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na不熬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一年来全国二胎政策怎么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一年来全国二胎政策怎么样,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与分享哟!

一年来全国二胎政策怎么样

篇1:一年来全国二胎政策怎么样

一年来全国二胎政策怎么样

生育意願釋放 部分公立醫院產科孕婦建檔一號難求

在9月底召開的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一次座談會上,國家衛計委副主任王培安介紹,目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平穩,生育狀況與政策調整前的預判基本吻合。

王培安介紹,今年我國公民的生育登記申請數量明顯增加,出生人數呈明顯增長勢頭。上半年全國出生人口831萬人,同比增長6.9%﹔ 兩孩出生比重為44.6%,與去年相比,上升了6.7個百分點。

在北京、廣州等大城市採訪發現,全面兩孩政策落地后,兩孩生育意願逐步釋放,不少公立醫院產科孕婦建檔一號難求。

近日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產科大廳看到,張貼的通知顯示,預產期為明年6月10日前的產科建檔挂號均已沒有名額。北京朝陽區婦幼保健院產科工作人員介紹,明年5月前的產婦建檔都已滿額。

在一些省份的市縣調查發現,兩孩生育較為“冷清”。安徽省一縣級市衛計委負責人介紹,年初當地組織兩孩生育意願調查顯示,願意生育兩孩的佔20%,因此預計全年新增兩孩出生人口在人左右。但到10月份,當地同比出生增加人口僅555人,遠低於預期。

育齡人群面臨三大壓力 高齡夫婦生育風險引關注

新修訂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明確,國家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但是,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不少育齡人群還是存在不敢要、要不起的心理矛盾,在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彭希哲教授看來,他們的選擇基於三大壓力:經濟壓力,照料子女的壓力和女性自身事業上發展的壓力。彭希哲認為,要解決他們的問題,就需要從公共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公共政策應當發揮更多的.作用。比如從經濟角度,以家庭為單位的所得稅制度的改革,家裡有兩個小孩或者家裡要照料老人,家庭的所得稅減免應當增加。比如公共服務,既然希望大家按照政策來生育,主要的后顧之憂如托幼服務等不解決不行。整個公共服務的錢要增加,才能讓育齡人群想生、敢生,也最后能生出來。”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后,高齡夫婦生育風險問題也引起專家和公眾的關注。10月25日,國家衛計委在其官網發布《關於加強生育全程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若干意見》,指出在“十三五”時期,將加快產科醫師、助產士人才培養,力爭增加產科醫生和助產士14萬名,並提到,要著力提升孕產婦和新生兒危急重症救治能力,盡快擴增產科床位。

全國婦幼衛生監測數據提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6%。中國衛生法學會理事鄭雪倩表示,孕產婦死亡率的高增長,無疑加大了對婦幼健康服務資源調整的壓力。“雖然政策放開了,但對大家的宣傳教育,大家對二孩的正確理解,以及自己身體適不適合二孩都沒有考慮成熟。”

河北大學教授王金營認為,調整、完善公共政策的資源配置,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而應考慮將優質的醫療和教育資源合理配置,使得各地區都能得到充分使用,讓人們有條件按政策生育。“需要進行公共政策的改革,特別是就業政策、稅收政策、收入分配包括教育資源的配置,需不需要完全靠市場的機制?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跟足球市場一樣,進行轉會制,不能都集中到一些地方去。這些改變應該使得促使人少生的因素減少,並且要減弱,鼓勵人們按政策生育,使人們生得起、生得好、養得起,二孩政策實施才能理想,或者效果更好一些。”

篇2:二胎政策作文

二胎政策作文

众所周知,中国是人口大国,为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于1980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因此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逐渐出现了老龄化严重、人口结构断层的问题,我国又于20xx年开始实施“全国二孩政策”。

这一政策出台后,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而在这些反对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全面二胎政策出台后,很多父母想要再生一个孩子,希望当自己老了之后,孩子可以有个依靠,不至于孤苦伶仃。可是这原本非常好的想法,到了孩子那里,却似乎行不通。有网友爆出家中孩子因此哭闹不停,甚至说出“你再生一个,我就”等令人发指的言语。因此引起了众多网民对“二胎到底该不该生”的热议。

在此,我个人意见是二胎政策应全面落实,实施。

我也是千千万万独生子女中的一员,所以我深知那些天真的`小朋友们想法:害怕父母再生一个弟弟妹妹,原本属于自己的爱就会被分走,甚至父母就不爱自己了。对此,我认为这种顾虑是完全没必要的,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我相信每位父母生了二胎之后,不仅不会减少对自己的爱,反而会更加关注自己的成长。

每个拥有二胎的家庭中的孩子,我相信都会拥有一种独生子女所没有的美好品质———谦让。现如今,很多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家中所有长辈的关注焦点都在那一个孩子身上,因而有了不让做任何家务,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等过分溺爱的行为,培养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祖国花朵。请问这样的温室中的花朵该如何步入社会?如何挑起振兴国家的大梁?如何让中国屹立于世界之巅?从这方面来说,再生一个孩子显得尤为重要,使孩子树立自己不是全世界的重心,地球离了谁都会转下去的观念,变得更加坚强。

拥有第二个孩子的父母,也应该对两个孩子一视同仁,比如婴儿吃的奶粉,如果大的孩子想吃,虽然知道他吃了并没有意义,但请不要拒绝他的请求,避免产生爸爸妈妈对弟弟妹妹比对自己好的认识。我相信,他说他想要吃,只是想要知道父母是否还重视、爱自己,过段时间你让他吃他都不会吃了,因为目的已经达到,没必要再吃那些不适合自己的食品。

子孙满堂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好传统,不遵循这种美好传统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只有这些,何乐而不为呢?

篇3:开放二胎政策

“单独二孩”政策在各地落地至今已满一年,“政策遇冷、申请人数远低于预期”的质疑声却不断传出,甚至有学者提出,中国目前面临掉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危机,迫切需要立即全面放开二孩。

“我国距离‘低生育率陷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

北京晚报:“单独二孩”政策启动以来,“政策遇冷,申请人数远低于预期”的质疑声不断传出,对此您怎么看?

翟振武:不少人认为“政策遇冷”,主要是因为对这个问题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直接拿政策实施几个月或一年左右的申请人数去跟1100万进行比较。

事实上,1100万是“单独二孩”实施前,相关摸底调查所得出的目标人群数量,也就是“单独”且已育一孩家庭中的育龄妇女数量或者说是夫妇数量。其中,生育二孩的意愿约为60%。按此计算,“单独二孩”新增出生人口的总量约为660万人。我们还应意识到,二孩生育并非一年完成,通常需要4到5年的时间,平均下来,预计每年新增出生人口大概在130万到160万。

同时,“单独二孩”的申请也是循序渐进的,数量一直在稳步增长。从全国来看,各地启动时间有先后之别,平均是在去年三四月份正式开始实施。根据国家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来看,截至去年11月底,全国共有98万对单独夫妇申请再生育,去年底,增加到106万左右,而今年1月底的最新结果显示,申请人数已经达到115万。按照每月8万左右的增长速度来看,到今年三四月份,也就是政策正式实施一年,至少可以达到130万,与之前的预期基本相符,并未出现所谓的“遇冷”。

北京晚报: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平均每个妇女在育龄期生育的孩子数)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率陷阱”,在您看来,是否存在这样的危机?

翟振武:中国现在的总和生育率比较低,这个说法是对的。之所以比较低,与实行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只要政策进行调整改革,总和生育率就会有所回升。比如,“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已经有一百多万人申请,由此带来的新增出生人数将会让总和生育率提高0.1到0.2。

而目前总和生育率只有1.4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出生人数计算,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约为1.499,为1.513,又提高至1.579。如果按照20预计接近1800万的出生人口数量推算,总和生育率将达到1.7左右。可见,总和生育率上升的趋势还是十分明显的。等到全面放开以后,总和生育率将逐渐接近较为理想的1.8。我国距离“低生育率陷阱”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

真正的“低生育率陷阱”是指人们主动选择不生造成的低生育率,这往往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程度、城市化、教育等相关。目前,中国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当然,从长远来看,中国也会有那么一天,在没有政策限制的情况下,总和生育率自然下降到低生育率陷阱的临界值,等到那时候再来讨论应对策略更符合实际。

“全面二孩,目标人群至少1亿”

北京晚报:有人提出,年轻一代的生育观念正在发生变化,与70后相比,80后、90后的生育意愿普遍偏低,尤其是面对现实压力,真正选择生育二孩的家庭会越来越少。

翟振武:从最新的全国调查来看,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并不低,甚至明显高于35岁以上人群。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单独一孩人群生育二孩意愿大约为45%左右,而35岁以下人群的生育意愿达到60%至70%,其中,30岁左右的人群生育二孩意愿更强。

另外,最近媒体也针对网友进行了生二孩的意愿调查,将近30万人参与投票,选择愿意生二孩的占到57%。尽管这样的调查并不一定准确,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网民,尤其是年轻群体的生育意愿并不低。

而生育意愿的确并非都会最终转化为生育行为,其中,既有身体方面的因素,包括年龄、继发性不育等问题,也有经济上的考虑,毕竟现在生孩子的成本确实比较高,特别是在大城市,房子、照料、工作发展等都可能成为影响人们选择生二孩的因素。但在广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生二孩的现实阻力相对小一些。因此,从总量来说,还是可以维持在比较稳定的水平。

北京晚报:关于全面放开二孩,一直都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应当立即启动,还有人觉得现在已经晚了,早就应该实施,而您在这个问题上一直态度谨慎,究竟何时才是恰当的时机?

翟振武:首先需要明确,我从来不主张长期实行“单独二孩”政策,也不反对全面放开二孩,而是认为应当全面论证、充分考虑,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时机进一步放开。

如果提前几年,从就放开,那么,很可能出现出生人口堆积。而有了“双独二孩”、“单独二孩”这样的政策作为过渡,陆续释放一部分能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错峰或者削峰,等到全面放开二孩时,就会相对平缓一些。

从数量上来讲,双独和单独的人群加起来大概有两千万,而如果全面放开,目标人群至少有1亿,对医疗、教育等配套设施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因此必须慎重,尽可能实现平缓过渡。

“单独二孩”政策实施以后,相关调研和评估一直在进行,三中全会上也已明确表示,将继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我理解继续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其中当然也包含了全面放开二孩的内容。人口政策的调整和完善要依照法律程序来进行,政策出台前有一定的酝酿时间也是必要和合理的。随着累积的生育势能逐步释放,“单独二孩”政策的过渡作用得以显现,我个人认为,“十三五”期间(―),全面放开二孩的条件将会变得更成熟。

“全面放开以后,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要逐步取消”

北京晚报:一些按照政策生育二孩的家庭发现,如今还有不少独生子女优惠政策,“二孩”反而在入学等方面“受歧视”,今后全面放开,是否会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

翟振武:由于目前处在“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过渡时期,原有的一些关于独生子女的政策还在继续维持,包括发放独生子女费,对自愿选择只生一胎的奖励,独生子女优先入园、入学等等。这些政策对于符合规定生二孩的家庭来说,的确不够公平。短时间内之所以未做调整,是因为目前并非最终状态,过渡时期结束以后又要改,频繁的政策变动会增加社会成本。我相信,等到全面放开二孩以后,会对相关政策加以梳理,过去只有独生子女享受的优惠政策要逐步取消,既不刻意奖励只生一个,也不允许多生,引导人们按政策生育,只要符合规定,孩子在入学等方面就应享受平等的待遇。

当然,这样的调整也要考虑一定的时段。比如政策放开后,30岁以下的人群还只生一个,那可能就不再奖励了,不发独生子女费,今后如果“失独”,国家可能也不再发放专门的补助;而对于高龄妇女而言,原来生一个有奖励,现在政策放开,允许生两个,但年龄所限,无法生育,奖励还要继续。今后如果“失独”,国家依然有责任和义务对其提供帮助。

篇4:二胎政策新动向

一年来全国二胎政策怎么样

计划生育不动摇,完善政策不等于“放开二胎”

放开“单独二胎”的传闻,引起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下简称“卫计委”)的高度关注。一周之内,卫计委宣传司先后三次回应此事,明确表示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不动摇。

8月2日,卫计委宣传司司长毛群安在回应中强调,考虑到我国国情,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但他并未否认放开“二胎”,而是透露卫计委正在研究提出完善生育政策的思路和方案,新方案将以我国目前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为考量。

毛群安的这一回应并未平息围绕此事的议论,而是引发了更多的猜想。8月6日,毛群安再次面对媒体解释此事,强调生育政策十分庞杂,完善政策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二胎又有放开的迹象”。

8月9日 ,卫计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传司副司长邓海华表示,卫计委对完善生育政策进行了大量的调研论证,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将积极稳妥推进。

从卫计委的三次表态中可见,我国对于现行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进入调研阶段。但这是否包括调整二胎政策,还要等待时间来验证。

对于卫计委的表态,有专家分析认为,全面放开二胎是早晚的事,根据我国在很多领域的成功实践经验,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也极有可能会采取分步走的策略,然后在适当时机全面放开。也有观点认为,卫计委的表态虽然含糊,但也没有一口否定,似乎是给近几年“全面放开二胎”的可能性“留了一个口子”。

我国生育率接近超低水平,本世纪末人口或仅剩7.5亿

对于是否应该放开二胎,在学界的争议最为激烈。

综合人口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4至1.5之间,也就是我国一个妇女平均生育1.4至1.5个孩子,接近于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俄罗斯等国。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全国总人口13.40亿,0至14岁人口占16.60%,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比人口普查的数据下降6.29个百分点。

年轻人口比例的下降,将会造成未来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推动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或将消失。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末,我国15至59岁(含不满60周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减少345万人。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

在专家们看来,这已经意味着我国的人口红利进入拐点,将呈逐渐收缩的态势。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认为,人口红利下降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社会上吃饭的人越来越多,创造财富的人越来越少,储蓄率会大幅下降,转化为投资的资金变少,整个经济的增长活力也就会减慢。

有专家预计,若维持现行生育政策不变,中国的总人口在达到峰值后将较快下降,到21,中国总人口规模可能将缩小至7.5亿以内。

考虑到现在的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给中国长远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阵痛,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支持为计划生育松绑。他认为,实行“单独二胎”政策,意在让中国的人口结构朝着正常、健康的方向调整,使得新增人口“可以预见,也能承受”。

京沪穗深四地育子成本过高

放开二胎的消息,在普通百姓中的反映各有不同。北京市民刘菲菲对此非常兴奋。她在某网络社区论坛上发了一条帖子――《国家要放开“单独二胎”了,真想再怀个宝宝!》。刘菲菲目前已经有了一个三岁的女儿,但是她考虑到“两个子女可以相互做伴”,就很想再生育一个孩子,“我本身就是独生女,感觉到一个孩子实在太孤单了。”

一上午的工夫,就有二十多条跟帖参与议论。跟帖的网友态度各异,有人喊赞,有人认为近几年政策很难放松,还有人则说,即使“放开了也不想生了”。真正放开“单独二胎”后,百姓的生育意愿是否会更加强烈呢?

专家指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社会结构复杂,因而不易掌握清晰的数据。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双独二胎”的情况。在我国现行生育政策中,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生育二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风笑天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成都五个城市的调查显示。

已婚的双独夫妻中,超过60%依旧只希望生育一个孩子,希望生育二胎的“双独夫妇”只有30%―40%。风笑天说,他通过研究发现,“双独”夫妇的生育意愿与非“双独”夫妇之间也不存在明显差别。

“双独夫妇”的性别、出生年代、文化程度、有无孩子等因素,均与其二胎生育意愿没有关系。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有专家指出,目前中国家庭的育儿成本较高是原因之一。

“一方面与目前的物价水平上涨有关,另一方面中国有望子成龙的传统观点,为了孩子成长、成材,父母们不惜一切代价培养。这两方面都推高了育儿成本。”就在上个月,一份“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行榜”在网上热传,根据这份榜单所做的统计,我国生育成本最高的城市是北京。

一个孩子从怀孕期到大学毕业,共需要276万元;同时,上海、广州和深圳的生育成本也超过200万元。网友“可爱淘”在跟帖中感慨,虽然排行榜中的数据有些夸张,“但真心觉得孩子养不起啊,怀孕到现在,(养孩子)三年得花销有十多万了,对于我们工薪家庭,占到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了”。

篇5:河北二胎政策

河北二胎时代来临

备受国民关注的“两孩时代”终于来了!河北省将从1月1日起,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在生育登记、妇幼保健服务等方面,省卫生计生委将按照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制定我省的实施意见。对于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授权我省人大或常委会进行决定的有关再生育的规定,包括再婚家庭、病残儿家庭再生育等方面的规定,省卫计委目前已经起草完毕,正在履行相关法律程序。妇产专家预计生育高峰将在明年10月份左右出现。

据了解,根据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201月1日以后出生的二孩是合法的。同时,生育一孩或两孩的夫妻均可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法律修改前按照规定应当享受扶助的失独家庭将继续获得扶助。

“全面放开二孩可以提高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有利于实现平衡合理的人口和家庭结构,减缓老龄化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市委党校副教授孔令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其实,围绕着全面二孩放开政策,省卫计委前期已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包括政策实施后带来的人口变量及各个方面的影响,以妥善制定相关的落地政策,确保全面二孩政策的顺利实施。5月30日我省启动了单独两孩政策,今年7月我省对再婚家庭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即允许“再婚前各有一个子女的”再婚家庭进行再生育。但从目前全省申请生育的状况来看,我省符合生育政策的夫妇其生育意愿并不强烈。

篇6: 二胎政策的演讲稿

关于二胎政策的演讲稿

今天在课堂上,看到一优秀学生上课又走神了,不知怎么回事,这段时间她经常走神,再联想起这几天她的作业质量严重下降,所写作业经常张冠李戴,不是抄错数,就是算错数,不然就是答非所问,可以看出她在写作业时应该与课堂上一样,经常神游。于是下课后,问她同样是当老师的父母为什么不帮她检查一下作业?刚一问,她就泪眼汪汪了,哭出声来:“爸妈打球锻炼身体去了,根本都不关心她。”从她那里笔者了解到,她的父母为了赶上要二孩,正在积极锻炼身体,准备要二孩,根本不管她,不爱她了,所以她非常难受。

这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孩子对于父母准备要二孩的真实想法,由于父母就这事缺少与她交流,或者是根本没想过与她沟通交流,让不善于言行的她只能把心目中的担忧深深埋在心里,因为过度担忧,以甚于造成极大的心理波动。

关于要二孩问题,网络上也暴出不少关于孩子强烈反对父母要二孩的奇葩事件,如以死相逼,或是让父母把家产先转给他等。这种事离我们并不遥远,如笔者一位同事的朋友家里就发生这样的事:正在上初中的男孩对于他的父母准备要二孩的事,对他的这个妈妈是这样说的:“现在我上初中住校了,你们在家闲着没事做,想生个孩子来抱。如果你们真的生了,我就不回这个家了。如果你们只想闲着没事做要抱小孩,那我以后生三五个小孩给你们抱个够……”

对于孩子的这种过激行为,让我们做父母的十分震惊:当我们还小时,父母要几个孩子,我们何时有说不的机会,况且兄弟姐妹多,能做工的'人也多,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但换位想想:现在的孩子,1出生,就集多个家庭、多人的宠爱于一身,父母永远是围着他(她)转,对于这种过度的溺爱,孩子只会认为这是父母应该做的,父母就应该为他(她)们付出这种爱,从来没有想过要把这种爱分享给他人(弟妹)或与他人分享父母的这种爱。所以当父母要把这种爱分给他人时,很自然地接受不了,产生抵触心理,或是做出过激行为威胁父母,或是憋在心中产生心理反应。他(她)们的这种心理激烈变化,在教育中,在行为上,在生活里已经逐渐显露出来,给一线教育工作者增加了不少的负担,让我们非常担忧。这种心理变化,不是开通几句就能行,如果做父母的一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演变成社会的大事件。

对于现在的二孩政策,孩子们的心理反应很大,现在部分学生已经在校园的学习生活中显露出来,笔者担心,如果父母与孩子们沟通不好,将会演变成社会的一大问题,这是我们应该担心的。笔者建议,急于要二孩的父母们,要注意多与子女沟通交流,慎重要二孩,以免铸成大错。

篇7:全面二胎政策新动向

对于放开二孩政策,宋树立表示,因为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对于资源、环境,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是长期存在的。但他特别表示,“单独二孩不是句号,要往下走,要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地发展,加强政策的实施评估,加强人口形势的研判。”

面对卫计委等部门对全面放开二孩“暂无时间表”“尚未提上日程”等表态,一些基层计生工作者和人口研究学者则认为,结合单独二孩政策出台后的生育“遇冷”情况,二孩政策不仅应全面放开,且已相当紧迫。

短时间内出现人口集中出生,导致妇科产房爆满、教育学位紧张等一度是普遍担心。然而,根据国家卫计委数据显示,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3月至年底期间,全国只有近100万单独夫妇提出再生育申请。

华中科技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石人炳教授认为,单独二孩放开后,不仅未出现此前担心的扎堆生育,反而存在遇冷情况,表明当前国民整体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已明显降低,“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时机已基本成熟”。

湖南省一位在长期从事计生工作的基层干部表示,实际中,想生二孩的家庭,大多通过农村一孩半政策,或直接超生完成生育。想生却受限的,主要集中在超生就要丢饭碗的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即便全面放开二孩,能符合政策的家庭数量,要比想象中的少很多”。

还有不少专家认为,当前我国生育率太低,带来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隐患,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显得十分紧迫。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发布的《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认为,中国目前的总和生育率只有1.4,远低于更替水平2.1,已经非常接近国际上公认的1.3的“低生育陷阱”,因而呼吁尽快从“单独二孩”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过渡。

“日本、新加坡等亚洲一些国家也曾采取过限制生育政策,但因生育率大幅下降,节育政策实施10多年后,都转变成鼓励生育。”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东伟说,由于经济发展等因素,导致生育率下降后,很难再恢复。我国已实施计划生育20多年,现在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担心的不应是生育反弹,而是即便放开后生育率也不回升。

大势所趋:一个答案要等多久?

不少受访的家庭夫妇、专家学者、计生干部普遍认为,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肯定是大势所趋。现在摆在面前的问题是怎么放?何时放?

针对怎么放的问题,目前业内观点声音各异,一部分认为应按地域先试点,后普及的方式,以免在河南、四川等人口大省出现人口出生堆积;还有部分专家建议按妇女育龄分步走,比如先期放开30岁及以上妇女的二胎生育限制,再适时全面放开,逐步释放生育潜能。

张东伟表示,目前我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600万到1700万之间,放开二孩政策后新增加的出生人口占总量比例很小,对我国人口整体态势不可能产生根本性影响,“因此一次性全面放开就行,没必要羞羞答答”。

对于何时放,不少受访人士认为应该越早放开,对缓解老龄化收效越快。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表示,何时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应建立在对单独二孩政策效果的全面评估基础上。

原新认为,从申请再生育到二孩出生,至少也要10个月,综合评估单独二孩政策,要等每个省实施满一年才能得出效果。去年全国启动单独二孩政策,但各省份到去年6月份才全面落地,“最好等今年下半年对单独二孩政策成效评估后,再制定具体的时间表”。

“尽管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实施,还需统筹考虑和综合研判,但在全面放开大方向已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很多工作现在已经可以着手准备。”关注人口计生政策的浙江碧剑律师事务所律师吴有水说。

吴有水表示,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涉及的全国和地方法律条文修订,对符合政策想生二孩,却被采取上环、结扎等节育措施的夫妇,计生部门如何提供复通等生育服务等方面工作,都应早日提上日程,“确保二孩政策一旦放开,就能及时在各地落地”。

篇8:二胎政策的利弊

关于二胎政策的利弊

独生子女政策的正面效应是计划生育30年,中国少生3亿人口,减少了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但凡事利弊相随,其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少年性别比例失调。在传宗接代等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为破坏性别比例的事件屡屡发生,导致人的性别比例失调,有资料显示,男孩与女孩的比例是1.15:1。按照这个比例,2025年后将出现严重的社会问题,即在“四二一”(“四”指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二”指孩子的爸爸、妈妈;“一”指孩子)家庭结构下,中国将会出现1200万个“男光棍”,到时候将不只是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而将成为严重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二是中国提前进入老年社会。从开始,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已经进入了老年社会。西方发达国家进入老年社会是“国先富、人后老”,我国是“国未富、人先老”,社会养老成本和家庭的养老负担都很大。由于社会保障滞后,我国亏欠已经退休的两代工人阶级的养老成本达2万亿元,现在只能勉强维持。在“四二一”家庭结构下,后每个家庭的孩子都要结婚成家,届时需要赡养的老人将是7~8人,养老负担重、成本大。所以,我国提前进入老年社会必将带来新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孕育着新的社会矛盾。

三是未来劳动力不足。有人指出:我国近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是人口红利在发挥作用,但经济发展与劳动力供给是周期性的辩证的,即劳动力供大于求――劳动力价格低――产品成本低――产品的市场优势明显――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供不应求……。现在,东南沿海发达省份已出现劳工荒,用不了十年,内地省区也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状况,这与独生子女政策不无关系。

四是青少年教育难度加大。现在,独生子女进入了上大学的年龄,这些孩子在家受到两代或三代人的溺爱,加大了学校对他们的教育难度。到了大学后,他们表现为高傲、自负、不合群、容不得人、心理脆弱,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这需要我们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他们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www.chddh.com--华丽丽的分割线------------------

独生子女政策是中国特有的.关于他们的方方面面,网上有很多文字论及,可下面这点很少在媒体见到.它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的最大好处.

每个家庭对于独生子女的全方位的培养.使得他们的整体素质飞跃发展,一代更胜一代.从80后算起,已经过了30年,那再过30年,中国应该能够完成人口从量到质的变化.那时中国优质人口的数量,在世界应该最多的,这可能是独生子女政策起到了加速剂的作用.

另外,为了培养独生子女,造就了国内很多的家长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这批家长的整体素质也是很快提高,具有全球眼光.这也是独生子女政策所带来的好处,它加速了这种变化!

篇9:户籍改革后二胎政策

昨天正式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那么,原先依附在户口上的城乡区别会有哪些变化?记者从计生、社保、土地承包、意外死亡赔偿等方面进行了梳理。

人口计生

二胎审批和社会抚养费有变化

市计生委政法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取消农业户口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后,人口计生方面的变化挺大,针对农村居民的二胎审批依据和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也将发生变化。目前,我市人口计生部门未接到上级部门的相关通知,他预测,户籍改革在温州实施后,人口计划生育条例的相关细则也会随之做相应调整。

农村居民二胎审批政策

如今,我市针对农村居民的二胎审批条件是:

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农业人口,下同),已生育一个女孩的(一方为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职工,或一方从事工商业一年以上,以及双方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一年以上的除外);

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两代以上均为独生子女,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双方均为农村居民,女方父母只生育一个或两个女儿,男到女家落户,并赡养女方父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只适用于姐妹中一人);

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一方是少数民族并具有本省两代以上户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

现行社会抚养费政策

除二胎生育外,超计划生育需要征收社会抚养费,也是有居民和农业户口差别的。

目前,违反规定生育的,对男女双方分别按照统计部门公布的当地县(市、区)上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相应倍数征收社会抚养费;个人年实际收入高于当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还应当按照其超过部分的一倍至二倍加收社会抚养费。

以去年为例,鹿城区的上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12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17596元;平阳城镇是28761元,农村是11827元。如果再乘以相应倍数,城镇和农村所需要征收的社会抚养费相差还是比较大的。

社保医保

已城乡一体化,不会有变化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处室透露,我市采取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从2010年1月1日起,我市已经不按照农业户口或者非农业户口来区分养老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分为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体系,在单位上班的职工要按照城镇职工的标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其他的则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另外,医疗保险跟社会养老保险是同样的体系,也不按户籍进行区分。

据悉,我省其他城市均按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在取消农业户口后,社保和医保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土地承包

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户籍制度改革之后,是否会给农村土地承包带来变化?

市农业局相关人士认为,基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根据权随人走,权随户走”的原则,农民所享有的一些权利,仍会给予保障。

该人士称,改革之后,“农民”不再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只是作为一种职业来看待。

交通事故赔偿是否会变化

目前不清楚

目前,在交通事故理赔方面,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所得到的赔偿金额有所区别。

根据《2014年浙江省道路交通事故赔偿标准》,多项赔偿金都涉及到城镇或农村居民的区别。以死亡赔偿金为例,其赔偿标准为: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赔偿年限。而被抚养人生活费的赔偿标准,则为事故责任人所在地人均年消费性支出×扶养年限。

2014年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项目参照标准如下:

1、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7851元

2、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

23257元

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

16106元

4、农村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11760元

此外,如是交通事故致残,其残疾赔偿也分城镇和农村的区别。

至于户籍制度改革之后,会发生什么变化,目前尚不清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