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mo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5板块5-3平分生命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5板块5-3平分生命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5板块5-3平分生命教案
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5板块5-3平分生命教案
5-3平分生命一、教学目标:1、识记本课10个一类生字,认识12个二类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并能复述课文;3、体会小男孩的矛盾心理和他对妹妹深沉的爱。二、教学重、难点:1、识记一类生字;2、理解输血是男孩做出的重大决定,并通过男孩的心里历程体会男孩对妹妹的爱。三、教学准备:感人的爱的故事、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数:3课时五、基础知识: 1、生字:惟:wi(忄 8画)(惟一、惟独、惟恐)①单单;只。惟一无二 只是。惟身体稍差 ②助词③思想。思惟(今作思维)承:chng(独体字8画)(承受、承担、承认)托着,接着。承担。客套话。承蒙 继续,接续。接受。姓抽:chōu(扌 5画)(抽血、抽打、抽风)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从中取出一部分。长出。抽穗 吸。抽烟疼:tng(疒 5画)(疼痛、心疼、疼爱)①痛 ②心疼痛:tng(疒 7画)(疼痛、痛苦、痛快)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悲伤 尽情地、深切地稍:shāo(禾7画)(稍稍 稍为 稍许)稍微。 郑:zhng(阝 6画)(郑重)①周朝国名 ②姓 肃:s(独体字 8画)(严肃、肃静、肃立)恭敬。肃立 严肃。肃穆 肃清。肃贪毕:b(比/十2/4画)(完毕、毕竟、毕生)完结,完成。礼毕 完,完全。二十八宿之一 姓握:w(扌 9画)(握手、握力、握拳)①用手拿或攥 ②掌握 2、区别字:惟(惟一) 痛(疼痛)唯(唯一) 疼(心疼) 3、解词: 昂贵:价格很高。郑重:严肃认真。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2、学习10个一类生字,认识12个二类生字。教学过程:一、直接入题今天我们学习新课《平分生命》,板书课题。自由读课文,标出文章自然段,把文章读通顺。二、学习生字1、在文中找到一、二类生字,读一读。2、理解、识记生字 3、读认本课二类字。三、读文,解决文中不理解的字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间真情。教学过程:一、置疑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平分生命》一课。谁能告诉我,生命可以分给别人吗?作者为什么用了一个违反事物规律的题目呢?让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答案。二、理解课文:1、指名读课文,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物? 2、简要说一说本文围绕这几个人物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故事发生的起因――读学第一二自然段。故事的经过――从男孩的神情和表现透视他的心理变化,体会男孩对妹妹深沉的爱。这是个怎样的小男孩,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天真、勇敢、有爱心、也有一点畏惧(找相应的词句品读)故事的结果――男孩安然无恙。3、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你是如何理解的?三、课内延伸,感悟真情。将收集的感人故事朗读给同学,让他们感受人间真情。四、回归生活,讲述经历。发现和讲述自己生活的所见所闻及亲身经历。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处理课后习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读文,温习课文内容。2、生字组词。二、课后练习: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词语的含义。相依为命:相互依靠着生活,谁也离不开谁。深思熟虑:深入细致的考虑。心甘情愿:甘心愿意做某事。目不转睛:不转眼珠地(看),形容注意力集中。2、讨论交流再次认识小男孩。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发表自己的见解。3、想一想,说一说。展开想象,完成故事。作业设计: 1、书写生字。 2、练笔DD生活中感人的一件事。 3、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平分生命篇2: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6板块6-3凉州词教案
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6板块6-3凉州词教案
6-3凉州词教学目标: 1.学会6个一类生字,认识3个二类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诵读古诗,感受古代诗韵律美。 3.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学重、难点:感悟、体会将士们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教学准备:音乐背景,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基础知识: 1.生字:(1)葡:p 葡萄(tao):落叶藤本植物,果实圆形,成串,多汁,是常见水果。也指这种植物的果实。(葡萄葡萄糖 葡萄酒 葡萄干)(2)萄:to 同“葡”。(3)琵:p琵琶(p):弦乐器,用木料制成,有四根弦,下部为瓜子形的盘,上部为长柄,柄端弯曲。(琵琶 琵琶骨)(4)琶:p 同“琵”。(5)卧:w 躺下。(卧倒 卧室 卧薪尝胆卧铺 卧具 卧底)(6)战:zhn 战争;战斗。(征战 战场 战火 战马战机战绩) 2.正音字:琵琶(p) 葡萄(tao) 催(cuī) 莫(m) 3.多音字:几 jǐ(几个、几何) jī(茶几、几乎) 4.区别字:琵( )琴( )葡( )战( )琶( )瑟( )萄( )站( ) 5.解词:夜光杯――相传是周穆王时代西胡以白玉米制成的酒杯,有如“光明夜照”,故称夜光杯,此指精美的酒杯。欲――将要。沙场――战场。君――您。莫――不要。古来――自古以来。教学内容:学习生字,感悟诗意。教学过程:一、解题:凉州词:乐府旧题。作者王翰,字子羽, 唐并州晋阳人, 睿宗景云元年进士及第, 直言谏诤, 被贬为道州司马, 现存诗篇不多, 但都属绝妙之作。二、学习生字、新词。三、配乐朗读诗。 1.范读。 2.练习读。 3.指名读。 4.齐读。四、听音乐,读古诗,想象诗的意境,了解诗意。附诗意:夜光杯里斟满了葡萄美酒, 正要开怀畅饮的时候, 马上的琵琶已响起了催促声。如果我醉倒在战场, 也请你不要见怪, 自古以来, 出征作战的男儿又有几人回来?这首诗描写盛唐时代边防将士在出征前举行酒宴的特定场景,表现将士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首诗宣扬的不是战争的可怕,也不是对戎马生涯的厌恶,更不是对生命不保的哀叹,而是一种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表达的是一种视死如归的勇气。它那明快的语言、跳动跌宕的节奏所反映出来的情绪是奔放的,狂热的;它给人的'是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这正是盛唐边塞诗的特色。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五、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六、作业: 1.写生字、古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搜集长城资料。 4.完成课后练习。(1)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词语的特点。这是连绵词,不能拆开来理解,单个汉字没有意义。(澎湃、玫瑰、蚂蚁、玻璃、叮咛)(2)讨论交流。学生可以根据前两句,展开想象,画一画边关将士在一起举行盛大筵席的情景;根据诗的后两句,想象将士们在一起互相劝酒的语言,写一段话;还可以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3)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会发现三句诗都是渲染了战争的残酷无情,自古以来,有多少人在战争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战争令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带给人们无尽的灾难。(4)积累。这是另一首《凉州词》,也是一首边塞诗,作者是唐朝的王之涣。这首诗写了出塞远征的士兵的哀怨之情,悲壮苍凉,表现了诗人慷慨激昂的心胸。流露出诗人对戍边士兵的无限同情。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结合课文中的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意思,感受世人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恶战争的情怀。 3.借此课的学习,对唐代边塞诗人及其作品作一些了解和积累。 (二)过程与方法: 1、释题,整体感知。 2、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3、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4、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少年真诚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以读解意,以画悟情。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以前我们学习了哪些有关送别饯行的诗?这些诗都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边塞诗人写的为戍边战士饯行的诗,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唐代边塞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板书课题) (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夜光杯:玉制的酒杯。这里指精美的酒杯。 沙场:战场。 5.汇报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醉就醉吧,醉卧在战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三)再读感悟,以画悟情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 2.小组内交流,互相说说你所想象的情境。 3.请学生描述情境,引导学生把想象的情境说具体、说生动。 4.再说说从这些情境中,你获得的新感受。 5.互动交流,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反战的诗,但它不正面描写战争,却通过战争前饮酒这件事来表达将士厌战的悲痛情绪。正如《唐诗别裁集》说此诗“故作豪饮之词,然怨戚已极”。)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豪放诙谐、视死如归的旷达和厌战的情怀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拓展活动你还知道哪些边塞诗人的作品,请读给大家听听。 课后反思篇3: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5板块5-2病房里的故事教案
长春版语文4年级第7册第5板块5-2病房里的故事教案
5-2病房里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认本课的7个一类生字,识记字形,体会字意;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3.学文,感悟文中的感人故事,体会文中人物的纯真与善良。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从人格上认识吉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幻灯片教学时数:3课时基础知识: 1、生字:姆:mǔ(女 5画)(吉姆、保姆、姆妈)母亲或对年长的已婚妇女的尊称。姆妈 受雇为人照顾孩子或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保姆 名。汤姆 吉姆置:zh(四 8画)(位置、放置、装置)搁;放。安置 搁置 漠然置之 置之不理 置诸脑后设立;布置。装置 设置 购置。添置窗:chuān(穴 7画)(窗台、窗子、窗口)窗户。闹:no(门 5画)(嬉闹、热闹、玩闹)喧哗;不安静。热闹 闹哄哄 吵;扰乱。又哭又闹 发泄(感情)。闹情绪 闹脾气 害(病);发生(灾害或不好的事)。闹肚子 闹矛盾 闹笑话 干;弄;搞。闹革命 闹生产 开玩笑;逗。打闹 闹洞房恢:huī(忄 6画)(恢复、恢弘、恢恢)广大;宽广。 虚:xū(虍 5画)(虚弱、空虚、谦虚)空虚。虚幻 虚浮 才乘虚而入 空着。虚位以待 因心里惭愧或没有把握而勇气不足。胆虚、心虚 徒然;白白地。虚度 箭不虚发 不虚此行 虚假。虚伪 虚名 虚构 虚心。谦虚 虚弱。气虚 血虚 指政治思想、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道理。务虚 以虚带实怒:n(心 5画)(怒号、愤怒、怒气)愤怒。恼怒 发怒 怒容满面 恼羞成怒 形容气势很盛。怒涛 狂风怒号 百花怒放怒潮 怒叱 怒斥 怒冲冲 怒发冲冠 怒放 怒号 怒吼 怒火 怒目 怒气 怒视 2、区别字: 努(努力) 虚(虚心) 恢(恢复)怒(怒气) 虎(老虎) 灰(灰心) 3、解词:打发:消磨时间。撒欢:因兴奋而连跑带跳。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不了解课文,学习生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谁生病住过医院,能不能谈谈你那时的心理感受。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一间病房,看看那里发生的一件特殊的故事。二、学习新课:1、初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读文,画出文中读不准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小组学习,用查字典或课前预习的方法互相答疑解惑。2、学习生字。3、再读课文,认识二类生字。三、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可简单复述。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使学生感动于吉姆充满爱的行为。教学过程:一、出示幻灯片,展现不同人物所描述的不同的窗外。 1、(出示第一张幻灯片)这就是那间特殊病房里的那扇窗子,你们看窗外有什么?(出示第二张幻灯片)还是这扇窗子,你们看窗外有什么?2、同一扇窗子,为什么窗外的景物却完全不同呢?你们知道吗? 3、那一个是吉姆所描述的窗外呢?那一个是大卫看到的窗外呢? 4、文章对这两个不同的窗外分别进行了描写,你们打开书,快速地读课文,找到相应地描写,并画下来。二、指导朗读文章的3、4自然段,体会吉姆所描述的窗外的美好世界。 1、吉姆所描述的窗外什么样呢?你找到了吗?在文章的什么地方? 2、指名读一读这两段话,同学们说一说这样读行不行,为什么?评价后再指名读。(2人)男女生分段读。 3、我们看吉姆所描述的窗外什么样呢?(板书)仅仅就是这些吗?你发现了什么? 4、我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这两段话是吉姆向大卫描述的,你们想一想,应该如何描述呢?现在同桌之间练习一下。谁想试一试?给大卫描述一下窗外的世界。 5、如果你是大卫,你听了吉姆的描述,你会怎么想呢?三、理解大卫所看到的窗外,体会大卫的内心世界,指导朗读。 1、那么大卫所看到的.窗外是什么样呢?你们在文中找到了吗?指名读一读文章中的话。 2、窗外没有发芽的树木。我用了一个“没有”,你能用两个“没有”来说吗?用上三个“没有”该怎么说呢?原来只有一堵灰白色,光秃秃的水泥墙。那些美好的事物呢?是不是吉姆在骗大卫呢? 3、当大卫看到这一情景时,两行泪水从他脸上流了下来,你们想一想,此时此刻大卫想到了什么,眼前浮现出了什么呢?如果他想说,会说些什么呢? 4、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大卫一下子全明白了,为了鼓励自己战胜病魔,好好地生活下去,吉姆费尽心机地为我描述一个美好的世界。可如今,吉姆却不在了。体会了大卫此时的心情,谁想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老师给你配上音乐。 5、师生共同读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老师读第5自然段,学生齐读6、7自然段)四、总结全文,把对文章的体会引入生活。课文学完了,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在这样一间特殊的病房里,有两个人物,吉姆和大卫,围绕着一扇窗子,演绎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了吉姆窗外有美好是世界,窗内有亲切的话语,没有了吉姆,窗外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窗内只有大卫孤零零的一个人。假如时光可以倒流,吉姆还没有死,这间病房还和从前一样,假如你是吉姆,或者你是大卫,或者你就是一个医生,甚至你可以是病房中的那扇窗子,窗外的那堵墙,你还可以是病房中的一瓶药,一个针头,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处理课后习题。教学过程:一、读一读,写一写聊天 窗户 位置 热闹 湖水碧绿 秋风怒号 蝴蝶飞舞二、讨论交流此题在讲课时完成。三、积累《别董大》1、了解诗人 ; 2、背诵古诗。作业设计: 1、正确书写生字。 2、写日记:时光永远不可能倒流,那么你们想一想,你现在该如何对待你的父母、亲人、老师、同学,甚至是素不相识的人,你该如何去做,才能使你生活的每一段时光都留下美好的回忆。回去以后,把你想到的写到日记本上。 3、预习下一课。板书设计: 病房里的故事 美好景色 亲切话语吉姆 窗子 大卫
篇4:小学语文S版第7册《语文百花园六》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语文百花园六》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词语接龙的方法积累词语。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自己独立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3、了解人们使用的各种笔的发明及的演变过程,能够按要求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把“笔的演变”介绍清楚。
4、在了解“笔的演变”的基础上展开想像,改进一种笔,能够把未来的笔介绍清楚,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能够把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教学难点]:
1、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2、能够展开想像,将未来笔的样子、功能,介绍清楚。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图片:看,这是语文百花园。让我们开始语海畅游吧!
1、词语接龙:
词语接龙这个游戏有的同学可能玩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1)自己读例子:藕断丝连——连绵不绝——绝处逢生……
轻易而举——举一反三——三长两短……
微不足道——道听途说——说三道四……
(2)小组内练习:1、2小组3、4小组5、6小组分别进行一组练习。
(3)指名学生班级内展示。
(4)师生共同进行词语接龙的游戏。如:生龙活虎——虎头虎脑——恼羞成怒……
2、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1)自己读例子:小船远去了。
(轻快的)小船(渐渐地)远去了。
对比读这两句话,看看第二句话补充了哪些内容?
什么样的小船?怎样地远去了?
(2)自己先独立做练习并写到书上,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4)同桌互相检查修改。
二、积少成多:
老师知道许多同学积累了好多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谁愿意给大家说几个?今天我们在学习一些优美的词语和名言警句,看看谁背得又快又准。
(1)出示:读读背背的词语和名言警句。
(2)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和名言警句,你知道它们的.意思吗?(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3)师生交流,感悟其意思。
(4)指导背诵:自己读背——同桌互背——教师抽查。
三、阅读平台
(1)自己读全文,标出自然段,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2)指名读短文,全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启示,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方便。)
(3)默读短文,想一想人们从鼹鼠打洞得到什么启发,建造了地下铁道?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
(4)联系生活实际,你还能说出地下铁道给人们带来了哪些许多方便吗?
(5)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哪些收获?(如:我们人类往往可以从其他生物那里获得启示。)
四、总结: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玩词语接龙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再指导学生照样子写句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能说会道:
我们日常与朋友沟通是通过口头的语言传递来完成的,口语的表达是需要反复训练的,下面我们就进行口语的表达的训练,看看谁口齿最清楚,最能说会道。
(1)将课前搜集的关于笔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出示课件:笔的发明及演变的过程。
(3)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一种笔介绍给他听:注意把笔的结构、质地、发明及演变的过程说清楚。(可以采用“笔的自述”、“笔的对话”等拟人化的方法表演。)
(4)指名汇报,集体评议修改,看谁说的好,演的棒。
(5)回家后讲给家长或邻居听,请家长或邻居评议。
二、笔下生辉:
平时喜欢写作的同学,现在是你大展才华的好时机,看谁写的文章最出色。
(1)你最喜欢哪种笔?你了解它吗?(可以从它的外形、质地、结构、功能和有无需要改进的地方等方面去思考。)
(2)小组内交流:展开合理的想像,未来的笔会是什么样子,会具备哪些新的功能。
(3)打好腹稿,写出初稿。
(4)班内交流,集体评议,提出修改建议。
(5)自己修改初稿,读给学习伙伴听,征求意见。
(6)把你们习作读给家长听。
三、小结:
今天我们在知识花园中畅游了一番,希望同学们以后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反思:积少成多中的优美词语和名言警句熟读成诵,重点教学能说会道和笔下生辉的内容,启发学生想象、有条理地说写未来的笔。
篇5:小学语文S版第7册《新型玻璃》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新型玻璃》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玻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但是玻璃的种类不仅仅是我们见到的最普通的那种,还有许多新型的玻璃,你知道有哪些吗?它们又有什么用途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几种新型玻璃。
二、板书课题
提问:“新型”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生字词
1、注意读音:殊、即
2、字形:碎。
3、形近字同音字:
4、教师结合课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陈列、博物馆、企图、犯罪、特殊、即使。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一课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
教师板书:
夹丝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
提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教师总结:全课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及它们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思考
课文共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作用是什么?在文中画出。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并填表。
四、全班交流并展示图表
五、结合表格内容,读课文,概括段意。练说几种新型玻璃的自述。
六、练习朗读一至五段。
七、学习第六段,理解“正在、将会”两个词。
八、提问:
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对全文起什么作用?
九、教师总结全课。
学习了本课我们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后为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提出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讲读课文,引导学生从文找出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篇6:小学语文S版第7册《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一块特别的石头》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3.帮助学生学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特别、著名、地质学家、捉迷藏”等词语。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内容有顺序地写具体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同学们,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块特别的石头》(板书课题)。
[此处设计意在于鼓励学生说话,不拘于形式,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思考。]
二、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三、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李四光。
2.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1)对预习认真,能主动、正确解疑的同学给予表扬。
(2)主要解决以下疑难:
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石质的陨星。
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突兀:高耸。
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250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了多次冰川作用。
冰川:在高山或两极地区,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或积雪融化、下渗冻结成冰块儿),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语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分布有冰川槽谷、角峰等。
(3)完整地齐读课文。
(4)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自己许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了巨石的由来。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讨论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并且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课件演示,逐字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总结应该怎么写。
[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破单纯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解题质疑:
老师板书,学生口头填空:一(块)石头,一块(特别的)石头。
“特别”是什么意思?
二、学文探究:
1.这块石头特别在哪里?读课文有关段落找答案。
抓住第三自然段中的“巨石”、“孤零零”,说说它的特别之处。
2.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产生了疑问:“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里来的呢?”反复读句子,练习读出语气。
3.李四光为了解开这个问题,都问了谁?结果怎样?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来进行创造性学习。加强语文学习的操作性、实践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4.学生汇报:
(1)“石头从哪里来的?本来就有的呗!”小朋友的回答李四光不满意。
看插图。练习读出语气:小朋友们认为“太可笑、太奇怪”了
(2)陈二爹的回答李四光不相信。
(3)爸爸的回答引起李四光进一步思考,仍不满意。
李四光真会动脑筋。
5.“真是打破沙锅问到底!”李四光要自己解开这个谜题。他是如何研究的?默读课文,划出有关语句。读读这些词句,想想你有什么体会?
――第九自然段:抓住“学习、考察、想”等词语,感悟李四光对大石头能产生那么多“为什么”!
练习朗读,小组内评读。
――第十自然段:“考察研究、发现、推翻”,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著求索的可贵品质。
看插图,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
练习朗读,体现对关键词语的理解。
[品味词句,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
三、总结升华:
1.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貌似平常的事件不平常。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蕴含着巨大价值。所以李四光成为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李四光取得这个成果靠的是什么?
[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发展学生语言,引发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
四、课外拓展:
1.许多在科学研究上做出一番成就的人从小就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最后为他们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回去找找这方面的材料。
2.愿同学们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教学反思:教学时,我在让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文探究,抓住问题,从文中找出答案,再通过词句品味,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石由来的过程,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篇7: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小学语文S版第7册《地图上的发现》教案
[教学要求]
1.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教学重点]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难点]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意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整体感受课文。]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意在拓展学生视野,课内外有机的结合]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教师在学生自学、互动的基础上给予辅导]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板书:地图上的发现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浏览全文,回忆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三、学生质疑,师生梳理问题:[意在顺学而导,将学生提出纷杂的问题梳理成重点问题,使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1.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2.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
四、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学习理解课文。
1.自读1、2自然段。思考:魏格纳是怎样提出“大陆漂移说”的?
“经过仔细观察,他进一步发现,世界各大洲的边缘,虽然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却恰好可以拼接在一起。”什么叫参差不齐?
看插图1。
重点理解:“仔细观察”“进一步发现”“逐渐”等词语。
同样的世界地图许多人都看见过,甚至研究过。魏格纳却没有漫不经心发现的这个有趣的现象。他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2.可是,这只是一个“假说”。“假说”是什么意思?
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有足够有力说明的事实证据。为此,科学工作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考察活动。
3.科学家怎样证明这一假说的?默读4-7自然段。
——长期艰苦的考察:
(1)南极洲找到的煤块上有植物生长的痕迹和大量的动植物化石。这说明2亿年前的南极洲不是现在的冰雪覆盖,而是一个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
看插图,感受考察的艰苦。
南极洲的冰碛石和大洋洲、非洲发现的冰碛石是完全相同的,说明它们全都来自同一大陆。
读句子,体会“并不在……也不是……而是”的推理过程。
所以,现在的地球上的几大洲在三亿年前是连在一起的,两亿年前这块大陆分裂了,逐渐漂移到现在的位置上。
4.指名读第七自然段。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说”
5.齐读最后一段。
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再读最后一句,你能说说原因吗?
五、总结全文:魏格纳的重大发现靠的是什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
六、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七、课后继续搜集“大陆漂移说”的有关资料。
[意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时,我紧扣文章的重难点,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质疑,再细读课文,通过读、思议、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的精神。
篇8: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教案
《再塑生命的人》课文原文
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当时我才六岁零九个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万分。
那天下午,我默默地站在走廊上。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因此,我安静地走到门口,站在台阶上等待着。
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我的手指搓捻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我不知道未来将有什么奇迹会发生,当时的我,经过数个星期的愤怒、苦恼,已经疲倦不堪了。
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我觉得有脚步向我走来,以为是母亲,我立刻伸出双手。可是,一个陌生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紧紧地抱在怀中。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
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师带我到她的房间,给了我一个洋娃娃。后来我才知道,那是柏金斯盲人学校的学生赠送的。衣服是由年老的萝拉亲手缝制的。我玩了一会儿洋娃娃。莎利文小姐拉起我的手,在手掌上慢慢地拼写“doll”这个词,这个举动让我对手指游戏产生了兴趣,并且模仿在她手上画画。当我最后能正确的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我并不知道这就是在写字,甚至也不知道世界上有文字这种东西。我不过是依样画葫芦模仿莎利文老师的动作而已。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是在老师教了我几个星期以后,我才领悟到的。
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洋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doll”。
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洋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洋娃娃的碎皮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水”字,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那一天,我学会了不少字,譬如“父亲”(father)、“母亲”(mother)、“妹妹”(sister)、“老师”(teacher)等。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再塑生命的人》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师教“我”学习的具体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分析本文独具特色的写人手法,积累写作技巧。
【过程与方法】
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默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质疑,在质疑中探究,最终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莎莉文老师强烈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感受海伦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2、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继续学习默读,逐步提高阅读速度。②结合旁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悟莎莉文老师这一形象,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③品味、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难点:学习海伦·凯勒自强不息的精神,体会她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积极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美丽的。我们能感受阳光的五彩斑斓,目睹树木的青翠葱绿,聆听鸟儿的悦耳鸣叫。然而,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人,他们的世界里没有色彩,没有声音。他们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气,而能出类拔萃,有所成就,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便走进一个奇迹,去结识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在十九个月大时因患急性胃充血、脑充血而失去视力和听力。1887年与莎莉文老师相遇。186月考入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岁。她生活在无光、无声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墙故事》等。她致力于为残疾人造福,建立了许多慈善机构,1964年荣获“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20世纪美国十大偶像”。
2、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捡(jiǎn) 感慨(kǎi) 搓捻(cuōniǎn)
绽开(zhàn) 争执(zhí) 惭愧(kuì)
譬如(pì) 激荡(dàng) 奥秘(ào)
拼凑(còu) 花团锦簇(cù) 混为一谈(hùn)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截然不同:形容两者毫无共同之处。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儿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油然而生:形容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
三、学习新课
(一)步骤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点拨:学生复述时,要求用自己的话,能够引用原文的尽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迹〕
2、本文主要写了莎莉文老师的哪些事?请同学们做出概括。
明确:主要写了三件事:①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②老师教我认识和理解大自然。③老师教我理解“爱”的含义。
3、梳理文章的基本脉络。
明确:第一部分(第1~4段):概述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理变化。
第二部分(第5~13段):写莎莉文老师走入“我”的生活,“我”初步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4、整体感知文章中心。
明确:这篇课文真实地记叙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师的几件事,表现了莎莉文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以及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敬爱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求知的热切希望以及艰辛却愉快的生活感受。
(二)步骤二:再读课文,提高升华
1、课文第一部分为安妮·莎莉文老师的出场做了哪些铺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铺垫的内容)总写“我”的感受、家人的活动、“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老师。(好处)烘托老师对“我”的重要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朗读课文,感知内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写了关于莎莉文老师的什么事?
明确:老师教我认识每一个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3、莎莉文老师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
明确: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我”,有意识地给“我”玩具,教“我”拼写布娃娃“doll”;还教“我”学会了拼写“别针”(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这些词。特别具体写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师让“我”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写出“water”这个词,使“我”终于领悟到“水”这个字就是“我”手上流过的清凉而奇妙的东西。从此,海伦·凯勒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4、理解标题。
作者为什么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
明确:“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这里是指:①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对生命的希望和热忱被唤醒,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走向了光明和快乐的世界之中;②莎莉文老师让“我”回归自然,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莎利文老师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5、感情揣摩。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前我们了解到幼年的海伦·凯勒得病致残之后,性格变得古怪,但后来她成了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的过程,离不开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从课文中感受到海伦·凯勒对莎莉文老师怎样的感情?〕
明确:课文开头写“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开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师称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使者,作者这样描述她到来时自己内心的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师”。课文更多的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6、人物分析。
(1)根据课文内容,你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明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海伦·凯勒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前,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在认识莎莉文老师之后,她认识的世界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说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又聋又盲的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2)海伦·凯勒又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一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盲聋女孩。
四、课堂小结
莎莉文老师将人世间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种子般深深植于海伦·凯勒的生命中,以无私的爱重塑了她的生命。海伦·凯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师,她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长久地凝视我的老师。”希望同学们也能关爱他人,让生命得到升华。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更多关于残疾人励志的事迹,摘抄在读书笔记上。
2、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
《再塑生命的人》这篇感动了亿万读者的经典篇目,带给我们心灵深处的震撼是那样的经久不息,挥之不去。反思我们的孩子,在科技迅猛发达的时代,他们过着物质生活充裕的生活,十二、三岁的年龄,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转型时期,对社会只有懵懂肤浅的认识,青少年情感的漠视以及对生命的践踏现象时有发生。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教育已经刻不容缓了。因此,在讲授《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尤其关注学生对爱的感悟以及他们的生命成长。充分发挥“文以载道”的作用,渗透人性的教育和人文意识,提升学生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一、走进文本,渗透爱与生命的意识
语文课文中,很多作者尽管饱受各种挫折打击,有的还身患残疾,但都能勇敢的面对现实,面对人生,豁达、超脱、乐观、勇敢的生活,让自己的生命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如;苏轼、史铁生等等。学习《再塑生命的人》,要求同学们提前搜集海伦凯勒的资料,在了解作者的同时,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向海伦凯勒学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解读文本,领悟爱与生命的真谛
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本身就可以用那些主人公和作者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学生的心里结构。从而领悟爱与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深入的研读课文,分析莎莉文老师“教的艺术”。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并分析文章关键语句,体会海伦?凯勒“学的感受”。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学生在惊叹那位引领海伦凯勒走向光明、为她“再塑生命”的莎莉文老师的奉献精神的时候,也完全被海伦凯勒的惊人毅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折服。对生命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完全感染了学生们。
三、拓展文本,获取爱与生命的力量
海伦凯勒勤奋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带给人们强大的震撼。她的名字已经成为了一种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意志的象征,传奇般的一生成为鼓舞人们战胜厄运的巨大力量。但是这样的人不仅仅只有海伦凯勒,于是,我鼓励学生寻找更多的“海伦凯勒”。像她一样身残志坚的人士。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说出了霍金、
贝多芬、史铁生、保尔、张海迪等等令人崇敬的人士。我趁热打铁,让学生更多的关注身边的人,或许这些人并没有做过轰轰烈烈的大事,但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令世界动容。比如08残奥会上,在四川地震中失去左腿的芭蕾舞学生,11岁的李月在舞台一片暗色调中给仅存的右脚穿上鲜艳的红舞鞋时,整个世界屏息了,无数人,泪水慢慢溢满眼眶;马丽和翟孝伟是继“千手观音”之后又一次演绎了一段美丽的神话。《牵手》是一个令人感叹,感动,感奋的舞蹈。学生们被这些残缺的生命创造出来的成功感动着,领悟着爱与生命的真谛和价值。
四、情景体验,触及爱与生命的灵魂
真正的爱与生命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传授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只有这样,才能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和处境,进而学会珍爱自己、体谅别人、学会与别人相处。
在本课中,我让学生在一种假设的情况之下,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以及明白自己最想珍惜的是什么。“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度过那宝贵的三日?”在这个情景问题的设置下,学生们把自己目前最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表达了出来。让我很受感动。虽然问题设置的有些残忍,但是恰恰这样,才让人倍感珍惜有拥有的一切。
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引导学生关注和尊重生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文中的莎莉文老师,是我的偶像,因为她对海伦凯勒付出的耐心、爱心以及富有教育的艺术,都是我在工作中应该学习的地方。反思我们的教学,更应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让每一个学生的生命都更加的美丽。一节课下来,也有些许不足之处,还需要在日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篇9: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5单元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人教(部编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说说你觉得文中哪些想象有意思。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假如你可以变,你会变成什么?是自由快乐的小鸟,还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美丽可爱的小蜻蜓……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狸”左窄右宽,“里”在竖中线上起笔。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续”左窄右宽,右边是“卖”。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秘”的“必”卧钩短且向右下倾斜,撇上伸且稍长。
“密”中间的“必”稍扁。[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归类识字。
归类示例:
犬—状(形状)—突(突然)—哭(哭泣)
瓜—狐(狐狸)—弧(弧度)—孤(孤单)
里—狸(狸猫)—童(童话)—野(田野)
令—零(零食)—铃(铃声)—冷(冰冷)
(4)多音字。
背bèi:后背背井离乡(bēi:背包背负)
秘bì:秘鲁(mì:秘密秘而不宣)
(5)形近字。
壮zhuàng:强壮(状zhuàng:形状)
于yú:于是(丁dīng:园丁)
兄xiōng:兄弟(克kè:克服)
治zhì:医治(抬tái:抬头)
蜜mì:花蜜(密mì:秘密)
(6)重点词语解释。
希望:(多义词)
①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或出现某种情况
。②希望达到的某种目的或出现的某种情况;愿望。
③希望所寄托的对象。
担心:放心不下。
傍晚:时间词。临近晚上的时候。
丁零丁零:形容铃声或小的金属物体的撞击声。
香喷喷:状态词。形容香气扑鼻。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跟“公开”相对)。
(7)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请在段落前标注出来。
明确:共有23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状态狐狸丁当零食轻巧
克服香肠继续抬头秘密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大家还记得课文讲了些什么吗?(指名回答或让全班齐答)对,讲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之后发生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我”变成树后,究竟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同学们想象一下,一棵长满各种形状鸟窝的树会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图片)
2、第4自然段哪句话交代了“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明确:我真希望变成一棵树,这样就没人在你玩的时候叫你吃饭了。
3、同学们,你们想想,普通的树上都会长些什么呢?
明确:花、叶、水果……
4、而“我”变成的树上又长的是什么呢?
明确:鸟窝。
5、这些鸟窝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各种形状都有: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菱形……
6、“我”会邀请哪些小动物来住在鸟窝里呢?
明确:小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
7、妈妈来了,“我”的心为什么会“嗵嗵地跳着”呢?
明确:因为“我”害怕妈妈发现这棵树是“我”变成的。
8、妈妈要求住进三角形的鸟窝,“我”为什么“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呢?
明确:“我”高兴是因为妈妈不知道“我”变成了树,可以尽情地玩;“我”失望是因为妈妈居然不认识“我”了。
9、妈妈从背包里拿出了哪些好吃的东西呢?
明确:巧克力、香肠、面包、花生、牛奶……
10、课文是如何写“我”馋得流口水的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没有直接写“我”馋得流口水,而是先由狐狸用“下雨了”表明有水滴落;马上又用“天空中一丝乌云都没有”来说明并非下雨,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小鳄鱼、小松鼠、小白兔的猜测来一步一步地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再由“我”自己亲自揭晓答案——“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含蓄地点明了“我”是馋得流口水。这样写能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11、猜想一下,妈妈“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
明确:猜想一:因为妈妈最了解“我”,一直都知道“我”已经“变成了一棵树”。
猜想二:因为是“我”幻想自己变成了一棵树,而不是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12、回顾整篇课文,思考问题。
课文中出现了哪些拟声词?你还知道些其他的拟声词吗?
明确:文中有:嗵嗵、丁零丁零、啧吧啧吧、咕噜噜。
滴滴答答:形容水滴落下的声音。咕噜:形容水流动或东西滚动的声音。扑通:形容重物落地或落水的声音。哗啦啦:形容撞击、水流等的声音。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
本文记叙了“我”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_________________。
明确: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本文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生动形象,请试着简要分析一下。
明确: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得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某事物的某个特点。如“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一句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各种形状的鸟窝随风摆动的样子,形象生动。
3、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们有些什么感悟呢?
明确:母爱是最无私的感情。母爱如春天的甘霖,悄无声息地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这种爱,温柔而深沉!我们常常埋怨自己的母亲啰唆,但如果我们用心去体会,不难感受到她们的关怀。不管是慈爱还是严厉,我们都要相信,那是她们爱的体现。这个世界上,最纯洁而又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此。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我变成了一棵树妈妈认出了“我”(“我”馋得流口水)的人是妈妈(最了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