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起来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郑和远航》课文原文,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郑和远航》课文原文,供大家参考。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篇1:《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14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篇2:郑和远航课文原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延伸:《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

《郑和远航》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是一篇融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课堂上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教学思路]

本设计确立了“以文本为本,紧扣说写训练”的理念,凭借语言载体,读写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学质疑,教师精讲点拨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近郑和,学生通过读说写进行交流展示。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3、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

2、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3、我们来穿越时空,回到6前,领略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盛大场面。 (播放视频)

二、研读感悟、走近“远航”。

过渡: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

(一)感受规模大

学生自由朗读1—3自然段,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找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1、人多(送行的人多;随行的人多。人山人海)

2、船多船大(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来感受);船的配备、设施先进齐全。 相机出示:“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读好句中的数字,渲染宝船的大,突出宝船雄伟的气势。)

出示第三自然段“将近中午,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重点指导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到郑和的决心、威武和自信。

小结:这部分主要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出发时的时间、地点和人员以及船只的数量、大小、配备,渲染了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

过渡:郑和第一次远航就这样浩浩荡荡出发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吗?(引出“友好交往”这部分内容。)

(二)学习友好交往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同学们从文中找出关键的词句,概括这节内容,想一想:“这是一次 的远航。”小组交流体会。

2、小组交流展示(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们是怎么交流的? 指名交流

小结:郑和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三)战胜凶险

过渡:这次远航只是“彩旗”和“欢呼”,“欢迎”与“赞叹”吗?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是否一帆风顺,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又是怎样克服的?

1、指名交流:风浪险恶;海盗凶猛。

2、指导朗读,相机出示语句:“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仿佛要把船只撕裂。”(指导朗读,感受风浪的可怕。)

3、面对险恶的风浪,凶猛的海盗,郑和是怎样一一战胜的? 指名交流

4、用“这是一次 的远航。”的句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小结:面对各种凶险,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镇定自若地战胜了凶险,他代表的不仅是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

(一)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内容

1、请大家读读这段话中的数字,从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第一次远航,35岁的郑和威武雄壮,最后一次远航他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是什么让郑和的鬓发全白了?

学生交流,感受人物精神:敢于探索、勇往直前,为了与其它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鞠躬尽瘁。

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引导学生学习郑和的精神,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小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具有重大的意义,让我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4、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为什么只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2、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5自然段,试着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五、布置作业。

1、(出示郑和像) 此时此刻,如果您就站在郑和纪念像前,最想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板书设计]

篇3:郑和远航课文主要内容

郑和远航课文主要内容

同学们知道郑和远航这篇课文吗?以下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远航课文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47月11日,郑和受命第一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他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友好交往,航行途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击等凶险。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原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62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约148米,宽约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篇4:郑和远航复苏课文

郑和远航复苏课文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最多(240多艘)、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欧洲国家航海时间早半个多世纪,是明朝强盛的直接体现。郑和的航行之举远远超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航海家,如麦哲伦、哥伦布、达伽玛等人,堪称是“大航海时代”的先驱,是唯一的东方人,更是比马汉早五百年提出海权论 ,更有说法称郑和最早发现美洲、澳洲、南极洲。下面是郑和远航复苏课文,请参考!

郑和远航课文

1405年7月11日,天气晴朗,万里无云。苏州府刘家港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启航!”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国书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达友好的感情。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凶险。在大海上,船队好几次遇上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船队在归途中还遇到过海盗的袭击。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这次航行,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篇5:郑和远航

郑和远航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1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初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小小组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自己勾画出的字词。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扶老携幼

瓷器  脱缰野马  撕裂  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郑和远航》课文原文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  魁梧  扶老携幼  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 、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郑和远航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郑和远航》 之二

《郑和远航》 之二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二

佚名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篇7:《郑和远航》 之一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篇8:《郑和远航》 之一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之一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9:郑和远航

目标预设: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重点:郑和第一次远航。

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与文本介绍的内容相差甚远,因此学生很难从文章本身理解郑和的伟大之处。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课文篇幅较长,加之课后要求复述,课堂上以读为主,读悟结合;课后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为学生创造性地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

设计思路:一、揭示课题,激发情趣。二、紧扣结尾,细读感悟。三、学习课文,感受精神。四、依据标题,指导复述。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六、推荐阅读,了解历史。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理解词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趣。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学生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这篇文章,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完成这个填空。

1405年7月11日,( )受命第一次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他与所到国家的人民进行( ),航行途中多次( )。( )远航,( )之大,( )之长,( )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 )。

3、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过渡: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为什么?填空中已经告诉我们答案,再读后半句话。(学生朗读)

二、紧扣结尾,细读感悟。 1、理解结尾句意。

引: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1)理解“顶峰”: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2)质疑过渡:郑和远航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看,然后我们交流。

(3)学生自渎感悟。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地读1-3自然段,你从哪儿看出“规模大”,划出有关词语。

(2)交流。

重点学习:

“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体会人多)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和“船队像一条龙。”(体会船多)

“宝船”(通过具体数字,引导学生体会船大,装备精良,称之为“宝船”的原因)

(朗读指导渗透在教学中)

(3)学习郑和意气风发的样子。

指导朗读。

过渡: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2、学习“时间长”

过渡:这次远航的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找找答案。

(1)指名交流:1405年至1433年,达7次。

(2)教师描述:历时28年,出洋次数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自然段)让我们由衷地赞叹!(生齐读)

(3)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的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这段话!

3、学习“范围广”

(1)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播放录象,介绍郑和的航海路线和所到的国家。

三、学习课文,感受精神。

1、友好交往:

(1)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他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板书:友好交往)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自然段,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战胜风险。

(1)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交流(风浪,海盗)

(3)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学习“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体会风浪的险恶和郑和的机智勇敢)(朗读指导)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这就叫“智擒海盗”。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依据标题,指导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这历史性的一幕吧!

2、请大家默读课文,在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前,分别标上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试着根据小标题来熟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指名复述自己认为熟悉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师生评价。

4、课后,大家可以把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朋友、家人听。

五、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郑和。(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吧!

3、指名交流。

4、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六、推荐阅读,了解历史。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10、郑和远航

规模大

扬帆启航 时间长

友好交往 范围广

战胜凶险

[郑和远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