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顶观想星球”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读《驾车随想》札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读《驾车随想》札记,希望能帮助大家!

篇1: 读《驾车随想》札记
读《驾车随想》札记
最近又一次读到了龚海鸿的文章,题目叫《驾车随想》,又题《女人爱上驾驶》。与以往一样,她的文章充满灵气和大气,却绝少脂粉气。不同的是,这次的文章除了才气而外,还充满哲理。
先看文章的几个标题:“买自己的车让别人说去吧”,“城市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大”,“走错了的也是路”,“此心安处是吾乡”,是不是很有哲学意味?
哲学意味更浓的,是这样一节:“我被锁在外面了”。她写道:“上周末我犯了个低级错误:把车钥匙落在后备厢里,再也开不了车门了!手机、钱包都在车内拿不出来,而服务区内竟然没有公用电话,好言协商借人家手机,很快又没电了,平时都是集团短号,偏偏这一段在省外,短号不能用。没有钱,没有手机,记不清长号码,真是苦不堪言。”读到这里,我们也会为她着起急来。然而,话锋一转,她却写了这样一段话:终于联系上了4S店,“于是安心等候。这时才发现,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事干,是多么妙不可言。辽阔的夜空那么大、那么美!摇曳的夏草,那么深、那么密!虫鸣叽啾,空气清新。只有不远处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那明明灭灭的灯光,如流萤般地倏忽闪过。我有点儿恍惚,不知道自己是被锁在外面,还是平时一直被锁在里面?……手机和汽车是供人驱使的工具,还是牵制着人的枷锁?”
似乎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一想这样一个命题,想一想人怎样才能活出真趣,活得真好!这个高度物化的社会究竟是不是我们人类真正的乐园?
“城市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大”一节,写得非常有趣。她说:“有车之后,距离感与方向感有点儿紊乱。”笔者无车,但能想象:“有车之后,日常活动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去的地方增加了加油站、车管所、修理厂、检测站、保险公司、洗车店,还有高速公路、隧道、立交桥……。偶尔骑自行车上街,不知不觉中会骑到机动车道上。”是不是很好玩?且慢,还有更精彩的:“难得乘了一次无人售票公交车,还闹出不少笑话:一是没准备好硬币,只得花十元大钞投币;二是在钱箱的前后左右摸索半天没找到投币口,乘客们的眼光就像看着一个乡巴佬;三是以为目的地就是站名,一直等着报站名坐过了头,到了终点站一问傻了眼,又花几十元打出租车回头。”由有车而派生出来的趣事,原来很具喜剧效果。
当然,笑过之后,我们似乎也能受到一些启示,世事原来如此,得失之间,相依相傍,谁都不能逃离!这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何其相似乃尔。
在“走错了的也是路”一段,作者由车而想到路,由路而说到人,由人而喻其理,也很发人深省。作者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走错了的也是路,只要无悔地往前走,总能走得通。”但是,作者接着写道:“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行驶在高速公路的`叉道口时,特别能够体现这一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紧紧相邻的两条道路,向左或是向右,一步之差的抉择,将决定着未来漫漫长途截然不同的目的地。”明说的是车和路,暗喻的是人生道理。在这个充满诱惑、道德失范、价值多元的社会,在人生的紧要处,我们每个人是不是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是不是能够选对了路,真的不敢打包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失足成千古恨等等古训,绝对不是故弄玄虚的。
当然,车辆给作者带来的除了哲学思考,更多的还是方便和快乐:“有时一家人都在车上,讲笑话、猜谜语、玩成语接龙或脑筋急转弯,谈笑风生,轻松愉快,感觉汽车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家,车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并没有什么需要急急赶去的地方。”其实,作者是在告诉我们,家更多时候不是房子,而是人;当然,光有人在也不行,还要心在,正如诗人所说:“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作者在结束处写道:“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真的很有道理,试想如果少了人,哪里还有什么家?一家人平安快乐地生活,活得心安理得,那才是一个家最重要的组成元素。少了快乐,什么样的家也不能够能让人感到温暖和温馨,少了心安,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也不会有家的感觉。这没有什么艰深的道理,但却具有很深的哲理!明乎此,才能超物累,乐天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味家的温馨,安妥自己的灵魂,度过美好的人生。
龚海鸿最近写了“女人系列”,《女人爱上驾驶》(驾车随想)、《女人爱上掼蛋》(掼蛋之乐)等。首篇《女人爱上摄影》(初当“好色之徒”)发表在《灌河潮》杂志第三期,风趣幽默,很值得一读。
篇2: 驾车随想
驾车随想
改革开放三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对生活方式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手机和汽车。汽车业的发达程度,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体现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汽车的普及,驾驶员从职业化转向技能化,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了爱车一族,各式各样的家用轿车也由大众化转向个性化,款式、颜色、内饰的风格更趋于时尚型和运动型。
我于底考取驾照,3月买了一辆旧普桑,在私家车族中算是较早的,今年6月又买了一辆福特福克斯。5年来驾驶技术日臻纯熟,从新手上路时的战战兢兢,到如今120码如履平地,南京到响水300多公里路程,只需三个多小时。飞驰的乐趣,催生了飞驰的思绪。一样的风景,不一样的感悟。
买自己的车让别人去说吧
买车如同娶媳妇,是一件人生大事,既要广泛听取意见,又要有自己的判断。之前我们一家三口多次共同上网浏览行情,比较各种车型价格性能和权威评论,又多次看车展听介绍,最终选择了福特福克斯两厢,2。0排量,手动挡。喜欢的理由:一是安全性高,二是操控性强,三是外形简洁美观,四是名牌车且不是日本货。
订车之后,虽是金融风暴、经济危机,汽车行情却一直看涨,迟迟提不到货。期间很多朋友建议:福特车是油老虎,不如日本车省油;有人说:自动挡好开,省力;有人说:三厢车好,大气;有人说:小排量的好,少交税;还有人说:干嘛非得等,其它品牌好车多的是……但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们初衷不改。我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纵然是人间有风情万种,我依然情有独钟!
后来终于提到了车。开着新车子真爽啊!外表曲线流畅灵动飘逸,内在动力强劲操控灵活。特别超车和过弯非常平稳,让我领略了“操控性强”的真正含义,而手动挡更能够体验驾驶乐趣。在等红灯时,静得听不到引擎的声音常常让我误以为熄火了。开车上班,停在一片灰的黑的车列之中,光彩夺目。只不过大红的颜色,十足的女人味,又有人说我只顾自己、“自私”。嗨,买自己的车,让别人去说吧!
我被锁在外面了
某周末去南京,在宁连高速釜山服务区(安徽省天长县境内)歇脚,我犯了个低级错误:取毛巾洗手,把车钥匙掉在后备厢里,再也开不了车门!手机、钱包都在车内,服务区竟然没有公用电话,好言协商借的手机,很快没电了,平时都用集团短号,偏偏这一段在省外,短号行不通。没有钱,没有手机,记不清号码,真是苦不堪言。焦灼之中考虑了几个方案:一是回家取备用钥匙,太远;二是请来了小镇上据说曾几秒钟内开车锁的高手,绕车几圈,摇头,说这种车打不开,我在失望之余又有点窃喜;三是砸车窗玻璃,实在心疼,还有很多后续麻烦。幸好联系上了福特道路救援客服电话,查到距离最近的正巧是我买车的长福新港4S店。客服随后发来短信,告知我的服务单为84号,救援人员将于晚上10点16分之前(三小时内)赶到。
于是安心等候。这时才发现,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地方,没有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事干,是多么妙不可言。辽阔的夜空那么大、那么美!摇曳的夏草,那么深、那么密!虫鸣叽啾,空气清新。只有不远处高速公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那明明灭灭的灯光,如流萤般地倏忽闪过。我有点儿恍惚,不知道自己是被锁在外面,还是平时一直被锁在里面?想到了参观动物园,以前动物被关在笼子里,游人在笼外面观看;后来是游人坐在汽车里,动物则在外面,究竟谁是被锁着的呢?手机和汽车是供人驱使的工具,还是牵制着人的枷锁?
没过多久,晚上9点40分,福特工人赶到。几位生龙活虎的小伙子,用一个像是牛皮信封状用法如同血压包的专用工具,在十几秒之内,快速地毫发无损地打开了车门。他们配合默契,技艺娴熟,看得我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当他们将回复客服的电话交到我手里的时候,我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不住地说:谢谢!太好了!我太满意了!太感谢你们了!……而电话那端则很欣慰地只说了一句:对不起,让您久等了!
我由衷赞叹:买车还是福特好!400-6501668,只要拨通福特道路救助热线,在任何时间,全国范围内的任何地点,都能够得到免费救援服务。而且,还能够让你在等待救援的间隙,欣赏到平常不曾留意的另一番风景。
总是被超越从未超别人
受我影响,一位好友也买了两厢福特,时时与我交流驾车心得。她前一天刚刚领取驾照,第二天就去买了新车,也在同一家店,1。8排量的,不带天窗。她说不喜欢天窗。我说“天窗代表阳光、空气和心情舒畅”,她却说“在我们这儿,天窗也代表灰尘、噪音和环境污染”。她开车只能前进,不能倒退;她白天不敢开,晚上才出去;她在狭窄的地方停车总要找人帮忙。有一次将车不偏不倚开到一块不高不矮的石头上,动弹不得,后经大家奋力抬了下来,从此她的外号由“王大壮”变为“王大撞”。她把新车的方向盘、操纵杆、后视镜,到处都用套子保护起来,稍有点儿小擦痕,心疼得紧。我笑:“赚钱就是花的!买车就是修的!划痕是不可避免的!外表不是最重要的!心态平和,心情放松,才能享受驾驶之乐!”她女儿说她开车特别慢,后面总是喇叭声长鸣。前几天在网上看到她的个性签名,原本是“在人之上,要把人当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现在换成了“总是被超越,从未超别人!”令人莞尔。
我想,勇于自嘲,多是道德上有优越感的体现。对于一名驾驶员来说,安全第一,谨慎驾驶,对人负责,对己负责,实在是太重要了。有研究表明,不少驾驶员患有塞车狂躁症、飙车综合症,甚至还有司机开车撞了行人犯了罪,还振振有词:“活该!谁让他违反交通规则!我这也是给那些乱走路的行人提个醒!”汗!因此,能够永远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实属可贵。
城市越来越小距离越来越大
有车之后,距离感与方向感有点儿紊乱。虽然县城在飞速发展扩大,感觉却好象越来越小,一脚油门还没踩到底,三纵四横的街道就跑了个遍,去银行、邮局、新华书店,总是没有地方停车,逢年过节更是拥挤。另一方面日常生活的距离却越来越远,以前出门几步就可以打打酱油买买菜,片刻工夫便可回到家里,现在都是列出一张购物清单,开车去超市,停车找车位,购物上电梯,付钱要排队,一买东西就得花上大半天时间。城市里的街道很多地方限定只许右转弯,明明眼看着目的地就在东边,却只得往西走,马路也像一条河,真是“隔河千里远”!
有车之后,日常活动范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常去的地方增加了加油站、车管所、修理厂、检测站、保险公司、洗车店,还有高速公路、隧道、立交桥……。偶尔骑自行车上街,不知不觉中会骑到机动车道上。难得在大城市乘了一次无人售票公交车,还闹出不少笑话:一是没准备好硬币,只得花十元(差点儿花百元)大钞投币;二是在钱箱的前后左右摸索没找到投币口,乘客们的眼光就像看着一个乡巴佬;三是以为目的地就是站名,一直等着报站名坐过了头,到了终点站一问傻了眼,又花几十元打出租车回头。早知道,不如直接乘坐出租车了。
走错了的也是路
假如有人问,汽车最重要的部件是哪儿?我认为,不是发动机,不是方向盘,不是油门,而是刹车。车在旅途,油门踩的时间最长,但刹车用的次数最多;油门只有一个,而刹车却有两个;既要加油门快速前进,又要踩制动以避危险。有句名言:一个没有自制力的人,就好比一辆没有刹的汽车。倒档虽用得少,也同样重要,看起来是倒退,实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驾驶中你有从众心理吗?在十字路口等红灯,被前面一辆大车挡住视线时常常吃亏。看它在前面动了,我也跟着走,结果很可能它过去时是绿灯,我跟着过却吃了红灯。还有的时候,久久地傻等在一辆大车后面,好半天才发现那竟然是一辆挖掘管道的工程车,原来自己站错了队伍。所以,在前进的路途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位作家说过,人生的路很长很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行驶在高速公路的叉道口时,特别能够体现这一点,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紧紧相邻的两条道路,向左或是向右,一步之差的抉择,将决定着未来漫漫长途截然不同的目的地。
行驶在陌生的繁华城市,辨不出东南西北,完全倚仗卫星导航仪。经常错过变道和转弯,只能被滚滚车流裹挟着顺路往前走。但是无论绕多远走多久,只要预先设定了正确的'目标,总能让我到达指定目的地。条条道路通罗马,走错了的也是路,只要无悔地往前走,总能走得通。
此心安处是吾乡
买车的主要任务是接送儿子上学。每次及时地接到他,看着他活泼蹦跳的身影,明净灿烂的笑脸,听着他讲学校班级里的事情,总感到由衷的幸福、满足与踏实。有时候没接到,就会焦急不安,六神无主。有时一家人都在车上,讲笑话、猜谜语、玩成语接龙或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谈笑风生,轻松愉快,感觉汽车就像是一个流动的家,车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并没有什么需要急急赶去的地方。
有一次,儿子考我:你知道“我爱饭米粒”是什么意思吗?我不知道,好像是江苏卫视的一个电视栏目,一个奇怪的名称!他解释说:“F是father,爸爸;A是and,和;M是mother,妈妈;I是我;L是love,爱;Y是you,你们,连起来就是Family,饭米粒!”嘿,太有意思了!我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以前读书时老是记不清的单词!
有一次我讲了个小故事:美国有位亿万富豪,儿女不孝,某个夜晚他醉卧街头,警察正巧认识他,要送他回家,他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远处的豪宅不解地问:“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是我的房子,不是我的家!”听到这里,儿子给我配了一句:“That My House,Not MyHome!”
还讲过一个小故事:印度某山村发生地震,在外乡打工的某男子赶回家,看到一切全毁了,房子塌了,家人遇难,一时悲痛欲绝,从此万念俱灰,形影相吊,四处漂泊。后来意外得知自己的小女儿还活着,惊喜万分,费尽周折找到了女儿,一见面搂着女儿喜极而泣:“我又有家了!”
因为有了车,我们对家的理解更深了一层。有首歌唱道:“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疲惫的时候,我会想到它……”家,是一个人精神、情感的归属地,家并不只是房子和里面的家具、家电或存折。很多人踏遍千山万水,往往最后才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家,其实并不是欲望的满足,而仅仅是灵魂的安宁。白居易诗云:“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即是家”。人在哪儿,家就在哪儿;心在哪儿,家就在哪儿!
篇3:读簋札记
读簋札记
一、孟簋孟簋(8.4162-4164,此数字为<殷周金文集成>中的册数和器物序号,以下不再出注)“用宁①兹彝作茏=孙=其永宝”(语译:因此铸造这件彝器,希望孟的`后代子孙永远保有它),“宁”字在西周金文中大致有两种用法,一种与“休”相同,一种与“作”、“铸”相同.[1]孟簋此句张亚初[2]断为“用宁(铸)兹彝,作,子子孙孙其永宝”,不知他的“作”是什么意思.
作 者:陈英杰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 刊 名:学术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H131.7 关键词:篇4:读辞书札记
读辞书札记
平时阅读书报,遇到一些不理解之处,常请教“不开口的老师”--辞书,疑惑得到消除.有时也发现“老师”之间有不同的'说法,觉得没有辗转抄录,倒也可贵;但有的却相互矛盾,令我颇感踌躇,有时经过反复比较,也难作出抉择.兹举七例如下.
作 者:朱建颂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中心,武汉,430079 刊 名:辞书研究 PKU英文刊名:LEXICOGRAPHICAL STUDIES 年,卷(期): “”(1) 分类号:H1 关键词:篇5:读《周易》札记
读《周易》札记
易学早已成为一门学问,<周易>所包含的`丰富、深远的哲学智慧对于现代人有着不可忽略的启迪作用.“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鞭策我们提高修养,努力奋斗;“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教诲人们以忠信为本,小心地做人、处世,唯如此,才能避凶就吉,遇难成呈.
作 者:朱颖原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太原,030024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4(11) 分类号:B221 关键词:<周易>的知识脉络' > 经 传 卜 爻 哲学 智慧篇6:读《瓦尔登湖》札记作文
读《瓦尔登湖》札记作文
翻开《瓦尔登湖》,自己就像一个路人,站在这里,远远地望着那儿,却不敢贸然上前。
远远地看见,梭罗在农户家里呆上两三个小时,出来时满脸的喜悦,拿着野苹果吃着,好像赢得了什么。他直直地向我走来,我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耕耘了那片土地,在某种程度上同时也耕耘了他的心田。尝够了乐趣后,我就扬长而去,让他继续耕耘下去。”哦,原来梭罗将与农民闲谈作为一种乐趣。难道每天与农民聊聊天,就会快乐吗?这在我看来简直就像无所事事。
镜头切换,这次,我听见了大段大段的思考。“我该怎样生活啊!”这是哲学家心中的声音,他搬至湖边,一人独处,远离繁华,他试图将自己的心静下来。他只想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其他一切从简。我不解,我和很多人一样被物质的雾霾迷住了双眼,此刻忽地被拨开,重见了天日,竟被太阳闪耀的光芒刺痛灼伤,便又急急地闭上。看见人们的LV包、瑞士表等奢侈品,仍会投去羡慕的目光,甚至连人生的`目标也是为了这些而奋斗。你听——“简单,简单,简单啊!”“在这波浪滔天的文明生活的海洋中,一个人的生活得经历这样的风暴和流沙和一千零一种事变,除非他纵身一跃,直下海底,就直达目的港了。”这说得多形象啊,我们每个人都微小得如同这海中一滴,却要战胜如此大的风浪才能得以存活。但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这样的深海波澜中,包括我。此时我像被说穿了一般难堪,但是尽管如此,我又能如何办,难道从此不乘车搭地铁,难道不要邮局,难道不要新闻?哦!这一切,我也只能对梭罗不住地赞佩,并且为自己感到不安,然后稍稍地更注重些事实,仅此而已。
说完了物质,该到精神上了。“要坐着,并能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内,这种益处我得自书本。一杯酒就陶醉,当我喝下了秘传教义的芳洌琼浆时,我也经历过这样的愉快。”刚开始听到,就觉得一颤,随着思维的发酵,便开始反思:我读名著时快乐过吗?很快,我便搜索了脑海中的书目,好像都是囫囵吞枣地读的,有好多读完了只在脑子里有些浅浅的印象。继续听梭罗说下去:“最崇高的文字还通常是隐藏在瞬息万变的口语背后或超越在它之上的,仿佛繁星点点的苍穹藏在浮云后面一般。”他说文字是繁星点点的苍穹,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是对我这么多年来读书生活的批评和讽刺。我觉得自己一点一滴地被暴露出来。越听梭罗赞美文字,心中就越是不安。“它们之被群众阅读,有如群众之阅览群星,至多是从星象学而不是从天文学的角度阅览的。”“阅读是一种崇高的智力的锻炼。”再后来,又有一说,“如果别人是传递此种食物的机器,他们就是过屠门而大嚼的阅读机器。”“智力的官能完全像蜕皮一样蜕掉。”这难道不是在讲我吗?我捂住耳朵,捂住脸,不愿也不敢继续听下去,只是在心里默默地想要学圣贤读书。
突然间,传来一阵大自然的声响,我听出了柔枝折断的“咔嚓”声,听出了火车行进的轰鸣声,听出了市场上喧闹的交易声,听到了动物们嬉戏的声音,听到了叶子松枝的响声,最后是一声来自内心的呼唤:“大雪中既没有路通到前庭的门,没有门,没有前庭,更没有路通往文明世界。”然后声音似乎戛然而止,刚才的警句好像绝响一般。生活尽管如此丰富多彩,但梭罗仍然更加欣赏自己那简单的生活。
最后,一切声音都消失了。脑海,只剩下了幕上一个孤独的人劳作着,休息着。周围是死一般的寂静,然后幕渐渐拉上……
多一点精神上的需求,少一些物质上的享受。我愿意以此句作为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