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椋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 古文二则 第20教时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郢人》
《伯牙善鼓琴》
[自主学习]
一、解释加点字:
1.伯牙善鼓琴 善:
2.伯牙善鼓琴 鼓:
3.志在流水 志:
4.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
5.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峨峨:
6.洋洋兮若江河 洋洋:
7.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所念:
巩固训练:
1、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听而斫之 ( 听任 ) B尽垩而鼻不伤 (削尽)
C郢人立不失容 (改变脸色 D吾无以为质矣 (人质)
2、下列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顾谓从者曰 元方入门不顾
B自夫子之死也 请得自杀
C吾无与言之矣 大言数主之失
D吾无以为质矣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课后检测:
一、解释词语
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得:
2.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阴:
3.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卒:
4.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止:
5. 乃援琴而鼓之 援:
6.初为霖雨之操 操:
7.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舍琴:
8.吾于何逃声哉 逃声:
二、翻译下列句子
(1)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2)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卒逢暴雨,止于岩下
(4)乃援琴而鼓之
(5)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三、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郢人》节选自《庄子徐无鬼》,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B本文主要通过庄子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对于死去的惠子的怀念和不舍。
C本文通过讲述了郢人与叫石的匠人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合作默契的挚友的重要性。
D“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是郢人在感慨自己与石的匠人间的情谊。
张语晴
[古文二则(郢人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2:《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课文大意。
2、了解故事内容,学习用寓言进行比喻的手法。3、学习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预习案】
【资料辅读】《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
【自主预习】1、流利朗读课文,并正确断句,用“/”做标记。
2、读懂课文大意,积累文言词语,对故事寓意有自己的看法。
【字词积累】 1、注音:哉 峨 兮 卒逢暴雨
霖 辄 舍琴 更造崩山之音
2、解释词语: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 善哉
所念 子期必得之 卒逢暴雨 更造崩山之音
辄穷其趣 舍琴而叹 吾于何逃声哉
3、译句:(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3)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4)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探究案】
探究一:在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组内译读课文,互相挑刺更正,读懂课文
大意。展示字词积累,质疑答疑。
探究二: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分享自己类似的经历。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探究四: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练习案】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短歌)
1、 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纠错归纳及反思
参考答案
探究三:伯牙善鼓琴:心中所想便可以弹奏。
钟子期善听: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探究四:语言描写。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简洁,中心突出。
侯晓旭
[《列子》一则 伯牙善鼓琴 导学案(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古文二则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正确、通顺、有节奏地朗读课 文。
2.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语。(学习重点)
3 .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习难点)
一、预习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 )
②匠石运斤成风( ) ③吾无以为质( )
④顾谓从者曰( ) ⑤卒逢暴雨( )
⑥伯牙善鼓琴( )( )
⑦泰山之阴 ( )⑧钟子期辄穷其趣( )
2、翻 译下列句子。
①尽垩而鼻不伤。
②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④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⑤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二、探究案
1. 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匠石和郢人非常默契和互相信任?(口头展示)
2.匠石和郢人为什么如此默契和互相信任?
3. 匠石为什么不愿为宋元君尝试?
4.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5.“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
6.伯牙如何“善” 鼓琴?伯牙如 何“善听”?
7.从本文归纳出一个成语,说说它的意思
8.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检测案
1、做课本“思考与练习三”。
2 、做同步学习“第二课时”。
3、背诵《伯牙善鼓琴》。
四、我的感悟和反思
侯晓旭
[古文二则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4: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23.古文二则
一.基础达标
(自主完成,二人互检)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卒(zǔ )逢暴雨 B.郢人垩( è )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 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
②. 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③.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⑤. 吾于何逃声哉?
⑥.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②.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
③.钟子期辄穷其趣。
4.下列语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两项是( )
A .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 B. 止于岩下
C. 听而斫之 D. 卒逢暴雨
5.庄 子(约前369~前286),名 , 时期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
、 、 的代表人物。《郢人》选自 。
列子,名 ,相传 郑国人,思想家和语言文学家。《伯牙善鼓琴》选自 。
二 设问导读
(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
2.你从庄子讲的这个故事中看到了庄子对亡友怀着怎样一份特殊的感情?
3.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又 如何“善”听?
4.这两篇古文所共同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三.自主检测
(语段阅读,重点突破)
(一)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 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 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顾谓从者曰(随从人员) B. 郢人立不失容(容貌)
C. 若蝇翼(翅膀) D.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这样)
2. 从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一句话中可以看出,庄子和惠子怎样的感情?你能不能说出一个与此 相似的典故?
3.由本寓言引申出一个什么成语?请说说它的含义。
(二)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
2. 翻译句子。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四 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 善鼓琴的 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侯晓旭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古文二则》导学案]
篇5: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伯牙善鼓琴》教案
、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学生听完后,畅谈感受——
师:听完这首古筝曲后,你从这动听的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
师:有谁知道这首曲子的由来呢?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 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ppt展示)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 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卒( )逢暴雨 乃援( )琴 舍( )琴
辄( )穷其趣 子之听夫( )志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四)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三、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或“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四、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导学案”之“练习巩固”题。
(做完后,学生展示,先答答案,然后说原因,要规范完整。)
五、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学生举手演读所作)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课堂小结
1、《高山流水》的原曲据说已经失传,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即课堂开始时所播放的音乐。(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则古文。
2、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
《伯牙善鼓琴》原文及译文
原文呈现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 ,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③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 哉?”
参考译文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意念(出现)登高山的情景,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 山高呀像泰山!”伯牙弹琴 时,意念(出现)流动的水,钟子期赞叹道:“好啊,水势盛大呀像江河 。” ①伯牙心中想到的 ,钟子期一定能够领会琴意。伯牙在泰山的北面 游历,突然遇见大雨,停留在岩石下面,心里悲伤,就拿过琴来弹奏。开始弹奏大雨的琴曲,又创作了山崩的音乐,②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能完全点明他的情趣。伯牙停止弹琴叹息说:“好啊,好啊,③你所听到的心意, 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到哪里隐藏自己的声音呢?”
【中心概括】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而钟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人物形象】钟子期:有极 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善听)。
伯牙: 炉火纯青的琴技(善鼓琴 )。
【写作特色】(1)运用比 喻,化无形为有形。(2)运用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形象。(3)本文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总领全文,再通过具体的情景围绕“善”字一一铺陈,结构自然紧 凑,让人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伯牙善鼓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典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华。它以其超常而不俗的想象,新奇而巧妙的构思,启迪、开拓着人们的思维,它对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正确地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诗文佳作,还可以加强学生品德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所以,古典诗文的教学,在初中阶段占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代表十三中语文组说说《伯牙善鼓琴》这一课。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文不足一百五十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课根据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们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大纲要求,我们把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而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还应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培养审美鉴赏能力。而文言文反映的时代距今久远,文本作者的写作意图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语言环境,并非为了现在的“教”与“学”而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要让他们通过文言文去感受文本作者的特定语境,并非易事。因此我们把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1.诵读法:“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个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们设计了若干个问题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 练习法:对于字词句的要点,我们采用练习法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
五、说学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要想让学生在一个课时之内既充分的理解内容,又深刻的体会到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就必须在课前对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我们将需要预习的内容在讲学稿上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课前落实。要求学生一要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二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在课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激发想象,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除此之外,为了突破教学重点还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读懂了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教师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静静的聆听欣赏。接着提出问题:请大家说说欣赏的是哪首古曲?老师顺势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这样导入新课,在于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思绪引入学习文言文的情境中来。
(二)初读感知。
1.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 ,进行字音检测,正音。为朗读扫清字音障碍。
2.学生大声的自由诵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
3.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4. 学生配乐齐读,注意读书过程中的语速、节奏。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疏通文意。
1. 老师检查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意思。
2. 学生四人为一组,相互讨论,翻译课文,可以借助工具书和课下的注解,强调——画出课文中给自己造成翻译困难的句子,可提出来寻求解答
【设计意图】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疏通文意的环节主要是通过老师详尽的解释、串讲完成的,学生被动接受,毫无兴趣。我们认为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这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由于这一篇课文篇幅短小,学生容易读懂,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们要求学生在完成字词句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自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疑难字句,老师让学生代表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班内讨论,在交流、讨论、质疑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从而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课文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善)
【设计意图】在疏通文意之后,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朗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同时边朗读边思考:“文章是紧扣哪个字来写的?”,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探究这一环节的学习。“善”字是本文的文眼,这样的切入比较省力,扣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2.伯牙和子期各自“善”什么?文中是如何表现他们的“善”的?请从文中画出相关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志。
【设计意图】老师紧扣“善”字,设置了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把握文本基本内容,问题的答案学生很容易就可以从文中找到。老师让学生读文本中相关的句子,然后点拨:“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能听出琴音的内容,更难得的是能猜出伯牙的心意,这就是知音啊!”这样一点拨,对知音就有了初步的领悟。
3.情境演练场 ( 配背景音乐 )
示例: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仿照句式:伯牙鼓琴,志在( ),子期会曰:善哉,( )兮若( )。
志在(明月 ),钟子期曰:“(皎皎 )兮若(银盘 )”
志在(白云 ),钟子期曰:“(软软 )兮若(棉团 )”
志在(杨柳 ),钟子期曰:“(依依 )兮若(细腰 )”
【设计意图】在学生对“知音”初步领悟之后,老师再次播放古曲《高山流水》,让学生闭眼欣赏,引导:伯牙出名的琴师,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高山流水,他的琴声里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画面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设计了语言训练题,从感性上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成为本节课的一个亮点。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悟到音乐的魅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凝练、优美的文字把音乐的美表现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能力。但这又不是单纯的语言训练,更是要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而深化了对主题的认识。
4.理解“知音”的深刻含义,把握文章主题。
——本文高度赞扬了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情谊。“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人。
【设计意图】为了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老师还适时地补充了课外资料——《伯牙绝琴》的故事,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使学生体会到:知音就是指心意相通,相互理解,心心相惜的人,而这样的人是可遇不可求的。由此归纳主题。
5.走近作者。
本文作者 ,名 ,又名 ,战国前期 代表人物之一。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静尹子、壶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净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代表作《列子》,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 》、《 》、《 》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设计意图】传统教法往往会在上课之初进行作者作品简介,这样的上法显得很突兀,学生没有印象。我们在归纳主题之后,以“给我们留下如此感人至深的故事的作者是谁呢”这样的一句话引出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就显得水到渠成了。这也成为我们这节课的第二个亮点。
6. 再读课文,情感升华。(最后伴着动人的《高山流水》,老师让学生有感情地再次朗读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使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氛围,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同时配乐朗读升华情感。课文的诵读贯穿教学环节始终,在读中品,读中悟。朗朗的书声,是语文课堂上永恒的经典。在诵读中,学生所能够领悟到的文本意义,丝毫不会逊色于单纯文字分析时所能够获得的信息。在一遍遍朗读中,学生也体会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课文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
(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
(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设计意图】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我们还进行了知识的拓展延伸,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进行课外积累
篇6: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语文学科练习案 课题 岳飞 第19教时
预习内容:
[知识链接]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史学家。
[自主学习]
2.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姬( ) 旰( ) 刍( ) 徇( ) 掳掠( ) 远戍( )
犒( ) 猝( ) 阙( ) 蹙( ) 恂( )
3.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事亲: ) ⑵宁大将安乐时耶(宁: )
⑶课将士注坡跳壕(课: ) ⑷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问劳: )
⑸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撼: ) ⑹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恂恂: )
巩固训练:
⑴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
⑵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习之。
⑶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
⑷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
⑸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
课后检测:
身处逆境,发奋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适,出嫁)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即临安,今之杭州),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沃:浇)面,往往饘粥(饘,稠粥)不充,日昃(昃,日过中午渐渐向西方落下)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或夜昏怠( )
②辄以水沃面(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之南都(之: )
②或夜昏怠(或: )
③先天下之忧而忧(先: )
16、下列句子的译文,只有两句是正确的,请选出来( )
A、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
(范仲淹长大了,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很悲伤,哭泣着辞别了母亲,到临安去。)
B、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
(常常连稠一点的粥都吃不饱,太阳要落了才吃点饭。)
C、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终于精通六经,在天下慷慨得志。)
D、常自诵曰:“士当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常常自己高声说:“男子汉要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欢乐之后才欢乐。”)
17、下列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 )
A、此文赞扬了范仲淹身处逆境、胸怀天下、发奋攻读的精神。
B、此文记述了范仲淹出身寒微、生活贫苦、刻苦攻读的事迹。
C、此文介绍了范仲淹幼年而孤、母亲再适、发奋读书的情形。
D、此文用范仲淹的事迹告诫人们,只有身处逆境,才有所作为。
张语晴
[岳飞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7:美猴王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掌握文中的新字词。
2、理清 《美猴王》的故事情节。
3、抓住 动作语言描写分析石猴形象。
知识连接:
1、知识储备(解读背景)
《西游记》 是吴承恩对传统题材加以改造,注入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思考,再创作而成的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神话小说。全书100回由三部分组成,主要写孙悟空战胜妖魔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本文是从《西游记》第一回“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节选出来的,是全书的开端,以后的故事 都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
预习导学:
1、读准字音:
开辟( ) 迸裂( ) 麋 鹿( ) 瞑目( ) 蹲身( ) 径直( )
石窍( ) 石碣( )镌( ) 拱服( ) 山涧( )
2、解释词语:
喜不自胜:
造化:
瞑目:
天造地设:
顽劣: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开端(1):写石猴 。
发展(2--3):写石猴的 山间生活及发现
高潮、结局(4):石猴 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进洞居住,被拥为王。
4、主旨概括:本文通过( ) 的故事,交代了美猴王的来历,刻画了的美猴王形象 , 歌颂了他( )的精神。
合作探究
1、本文塑造了美 猴王的形象,美猴王“美”在哪里?
2、结合文中对美猴王 动作、语言的描写(各举出一例),说说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小 结提升: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获得了哪些感受?
当堂检测:
(一)读准字音:
开辟( ) 迸裂( ) 麋鹿( ) 瞑目( ) 蹲身( ) 径直( ) 石窍( ) 石碣( ) 镌( ) 拱服( ) 山涧( )
(二)、根据对联、诗文,写出文学名 著。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
2、滚滚长江东逝 水 ,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
(三)、根据相关事件,填上人物姓名。
1、( )风雪山神庙。《水浒传》
2、( )大闹五庄观。《西游记》
3、( )舌战群儒。《三国演义》
侯晓旭
[美猴王 导学案设计(语文版七年级下册)]
篇8:《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同学们朗读这首诗,猜一猜这首诗是关于谁的?(伯牙和钟子期)子期与伯牙之间的友谊千百年来广为传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两人真挚的友谊。
二、作者与背景
1.作者介绍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人),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2.背景介绍
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武汉汉阳)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俞伯牙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身不再鼓琴。
三、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2.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明确: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解答,教师帮助(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学生在书上或导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3.重点字词
1.善: 善于,擅长 2.鼓: 弹奏 3.志: 志趣,心意
4.峨峨: 山高耸的样子 5.洋洋: 水流宽广的样子 6.得: 懂得,知道
7.卒: 同“猝”,突然 8.操:琴曲的一种 9.逃: 使……逃脱
10.善哉: 好啊
四、拓展延伸
1.“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明确:“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2.提问: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明确:高山流水(觅知音)
3.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五、知识延伸
管仲①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②游,鲍叔知其贤。已而鲍叔事③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④管仲。管仲既用,任政⑤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⑥,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⑦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管仲:字仲,名夷吾,齐国颍上人,春秋前期齐相,曾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②鲍叔牙:齐国大夫,以知人著称。③事:侍奉。④进:推荐。⑤任政:执政。⑥贾:ɡǔ,做买卖。⑦见逐:被罢免。⑧多:赞扬。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C )
A. 鲍叔终善遇之 对待
B.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了解
C. 知我不遭时也 遭受
D. 子孙世禄于齐 享俸禄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
A. 鲍叔知其贤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乃设九宾礼于庭
C.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赢
D. 公子纠死,管仲囚焉公辞焉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C )
例句:公子怪之
A. 鲍叔不以我为愚 B. 知我不羞小节
C. 召忽死之 D. 以身下之
六、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300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侯晓旭
[《列子》一则(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苏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9:文言文阅读: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⑴伯牙善鼓琴( ) ⑵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
⑶更造崩山之音( ) ⑷志想象犹吾心也( )
2、下列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伯牙善鼓琴。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B.乃援琴而鼓之。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C.止于岩下。 吾于何逃声哉。
D.钟子期必得之。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伯牙士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翻译下列句子(3分)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译文:
答案:
1、(1)弹 (2)指山的北边,河流的南边 (3)再,进一步 (4)好像
2、B
3、高山流水,解释:比喻知己相赏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4、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篇10: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答案
伯牙善鼓琴文言文及答案
【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字与“止于岩下”中“于”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皆以美于徐公 B. 能谤讥于市朝
C. 万钟于我何加焉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1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伯牙所念 念: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私:
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翻译:
13. 下面是有关【甲】【乙】两文中人物的简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4分)
【甲】文中伯牙弹奏乐曲,钟子期 ① ,看来钟子期确实是善听之人。【乙】文中邹忌用 ② 的生活小事设喻劝谏齐威王,齐威王认可了 “ ③ ”的结论,并且颁布了鼓励进谏的.诏令,使齐国取得“ ④ ”的政治成效,这与齐威王的“善听”有密切关系。
答案:
10.(2分)B
11. (共2分)(1)念:想 (2)私:偏爱(评分说明:每小题1分)
12.(2分)大小官员百姓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人。(评分说明:“面刺”、“过”为得分点,每点1分)
13.(4分)①能领会其中的旨趣 ②与徐公比美 ③王之蔽甚矣 ④战胜于朝廷
(评分说明:每个要点1分,意思表达准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