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小滢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都江堰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都江堰散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都江堰散文
都江堰散文
一
大巴车刚一驶进都江堰市,导游便让人们观看车窗外一道奔腾不息的清流。那湍急的流水,似蕴含着千军万马之势,一路顺着十几米宽的河道撒野狂奔,大有想挣脱河道的羁绊束缚之势,翻腾咆哮,声声如鼓,震颤大地,激荡人心,把人们长途颠簸之后的疲惫、困倦顿时驱赶得无影无踪。导游说这就是从宝瓶口流出来的岷江水,两千多年来这些岷江水通过密如蛛网的灌溉渠,不舍昼夜地滋润、灌溉着成都平原的每一寸土地,使原本饱受岷江水患的巴蜀之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迅猛发展,成了富甲天下的鱼米之乡,成了人们安居乐业的理想家园。这盖世的奇功,当归属于秦昭王时期的蜀郡太守李冰,归属于修建水利工程的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
李冰,一位战国时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的杰出的水利专家,一位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恪尽职守、造福于民的蜀郡太守。都江堰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就是他任蜀郡太守时亲自设计和组织兴建的。千百年来,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顶尖水利专家,凭借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经验,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学术研究与探讨,但到头来仍是一头雾水,满脸困惑,百思而不得其解。专家们面对这天作之合的旷世工程,纷纷扼腕叹息,又统统颔首称道。他们想不明白也搞不清楚,在两千多年前那样一个科学技术十分落后的年代,李冰面对苍茫天地间山岭耸峙、江水横流的一派原始景象,是如何规划设计,如何丈量勘测,才能在脑海里绘制出这样一副经天纬地的宏伟蓝图;是如何精确施工,如何督导组织,才能成竹在胸地保证了这一繁杂浩大的工程得以完工,才能科学合理地避免了含沙量极高的岷江水不至于出现沙石淤积堵塞河道的种种难题?那看似简单的“深淘滩,低做堰”的“六字诀”和“遇湾截角,逢正抽心”八字箴言等一系列的治水宝典,又是如何总结出来,如何付诸实施的?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人类历史进步到了今天,科学技术已日臻完善,然再高明的水利专家面对古老的都江堰,都提不出任何修改和完善的更好办法。
导游的讲解声情并茂,极具感染力和煽动性。她把一系列攫取人心的谜团抛给大家,让人们饶有兴趣地带着无限的联想与思索去心悦诚服地拜访都江堰,去脚踏实地感受都江堰。
我就是怀着一种这样的心情走进都江堰的。
二
余秋雨先生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的功用早已废弛,而直到今天都江堰还在为民输送着汩汩清流。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当我站在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处,细细回顾着前边所见到的一幕幕壮观景象时,我真的体会到了先生说这句话的含义,也真的被古人伟大的智慧和这项惠及子孙万代的水利工程所折服、震撼,心中涌起的是一种满满的敬佩之情和深深的敬仰之意。望着眼前滚滚而来的岷江水被分水鱼嘴像裁剪丝绸一样一分为二,水位高者转一弧形的弯后浩浩荡荡地流入外江,水位低者翻卷着大大小小的浪花顺势咆哮而下流入内江,水中的泥沙则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到外江里。这是都江堰的第一次分流,也是第一次泄沙。水被四六、沙被二八分成后,六成的江水裹挟了两成的泥沙流经内江时,被飞沙堰再次分流和泄沙,剩下的水则一路跌宕着流向宝瓶口。顺着内江而来的江水在宝瓶口处再一次地被分流分沙,流过宝瓶口的内江水便顺着四通八达的沟渠流向广阔的成都平原,灌溉着数以千万亩的沃野良田。从此,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岷江,一条岷山雪水汇聚而成的澎湃江流,一路从陡峭的群山怀抱中夺关闯隘奔涌而来,它那桀骜不驯的天性竟被一道堰堤所改变,所驯服,像一个听话而又温顺的孩子乖乖地流入宝瓶口。宝瓶口,一处由母体玉垒山和与之分离的子体离堆所构成,一个人工开凿了八年才得以完成的巨大工程,一个用火烧水冷和锤头、凿子一下一下敲击而成的口径,它像咽喉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并把水中的泥沙再次甩到宝瓶口之外的岷江里。
望着滔滔不绝流经宝瓶口的江水,我欣赏的何止是此处绝妙的风景,我为古代先人们那股坚韧无比的毅力所惊叹,更为他们两千多年前所拥有的道法自然的高超智慧所叹服。蓦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身背斗笠,手握长锸的长者。此刻,他正站在江边,望着滚滚而来的江水含笑点头……
据说当年日寇侵略我国时,为了破坏我们的后方供给,竟企图炸掉都江堰。然当数架敌机飞临都江堰上空时,却根本找不到都江堰的具体位置在哪里。茫茫江水里,一条纵向堤坝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那哪是堤坝,而是一道露出水面的狭长的天然山脊。倭寇或许认为堰是横在江心的大坝,却全然不会想到我们都江堰的设计者却是在江心中间纵向修建的堰坝。
顺着导游的指引,我迈步走上了被誉为中国五大古桥之一的“安澜索桥“,脑海里蓦地浮现出了一句古谚语:“走过天下路,难过岷江渡”,由此可见岷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凶险异常的河流。“安澜”,安度狂澜。一桥飞架东西,天堑变通途。古桥原是竹索和木板搭建而成的桥,现早已变成了钢索桥,其牢固程度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即使这样,行走其上,桥身仍是摇晃得厉害,且越是小心翼翼,越是进进退退,桥身就摆动得越厉害。胆战心惊之间,我举目遥望北方,但见一脉宽阔的江水正汹涌澎湃地奔涌而来,那腾起的水雾、泡沫和着雪水裹挟的寒意竟顿时让我清醒了不少。手抓粗壮的钢索,立于江心的位置,转身回望南边那一道道闪亮的灌溉渠,整个都江堰的全景尽收眼底。此刻,我豁然明白了整个都江堰工程的流程,深刻体会到了都江堰的伟大之所在。难怪导游说岷江是四川的母亲河,都江堰是四川的生命之源、之根。没有李冰和成千上万的劳动者,哪有天府之国的繁荣;没有都江堰这样的神来之笔,哪有四川平原的昌盛?此刻,我也想到了与都江堰修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灌溉系统,想到了几千里之外的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但这些水利设施却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败,或阻塞,慢慢消失在了时间的长河里,而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任沧海横流,朝代更迭,至今仍亘古不变地发挥着其原来应有的功效,在向世界默默展示着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的同时,也展示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和无穷的创造力。随即,我的心底油然而生出的是一种激情豪迈的感觉,体内的血液顿时似岷江的雪水一样澎湃激荡起来,大有一种纵情高呼的冲动感,但我还是极力克制住了这种冲动,我怕我的一声大喊,惊醒了或许正在树荫下小憩一会的李冰父子,惊醒了那些烈日下正在休息片刻的芸芸河工……
三
立于二王庙前,我思潮起伏。
我在想,人们为什么在高高的玉垒山顶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庙宇,像供奉神明一样地供奉着李冰父子,对其虔诚尤加,顶礼膜拜?又为什么让一个蜀郡太守享受到帝王一样的人间香火,还凭空为其设想出一个儿子让其永远薪火相传?其实,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蜀郡太守,论级别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的省长。像这样官阶的人,两千多年来,泱泱中华,数不胜数。然真正像李冰这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人,却又屈指可数。李冰任蜀郡太守四十年,竟有三十年的时间在整修水利。仅凭这一点,试问哪一朝哪一代的哪一个官员能够做到?一个视人民的利益高于天的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人,人民自会把他像神一样供奉,像帝王一样看待。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人们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把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就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了。”
离别都江堰的那一刻,我禁不住再次回首遥望这一举世无双的人间奇迹。突然,臧克家老先生《有的人》中的诗句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篇2:都江堰写景散文
都江堰写景散文
水是岷江水,从遥远的雪山峡谷奔来,一路风尘仆仆,演绎着摧枯拉朽的凌厉气势。在这样奔放的岷江面前,聆听着排山倒海似的波涛声,注视着那乱石穿空的豪放劲儿,你会对自然的力量产生一种莫名的膜拜。
安澜索桥很高,桥索由麻绳、铁链和竹篾编成,桥身由木板铺就。走上去,晃晃悠悠,桥身随着一些人的步履猛烈摆动,越裹足不前,摆动似乎越大,内心越加恐惧。我根本不敢看下面的江水,那卷起千堆雪的波涛,让我倍感惶恐,惊叹。我好担心,那颠簸的.索桥不稳当,会把我在瞬间抛入岷江中。我只能扶着右手边的桥索,战战兢兢地迈过去。
都江堰是秦代建造的水利枢纽,水利设施自然是这里的主角。竹笼和杩槎,这就是都江堰的特色。竹笼以当地产慈竹、白甲竹编织而成,内装卵石,用以护岸、做堰。李冰主持创建都江堰时就采用了笼石之法,工程简易,费省效宏,至今仍在防洪中广泛使用。杩槎也称“闭水三脚”,常用于截留、防洪,调剂水量,围堤抢险等。用原木做成三脚架,架间用檐梁连接,再向水面插签子,置竹笆,加培粘土即成。使用灵活,拆卸方便,杩槎属于功效极高的治水工具之一。
李冰作为秦国的蜀郡郡守,没见到留下什么诗文,什么文治武功,但是,他留下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一代代传下来,至今仍然灌溉着川西的土地。秦代的东西,除了长城,就是都江堰了。长城在历史的演变中,防御外族的功效早已淡化,成了单纯的历史遗迹。而都江堰水利工程,却历久弥新,随着岁月的流逝,越加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天府之国,如果离开了都江堰的润泽,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儿。作为都江堰灌区的受益者,我满怀感激,感谢李冰父子,在遥远的年代,为川西大地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深淘滩,低作堰。”我似乎看见,李冰父子在野外的实践中,如何由一介儒生,成长为卓越的水利专家。我似乎看见,面对蜀中的洪水泛滥,在神灵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李冰父子毅然组织蜀中父老,兴修水利,分岷水,筑离堆,分九河,造七桥,造筑都江堰,灌溉川西平原,泽被世代蜀人。李冰成功了,李冰成就了都江堰,都江堰也成就了李冰。鱼嘴、金刚堤、飞沙堤、人字堤、伏龙观、斗犀台和二王庙,都江堰景区的每一个角落,都充盈着李冰的音容笑貌。人们觉得这还不够,于是又尊奉李冰为“川主”,至今四川各地还尚存有许多规模不一的川主寺。你仔细去看,他们供奉的实际上都是李冰,李冰已经永远活在了四川人民的心中,并且以神灵的形式定格在他们的脑海。
如今在每年清明,都江堰都要隆重举行放水节,祭祀人员颂词、献歌、献花、献锦、献爵、献食,向李冰塑像鞠躬。在庄重的古典仪式中,人们砍断竹索,放倒杩槎,外江水汹涌而下,流入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广阔大地,滋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田。上善若水,高山仰止。在白浪滔滔的岷江水中,人们似乎看到了秋日的累累硕果,看到了蒸蒸日上的甜蜜,当然也看到了李冰的丰功伟绩。
篇3:都江堰游记散文
都江堰游记散文
都江堰和陕西的郑国渠一样,是秦人建造的一项水利工程,只不过沿用至今,受人称颂,甚至世界闻名罢了。既然到了成都,不可不游,于是驱车前往,加入人流,走马观花游历了都江堰。
看着都江堰,那堰不广,不宽,不高,不深,十分平常。似乎快要淤满了,直叫人怀疑李冰父子的伟大。这么一点水,能灌溉整个成都盆地?能养活数千万巴蜀儿女?只看飞沙堰,我当然不相信它有这么大的作用。
坐在堰底石头上歇了一会,养足精神快步登上安澜桥。上了桥,才觉得山摇地动,逐渐感觉出都江堰的伟大来。这桥横跨岷江,由铁索建成,左右摇摆的很厉害,人行桥上自然站立不稳,但是三五分钟稍作适应,人的`身体和着桥体节律一同摇摆便没有了琅琅跄跄的感觉,这时或站或走或跑皆能游刃有余,说话间,儿子秦少B那小小的身体已像小马驹似的跑到了对岸,站在岸上鼓掌鼓励攀着栏索踌躇不前的他的妈妈,看看效果不好,又索性跑上桥来,拉着妈妈颤颤栗栗的右手走上岸去。我整个身子随桥摇摆,就似古琴七弦上弹奏着的《流水》,时而飞跃,时而荡底,时而欢娱,时而轻松,不觉已到桥头。回首望去,桥下的岷江突然大水涌来,似万马奔腾,似阵雷惊放……我这才知道飞沙堰的作用,才知道水有多大多深。才真正感到秦人李冰的英明之处。而在刚才飞沙堰的平静中,我甚至要怀疑都江堰的伟大,想来也觉可笑,表象骗人也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
站在桥边看二王庙,该庙依崖所建,青衣绿苔,湿气盎然,很有古意,看着看着,就打消了攀上玉垒山的本意,又回身直趋安澜桥,再一次感觉了古琴曲《流水》的雅意,乘兴携妻率子去看鱼嘴。
李冰的绝妙创意就在鱼嘴的修建上,将石块装进竹笼里,一个一个扔进江中,竹笼彼此交错,连成一起,形成鱼嘴,便能分水,从此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灌地,外江泄洪,十分奇妙省工,这么伟大的创意就来自秦人李冰,不由人不敬佩李公的伟大和巧思。庆幸后人建造了缆车,空中俯瞰,才觉得上了一节爱国主义教育课,由李冰而秦汉,由秦汉而中华,从五脏六腑里感受了民族的伟大和天人和谐的绝妙,我想,这就是游历都江堰的收获吧!
篇4:都江堰的散文
都江堰的散文
在这个芸芸的世上,有一些事物,仿佛总是在冥冥中召唤着你的,比如蓦然回首的爱情,又或者魂牵梦萦的故土。
一
关于都江堰,本以为是无缘与其相会的了,因为通常游客们都只会将她作为游览青城山和乐山的一个附带行程,鲜有人会专程安排去都江堰游玩的,而碰巧的是,前面提及的两个景点,我都已经去过了,肃穆的山,庄严的佛,神圣中,却似乎缺少了一些什么,我始终无法说清,只是心中隐隐地,总感觉错过了某些。回来后,数次与人提起到成都的憾事,却听到熟悉川地的对方大笑道:都江堰,不就是个水利工程么,有甚好看的?闻言,我便也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羞愧,再不敢讲了。许是,这世上,总有些东西,是注定要失之交臂的吧。
不过,都江堰却终于没有令我遗憾,八月的假期,正好客户安排在成都开年度大会,而我的上一个行程,又恰好在此前一天便结束了,因此飞到成都后,还有一个上午的时间,可以供我闲逛,于是并不需要太多犹豫的,都江堰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都江堰的城区,崭新而冷清,不多的几辆车在震后新修的道路上悠闲地跑着,向导开车拉着我们,并没有径直到景区入口,而是绕了几条街,穿过城区,沿着都汶公路走了一段,在一个不起眼的岔口停了下来,指着前面一个牌坊模样的石柱,说前方便是都江堰了。我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还是跟着向导走了进去。牌坊的后面,是一截平整的石头地面,像是一条路,却又比两边的土地高出许多,悬在半空,原来,这便是建国初期苏联援建的都江堰大坝,人们企图将岷江引到这片坝来,后来因为中苏修恶,一夜之间,苏联撤离了所有的专家,也带走了图纸,于是这座堤坝便成为那个时代的弃儿,悄然无声地蜷缩在了这里。想来,这也算是那个不幸的年代中不多的幸事之一吧,若不是这段变故,都江堰,也许就要和三峡一样,只能永远留存于美丽的传说之中了。
走过堤坝,前方是一条小路,杂草丛生,路的两侧,却堆着无数的巨大的鹅卵石,整整齐齐,仿佛两排守卫的士兵,绵延出很远,这些全是汛期时,乡民们用来装筐堵截洪水的石头。经过千百年的冲刷,原本坚硬的棱角早已经被磨得圆滑,却唯有内心依旧不改坚实的质地,年复一年地守在这里,等待着召唤,与洪水搏斗。走到近旁,似乎还能听到从深处传来的洪水声、冲击声、呐喊声和欢呼声。我不知道他们在这里已经坚守了多长时间,也许从都江堰诞生的那刻起,他们就与之并肩战斗了吧,守堰的人,早不知换过了多少代,却唯有这些石子穿越了时空,淡看人间沧桑。
就这样,边走边看着,眼前的路,却逐渐地清润了起来,而路边的草木也越来越显得有生气,再朝前走一点,居然隐隐地传来了大水的轰鸣声,空气中,顿时充满了湿漉漉的气息,抬头朝远处望去,却满目都是茂盛的树木,见不到半分江水的模样,跟着向导,一脚深一脚浅地踏下几级石阶,转一个弯,毫无征兆地,一条大江豁然地咆哮出现在了眼前,而我却似乎还没有为这么突然的遇见做好准备,不由得打了个激灵,呆呆地望着那江水呼啸而过,浩浩汤汤地以席卷一切的气势扑向前方,继而撞在了横亘于半路的分水堰上,虽然有些不情愿,但又不得不乖乖地听从指令,一路涌向外江,直到下游汇入长江,化为我们民族的图腾,另一支则拐入内江,犹如一把神奇的笔,陡然一挥,写出成都平原千年的丰饶与富庶。
二
其实,早在都江堰建成之前,蜀地远非今日的天府之国,作为秦帝国刚刚夺来的一片土地,四川只不过起到了稳定后方的作用,但这一切却在一个人的到来之后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前二五六年,李冰任蜀郡守,在鼓励耕战的秦国,这一任命并不令人关注,但其产生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四川在古代素有赤盆、泽国之称,非旱即涝,因此自古以来,在四川立国的国家大都国力衰弱,无法与中原的大国抗衡,而中原诸国也很少将四川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因为一则交通不便,二则物产匮乏,实在没有任何的战略意义可言。我想,当李冰接任蜀地,面对着滔滔岷江的时候,他也一定在困扰,如何才能将这条狂猛的野蟒制服,使其成为承载帝国腾飞的巨龙。
只是,李冰的前任们也并非没有思考过类似的问题,但岷江上游水量充裕,而且山高谷深,到了中游灌县附近,突然没有了屏障,一马平川的大地,正可任凭大水肆虐,洪水期往往水势浩大,冲垮堤坝,而到了枯水期,从上游携带下来的大量泥沙又淤积起来,抬高河床,加剧下次溃坝的危险,因而历代治水,往往无功而返。
看着咆哮的大水,李冰沉默了,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最终定下了治理岷江的方案,不过奇怪的是,他并没有继续堆高两岸的堤坝,也没有用童男童女去乞求河神的庇护,而是先后修筑了一系列的引水工程,劈玉垒山,筑宝瓶口,分内外江,通灌溉渠,有效地起到了洪季分涝,旱季引水的功用,从此,蜀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的`赤地也变成了天然的粮仓,正是因为有了都江堰,有了四川,好战勇斗的秦国才真正具备了足够的实力与老牌的东方强国叫板,进而在那位不世出的雄才大略的君主的带领下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秦尚水德,每一次,当黑色的秦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的时候,相信即便是再无畏的勇士也会从内心深处感到战栗,但六国的君主们,又可曾想到过,秦人真正的强大,不在于秦军的战斗力,而在于供养战争的强大国力,在于大后方那片有着丰富物产的土地。
虽然貌似强大的秦帝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分崩离析了,但都江堰却始终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伟大功用,哺育着那片大地上的人民。假如要说评选对于中国影响最大的工程的话,我想,结果不会是绵延万里的长城,也不会是庄严肃穆的皇陵,唯有都江堰,才担得起这个神圣的称谓,因为几乎从建成的那一刻起,她就默默肩负起了守卫成都平原的责任,使这片曾经灾害频发的土地成为了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进而供养起了这个伟大却又苦难深重的民族。
很多人都会奇怪,为什么是都江堰,为什么是李冰,将前人无法企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今天的我们,已经无法揣测李冰拥有着怎样的智慧,但或许,在他看来,治理水患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先民的经验早已告诉我们,对于大水,我们只能是疏导,而不能围堵,同样的,治国的思想又何尝与治水不一样呢?
三
为了抵御“残暴”的秦国,东方六国或多或少地都修筑了用于防御的城墙,但依旧无法阻挡秦军马蹄前行的脚步,最终都匍匐在秦人的黑色大旗之下。而当始皇帝志得意满地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的时候,他似乎也忘记了秦国的成功根本,于是乎,原本用于抵挡秦军,还有北方游牧民族的各国城墙被连接伸延,成为了宏伟的长城,而原本在田间耕作的农民也被召集起来,为帝国的各项工程劳作,以成就万世的伟业。偶尔有些小的反抗,强大的秦军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平息,似乎这千秋的帝国已然可以高枕无忧了。但历史总会证明,民心也如同那滔滔的江水,堵是无法永远堵住的,于是仅仅过了短短的十数年,表面强大的帝国便土崩瓦解了,只不知,那位在千年灯烛不灭的皇陵中冷眼淡看世界的始皇帝,可曾醒悟过来,再坚固的城墙,也终有垮塌的时候,民心恰如流水,只有顺应疏导,才能成就千古,一味围堵,势必被洪水冲垮。
希望通过城墙使自己的伟业延续千秋万代的,又何止秦始皇一人,数百年后,在秦国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位以战无不胜闻名天下的统治者,雄心万丈的大夏天王赫连勃勃,他在建立大夏国后,以蒸土筑城法,修建了国都统万城,取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之意,据说城墙坚固,可抵刀斧,即便时隔千年,无人打理,依旧巍然屹立,据说用寻常的工具,休想凿开城墙半分,可见统万城之牢固,超乎想象。但就是如此雄伟的都城,却如昙花一现般,在十余年间,就被攻陷,并逐渐湮灭于茫茫的沙漠之中。到了现代,恐怕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在陕西与内蒙交界的那边不毛之地中,居然还深埋着一座曾经令天下人闻名而惊心的都城。
退隐于沙漠深处的白城子早已沦陷,而强悍的大秦帝国也只能在历史的烽烟中回味自己的辉煌,在赫连勃勃和秦始皇高大伟岸却略显冰冷的身影背后,却躲着一个不起眼的人,真切而温和,荡涤了时光的尘埃,依旧鲜活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冰和他的都江堰,跨越了时空,无须声名赫赫,无须战功累累,李冰不言,都江堰无语,但他却真正实现了千古帝王们的梦想,让自己的事业千秋万代。
站在都江堰的堤坝上,看着江水浩荡而过,不由得想起了杨慎的名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否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此刻的景致,与这千古的名篇何其相似,任你金戈铁马的英雄,末了也只能变成寻常百姓闲暇时口中的谈资,而他们丰功伟绩的象征,终究也将化为尘土,唯有真正造福民众,顺应民心的,才能成为人民心中永远歌颂的神祗。时至今日,不论朝代如何更迭,李冰都始终被尊为“川主”,而也唯有在四川,李冰取代了传说中的河神,成为人民供奉和敬仰的对象。因为,他给人间留下的,不是严酷的条令,也并非冰冷的枷锁,而是一座泽及后代的水利工程,更重要的,是他伟大的治水思想,真正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尽管我们这些愚蠢的后人并没有理解李冰的精髓,依旧用一种鲁莽的方式来对待我们所依赖的江水和人民,但是,对于明天,我们依旧心存希望。
感谢李冰!感谢都江堰!
篇5:拜道都江堰散文
拜道都江堰散文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这句广告语因准确传神反映了其旅游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已脍炙人口广为传播。相隔20多年再次游历,读岷江清流上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水利工程,我深感是拜水、更是在拜“道”了。
去年秋天有机会陪同北京的几位大学老师去成都,没有顾上到以“天下幽”闻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去“问道”,只走马观花浏览了都江堰工程,虽时已过半年,但我眼前仍常涌动着那一川的碧水。
都江堰的水应该被膜拜!
因开凿分流引水的宝瓶口,玉垒山被劈开一条通道,切分下的小山包叫离堆,传说开凿都江堰的李冰降服了岷江孽龙锁于其下的伏龙潭,后人便在离堆上建了座伏龙观祭祀。登观望去,玉垒山堆绿叠翠,半山上纪念李冰及其子的二王庙红檐朱柱,突兀在绿树丛中,犹如画龙点睛,让这青山顿然充满了人气和灵气。山脚下的岷江水浩浩荡荡碧绿汹涌,被离堆分流后,大半从宝瓶口高唱着流入成都平原,浇灌了1000多万亩农田,超出需求控制的那部分入外江,直走酒城宜宾汇进了长江。单看风景,这绿如翡翠充满激情的水就让人陶醉!
经溢洪排沙的飞沙堰溯流上行三四公里,就是解决江水自动分流的关键工程鱼嘴分水堤。倚栏而观,确如一条大鱼迎水伏卧,将宽阔的江水很自然的分为内江和外江。距鱼嘴不远处有座长约500米的`跨江安澜钢索桥,站在桥上,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这渠首工程三大部分历历在目,清风悠悠拂面,不尽江水滚滚,人的思绪也跨越时空的漫游。
都江堰建于先秦,定名于宋,历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效能,这一工程堪称举世无双。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曾说,“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样的评价的确有理。
都江堰是大智慧的体现。一个地方官上任没有搞形象工程没有用心思去结人脉,首先以地方之力修建了这根除水患为民造福的工程,李冰由此成为了万世敬拜的“神”,这是做人的大境界。都江堰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渠系工程组成了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体系,充分体现了思维的系统化。人要做一个决策、办成一件事也许并不难,但将其放在大的系统中放在时间长河里考察,能经受住考验并能给人以启示,这需要能看到大趋势并能系统化思维的境界。
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都江堰没有雄伟的大坝,朴实无华得“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但却让桀骜不驯的江水完全顺从了人的意愿,应该说“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三字经、“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因势利导,人水和谐这已达到了哲学的高度。“大道无形”,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宏伟壮观的形象,却能感受到高屋建瓴的力量,感受到“上善若水”的启迪。
看起来很简单,但这最后的简单表象是前端一系列精思妙想设计的结果。现在我们许多人也常说最好的管理是简单,但到底什么样才是简单、是要那些环节那些人简单、要怎么样去实现简单,大家都简单了要做的事本身就简单了吗?这些都应该思考和研究,都江堰启示着我们。
没有能问青城山宗教的“道”,但都江堰的水给了我生活“道”的启示。学管理,学科学,都江堰就是一部活教材。
篇6: 都江堰
古人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的,或许你还沉醉在夏的阳光里;或许很不经意间,秋已悄悄地走进了你,你也一走进了秋,都江堰的秋天就是这样悄无声息。
走进都江堰的秋天,你不必为秋天树叶的凋零而痛惜,也不必为秋花的孤独而更加孤独,更不必为大雁的离去而忧伤……在都江堰的秋天里,你只需看秋的色彩,听秋的心声,感秋的心跳,赏秋的美景……
走在小路上,石桥边,棵棵青松依然昂首挺胸,笔直笔直的,像许多守卫边疆的战士一样直直地挺立着,面容坚定而强韧,丛丛翠竹依然精神抖擞,瞧!是谁那样赶趟儿似的给枫叶姑娘换上了红花衣?你瞧她似害羞地涨红了脸,像一位少女似的。
走在街道上,两旁的梧桐树不知是什么时候换上了“皇帝装”,树叶黄得像金灿灿的油菜花儿,十分引人注目。闭了眼,好像满树的油菜花的气息已向你袭来,钻到你的全身上下。
走进都江堰的树林,远远传来了麻雀们窃窃私语的声音,偶尔,还可以偷听到秋蝉动人的曲子,到了夕阳西下时,你会惊奇地欣赏到一曲优美的田园歌声,闭眼倾听,原来是莺的歌唱……也许你还意犹未尽,那你更幸运了,在每一个角落里,那些叫不出名字的虫子们会不约而同地为你合奏……此时此刻,你是否已融入了大自然?
轻轻地走过小溪,轻轻踩着青青的草儿,悄悄的来到田野。这时,一股泥土的芬芳便伴着清风扑鼻而来,细闻,还带着丝丝麦穗的清甜。远处几个农民伯伯打扛着锄头,略弯下腰,轻轻抱起一把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这时,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那种丰收的笑。
这就是都江堰的春天,一个丰收的、金黄的季节,这里的秋天五颜六色,青松发出绿的气息,枫叶换上了红衣,梧桐也换上了威严的“皇帝装”,动物也都放声高歌。
篇7: 都江堰
我通过电视看到了仙气腾绕的一条大江,从字幕介绍中我知道了它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的岷江。我觉得很稀奇,于是便让爸爸妈妈带我去都江堰游玩。就这样,国庆假期,我们一家人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都江堰之行。
一到都江堰,我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住了:一条波特汹涌的大江犹如万马奔腾,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了起来。看到这情景,我不禁想起了清朝诗人黄俞写的诗句:“岷江遥从天际来,神功凿破古离堆”。
这时,我戴着的景区自动讲解器开始了它的工作。通过它的介绍,我知道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战国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大家修建起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洪灌溉。通过对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消除了水患。直到现在,它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听到这里,我不禁对李冰父子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智慧与努力,就没有我们现在美丽富饶的天府之国。
接着,我们游览了壮丽的飞沙堰,走过了长长的金刚堤,看到了天下奇观--鱼嘴大坝,还登上了纪念李冰父子的二王庙,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夫妻桥。在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两岸行人可以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老百姓为纪念何氏夫妇,又将安澜桥称之为夫妻桥。240多公尺的桥身悬挂在滔滔不绝的岷江之上,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望。只用几根铁索连接的桥,看似那么的摇摇欲坠,却能一次容纳500人同时于桥上通过。站在安澜桥上,看着岷江在两侧的山谷中咆哮穿行,被灌溉的渠道纵横交错,让我情不自禁吟诵出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此刻,我仿佛看见了两千多年前人们修建都江堰的场景――大家齐心协力,运用智慧和神力,建成了这个千古奇观!
时间在流逝,但历史不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泯灭。人们不会遗忘历史,并且会永远歌颂它!就像李冰父子的历史功勋,他们的名字就像所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样,在广袤的大地上熠熠生辉,永留人间!
篇8: 都江堰
踏着厚重深沉的青石路,循那逐渐清明于耳的淙淙涛声,长青的丘陵逐渐雄阔,迄今已两千多年的都江堰伏龙观殿宇,正矗立于参天古木间。
两千多年――就连那盘踞峻岭的长城,震撼豪壮的兵马俑,也仅是勉强与之比肩。城楼古瓦早已不供人t战鼓雷;雄猛石人亦仅承蒙赞叹美誉;而“天府之国”,至今仍源源不断地索着都江堰的灌溉。
此刻,我眼前的都江堰,便是翻卷的岷江水咆哮出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史迹:
史载公元前两百多年,李冰踏上有着“泽国”之名的大秦蜀郡,时任蜀地郡守。此时在青衣郡守的眼前,是险峻的穷山以及野马脱缰般的岷江。江水泛滥之时,这里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
面对饱经水患之苦的蜀民,李冰深知,治水,是唯一拯救这方土地的方法。他以一位郡守的心切,投入了一个治水的庞大任务。没有官位厚禄,没有丰富的水利知识,他决定用自己的毕生,进行一次博弈,只为驯服那湍急的江流。
道家云:“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李冰眼中,也许“治水”以土掩水,便是对险丘与湍江施以时间的调配。当然,在遥远的公元前,即便拥有再丰厚的水利知识,也支撑不起一个如此浩大的工程。手中不仅得有治水长钗在握,还需执起学研的笔。不过李冰的学堂,是眼前狂放的江;他的知识,是来自于江流山野的智慧。他以生命为资费,用人类天生的求知,去探索待人发现的秘密。
定堰位、观江律、筑坝堤……治水的韬略在时间磨砺中终于展露出锋芒:“深淘,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也许当时的人们尚未知晓,一个跨越时间长河的奇迹正在发生。不过,蜀郡的山田沟壑印刻下他的灌溉,岷江的涛声久久回荡着他的呼号。李冰用自己的学识,带领蜀地百姓筑起一座两千年不倒的不朽工程。岷江湍急如初,然而狂啸的江水追逐着,却再没有奔腾错了方向。分水堤、宝瓶口、溢洪道,至今仍相辅相成、互功互用。
都江堰的筑成,几乎耗用了李冰的大半生,换来蜀地此后的沃野千里。如今伏龙观内,李冰石像巍巍而立,泛青的石柱雕刻出他手握治水令,俯眺岷江时深远的目光和暮年面对富足蜀郡时欣慰的笑……
篇9:都江堰
都江堰_作文
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是李冰父子用血汗创造的奇迹。我原来以为它只有水美,却没有想到那儿的'水美,山美,树美,人更美。
我们沿着山路拾级而上,路边绿树成荫,花木繁茂,知了的叫声连成一片,加上山下的小溪流水潺潺,山上郁郁葱葱,好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我们先来到半山腰的二王庙。那里还没有正式开放,可炉子里的蜡烛滴下来的蜡油已经有了一水桶,似乎永远都不会结住。
我们又沿着小路来到了安澜索桥,看着摇摇欲坠的桥,桥下急匆匆的内江水,江面上还不时卷起一个又一个旋涡,看着就令人胆寒,使人望而生畏。我扶着摇摇晃晃的桥拦,一步一步前进,不平稳的木桥都令游客像是在跳舞。
在一条小河边,人们都在喂鱼,我也找了个没人的地方喂鱼吃饼干.起先只有两三条在吃,后来那几条向同伴望了望,好像在说:"快来吃,这儿食物。"于是,鱼就多了起来。
我放一块饼干,鲤鱼们就争来争去。它们一个趴在一个的背上,努力去争吃饼干,饼干被哪一条幸运鱼吃掉了,鱼儿就会挤到它身边来.这鲤鱼也真怪!我把饼干放下去,它们就围拢起来,里一层,放一层,上一层,下一层,总共有十多层,多像一朵艳丽的鲤鱼花啊!
有一次,我放了一块较大的饼干,有一条鱼把它衔住了,因为太大,不能一口吞下。只好馅着,又一条鱼游过来了,也衔住了饼干,两条鱼争来争去,鱼尾巴甩起的水花把我的手也溅湿了,最后两条鱼没吃到,倒被另一条大鱼一口吞下大饼干。
我喜爱都江堰,爱它的山水美;我敬畏都江堰,畏它的水急桥摇,我崇敬都江堰,敬它的浩大,与建造者的伟大。
篇10:都江堰
都江堰
都江堰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和灵岩寺等.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科学大观园 英文刊名:GRAND GARDEN OF SCIENCE 年,卷(期):2008 “”(12) 分类号: 关键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