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ly52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孙权劝学》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5 孙权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
3、掌握重点文言字词。
【预习自测】
一、填空
1、《孙权劝学》选自 ,该书是 (朝代) (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 ,记载了从 到 共1362 年间的史事 。
2、文中可以提炼的一个成语是: 。
二、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涉猎( ) 孰( ) 遂( )
三、 解释加黑词。
1、当涂掌事 (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
3、治经为博士邪( ) 4、但当涉猎( )
5、见往事耳( ) 6、蒙乃使就学 ( )
7、卿今者才略( ) 8、即更刮目相看( )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标清句读。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 今 当涂 掌事,不可 不学!”蒙 辞 以 军中 多务。权 曰:“孤 岂欲 卿 治经 为 博士 邪!但当 涉猎,见 往事 耳。卿 言 多务,孰 若 孤?孤 常 读书,自以为 大有 所益。”蒙 乃 始 就 学。及 鲁肃 过寻阳,与 蒙 论议,大惊 曰:“卿 今者 才略,非 复 吴下 阿蒙!”蒙曰:“士别 三日,即更 刮目 相待,大兄 何见事 之 晚乎!”肃 遂拜 蒙母,结友而别。
二、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解难答疑】
本文的故事情节是如何安排的?
【反馈拓展】
1.依据课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2. 翻译下列句子
⑴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2、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预习自测】
一、本文有何教育意义?
【合作探究】
一、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不可不学!”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解难答疑】
一、“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二、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可见鲁肃当时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反馈拓展】
一、阅读《孙权劝学》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朗读文章要注意句子的语气。读读下列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粗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 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对“孤常读书,自以 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_____________ 。
4、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请再写一个古今义现象的词语。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________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 趣 ,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反思】
雷真民
篇2:孙权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能正确翻译全文。
2.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
3.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教学难点)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你们都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堵四的,还自认为自己是一介武夫,读书于他没有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么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卿(qīnɡ) 岂(qǐ) 孰(shú) 涉猎(shè) 遂(suì)
2.文言知识梳理
(1)词义
吴下阿蒙:吴下,现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刮目相待:刮目,擦擦眼,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人。
(2)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
(3)一词多义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4)古今异义
蒙辞以军中多务 (古义:推脱 今义:告别;不接受;解雇。)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及鲁肃过寻阳 (古义:到 今义:经过。)
即更刮目相待 (古义:重新 今义:更加。)
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
3.作者名片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4.有关文中人物
(1)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带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故。
(3)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指导朗读
(1)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2)同座互检诵读,纠正错误。
(3)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语句。
A.“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推脱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研讨下列问题。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交流点拨】先推脱后接受。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习的效果的?
【交流点拨】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交流点拨】大惊--拜蒙母--结友。
(5)概括情节:“学”是文章中的一条线索。
【交流点拨】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叹学。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
分析对话,体会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孙权的话。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交流点拨】“邪”表示反问句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小结: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2.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的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交流点拨】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3)齐读全文,思考:权、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感上有区别吗?请说明。
【交流点拨】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步骤四 理解课文 探究写法
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孙权劝吕蒙学习和吕蒙经过学习取得巨大进步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作用,以此劝勉人们要刻苦学习。
2.拓展延伸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100字以上。
【交流点拨】示例:我真羡慕你成绩这么好。现在你什么都不缺了,只需要在体育方面提高一下自己。如果你认为自己身体不好,不能锻炼。那我要说,越是身体不好才越需要锻炼呢。而且,我们又不是锻炼成什么奥运冠军,只是用来强身健体罢了。你看我现在,身体好了,精神状态也好多了。你说呢?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不可不学(必要性)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言辞恳切
语重心长
吕蒙:辞学--就学
鲁肃:大惊--结友 论议 轻松调侃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步骤四 理解课文,探究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孙权劝学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品及人物。
2.学会使用工具书理解文言词语,学习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3.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有自己的感悟,体会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4.感受人物的说话技巧。
【学习重点】
学会理解文言词语,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疏通文言句意的方法。
【自主学习】
一、阅读课文,借助词典等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二、有关文中人物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三国时吴国名将,字子命。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三、完成练习
1.注音:
卿( ) 邪( ) 涉( )
猎( ) 孰( ) 遂( )
2、解释词语:
多务: 经:
博士: 往事:
若: 见事:
3、《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它是北宋__________(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
四、读一读,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得通顺,读音准确,停顿正确,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提示: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合作探究学习】
一、填空
1、本文选自__________ ,它是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
2、司马光,字君实,山西夏县人,北宋__________家、 __________家。
3、四书五经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 (2)蒙辞以军中多务( )
(3)但当涉猎( ) (4)见往事耳 ( )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6)自以为大有所益( )
(7)及鲁肃过浔阳( )( ) (8)蒙乃始就学 ( )
(9)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
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其中意义完全相同的是( )。
A.但当涉猎 门当户对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四、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卿言多务,孰若孤?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五、.解释下列成语
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
六、理解课文
1、梳理课文内容(用原文回答)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 吕蒙推辞的理由是__________ ,孙权论述读书的重要性__________ ,吕蒙就学,鲁肃称赞吕蒙__________。
2、本文通过孙权规劝吕蒙学习的故事,说明了__________的重要性。本文是通过__________(描写)来刻画人物的。
3、通过学习课文,联系生活,你有何启示?
【第二课堂拓展延伸】
孟母断机
孟母姓仉(zhang)氏,孟子之母。夫死,狭子以居,三迁为教。及孟子稍长就学而归母方织,问曰:“学何所至矣?”对曰:“自若也。”母愤因以刀断机,曰:“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孟子惧,旦夕勤学,遂成亚圣。
--见于汉刘向《古列女传.母仪.邹孟轲母》
1、读文段,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解释下列词语。
及: 就学:
惧: 自若:
3、根据短文意思断句。
及 孟 子 稍 长 就 学 而 归 母 方 织
4、根据短文翻译句子。
(1)母愤因以刀断机。 译文:
(2)子之废学,犹吾之断斯机也。译文:
(3)学何所至矣?译文:
5、你是怎样理解“孟母断机”的?

6、《孙权劝学》和本文段都是“劝学”,结果都很成功,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①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②。”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扑③。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④矣。 予爽然⑤,思渡者言近道。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无所归宿者,其犹是⑥也夫,其犹是也夫!
【注释】①小书童。 ②关闭。 ③同“仆”,跌倒。 ④上锁。牡,锁簧。 ⑤若有所失的样子。 ⑥其,句首语气助词,表推测,即“大概”“或许”的意思。 ⑦犹是,如同这样。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小港渡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3.你从这篇短文中得到哪些启发?
薛淑梅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篇4: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学习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的内容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一)预习导航
1、查找资料: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你在预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请写在下面空白处。结合课下注释,运用工具书读,疏通文意,写下不懂的词或句子。
3、预习反馈:小组间互查预习情况。
我们刚才跟唱的这首歌曲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读过原著的同学请举手,这么多啊,那我考考大家。猜猜看这两位英雄人物是谁?简单翻译一下,讲述一下相关的故事。
(二)导入新课:猜猜看:他是谁?
术甚爱之,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三国演义》第十五回)
操以鞭指曰:“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 ) 建安十八年,曹操率领四十万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率兵七万抵抗月余,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濡须,攻而不能破,远远的见对面吴军阵容整肃,将士严明,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
谁还知道有关孙权的.故事。今天我们再了解一个孙权劝学的故事。
首先(三)检查预习,请看导学案上的三个题,哪位同学板书答案?来我们一起订正答案。请相邻同学互换用红笔批阅。
1、《资治通鉴》是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体通史,记载了从______到______共_____年的史事。
2、司马光(名)是北宋(时)_____家、______家(评)。
3、请归纳本文两个成语:
比喻人学识尚浅:________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________
同学们预习得非常充分,下面进行(四)多层次朗读,首先明确要求(齐读):
先看第一层一、读准字音,读明节奏。在朗读前,老师给大家点
1、友情提示:文言文朗读中注意生字、通假字、多音字的读音。请同学为下列字注音。
(1)生字:卿(qīng)遂 (suì)孰(shú) (2)通假字:邪 通 耶 é
(3)多音字: 更(gēng) 为
篇5:《狼》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熟练的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实词,理 清文章的内容。
【预习自测】
初读课文,给画线词注音。
缀( )行甚远 屠大窘( ) 苫( )蔽成丘 弛( )担持刀
眈眈( )相向 少( )时 目似瞑( ) 意暇( )甚
意将隧( )入 止露尻( )尾 前狼假寐( ) 狼亦黠( )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对于有分歧 或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课堂提出并解决。共同探究,结合字词,翻译课文(注意字字落实的原则)
【解难答疑】
(落实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 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
眈眈相向(虎视眈眈) 意暇甚(目不暇接)
屠自断其股(悬梁刺股)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见如故)
目似瞑(死不瞑目) 乃悟前狼假寐(梦寐以求)
【反馈拓展】
1、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①敌 ②以
③前 ④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儿狼与屠夫的形象,在叙事中归纳故事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预习自测】
归纳虚词“其”的用法
1、恐前后受其敌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2、场主积薪其中 6、屠自后断其股
3、屠乃奔倚其下 7、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
【合作探究】
(一)、品“狼”
1、找动作
探讨文中的狼是什么样的 形象。
2、思形象
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狼的习性是什么样的?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狡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屠户”
1、找动作
文中的屠户面对凶恶的狼开始有什么反应?后来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动作描写。
2、思形象
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屠户的什么精神?
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勇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难答疑】思考《狼》
1、找心理
找出文中关于屠户心 理描写的句子,把握屠户的心理活动
2、议主旨
根据 屠户 的心理活动和狼的本性,你认为最能点明主旨 的是哪句?
【反馈拓展】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反思】
第三课时 习题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 ) 意睱甚( ) 乃悟前狼假寐( )
一狼得骨止(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屠乃奔倚其下( )
恐前后受其敌( ) 前狼又至( ) 以刀劈狼首( )
盖以诱敌( ) 狼不敢前(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
(2)狼不敢前( )
(3)其一犬坐于前(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恐前后受其敌( )
3、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
今义( )
盖以诱敌: 古义( )
今义( )
二、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请试着划出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
2、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
3、屠户对 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思】
雷真民
[《狼》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找出文中描写三只猫的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对我的影响。
【预习自测】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 )怅然( )怂恿( )( )蜷伏( )一缕(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 ),作者(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4、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
【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 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二、理解感知
1、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猫。”
2、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3、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4、学生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 ”
【解难答疑】
1、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 讲究;语速由舒缓而 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4)品味语言。
2、“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3、彼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反馈拓展】
1、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预习自测】
跳读课文,在文中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来理 解文章内容,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
【合作探究】
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
可怜 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解难答疑】
1、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2、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 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 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反馈拓展】
你学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悟?
【反思】
第三课时
习题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 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 课文细致地描述了猫的性格特点--“实在有些古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__;(2)______;(3)______。
2、“在稿纸上 踩印几朵小梅花”,句中“梅花”指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感情。
五、摘抄文中句子。
(1)描写猫很老实:____________
(2)描写猫很尽职:____________
(3)描写猫不高兴:____________
雷真民
[《猫》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7:《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 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预习 自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觑( ) 鬣( ) 剽( ) 悍( ) 疆( )场 驯( )良
勇毅( ) 窥( ) 伺( ) 迎合( )疮( )痍( )枉( )然
羁绊( ) 阔绰( ) 庇荫( ) 遒劲( ) 观瞻( ) 相得益彰( )
【合作探究】
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在文中作标记。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在文中划出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难答疑】
1、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反馈拓展】
1、查字典或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驯良: ②驾驭: ③羁绊: ④畸形: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马”的驯良的?
3、驯养 的马与野马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预习自测】
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
【合作探 究】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 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 训练”“ 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 ____。
【解难答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解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四段,解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
3、这段文 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反思】
雷真民
[《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8:《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词语“惮、踱、棹、归省、行辈、撺掇、凫水”等。
2、梳理情节,概括文章的主要事件。
【预习自测】
一、字词梳理
不dàn( ) zhào( ) 归xǐng( )
chán chán( ) cuān duo( ) duó( )步
yùn zǎo( ) háng( )辈 fú( )水
乌桕( ) 撮( ) 楫( )
三 、课文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合作探究】
一、文本探究(朗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1、小说的中心事件是“看戏”,围绕看戏,作者主要写了哪些事?
2、平桥村之所以是我的“乐土”,是因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解难答疑】
阅读4--9段(看戏前的波折),找出“我” 心情变化的词语,并且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反馈拓展】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归省( ) 行( )家 惮( ) 絮( )叨( )
怠( )慢 凫( )水 潺( ) 撺( )掇( )
2、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西瓜、南瓜、苹果、橘子都是营养丰富的水果。
B.运动场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色旗帜。
C.她不仅会琴棋书画,还会吹拉弹唱。
D.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反思】
第二 课时
【学习目标】
1、赏析重点情节,理解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2、体会景物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预习自测】
1、看戏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怎么解决的?本部分能否 删去?请说明理由。
2、“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
【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一、阅读“夜航赴赵庄看戏途中”,解决以下问题。
1、作者从什么角度描写“去看戏途中”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 心情?
2、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二、阅读“归航”部分,解决以下问题
1、“我们”在看戏中的心情怎样?
2、小说描写了 “我们”偷豆、吃豆的经过,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三、阅读“六一公公”送豆情节,解决以下问题
1、六一公公不仅不责怪我们偷豆,还在第二天为我“送豆”,这一部分什么作用?
【解难答疑】
“我”在 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1、“月夜行船” 一节,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描写江南水乡的景物,请按要求找出相应句子归类。
视觉
嗅觉
触觉
听觉
【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主旨
2、学会赏析人物,把握本文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3、赏析本文的语言
【自主预习】
1、小说中主要描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合作探究】
一、主旨归纳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 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 的农村少年的形象,表现了作者 的感情。
二、语言赏析:
1、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2、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缥缈得 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解难答疑】
那夜的戏其实并不好看,为什么结尾却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这句话?
【反馈拓展】
1、给加线字注音。
凫( )水 怠( )慢 家眷( )
皎( )洁 絮 ( )叨 蕴藻( )
撺掇( ) 缥缈( ) 旺相( )
潺潺( ) 惹( )眼
2、你对课文了解 吗?
(1)本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写法,描写了________的一段经历,生动刻画出一群________的农家孩子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
(2)这篇小说中最有诗意的地方,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作者以细腻生动的语言,详写了 ________、看戏和 ________。
【反思】
雷真民
[《社戏》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9:《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正确朗读,翻译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中心。
【预习自测】
一、知识链接
林嗣环,号铁崖,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官桥镇赤岭后畲(现驷岭村)。他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中举人,清顺治六年(1 649年)中进士,官至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分巡雷琼道兼理学政,山西左参政道。他小时家境清贫,长大后心高志远。其博学善文,著有《铁崖文集》、《海渔编》、《岭南纪略》、《荔枝话》、《湖舫集》、《过渡诗集》、《回雁草》、《口技》等,其中《口技》至今仍为初中语文课文。《荔枝话》是一篇记述荔枝的科技小品文,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而且在农业经济方面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史料价值。他的这些著作都是祖国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
口技是民间的表演技艺,是杂技的一种。古代的口技实际上只是一种仿声艺术。表演者用口摹仿各种声音,能使听的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贵遗产之一。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俗称“隔壁戏”。且其中还有腹语术。运用嘴、舌、喉、鼻、等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如火车声、鸟鸣声等,表演时配合动作,可加强真实感。
二、知识积累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划线的字注音:
屏障( ) 呓语( ) 齁声( ) 曳屋许许声( )( )几欲先走( )
(三)解释划线的词。
京中有善口技者 ( ) 施八尺屏障( ) 众妙毕备( ) 会宾客大宴( )
众宾团坐( ) 夫叱大儿声( ) 宾客意少舒 ( )
虽人有百手( ) 妇抚儿乳( ) 奋袖出臂( )
但闻屏障( ) 其夫呓语( )
(四)选择恰当的表示时间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解释词语。
(既而 俄而 少顷 一时 未几)
1、(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 ),儿醒,大啼。
3、当是时,妇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齐发,众妙毕备。
4、( )夫齁声起,妇拍儿变渐拍渐止。
5、( )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合作探究】
一、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 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解难答疑】
1.全文是如何以“善”字统领全文的?
2.文中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极其简单的道具,其用意是什么?
3.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拓展反馈】
解释下列画横线的词
1、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毕业典礼 B.毕生精力 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莫名其妙 B.至理名言 C. 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7.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
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⑸第二自然段写品技表演的顺序是 、 、 、
⑹写听众情绪随着表演而起伏变化的句子是 :
⑺真切地说明拍儿声由小到大的句子是 :
⑻写宾客如亲临火灾现场的句子是: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写法。
【自主预习】
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会宾客大宴。 释: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释: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释: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释: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释: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释:
【合作探究】
1.思考:
(1)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 的声响: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
第二个场景:
第三个场景:
(2)作者按什么顺 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解难答疑】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画线字注音
犬 吠____ 几欲先走____
2.释词
间____ 奋 ____
俄而____ 战战____
3.理解填空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____”一词可以看出。
4.“无不变色离席”中的“离席”与“几欲先走”为什么不矛盾?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5.找出文中侧面描写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是什么?
6.用“‖”划分层次,并说明理由。
【拓展反馈】
一、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 朝的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
二、给画线的字注音:
1.屏障( ) 2.呓语( ) 3.齁声( )
4.曳屋许许声( )( ) 5.几欲先走( )
三、解释画线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 ) 2. 施八尺屏障( )
3.众妙毕备( ) 4.会宾客大宴( )
5.众宾团坐( ) 6.夫叱大儿声( )
7.宾客意少舒 ( ) 8.虽人有百手( )
9.妇抚儿乳( ) 10.奋袖出臂( )
11.但闻屏障( ) 12.其夫呓语( )
四、指出下列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1.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2.宾客意少舒 少壮不努力
3.满坐寂然 坐屏障中 4.手有百指 指其一端
五、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
六、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⑴遥闻深巷中犬吠 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3.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惊慌欲逃的语句: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
雷真民
[《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10:《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
2、能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
3、通过倾听《黄河大合唱》组乐,特别是课文部分《黄河颂》,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感染力。
【预习自测】
1、整理文中生词,明确词语的音形义。
请给加线字注音
山巅( ) 澎湃( ) 狂澜( ) 九曲连环( ) 作曲( )
浊流( ) 屏障 ( ) 哺育( ) 臂膀( ) 胳臂( )
词语填空
不屈不( ) 惊涛( ) 浪 一( ) 万丈 浊流 ( ) 转
九曲连( ) 万丈( ) 澜 奔腾不 ( )
2、熟读课文后填充诗句
①我站在高山之巅,_____________________ ,奔向东南惊涛澎湃,
②五千年的古国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少英 雄的故事,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你是伟大坚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④你一泻万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伸出千万条的臂膀
3、请写出3-5句关于黄河的诗句
【合作探究】
多角度朗读,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4、听课文录音初步感悟。
5、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进一步感悟,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及作者的情感。
6、学生齐读再 进一步感悟。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通过反复地朗读,既增进了对诗歌所表现的强烈的感情有一个丰富的感性体验,也是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语言智能的一次锻炼)
【解难答疑】
7、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8、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拓展反馈】
9、这首诗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
10、“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反思】
第二课时
【达标检测】
读选文,回答问题:
啊!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 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 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1、诗人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 和“屏障”?
2、课文从哪些方面赞颂了黄河的伟大和坚强?
3、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
4、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
【反思】
雷真民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