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米的观察》教学设计二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大米,并能尝试进行提出分类标准并按自己的标准对大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大米观察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2.让学生感受到科学观察需要带着问题才能获得更多的发现。3.在观察中,能注重事实,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科学知识:认识几种常见的大米。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粳米、糯米、杂交米若干;科学文件夹与观察记录纸;白纸,牙签,放大镜,玻璃器皿。
一、教学活动过程:
(一)导入话题
·生活中食用的大米都一样吗?
知道生活中有哪些主要的大米?
平时吃饭的时候,是否留心过米饭的味道、气味、样子,有没有细微的不同?这些不同与米有什么关系?
(二)观察大米
·提供给学生粳米、糯米、杂交米混合在一起的一小堆米(100粒左右),请学生讨论:面对一小袋米,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怎么用工具来观察比较好?在观察中有什么发现,该怎么办?
·请学生仔细观察,看看这堆米中有几类大米,把外形特征上相像的归在一起。
·交流观察、分类的结果,说说分类的根据——各类米的特征。
·在认识了各类米的特征的基础上,教师介绍这几种米——粳米、糯米、杂交米,可以请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有关杂交稻的知识、说说袁隆平院士。
·进一步观察大米:提供一组80左右粒的杂交米或灿米,里面有碎米、带黑点的米或霉米,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从米的形状或者颜色或者大小等方面给这些米分分类。</p><p>·交流分类的结果和根据。</p><p>(三)课外作业</p><p>·去观察家里吃的大米,看看跟今天观察的哪一种比较象。</p><h2>篇12: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二</h2><p>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二</p><p>教学目标:</p><p>本课是《科学》中三年级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教材在这里安排了对一片叶的观察和描述。其中,叶子的描述涉及到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叶缘、叶基、叶尖、叶柄等内容,让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完成复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科学活动中建立有结构知识体系,建构起科学观察研究的方法。</p><p>同时学生对树叶的观察已经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教材中观察的内容非常多,而让学生动手做的内容并不多,这节课组织学生对树叶进行拓印,就是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让学生动手活动。激发他们对树叶(植物)研究的兴趣。</p><p>教学要求:</p><p>1.观察一片完整的树叶。</p><p>2.能运用简单的归纳研究方法,对自己所选的树叶进行描述。</p><p>3.拓印一片完整的树叶。</p><p>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描述活动中,巩固自己在以前观察活动中得到的'关于叶的颜色、形状、大小、叶脉、叶柄等方面的知识。</p><p>5.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p><p>教学活动准备:</p><p>落叶、水粉颜料、水粉笔、观察记录本、白纸</p><p>教学活动过程:</p><p>一、创设情景、引入研究。</p><p>师:小朋友们我想与大家一起欣赏一张照片,愿意吗?</p><p>生:学生欣赏落叶。</p><p>师:漂亮吗?这是什么?</p><p>师:现在秋天到了,落叶非常美!看过落叶吗?它在空中是怎样飘落的?</p><p>你能用捡到的树叶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吗?</p><p>生:学生模仿落叶飘落的样子。</p><p>二、描述一片叶的特点。</p><p>师:这么美丽的树叶我们用什么办法描述它们呢?假如现在你的手中有一片叶子,你描述它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描述?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描述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描述?</p><p>生: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p><p>师:根据我们大家讨论的结果,自己选择一片叶子练习描述,说给同组的同学们听一听。</p><p>生:学生互相说,互相听。</p><p>师:我这里有一片树叶,谁能上来描述给同学听听?大家做评委,说说他描述得怎样?</p><p>生:学生描述,评价。</p><p>师: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黑板上有很多种树叶,我们选择其中的一片,但不告诉其他同学是哪一片,然后对树叶进行描述,请其他同学猜猜你描述的是哪一片叶子?我们有2分钟准备。</p><p>生:进行游戏。</p><p>三、拓印一片美丽的树叶。</p><p>师:树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观察研究的内容,也给我们的生活曾添了很多美丽的色彩,请你选择一片你认为最美丽的树叶。</p><p>师:你想把美丽的树叶拓印下来吗?回忆以前拓印树皮的方法,你觉得拓印树叶用什么方法最好?</p><p>生:用水粉的方法最好,用较浓的水粉画颜料,均匀地涂在叶的背后;盖上白纸;用手掌按压,使颜色附着到白纸上。</p><p>生:开始拓印,然后展示自己的作品。</p><p>四、科学描述的延续。</p><p>我们能在今天回家后选择一片你最喜欢的树叶,描述在观察笔记上吗?</p><h2>篇1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一</h2><p>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节《一片完整的叶》教学设计一</p><p>教学目标:</p><p>1.通过比较观察出各种不同的叶片之间存在的共同之处。</p><p>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p><p>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p><p>教学重点、难点:</p><p>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叶片存在的共同特征。</p><p>教学准备:</p><p>枝条、各种不同的叶片</p><p>教学过程:</p><p>一、观察枝条。</p><p>·为了今天的观察,老师特地向一位园艺工人要来了一些树枝。</p><p>展示一根叶片完整的枝条。</p><p>·你们觉得可以观察哪些内容?</p><p>·引导学生从数数枝条上有几片叶,看看叶与枝条的连接处有什么特点等方面进行观察。</p><p>·小组观察实验组中的枝条,并作简单记录。</p><p>·全班交流,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会观察到每张叶与枝条的连接处都有芽。</p><p>二、观察一片完整的叶。</p><p>·这是一张完整的叶吗?(出示一张无叶柄的叶)</p><p>·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p><p>·学生反馈。</p><p>·在实验组中选出你们认为完整的叶来。</p><p>·完整的叶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通过比较归纳得出:植物的叶由叶片、叶柄构成。</p><p>三、观察各种不同的叶片。</p><p>·找一找小组内有几片完整的叶?仔细观察,它们是不是都长得一样呢?
·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完整的叶。
·叶片上有什么?
·这些叶的叶柄都一样吗?
·学生汇报交流观察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学生一些概念,帮助学生进行表述,如叶脉、叶缘、叶基等。
四、给树叶分类。
·在众多不同的叶片中你能发现它们的相同之处吗?
·小组商量把相同的叶放在一起。(分类的依据可以是颜色、形状、大小等)
·交流反馈。
五、作业。
比一比,课后谁搜集的不同叶脉、叶缘和叶柄的树叶多。
篇14: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认识分数》教学设计(二)
教学内容:认识几分之几 第101—10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可以用分数几分之几来表示;
2、能用分数表示实际操作的结果;
3、会读、写几分之几,并能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4、体会分数来自与生活实际的需要,了解分数产生与发展的大致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比较熟练地比较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并情境导入几分之几
1同学们,我们昨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分数是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呢?
(师读几个分数,学生根据老师所读写出分数。师请学生相互报几个分数,学生写出分数。)
2、接着:大家还记得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西瓜的故事,如果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猪八戒吃其中的两份,,那么,可以用什么分数来表示呢?请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同样大的8份,再把2份涂上颜色。
3、学生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我涂的是8份中的几份。还剩下几份?你涂的部分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你是怎样想的?
4、全班交流。
5、光碟出示第101页的试一试,填上适当的分数。
二、比较几分之几的大小
1.请大家把长方形的纸拿出来,四人为一组,折成5份,并涂一涂,比较一下:五分之三和五分之二哪个大?
2、在小组相互说的基础上,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我是看五分之三涂色部分大,五分之二的涂色部分小,所以五分之三大于五分之二。学生也可以这样说:把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平均分成了五份,取的越多,表示的分数就越大,取的越少,表示的分数就越小。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4题。
(1)先涂一涂,再比一比。
(2)同桌之间进行交流。后全班交流评价。
4、用你准备的圆片或细绳,折一折。同桌比一比,说一说。你从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班级里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2题。
(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了8份,一个吃了1块,另1个吃了2块,他们各吃了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所要求的分数。学生先完成在书上。再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的第3题。
(1)用两张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纸,分别折出它的四分之三和八分之五,并涂上颜色。你还能折出一张纸的几分之几?
(2)进行展示交流、鼓励。
3、光碟出示第103页第5题。
(把1个西瓜平均分成8份,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1份,另一个吃了这个西瓜的3份。)
(1)用分数怎样表示?谁吃的更多一些?
(2)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四、学习阅读《你知道吗?》
1、自主阅读,思考
2、交流: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疑问?
3、读了这些图文,你想到了什么?
五、质疑问难;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六、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篇15: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我看到了什么| 标题 | 主要活动内容 | 活动计划 |
| 什么是观察 | 观察图片,组织讨论 | |
| 我想观察什么 | 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 | |
| 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 大树下进行观察 |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篇16: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
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
实验表
| 感官 | 方法 | 现象 |
| 眼睛 | 看 | |
| 鼻子 | ||
| 嘴巴 | ||
| 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 |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发言
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二、探究水的特点
1.观察水的特点
谈话:现在用各种方法观察水,找一找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气味和味道
讲述: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2.辨认各种液体
谈话:现在这有四种液体——糖水、白酒、牛奶和水,你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学生分组活动:辨别各种液体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叙述判断的过程,首先用眼睛看,看是否有颜色、是否透明,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看是否有气味,能找到醋;最然后用舌头尝,看有什么味道,能找到糖水;只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那杯才是水。
(板书:观察顺序:看→闻→尝)
三、认识液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牛奶,糖水,白酒和水之间的不同点把它们辨认出来了。其实它们还有着共同的地方呢,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教师演示: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
学生观察
讲述: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板书:没有一定形状)
四、布置作业
谈话: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讲述: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篇17: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手》教学设计
观察手
课题《观察手》 (1课时)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能通过实验证明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知识与技能了解手是重要的感觉器官,又有感觉的功能。
了解手的构造和手的灵巧有关。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到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冷热、软硬、轻重、光滑等不同的`物体,有褶皱的饮料管、有关图片和人体骨骼标本等,人民币(用针在挂历纸上扎成的盲文数字)。学生用具袜子和衣服、能套住手指的圆筒,胶带纸。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
做“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或谜语导入。
我们用手还可以做哪些事情? 2-3分钟2.观察手的构造。
为什么我们的手这么灵巧呢?我们的手为什么能做这么多的事?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如:观察手的结构和形态,手是什么样的(手上有什么)?5个手指是怎样长在手掌上的?
学生:触摸手了解手的内部,如有多少块骨头,哪些地方有关节等?
学生观察手作握、捏、伸展、弯曲等动作时,皮肤、肌肉、骨的变化。
教师出示手的骨骼图片,数一数手部的骨头数量。
引入研究关节、皱褶及大拇指的作用。8-10分钟3.体验手指的关节、褶皱及大拇指的作用。
分组实验。15-18分钟4.体验手的感觉功能。
小组合作做“猜一猜”游戏。
大家的桌子里有一个黑袋,利用桌子上事先准 备的物品以及学生自己书包和衣袋里的东西,挑选一些放在一个布袋里,请一个同学蒙上眼睛,用手去拿出里面的物品,并说出是什么,为什么?
区分衣服的正反两面。
介绍人民币上的盲文数字。学生体验盲文。5-8分钟5.拓展。
观察一些动物的手?看看和人的手有什么不同?
观察生活中有哪些器具利用了手指关节处的褶皱结构?5-8分钟
篇18: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身体》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观察身体》教学设计
观察身体
课题《观察身体》 (1课时)教学目标
过程、方法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人的身体。能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感知人身体的特点。
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能通过语言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
知道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和谐之美。
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教学准备教师用具人体外形结构图、视频资料、残疾人图片(视频)。学生用具放大镜、皮尺、记录用纸、纸筒等。教学过程1.导入视频演示(或投影图片)
通过观看录像,你发现人有哪些本领?
思考:人体的这许多功能与本领都和什么有关?(板书课题)2-3分钟2.观察身体的基本组成和外形特点。
我们来画一画自己。先想一想你准备画谁?画些什么?然后仔细观察一下再画一画。
说一说画了身体的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什么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张贴人身体各部分分解图片,组成一个完整的人体图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课件展示)
观察同桌同学身体各部分的特点(包括结构灵活、左右对称、长短粗细等),然后介绍给大家。8-10分钟3.体验身体对称及平衡的好处。
出示一张残疾人的图片(视频),说一说:图片中的残疾人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体验:只用一只手拉衣服上的拉链。只用一条腿走一段路。
想一想:以前你遇到过哪些残疾人?怎样做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帮助?5-6分钟4.感知身体里面有什么。
先猜一猜我们的身体里面有什么?
你还能用眼睛的.观察来解决这些问题吗?那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
小组交流。
学生分组观察,做好观察记录。
汇报交流成果。10-15分钟5.归纳研讨(3—5分钟)
刚才我们具体观察了人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我们再来从整体分析一下人体各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议论、汇报。
教师在人体外形结构图上画一条中线,把身体分成左右两个部分,便于学生归纳总结人体左右对称的特点。
教师小结。
课后思考“人有许多的本领,这些本领和人体的特点有哪些密切的关系。”5-8分钟
篇19: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标题主要活动内容活动计划我看到了什么什么是观察观察图片,组织讨论我想观察什么明确观察目的,为讨论作准备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大树下进行观察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篇20: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写作内容
学会写观察日记
写作目的
1、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情?仔细回忆一下,把你最想告诉别人的内容写下来。
2、可以选几则自己满意的日记,认真进行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则》。
3、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习作指导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斐.斐.课.件.园)
一、导入新课。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二、新授。
1、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人手:
a、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b.有什么新的发现?
c.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a、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b.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得注意什么呢?讨论明确:
a.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b.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观察日记。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地进行修改加工。作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要注意日记的格式。
c.选自己喜欢的方式精心拟题。
4、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5、学生就某一片断交流,共同评议。
6、修改或互批,着重于用词是否得当,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作文讲评
教学过程
一、优秀习作欣赏。
气球也疯狂
星期三 阴
今天我们班举行了一次吹气球比赛。
比赛开始啦!刘老师公布了第一轮比赛规则:每组派一名选手,谁先气球吹破谁就赢了。
第一组派上了谢佳琪,别看她个子小,吹起气球的劲儿可不小呢。我们组派上了谢金霞。第三组派上了文质质彬彬的刘嘉华。第四组派上了大个子田新梅。选手们从容不迫地走上讲台。
“一二三,开始!”刘老师一声令下。选手们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看谢金霞的脸变得通红,像憋了委屈似的。渐渐地谢金霞的气球越来越大,由鸡蛋变成了桃子,再由桃子变成了西瓜,可气球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越大越不破。看着谢佳琪的气球还没破,我真是心急如焚,就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只听见“啪”的一声谢佳琪的气球破了!欢呼声,掌声响成一片……
看着上面的同学玩得那么起劲,我也跃跃欲试。刘老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吹,比比谁吹得最大。”于是大家都使劲地吹了起来。“停!请大家把气球举起来,然后放掉。”“呜”顿时五彩斑斓的气球飞上了教室的上空,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美极了。原来气球也可以那么疯狂啊!
二、讲评学生作文。
1、教师在批改过程中,可选以下几类典型,作为学生评议内容及方向。
a、同一事物,不同观察、描写角度的对比。
b.同一内容描写,粗略与细致的对比。
c、优秀习作的赏析。
2、根据评议自我修改文稿。
3、誊写习作。
课后小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