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l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将至桐城古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将至桐城古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桐城
桐城市,位于安庆市北部,东邻庐江、枞阳两县,西连潜山县,北接舒城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丘陵、平原呈阶梯分布。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5.9℃,年降水量1241毫米。206国道、合九铁路、沪蓉高速等三大交通动脉纵贯全境,水路菜子湖通达长江。下辖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2个镇和3个街道,总面积1571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755462人。桐城,合肥经济圈核心城市,目前桐城市形成以印刷包装、机械制造、塑料加工、家纺服装、建材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的六大优势行业,先后被授予“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中国农产品加工基地”、“中国羽绒家纺名城”、“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刷业城” 、“徽商最具投资潜力城市”、“温商最具投资潜力地区” 、“公众心目中的`和谐之城”等称号。桐城有国家4A级嬉子湖生态旅游区...
目录历史沿革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即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胼手胝足,刀耕火种。夏商时期,桐城属扬州之域。周置桐国,因适宜种植油桐而得名。 夏,属扬州之域。 商,属扬州之域。 周,置桐国,为楚附庸;敬王十二年(前508)夏,桐叛楚,属吴;越灭吴后,属越;显王三十六年(前333)楚灭越,桐国再度附楚。 秦,为舒县,隶九江郡。 西汉,初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文帝十六年(前164)改称舒县。 东汉,属舒和龙舒侯国,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刺史部。 晋,属舒县,先隶庐江郡,后隶扬州道,又隶晋熙郡。 南北朝,宋初为舒县,隶庐江郡;后为阴安县、吕亭左县,隶晋熙郡。齐,属晋熙郡阴安县,庐江郡舒县、吕亭左县(建元二年割晋熙属)。梁、陈,为枞阳郡枞阳县。 隋,初为枞阳县,属熙州;开皇十八年(598)改为同安县,隶同安郡。 唐,初仍为同安县,属同安郡;至德二年(757)因忌安禄山叛唐,去郡县名称中的“安”字,改同安郡为盛唐郡(后复为同安郡)、同安县为桐城县,此为桐城县名之始,沿用至今。 宋,北宋初年属舒州同安郡,政和五年(1115)属淮南西路德庆军;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属安庆军,庆元元年(1195)属安庆府。 元,至元十四年(1277)属江淮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一年属江浙行省安庆路,至元二十三年属河南江北行省安庆路。 明,初属宁江府,洪武六年(1373)属安庆府,直隶南京。 清,初属江南省安庆府,康熙六年(1667)属安徽省安庆府。 民国元年(1912)直隶安徽省,民国3年属安徽省安庆道,民国直属安徽省,民国,属安徽省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属皖北行署安庆行政区,1952年改属安徽省安庆行政区,1968年始隶安徽省安庆地区。 8月经国务院批准,桐城撤县设市。
地理环境位置境域
桐城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西依大别山,南滨长江。1949年以前,县域东南广,西北狭,面积3543平方公里。1949年2月,东乡及南北乡的部分地区析置桐庐县(今枞阳县);1979年12月,南境杨桥区大部分地区划入安庆市郊区。自此,县域东经116°40′―117°09′,北纬30°40′―31°16′。东邻庐江、枞阳两县,北接舒城县,西毗潜山县,南抵怀宁县和安庆市郊区。东西宽42公里(从桐梓山到三芝庵),南北长64公里(从大龙山牛冲到北峡山大佛尖)。 ,桐城国土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
地貌
“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形分布。西北部山区为大别山东段余脉,重峦叠嶂,挺秀争奇;中部丘陵扇面展布,倾降平缓;东南部平原阡陌纵横,织绣铺锦。
水文
境内河道交织,形成大沙河、挂车河、龙眠河、孔城河四大水系,汇入菜子湖,经枞阳闸注入长江。地表径流量年均9.77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约1.3亿立方米。
气候
桐城属亚热带湿润气侯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由于地形差异和季风活动的影响,气温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降水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加,物候反映明显。年平均气温15.8℃,年平均降水量1326.9mm,年平均日照时数1903.34小时,日照百分率43%,年平均无霜期246天。
自然资源桐城境内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蟒、白鹤、白鹳、白颈长尾雉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穿山甲、水獭、小灵猫、林麝、江豚、鸳鸯、大鸨、白腹鹞、雕^、大鲵、虎纹蛙等。 珍稀树种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凹叶厚朴、榔榆、o实等。药用动植物主要有桔梗、柴胡、薏苡、元胡等。 矿物资源蕴藏量较小,以非金属为主,金属次之,主要有石墨、花岗石、透辉石、河沙、大理石、矾、泥炭、铁、铜等。
行政区划1986年桐城县下辖8区(范岗区、青草区、双港区、金神区、大关区、孔城区、石河区、黄甲区)、3镇(城关镇、孔城镇、青草镇)、53乡、1个管理区(鲟鱼)。11个居民委员会、468个行政村,实行镇管村体制。1988年8月,原安庆地区和安庆市合并并组建新的安庆市,桐城县隶属安庆市。 198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桐城县,设立桐城市,所辖区域不变。5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罗岭镇由桐城市划归安庆市宜秀区。9月调整乡镇行政区划,为12个镇、2个街道。截至20底,全市辖12镇、3个街道,198个行政村、23个居民委员会。 1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为: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 12个镇分别为:新渡镇、双港镇、青草镇、范岗镇、金神镇、嬉子湖镇、孔城镇、吕亭镇、大关镇、唐湾镇、鲟鱼镇、黄甲镇。 3个街道分别为:龙眠街道、文昌街道、龙腾街道。
篇2:桐城文庙
桐城文庙(桐城文庙)
文庙,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桐城市老城区的广场北端。此庙系悠久丰厚的桐城文化的标志,饮誉海内外的“桐城派”的象征,古代寺庙建筑的经典,江淮之际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1985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简介结构文庙建筑简介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乱。明洪武初拓展重建今址,明清两代修葺凡十九次,为元明清以来桐城孔的礼制性建筑群。“文革”开始,1966年8月其门楼遭毁,1985年开始“整旧如旧”,进行了第二十次修葺,并立碑铭文以纪。
结构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v初年(公元13),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文庙内设有桐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年,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文庙建筑
文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15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803平方米,以御道为中轴线,前为文庙门楼,中为大成门,后为大成殿。以大成门为界,前后两院落。前院依次建有棂星门、泮池、泮桥,后院设置“陛下”、月台、祭坛等附属建筑。连接前后主体建筑的是分建于东西两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和檐廊围绕的长庑,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使整个文庙浑然一体,构成堂皇宏伟、布局工整的古建筑群。文庙门楼,三开间亭阁式建筑。砖木构架,其墀头、斜撑、额枋、象眼均饰以砖雕、木刻、梁枋撑挑以雕刻或墨绘饰以“入平仲学”、“侍席鲁君”、“可坛礼乐”、“李太白醉酒”、“陶渊明赏菊”、“林和靖观海”、“周敦颐爱莲”、“渔樵耕读”、“太公垂钓”、“文王访贤”、“孟母断杼”、“独占鳌头”、“威震寰宇”、“天宫赐福”、“魁星点斗”、等六十余幅花卉人物图案。门楼正面镂花平枋悬有一长方形“文庙”金字额匾,为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书丹。远眺文庙门楼,正楼侧阁,飞檐层迭,蔚为壮观。过门楼即步入汉白玉四柱三门石坊式的棂星门。
术头圆形纹饰“腾云”,柱身方形下有扇形“云头”撑石,构架简朴典雅古风。棂星系传说中谷神,立斯门乃“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向前十步临半月形泮池,池上有砖石拱桥,池桥皆以汉白玉石雕栏杆护配。池中碧水漾漾,金鲤嬉戏,甚是赏心悦目。传闻明清季桐城如“天启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百科全书式”大哲学家方以智、“父子双宰相”张英、张廷玉以“桐城派”鼻祖戴名世、方苞、刘大魁、姚鼐等到近千们名臣硕儒,于成名前均从桥上步入大成殿祭孔,以到金榜题名,帮誉“泮桥”为“状元桥”,迄今人们仍视登斯桥为吉祥如意之乐事。下泮桥即至大成门。此门系门厅式梁森构架,阔三开间。硬山到顶,筒瓦顶盖,正脊两面三刀端装饰鳌鱼,四角凌空飞翘。门厅前后之间设壁隔内外厅,并列辟门三道,中门屹立一对石狮,两边侧门各置两只石鼓。毗连门两面三刀侧的崇圣祠、土神祠、各三间,坎墙上轩要格通窗。厅、祠并列相依,删繁脱俗,独具匠心。
降阶踏入宽阔后院,履神道,临石阶,“陛”上精雕龙凤戏珠图案,云蒸霞蔚,栩栩如生。月台环设白玉雕花栏杆,方砖墁地,其北端即高耸着大成殿。大成殿,面对磊成门和门楼,远眺一眼贯穿。斯殿系文庙主体建筑,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总面积达425平方米,高达17米,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大殿采用拼柱、拼梁营造工艺,七架四柱,柱梁简洁,步架匀称,第步1.16米。其层檐设斗拱,华拱偷心造,单挑掼拱象鼻形,双挑华拱成蝙蝠状,直接承托挑檐檩,平身科明间两攒,次间一攒,均出45度斜拱、斜角。山面檐拱同,上檐简洁朴素,设枇杷形撑拱承托梁坊,明次间均安格窗通门。山墙正面砌造象鼻形墀头和砖雕耕读图墀头。方砖墁地,平底天花中高三层方形藻井,殿顶铺青灰小瓦和筒瓦,正脊两瑞作鳌吻,戗脊饰套兽,檐口列圆形兽面瓦当。飞檐翘角,悬挂风铎,风动铎鸣,令人油然生发怀旧鉴古之情趣。整个大成殿高大、宏伟、壮观、全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张驭寰、罗哲无、单士元到安徽考察历史文化名城,对桐城文庙赞赏有加,尤为看重大成殿“斗拱”,评说其有辽金时代营造宫殿之遗风,无论从力学还是美学角度看,在古建筑中均属精品之作,为全国所罕见,故誉“斗拱”为“美的旋律”,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难能可贵的直观教材。殿内有到圣先师孔子、“四配”及“十二哲”塑像,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专家、学者、所认可,为广大游客普遍接受,可与山东曲阜孔庙孔子塑像相娩美,且享有更高赞誉。桐城市博物馆设在文庙内,馆藏文物丰厚,计有石器、铜器、陶器、瓷器、玉器、杂件、名人字画、梓板、碑贴、货币、革命文物有二十余类数千余件。
名庙立碑,碑缘庙显。其碑高185厘米,宽90厘米,为墨黑大理石质地。碑正面刻有541字碑文,碑身以镶嵌式装置于文庙中进大成门前厅左墙,黑白映衬,分外醒目,碑文由安徽省文物局李晖撰写,本邑青年书法家张泽国楷书,怀宁县名匠吴昭迎刻说。纷至沓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广大游客,无不驻足于前,缅怀名臣硕儒的历史功德,求索古皖文化之渊源,倍添豪情壮志,更激励着“桐城派”的后代志为“弘扬桐城文化,建设现代文都”而不懈努力。
篇3: 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合肥市导游词 ・包公祠导游词 ・七星潭导游词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篇4:桐城导游词介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篇5:桐城导游词介绍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迎江寺风景区,我是来自安徽省旅行社的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可以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把美丽介绍给大家,把欢乐传递给大家。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迎江寺之旅吧!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桐城自古名人辈出,唐宋两代的有曹松、李公麟,明清时期又有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更值得一提的是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前后雄霸文坛近3。近代又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和桐城文化密切相关的桐城文庙。首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庙吧!文庙又叫孔庙,它是一座“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了,现在保留的文庙是其核心建筑,主要有大成殿、门楼,并配有文昌祠、泮池、泮桥等建筑。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庙,感受一下她的文化魅力吧。进了文庙大门,眼前的便是棂星门,棂星门是用汉白玉建成的四柱三门式建筑,柱身是方形的,下有“扇形”撑石,造型简朴典雅。棂星是传说中的谷神,汉高祖命祭天要先祭棂星,以祈求五谷丰登,宋时将棂星门移到孔庙,意为以尊天之礼尊孔。穿过棂星门,走过泮桥,我们现在到达了大成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堪称皖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大成殿之冠。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这些塑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跟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塑像媲美呢!
好了,接下来一个小时时间留给您,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进殿或进展览馆参观,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在文庙门前集合,随后我们会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六尺巷。
各位朋友,眼前这条100多米长,两米多宽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了。不知道,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了解多少呢?说到张英大家也许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张延玉,雍正年间的重臣,大家可能就熟悉一点了吧,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父子宰相”。张家的住宅旁有块空地,当年隔壁吴家在翻修房子的时侯
想将院墙向外扩张,把这块空地占了。张家人因为这事和吴家吵了起来,家人就写信给张英请他出面处理。说到底呢,就是希望张英能够以权势摆平吴家。张英看了信后立刻回复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简单,咱们家让一步,事情不就了结了嘛,张家人收到信后,感慨良多,于是就主动往自家这边让了三尺。吴家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再修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如今我们踩着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听着几百年前那个和谐礼让的故事,是不是也有一番感触呢?
好了,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感谢大家的一路合作与支持,途中服务有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也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桐城游玩,小王我也很乐意再为大家导游。最后预祝各位一路顺风。
篇6:桐城导游词介绍
桐城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桐城有各种不可移动文物500多处,其中重点地面文物130多处。桐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丰富。以“六尺巷”为代表的众多的民间故事与传说,数千首民间歌谣,多彩多姿的民俗,《高拨子》、《十番锣鼓》等民间音乐作品,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和民间谚语,以及彩绘、编织、雕刻、刺绣、纸扎等民间工艺等。
桐城派主盟文坛200多年,作家遍及全国,影响达于海外。此外,无论是哲学、史学、诗歌、音韵、绘画,还是美学、翻译、小说与戏剧创作,桐城人都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诗歌方面,仅明清时期桐城能诗者便达千余人,其中女诗人近百家。再如书画,仅安徽省博物馆编辑的《安徽书画家》一书,便收录桐城历代书画家130多人。方以智、胡宗绪等更是才华横溢,在文史哲、自然科学以及书画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之际,大量世家大族迁入桐城,程朱理学发展鼎盛,尊儒重教风气盛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成为民间共识,《桐城耆旧传》记载:“城里通衢曲巷,夜半诵声不绝;乡间竹林茅舍,清晨弦歌琅琅”,桐城人于这一时期在科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明清两代有据可考的进士240人,举人640人,贡生509人,明清两代进士、举人人数,与同属安庆府之怀宁、潜山、太湖、宿松、望江等五县进士与举人总和相比,还超越一倍有余。
由科举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786人(大学士3人,尚书9人)。另有大量的不走科举之路的名儒硕学,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为明清耆旧900余人立传,《明史》《清史》记载桐城人物达到70余人。
篇7:桐城导游词介绍
今天一早,爸爸开着车载着我们去桐城活海游玩。
车子开了大概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桐城活海门口。哇——人真多呀!买好票后,我们进入大厅,爸爸在柜台前付了二百元钱,领了一个手牌,这个手牌可以打开储物柜,还可以在里面买东西哦。
我们先去更衣室把东西放进储物柜,换好泳衣,我迫不及待地进入水世界,一下扑进水里,顿时一股清凉包围了全身,好舒服呀!这里是小朋友的“水上乐园”,有正在从上往下淋水的雨蘑菇,有张牙舞爪的八爪鱼,有苹果样的小屋,有水立方,还有水上滑滑梯,滑道有直的、弯的、螺旋状的。我快速爬到滑梯顶部,哧溜地就滑下来了。
玩了一会儿,后面的主场广播说十点半有一场刺激的冲浪活动。我们赶紧去租了一个皮伐来到冲浪池。哇,这个冲浪池真大啊!中间有一艘大船叫“诺亚方舟”,船的身后是一片白色的假石山,假石山上写着“中国活海”四个红色的.大字,假石山两边悬挂着大屏幕。冲浪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来到中间深水区,浪来了,大家尽情享受着被水冲起的感觉,此起彼伏的浪花,一波比一波大,工作人员拿着粗大的高压水泵向人群喷射,大家尖叫着,不时地有皮伐翻倒,两人一起落入水中,然后迅速爬起。真是又刺激又好玩。
接着,我们来到漂流区,坐上皮伐顺着水流往前漂,我们漂到了一个洞里,洞中光线昏暗,里面有海底怪兽、水怪等一些海底动植物,很快漂流就结束了。
吃过午饭,爸爸、妈妈去玩了很多高空游乐设施,看着好刺激,我也好想玩啊,可惜我不够1.5米,所以玩不了。
最后我们又回到了冲浪池,下午还有两场冲浪,在那我认识了很多小伙伴,我们一起游泳、打水枪,开心极了。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活海水上乐园。
导游词范文介绍
篇8:关于桐城作文六年级精选
“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丰山居雾若带然……”
读着自己喜爱的桐城派经典作品,迎着傍晚的徐徐秋风,和着那一日残阳,内心无不充斥着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之感。
每日放学,从学校到车站,我会故意绕道僻静小路,树上小鸟叽叽,心里回味着自己喜欢的那些诗句,无不畅快。
车站到了,我无意中把手伸进书包……咦?!我手机呢?怎么不见了?
纵使自己已翻过书包和上下口袋数遍,我还是又仔仔细细地翻了一遍,半蹲许久的双腿早已发麻,几近失去知觉;寒风也似逆水之冰将额头上、两颊上、背上的汗珠化作冰刃,划过周身,令人感到举目的是一片狼藉的景缘,仿佛悲伤已到了极点。
“嗤——”
那是公交车靠站泊车的声音,可手机还是没有影子。手机丢了,被父母责骂一通是可以忍受的,最关键的,我的手机中存放着几十篇桐城派文章,还有我努力用功好几个月才完成的一系列读书笔记,以及相关的清朝人物生平表……那可是我的心血啊……想想就肉疼。
“唉,算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初三了本应当把自己的学业目标放在第一位,至于其他的,就算了。”
抓住公交车上亮黄色的手握杆,却仿佛一把亮剑刺入了我的心中,但我知道,回头无岸啊……
就在这时,一个苍老颓然如龙钟之声喊住了我:“小伙子,你的手机……刚才我在后面一直叫你……可……你没听到,唉,看我这身板,老喽……”
转身,一位白发苍苍的拄杖老者,枯瘦苍老的大手递过来的那黑色扁平之物正是我的手机。
我心中不由得一惊,耄耋老人,拄着拐杖,追着一个和他几百杆子都打不着的中学生,就是为了送一部手机——老人也许不知,这是最新版的Tardis X,价值上万,是我用积攒几年的压岁钱买的,才刚用一两个月,若是他自己拿去用或是当二手卖掉,他们都不会知道其真正的价值,唯有我,视它为珍宝啊!
我突然想起“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才能做到真正的“雅洁”——这优美的文字,我本以为只有在桐城派的文章中才有,却不曾想过在现实中竟也适用,原来桐城派从未消失,它一直在我们身边。
深深鞠躬,双手接过手机,心中那澎湃的感激之情几乎无以言表,也许唯有那融合了神、理、气、味、格、律、声、色等八字至理的话,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谢谢你,桐城。
篇9:安徽安庆桐城文庙
安徽安庆桐城文庙 -资料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是灿灿如珠,烘衬出这座古城的文化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尤以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美乐章,
资料
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