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risk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

篇1:《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

《登盘山绝顶》

明代: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登盘山绝顶》译文

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

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

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

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篇2:《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

诗篇前四句写山上景色。诗人登上盘山之巅,耳边传来军营之中的声声号角回荡在山间,漫山的草木为之肃然。望着那山头上的片片白云,隐约显现出对峙的山峰,犹如洞开的石门巍然屹立。飒飒北风徐徐吹来,送来边地醇美的酒香。这酒再香,也不会使诗人陶醉,而使诗人为之倾倒的是那片片的落叶,无数的归鸦,深秋的景色,壮丽的山河。

诗篇后四句抒情壮志。作为一个将领,要如何来保卫这大好的河山。诗人立下誓愿,只要紧握手中的武器,制止外敌的进扰,即使是白发苍苍守边到老,也就了却他赤胆忠心报效国家的意愿。前人在山上刻石留名的人不少,其中最值得作者称赞的'是唐初名将李靖,他一生征战南北为困立功,后人为纪念他,在山上筑有舞创台,他是作者效法的榜样。

全诗写情抒景,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自然得体。诗人用“霜角”、“朔风”、“落叶”、“归鸦”等词,描绘出深秋的景色,静中有动,声色俱存,衬托出边境晏然的一派和平景象。“但使雕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是全诗的传神之笔,也是为后诗传诵的名句绝唱。当时诗人正直年富力强,施展抱负的时候,登高远望,心旷神怡,万物容于胸中,欣然命笔于纸上,故表现在诗篇中境意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读来有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之感,使人奋发向上。诗人虽身为武将,但在这首诗里,反映了他在文学方面的诗艺造诣。

《登盘山绝顶》作者介绍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

《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

篇3:《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

盘山:小名,又名盘龙山,在蓟县西北。

角:古时军中的一种乐器。

石门开:两峰对峙,中间如开着的石门。

虏(lǔ)酒(边酒):边塞地区少数民族酿制的酒。

玄戈(雕戈):铁戈,泛指兵器。

老边才:终生守边的将士。

吾谁与:谁是我取法的榜样。

舞剑台:盘山上有李靖舞剑台。

《登盘山绝顶》创作背景

该首诗大致作于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前后。戚继光在东南沿海荡平倭患之后,北调京师,总理蓟州、昌平、保定练兵事务。后任总兵,镇守蓟门,积极修防备战,严明军纪,屡次击败来犯之敌。戚继光于南方平定倭寇之患后,在蓟州守边时便写下了该首诗 。

篇4:《登盘山绝顶》阅读答案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衰,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①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②舞剑台。

【注释】

①勒名峰:典故。《后汉书》记载窦宪打败侵边的'匈奴,在燕然山上刻石记功而归。

《登盘山绝顶》注释鉴赏诗词②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2分)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渲染了边塞的萧瑟、悲凉的氛围。

(2)杀敌报国,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篇5:登盘山绝顶阅读答案

戚继光

霜角一声草木哀,①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②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雕戈销杀气,③未妨白发老边才。④

勒名峰上吾谁与,⑤故李将军舞剑台。⑥

登盘山绝顶字词解释:

霜角:深秋时悲凉的号角声,亦指秋天吹起的号角。

朔风:朔风,北风。

边酒:在戍边之地饮的酒,北方塞外酿造的酒。

雕戈:刻绘花纹的戈,这里泛指兵器。

销杀气:消除战争的祸根。

未妨:不妨。这句是表示不妨守边到老的意思。

勒名峰上――勒,刻石,这里指在石头上刻下姓名。引用东汉时窦宪破北单于,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返,这里借用此意。

吾谁与:我赞成谁。

李将军――指的是唐代历任兵部尚书等职的爱国名将李靖,他随唐太宗东征高丽而还时,曾登盘山西台,拔剑起舞,高咏《舞剑歌》:“陟重冈兮望四围,挈霓闪兮断虹飞,嗟嗟三军唱凯归。”

舞剑台,盘山有五高峰,舞剑台在西面高峰上,称为西台。

篇6:登盘山绝顶阅读答案

悲凉的号角声吹动深秋的草木,瑟瑟哀鸣。

云头从山脚两边涌起,揭开下面隐藏的石门。

喝着边地的酒,被寒冷的北风一吹,醉意全消。

数不清的暮鸦,成群飞回落叶萧疏的树林。

果然靠军威可以镇服夷狄,从此永息刀兵。

我就不妨在边疆长期驻守,直到白了双鬓。

我要做个象故李将军那样威震匈奴的人,

在峰顶的舞剑台上勒石记功,留下姓名。

篇7:登盘山绝顶阅读答案

试题:

1.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3.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两个1分,全对3分。)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分)

2.①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每点3分)

3.诗歌首联写登盘山所见景色,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北方边塞风光图。首联,写诗人登上盘山的`风闻;军营号角嘹亮,似乎使漫山草木枯黄凋落;云海之中,陡峭的山峰像洞开的石门。

登盘山绝顶创作背景:无

篇8:登盘山绝顶阅读答案

这首诗是作者在蓟门总理练兵事务时,登上盘山顶峰时写的,诗中表达了为消除战祸,不妨守边到老的决心。

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盘山顶上云头相对升起,石门也好像敞开了。在北风中喝着边地的薄酒也没能喝醉,无数的寒鸦,在风扫落叶中纷纷飞来。只要能用武力制止外敌入侵,消除战争的祸根,情愿终生到老戍守边疆。对有功的名将应刻石勒铭,谁有这样的资格呢?只有像名将李广、李靖这样制止外敌入侵的英雄,才配享有这种荣誉。

个人资料:

戚继光(1528―1588),字元敬,号南塘,晚年改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将门出身,熟谙兵法,精通诗文经史。除著有《止止堂集》诗文集外,还著有《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两部军事著作。初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调江浙防倭。升任总兵,最终在东南沿海扫灭倭患。隆庆元年,奉命北调,以总理蓟门、永平、山海等处总兵官的名义负责蓟门防务,先升为右都督,后又加太子太保和少保。在万历年间受排挤,以病辞官归里。其擅书法,但书名为军事、政廉名所掩。

篇9:登盘山绝顶戚继光阅读答案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不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①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8.前四句写了哪些寒秋景物?渲染出怎样的氛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

9.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参考答案:

8.描写了霜天,衰草,朔风,落叶,归鸦。(两个1分,全对3分。)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2分)

9.①希望打败敌人,终生卫国。②渴望建功立业,青史留名。(每点3分)

篇10:《登鹳雀楼》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5。千里目:眼界宽阔。

6。更:再。

【诗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写作特点〗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