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songta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运用现代理论 指导语感培养(教师中心稿),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运用现代理论 指导语感培养(教师中心稿),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运用现代理论 指导语感培养(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 仝泽俭 联系(13056253635)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改革时说:“要大力研究传统语文教学,克服积弊,发扬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语文教学,使语文教学的要求、内容、方法现代化。”
①其要意就是语文教学要现代化。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时,必须力求一些根本性的突破:首先是必须屏弃陈旧的理论、观念,引进现代理论和先进方法。并以次武装自己,高屋建瓴,借以指导教学实际。其次是运用现代理论,对现代化课堂教学进行探讨,寻找其规律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是前提;而实际又是对理论的检验,是归宿。所以说,只有运用现代理论,指导语文教学改革,才有可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最终目的。
近年来,我们课题组全体同志,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理论为武器,进行了以“中学生四要素分课型语感培养”为专题的教改实验。②就语感培养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且初见成效。
运用系统理论,支配语感培养的宏观布局过程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世界及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所谓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③由此可见,系统所强调的是整体性和条理性。
依据这一原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语感培养看作是一个母系统,然后由此又派生了语感培养的四要素:语感培养的内容,语感培养的目标,语感培养的能力,语感培养的方法等。四个要素之间,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条理分明。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性,我们设置了语感教学的宏观布局过程。如图所示:
能力 目标
与方法
内容 语感的
速 度
语感的
深 度 语感的
美 度 语感的
广 度
语音感
读准字音 悟其语气 赏其情味 用其节奏
语义感 解其字面 悟其意蕴 赏其神韵 循其规律
语脉感 析其结构 悟其肌理 赏其畅达 养其文气
语体感 辨其色彩 悟其分寸 赏其格调 遵其得体
从上图整体布局我们可以看出,整个教学过程做到了大纲为根本,以教材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既着眼整体,合理布点;又注重联系,突出条理。适度倾斜。螺旋推进,使整个教学流程,增强了系统性、序列性,克服了盲目性、随意性与被动性,避免了重复、无效与疏漏的'弊端,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运用控制理论,调整语感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
控制论是“在机构、有机体和社会中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学”。④它是以系统与环境之间和系统内部的通信(信息传递)以及系统对环境作用的控制(依靠反馈)为基础的一种控制系统的理论。运用这一原理,指导语感培养有一定的变通性。在教改实验中,我们对语感内容的安排,语感能力的层次界定,语感培养方法的筛选,语感培养途径都围绕语感教学的整体目标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调空。

首先是从整体上对语感目标作了定向的调空。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把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作为教学的整体目标、主攻方向,并将这一目标调控为四个子目标。(一)使学生具有快速听辨、阅读、写作相当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语感的速度。(二)使学生准确地读出或说出文字所蕴涵的语气、意蕴、情感、分寸、肌理的能力,培养语感的深度。(三)使学生具有语言文字的情味、神韵、格调、畅达的能力,培养语感的美度。(四)使学生具有运用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积累,准确揣摩语言文字的节奏、情境、文气、得体的能力,培养语感的广度。操作者紧扣教学目标,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对课堂教学的量、度、序、势等要素,进行调控,使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保障目标实施过程按预定的构想发展,从而达到预计的目标。
其次,是以学生这一主体为依据的调控。教师以目标为依据的整体调控,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控制是反馈为基础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达标。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不是为了目标而目标。为了进度而进度;而是注重反馈,善于察言观色,善于随机应变。通过提问、练习、观察和了解学生接受信息情况,相机行事,采取调控对策,对语感培养的内容、方法、节奏等进行必要的调控,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共振,从而顺利达成目标。
运用信息理论,指导语感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过程
信息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它是事物本质属性的向外发射”,这是“人们在适宜外部世界,并使这种适用仅作用于外部世界的过程中,同外部世界进行交换的各种内容的总称”。基于信息的概念,我们可以把信息系统简化为下图所示:
信息 输入 存储 加工 输出 信息
反馈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社会是信息社会,时代是信息时代。所以,学习和运用信息理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语文学科这一宏观角度分析,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主要表现为读、写、听、说和用等能力。从课堂教学这一微观角度分析,语感培养的过程就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换的过程。因此,探索课堂教学中信息传播交流的特征与规律,对语感培养从宏观到微观的转化,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未完待续)
篇2:填补课文对话空白,抓住时机培养语感(教师中心稿)
河南油田一小 石丽贤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一年级教材中浅显易懂的童话占了很大比例,就其语言内容、形式来说,学生不但喜爱而且易于接受,同时课文本身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又乐于想象。教师要利用教材、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体会和揣摩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要下雨了》和《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我通过设计填补课文对话空白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
[案例一]《要下雨了》教学片断
师:小白兔听了小鱼的话以后,相信真的要下雨了,就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途中,发生了什么事?
(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生:小白兔看见一大群蚂蚁,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
师:假如我是小蚂蚁,你是小白兔,你会对我说什么呢?
生:蚂蚁,蚂蚁,要下雨了,赶快回家吧!
师:小白兔,你从哪儿得到这个消息的?
生:小蚂蚁,燕子和小鱼都说要下雨了,快点回家吧,小心淋感冒。
师:你真是会关心别人的好孩子。但是,小白兔告诉小蚂蚁这个消息时,语气是怎样的?
生:很着急。
师:请你们用着急的语气把这个消息告诉小蚂蚁。
(学生练习有感情地学小白兔说话。)
[案例二]《小壁虎借尾巴》教学片断
师: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他的心情怎样?
生:他很伤心。
生:他很难过。
生:他很痛苦。
师:请你们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第六自然段。
(学生练读第六自然段)
师:假如你是小壁虎,回到家里,你会对妈妈说什么?注意你此时的心情。
生:妈妈,我在墙角里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我的尾巴,我把尾巴挣断了。 我去问小鱼姐姐借尾巴,她不借给我。我去问黄牛伯伯借尾巴,他不借给我。我又去问燕子阿姨借尾巴,她也不借给我。
师:你说得很完整,但是有些罗嗦,谁能更简练地告诉妈妈?
生:妈妈,我在墙角里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我的尾巴,我挣断尾巴逃走了。没有尾巴多难看呀!我向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可是他们都不借给我。呜……呜……呜……
师:这只小壁虎说得多好呀!大家学着他的样子说一说。
(学生模仿说话练习。)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感是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感受,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更应该从低年级抓起。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的特点,挖掘课文的内容来引导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在以上两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就注重了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即通过鼓励学生对课文空白对话处的填补训练,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从语感生成的角度来看,语感教学策略主要包括:反复诵读、比较品评、潜心涵泳、切己体察、展开想象等。授课教师在学生反复诵读前文的基础上,设计了“我是小蚂蚁,你会怎么告诉我呢?”“假如你是小壁虎,回到家里,你会对妈妈说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心里感受和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和联想,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得兴趣盎然,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深切的语感,他们学会了把握语言的完整、准确和简练。
总之,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学生语感的的培养,就是对语文学习本质规律的尊重。
[填补课文对话空白,抓住时机培养语感(教师中心稿)]
篇3: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四川珙县中学 644500
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所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当重视语感的教学,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语感。
什么是语感呢?指人们对语言的一种敏锐感觉。它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经读、听和写的反复熏陶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长期以来,语感教学没引起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造成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了多年语文,读不懂一段话,写不通一个句子,听不懂别人说话的真正含义……这样看来,语言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这正如乐感对学音乐的重要性,色彩感、线条感对学美术的重要一样,语感对学习语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重视语感的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我们要明白语感的具体内容。
那么,语感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呢?首先是语言文字通顺。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别人听不明白;其次要意思连贯,人们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衔接,让人听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三是用词注意分寸,如一些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细微差别的词语,能敏锐感觉出来。知道语感的具体内容,能使语感的教学有的放矢。
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用大量的例子说明语感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作用。语感强,能提高学习的效率,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能说出连贯的话,有条不紊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达到交流的目的;能用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能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读了一篇文章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思。学生不是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有待点燃的“火把”,他们有探求所知的好奇心,有主动探究知识的'愿望,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使培养语感变为可能性。
其次,培养语感的途径和方法要多样化。
1、多读。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言为心声,阅读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心灵的对话和交融。中学语文课本中不泛美文:朱自清的《背影》要读出一种浓烈的父子深情;鲁迅的《社戏》要体会到童年的快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要读出一种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人生处境……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朗读的训练。新课标中推荐的中学生课外读物,也是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每一期可用一个周的时间集中阅读名著,规定每个学生必须读2-3部名著。为了督促学生阅读落到实处,每期都进行一次检测,试题由师生共同拟定,内容覆盖所有推荐篇目,学生在试题中选作100分的题,成绩是期末语文成绩的组成部分之一。还可以开展赏析美文活动,规定每个学生每周读一篇美文,教师可将筛选出来的美文印出来分发给学生,每周用一节课来交流,揣摩比较文章的重点词语,细品文章的关键词语,深刻领会文章中画龙点睛的句子。总之,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呤咏的时候对于讨论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2、多听。只有经常听,才能提高语言的敏锐感觉能力。听广播,每天晚上7点,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为了检验听的效果,每次新闻结束后,学生复述其中一则新闻的内容或根据你听到内容选一则,写一篇短消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安排听的训练。如安排听说训练、传口令、听弦外之音、听评球,这些活动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形式进行,教师准备文字材料或录像片断。也可以通过讲笑话或幽默的形式来训练语感。
3、多写。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运用。归根结底,学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书表和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在指导学生写作前,有计划地提供一些文章让学生阅读、揣摩,使这些文章或从内容上,或从形式上,或从语言文字上,或从表现手法上,给学生以启迪,这样使读写结合来,不仅促进了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强化了语感。
训练语感还有其他途径和方法,如辨析词语感情色彩,近义词,句式变换等。同时应认识到培养语感是一长期的过程,把语感做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使语感训练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