乐朗读材料,充分酿造课堂气氛,

2. 简析课文内容,深入鉴赏课文

(1)《记忆》中,“记忆所蕴含着的真谛”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形象地揭示这一真谛的?

提示:回答第一问既要从全文提炼又要重点归纳课文的几段。回答第二问先根据行文中领起与转折的标记,将全文分成几个部分,然后用简练的语句串联起来。

答:第一问,记忆是衡量人的高下、贵贱、美丑、善恶的尺度;在人们的记忆中,庸人、叛徒、蠢货、懦夫将遭唾弃,大公无私、乐于奉献、勇于献身的人将流芳百世。

第二问,先说什么是忘却,再说记忆没有这样那样的外在形式,然后才能触及什么是记忆的核心话题,最后对怀有各种记忆的人做出评价。领起与转折处有明显的标志:“记忆,是什么?”――“这说的是忘却,记忆呢?”――“记忆究竟是什么?”全文“先言他物”,几经盘旋,才“引起所咏之辞”,回环婉曲,层层深入,意趣盎然。

(2)在《记忆》中,作者假设我和你面对面亲切交谈,这一问答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答:本文假设我(作者)与你(一个年轻的朋友)面对面亲切交谈,一问一答,这样“假设”的情境,有助于缩小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有助于使作者“笔谈”变得和蔼可亲。虽如话家常一样,但是作者却用优美的语言,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意象,使文章呈现出典雅的气象。

(3)文中两个传说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后面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这两个传说表明了记忆是永恒的,作孽者人不毁之自毁之,行善者虽殒其身却人记之。表达了作者对庸人、叛徒、蠢货、懦夫的憎恶和对智者、勇士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4)在《记忆》中,哪两种修辞手法用得最多,最好?

答:比喻和排比。

比喻,具有系列化的特点。 “记忆 ” 被比喻成种种事物:灰烬、流水、落花。每一种比喻中,又作生动形象的进一步比喻性描写,以 “流水”之喻而论,更进一步的比喻性描写还在后面:“它奔涌而来,可也总要消逝到地平线之外去”,“即便是流水,到了天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

排比,“医学家说……道德家说……佛家说……”“……是庸人……是叛徒……是懦夫”或引用名言,或写成精妙的警句,像诗一样单行排列,有气势,有分量。

(5)读完文章,请谈谈你对“记忆究竟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

答:《记忆》从记忆角度,对纷繁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品行作了概括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对真善美的歌颂,对假恶丑的批判。从根本上说,这里的“记忆”,是广大人民心中判断是非曲直的客观尺度。

总结:本文形散神聚。表面上好像零散杂乱,其实始终围绕着“记忆”的话题,而且“记忆”的话题,也不过是作者思想感情赖以表达的凭借,作者真正想表达的是对正义、对高尚情操的歌颂,对恶势力、对卑下行为的批判,但这写作意图藏而不露。在思路上,没有 “直线式”平铺直叙写来,而是采取曲线式写法,迂回婉转地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尽情挥洒,力求形式生动活泼。总之,文章在形式上放得开,但表达的中心很集中,开与合很好地统一起来了

(二)学习《门槛》

1.作者介绍

屠格涅夫(1818-1883),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第一部具有影响的作品是《猎人笔记》。50年代起,写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艺术史诗”)

2.背景介绍

《门槛》是作者晚年的作品中思想境界较高的一篇。作者与女革命家一直有来往。 1878 年 1 月,俄国发生了女革命家刺杀彼得堡总督的事件,同时,屠格涅夫受到女革命家彼洛夫斯卡娅活动的影响,受到女友伏列夫斯卡哑献身精神的感染,对那些为俄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一切的英雄钦佩不已。于是,集她们于 “ 俄罗斯的姑娘 ” 之一身,通过虚幻的梦境,讴歌了俄国社会现实中的优秀分子,着力表现她们的崇高信仰和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

3.研习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这是怎样一个环境,这样的环境描写有什么象征意义?对表现女主人公形象又有什么作用?

提示:找准相关语句,结合背景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找出相关的环境描写的语句,“一座大楼。正面一道窄门敞开。门里一片阴森的黑暗。”“望不透的黑暗中散发着寒气,随着寒气,从大楼深处传来一个慢吞吞的、不响亮的声音”这阴森恐怖的环境象征着当时俄国严酷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革命形势。“大楼”象征伟大而壮丽的革命事业;“门槛”象征参加革命和不参加革命、进步与落后的分界线,也可象征革命者面前的一切艰难险阻。

这阴森恐怖、冷峻严酷的环境,是人物形象凸现的底色。

(2) 语言描写的句子,对女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作出评价,女主人有哪些优秀品质,作者对她寄予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文中的语言描写有三类:一类是问话,声音慢吞吞、不响亮,语调冷冰冰,语句长,陈述一切苦难,表现正义事业的艰难,衬托出女主人公的坚强性格;另一类是答语,简短、坚决、果敢、有力,直接表现女主人公的坚强品质;最后一类是评语,“疯子”“圣人”截然相反,表现女主人公品格的伟大,也暗示出这种人物性格不被广泛理解造成的悲剧性。

在塑造女主人公形象时,作者寄托了对女主人公由衷的赞美和颂扬之情。

(3) 揣摩相关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A. 为什么一个人投身于革命后,会遭到“跟人们疏远,完全的孤独”的结果?

提示:联系鲁迅的《药》来理解。

答:这正反映了革命者脱离群众,漠视群众力量,缺乏进步的指导思想的弊端和当时人民群众的麻木。

B. 为什么说“你准备着无名的牺牲吗?你会死去――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个人会知道,他尊敬的怀念的是谁……”?

答:牺牲而无名,这是最朴实、最高贵、最伟大的牺牲,展示了革命者崇高无私的精神境界。

C. 何理解问者的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吗?将来你会不再相信你现在这个信仰,你会认为自己受了骗,白白地毁了你年轻的生命?”

答:“会”愿意是“有可能”,而不是“一定会”。这是一个假设性提问,一方面有革命半途而废的落荒者存在,另一方面,门内的声音要求她再次从内心里检验自己对革命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D. 章最后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答:那个远远躲在后面“咬牙切齿地咒骂”的人,是当时社会中一批庸人和市侩的代表。赞美“以为圣人”象征着人民群众对革命者的崇敬,代表整个社会和历史对这些英勇无私的革命志士唱出了歌颂的最强音。

(4) 关于象征

象征即借助对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的描写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以及情感。象征的艺术效果在于能够赋予被象征物以暗示,引导读者想象和联想,使被概括的内容显得含蓄、深广。

结合背景理解本文中门槛和姑娘的象征意义。

“门槛”象征革命征途的险峻;

“一个姑娘”象征勇于献身的革命勇士。

提示:不看写作背景,“门槛”可以象征两种选择的分界线,人们心灵中矛盾的标尺,前进或后退,坚持或是放弃,都需要人们作出选择,

篇8:散文诗

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      对散文诗的特点有所了解

2.      增强对诗歌的感受力

教学重点

1.《叶笛》的.写作技巧

2.《花的世界》中选取的花的.不同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今天我们将接触一个新的文学体裁――散文诗。散文诗起源于俄国,流传到我国已经90多年的历史了。是兼有抒情散文和抒情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混血儿”,它的形式是散文,灵魂是诗。散文诗没有模式,它本身是解放出来了的一种文体

茅盾先生曾用一句话概括了散文诗的特征:“散文形的诗”

介绍散文诗

散文诗: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茅盾的话呢,首先我们要明确诗和散文诗;抒情散文和散文的区别。当然只能大体地加以区别,绝对的区别标准是难以规定的。

a.      诗与散文诗

我们在此引用一下那家伦的观点,他以为散文诗是从诗或散文领域中分离出来,是近代文学向更精细的文学体裁发展的一种趋向,这一说法,值得注目。的确,在近代文学中,如报告文学、杂文都是从散文领域内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文体的

1.      散文诗与一般新诗的区别在于: 散文诗不像一般新诗那样有严谨的格律,它不分行,不押韵

2.      可是既然是“诗”,散文诗必须具备诗的最主要的基质:感情,必须强烈;想象,必须丰富;意境,必须和谐。

b.      抒情散文与散文诗

1.      散文诗篇幅短小,有一定字数限制,抒情散文可稍长些;

2. &nbs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