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anahs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毕业综合训练范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毕业综合训练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毕业综合训练范文

篇1:应用题综合训练

应用题综合训练

竞赛成绩排名次,前7名平均分比前四名的平均分少1分,前10名平均分比前7名的平均分少2分,问第五、六、七名三人得分之和比第八、九、十名三人得分之和多了几分?

解法一:因为前7名平均分比前4名的平均分少1分,所以第5、6、7名总分比前4名的平均分的3倍少1×7=7分;因为前10名平均分比前7名的平均 分少2分 所以第8、9、10名总分比前7名平均分的3倍少2×10=20分,所以比前4名平均分的3倍少20+1×3=23分。 所以第5、6、7名总分比第8、9、10名总分多23-7 =16分

解法二:以10人平均分为标准,第8、9、10名就得拿出7×2=14分给前7名。那么他们3人就要比标准总分少14分。第5、6、7名的原本比标准 总分多3×2=6分,但要拿出1×4=4分给前4名。那么他们3人比标准总分多6-4=2分。因此第5、6、7名3人得分之和比第8、9、10名3人的得 分之和多2+14=16分。

解:因为:前7名平均分比前四名的`平均分少1分,前10名平均分比前7名的平均分少2分

所以:第五、六、七名总分比前4名的平均分的3倍少1*7=7分;第八、九、十名总分比前7名平均分的3倍少2*10=20分,比前4名平均分的3倍少20+1*3=23分。

所以:第五、六、七名总分减去第八、九、十名总分 =23-7 =16分

回答者:uynaf - 举人 五级 1-24 23:17

解:设前四名的平均分为A,根据题意得:

前四名总分为4A,前七名总分为(A-1)*7,

五、六、七名得分为7A-7-4A=3A-7;

前十名总分为(A-3)*10,

八、九、十名得分为10A-30-(7A-7)=3A-23;

则得分之和多了3A-7-(3A-23)=16分。

篇2:古诗文综合训练

村 晚

雷 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②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④信口⑤吹。

【注释】①塘:堤岸。陂(bēi):池塘。②浸:淹没。③漪:水波。④腔:曲调。⑤信口:随口。

1.请你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任选一词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乡村的美景,请举一例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3:古诗文综合训练

蝶恋花?出塞

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①,画角②声中,牧马③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④?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来幽怨⑤应无数?铁马金戈⑥,青冢⑦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⑧?深山夕照深秋雨。

【注释】①无定据:没有一定。②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③牧马:指古代作战用的战马。④谁可语:有谁来和我一起谈谈。⑤从前幽怨:过去各民族、各部族间的战事。⑥铁马金戈:形容威武雄壮的士兵和战马。代指战事、兵事。⑦青冢:长遍荒草的坟墓。⑧几许:多少。

1.“今古河山无定据”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4:古诗文综合训练

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③威。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停止。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通“故”,故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征状貌不逾中人( )

(2)尝谒告上冢( )

(3)外皆严装已毕( )

(4)鹞竟死怀中(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或 逢 上 怒 甚 征 神 色 不 移 上 亦 为 霁 威

4.本文的哪两件事表明李世民畏惧魏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5:古诗文综合训练

菩萨蛮

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④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①暝:昏暗。②滟滟:光摇动的`样子。③金饼:比喻圆月。④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虚半实。

1.这首词上阕写的是________,下阕写的是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仔细品读全词,想一想词的上下两阕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古诗文综合训练

勉学篇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记》《左传》,少者不失《毛诗》《论语》。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向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选自《颜氏家训》)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况凡庶乎( )

(2)以启寤汝耳( )

(3)因此天机( )

(4)文士则讲议经书(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士大夫之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在世,会当有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事遍于经史”与“因此天机”中的“此”各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哪一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7:古诗文综合训练

毕业综合训练范文(精选20篇)

傅永发愤读书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

【注释】①让:责备。②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自青州入魏( )

(2)能手执马鞍( )

2.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告之于帝

B.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C.公将驰之

D.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傅永发愤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傅永的成功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8: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式探讨

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毕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式探讨

通过探讨中职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方式的利弊,提出以家庭室内装修作为项目任务,以完成此任务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毕业综合技能训练模式,并对此模式进行了可行性研究.目的.是使毕业综合技能训练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使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更好地消除毕业生就业障碍,提升就业能力.

作 者:王广琳  作者单位:广州市土地房产管理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000 刊 名:职业教育研究 英文刊名:VOCATIONAL EDUCATION RESEARCH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室内设计专业   学生   毕业综合技能   训练模式   工作过程导向  

篇9:应用题综合训练题目

应用题综合训练题目

山岫老师的解答如下:第18题我是这样想的:原速度:减速度=10:9,

所以减时间为:1/(1-9/10)=10小时;原时间为9小时;

行驶完180千米后,原时间=1/(1/6)=6小时,

所以形式180千米的时间为9-6=3小时,原速度为180/3=60千米/时,

所以两地之间的距离为60*9=540千米

19.某校参加军训队列表演比赛,组织一个方阵队伍。如果每班60人,这个方阵至少要有4个班的同学参加,如果每班70人,这个方阵至少要有3个班的同学参加。那么组成这个方阵的人数应为几人?

利用平方数解答题目:

根据题意,方阵人数要满足60方阵人数604,并且满足70方阵人数703

说明总人数在603=180和703=210之间

这之间的平方数只有1414=196人。

所以组成这个方阵的人数应为196人。

20.甲、乙、丙三台车床加工方形和圆形的`两种零件,已知甲车床每加工3个零件中有2个是圆形的;乙车床每加工4个零件中有3个是圆形的;丙车床每加工5个零件中有4个是圆形的。这天三台车床共加工了58个圆形零件,而加工的方形零件个数的比为4:3:3,那么这天三台车床共加工零件几个?

我用份数来解答:

甲车床加工方形零件4份,圆形零件42=8份

乙车床加工方形零件3份,圆形零件33=9份

丙车床加工方形零件3份,圆形零件34=12份

圆形零件共8+9+12=29份,每份是5829=2份

方形零件有2(3+3+4)=20个

所以,共加工零件20+58=78个

(170+10*4)/7=30个

30*4-40=80个

或者:

把师傅加工的零件数减去10*3=30个,师傅的1/3就正好等于徒弟的1/4。

(170-10*3)/(3+4)*4=80个

篇10:初中应用题综合训练

初中应用题综合训练

12.一辆大轿车与一辆小轿车都从甲地驶往乙地。大轿车的速度是小轿车速度的80%。已知大轿车比小轿车早出发17分钟,但在两地中点停了5分钟,才继续驶往乙地;而小轿车出发后中途没有停,直接驶往乙地,最后小轿车比大轿车早4分钟到达乙地。又知大轿车是上午10时从甲地出发的。那么小轿车是在上午什么时候追上大轿车的。这个题目和第8题比较近似。但比第8题复杂些!

大轿车行完全程比小轿车多17-5+4=16分钟

所以大轿车行完全程需要的时间是16(1-80%)=80分钟

小轿车行完全程需要8080%=64分钟

由于大轿车在中点休息了,所以我们要讨论在中点是否能追上。

大轿车出发后802=40分钟到达中点,出发后40+5=45分钟离开

小轿车在大轿车出发17分钟后,才出发,行到中点,大轿车已经行了17+642=49分钟了。

说明小轿车到达中点的时候,大轿车已经又出发了。那么就是在后面一半的路追上的。

既然后来两人都没有休息,小轿车又比大轿车早到4分钟。

那么追上的时间是小轿车到达之前4(1-80%)80%=16分钟

所以,是在大轿车出发后17+64-16=65分钟追上。

所以此时的时刻是11时05分。

13.一部书稿,甲单独打字要14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要20小时完成。如果甲先打1小时,然后由乙接替甲打1小时,再由甲接替乙打1小时......。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打完这部书稿时,甲乙两人共用多少小时?

甲每小时完成1/14,乙每小时完成1/20,两人的工效和为:1/14+1/20=17/140;

因为1/(17/140)=8(小时)......1/35,即两人各打8小时之后,还剩下1/35,这部分工作由甲来完成,还需要:

(1/35)/(1/14)=2/5小时=0.4小时。

所以,打完这部书稿时,两人共用:8*2+0.4=16.4小时。

14.黄气球2元3个,花气球3元2个,学校共买了32个气球,其中花气球比黄气球少4个,学校买哪种气球用的钱多?

黄气球数量:(32+4)/2=18个,花气球数量:(32-4)/2=14个;

黄气球总价:(18/3)*2=12元,花气球总价:(14/2)*3=21元。

15.一只帆船的速度是60米/分,船在水流速度为20米/分的河中,从上游的一个港口到下游的某一地,再返回到原地,共用3小时30分,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共走了多少米?

船的顺水速度:60+20=80米/分,船的逆水速度:60-20=40米/分。

因为船的顺水速度与逆水速度的比为2:1,所以顺流与逆流的时间比为1:2。

这条船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时间为:

3小时30分*1/(1+2)=1小时10分=7/6小时。(7/6小时=70分)

从上游港口到下游某地的'路程为:

80*7/6=280/3千米。(8070=5600)

16.甲粮仓装43吨面粉,乙粮仓装37吨面粉,如果把乙粮仓的面粉装入甲粮仓,那么甲粮仓装满后,乙粮仓里剩下的面粉占乙粮仓容量的1/2;如果把甲粮仓的面粉装入乙粮仓,那么乙粮仓装满后,甲粮仓里剩下的面粉占甲粮仓容量的1/3,每个粮仓各可以装面粉多少吨?

由于两个粮仓容量之和是相同的,总共的面粉43+37=80吨也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乙粮仓差1-1/2=1/2没有装满,甲粮仓差1-1/3=2/3没有装满。

说明乙粮仓的1/2和甲粮仓的2/3的容量是相同的。

所以,乙仓库的容量是甲仓库的2/31/2=4/3

所以,甲仓库的容量是80(1+4/32)=48吨

乙仓库的容量是484/3=64吨

17.甲数除以乙数,乙数除以丙数,商相等,余数都是2,甲、乙两数之和是478。那么甲、乙丙三数之和是几?

根据题意得:

甲数=乙数商+2;乙数=丙数商+2

甲、乙、丙三个数都是整数,还有丙数大于2。

商是大于0的整数,如果商是0,那么甲数和乙数都是2,就不符合要求。

所以,必然存在,甲数乙数丙数,由于丙数2,所以乙数大于商的2倍。

因为甲数+乙数=乙数(商+1)+2=478

因为476=1476=2238=4119=768=1434=1728,所以商+117

当商=1时,甲数是240,乙数是238,丙数是236,和就是714

当商=3时,甲数是359,乙数是119,丙数是39,和就是517

当商=6时,甲数是410,乙数是68,丙数是11,和就是489

当商=13时,甲数是444,乙数是34,丙数是32/11,不符合要求

当商=16时,甲数是450,乙数是28,丙数是26/16,不符合要求

所以,符合要求的结果是。714、517、489三组。

18.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把车速减少10%,那么要比原定时间迟1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行驶180千米,再把车速提高20%,那么可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到达。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很难理解,仔细看看哦。

原定时间是110%(1-10%)=9小时

如果速度提高20%行完全程,时间就会提前9-9(1+20%)=3/2

因为只比原定时间早1小时,所以,提高速度的路程是13/2=2/3

所以甲乙两第之间的距离是180(1-2/3)=540千米

篇11:应用题综合训练题

应用题综合训练题

1. 甲、乙、丙三人在A、B两块地植树,A地要植900棵,B地要植1250棵.已知甲、乙、丙每天分别能植树24,30,32棵,甲在A地植树,丙在B地植树,乙先在A地植树,然后转到B地植树.两块地同时开始同时结束,乙应在开始后第几天从A地转到B地?

总棵数是900+1250=2150棵,每天可以植树24+30+32=86棵

需要种的天数是215086=25天

甲25天完成2425=600棵

那么乙就要完成900-600=300棵之后,才去帮丙

即做了30030=10天之后 即第11天从A地转到B地。

2. 有三块草地,面积分别是5,15,24亩.草地上的草一样厚,而且长得一样快.第一块草地可供10头牛吃30天,第二块草地可供28头牛吃45天,问第三块地可供多少头牛吃80天?

这是一道牛吃草问题,是比较复杂的牛吃草问题。把每头牛每天吃的草看作1份。

因为第一块草地5亩面积原有草量+5亩面积30天长的草=1030=30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30天长的草是3005=60份

因为第二块草地15亩面积原有草量+15亩面积45天长的草=2845=1260份

所以每亩面积原有草量和每亩面积45天长的草是126015=84份

所以45-30=15天,每亩面积长84-60=24份

所以,每亩面积每天长2415=1.6份

所以,每亩原有草量60-301.6=12份

第三块地面积是24亩,所以每天要长1.624=38.4份,原有草就有2412=288份

新生长的每天就要用38.4头牛去吃,其余的牛每天去吃原有的草,那么原有的草就要够吃80天,因此28880=3.6头牛

所以,一共需要38.4+3.6=42头牛来吃。

两种解法:

解法一:

设每头牛每天的吃草量为1,则每亩30天的总草量为:10*30/5=60;每亩45天的总草量为:28*45/15=84那么每亩每天的新生长草量为(84-60)/(45-30)=1.6每亩原有草量为60-1.6*30=12,那么24亩原有草量为12*24=288,24亩80天新长草量为24*1.6*80=3072,24亩80天共有草量3072+288=3360,所有3360/80=42(头)

解法二:10头牛30天吃5亩可推出30头牛30天吃15亩,根据28头牛45天吃15木,可以推出15亩每天新长草量(28*45-30*30)/(45-30)=24;15亩原有草量:1260-24*45=180;15亩80天所需牛180/80+24(头)24亩需牛:(180/80+24)*(24/15)=42头

3. 某工程,由甲、乙两队承包,2.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800元;由乙、丙两队承包,3+3/4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500元;由甲、丙两队承包,2+6/7天可以完成,需支付1600元.在保证一星期内完成的前提下,选择哪个队单独承包费用最少?

甲乙合作一天完成12.4=5/12,支付18002.4=750元

乙丙合作一天完成1(3+3/4)=4/15,支付15004/15=400元

甲丙合作一天完成1(2+6/7)=7/20,支付16007/20=560元

三人合作一天完成(5/12+4/15+7/20)2=31/60,

三人合作一天支付(750+400+560)2=855元

甲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4/15=1/4,支付855-400=455元

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7/20=1/6,支付855-560=295元

丙单独做每天完成31/60-5/12=1/10,支付855-750=105元

所以通过比较

选择乙来做,在11/6=6天完工,且只用2956=1770元

4. 一个圆柱形容器内放有一个长方形铁块.现打开水龙头往容器中灌水.3分钟时水面恰好没过长方体的顶面.再过18分钟水已灌满容器.已知容器的高为50厘米,长方体的高为20厘米,求长方体的底面面积和容器底面面积之比.

把这个容器分成上下两部分,根据时间关系可以发现,上面部分水的体积是下面部分的183=6倍

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的高度之比是(50-20):20=3:2

所以上面部分的底面积是下面部分装水的'底面积的632=4倍

所以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容器底面积之比是(4-1):4=3:4

独特解法:

(50-20):20=3:2,当没有长方体时灌满20厘米就需要时间18*2/3=12(分),

所以,长方体的体积就是12-3=9(分钟)的水量,因为高度相同,

所以体积比就等于底面积之比,9:12=3:4

5. 甲、乙两位老板分别以同样的价格购进一种时装,乙购进的套数比甲多1/5,然后甲、乙分别按获得80%和50%的利润定价出售.两人都全部售完后,甲仍比乙多获得一部分利润,这部分利润又恰好够他再购进这种时装10套,甲原来购进这种时装多少套?

把甲的套数看作5份,乙的套数就是6份。

甲获得的利润是80%5=4份,乙获得的利润是50%6=3份

甲比乙多4-3=1份,这1份就是10套。

所以,甲原来购进了105=50套。

6. 有甲、乙两根水管,分别同时给A,B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池注水,在相同的时间里甲、乙两管注水量之比是7:5.经过2+1/3小时,A,B两池中注入的水之和恰好是一池.这时,甲管注水速度提高25%,乙管的注水速度不变,那么,当甲管注满A池时,乙管再经过多少小时注满B池?

把一池水看作单位1。

由于经过7/3小时共注了一池水,所以甲管注了7/12,乙管注了5/12。

甲管的注水速度是7/127/3=1/4,乙管的注水速度是1/45/7=5/28。

甲管后来的注水速度是1/4(1+25%)=5/16

用去的时间是5/125/16=4/3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需要15/28=5.6小时

还需要注水5.6-7/3-4/3=29/15小时

即1小时56分钟

继续再做一种方法:

按照原来的注水速度,甲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7/12=4小时

乙管注满水池的时间是7/35/12=5.6小时

时间相差5.6-4=1.6小时

后来甲管速度提高,时间就更少了,相差的时间就更多了。

甲速度提高后,还要7/35/7=5/3小时

缩短的时间相当于1-1(1+25%)=1/5

所以时间缩短了5/31/5=1/3

所以,乙管还要1.6+1/3=29/15小时

再做一种方法:

①求甲管余下的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5/7(1+25%)=4/3小时

②求乙管余下部分还要用的时间。

7/37/5=49/15小时

③求甲管注满后,乙管还要的时间。

49/15-4/3=29/15小时

7. 小明早上从家步行去学校,走完一半路程时,爸爸发现小明的数学书丢在家里,随即骑车去给小明送书,追上时,小明还有3/10的路程未走完,小明随即上了爸爸的车,由爸爸送往学校,这样小明比独自步行提早5分钟到校.小明从家到学校全部步行需要多少时间?

爸爸骑车和小明步行的速度比是(1-3/10):(1/2-3/10)=7:2

骑车和步行的时间比就是2:7,所以小明步行3/10需要5(7-2)7=7分钟

所以,小明步行完全程需要73/10=70/3分钟。

8. 甲、乙两车都从A地出发经过B地驶往C地,A,B两地的距离等于B,C两地的距离.乙车的速度是甲车速度的80%.已知乙车比甲车早出发11分钟,但在B地停留了7分钟,甲车则不停地驶往C地.最后乙车比甲车迟4分钟到C地.那么乙车出发后几分钟时,甲车就超过乙车.

乙车比甲车多行11-7+4=8分钟。

说明乙车行完全程需要8(1-80%)=40分钟,甲车行完全程需要4080%=32分钟

当乙车行到B地并停留完毕需要402+7=27分钟。

甲车在乙车出发后322+11=27分钟到达B地。

即在B地甲车追上乙车。

9. 甲、乙两辆清洁车执行东、西城间的公路清扫任务.甲车单独清扫需要10小时,乙车单独清扫需要15小时,两车同时从东、西城相向开出,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清扫12千米,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甲车和乙车的速度比是15:10=3:2

相遇时甲车和乙车的路程比也是3:2

所以,两城相距12(3-2)(3+2)=60千米

10. 今有重量为3吨的集装箱4个,重量为2.5吨的集装箱5个,重量为1.5吨的集装箱14个,重量为1吨的集装箱7个.那么最少需要用多少辆载重量为4.5吨的汽车可以一次全部运走集装箱?

我的解法如下:(共12辆车)

本题的关键是集装箱不能像其他东西那样,把它给拆散来装。因此要考虑分配的问题。

3吨(4个) 2.5吨(5个) 1.5吨(14个) 1吨(7个) 车的数量

4个 4个 4辆

2个 2个 2辆

6个 6个 3辆

2个 1个 1辆

6个 2辆

篇12:数学综合训练题

有关数学综合训练题

一、 计算题:

1、有一个长方体,都是长10厘米、宽8厘米、高4厘米,怎样拼成一个表面积最大的长方体?

2、如果a× =b× =c× (a、b、c都不为0),你能将a 、b、 c从小到大排列吗?

3、算一算,如果□+□+□+□=○,○+○+○=△+△,那么(□+□)÷△= 。

4、如果a是一个非0和自然数,那么 ÷a与 ÷6谁大?为什么?

5、已知A× =B× =C÷ =D÷ (A≠0)。把A、B、C、D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五个自然数中,最小的一个自然数等于这五个数和的 ,这五个数分别是多少?

7、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和是3985,约分后分数值是 ,原来的分数是多少?

8、一瓶盐水600克,其中盐与水的重量比是1:24。(1)如果再放入6克盐,这时盐与水的重量比是多少?(2)如果要使盐和水的重量比为1:30,要加入多少克水?

9、六年级(2)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6:5,转走2名女生后,全班共有42人。现在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

10、小明体重的 和小华的 相等,小明和小华体重的比是多少?

11、某数学课外兴趣小组,上学期男生占 ,这学期增加21名女生后,男生就只占 ,这个小组现有女生多少人?

12、一筐桔子连筐重34千克,吃掉 后,连筐重28千克,这个筐原有桔子多少千克?

13、把5米长的铁丝平均截成6段,每段是5米的 ,2段长是_____米。

14、a、b都是不等于0的自然数,且b×

1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甲截去它的 ,乙截去 米,剩下两根绳子哪根长?为什么?

16、一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平方分米,把它对折后再对折,这时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7、把甲仓库存粮的 调入到乙仓库,则两仓库的存粮相等,那么原来乙仓库存粮是甲仓库的几分之几?

18、两个分数的积是 ,和是2,这两个分数分别是多少?

19、寒冷的冬天到了,友谊商场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新进了72件大衣,计划每件卖240元,结果卖出 后,天气突然转暧了。这了不积压商品,商场决定余下的按原价的 出售。友谊商场这些大衣一共可卖多少元?

20、有一堆苹果共100个,第一天了吃了全部苹果的 ,以后八天里分别吃了当天剩下的。这样吃了九天后,还剩下几个没吃完?

二、应用题:

1、小明和妈妈一起给奶奶买了一份礼物,营业员阿姨用了一个长45厘米、宽20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盒子装好并用绳子包扎好。找结处共需要彩绳多少厘米?

2、一个底面是正主形的长方体,它的底面周长是24厘米,高是15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3、一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8分米,已知底面是边长2分米的正方形,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分米?

4、把三个棱长都是2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5、一根长1米、宽和高都是14厘米的长方体钢材,从钢材上的一端锯下一个最大的正方体后,它的表面积减少了多少平方厘米?

6、用8个棱长2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全部用完)。要使棱长之和最小应拼成______,它的棱长和是___。要使棱长尽可能长,应拼成_______,它的棱长之和是______,表面积是______。

7、一块小正方体的表面积是18平方厘米,那么由1000块同样的小正方体所组成的大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8、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无论从哪个方向观察中,最多只能看到多少个面?

9、一个长9厘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切割成三个体积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最大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

10、求下面图形的.表面积。

11、将一个长方体恰好截成两个相等的正方体,这样的表面积就增加160平方厘米,求这个长方体原来的表面积是多少?

12、有一块长方体石料,长30厘米,宽18厘米,高15厘米,加工时把8个顶点各分凿去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现在的表面积是多少?

13、把一个长方体分割成一个表面积是15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和一个表面积是11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原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厘米?

14、一个长方体,高减少2厘米,就成为一个表面积是150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求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

15、棱长分别是3、5、8厘米的三个正方体被粘合在一起,就得到一个新的立方体,在所有的粘合方式中,表面积最小的那个立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16、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4厘米,从它的前、后、左、右、上、下六个面的正中心各挖去一个棱长2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挖去后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17、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一个较大的正方体,至少需要?____块。

18、一个长方体相邻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10平方厘米、15平方厘米、6平方厘米,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9、一个长方体,如果有两个相邻的面是正方形,这个长方体就是正方体,对吗?

20、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高5分米的长方体盒子,最多能放多少个棱长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

21、一个表面积为48平方厘米的正方体,截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

22、一个长方体货包,长50米、宽30米、高5米,问:最多可容纳多少个8立方米的立方体货箱?

23、一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体,使其体积增加208立方厘米之后仍是一个正方体,则这个正方体的边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24、用四块同样的长方形和三块同样的正方形纸板做成一个长方体形状的纸箱,它的表面积是266平方分米。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都是整数分米,并且使纸箱的容积尽可能大,这个纸箱的容积是多少?

25、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篇13:小升初综合训练题

小升初综合训练题

1.有甲、乙两项工作,张师傅单独完成甲工作要9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2天.王师傅单独完成甲工作要3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如果两人合作完成这两项工作,最少需要多少天?

解:分配任务,王师傅完成甲工作的时间少,先做3天甲工作,就完成了。

张师傅完成乙工作的时间少,先做3天乙工作,剩下1-3/12=3/4。

还需要3/4÷(1/12+1/15)=5天。所以共有3+5=8天。

2.某服装厂生产一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144元,售价是200元.一位服装经销商订购了120件这种服装,并提出:如果每件的销售每降低2元,我就多订购6件.按经销商的要求,这个服装厂售出多少件时可以获得最大的`利润,这个最大利润是多少元?

解:原来的利润是200-144=56元。

由于56是2的倍数,所以把56看作56÷2=28份,

由于120是6的倍数,所以120看作120÷6=20份。

所以(20+28)÷2=24份的时候利润最大。

即最大利润是24×2×24×6=6912元。售出的件数是24×6=144件。

3.甲、乙两车从A,B两站同时相向而行,已知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1.4倍,当甲车到达途中C站时,乙车还要再行4小时48分才能到达C站,那么甲车到达C站后还要再行多少小时与乙车相遇?

解:相距的路程是乙行4+48/60=4.8小时的路程。

所以,相遇时间是4.8÷(1+1.4)=2小时。

4.李强从甲地去乙地,去时先骑自行车,途中又换乘汽车,3小时到达乙地;回来时全乘汽车,1+4/5小时就到达乙地.单乘汽车比既骑自行车又乘骑车少用的时间相当于去时骑自行车时间的3/5.那么李强从甲地到乙地全部骑车需要多少小时?

解:1+4/5=1.8小时,

去时骑自行车的时间是(3-1.8)÷3/5=2小时,乘车3-2=1小时。

乘车行了1÷1.8=5/9,骑自行车行了全程的1-5/9=4/9,

所以,全部骑自行车需要2÷4/9=4.5小时。

5.商店购进甲、乙、丙三种不同的糖果,所用的费用相等,已知甲、乙、丙三种糖果每千克的费用分别是4.4元、6元、6.6元,如果把这三种糖果混在一起作成什锦糖,那么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几元?

解法一:特殊值法

44、60、66的最小公倍数是660。所以,当三种糖果都购买660÷10=66元时,分别购买了甲种糖66÷4.4=15千克,乙种糖66÷6=11千克,丙种糖66÷6.6=10千克。

共用去66×3=198元,共买到糖果15+11+10=36千克。所以,这种什锦糖每千克的成本是198÷36=5.5元。

解法二:设标准量法

把每种糖果用去的钱看作单位1,

则有甲种糖买了1/4.4,乙种糖买了1/6,丙种糖买了1/6.6。

所以每种糖是3÷(1/4.4+1/6+1/6.6)=5.5元。

6.甲、乙、丙三人共同购买一辆汽车,买车时甲、乙付的钱分别是其他二人付钱总数的1/4,假如甲、乙再各付30000元,那么丙比乙少付6000元,买这辆车共用几元?

解:很容易知道,三人所付钱数分别是甲1份,乙1份,丙3份。

乙比丙少付30000-6000=24000元。

所以每份是24000÷(3-1)=1元。

所以买这辆车共用12000×(3+1+1)=60000元。

篇14: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1. 通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题来强化学生的答题技巧。

2.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答题情况指导学生用正确的答题规范回答问题

学生通过对诗歌阅读,独立理解并赏析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情感。

一、导入复习:

我们可以不够富有,但精神不能贫穷;我们可以不够渊博,但思想不能浅薄。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读诗。孔子教导弟子时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而且他还批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孔子对《诗》的重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古诗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经常阅读古诗不但可以让我们认识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而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使同学们在今年6月的高考中轻松拿到那本该属于你的8分。

1、让学生回顾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⑴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⑵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让学生回顾解答诗歌鉴赏题的一般步骤。

(1)确认诗歌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最后整合答案回答问题。

(2) 写什么--对应形象的考点。

怎么写--对应语言和技巧。

为何写--对应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篇15:《和差》综合训练题

《和差》综合训练题

一、填空。

1、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完后甲队比乙队多修34千米,甲队修了千米,乙队修了()千米。

2、小明在一次测验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6分,语文比数学少8分。语文得()分,数学得()分。

3、甲乙丙三个运输队运340吨货物,甲队比乙队多运18吨货物,乙队运了106吨,丙队运了()吨货物。

4、甲乙丙三人同时参加储蓄。甲乙两人共存入220元,乙丙两人共储蓄。甲乙两人共存入220元,乙丙两人共储蓄180元,甲丙两人共储蓄200元。三人共储蓄()元。

5、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差三数之和是,减数比差大123,减数是()。

6、甲班和乙班共83人,乙班和丙班共86人,丙班和丁班共88人,甲班和丁班共()人。

二、解答下面问题。

1、四一班同学参加学校植树活动,男女生共12名同学去取树苗,如果男同学每人拿3棵,女同学每人拿2棵,正好全部取完;如果男女生人数调换一下,则还差2棵不能取回。原来男女生各是多少人?

2、张明和李强的年龄和为99岁,张明年龄数的数字颠倒过来恰好是李强的年龄,张明比李强大9岁。求张明的年龄和李强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3、三块小麦试验地里共收小麦9800千克。第一块试验地比其余两块试验地少收1400千克,第二块试验地比第三块试验地多收200千克小麦,求三块小麦试验地各收小麦多少千克?

4、学校图书室的书有520本不是故事书,有500本不是科技书,已知故事书和科技书一共有700本,问图书室里一共有多少本书?

5、甲乙两个学校共有学生1245人,如果从甲校调20人去乙校后,甲校比乙校还多5人,两校原有学生多少人?

6、三个物体平均重量是31千克,甲物体比乙、丙两个物体重量之和轻1千克,乙物体比丙物体重量的2倍还重2千克,三个物体各重多少千克?

7、甲、乙两个工程队共1980人,甲队为了支援乙队,抽出285人调入乙队,这时乙队人数还比甲队少24人,求甲乙两队原有工人多少人?

篇16:政治综合训练试题

政治综合训练试题

1、学习的重要性在于

①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②是个人成长的需要③是将来参加祖国建设的需要④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2、学校学习和社会上的自学有不同特点,体现在()

①学习内容②学习方式③学习时间④学习目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3、最高层次的学习动机是()

A.为了将来多赚钱B.争取好成绩

C.学好知识,报考祖国D.适应社会,增强自己的竞争力

4、下列对学习观念的正确理解有()

A.只是为了升学B.只是为了将来能在社会立足

C.为了不让父母失望D.既是为了个人,也是为了国家

5、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可以()

A.取得好成绩B.有强大的学习动力C.少走弯路D.自学成才

6、某市老年大学今年招生突破人,前来报名的人非常多。这一现象说明()

A.老人晚年孤独B.学无止境C.活到老学到老D.要生活就要学习

7、学校学习的特点是()

A.系统掌握知识B.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C.学习时间相对集中D.为未来社会做准备

8、“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说学习()

A.要珍惜时间B.要多读书、读好书C.要有创新精神D.要勤奋刻苦

二、拓展创新题

1、进入初中,学习的科目增多了,难度加大了,老师讲课的方法也变了,学校、家长对同学的要求也高了,有的同学不适应这种变化,于是逐渐变得厌学,甚至旷课、逃学,经常违反校纪校规,为了引导同学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班主任决定召开一次以“学先贤事迹,做学习主人”的主题班会。

假如你是该班的一名同学:

(1)请你对那些厌学,甚至旷课、逃学的'同学的行为作出评析。

(2)古人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的感人事例,这对我们有什么有益的启示?

(3)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缩小差距,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2、某村胡亮大学毕业后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对此,村民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读了那么多年的书,连份工作也没找到,看来,读书无用;也有的说,与其花那么多钱,还不如早点退学打工呢。读书真的无用吗?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3、谢辉是七年级(1)班学生,他从小对语文就有浓厚的兴趣。进入中学后,语文成绩是越来越好,但他觉得英语学习枯燥无味,没有什么兴趣可言。因此,英语成绩越来越差。

(1)谢辉进入中学后,语文成绩越来越好,英语成绩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如果要使谢辉的英语成绩提高上来,你认为他应该怎样做?

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篇17:应用题综合训练及答案

1. 某商品每件成本72元,原来按定价出售,每天可售出100件,每件利润为成本的25%,后来按定价的90%出售,每天销售量提高到原来的2.5倍,照这样计算,每天的利润比原来增加几元?

原来每天的利润是72×25%×100=1800元后来每件的利润是是72÷(1+25%)×(1-90%)=9元后来每天获得利润100×2.5×9=2250元所以,增加了2250-1800=450元

2. 甲、乙两列火车的速度比是5:4.乙车先发,从B站开往A站,当走到离B站72千米的地方时,甲车从A站发车往B站,两列火车相遇的地方离A,B两站距离的比是3:4,那么A,B两站之间的距离为多少千米?

利用份数来解答:甲车行3份,乙车就行了3×4/5=2.4份,72千米相当于4-2.4=1.6份,每份是72÷1.6=45千米所以A和B两站之间的距离是45×(3+4)=315千米

利用分数来解答:甲车行全程的3/7,乙车就要行全程的3/7×4/5=12/3572千米对应的分率是4/7-12/35=8/35所以全程是72÷8/35=315千米

3. 大、小猴子共35只,它们一起去采摘水蜜桃.猴王不在的时候,一只大猴子一小时可采摘15千克,一只小猴子一小时可采摘11千克.猴王在场监督的时候,每只猴子不论大小每小时都可以多采摘12千克.一天,采摘了8小时,其中只有第一小时和最后一小时有猴王在场监督,结果共采摘4400千克水蜜桃.在这个猴群中,共有小猴子几只?

如果猴王一直不在场,那么35只猴子8小时共可采摘桃子:4400-35*12*2=3560千克每小时采摘:3560/8=445千克假设35只猴子都是大猴子,每小时可采:35*15=525千克比实际多:525-445=80千克而每只小猴子比每只大猴子每小时少采15-11=4千克所以共有小猴子:80/4=20只,大猴子:35-15=20只。

4. 某次数学竞赛设一、二等奖.已知(1)甲、乙两校获奖的.人数比为6:5.(2)甲、乙两校获二等奖的人数总和占两校获奖人数总和的60%.(3)甲、乙两校获二等奖的人数之比为5:6.问甲校获二等奖的人数占该校获奖总人数的百分数是几?

根据条件(2)和(3):二等奖总人数为11份,那么一等奖总人数为11*2/3=22/3;转化为整数比,二等奖与一等奖人数比为33:22;甲、乙两校二等奖人数比为5:6=15:18,甲、乙两校获奖人数比为6:5=30:25。所以,甲校获二等奖的人数占该校获奖总人数的:15/30=50%

用份数来解答:

获奖总人数6+5=11份,二等奖人数11×60%=6.6份,甲校二等奖人数6.6×5/11=3份

所以,甲校二等奖人数占该校获奖总人数的3÷6=50%

5. 已知小明与小强步行的速度比是2:3,小强与小刚步行的速度比是4:5.已知小刚10分钟比小明多走420米,那么小明在20分钟里比小强少走几米?

根据条件,小明、小强和小刚的速度比是:2*4:3*4:5*3=8:12:15再根据“小刚10分钟比小明多走420米”可以得出,小明10分钟走:420*8/(15-8)=480米所以,小明在20分钟里比小强少走:[480*(12-8)/8]*2=480米做完才发现,小明20分钟比小强少走的,正好是小明10分钟走的路程,所以方法应该更简单一些。

用分数来解答:把小强的看作单位“1”,那么小明是小强的2/3,小刚是小强的5/4 所以小强10分钟行420÷(5/4-2/3)=720米 小明10分钟比小强少行1-2/3=1/3,那么20分钟就少行1/3×2=2/3 所以,小明在20分钟里比小强少走720×2/3=480米

46. 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15个,若干天可以完成.当完成加工任务的3/5时,采用新技术,效率提高20%.结果,完成任务的时间提前10天,这批零件共有几个?

在加工剩下的1-3/5=2/5零件时,工效变为原来的6/5,那么所用时间就是原来加工这部分零件所用时间的5/6,比原来少用1/6。所以,提前的10天时间,就是原时间的:

10/(1/6)=60天 原计划加工这批零件的时间为:60/(2/5)=150天 这批零件共有:15*150=2250个。

采用新技术,完成1-3/5=2/5的任务,需要2/5÷(1+20%)=1/3的时间,所以计划用的天数是10÷(2/5-1/3)=150天 所以这批零件的个数是15×150=2250个

47. 甲、乙二人在400米的圆形跑道上进行10000米比赛.两人从起点同时同向出发,开始时甲的速度为8米/秒,乙的速度为6米/秒,当甲每次追上乙以后,甲的速度每秒减少2米,乙的速度每秒减少0.5米.这样下去,直到甲发现乙第一次从后面追上自己开始,两人都把自己的速度每秒增加0.5米,直到终点.那么领先者到达终点时,另一人距离终点多少米?

开始时,甲、乙速度比为8:6=4:3,所以甲跑4圈时第一次追上乙; 追上后,甲速变为8-2=6米/秒,乙速变为6-0.5=5.5米/秒,速度比为12:11,所以,甲再跑12圈第二次追上乙; 第二次追上乙后,甲速变为6-2=4米/秒,乙速变为5.5-0.5=5米/秒,速度比为4:5。 此时乙快甲慢,所以乙再跑5圈追上甲。这时,甲共跑了:4+12+4=20圈,还剩10000/400-20=5圈; 乙共跑了:3+11+5=19圈,还剩10000/400-19=6圈。 甲速变为4+0.5=4.5米/秒,乙速变为5+0.5=5.5米/秒,速度比为9:11。 当乙跑完剩余的6圈(2400米)时到达终点时,甲跑了6圈的9/11: 6*9/11=54/11圈,还剩:5-54/11=1/11圈,即:400*1/11=400/11米。

48. 小明从家去学校,如果他每小时比原来多走1.5千米,他走这段路只需原来时间的4/5;如果他每小时比原来少走1.5千米,那么他走这段路的时间就比原来时间多几分几之?

时间变为原来的4/5,说明速度是原来的5/4,所以,原来的速度是:1.5/(5/4-1)=6(千米/小时)现在每小时比原来少走1.5千米,也就是速度变为原来的:(6-1.5)/6=3/4那么所用时间就是原来的4/3,比原来多4/3-1=1/3。

49. 甲、乙、丙、丁现在的年龄和是64岁.甲21岁时,乙17岁;甲18岁时,丙的年龄是丁的3倍.丁现在的年龄是几岁?

利用和差问题的思想来解答:现在丙和丁的年龄和是64-21-17=26岁当甲18岁时,即21-18=3年前,丙和丁的年龄和是26-3×2=20岁丁的年龄是20÷(3+1)=5岁 所以丁现在的年龄是5+3=8岁

50. 加工一批零件,原计划每天加工30个.当加工完1/3时,由于改进了技术,工作效率提高了10%,结果提前了4天完成任务.问这批零件共有几个?

继续用第46题的这个思路来做:由于改进技术,完成1-1/3=2/3的任务,需要原计划总时间的2/3÷(1+10%)=20/33 所以,原计划的总时间是4÷(1/3-20/33)=66天所以这批零件有66×30=1980个

篇18:高考英语语法综合训练120题

高考英语语法综合训练120题(2)

70. The old lady devoted her lifetime _______ the homeless children.

A. to help B. to helping C. helping D. for help

71. Tom: Would you like me to water your plants while you're on your holiday?

Joe: ________

A. No problem. I was more than glad to do it.

B. I appreciate it, but I'm already finished watering them.

C. Thanks for offering your help, but my brother's going to do it.

D. Certainly watering plants is my favorite pastime.

72. --Don't you think it's going to rain over the weekend?

--_______.

A. I don't believe

B. I don't believe it

C. I believe not so

D. I believe not

73. I knew I should not accept anything from such a person but I found it difficult to turn down his ___.

A. plan B. offer C. suggestion D. request

74. --Do you mind my taking this seat? --________.

A. Yes, sit down please B. No, of course not

C. Yes, take it please D. No, you can't take it

75. How I envy you _______ your good luck!

A. in B. of C. to D. /

76. This event was rather unusual, ________?

A. is it B. isn't it C. was it D. wasn't it

77. We have _______ books in our library.

A. plenty of B. great many C. a great deal of D. great number of

78. The police saw the woman _______ a bus and _______ a taxi.

A. get off…get on B. get on…get off

C. get off…get into D. get on…get into

79. Do you mind ______ how you succeed?

A. if I go and see B. if I go seeing

C. my going and see D. my go to see

80. The boy would have died, _______ on him without delay.

A. if the doctor didn't operate B. if the doctor wouldn't operate

C. would the doctor not operate D. had the doctor not operated

81. Only when ______ in 1918, ______ happily back to work.

A. the war was over…he went B. was the war over…did he go

C. the war was over…did he go D. was the war over…he went

82. --Who telephoned just now?

--Sorry. I couldn't ______ the voice.

A. recognize B. realize C. know D. understand

83. He had ______ in finding Mr. Green's house.

A. many difficulties B. many difficulty

C. much difficulties D. much difficulty

84. I don't want to _______ money on such books.

A. cost B. pay C. spend D. take

85. --Thank you for your help. --________.

A. All right B. That's right C. You're right D. That's OK

86. The man is standing _______ his back _______ the fire.

A. with…to B. with…against C. on…for D. at…of

87. I looked everywhere in the house ______ a key that had been lost.

A. in searching for B. in search of

C. to search D. searching of

88. I insisted that he_______ at once.

A. leave B. left C. leaves D. leaving

89. When will you _______ me the money that was borrowed?

A. pay B. repay C. pay for D. repay for

90. “Do you have any clothes to ______, Tom?” mother asked.

A. wash B. washing C. be washed D. washed

91. You may use the book as you like, _______ you keep it clean.

A. unless B. so long C. as long D. so long as

92. He ________ the world record.

A. failed to break B. failed to breaking C. failed breaking D. failed broken

93. No ________ what you say, _______exists in three states.

A. matter…matters B. matter…matter

C. matters…matter D. matters…matters

94. I wonder what time lunch is_______ in your school.

A. given B. taken C. served D. eaten

95. The people in some countries ________ freedom.

A. longed B. long for C. longing D. longing for

96. I ______ all the bookshops in our town for the book I needed but I couldn't get one.

A. hunted B. found C. looked for D. searched for

97. A piece of ______ music will make you happy.

A. fond B. pleased C. merry D. glad

98. --You seem to get lost. Need help?

-- _______

A. Yes, would you please help me with the bag?

B. Help me find my key, please.

C. Yes, give me a hand, please.

D. I'm looking for Zhongshan Road.

99. --I must apologize for _______ ahead of time.

--That's all right.

A. letting you not know B. not letting you know.

C. letting you know not D. letting not you know

100. The students are well _______ the exam. They are sure to  get good marks.

A. prepared for B. ready for C. prepared D. preparing

101. Yesterday the president spoke on TV to the _______.

A. country B. nation C. land D. state

102. The nurse gave ________ the sweets to the children.

A. up B. off C. out D. in

103. Remember to______ a stamp on the envelope before you post it.

A. put B. place C. strike D. stick

104 John: Do you happen to have twenty dollars with you?

Jack: _______

John: I want to buy a notebook.

A. How do you want it? B. How much?

C. What for? D. When can you pay me back?

105. After school was over the boys ________ their books and went home.

A. put in B. put aside C. put away D. put up

106. _______ went to see the film yesterday.

A. Every of them B. Both they

C. Nobody of them D. Not all of them

107. The higher the birds flew, _______ we could see them.

A. less clearly B. the less clearly

C. more clear D. more clearly

108. With her long beautiful hair gone _______ would be no use for the combs.

A. she B. they C. there D. it.

109. Joe: Why don't you tell me a few things about your country?

Ken: __________

A. Because I can't tell you many things at a time

B. I'm afraid I can't.

C. Sure. What in general are you interested in?

D. I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that.

110. --You look so worn-out!

--i lay ________ all the night.

A. woke B. awake C. slept D. asleep

111. When you ______ the book please return it to the library on time.

A. get through B. get along C. look through D. look up

112. Both the man and his horse ________ after the long ride.

A. gave out B. worn out C. tired out D. run out

113. You _______ last night, but you went to the concert.

A. must have studied B. might study

C. should have studied D. would study

114. Teacher: You can't finish the book in less than an hour, I suppose?

Student: __________.

A. Yes, I'm sure I can B. No, hardly

C. Sorry, I can't D. I don't think I can

115. Tom: My brother will be surprised when he opens this package I'm sending.

Jack: Why are you sending him a package?

Tom: __________.

A. It's a new radio B. It's his birthday

C. It's very expensive D. It's too late

116. “Have a nice weekend!”

“ _________.”

A. The same to you B. You do too

C. The same as you D. You have it too

117. Joe: Are you taking some gifts with you when you return to America?

Dan: I'm planning to do so. Have you any suggestions?

Joe: __________.

A. I'm leaving tomorrow B. I'm taking a plane

C. Why don't you buy some bamboo works? D. I posted them to  America yesterday

118.DWhat happened to the old mail carrier?

篇19:小升初英语综合训练试题

一、英汉互译(20%)

1.邮局_____post office 2 参加,参与___take part in ______

3 球类游戏_____ball games 4 一所小学__a primary school_______________

5 传真机fax machine 6 Bank of China 中国银行

7 a bottle of glue 一瓶浆糊、胶水 8 ask for a penfriend 询问一个笔友

9 with best wishes 带上最好的祝福 10 go on an outing 外出旅行

11 前天 the day before yesterday 12 她的地址her address

13 thirtieth(基数词) thirty 14 good(反义词) bad

15 son(对应词) daughter 16 same (反义词) different

17 that(复数) those 18 plus (反义词)minus

19 France(形容词)French 20 right (反义词)left wrong leave ---left

ABC agriculture bank of China ICBC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Glue pen- pal go on a picnic

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 China ------Chinese

Canada=----Canadian America----American KFC Kentucky fried chicken

We are in the same class.

This ----these

One plus one isequals two

Two minus one is one

Two multiplies two

Two divided one

二、选择填空 (每小题1分, 共10分)

( ) 1. Do you have ____________ to read ?

A. anything else B.something else C.else anything D.anything some

( ) 2. Mr Green ________ a play last Sunday.

A. see B. sees C. saw D.is seeing

( ) 3. Mike is very fat. He is _________ than Liu Tao.

A. older B. heavier C. younger D clever

( ) 4. Whose dresses are these? They are _____________ .

A. twins B.twins’ C. twin’s D twin

( ) 5. The clock has two hands .The _______ hand is the hour hand.

A.long B.short C. longer D other

( ) 6. My aunt has a brother.He is not my uncle.Who is he ? He is your _________.

A.brother B sister C father D mother

( ) 7.The birds are singing _______________.

A. happy B. happy C. happily D very much happy

( ) 8. Jack, go to bed . It’s ___________ twelve.

A. on B. in C at D.about

( ) 9. _______ do you want to ________?

A. Whose; write B. Who; write to C. Who; write D which ; write with

( ) 10. There are __________ on the floor.

A.three bag of rice B. three bags of rice C. three bags of rices D three bag of rice

三、根据句意,从方框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每个空格1分, 共8分)

Need, postcard, bookshop, cold, warm, Let’s, hotel, envelope

1. We often buy books in the ________.

2. Lanlan, please post the _________ for me.

3. Mr Black is from the UK. He’s living in a _______ in Nanjing.

4. ―Can I have the stamp on the ________?

―Yes, here you are.

5. It’s a _______ day today. _______ go to the countryside to pick apples.

6. It’s ____ in Beijing most of the time in January. You _____to buy some warm clothes.

四、将下列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成对话,将序号填在所给的横线上 (每个空格0.5分,共10分)

1. A. Does Jim jump as high as Mike?

B. Really? But Jim is taller than Mike.

C. No, Mike jumps higher than Jim.

D. Yes, Mike jumps higher than all his classmates.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2. A. Yes, I’d love to.

B. I’m going to play cards with my friends.

C.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afternoon?

D.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us?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3. A. I usually go to the farm to pick oranges. What about you?

B.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autumn?

C. It’s cool and cloudy. It’s sometimes rainy.

D. I usually go rowing.

E. 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the season?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4. A. How about this blue one?

B. Yes, I’d like a coat for my daughter.

C. Can I help you?

D. It’s very nice. I‘ll take it.

E. It’s pretty, but it’s too big.

F. How about this yellow one? It’s smaller than the blue one.

G. Do you have any smaller ones?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__

五、完形填空 (每小题1分, 共10分)

Last Sunday afternoon, Nancy 1 in a bookshop. She wanted to buy a book 2 animals. Suddenly she saw a short man behind 3 . The man stole her purse and ran 4 the shop. She followed him along the street, but he

5 than her. She shouted,“ Stop thief! Stop thief!” At that time a policeman came to help. Then a woman came and told them, “ I saw him. He ran 6 the street and 7 left at the 8 crossing.” The policeman started to run. He ran faster than the 9 . Soon he stopped the thief and I got my 10 back.

( ) 1. A. is B. be C. was

( ) 2. A. about B. in C. for

( ) 3. A. she B. her C. hers

( ) 4. A out B. out of C. into

( ) 5. A. runs faster B. ran faster C. run fast

( ) 6. A. along B. at C. behind

( ) 7. A. turned B. turn C. turning

( ) 8. A. one B. first C. a

( ) 9. A. thief B. girl C. woman

( ) 10. A. book B. bag C. purse

六、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完成下列句子 (每个空格0.5分, 共6分)

Dear Helen,

I’m on the farm in America now. Every day it’s sunny and warm. There are a lot of children on the farm. I work and play games with them. Now I’m writing the letter in the house. Jack is learning to swim. Terry is lying (躺) in the sun. John is reading a newspaper and some children are playing football near the house. We are going to milk cows tomorrow, so we have to get up earlier tomorrow morning.

We enjoy (享受) the holiday very much.

See you soon.

Love,

Janet

1. ___________ is in America now.

2. It’s __________ and _________ there every day.

3. She ___________ __________ a letter in the ___________.

4. The children are on the__________(度假) on the _________.

5. They are going to _________ _________ tomorrow. So they should get up _______.

6. They are ____________ a good time there.

七、改错 (6%)(圈出并在横线改正)

1 We two are all students. ___________________

2 They are in different class. ___________________

3 Today is Teacher’s day. ____________________

4 The girl in the red bike is Wang Fang. ___________________

5 How many water do you have ? ____________________

6 Let he have a look at your book. ____________________

1.小升初英语练习试题

2.小升初英语试题

3.小升初英语专项练习试题

4.小升初英语试题练习

5.小升初英语测试题

6.小升初英语试题和答案

7.关于小升初的英语试题

8.最新小升初英语试题及答案

9.小升初英语试题加答案

10.小升初英语试题二及答案

篇20:备战中考综合训练题

备战中考综合训练题

一、选择题(共18题,每小题2分,计36分)

1.当甲车突然向前开动时,与之并排停放的乙车驾驶员感觉自己的车在向后退,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甲车       C.乙车     D.路灯

2.下列现象属于凝固的是(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仲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3.下列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游泳池注水后看上去好像变浅了     B.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到地面上,形成圆形光斑

C.在平静的湖面可以看到蓝天白云     D.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产生彩色光带

4.下列关于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了          B.物理书在北京和上海的质量是一样的

C.1kg的棉花比1kg的铁块质量小    D.将铁块压成铁饼,质量减小了

5.工人师傅使用一个动滑轮将400N的重物匀速提升到3m高处,假如所用的拉力方向竖直向上、大小为250N,则(  )

A.拉力所做的功为750J     C.若用该动滑轮提升更重的货物,机械效率将保持不变

B.机械的效率为80%        D.若采用轻质滑轮完成原任务,机械效率将保持不变

6.如图所示,在光滑的水平台面上,一轻弹簧左端固定,右端连接一金属小球,O点是弹簧保持原长时小球的位置.开始时通过小球压缩弹簧到A位置(已知AO=OB),释放小球,研究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的受力和运动情况,则(  )

A.小球从A运动到O的过程中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增大

B.小球从O运动到B的过程中所受弹力方向向右、速度不断减小

C.小球运动到B点时将停止运动并保持静止

D.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弹力的方向保持不变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闭合开关,发现每个电表都有一定的示数.向右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则(  )

A.电流表A1示数减小,电流表A2和电压表V示数增加

B.电流表A1和A2示数都减小,电压表V示数增加

C.电流表A1、A2和电压表V示数都减小

D.电流表A1、A2和电压表V示数都增加

8.如图所示,钢勺好像被水“折断”了,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  )

A.光的色散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直线传播

9.深秋,屋顶的瓦上结了一层霜,霜形成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

A.凝华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10.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中学生的质量约500kg           B.福州5月份的平均气温约50℃

C.教室课桌的高度约0.8m          D.中学生跑完50m用时约3s

11.下列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

A.用湿手拔热水器的插头         B.发生触电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C.冰箱的金属外壳要接地         D.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笔尾金属体

12.如图所示,此时蜡烛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现

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对调,则光屏上(  )

A.无像               B.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13.下列关于安全用电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高压线路才会发生触电事故

B.家里的空气开关经常跳闸,一定是发生了短路

C.用试电笔辨别火线和零线时,手不能接触笔上任何金属

D.电冰箱的金属外壳必须接地

14.如图的几个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  )

A.蚊子的口器很尖      B.篆刻刀很锋利     C.破窗锤前段很尖

D.铁轨铺在枕木上

15.收音机、电视机、音响里都有扬声器(如图),扬声器的工作原理是(  )

A.电磁感应现象          B.磁场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

C.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D.电流的热效应

16.利用图中甲、乙两种装置,将同一重物分别匀速提升同一高度,不计摩擦及

绳子的重量,则(  )

A.以各自的滑轮为参照物,重物都是静止的       B.拉力F甲一定比拉力F乙大

C.两种装置的机械效率不一样     D.两次重物增加的重力势能不一样

17.高考时,工作人员拿着金属探测仪对考生进行检查,以防止考生将手机等含有金属部分作弊工具带入考场(如图).当探测仪中的线圈靠近金属导体时,在金属导体内部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电流,从而触发报警.则探测仪的工作原理是(  )

A.电磁感应现象       B.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C.电流的磁效应       D.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18.如图所示,将苹果放在水中,静止后会漂浮在水面上.若将苹果露出水面的部分切掉,余下部分重新放入水中,则余下苹果将(  )

A.漂浮         B.悬浮          C.下沉         D.无法确定

19.明香同学周六放假回家后,发现家里的一盏电灯不亮了.于是她闭合开关S,用试电笔测试如图中的a、b、c、d四点时,只有d点不发光(如图),则电路的故障可能是(  )

A.开关s接触不良     B.电灯的灯丝断了     C.电灯的灯丝被短路了    D.c、d之间的某处断路了

二、填空题

1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          .

2 .矫正近视眼的眼镜的镜片应是     透镜.

3.盛夏,我国沿海地区通常比沙漠地区的昼夜温差小,原因之一是水和沙石的比热容不同.比较水与沙石的比热容,      的比热容较大.

4.图1所示的小女孩站在毛玻璃前看不清自己的像,这是由于光的         反射造成的;

图2所示的是透过装有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看到图案变形的领带,这是光的             现象.

5.如图是某家庭电路的电子式电能表表盘的部分数据(imp表示电能表指示灯闪烁的次数).当电路中某用电器单独工作6min时,电能表指示灯闪烁了320imp,则在上述时间内,该用电器消耗的电能是       kW?h,用电器的功率是        W.

6.煤是一种化石燃料,属于         (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已知无烟煤的热值是3.4×10J/kg,1kg的无烟煤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           J.

7.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电阻R1=10Ω,R2=20Ω,闭合开关S,则R1消耗的电功率为     W;若通电30s,电阻R2产生的热量为       J.

8.攀岩是一项挑战自然,超越自我的惊险运动.一位攀岩者体重520N,背着质量为8kg的背包,用时40min登上高为9m的峭壁.在此过程中攀岩者对背包做功      J,他做功的'平均功率是        W.(g取10N/kg)

9.如图所示,把小磁针放在桌面上,将一根直导线平行架在静止的小磁针上方,当导线中有电流通过时,小磁针就会发生偏转.请运用场的观点解释小磁针发生偏转的原因:

10.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上软着陆.

(1)当月球车缓慢驶离“嫦娥三号”探测器时,以探测器为参照物,月球车是          (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2)如图所示,月球车安装有6个轻质宽大的轮子,可以        月球车对月球表面的压强,轮子表面凹凸不平,可以         轮子与月球表面间的摩擦力.(以上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3)月球车行进过程中,驱动电动机将电能转化为        能,月球车行进速度约为6cm/s,行进54cm,需要的时间是       s.

(4)月球车的“桅杆”上安装有全景相机,其镜头相当于      透镜,月球车将所获取的信息通过     波向地面传递.

11.2014年4月,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型涡扇支线飞机首次飞越国门,圆满完成自然结冰试飞并实现3万公里环球飞行.

(1)飞机结冰是指飞机机体表面某些部位聚集冰层的现象,它主要由云中过冷水滴或降雨中的过冷雨水碰到飞机机体后         形成的,也可由水蒸气直接在机体表面    而成.(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2)飞机的飞行速度常用马赫数来表示,马赫数指的是声速的倍数.若ARJ21飞机的巡航速度为0.80马赫,则它的飞行速度是        m/s.(声速取340m/s)

(3)ARJ21飞机次要结构采用          较小的复合材料以降低结构重量,从而      了油耗和废气排放.

12.图甲展示的曾候乙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青铜编钟依大小次序编组悬挂,形成一定的音阶.演奏者按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

的乐曲.编钟越大,音调就越       (填“高”或“低”).形如杏仁状柱体,扁如“盒瓦”的编钟,其截面如图乙所示,分别敲击钟的A、B、C三个部位,则编钟可发出        个固有频率的音调.

13.小欣为了测量液体A的密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的零刻线处.横梁静时,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侧,如图甲所示.为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端移动.

3(2)将液体A倒入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则量筒中液体A的体积为       cm.

(3)将量筒中的液体A全部倒入空烧杯中,把烧杯放在调节好的天平的左盘中,当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丙所示时,天平横梁再次水平平衡,则烧杯和液体A的总质量为        g.

3(4)实验中测得所用空烧杯的质量为80g,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计算液体A的密度为           kg/m

14.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明在竖直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再取一支未点燃的蜡烛B放在成像处,如图所示.

(1)蜡烛B要与蜡烛A完全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实验时,他应该在玻璃板        (选填“前”或“后”)观察蜡烛的像,所成的像是          (选填“虚”或“实”)像.

15.在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将装有碎冰块的试管放在水中加热,是为了使冰块受热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2)如图2所示,温度计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A”,

“B”或“C”),此时示数是    ℃,试管中的物质呈    态.

16.小谢利用图甲所示的电路做“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

的电压、导体电阻的关系”的实验.

(1)图乙是未连接好的电路,请在图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电路.

(2)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应控制不变的量是             .开关S闭合后,将滑动阻器的滑片P从B端移至A端,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实验时,电源电压保持3V不变,当滑片P位于A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为         A.

(3)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中,当A、B两点间的电阻R由5Ω更换为10Ω后,为了探究上述问题,他应该采取的正确操作是         .

A.保持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不动     B.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左移动

C.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适当向右移动     D.适当增加电池的节数.

1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将它们的中心调节到同一高度.

(1)如图所示,保持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呈现一个清晰的像;若在光屏一侧用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会看到一个烛焰        立的像.

(2)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

18.如图所示为某固体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该固体为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因为其有固定

的熔点,且熔点为          ℃.

(2)处在图中CD阶段时,该物体为        .(选填“固态”、“液态”

或“气态”)

(3)处在图中BC和DE阶段时,物体需          .(选填“吸热”或“放

热”)

(4)吸收相同的热量,在AB阶段比在CD阶段温度上升快,这是因为该物质在AB阶段时的比热容比在CD阶段时的         .

18.实验桌上有三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相等的煤油、型号相同的温度计和阻值相等且不变的电阻丝R,如图所示.另外,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个,电流表和停表各一块,导线若干.请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保持电阻阻值不变,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电阻的电流越大,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越

多”.实验设计中可用煤油升高的温度△t的大小表示电流通过电阻丝R产生热量的多少.请画出实验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19.在测量额定电压为2.5V的某小灯泡电阻的实验中,实验电路图如图a所示.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相应地读取通过小灯泡灯丝的电流.表中记录的是每次的测量值.

(1)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将测量数据转换为坐标点,标记在坐标系中,如图b所示,请用平滑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

(2)通过计算或根据所画的实验图线都可以发现,小灯泡灯丝的电阻值是       (选填“变化”或“不变”)的,且随着电压的升高,其阻值    .  (选填“变大”或“变小”) (3)按照电路图a,在图c中将实物图连接起来. 20.用弹簧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中:

(1)关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使用前必须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

B.使用时必须注意所测的力不能超过测量范围       C.使用中弹簧、指针可以与外壳摩擦

(2)木块放置如图所示,有一部分露出水平桌面外,用弹簧测力计匀速向右拉动木块至桌面内,在此过程中,木块对桌面的压力       ,木块受到桌面的摩擦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四、计算题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水地暖”进行取暖.其原理是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填充层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面以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如图所示).

(1)某房间一段时间内循环流动的水质量为1000kg,进水温度为55℃,出水温度为40℃.这段时间里水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

(2)“水地暖”以水为媒介,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请具体说明为什么要利用这一特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