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soup”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中山桥的说明文,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中山桥的说明文,供大家阅读。

中山桥的说明文

篇1:中山桥的说明文

我的家乡有一条穿城而过的河———黄河,滔滔黄河之上,有一座雄伟的桥———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桥身由五个弧形拱顶组成,美观大方,坚固耐用。

中山桥的前身始于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明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到今天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留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十三年,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30。669万两,由德国人德罗、美国人满宝本做技术指导,将浮桥改建成了长233。3米、宽7。5米的黄河第一铁桥,初名“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

中山桥架起了南北两岸的交通,桥上汽车穿梭,行人漫步。行走在铁桥上我无比自豪!

中山桥的夜景更是迷人,每到夜幕来临时,桥身上那一个个闪亮的小灯泡,像珍珠、似宝石般地撒满黄河,把夜晚的黄河装扮得格外美丽!

中山桥,是家乡一颗璀璨的明珠,愿这颗明珠和我们美丽的家乡一起成长!更加灿烂!

篇2:兰州中山桥说明文

中山桥在兰州的黄河上,长2333米,宽7.米,建于公元一九O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建造时动用国库银30.669万两,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

修建铁桥所用的钢材、水泥等材料都是从德国购置,海运到天津,由京奉铁路运到北京丰台火车站,再由京汉铁路运到河南新乡。从新乡取道西安,分36批,是用马车运到兰州的。

中山桥不但经受了三次黄河特大流量的考验,而且在1949年8月26日的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XX党军车,车上弹X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300多人星夜抢修。

一九五四年,人民政府还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钢架拱梁,使这座古老的铁桥不仅变得坚固耐用,而且还威风凛凛,绚丽壮观。

篇3:中山桥作文

今天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中山桥。

中山桥位于兰州白塔山下的黄河上,是我们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桥长约233米,宽约7。5米。

在春节期间,黄河大桥被打扮得焕然一新。每根灯柱上都挂着一个小小的灯笼。在相对的柱子上空悬挂着一条条造型独特的彩灯,桥头的梅花“盛开了”,红的、粉的,虽然是人工制造的,但是完全可以以假乱真,还发出一种清香来,引得行人纷纷驻足观看,像是被“花仙子施了魔法”一样。

夜幕降临,桥上的灯全部点亮了。小红灯笼流动着红色,大桥上空的彩灯五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但是眼睛还是不停的看着中山桥。桥南的花坛里闪烁着蓝色的灯光,变成了蓝宝石的海洋。花坛中间的松树上有无数彩色的“星星”在发光,那几颗梅花树变成了灿烂的火树。色彩王子把这里变成了他的王国。他把这儿变个样,把那儿变个样,可真是漂亮。

早上的中山桥上人山人海。小孩玩耍,大人拍照,画画、晨跑、观看黄河……这时欢乐女王来了,人们有说有笑,你我客气地问好。晚上,安静娃娃来了,人们都被他的魔法变睡着了,中山桥还是光彩夺目。黄河也很乖地陪着安静娃娃入睡了。

中山桥可真美!大家快来看看吧!

篇4:中山桥作文

我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位于兰州市市中心,横跨在黄河之上,第一眼看到它就感觉非常的雄伟壮观。对了,它就是被誉为“黄河第一桥”的中山桥。

暑假的一天,趁着全国口琴比赛的间隙,我有幸来到了“黄河第一桥”--中山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穿棱在中山桥上,古朴又不失现代化气息的中山桥有着用四个厚重的石墩做成的桥墩,桥面是用铁板组成的,透过桥栏,只见奔腾的黄河水似脱僵的野马,川流不息地向东流去,令人心旷神怡。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中山桥开启了绚丽多彩的灯光秀,玫瑰红的、祖母绿的、柠檬黄的、宝石蓝的、葡萄紫以及荧光白的灯光交相辉印,在蓝宝石般天空的映衬下,璀璨的灯光把中山桥装点得五彩斑斓,变幻莫测;两岸的灯也亮了,照得岸边的垂柳一闪一闪的,桥上的灯和岸上的灯倒映在河水里,夜光灯在天空中闪闪发光,激活了深蓝的夜幕,流动的黄河水和五彩的灯光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如梦如幻、如痴如醉的美景。

我想近距离感受母亲河,便走到黄河岸边,一边听着黄河水翻腾的哗哗声,一边用心在河边的泥土上画下了一颗爱心,此刻我心潮澎湃。

中山桥,虽然它经历了近百年的风吹雨打,但它依然默默地守护在黄河之上,保佑着城市祥和安宁。如今它已成为兰州这座城市的一个象征,吸引着全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它让黄河更增添了一份光彩!

中山桥的说明文(共11篇)看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去“黄河第一桥”看一看呢?

篇5:桥说明文

上课了,杨老师神神秘秘地从一个塑料袋里拿出来一张16开的白纸,又拿出来三个墨水瓶盒放在了讲桌上。同学们都猜不透杨老师的意图,只好等待下文。

杨老师终于揭开了谜底,原来他是想考评一下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要求我们用其中的两个墨水瓶当桥墩,用这张白纸做桥面来搭一座桥,然后把第三个墨水瓶放在桥面上,只要桥不塌就算成功了。

老师先叫了田婕来搭桥,田婕慢慢腾腾、目无表情地走到讲台前,把两个墨水瓶放在两边,然后把纸平放在两个墨水瓶上,老师轻轻地把另一个墨水瓶放了上去,只听“咕咚”一声,墨水瓶一个跟头翻到了讲桌上,桥也塌了。田婕没有成功。

我也想试一试,便举起了手。老师叫了我的名字,我走到讲桌前,先把纸折出一道边,然后把纸翻过来对齐刚才折好的边再折一道边,如此循环往复地对折,把一张16开的白纸折成了一个个连在一起的“W”型,我把两个桥墩放得很近,把纸搭上,然后把墨水瓶放了上去,桥面托住了墨水瓶。我正暗自得意,不料老师拿起墨水瓶放在了桥边上,墨水瓶掉了,桥面也立了起来。我功亏一篑,没料到老师会来这一手,只好悻悻地回了座位。

又上来了一个孙立志,他把纸横折一次,竖折一次,最后折成了一个长方形的小纸条,横放在了两个墨水瓶上。同学们都睁大了眼睛等待最后的结果,奇迹出现了,墨水瓶稳稳地站在了桥面上,孙立志成功了,同学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浅显地懂得了一点知识,改变一个物体的形状,缩小它的面积,它就会有可能承受更大了力量。

简单的一个搭纸桥的游戏,就有这么多奥秘,看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揭开呀!

篇6:桥说明文

说起桥来,那真是太熟悉了,因为我们地处江南水乡,桥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老家有桥,叫青龙桥。是一座现代的公路桥,这座桥很宽,车道可以并行四辆车,两边可以行人,并排走三个人,不觉得挤。

桥的两端有护栏,护栏的上方有几头小狮子,有的张牙舞爪,好像在给另外几头狮子作表演;有的抱球玩耍,好像在炫自己的球技;还有的屈腿静坐,似乎在等待他的朋友前来……。各式各样的,没有一只狮子是重复的`。据大人们讲,桥上放狮子是为镇住河妖、小鬼,保一方平安。

在狮子的下面栏板上有一些花:有牡丹,它象征富贵;有康乃馨,它象征着亲情。桥两端的栏板还各刻有一些苹果,估计也是保佑平安的像征吧。

去年的春天,我们回老家看望了那座桥。它是多么美啊!我踏着桥面的水泥路,扶着护栏,看见了川流不息的车流和熙熙攘攘的人群,桥下面是清澈见底的河流,偶尔还有一些小鱼的影子。踩在钢筋混凝土的桥面上,和着微风,好不舒服。

书上说,古代造桥没有起重机,也没有汽车,就靠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铸成,即便是建成一座小桥,也是非常浩大的工程。而现在我们造桥,设计到完工只需要几个月,而且坚固、美观、大方。

科学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利,现在的桥也越来越先进,我们的家乡也越来越美。

篇7:桥说明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一群蚂蚁把采到的叶子都运回家。它们走呀走,突然,蚂蚁队长说:“停!”这会儿大家都撞在了一起。一只蚂蚁惊讶地问队长:“出什么事情了?”只见队长左看看,右看看,然后小声地说:“前面是悬崖,有一根树枝搭在上面,我先走过去,看看能否过得去。”说完,蚂蚁队长走了过去,在树枝上跳了几下后,松了口气告诉大家:“兵蚁、工蚁们,你们放心走过来吧。”大家都走了上去。突然,树枝一下子断了,蚂蚁们都掉到了悬崖上。

正当大家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队长发现了地上有几张报纸。它灵机一动,告诉大家,我们有救了。它指着地上的报纸说:“你们看看我们能不能用报纸来做点什么,让大家坐在它上面飞出这悬崖呢?”蚂蚁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折大象,有的说折大球,队长听了直摇头说:“不不不,这些都不行,这些能让我们飞出去吗?我们要折的是大飞机,大家坐上它才能飞出这里。” 大家争先恐后地忙了起来。不一会儿,几架大飞机折好了。

大家坐上的大飞机,像风一样飞出了悬崖,飞呀飞呀,飞过了高山,飞过了丛林,飞过了小池。正当大家满脸欢笑的时候,一阵风吹了过来,飞机控制不住方向,撞向了河边的石头上。大家被撞的鼻青脸肿、头昏脑胀的。等大伙们都回过神来时,天快黑了,队长建议:“大家先在岸边休息一下,等天亮后再找回家的路。”大家们异口同声地说:“好!”

夜静了,奔波一天的大家都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太阳慢慢地升起来了,大伙把留下来的报纸折成了大船。坐上大船,顺水而下,找到了自己的家。

篇8:桥说明文

我的家乡在河南。家乡的小溪像一条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身上。

小溪多,桥多。桥连接着一个村庄与另一个村庄,连接着一户人家又一户人家。如果串门或者是提着篮子上街去,不经过十座八座小桥才怪呢!

家乡的桥大多是水泥桥,造型却千姿百态。最简单的是过户桥,一块长水泥板横在小溪上搁两端,把两户或者几户人家连起来;最漂亮,最有气派的要数单拱桥,桥洞和它的倒影像个很大的圆饼,桥栏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桥的两端雕塑有石狮子,口中衔着圆球,威风凛凛。夏天人们坐在桥栏上乘凉,一边聊天一边欣赏风景。有时,水干了,你在桥下面登上一张床,格外凉爽舒适,简直是自然空调。那光景,会使你怀疑是不是进了月亮婆婆的家呢。

家乡桥的名称也美极了:骆驼桥,石板桥,仙女桥,爱心桥,夫妻桥……大人告诉我,骆驼桥,石板桥这是按桥的形状来命名的;仙女桥,夫妻桥是就跟民间传说有关了。至于爱心桥是我家乡的一个爱心人士做生意发财了献爱心造的桥。不同的是桥上雕有各式各样的图画,字体,没有重复的,内容和风景跟桥相映相衬,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整个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桥头上打扑克,猜谜,讲故事;玩腻了我们趴在桥栏上往水里丟石子,听石子落进水里的“扑通”声,往下丢树叶看树叶像小船一样载着童年的梦想漂流远方。下小雨天,我们打着伞在桥边钓鱼,摸田螺,搬小虾。实在要累了,就躺在桥栏上望天空中飞翔的大雁……

长相忆,最忆家乡的桥。

篇9:桥说明文

颐和园那座大名鼎鼎的十七孔玉带桥,桥的造形优美,远远望去,好像一条金玉带飘落在昆明湖上。

而我今天要向大家介绍的,却是我姥姥家古城新区广场的十七孔桥。

这座十七孔桥,虽然没有那么大名鼎鼎,但也非常美丽:桥的围栏如同白玉做的一样,虽然没有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上那些千姿百态的石狮,但上面雕刻的花纹也是精致绝伦;而那十七孔也甚是漂亮,如果能够折叠起来必是分毫不差;那湖中的倒影虽然模模糊糊,但却有一种朦胧的美。

既然桥这么美,那它周围的景色肯定也差不了。十七孔桥中间正对着喷泉,如果运气好还可以看见“一飞冲天”的超级喷泉,能喷几十米高呢。而喷泉的形态也是千变万化,有皇冠,有风车,还有好似风吹垂柳的形态……无奇不有。

广场上还有亭子、小木桥等各种仿古建筑,在这里和表姐一起租一辆双人自行车边骑边赏景,那才是悠闲啊!

这美丽的广场是一片水泥森林里的一小块“净土”。现在,古城新区越来越现代化,高楼大厦林立,到广场来走一走,还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到了晚上,这里有跳舞的大妈们,有一对对的恋人,还有很多嬉戏的孩子。

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国古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我仿佛在现实与梦幻之间穿梭,白天,它看起来朴实无华,而到了夜晚,在流光异彩中,它散发出了迷人的气质,一下子变得绚丽起来,仿佛来了一个华丽的大转身,让人沉迷其中,仿佛置身于月亮上的广寒宫一般。

无论是颐和园的十七孔桥,还是古城新区广场的十七孔桥,哪一座十七孔桥,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各有千秋,我们寻找美,何必舍近求远?

篇10:中山杜婆桥

中山杜婆桥 -资料

杜婆桥位于沙溪镇涌边村东面,始建于宋代,据《香山县志》(同治志)记载:“婆石桥在婆石村,宋时杜氏媪建,明崇祯间乡人高光谟、刘巽乾、汤斯汉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署县舒均再修。同治五年(1866年)涌头、水塘头、岗背、婆石、涌边、后山六乡重修,

资料

(暴志、祝志云:婆石二字殊无取义,疑如谭婆桥之例,称杜婆石桥。传者去其一字也,或云桥跨涌名蒲石,婆乃蒲之讹。)”1986年,旅居海外华侨李炳坦、李铨波昆仲等捐资重修,并为杜氏媪树立碑记,复名杜婆桥。

该桥为三孔石桥,长19.1米,宽2.5米,主桥用5条花岗石条铺成,花岗石桥礅。该桥西南、东北走向,各有7步级。因多次重修,现存结构主要为清代建筑。

篇11:兰州中山桥导游词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位于滨河路中段北侧,白塔山下、金城关前,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是兰州历史最悠久的古桥,也是5,464公里黄河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因而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铁桥长233。33米,宽7。5米,有6墩5孔的铁桥,桥上飞架5座弧形钢架拱梁。其前身始于明洪武5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七里处建的浮桥名叫镇远桥。根据清道光“兰州府志”记载,该桥以二十四艘大船贯连,浮于河面,冬拆夏设。严冬时黄河结冰,车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移浮桥至西10里处,称“镇远桥”;明洪武(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遗存重10吨,长 5。8米的铸铁桥柱“将军柱”三根。清光绪33年(19),清政府在兰州道彭英甲建议和甘肃总督升允的赞助下,动用国库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由德商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 导,建起了长达233。33米,宽7。米的黄河第一座铁桥,初名“兰州黄河铁桥”。1942年改为“中山桥”,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铁桥,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兰州中山桥简介

兰州中山桥俗称“中山铁桥”,“黄河铁桥”,旧名镇远桥,甘肃省兰州市位于滨河路中段白塔山下,被称为“天下黄河第一桥”。

它建于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工程由德国商人承建,共花了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桥两端分别筑有两座大石坊,上刻“三边利济”和“九曲安澜”。桥有四墩,下用水泥铁柱,上用石块。弧形钢架拱梁,是后来进行加固工程时增建的。1919年,铁桥受战火影响,中断了11个昼,后经补修而复通。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桥名沿用至今。

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1372年(明洪武五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黄河浮桥,也就是的中山桥的前身。

1376年(明洪武九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兰州卫指挥杨廉将浮桥移至现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兰州还存有建桥时所遗的重10吨.长5.8米的铸铁浮桥柱3根,人称“将军柱“.柱上铸有”洪武九年.岁次丙辰.八月吉日.总兵官司卫国公建斯柱于浮桥之南.系铁缆一百二十丈”的字样.

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总办甘肃洋务的彭英甲奏清朝廷,批准修建黄河铁桥,并在1906年十月以16.5万两白银包工包料的总价承包给德国泰来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国人满宝本.德国人德罗作技术指导,合同规定:“铁桥长233.3米.宽7.5米,自完工之日起保固八十年”。黄河铁桥竣工后,实际耗银30.669万两。初名“兰州黄河铁桥".

1942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名为“中山桥”。

1949年8月26日,在解放兰州战役中,炮弹击中了过桥的两辆国民党军车,车上弹药爆炸,大火烧毁了桥南端18节木桥面和部分纵梁。军管会组织了三百多人昼夜抢修,抢修后虽恢复了通行,但人行桥上桥面晃动不定.已难以担负日益繁忙的运输任务。

1954年,人民政府对铁桥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梁,使铁桥显得坚固耐用,气势雄浑。

2006年,国家文物局将中山桥定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