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男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篇1: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The Present》是导演Jacob Frey的毕业作品,是一个仅仅4分19秒的短片。在上百个国际电影节的评选中,斩获50多个最佳奖项。

喝一口冰啤酒,或者吃一块饼干的功夫。它没有醍醐灌顶的台词,没有峰回路转的情节,没有缠绵悱恻的纠缠。它像是睡前妈妈的一个吻,不问阴晴的盛开,润物细无声。

短片讲述了一个温暖的小故事。妈妈送给小男孩一只小狗作为礼物,他满心欢喜,当发现小狗残疾时便心生厌恶的扔至一边,继续打游戏。可爱的小狗瘸着腿在一旁,一蹦一跳的玩着皮球,小男孩好奇地瞥着眼偷看。最后,他起身开门,同小狗在阳光下玩耍。原先,小男孩也是残疾的。

但是是一个小短片,却爱意氤氲,让我温暖到想哭。可能我想到了短片想要表达以外的东西,抑或是它的触动,让我联想到更多的道理。

壹/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我生活在中部地区的一座小城里,我能够深深地感觉到周围人们的努力。每个人有着自我的衣食住行喜怒哀乐,有着自我的生活轨迹和成长故事。

短片里的小狗,坚强、顽皮、可爱。我看见它一瘸一拐的蹦跳,哪怕跌倒了也面带笑意的爬起。我似乎看到短片以外的小男孩的挣扎,也看到了以前无数次跌倒爬起的自我。

时光流逝,青春沉淀,我渐渐透过文字不断地剖析自我,在日日夜夜的奔跑里看见未来的方向。我们可能有类似的梦想,但不可能是相同的人。

小时候,我喜欢仰望星空,想象着遥远的故事和未来的生活。短片的结尾,小男孩告诉妈妈他们将要出去啦。他在明媚的阳光下微笑,让我很感动。也仿佛看见自我在斑斓的星空下微笑的模样。

我相信每一个仰望星星的孩子,都会有着明亮的梦想,在黑夜照亮前行的.路。

贰/什么才是最美的礼物

当小男孩拄着拐杖站起来的时候,我的心猛的一震。在此之前,我并没有发觉妈妈送的礼物有什么心意或者说是短片的心意。世上最美的礼物无非是你最需要帮忙的时候,有人能伸出一双手。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之前有一段时间,爸爸受伤了,待在家里。他不太喜欢看书,无聊时就窝在沙发上看看电视里的新闻。然而,他喜欢养花。腿脚不方便的那几日,他依旧惯例去浇花剪枝,他用用心的心态告诉我们不用为他担心。

每个人,都要有自我的兴趣和感兴趣的东西,它能够在我们经受羁绊的时候,支撑我们的生命。快乐,是很简单的东西。每一天学会微笑的应对世界,所有的风雨也都变成了上天的馈赠。用心的心态,是我们给予自我最美的礼物。

篇2: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世人的安慰,大多爱莫能助。我们经历的苦难没有人能够真正的体会。就像小男孩的残疾,即使是他妈妈也只能透过小狗来打开儿子的内心。

阳光的态度,是我们持续抗战,挑战苦难的盾牌。我有朋友正在准备考研,暑假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没有鲜艳的励志标语,没有热闹的加油鼓劲,有的是两米多高的复习资料和一张干净的学习计划表。我问她,是不是很痛苦?她笑着回答我,孤独的不止我一个。

是啊,世上不断努力改变现状的人有很多。如今,我在朋友的鼓励下经营着自我的公众号,不断的督促自我看书写文。或许,改变就是一场一个人的战役,别人看见的就只是结果。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所有你经历的苦,都会成为未来的路。就像大家所信奉的那样:你必须要努力,但千万别着急。

肆/也许我们反而会更相信爱

小的时候,因为我是早产儿,所以身体有些虚弱。每次和家附近的小孩子一块玩耍的时候,都会听到父母的再三叮嘱。但觉得父母唠叨至极,依旧会在烈日炎炎的天气,四处疯跑,不管不顾。之后长大了,身体健康多了,也慢慢懂得他们的担忧和思考。

一个人的时候,善待自我;两个人的时候,善待对方;任何时候,都要善待父母。就像短片里小男孩的妈妈,能够看出她是一个工作繁忙的母亲,但不乏对孩子的关爱。

“你就应多出去晒晒太阳!”百叶窗拉来的那一刻,我看得见灿烂的母爱试图打开儿子的封闭内心。小狗,是很真实的礼物,也许同样残疾的小狗的陪伴会比不懂伤痛的母亲更加懂得小男孩内心的世界,一切似乎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们会因为生病吃药,更加的在意健康;会因为经历失败,更加懂得努力;会因为一些不愉快的失去,更加珍惜身边的人。无需怨怼那些别人没有经历的苦难,我们收获了更多的领悟,也许,我们反而会更相信爱。

为何生活的影子那么长,因为你背后有光。世间所有的温暖和幸福,你都值得拥有,值得被深深地爱。

篇3: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

人生之路,注定孤独,没有人可以陪我们走到永远。我,只有一个人,但我要活得像一支队伍,为我的心灵招兵买马。我还是我,但我不会再孤独。

(简洁的开头,开宗明义,直入主题。)

一个人,要活得像一支队伍孙中山先生有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坚持,在失败中不气馁,于国、于人皆大有裨益。于国,我看见了千百年来有多少像岳飞、谭嗣同那样的志士仁人为复兴泱泱中华,抛头颅、洒热血,虽屡战屡败,但屡败屡战,毫不气馁。终复我民族新貌;于人,我看到了那么多的学者潜心专研,方推动科技文化等诸多事业的发展,我看到“网球一姐”李娜在成功背后的坚持;再看身边,坚持,就是考试失利的不气馁,相信埋头苦学终有成!(引言和事例紧扣论点,游刃有余。)

于是,我想,一个人若要活得像一支队伍,队伍中必不可缺少这一员猛将:坚持!(例后作结,第一个论述层次水到渠成。)

一支队伍若要招兵买马,当有威望。威望源于何处?道德。一支队伍,当以德待人!

谚语有言:“人而无德,生而何益?”确实如此。道德,是人之根本。但反观社会,从一直困扰我们的食品安全问题,到“小悦悦”事件,再到“杀人狂魔”周重华……还有许多令人诧异之后不得不深思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审视德育的倒退。“道之不存,德将焉附?”所幸,我们也看到许多“最美”人物传递的正能量,虽小,却足以温暖人心,召唤道德的回归。

于是,我想我的队伍中当有一员统帅,名唤“道德”。有了道德,这支队伍方能有召唤之力。

(结构与第一层次相同,语句却有变化,活泼灵动。)

一支队伍,还要有军师。我想,他就像诸葛孔明,淡泊、宁静,宠辱不惊,有大智,却藏而不露。我的军队,当有这样的军师,这样平静的心境,这般自由的心绪,方能引领我的心。

但我想,这还不够,顾城说:“人要活着,并且干净。”干净,当是我这支队伍中的军规律条,我要活着,并且干净。

三毛说:“我想成为一棵树,站成永恒,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静中黑暗,一半沐浴阳光。”三毛也确实做到了,她像一棵树,扎根于撒哈拉沙漠,守着她的丈夫,在年轮里刻下她的故事。她是一个奇女子,她不愿受束缚,她爱这样的生活。在她的心里,也一定有一支强大的军队,那里有坚守,有道德,有淡泊,有宁静。或许,你会不同意她的淡泊,但那种不顾世间纷扰,只守一树的坚持,却让人动容。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世间有多种选择,便有多种道路。但无论哪一条路,若想成功,便需要你心中有一支强大的军队。

“路漫漫其修远兮”,我,虽一个人,心灵却有一支强大的队伍,有坚守,有道德,有从容,并且干净。我还在为我的心灵招兵买马,下一位,是谁?

(巧妙地以设问作结,含蓄隽永,引人深思)

篇4: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

前两天有个网友给我写信,问我如何克服寂寞,

她跟我刚来美国的时候一样,英文不够好,朋友少,一个人等着天亮,一个人等着天黑。“每天学校、家、图书馆、gym、几点一线”.

我说我没什么好办法,因为我从来就没有克服过这个问题。这些年来我学会的,就是适应它。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快乐这件事,有很多“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基因、经历、你恰好碰上的人。但是充实,是可以自力更生的。罗素说他生活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追求、对爱的渴望、对苦难的怜悯。你看,这三项里面,除了第二项,其他两项都是可以自给自足的,都具有耕耘收获的对称性。

我的快乐很少,当然我也不痛苦。主要是生活稀薄,事件密度非常低,就说昨天一天我都干了什么吧:

10点,起床,收拾收拾,把看了一大半的关于明史的书看完。

下午1点,出门,找个coffee shop,从里面随便买点东西当午饭,然后坐那改一篇论文。期间凝视窗外的纷飞大雪,花半小时创作梨花体诗歌一首。

晚上7点,回家,动手做了点饭吃,看了一个来小时的电视,回e-mail若干。

10点,看了一张DVD,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

12点,读关于冷战的书两章。

凌晨2点,跟某同学通电话,上网溜达,准备睡觉。

这基本是我典型的一天:一个人。书、电脑、DVD.

一个星期平均会去学校听两次讲座。工作日平均会跟朋友吃午饭一次,周末吃晚饭一次。

多么稀薄的生活啊,谁跟我接近了都有高原反应。

孤独的滋味当然不好受,更糟的是孤独具有一种累加效应。同样重要的东西,你第一分钟举着它和第五个小时举着它,感受当然不同。孤独也是这样,偶尔偷得半日闲自己去看一场电影,和一年、两年、三年、五年只能自己和自己喝啤酒,后果当然完全不同。我以前跟一位曾经因为某政治事件而坐过牢的朋友聊天,他描述那几年被单独关押的.生活,这样形容:度日如年,度年如日,

说得可真确切。

我曾在日记里大言不惭地写道:出于责任感,我承担了全世界的孤独。我的意思是,我不但孤独,而且我的孤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在女人堆里太男人,在男人堆里太女人;在学者里面太老粗,在老粗里面太学者;在文青里面太愤青,在愤青里面太文青;在中国人里面太西化,在外国人里面太中国…我觉得上帝把我派到人间,很可能是为了做一个认同紊乱的心理实验。

我其实并不孤僻,简直可以说开朗活泼。但大多时候我很懒,懒得经营一个关系。还有一些时候,就是爱自由,觉得任何一种关系都会束缚自己。当然最主要的,还是知音难觅。我老觉得自己跟大多数人交往,总是只能拿出自己的一个维度,很难找到和自己一样兴趣一望无际的人。这句话的谦虚版说法是:很难找到一个像我一样神经错乱的人。

有时候也着急。我有有幸生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没有吃过多少苦,但是在我所经历过的痛苦中,没有什么比孤独更具有破坏力。这不仅仅是因为错过了亲友之间的饭局谈笑温情,不仅仅是因为一个文学女青年对故事、冲突、枝繁叶茂的生活有天然的向往,还因为一个人思想总是需要通过碰撞来保持。长期的孤单中,就像一个圆点脱离了坐标系,有时候你不知道自己思考的问题是否真的成其为问题,你时常看不到自己的想法中那个旁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的巨大漏洞,你不知道什么是大,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小,你不知道什么是白,因为不能看到别人的黑。总之你会担心,老这样一个人呆着,会不会越来越傻?

好像的确是越来越傻。

但另一些时候,又惊咤于人的生命力。在这样缺乏沟通、交流、刺激、辩论、玩笑、聊天、绯闻、传闻、小道消息、八卦、MSN…的生活里,没有任何圈子,多年来仅仅凭着自己跟自己对话,我也坚持了思考,保持了表达欲,还能写小说政论论文博客,可见要把一个人意志的皮筋给撑断,也没有那么容易。

“忍受的极限会是什么养的结果?”

让我告诉你,忍受是没有极限的。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情。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至少,努力不让它成为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篇5:活得像一支队伍作文

天安门前接受首长检阅的队伍,步子是整齐的,阵形是方正的,因为心是齐的,凝聚在了一起。

活得像一支队伍,看似有些不成立的比喻,又意味着些什么?我细细想。

也许是秩序。太阳亘古不变地东升西落,从前的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没有精确的钟表,日出的亮光和落日的余晖成了他们劳作的分界线。那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一种有秩序的生活。著名的童话作家郑渊洁先生,常在一天的早晨便完成了当天的写作任务。王开岭在《按时看日出的人》里这样写道:“上世纪的一个黎明,在巴黎乡下一栋亮灯的木屋里,福楼拜在给最亲密的女友写信:‘我拼命工作,天天洗澡,不接待来访,不看报纸,按时看日出……’”“按时看日出”这短短五个字,就已经把这样一个大文豪描绘得淋漓尽致。按时,看日出,那是对生活的安排,对生活的享受。如此活着,才更显意义。

队伍固然不止这些。设想倘若天安门前的士兵们只将列队按安排走到指定的位置,将每一个动作都做到最高的标准,眼神却毫无光芒,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的.气势无疑至此就烟消云散。

人连在一起,心也紧紧相依,那才是队伍。活着,若只是成天板着脸工作,不会激情彭拜,不懂相处,那一生能回味的,也就一个个奖杯,一个个劳模的称号罢了。

在《开学第一课》上,钢琴家郎朗与新发明的意大利机器人奥特同台。中间有一个环节,是机器人与一个十几岁的小钢琴家比赛速度。无疑人的速度是无法赶超机器人那钯子似的手的。可机器人弹奏出来的音乐是毫无感情的。

若仅是为了整齐,天安门前的也许就是一排排身着军装的机器人,还顺带显示我国科技的发达。可是队伍有着几十颗凝聚在一起的心,有志气,有统一的目标。

活着,更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抵过千万颗连结在一起的心。

战争场上不乏有一人立功的故事,他们没有一起的战友,孤身一人,或许他们乖乖归降于敌方也没有多少人会破口大骂“叛徒”,可他们却选择奋战到底。没有战友的鼓励,没有奖赏,甚至纪念碑上都不一定会留下他们的名字,支撑他们的,就一颗心,如队伍一般紧紧连结的心。

活得像一支队伍,有规律地生活,有目标地生活,有信心地生活,活出真正的模样。

篇6:活得像一支队伍作文

当无情的火焰熊熊燃烧,无处可逃的蚂蚁滚成球状,用无数脆弱的身躯在火海里碾出一条生路;当贪婪的猎人端起冰冷的,逼入绝路的老斑羚甘愿做跳板,以自己的坠向死亡换来小斑羚那生的彼岸。开路的蚂蚁死了,火灭风起,它们连灰也不剩;做跳板的斑羚死了,在人迹罕至的荒谷里化为枯骨。它们死了,但也还活着,活得像一支队伍。

毕竟沧海一粟,人又何其渺小,波涛汹涌中,一人,一舟,却忐忑不安,舟担心迷失方向,人害怕下一秒有死无生,这该是多么可悲!要想远航,一艘乘风破浪的战船,一队足以托付生死的战友,在朝阳初升时扬帆起航,在夕阳西下时凯旋而归,如此,足矣。

一句“王候将相宁有种乎”,牵动着多少求生无路之人的心,燃起了多少不甘屈于人下之人的热血,充分的准备下,起义的火炬在浩浩荡荡中前进,终于雄霸一方,成为了让那庞然大物颇为忌惮的存在。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那颗不甘卑微的心最终被权势所困,他那些同生共死的战友也失了战意。众叛亲离的他,终是抵不住时代的洪流,淹没在无名之海中。

因为不愿落于尘埃而被遮掩其原有的光华,所以有人想要活得像一支队伍,肩负起责任与使命,历经艰苦与磨难,在失去中得到收获。可是有多少人能屹立于终点呢?

电影《空中猎》中,一国的空军领导人在悲愤中背弃了国家和子民,投靠了,而一支空军部队的教官为救一个学员身负重伤,无法参战。那个在死神手下逃生的人毅然顶住了巨大的压力,与他人配合,在乱流中躲避雷达,救回人质,炸毁了导弹井,甚至驾驶飞机撞向那个疯狂的人。在他眼中,生与死已不再重要,因为他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在他下定决心时,队伍,已然活在他的心中。

我坚信,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不会为孤独,不会为平凡庸碌而活,一颗不甘卑微的心,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一种无畏无惧的劲势……是这样的态度和境界,让人活得像一支队伍。

篇7:活得像一支队伍作文

冯骥才曾将天津人与上海人做比较,他说:“上海人重面子,天津人重实惠,上海人说活出个样来,天津人说活出个味来。”那么,我得插一句:“活出个气势来。”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是一个青年教师的自述。他说他刚上课时,单靠所谓的“民主”、“平等”,但对教学作用不大。而随着自我修养的提高,哪怕走入一个陌生的班级上课,学生也全被镇住。文末他提到,他孤身一人,却犹如带着千军万马。

一个人的气势有多大我不得而知,但张飞独守长坂坡而无人敢过的事例告诉我们,张飞的气势可以很大,一个人,完全可以像支队伍。我不禁忆起典韦,当他为保卫曹操以无与伦比的英勇气概战死后,竟半天无人敢走近他余威尚存的尸体。气势竟能如此。

气势是一个人的加分项,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中写到“三叔就算是走在路上也能压那些开豪车的人一头。”这可能存在小说的夸张,但玛丽莲・梦露的事迹可无从,对于她出席的某次舞会,有人回忆道:“当她出场时,所有人都被她吸引了,她是那么地夺目,即使是普通的衣物,也无法掩盖她的光芒。”一个人的气势是如此神奇,在潜移默化中,人们便被影响,于是人的形象也就重塑。

突然想起了苏东坡。据他弟弟苏辙所言,在黄州突围之后,他整个人的气质变了,超然脱俗,傲世而立,显现出一股圣洁的气势。而正因他将这股气势用入了他的文章之中,令他得到了质的飞越。以至苏辙感叹:“在黄州前我和他水平所差无几,在黄州后我就被他远远甩在后面。”而这,不过是气势的部分运用。

气势是人素质的外放,一个人的气势不能撒谎。一个猥琐的人是不可能放出宏大的气势的,正如粪土无法发出诱人的香气一般。伴着气势,人便可一目了然。记得一篇回忆同学的文章,提起一位从小在严格家教中长大的女生,她虽然不是最美丽的,却永远是最耀眼的。当她在纷杂的街上走过,车马似乎都在她两边分开,那一刻,世界仿佛都为她安静了。

那么,便活出气势来,加强自我的修养,从而放出气势环绕。那时,便拥有了主角光环加身的环绕。那一刻,独自一人,却如有千军万马跟随,那一刻,世界也静默。

要活得像一支队伍那样有气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