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派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大唐新语》阅读答案及译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大唐新语》阅读答案及译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大唐新语》阅读答案及译文
《大唐新语》阅读答案及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 让:谦让
B.宥其同类 宥:饶恕
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违背
D.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 )
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
③止司刑使,停斩决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B.狄仁杰上表为越王事件中受连累的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百姓闻讯,都抱头痛哭,伤心至极。
D.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狄仁杰毫不畏惧,据理抗争,斥责其纵容手下贪功滥杀。
1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B.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C.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D.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4分)
(2)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4分)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4)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4分)
参考答案:
8.A (让:责怪)
9.B
10.C (“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非狄仁杰)
11、D
12.(1)囚犯们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吧?”(“次”“耆老”“郊迎”“活”)
(2)于是狄仁杰被张光辅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回担任魏州刺史,声威恩泽广为流传。(“谮”“左授”“寻”“大行”)
(3)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愁苦为担忧,这样做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乐”“忧”“然而”“未之有也”)
(4)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然则”“美”“为……笑”)
译文参考: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狄仁杰出使到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答应他们自首。高宗高兴地说:“任杰识得国家大体。”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饶恕他们的同类。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篇2:《大唐新语》阅读原文及答案
《大唐新语》阅读原文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17-21题。(16分)
狄仁杰为儿童时,门人被害者,县吏就诘之。众成移对,仁杰坚坐读书。吏责之,仁杰曰:“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以资授汴州判佐,工部尚书阎立本黜陟①河南,仁杰为吏人诬告,立本惊谢曰:“仲尼云:‘观过,斯知仁矣。’足下可谓海曲明珠,东南遗宝。”特荐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注:①黜陟使,使职名。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县吏就诘之( ) (2)众咸移对 ( )
(3)立本惊谢曰( ) (4)其亲在河阳别业(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仁杰为吏人诬告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吏责之 悲泣伫立,久之
C.何暇偶俗人而见耶 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以资授汴州判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黄卷之中,圣贤备在,犹未对接,何暇偶俗人而见耶!
(2)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
20.下列刻画狄仁杰形象时运用的.手法是:
“众咸移对,仁杰坚坐读书”
“立本惊谢曰:……” (2分)
21.上文反映了狄仁杰 、和 的品性。(3分)
参考答案:
17.(1)责问 (2)回答 (3)谢罪 (4)父母取亲(4分)
18. A (2分)
19.(1)书卷里面,圣贤都在,我还没有同他们交谈,哪里有时间迎合俗人与之见面呢!(得分点:“备”、“对接”、“暇”、“何……耶……?”)(3分)
(2)(他)悲伤地流下了眼泪,站了很长时间,等到白云飘走才离去。(得分点:省略、“伫立”、“久之”)(2分)
20.对比 侧面描写(2分)
21.有独立见解(爱读书) 仁 孝(3分)
篇3:《狄仁杰大唐新语》阅读答案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狄仁杰出使到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答应他们自首。高宗高兴地说:“任杰识得国家大体。”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饶恕他们的同类。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狄仁杰》阅读题目: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 让:谦让
B.宥其同类 宥:饶恕
C.恐乖陛下存恤之意 乖:违背
D.愿矜其诖误 矜:怜悯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反映狄仁杰果敢有为的吏治作风的一组是(2分)( )
①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②时狄仁杰哀其诖误
③止司刑使,停斩决 ④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
⑤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⑥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A.①④⑥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狄仁杰小时候就表现不凡,出言不俗;在歧州时做事,被高宗称赞“识国家大体”。
B.狄仁杰上表为越王事件中受连累的人求情时,深知风险极大,故言辞委婉。
C.狄仁杰飞送奏章后,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百姓闻讯,都抱头痛哭,伤心至极。
D.张光辅对狄仁杰抗命极为愤怒;狄仁杰毫不畏惧,据理抗争,斥责其纵容手下贪功滥杀。
11.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B.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C.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D.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
12.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6分)
(1)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4分)
(2)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4分)
(3)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4分)
(4)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4分)
篇4:《狄仁杰大唐新语》阅读答案
8.A (让:责怪)
9.B
10.C (“被武则天刺配流放到丰州”非狄仁杰)
11、D
12.(1)囚犯们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说:“是我们的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吧?”(“次”“耆老”“郊迎”“活”)
(2)于是狄仁杰被张光辅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又被召回担任魏州刺史,声威恩泽广为流传。(“谮”“左授”“寻”“大行”)
(3)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愁苦为担忧,这样做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 (“乐”“忧”“然而”“未之有也”)
(4)既然这样,那么如果有人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然则”“美”“为……笑”)
篇5:《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则天朝,奴婢多通外人,辄罗告其主,以求官赏。润州刺史窦孝谌妻庞氏,为其奴所告夜醮,敕御史薛季旭推之,季旭言其诅咒,草状以闻,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曰:“庞氏事状,臣子所不忍言。”则天纳之,迁季旭给事中。庞弃市,将就刑,庞男希瑊诉冤于侍御史徐有功。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三司对按,季旭周密其状。秋官及司刑两曹既宣覆而自惧,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遂处绞死。则天召见,迎谓之曰:“卿比按,失出②何多也?”有功曰:“失出,臣下之小过;好生,圣人之大德。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则天默然久之,曰:“去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有功以之去官。月余,复授侍御史。有功俯伏流涕,固不奉制。则天固授之,有功曰:“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势使然也。陛下以法官用臣,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迁司刑少聊。时周兴、来俊臣等罗告天下衣冠,遇族者千百家,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时人方之于定国。中宗朝,追赠越州都督,并授一品官,优赐其家。开元初,窦希瑊外戚荣贵,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选自《大唐新语·卷四·执法第》)
(注:1、醮—僧道设坛作法,祈祷或诅咒。2、失出—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 3、于定国—西汉大臣,掌管刑狱,他断案公正宽和。)
1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辄罗告其主 罗:罗织。 B.敕御史薛季旭推之 推:审问。
C.停决以闻 闻:听闻。 D.有功居司刑 居:担任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季旭言其诅咒,草状以闻。 B.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
C.臣以从宽行法,必坐而死矣。 D.则天既深器重,竟授之。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其奴所告夜醮。 吾属今为之虏矣!
B.先于玉阶涕泣不自胜。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卿比按,失出何多也?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也?”
D.则天默然久之。 作《师说》以贻之。
1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徐有功“好生之德”的一组是
①有功览状曰:“正当枉状。”停决以闻②众迫有功,有功不获申
③愿陛下弘大德,天下幸甚④敕减死而放于岭南
⑤有功居司刑,平反者不可胜纪⑥奏请回己之官,以酬其子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③④⑤ D.①③⑤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润州刺史窦孝谌的妻子庞氏因为家中奴婢的诬告,被判了死刑。庞氏的儿子跑到徐有功那里为母亲鸣冤叫屈。
B.徐有功发现庞氏一案确是冤案,便立即制止了行刑,并向上禀告,三司官员于是重审,最后使庞氏免受刑罚。
C.徐有功在审理庞氏一案时力主从轻发落,冒犯了武则天,因为被革职流放到岭南。一个月后又官复原职。
D.徐有功由于具有好生之德,富有正直之气,因此颇得时人赞誉,中宗时,出任越州都督,并被授予一品官衔。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时人方之于定国。
(2)臣闻鹿走于山林,而命悬于厨者何?
参考答案
14、C,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 让……听到;禀告。
15、B,本题考查的`是古今用法, 古义:确实。今义:“正处在”“合理合法”等。
16、A,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 都是介词,表被动“被”。B项:介词,“在”/介词,“比”。C项:疑问副词,“为什么”/疑问代词,“什么”。D项:音节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17、D本题考查的是信息筛选, ②有功被众人所迫,不能表达自己的主张。④武则天赦免庞氏死罪,将她流放岭南。⑥窦希瑊答谢徐有功,将自己的官职转让给徐有功的儿子。
18、A本题考查的是内容归纳, B项:庞氏最后是“敕减死而放于岭南。”C项:“流放岭南”的是庞氏。D项:越州都督之衔是“追赠”,即在他死后追封,而非“出任”。 第二卷
19.(1)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2分)(“方”,1分;句式“方之……”,1分)
(2)我听说鹿虽然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把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
或:我听说鹿虽然奔跑在山林中,但为什么它的性命却把握在厨子的手中呢?(3分)
(“走于……”,1分;“命悬于……”,1分;“何”,1分)
参考译文:
武则天当朝时,官员家中的奴婢多勾结外人,经常罗织罪名告发自己的主人,来求取朝廷的赏赐。润洲刺史窦孝谌的夫人庞氏,被奴仆诬告她夜间请道士作法诅咒武则天,武则天命令御史薛季旭审理这件案子。薛季旭认定庞氏诅咒了武则天,于是写下奏章禀告武则天,并事先到宫殿前的台阶上痛器流涕,做出难以自控的样子,然后说:“庞氏所做的事情,我实在不忍说出来。”武则天接纳了他的审判结果,并提升他为给事中。庞氏被判死罪,马上就要执行死刑,庞氏的儿子窦希瑊跑到侍御史徐有功那里诉冤。徐有功看了他的诉状,说:“这的确是件冤案。”便叫人暂停行刑,并向上禀告。于是三司的官员一同再审,薛季旭把庞氏的案情说得具体细致,就像真的一样。刑部及大理寺的官员由于公开审理担心自己因轻判而丢官,便一起逼迫徐有功维持原判。徐有功没有机会说话,于是庞氏便被判处绞刑。武则天召见徐有功,迎面就说:“你审理案件,为什么有那样多重罪轻判的情况呢”徐有功回答说:“重罪轻判,则我的小过失;爱惜人的生命,是圣人高尚的品德。希望陛下弘扬圣人的美德,那么天下人将十分幸运了!”武则天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你走吧!”于是下旨免除庞氏的死罪 ,将她流放到岭南。徐有功也因此被革除了官职。一个多月后,武则天又恢复他侍御史的官职。徐有功伏地痛器,坚持不肯接受旨意。武则天却坚持要授予徐有功官职。徐有功说:“我听说鹿虽在山林中奔跑,但它的性命却把握在厨子的手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环境使它这样啊。陛下任用我为法官,我因从宽执法,一定会受牵连而获罪致死。”武则天非常器重徐有功,最终还是授予他官职,还升任他做司刑少卿。当时,周兴,来俊臣等人罗织罪名,诬告朝廷命官,遭到灭族的有数千百家。徐有功担任司刑少卿时,含冤得到平反昭雪的人不计其数,当时的人将他比作汉代的于定国。唐中宗时,追封徐有功为越州都督,并追授徐有功一品的官衔,让他的家人享受非凡的待遇。开元初,窦希瑊身为皇亲国戚,非常荣贵,便奏请把自己的官职让给徐有功的儿子,以表示对徐有功的酬报。
篇6:大唐新语原文翻译
大唐新语原文翻译
原文:
贞观中,太宗谓褚遂良曰:“卿知《起居注》,记何事大抵人君得观之否?”遂良对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书人君言事,且记善恶,以为检戒,庶乎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之耶!”遂良曰:“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肇,君举必记。”刘洎进曰:“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译文:
贞观年间,太宗对褚遂良说:“你记录我的起居事务,记录什么事情?到底是我可以看么?”褚遂回答说:“现在的起居注,和古时候左右史一样,只写君王的言行,并记录他的善行恶行,留给后人借鉴,所以君王不会胡妄非为,未曾听说有帝王会亲自看这些记录的。”太宗问:“我有不良好的作为,你也一定会记录吗?”遂良答:“遵守道义不如遵守官规,我的.职责理当用笔记录,所以皇上你的行为我一定记录的。”刘进说:“即便使遂良不记录,天下百姓也都会记得的呀。”
简介:
《大唐新语》,笔记体杂史,亦称《唐新语》、《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唐·刘肃撰。《新唐书·艺文志》称刘肃为“元和中江都主簿”。
本书今本有元和丁亥(公元8)作者自序,结衔题“登仕郎前守江州浔阳县主簿”。全唐文卷六九五一云“肃元和中历江都县、浔阳县主簿”,大约是兼此二者而言。他无可考。本书记载唐代历史人物的言行故事,起自唐初,下迄大历(公元766—779年),多取材于唐代[国史旧闻。模仿《世说新语》的体例,分“匡赞”、“规谏”、“极谏”、“刚正”等三十个门类,十三卷三百五十二条,主要收有关政治和道德教化内容的史料。
书中亦有若干学术、宗教参考资料及诗歌佚篇。书后有“总论”一篇,表明作者的意图:要用前事作为鉴戒。本书始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杂史类》。《宋史·艺文志》列入别史类,作《唐新语》。明人刻本改题《大唐世说新语》或《唐世说新语》。《四库全书》据《新唐书·艺文志》恢复原名,并列入小说家类。有《稗海》本,《四库全书》本。中华书局4年出版许德楠、李鼎霞校点本。[
本书将《大唐新语》进行注释、翻译、点评。注释和翻译部分主要是梳理文字,诠解疑难,随文释义,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极大方便;点评则要言不烦;重点生发,时有新意,能让人在读完原文、译文后颇有新收获。书后附“人物小传”,对理解书中所叙人物有所帮助。
篇7:大唐新语翻译与原文
大唐新语翻译与原文
大唐新语翻译与原文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节选自《大唐新语》)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狄仁杰出使到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答应他们自首。高宗高兴地说:“仁杰识得国家大体。”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饶恕他们的同类。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篇8:《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时期政治家。以下是“《大唐新语·狄仁杰》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原文: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为儿时,门人有被害者,吏就诘,众争辨对,仁杰诵书不置,吏让之,答曰:“黄卷中方与圣贤对,何暇与吏语耶?”举明经,调汴州参军。
狄仁杰使岐州,遇背军士卒数百人,夜纵剽掠,昼潜山谷,州县擒捕系狱者数十人。仁杰曰:“此途穷者,不辑之,当为患。”乃明榜要路,许以陈首。高宗喜曰:“仁杰识国家大体。”乃颁示天下,宥其同类。
武则天将不利王室,越王贞于汝南举兵,不克,士庶坐死者六百余人,没官五千余口。司刑使相次而至,逼促行刑。时狄仁杰检校刺史,哀其诖误①,止司刑使,停斩决,飞奏表曰:“臣欲闻奏,似为逆人论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存恤之意。奏成复毁,意不能定。此辈非其本心,愿矜其诖误。”表奏,特敕配流丰州。诸囚次于宁州,宁州耆老郊迎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耶?”相携哭于碑侧,斋三日而后行。诸囚至丰州,复立碑纪德。
初,张光辅以宰相讨越王,既平之后,将士恃威,征敛无度,仁杰率皆不应。光辅怒曰:“州将轻元帅耶?何征发之不赴?仁杰,汝南叛乱,一越王耶?”仁杰曰:“今一越王已死,而万越王生。”光辅质之,仁杰曰:“明公亲董戎旃②二十余万,所在劫夺,远迩流离。创巨之余,肝脑涂地,此非一越王死而万越王生耶?且胁从之徒,势不自固,所以先著纲③理之也。自天兵暂临其弃城归顺者不可胜计绳坠四面成蹊奈何纵求功之人杀投降之人但恐冤声腾沸上彻于天将请尚方断马剑斩足下。遂为光辅所谮,左授复州刺史。寻征还魏州刺史,威惠大行,百姓为立生祠。
迁内史,及薨,朝野凄恸。则天赠文昌左相。中宗朝,赠司空。睿宗朝,追封粱国公,哀荣备于三朝,代莫与之比。
【注】①诖(guà)误:贻误,连累,牵累。②戎旃(zhān):军旗,这里指军队。③著纲:颁布法令。
译文:
狄仁杰字怀英,是并州太原人,当他还是儿童时,家里有位门人被杀害了,当官府来查问时,众人争相申辩回答,唯独狄仁杰自顾看书不理睬公人,官人责问他,他说:“在书中正与圣贤对答,哪有时间和世俗的官吏说话呢?”狄仁杰通过明经科考试及第,调任汴州做参军。狄仁杰出使到岐州,遇到几百个逃兵,他们夜间四处抢掠,白天藏在山谷里,州县擒拿拘捕在监狱里的有几十人。狄仁杰说:“这些都是走投无路的人,不缉拿他们,会成为祸患。”于是在大路上张贴榜文,答应他们自首。高宗高兴地说:“仁杰识得国家大体。”于是颁布诏令,告知天下,饶恕他们的同类。
武则天准备自立为帝,对王室不利,越王李贞在汝南起兵,没有成功。当地士人和百姓因此受到牵连而获死罪的有六百多人,被抄没家产的有五千多人。监督行刑的官吏相继来到,催促执行死刑。当时狄仁杰代理刺史,同情那些受连累的人,制止了监督行刑的官吏,停止执行死刑的决定,派人飞骑送奏表(给朝廷)说:“我想(把这件事)奏禀皇上,似乎是在替谋反的人说情;知道了(这件事)又不说,恐怕违背了皇上您怜悯(天下百姓)的本意。奏表写成了又毁掉,主意总是拿不定。这些受连累的人(的行为)并非出自本意,希望皇上哀怜他们是(因为不得已而)受牵连的。”奏表上奏以后,(朝廷派人)拿着诏书(来到汝南把那些人)发配到丰州。这些囚犯在宁州暂时停留时,宁州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郊外迎接他们,(对他们)说:“是我们狄使君救活了你们啊!”(囚犯们)互相搀扶着在(狄人杰任宁州刺史时当地百姓为颂其功德而立的')石碑旁痛哭,斋戒了三天然后才上路。囚犯们到了丰州以后,又立石碑来纪念(狄仁杰的)恩德。
当初,张光辅凭宰相身份讨伐越王,平定(越王叛乱)后,将士依仗威势,对当地横征暴敛,毫无节制。狄仁杰一概不听。张光辅很生气说:“你们州官轻视元帅吗?为什么不上交征发的物资呢?狄仁杰,你们汝南发生叛乱,难道仅仅是一个越王吗?”狄仁杰说:“现在一个越王已经死了,可是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张光辅质问这句话的含义。狄仁杰说:“您亲自率领二十多万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掠夺,远近居民流离失所,他们身受如此深重的创伤,势必不惜生命(造反),这不是一个越王死了而千万个越王又生了吗?那些跟随越王(造反)的人,势必不愿坚守,所以(朝廷)先宣布了(赦免这些人的)法令。自从朝廷军队突然来到,那些放弃城池归顺朝廷的人多不胜数,那些投降的人用绳子从城上滑下来,在城池的四周踏出一条条的小路。(您)为什么纵容那些贪求战功的人,去杀戮那些投降朝廷的人呢?(这样做)只怕会使得民间的冤声沸腾,一直达到九天之上!(我如果能)请来尚方断马剑,将杀了你。”(因此)他被张光辅所诬陷,被贬为复州刺史,不久被召回任命为魏州刺史。(他在任时)声威恩泽广为流传,百姓为他立了生祠。
(后来他又)担任内史,到(他)去世的时候,朝野都极为悲痛。武则天赠封(他)为文昌左相,唐中宗时赠封(他)为司空,唐睿宗又追封(他)为梁国公,(他)身后所获得的荣耀一直持续了三代皇帝,当代的人中没有一个能跟他相比。
篇9: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大唐柳色
余显斌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舍,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莱,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 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舍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驻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1.作者笔下的大唐柳色 有何特点?(2分)
答: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第⑻段画线句如改为他们却惶惑了,沉默了,爆发了好不好?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
4.第⑼段中,作者认为唐诗显得洒脱,富有个性 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5.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结尾处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人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一句的理解。(4分)
答:
大唐柳色阅读答案:
1.(2分)清新,多情,潇洒(洒脱),富有个性。
2.(3分)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3分)不好,画线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1分),情感更加强烈,突出强调了唐代文人追求功名利禄,须付出人格时惶惑、沉默、爆发的情感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的洒脱个性。(2分)
4.(3分)它表现了唐代文人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入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他们腰杆铁硬的神韵和风范。
5.(4分)该句赞美了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品格、节操;表达了作者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闲的风范神韵;同时感叹现代人忙于功名利禄,忽视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缺少唐人的神韵和风范,而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
篇10:大唐柳色的阅读答案参考
大唐柳色的阅读答案参考
⑴渭城在哪儿?唐代的柳色是否还那么清新?
⑵每次送别时,总想陪伴着友人走进客含,像唐代诗人那样叫上一壶酒,点上几碟菜,在四周绿色中间“一杯一杯复一杯,二人对酌山花开”。可每次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也无法如愿以偿。同唐人相比,我们总是少了一份旷达,一份恬淡,一份缠绵。
⑶唐人的神韵,唐人的风范,犹如他们所歌颂的柳色一样,永远那么潇洒,那么清新,那么多情,也永远在唐诗里“依旧烟笼十里堤”,让我们这些后来人向往,又让我们无法企及。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又名《渭城曲》)
⑷今夜,月色宜人,独坐在客舍里,看黄昏的月光给窗户镶上一道金边,一直伸向山的那一边。我的思绪又一次踏着遍地月光,沿着《渭城曲》所铺设的意境,走上了去阳关的古道。
⑸去阳关的道路上,多了驼铃狼烟,多了孤独、寂寞与苍凉。然而,这一切都挡不住唐人哒哒的马蹄。不就是沙漠吗?他们就是为了沙漠而来,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而来;为了“瀚海阑干百丈冰”的奇异而来;为了“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而来。
⑹于是,唐诗中出现了离别,出现了折柳。
⑺客含对饮,灞桥折柳,这种习俗不知是否起于唐代,然而却被唐人挥洒得淋漓尽致,情意万千。当他们拉着马缰绳,立柱斜阳下的驿道边,折柳相送依依惜别时,风吹动着他们青色的长衫,飘飘欲飞。
⑻唐代国势强盛,读书士子人人奋袂而起,走出书斋,离家别子,仗剑远游,去河朔,去塞上,去长安,以求博取功名利禄,入世之心极重。可一旦他们发现追求必须以人格付出为筹码时,他们却惶惑了,他们沉默了,他们爆发了,最终选择义无反顾地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揖而去,拂袖归山;然后再去寻找新的起点。
⑼他们重视功名,但更重视人格;人世之心不死,道德之树常青。唐代文人的腰杆同笔杆一样,铁硬。因而,唐诗就显得洒脱,富有个性;而唐代的诗人们漂泊南北,沦落天涯,受够了颠沛流离之苦。
⑽别,是经常的;聚,是短暂的。可唐人的感情从没被滚滚红尘所消磨。相反,由于长期漂泊在外,他们更需要友情慰藉。于是,他们更看重友情。倾盖如故,一见倾心,彼此从不因身份、地位与政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也不因生死而隔离。
⑾唐人,真是太多情了。在南来北往的路上,送人的,折柳相赠;离去的,接枝挥别。“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然而,柳条一年一青,岁月却慢慢老去,唐人衣袂飘飘,迈着潇洒的`步子,一步步走入历史的深处,成为一处可望而不可即的风景。
⑿隔着岁月,仿佛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长河,“野渡无人舟自横”,让我们无论如何也渡不过去,无法进入那种境界。
⒀ 。
1.作者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第⑷段之前,作者引用王维的诗《渭城曲》有什么作用?(3分)
3.请看第⑺段画线处,按照“飘飘欲飞”的结构形式,仿写一个四字短语。(2分)
4.《伟大的力量》和《大唐柳色》都采用设问开头,既有共同的作用,也有不同的妙处。请就这两个方面分别简要回答。(3分)
5.第⒀段画线处省去了原文结尾。请你拟写一个符合本文风格意蕴的结尾(不超过30个字)。(3分)
答案:
1、向往唐人旷达潇洒、恬淡清新的风范神韵;赞美唐人重人格重友情的晶格节操;感
叹巩代人无法进入唐人境界。(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以上给3分。)
2.照应文题;承上启下;具体形象地表现了唐人潇洒多情的风范神韵;增添诗意文采:
引出下文的想象与抒情。(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三点以上给满分)
3.符合偏正结构,前两个字为叠词即可给分。第三字“欲”雷同,可不扣分;重复“飘
飘”不给分。示例:栩栩如生翩翩似仙摇摇欲坠……
4.相同:引起阅读兴趣,引出下文。(1分)
不同:《伟大的力量》提出问题,引发理性思考。(1分)《大唐柳色》创设情境,
引发感性遐想。(1分)
5.答题要求:与原文衔接自然;(1分)有意蕴,令人回味。(2分)(酌情给分)
示例一:“但是,大唐柳色依然夜夜入梦。″
示例二:”送,大概就是现代人的悲哀了。"(此例为原文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