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歪小栈”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公开课《杨修之死》说课稿,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公开课《杨修之死》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公开课《杨修之死》说课稿
公开课《杨修之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今天我将从以下6各方面说说《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法。
1、说教材。2、说教法。3、说学法。4、说教学过程。5、说板书设计。6、说说教辅手段的运用。
一、首先谈谈教材
《杨修之死》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语文基本功训练的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杨修之死》正是一篇能体现这些训练重点的极好例子,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二、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设疑激趣法,同时将创设情景法,指导学生自读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及想象体验法作为辅助教学。
三、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
质疑提问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朗读理解法,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自己去品味,自己去感悟达到教师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程序我从5各方面设计
一、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二、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五、拓展延伸,学生小结
第一环节是:激情导入,诱发兴趣
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由《三国演义》中《杨修之死》(4分钟的视频资料)导入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又通过声音画面等直观手段吸引学生,营造气氛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是:指导方法,轻松预习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此在上新课以前,我要求学生运用老师教的学法做好预习,准备好两个记录本,一本收获本,一本问号本,将在预习中读懂的问题记录在收获本里,如对作者的理解,背景的了解,生字词的了解,收获一收获二不懂的问题记录在问号本里,问号一问号二,其实这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读书批注法
三、讨论交流,重在激励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首先要求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预习情况,这时师参与其中,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重在激励唤醒接着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了解情况,虽然到了初中,但对字词的了解仍然是基础再检查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之后在之后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对于问题师要做的心中有数,分别处理,对于不涉及文章重点的问题引导学生及时解决,对于引领全文中心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讲解,流到下一集中阅读环节,重点突出
四、直奔重点,集中理解
到了这一环节,我没有胡子眉毛一把抓,而是带领学生从以下方面着手:
⑴把握情节
提问:杨修因犯何罪被杀?
回答:惑乱军心。
提问:若没有这一事件,杨修是不是就不会被曹操所杀?
回答: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提问: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回答:“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点破梦中杀人”、“告发曹丕阴事谋”、“教曹植斩门吏”、“为曹植作答教”
(此环节意在锻炼学生的概括事件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几件事也了解了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⑵探讨死因
此环节为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应适时点拨,得出结论,在这个环节不要随便否定学生的说法,只要能找出依据即可。
再要求学生习作,杨修问:“主公,我何罪之有呀!然后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原因这样从读到写,读写迁移读写迁移法的运用让学生对杨修死因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一方面我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同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总结,又深刻的体会,真正的体现了学习自主性而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有利于解决重难点,也体现了互动性。
⑤拓展迁移,学生小结
既然是延伸就要延伸到课堂之外,阅读材料,说说杨修和纪晓岚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更赞同哪一种做法?
(联系生活与社会实际)
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故意屡次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觉得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学生各抒己见)真正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及时引导,结合本文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从这节课里我们收获了哪些人生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的这种需要尤为强烈,因此我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总结你的收获,总结你的感悟,总结你的问题等等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遵循美观,实用,简洁的原则。
杨修之死
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锋芒毕露)
六、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篇2:《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3:《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
——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①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②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①、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篇4:杨修之死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杨修之死》,下面,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杨修之死》所在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而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突出,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髓的能力,是极好的落实单元教学重点,完成单元教学任务的载体。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小说阅读能力。有许多的三国小故事也为学生所熟知,这个时期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有初步的思辩能力。但他们这个年龄,普遍辨证思维能力不足,同时他们在古典文学名著积累及三国时代的背景知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只在屏幕上展示,不读)
在内容的取舍上,对学生在预习中能独立解决的就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掌握,如字词的拼写,浅显文言语句的理解;对学生模糊的如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透过平淡文字分析人物”就确定为重点,对有争议的需要借助外力解决的如“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就确定为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构建,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学生主动性建设的过程”为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引导点拨法、想象体验法、涵泳品读法、研讨辩论法
(二)学法
初三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材。采用以下学法:圈点勾画法、自主质疑法、品读理解法、合作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
《杨修之死》以学生感兴趣的杨修死因为主线,串起“梳理情节”“咬文嚼字”“质疑探讨”和“反思感悟”四个教学环节,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符合渐进分化的教学原则。在分析中得出结论,在结论上提出质疑,在质疑中深究文本,最后走出文本,反思感悟人生。下面,具体说一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此设计从视觉、听觉方面多维度刺激了学生,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文本的兴趣。
环节二、此环节通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了文意,然后聚焦情节,指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件,教给学生内容概括这种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阅读文本的方法和技能,同时为后文对杨修死因的探讨提供一个平台。随着杨修的有才和曹操忌才心理的挖掘,我们初探出了第一个死因,但这是唯一的吗?随着质疑,我们进入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环节三、咬文嚼字,再探死因。此环节以方法为指导,以“品读、演读”学生活动为载体,品读重点拨,请看视频;演读重学生体验,请看视频。通过这两个活动让学生学会“准确把握、推敲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学以致用的去分析曹操的性格,随着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阴险狡诈性格的得出,我们探出了杨修的又一死因,还有奇谭的原因吗?你的看法又是什么呢?我们过渡到下一教学环节。
环节四、质疑探究,众说死因。此环节通过老师出示名人看法,激发学生思维,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请看视频,增强了学生合作质疑探究的能力。然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表达,请看视频,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增强了辩证思维能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古典文学名著的丰富底蕴,激发他们有读一篇文章而去的一本书的兴趣。
环节五、反思感悟,智慧人生。此环节通过学生谈人生启示,请看视频,达到了读文本悟人生的目的,提高了他们的心智。
最后一个环节,布置作业,积累提升。意在夯实基础,通过写作提高认识和能力。
六、说教学效果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觉得这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一、思辨的课堂。
死因到底是什么,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挖掘文本,不断地在结论中去质疑,在质疑中学会思辨。
二、厚实的课堂。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引入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感受的资料,厚实了语文教学。
三、收获的课堂。
一方面学生夯实了以往小说的阅读方法。另一方面,学生从文本中获得了启示,让课堂充满了智慧和营养。
当然,这也是一个有缺憾的课堂。在解读文本时,我考虑到所任教学生对名著阅读积累不足,而无法站在整部著作高度上进行全面的解读,我们只是读出了罗贯中眼中的杨修死因,而没有站在曹操识才、爱才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鉴于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创设有效、科学而富于张力的活动,大胆的去引导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学会多元个性的解读文本,要在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上下工夫,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篇5: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说课稿
《杨修之死》是九年级人教版语文第17课的一篇课文,下面就是杨修之死说课稿,请看:
杨修之死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杨修之死》 教者 钱恒峰
学校 锅炉中学 年级 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 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 学生动笔、动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5、撇开作者的看法,你认为曹操杀杨修的根本原因是出于嫉妒,还是严肃军纪,或其他原因。 各抒己见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篇6:《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修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在这些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六、深入阅读,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1.曹操的性格特点分析。
我是从读出来曹操的性格特征。
2.杨修之才具体表现在哪里?(找出文中关键句,举例子回答)
例如:杨修“放旷”表现在,我是从读出来的。(抓住人物语言)
七、合作探究
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请以“杨修之死,过在于,因为”的句式谈谈你的看法。
内因:杨修之死,一方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外因: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他在大是大非和重大问题上不能与曹操保持一致,甚至离心离德。
杨修之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八、拓宽延伸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谏什么?
九、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
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侍才)(忌才)
恃才放旷1.鸡肋事件(果断杀之)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2.改建园门(心忌之)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3.分食酥饼(心恶之)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4.语破奸心(愈恶之)虚伪多疑
狂妄轻率5.轻视吴质(愈恶之)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6.教植斩吏(操大怒)
谋略不凡7.代植作答(欲杀之)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8.失利葬修
叙事线索―――身死因才误
课后反思:
篇7:《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4、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5、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国演义》主题曲、DVD。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DVD,烘托气氛。)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悲壮之情)
《三国演义》正是一部英雄的悲壮之歌,让我们在这悲壮的乐曲中重温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可以告诉我吗?(学生谈文学常识)
《三国》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迭现,今天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二、预习检查
1、字词。
2、翻译句子(研讨练习三)。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
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
归纳:
事件 心理 私解鸡肋 怒杀杨修 破译曹操写活字的用意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一合酥 虽喜笑,心甚恶之 揭穿曹操梦中杀人用意 愈恶之 密告曹丕 愈恶之 教曹植出城 大怒 替曹植作答教 有杀修之心
3、插叙的顺序:
插入的六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以杨修身死因才误做为行文线索。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归纳: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五、精读课文,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才思敏捷 城府很深 卖弄聪明 表里不一 伺察敏锐 虚伪多疑 轻率大意 刚愎自用 果敢大胆 残忍歹毒 谋略不凡 暗藏祸心 料事如神 固执虚伪 老谋深算
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请同学们看一看他们的照片(打出二人图象)但是同学们看这都是《三国》中他们的形象,那么在历史上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吗?请大家回家搜集材料,经过研讨写个小报告。
六、思考探究
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曹操因为他的才而赏识重用他,也因为他的才而杀了他。那么杨修之死给我们当代青少年什么启示呢?(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三国》中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知道了杨修的死因,也获得了一些启示,望大家能在杨修身上学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祝愿每个人都能拥有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八、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反馈练习设计】
认真阅读下面短文,讨论探究人物形象。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只教我来相请。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玄德心神方定。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天下英雄,实有未知。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
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操遂不疑玄德。
思考与探究:
1、请根据文段大意,给选文加一个标题。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交待关羽、张飞不在,选出正确一项( )
A、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渲染紧张气氛
C、烘托刘备的胆识
D、推动情节发展
3、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和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这两句属( ) 描写,其作用是( )。
4、本文写曹操运用了( )描写方法,表现了他( )的思想性格;写刘备运用( )、( ) 、( )等方法,表现了他( )的性格。
〖附答案
1、曹操煮酒论英雄
2、B(因关张不在,曹操又忽然请刘备过府,增添了事情的紧张气氛。)
3、自然环境描写 前者推动情节发展,后者为刘备的失态掩饰。
4、语言 阴险狡诈,得意洋洋,有雄心壮志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谨小慎微、随机应变、善于掩饰
【教学反思】
通过教读本文,我了解到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熟悉程度是很深的;他们思维敏捷,善于表达。在人物形象上能分析的很透彻,如果时间来的及应该把两个人物都加以分析,否则,应抓住杨修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关于他们和历史上的形象的对比,可以课后查找资料来完成,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应该注重小说中的形象。朗读训练不可少,并且要指导朗读,这是一篇半文半白的小说,读不懂就不能深入,个别字词要掌握。文学常识应适当涉及,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关于杨修的死因学生很难说到由于封建的主从关系存在,杨修忽视这一点而导致的死亡;另外他直接参与了王侯家族继承权的争夺战,导致了被杀。这两点要稍加点拨。
篇8:《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训练目标】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理解通过不同事件表现一个人的某种性格的写法以及倒叙的作用,叙事的层次性。学习全面分析人物性格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辅导教学法。
【教具】
投影仪。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文言文教学词语的理解障碍。
【学法指导】
读书的基本方法:善于联想,善于体验,善于揣摩。
1、揣摩题目含义(杨修之死的原因何在,从几个方面考虑);
2、注意读提示和解释及脚注(有助于理解课文)。
3、注意前后联系(心忌之──心恶之──愈恶之,作者写作思路的安排)。
4、注意对比(言行对比;前后对比等)。
5、揣摩语言的含义,用词的妙处。
6、注意事情发生的背景,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变化。
【总体构想】
本文围绕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设计全篇。
【课前预习】
疏通文意,了解大致内容。每个小组准备讲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读小说首先应该了解故事情节,还要了解环境,更主要的是了解人物的性格。一篇小说是一个时代,一种社会的缩影。下面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三国时候的故事。听完之后准备回答我的问题。(故事:杨修从鸡肋的号令中猜中曹操进退两难的心事,而私自收拾行装激怒曹操,将其斩首。)这个故事出自哪里?《杨修之死》(板书),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全文的文眼)请同学各抒己见。用表扬激励法使学生打开思路。
请小组派代表讲故事。上台,按一定的顺序站好讲述。(按照你们认为好的顺序。)下面的同学边听边思,看故事中的人物具有什么性格。
弄清小说的写作顺序:插叙。主体小故事
,按照曹操对杨修的厌恶程度安排。随即提示:
1、你觉得中间六个小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故事顺序:矛盾越来越激烈。末尾一句为证。)
2、谁找出了表明关系的句子:原来──引起回忆;曹操既杀杨修,与前文呼应,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针对六个同学的发言,相机提出问题。)
二、指导自学
《杨修之死》是一篇小说,读小说关键是要分析人物形象。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边读边标记:
教师示范:第一自然节。评价方法,注意前后联系。
出示投影内容如下:
1、标记表明段落关系的句子,思考文章的写作顺序。
2、标出能够体现杨修和曹操性格的句子,并做出评价。
提示题:
1、你对曹操厚葬杨修一事怎么看?
2、你还能自己发现问题吗?
分组竞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又快又好。限时8分钟。(用小组竞赛法激励自学,提高效率。)
三、检查学习情况(10分钟)
请小组派代表发言,并说出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各抒己见,正确引导评价。(多鼓励,无批评。)请大家各抒己见。
备用题:
1、结尾的厚葬杨修的实际:虚伪,自私,为自己找台阶。
2、请同学说出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性评价,拓展延伸
你对杨修和曹操这样的人是怎么看的?请同学各抒己见。
五、实践运用
课外作业:
1、请同学自己布置作业。(写一段评价杨修或曹操的短文。或者模仿本文的写法写一篇小说;或续写下文。)
2、老师布置作业:课外看《三国演义》。
篇9:《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资料,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习本文透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获得人生启示和写作上的启发。
[教学重点]
能复述课文,分析了解人物性格;讨论杨修死因,记叙顺序。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激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创设适合本文教学的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情感随着音乐仿佛回到三国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曲终,让学生说说这是那部电视剧的主题曲,然后导入:这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杨修之死》
2、走进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先由学生介绍,然后多媒体展示主要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回答下列问题;
1〉杨修是怎样死的?
2〉文章共写了几件事?
2、自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不理解的词注释。
(实用工具书,小组讨论或请教老师解决)
2〉请用一个短语或句子概括每个故事。
3〉复述故事
要求每人选取其中一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要重点突出,条理清楚,声音洪亮,说出每次曹操的心理反应,然后叫七个学生分别来复述下列故事,大家以起来作简要评价。
鸡肋事件,改建园X,分食酥饼事件,“梦中”吴质事件教植杀吏答教事件
三、再读课文,分析人物性格
1要求:先用几个词概括出人物性格并说出依据。
安排:一二组分析杨修的性格,三四组分析曹操的性格。
2、教师小结补充说明历的曹操与小说上的曹操不一样,让学生辨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
四、讨论:
1、杨修因何而死?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并说出理由。
2、本文采用了什么样的记叙顺序?
无、作业
1、如何做人:小说中的曹操和杨修都不是完人,假如让你给曹操和杨修各进一言,你会和他们说些什么?对你本人待人处世有哪些借鉴作用?
2、如何为文:学习本文,你学到了哪些叙事手法?对你以后的作文写作有什么启发?
六、小结
总结归纳本节课学习的资料,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留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你是曹操,你会如何对待恃才放旷的杨修?假如杨修与曹丕交好,曹操还会杀死杨修吗?等等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历史的天空》歌声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篇10:《杨修之死》说课稿示例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部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篇11:杨修之死的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
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本文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看VCD了解有关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这个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老师的主导地位
现代的语文教改要求老师不能局限于对文章的讲解、主题的概括、写法的分析上,而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文章的主题美、结构美、语言美、技巧美。《杨修之死》这篇文章在记叙方式上采用的是插叙的手法,一石双鸟,将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虚伪残诈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分析教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名著,是根据《后汉书》《三国志》《三国志平话》以及某些传说,经过作者的综合加工、创作而成的.。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三单元中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注意古代白话小说不同类型的特点,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三、分析学生
根据班级里的学生个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在问题设计问题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比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讲故事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等。当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让他们互取所长,互补所短,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课文,从而学习作者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和恰当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简单了解《三国演义》中的部分人物,从而导入对新课的学习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合作探究:学生在教师给出的问题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讨总结,最后有小组代表归纳出来。
3、总结归纳:总结古典白话小说的写作特点。
4、写作训练:在学习本课的基础上,写一篇小评论。
简案
学科 语文 课题 《杨修之死》 教者 钱恒峰
学校 锅炉中学 年级 八年二班
教育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目标: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践法、合作探究法、创设情景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新课教师
由学生对古典名著的了解,进行人物连线导入新课 在进行思考后进行连线,动脑、动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吸引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新课分析
1、围绕曹、扬二人的矛盾冲突选文将了七件故事,是哪七件 思考、准备复述
2、请将不理解的或看不懂的地方(字、词、句)找出来 学生动笔、动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指名学生概括七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个字) 学生发言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讨论杨修之死的必然性 讨论后回答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
6、讨论本文的记叙顺序 讨论后回答
总结
本文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了曹、扬二人的性格。从日常生活小事,到军国大事,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性格也愈来愈鲜明。 自我总结
写作训练 完成小评论《我看杨修之死》(字数200字左右) 写作训练 培养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短小写作的能力
篇12:《杨修之死》
【教学目标】
1、能分析课文故事发展的层次;
2、理解课文中人物性格的特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交给学生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在阅读时先疏通文字,理解内容,梳理文中记叙的七个故事。在此基础讨论和理解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
2、学生复述七个故事。
3、此文为课内自读课文,所以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小说背景
老师介绍《三国演义》导入,课文节选自
第七十二回
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瞒兵退斜谷的后半部份。
二、速读测试
文章字数:1700字
阅读用时:
分钟
阅读速度:
字/分钟
三、复述故事
老师讲述一个故事内容,引出杨修之死的直接原因:鸡肋事件。杨修其实没理解错曹操之意,而且杨修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也是正确的,但曹操却毫犹豫地将杨修推出斩之,我们由此可看出曹操杀杨修之心是早就有了。那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请每小组派一个同学复述一个小故事。
四、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
恃才放旷。
五、杀杨修之后的故事
第七小组派代表复述,总结曹操的性格特点:狡猾、奸诈。
六、讨论
关于杨修之死有两种意见:
1、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2、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讨论时各抒己见,也可以结合历来对曹操的评论和曹操的其他言行。
七、总结
教给学生:做人应谦虚谨慎。
八、作业
1、课后阅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鸡肋事件
杨修之死
1、推知嫌门阔
称美、甚忌
2、分食一合酥
喜笑、心恶
3、揭操杀侍意
插
愈恶
4、隐情密告操
叙
愈恶
5、受植出城计
大怒
6、为植做答教
有杀心
矛盾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