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大魔王”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李璟《浣溪沙》文学赏读及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李璟《浣溪沙》文学赏读及读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李璟《浣溪沙》文学赏读及读后感
这首词,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从而反映了封建时代夫
妻远离给妇女带来的痛苦。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思新颖,
自然贴切。那销歇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绿池的西风愁波、美人憔悴自伤,经此气息的熏染,遂相绾而上臻于凄美绝伦之境界--一声“不堪看”的轻叹,竟化作群芳芜秽、美人迟暮的千古同叹。过片字句更精美至绝,意象更凄迷朦胧。此首与上首一咏春恨、一咏秋怨,而格调亦一清空,一沉郁。才人才情,真无限量,宜后之才人如苏东坡、王国维辈,折服推赏无已。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
开端“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述语,便已经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菡萏”即“荷花”亦称“莲花”,后两者较为浅近通俗,而“菡萏”则别有一种庄严珍贵之感。“翠叶”即“荷叶”而“翠”字又传达了一种情感上的珍美。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一“残”字,则诗人虽未明白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而其对如此珍贵芬芳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次句继之用“西风愁起绿波间”,便是写珍美的生命在充满萧瑟悲伤的环境中重现。“西风”二字原已代表了秋季的萧杀凄清,其下又接“愁起绿波间”,便造成多种不同的联想和效果:一则就人而言,满眼**,使人想见其一片动荡凄凉的景象;再则就花而言,“绿波”原为其托身之所在,而今则绿波风起,当然便更有一种惊心的悲感和惶惧,故曰“愁起”。“愁起”者,既是愁随风起,也是风起之堪愁。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韶光”、“韶华”一般指“春光”,伸引为青春岁月。这里的“韶光”后紧跟“憔悴”,既是美好的景物时节的憔悴,也是美好的人间年华容色的憔悴。所以下面的“不堪看”,才有无限深重的悲慨。
此词前半阕从“菡萏香销”的眼前景物叙写下来,层层引发,直写到所有的景物时光与年华同此凋伤憔悴的下场,并与“韶光”“不堪看”做结,呼应了开端的“菡萏香销”“西风愁起”的景色。
词的下半阕, 过片两句“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是对前阕的呼应。前半阕景中虽也有人,但基本上却是以景物之感发为主;下半阕则是写已被景物所感发以后的人之情意。“鸡塞”者,鸡鹿塞的简称,原句出自《汉书·匈奴传下》:“又发边郡士马以千数,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因此后人多用“鸡塞”以代指边塞远戍之地。全句寄托着思妇之情,因而才有着“细雨梦回”的情意。
“小楼吹彻玉笙寒”中“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方能体会到“细雨梦回”“小楼吹彻”之苦想与深悲。这一种意境,一直到“多少泪珠何限恨”,方将前二句所渲染的悲苦之情以极为质直的叙述一泻而出,正好像引满的弓箭,一举中的。然而一发之后,却又戛然而止,把文笔一推,不复再作情语,而只以“倚栏干”三字做了结尾。遂使得前一句之“泪”与“恨”也都更有了一种悠远含蕴的余味。
篇2:李璟《浣溪沙》文学赏读及读后感
浣溪沙这首此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悲秋怀人的情感乃是历代文人吟咏不绝的一大主题即使在唐五代文人词中也不是第一次出现,从这个角度讲,李景此词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然而我们只要稍微联想到词人所处的那个时代,我们便会感知到此词中隐含的更深一层的意蕴。那的确是一种浓烈的时代感伤色彩和忧患意识。词中写的秋此时已不是我们了解的单纯的自然界的秋天,而是象喻着对逝去的韶光与青春的追怀,所以此词从表面看虽然与传统的题材相属也并未脱出“花闻”范围,但是全词深层里所抒写的乃是作为一个偏安小朝廷的皇帝,在那个时代的狂风暴雨来临之前所发生感触的那份悲伤与忧患。
此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所表现的情感内容又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与时代的特征。
正是因为李景可以恰到好处地遗词用字。
例如开端所写的“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仅此句所运用的名词及术语,便已经传达了一中非常深微的感受。本来“菡萏”就是“荷花”,也可以称为“莲花”,后两种说法较为浅近通俗,更加直言明了,而“菡萏”二字则别有一种庄严珍贵的感觉。“翠叶”也就是指荷叶巧用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且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非常珍贵的名物,也同样传达了一种珍美之感,然后菡萏之下缀以香销二字,又与翠叶之下,缀以一残字,词人虽没有直言叙写自己的任何感情,但从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消逝摧残的伤感,便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如果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将此一句若改为花瓣香销荷叶残,纵然意义相近,音律也尽合,却必将感受全非矣,所以仅此开端一句,看似平平淡淡的叙写其实早以具备了既能感之有能写之的诗歌之两种重要的素质,这也正是李景之词特别富于感发着之力的主要原因。
可以简单体会全词的意境之美。
菡萏香销二句是写景,它是通过残败萧瑟的景物意想,来构筑这一种凄凉伤感的情感氛围,来表现一种感物而动的心灵震撼,来象喻青春,生命,和平,幸福,社稷,家园及至一切美好事物的衰落与消逝,虽为写景,然景中潜寓着极其沉郁浓烈的伤感和情绪,细雨梦回两句则是描写一种感情的氛围与境界,乃是由景物意象与动作行为两部分熔铸而成,梦醒人远,其幽怨暗恨正与迷梦细雨有机的溶为了一片,小楼吹笙,直吹到笙寒声断,其执著的思念与凄凉心境亦正从彻字与寒字中轻轻透露,构成了一个幽微迷离的情感境界。
篇3:《浣溪沙》其一文学赏读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长子。公元1057年(嘉祐二年)进士。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还。卒于常州。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四首
其一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家说与采桑姑。
其二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1。道逢醉叟卧黄昏。
其三
麻叶层层檾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其四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篇4:《蜀道难》文学赏读
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有《李太白集》30卷。
《蜀道难》改写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篇5:《浣溪沙》文学赏析及读后感
这是一首悼亡词。
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渐紧,寒意侵人。值此秋深之际,若在往日,卢氏便会催促词人添加衣裳,以免着凉生病。但今年此时,卢氏已长眠黄土,阴阳阻隔,天壤之别,她再也不能来为词人铺床叠被,问寒问暖地关心他了。“谁念西风独自凉?”这句反问的答案尽在不言之中,混合了期待与失望的矛盾情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开篇“西风”便已奠定了整首词哀伤的基调。在西风吹冷、黄叶萧萧的冬天日子里,词人紧闭着窗子,独自觉得特别寒冷,但有谁关心呢?词人明知已是“独自凉”,无人念及,却偏要生出“谁念”的诘问。仅此起首一句,便已伤人心髓,后人读来不禁与之同悲。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
次句“萧萧黄叶”是秋天的典型景象。在秋风劲吹之下,枯黄的树叶纷纷扬扬地通过窗户飘进屋内,给词人心头更添一层秋意。于是,他便关上窗户,把那触绪神伤的黄叶挡在窗外。窗户关上了,黄叶自然不会再来叨扰,但词人因此也同外界完全隔绝,因而处境更加孤独。孤寂的感受使词人触景生情。他独立在空荡荡的屋中,任夕阳斜照在身上,把身影拖得很长很长。这时,他的整个身心全部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次句平接,面对萧萧黄叶,又生无限感伤,“伤心人”哪堪重负?纳兰性德或许只有一闭“疏窗”,设法逃避痛苦以求得内心短时的平静。“西风”、“黄”、“疏窗”、“残阳”、“沉思往事”的词人,到这里,词所列出的意向仿佛推向了一个定格镜头,凄凉的景物衬托着词人凄凉的回忆,长久地锲入读者的脑海,并为之深深感动。
下阕很自然地写出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前两句回忆妻子在时的生活的两个片断:前一句写妻子对自己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心,自己在春天里酒喝得多了,睡梦沉沉,妻子怕扰了他的好梦,动作说话都轻轻的,不敢惊动;后一句写夫妻风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纳兰性德以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比自己与卢氏,意在表明白己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丧失这么一位才情并茂的妻子的无限哀伤。纳兰性德是个痴情的人,已是“生死两茫茫”,阴阳相隔,而他仍割舍不下这份情感,性情中人读来不禁潸然。伤心的纳兰性德明知无法挽同一切,只有把所有的哀思与无奈化为最后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这七个字更是字字皆血泪。卢氏生前,词人沉浸在人生最大的幸福之中,但他却毫不觉察,只道理应如此,平平常常。言外之意,蕴含了词人追悔之情。
全词情景相生;由西风、黄叶,生出自己孤单寂寞和思念亡妻之情;继由思念亡妻之情,生出对亡妻在时的生活片断情景的回忆;最后则由两个生活片断,产生出无穷的遗憾。景情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一层紧接一层,虽是平常之景之事,却极其典型,生动地表达了词人沉重的哀伤,故能动人。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篇6:晏殊《浣溪沙》赏读
作者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读后感:
晏殊的这首《浣溪沙》真是感伤时光易逝,人生有限的千古名篇。作者傍晚坐在老旧亭台,一边饮酒一边听曲,望着渐渐西沉的夕阳,回忆过去的往事,内心充满深深的惋惜和惆怅。面对大自然无情的更替和变迁,只能够无可奈何看那花儿落去,似曾相识迎那燕子归来。
是啊,自然万物总是随着一年四季的轮回和交替不断地重复着相同的生长节奏和频率,今年错过的景色,明年同一时候还可以弥补,但只有时间却不重复,“一去不复返”。
面对无情的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青春勃发的少年;热情豪迈的青年渐渐变成沉稳优雅的中年。
而我则是由恬静怡人的中年走向激情不再,容颜不再,魅力不再的老年,唉!想想都可怕,想都不敢想!
又是一年春来到,再过几天就是农历新年了,街头巷尾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只是近段时间天气特别寒冷,是重庆57年来最冷的冬天。街上寒风凛冽,雨雪飘飞,人们不约而同地穿上了羽绒服,防寒服,披上围巾带上手套抵御寒冷的侵袭。
由于新年临近,老公在外聚餐的时候较多,我越发感到凄清和寂寞,做饭的兴致也没了,一个人在外面随便吃点,闲逛一通,回到家里,电视也懒得开,最惬意的就是钻进被窝,靠着床头看小说。其实心里极不情愿老公的应酬,回家很晚,浑身酒气,昏沉沉地开了门,倒头便睡,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回来的,居然没有进错门!
想想再过几天就又是一年了,岁月的年轮又进了一步,心里真是颇不宁静。是啊,“时间之流不可抗拒”,在良辰美景面前,人是如此的渺小和无奈,真是“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也许正是因为人生短暂,时光飞逝,我们才应更加珍惜生命,珍爱人生,努力于平凡中创造精彩,于短暂中开创永恒!
篇7:《一剪梅》文学赏读及改写
《一剪梅》改写一
瞧!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妩媚和红艳,采莲的人没来,它怎敢老去?在芬芳的笑靥之后,有谁知道莲的心事?我亲爱的你,那我呢,我是不是也和荷花一样?
回忆童稚时居住的院落,那些从未逝去的久远,在多年的疏离后陌生了原本熟悉的轮廓,今夜苍茫的雾气,笼罩着整个初秋。清冷的月色,伴着我躺在素白的竹席上,一阵阵的凉意袭向我的背后,以一种斑斓而陈旧的色调,迅速淹没了我的眼眶,我哭了,有一刹那的难过和忧伤从心底浮起。我们在美丽的季节里相遇,却在纷繁的尘世里别离,我们曾有过美好的回忆,我们曾把握过最真实的曾诺,但现在我只有叹息,所有的一切都像树叶一样飘零在风里。无心领略那份独特的美丽,任它消逝的漫无边际,只留下枯黄的回忆。
依稀记得,那年夏天,你陪我驾舟出游。温情脉脉、惺惺相惜的气氛,萦绕于你我的心中。那时我贪婪的享受着那份感觉,而现在我只能空自眷恋那一刻的平静与淡泊,只能独自一人飘荡在湖面上。遥望着远方,多么期待你能托鸿雁捎来问候。天空依旧湛蓝,群山依旧苍翠,湖水依旧碧绿,可始终都有那么一丝缝隙,悄然把思念泛滥成灾,悲伤逆流成河。让我忘记了这西楼美景,一任月牙爬上了西楼。一切思绪在天边鸿雁的纷飞中持续,灵魂在期待中刷白,我多么期望鸿雁带来的是你的锦书。可大雁飞过,只留下一声声的哀鸣,似乎在倾诉我的心事。此时,天空飘着残云,大地吹着微风。
似水流年,莫让这花样的年华冲刷的芳华尽失,毕竟“怀旧空吟闻笛赋”的心情是如此的落寞……
《一剪梅》改写二
一剪梅
红色的荷花谢了,
只有芳香残留,
竹席有了凉意,
已是新秋。
换下夏日的丝裙,
独自上了兰州。
云中的鸿雁,
可曾带来锦书?
只见大雁归去,
月光洒满了西楼。
花儿独自飘零,
江水独自漂流。
同样的相思,
惹来两处闲愁。
这种情谊呀,
无法消除,
刚刚舒展开紧皱的眉头,
却又悄然钻进了心头。
篇8: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
纳兰性德《浣溪沙》赏读
浣溪沙·一半残阳下小楼
一半残阳下小楼,朱帘斜控软金钩。倚阑无绪不能愁。
有个盈盈骑马过,薄妆浅黛亦风流。见人羞涩却回头。
【译文】
黄昏时分,你登上狭狭的小楼。夕阳被你娇小的步子挤下了山,留下栏杆一排,珠帘一条,飞鸟一双。你就这样静静地伫立。左边的鞋印才黄昏,右边的鞋印已深夜。你的愁,很芳香。它让你又一次数错了,懒惰的分分秒秒。终于,你骑一匹小马出城。怀中的兰佩,温软,如满月的光辉。他看你时,你也想看他。但是,你却莞尔回头。
【赏析】
该篇采用叙事的手法,正所谓“词宜抒情,或直发胸臆,或假以兴象,而叙事者少见”。所以显得更为奇妙。
上片情语出之于景语,写女子意兴阑珊之貌。首句点明时间是黄昏,正是夕阳西下时分,朱帘斜斜地垂挂在软软的金钩上,一副颇无心情的懒散样子。“倚阑无绪不能愁”是说这位女子倚靠着阑杆,心绪无聊,而又不能控制心中的忧愁。此三句以简洁省净之笔墨描摹了一幅傍晚时分深闺女子倚栏怀远图,为下阕骑马出游做好铺垫。
下片亦刻画了一个小的场景,但同时描绘了一个细节,活灵活现地勾画出这位闺中女子怀春又羞怯的形象。“有个盈盈骑马过”一句,清新可喜,与李清照“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有异曲同工之妙。特别是“盈盈”一词,形容女子,有说不出的熨帖生动。“薄妆浅黛亦风流”一句则凸现了她的风情万种,“薄”、“浅”形容她的容貌,“亦”字说她稍加打扮就很漂亮。末句言,“见人羞涩却回头”。这只是少女一个极细微的,几乎叫人难以察觉的动作,词人却捕捉到了,轻轻一笔,就活灵活现地勾画出闺中女子怀春又娇羞的复杂心情。可以说骑马少女薄妆浅黛羞涩回头的神态,把原本显得低沉的夕阳、小楼、斜挂的朱帘、软垂的金钩及无聊的心绪衬托为一幅情景交融、极具美感的.画卷,读来口角生香,有意犹未尽之感。
《浣溪沙》
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译文】
残雪凝辉让温暖的画屏变得冰冷。梅花随凉风飘落,忧伤的笛声传来,已是寂寞黄昏。深夜想起了往事,月色于无人处也好像朦胧起来。
我,世间哀愁的过客,身世凄凉。为何我在知道你的故事后泪流满面?痛彻心扉地哭泣,在断肠声里,因朱彝尊的遭遇而辗转难眠。[
【赏析】
这首词采用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的传统手法,是一首以抒发人生惆怅为主题的词。
词的上片整体比较平实,主要下力在于营造氛围上。“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点明了环境,包括地点是在书房,时间则是在稍有月色的残雪之夜。接着视觉转换,由视觉转移到听觉上。这句通过 “残雪”、“凝辉”、“落梅”、“三更”、“月胧明”等字句,营造出了一种既清且冷,既孤且单的意境,大有“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而这种感觉大抵只能给人带来痛苦和茫然。
下片在上片的情感氛围笼罩下,突然情感爆发出来。“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的问句,可谓起的妙绝。这是容若因笛曲起意,自伤身世的哀叹。这两句中似乎有相对的主体,一个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的“我”,另一个是“知君何事泪纵横”的君。但从词意看来,更应该是灵犀暗生的独自感慨,而不是朋友间当面的对谈倾诉。所以说,这个“君”指的是容若自己。当一个人倦了,累了,苦了,伤了的时候,便不禁会忍不住地自言自语,自怨自艾,自问自答,何况是纳兰这样的至情至性之人。
最后一句“断肠声里忆平生”更是点睛之笔,短短七字,不禁令人潸然泪下。见惯了哀而不伤,隐而不发,反而更容易被这样痛彻心扉的凄绝之美打动。闭上眼睛仿佛依然能看到词人在那一片断肠声里,落泪伤神。这句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联系了上片下片,将夜半笛声同忆平生结合起来;另一方面,用一个结尾来营造一个新的开始,也就是“忆平生”三个字,这三个字能引导人们联想到词人的生活,去思考更多的东西,可以说是个很好的留白
篇9:《望岳》文学赏读及改编
早风徐徐,吹在他那年轻,充满朝气的脸上。脚下沙沙,磨着他那停不住的步伐。
泰山威武的身躯在他步步登上开阔地时展现。他坐在一块大石头上,随他同行的朋友朋友也坐在他的身边。“好一座威武雄壮的泰山哟!”他的眼眸中略显光芒。“那是那(元旦见闻)是,这可是五岳中的东岳泰山呢!”他再次定睛于泰山之景。高大的泰山如同是有千万根柱子将它支持住,使它高耸入云。云雾在它周围环绕,将泰山的顶端渲染的扑朔迷离,愈发让人觉得泰山绝顶飘渺不定,令人不可捉摸。
他站了起来,将泰山的全景收尽眼底,绵绵千里的泰山山麓越过边界伸入齐鲁两地,青翠的山色仿佛就是大自然本体的精品佳作。将神奇与秀丽都集中于泰山,有谁能看了这番景色而不动心呢?
他闭上了眼睛,享受着徐徐的风吹拂在脸上所带来的清凉,舒适。年轻的他有着一颗热血的心。他想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写下辉煌的一笔,他渴望能造福于百姓,他渴望建功立业,在他看来,这一切会是不久的现实。
他张开了眼睛,太阳正好出来,照在泰山上。高高的泰山挡住了光线。只有南面沐浴在阳光下,北面照射不到光线。何等高的高山啊!何等美的美景啊!
层层的云在阳光下散去,又在阳光休息片刻复原,继续朝着泰山的顶峰飘去。他目睹着这一景象,心中不免激荡澎湃。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前行的脚步,再大的挫折也抵挡不住我渴望成功的心。他极力长大他的眼睛。随着时间的推移,出去觅食的鸟儿归来了。阵阵鸟叫声将泰山之景更添几分活力。他更是仔细地望向泰山,拼命地张大眼睛,眼角几乎要裂了开来,眼中多了一份惊叹,身子向前微倾,希望能看得更仔细。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他已被这美景征服,陶醉在泰山美景之中。“我总有一天会登上这泰山绝顶,再次从泰山顶俯视着连绵群山,那时,群山也只不过是个小点吧。“
他不禁激动起来,从包中拿出纸笔,提笔写下《望岳》。随后,他大声喊道:“我今后不仅要远望与你,我还要从你的绝峰上俯视大地,俯视一切的一切。我渴望着与你再次见面,渴望攀上人生绝顶,实现我的目标。这是我的使命!”
大道上,行人中穿梭着两个人,其中一人眼放豪光,眉宇间透露出几丝不俗的气势。他大笑了几声,又踏上了他的征途。
篇10:《雨巷》文学赏读及改编
作为“现代诗派”的代表,戴望舒的艺术成就不仅超出同派其他诗人,即使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也是令人仰视的。前期追求纯艺术上的诗歌美,后期在与现实的结合上有了新突破。《雨巷》是诗人戴望舒前期的代表作,此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中,而诗人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此诗正表达了当时普遍性的迷惘与幻灭的情愫。此诗在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新颖的象征美、形式的音乐美等四美中都有上佳的表现,叶圣陶认为此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也成就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诗人着力描绘在江南悠长的雨巷的图景,油纸伞、雨巷、丁香使得诗歌具有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这三个意象的选择,使诗散发出朦胧美,尤其映照姑娘太息般的眼光和像梦一般凄婉迷茫的飘姿,都让人感受到似丁香一般的似有若无的芬芳和惆怅。尤其所选用的词如“惆怅”、“凄清”、“太息”、“迷茫”,渲染出不可捉摸,内心状态的飘忽不定,形象的模糊朦胧等特点。这种朦胧美是对诗坛“狂叫”诗风的反拨。这结着愁怨,丁香一般的姑娘的意象一方面是受到中国古典诗词如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丁香空结雨中愁”等的影响,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又容纳了西方象征主义的诗歌技巧,具有更深的象征性意蕴。姑娘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彳亍”、“彷徨”都是为着这理想的擦肩而过、可望而不可及,这使诗具有了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因此,诗歌虽带有象征派的神秘意味,但有古典派的内容,很少架空的感情,铺张而不虚伪,因而叫人“看得懂”。“在望舒之前,也有人把象征派那种作风搬到中国底诗坛上来,然而搬来的却正是‘神秘’,是‘看不懂’那些我以为是要不得的成分。”(苏汶)可以说,《雨巷》扎根于古典的沃土,又拼命吸收异域的雨露,是体现新诗现代化进程的`成就的。在诗歌形式的音乐美的追求上也有突出成就,戴望舒深受如魏尔伦所主张的“万般事物中,音乐位居第一”的影响,在与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律美的结合而独具一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每行长短不等,错落有致,常用首语重叠,加上奇特的字句组合,似断实连的分节跨行,以及对偶、排比等手法的大量运用,造成和声效果,遂使全诗自始自终回荡着感伤的旋律,犹如优美的乐曲。
篇11:《雨巷》文学赏读及改编
一朵雨裹住思念,悬于云楣,不坠。
一指箫藏住声音,搁于竹案,不吹。
此为安然,抑或犹疑?暮色洇黄,将时光晕染得模糊而暧昧。红尘静默,不再以声色,去惊动岁月细敏的触角。
诸神皆隐的黄昏,支肘窗台,连呼吸都成冒犯。我按捺思绪,生怕它不知深浅的游走,会误闯回忆的禁地,为往事解开封印。
可惜,莫可奈何。思绪,灵性又野性,亦正又亦邪。上可升天,下可入地。左脚顷刻前才于圣灵之地点出一步莲,右脚已在万恶之水挑起浑浊的浪花。
它任性地造次着,想把我弄哭。我开始叹息,一声比一声彻底。于是,千里之外你暂未合上的书页,终被莫名吹动。你心底掠过微小的诧异,又归于一笑无痕,随即沉迷于字迹隐约的水墨香。
小楼外飞了温柔的雨,你正浅吟人生崭新的诗行。我是被你翻过的那一页,任凭曾经射日踏月,倾山覆海,终成了读懂读透的历史。从此花开两岸,弱水难穿。
我生气全失,不再具有鲜活的内容,可供你咀嚼回味。
你曾说,读你,是一种心酸。
我便离开。人,因相爱而残忍,因相知而慈悲。
背转身,山长水阔,放你我一条生路。音尘绝,雁落鱼沉,还你我一片清明。一句诀别,剖天空为永不相见的两极,你我分守白昼与黑夜。如此,东方日出再也解不了西天雨的忧伤。连那一道彩虹,亦不过一场谁给谁的虚妄。
之后的伤痛或遗憾,成了各自怀中的冷暖,互不相关。我无颜挽留,你也无意停留,终于飘萍随了逝水,一往无回。
若心中失去有所牵念的人,岁月可以安分守己到没有一丝目的。纸鸢无关放飞,花开无关结果,年华无关爱情。
却始终有些刻意地,不再承诺,不再微笑着说永远。须知每一片断裂的时光,都是曾经的永恒。
楼下的小巷弄幽深蜿蜒,像自己平铺的曲折心肠。曾经,你轻轻地来,如风行水上;走时,又向天求了一场暮雨,洗去了留下的所有足迹。
其实早知道,相遇,本无须证据。却仍是止不住的怅然。
我从来是阁楼深处的女子,不知门扉何方。你从我的窗下经过,只此一回。是你将我走成了背景,还是我将你望成了流景。
怀念是一种笔调沧桑的触摸,会写老你的容颜,画旧你的青衫。却仍一遍一遍,将回忆描摹。
直到过往的云烟开始斑驳,才忽而明白,那种褪色,并非淡忘。而是年代愈久,在心底收藏得愈加深沉。
心成了一坯陶土。若以流年兑水,再以世事火烧,便可制得一枚古色的埙。用岁月的刻刀挖出六孔,一吹,就能吹出苍凉的眼泪。
生命大抵如此,源于一腹温柔的羊水,止于一窑淡漠的火烧。水火相煎,方能心成一统,看淡看空。
风的掌心托不起破碎的春天,终于水袖轻垂,任残红落归花泥。
紫电与清霜,在剑与剑擦身而过的一刹,认清了彼此的模样。于是蓦然回首,相泯恩仇。
所谓拿起才能放下,错过才会懂得。一切因果开谢,早成自然。
佛说,由爱故生怖,由爱故生忧,若离于爱者,无怖亦无忧。
这道禅语,曾经念而不知其味。如今可是悟透了么?
还是不能罢。
正如,纵使指尖蔷薇只剩下最后一瓣,依然卜测不出命运脸谱背后,含笑的深意。
1.《再别康桥》和《雨巷》比较分析
篇12:《一剪梅》意境赏读及读后感
这首《一剪梅》是易安词中的精品。在这首词中,女词人以纤细灵巧的笔触,抒写了缠绵隽永的相思之情,千百年以来,备受人们的推崇。下面,我们一起来简析一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词的开篇,即交代了词人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日,解下罗裳,换上便装,要独自划着小船出游。“红藕”,即红色的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既巧妙地点明了秋天的时节,又渲染出清凉的氛围,使人想见:“红藕香残”,一年又过,而词人仍然形单影只,倍尝“人去席冷”之苦。在此,词人不饰雕琢,只借助物象的选择和组合,就巧妙地将眼前景、心中情融为一体,显示出高卓的艺术敏感和表现能力。此时,陷入离情别绪煎熬中的词人,为了排遣心头的郁闷,“轻解罗裳,独上兰舟”,要借游览以遣怀。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离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细流,含蓄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隽永,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直承上句,但巧妙地将对象作了置换——词人不仅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正在思念着自己。这里,“谁”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词人舍去自己却言及对方,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那样的怨言。所以,这里词人借写事来抒情,不言情而情已自见,增强了词作的艺术感染力。一个“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伫立楼头之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可谓一字传神。
由于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词的下片也就顺此思路自然展开:“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花自飘零水自流”句,点明了词人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我们都知道,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他们归来堂上赛诗、饭桌小酌时测字,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之苦,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执著、钟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独特的构思,不仅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词的末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承上文,极言相思之深、之切。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词人内心的绵绵凄苦。“才下”“却上”把那种相思之苦,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质感,形象。
这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体现出了自己的特色:一、这首词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为不同;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磊落大方,较之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诗词,别具一种健康、自然之美;三、这首词质朴、清新,明白如话,但并不流于浅俗,“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些对偶句的使用,使人读之声韵和谐,朗朗上口。笔意纤纤,而情浓眷眷,若非易安居士这样的铸词高手,谁能做到?
篇13:《一剪梅》意境赏读及读后感
当我读过《一剪梅》这首词颇有感触。因为我们在中学已经了解到了她诗词的一小部分。所以这次一定要更多的了解她那爱国精神和独创一格的诗词以及她的其它情况。
李清照风韵脱俗的东方女性美。具有张扬的个性、心系国家的忧虑之情。无不能感染着当代思想和感情跳跃浮动的我们。
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扬”的齐鲁文化发源地名城济南,文化气氛相当浓厚。父亲---李格非是思想开明的'名士。母亲----王拱辰的孙女,善于作文,有很高的文学素养。
她具有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她运用浅淡自然的语言创造出清新自然、音韵流转、声调和谐的千古名篇,正是“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坦率的胸怀,不羁的思想性格使她敢于直言不讳,无所顾忌地写出一些封建社会妇女不敢启齿的率真词章。作为女性,爱情追求是李清照艺术创作的直接动力。她在词中通过爱情这一主题执著地描绘一种独立的人格。
我国古代诗史上杰出的诗人很多,而女诗人却屈指可数。她之所以成为以为成就突出的女词人,无视封建传统礼教便是其中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杰出的女词人,她没有把自己完全封闭在闺房之内,而是走向大自然,去感受大自然的美,玩赏风景,饮酒惜花,逞露才华,写诗作词。像男子一样抒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例如:《如梦令》以优美的韵调,写她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显示青睿的活力,揭示她热爱生活、珍惜青春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爽朗的性格。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的《念奴娇》一词中,应运而生的日常口语就很多:“种种恼人天气”、“不许愁人不起”她正是善以典故,代字传情达意,高雅而含蓄。而且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能以俗为雅,铺成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委婉深细而又意境高远。读来明白如话,看似寻常其实颇具功力。还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敏感来捕捉心中的感受。倾入笔端,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文学史上散发着不朽光彩。
在《一剪梅》中写她的相思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如果不是对爱情大胆热烈的追求,怎会写出如此“颇尽离别之意”的词来呢?在她的词中,有的是对丈夫真挚、专一的爱情,绝无封建文人那种矫揉造作的情调。
让我感受到一代女词人因国破、家亡而带来的生活变迁、层层烦恼。透过字里行间,看到的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弱女子追求幸福、追求爱情的过程,从中也见证了历史车轮的印辙。李清照的一生打上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烙印。尽管其家世显赫、身份特殊,但也避免不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悲剧。
李清照在中国词坛有着重要的地位。她的诗词感情真挚细腻。而且关注国家的安危,从这一方面来看。她和一些男性作家站在了同一基点上。她不愧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女词人。
1.《一剪梅》教案示例
2.《一剪梅 》ppt课件
3.高一《一剪梅》教案设计
4.《一剪梅·舟过吴江》中考题
5.李清照《一剪梅》说课稿件
6.《一剪梅》的原文翻译及赏析阅读
7.《一剪梅》诗歌品鉴及感言
8.《一剪梅》诗文赏析及练习
9.《一剪梅·舟过吴江》鉴赏及阅读练习题
10.《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读
篇14: 《叶圣陶名篇赏读》读后感
《叶圣陶名篇赏读》读后感
放学回到家,我读起了爷爷给我推荐的一本书――《叶圣陶名篇赏读》。我看着看着,深深得被其中的一篇文章给吸引了!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傻子》,文中主要讲了傻子因帮助大哥而没完成工作被老板罚,傻子把得到的馒头都送给难民,还有傻子捡到银元等人来取这三件事情,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也会和我一样发出同样的感慨:傻子,不傻!
捡到银元居然都不拿走,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傻子”这个称呼真是名副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如果当时傻子把银元拿走,他大概就不会过那么艰苦的日子了。可后来,我才慢慢回味出傻子那样做的道理:一袋子银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一个人出门带那么多银元肯定是有急事,这可能是救命的.钱,也可能关乎他人人身安全。这样想着,不由对傻子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这不是傻,这是心灵的纯洁,干干净净,一点瑕疵都没有!
有一件事,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说的是一个人在路上捡到一沓百元大钞,他顿时起了贪念,把这些钱都占为已有。他这样做的时候,可曾想到那是一位大伯为治女儿的病,每天早出晚归,辛辛苦苦挣下来的。钱丢失以后,老人心急如焚,只好报警,警局立刻对这件事立案调查,很快这个捡钱的人被查了出来,而且最终被判了刑。这件事给了我们多大的警示啊!有些同学有时捡到1元、2元钱,觉得数目小,便放进自己的衣兜里,这样做是不对的,再少的钱不是自己通过正当手段得来的就不应该要。正为古人所说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钱虽少却可以试出一个人的品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一个心灵净澈的人。
人生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也不在于得到了什么,保持心灵的净澈,就会得到最大的幸福!
篇15:《钱塘湖春行》文学赏读及改写
《钱塘湖春行》生动的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又给读者以动感,说明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颔联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两联细致地描绘了西湖春行所见景物,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前代诗人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受到激赏,正是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钱塘湖春行》以上两联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只是白诗铺展得更开些。尾联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白堤中贯钱塘湖,在湖东一带,可以总揽全湖之胜。只见绿杨荫里,平坦而修长的白沙堤静卧碧波之中,堤上骑马游春的人来往如织,尽情享受春日美景。诗人置身其间,饱览湖光山色之美,心旷而神怡。以“行不足”说明自然景物美不胜收,诗人也余兴未阑,集中饱满的感受给读者无尽的回味。
从孤山北面到现在的平湖秋月、白堤,诗人一路走来一路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湖面春水新生、树上春莺争鸣、空中春燕衔泥、堤岸春花渐开、春草刚绿,诗人敏锐细腻的笔触,让人们从中体会到西湖正在舒展地着上春装。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最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全诗的题意主要在一个“行”字上,扣紧“春行”二字来描写景物的。但西湖面积太大,行程太长,所以诗人只截取其中一段来写——从孤山寺的北面写起,至白沙堤止。读这首诗,我们自然就有了随着诗人饱览西湖早春景色的感觉。
篇16:《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作品赏读
朝代:宋代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篇17:《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作品赏读
清明时节,春光满地,熏风洋洋。 玉炉中的残烟依旧飘送出醉人的清香。 午睡醒来,头戴的花钿落在枕边床上。
海外的燕子还未归来,邻家儿女们在玩斗草游戏。 江边的梅子已落了,绵绵的柳絮随风荡漾。
零星的雨点打湿了院子里的秋千,更增添了黄昏的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