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是复读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洪深简介,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洪深简介,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高洪深简介
高洪深
姓名:高洪深
性别:男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42年2月生
籍贯:吉林农安人
职务:现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兼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通信地址: 北方工业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
邮编: 100041
联系电话: 68862211-1050
高洪深,吉林农安人, 1942年2月生, 汉族, 现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兼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常务理事。
1981年5月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工学硕士)毕业后被分配到北方工业大学数量经济研究所工作一直从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其中, 1984.8-1985.9在联邦德国卡尔.杜易斯堡基金会经济管理学院进修经济管理与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等。1991.9-1992.3再一次赴联邦德国在卡塞尔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同德方教授合作进行生态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并对经济管理领域中的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作了较深的研究, 在此期间, 考察了设以维也纳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 获得了大量有关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资料, 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 回国后, 先后撰写两本专著: 《决策支持系统(dss)》和《经济系统分析导论》正式发表。
专著:
1.《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0.北京
2.《工业企业投入产出分析》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3.北京
3.《决策支持系统(dss)》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4.《经济系统分析导论》中国审计出版社, (现已签订出版合同), 拟在出版。
篇2:高洪宝简介
高洪宝
姓名: 高洪宝
职称: 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社会兼职: 北京市高等学校自学考试委员会针灸专业委员
学历: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本科(六年制)
工作经历:1962年分配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针灸科和针灸教研室工作三十多年来,曾教授过本校多种班次的针灸专业课程。
专科:针灸
专病:血管性偏头痛、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坐骨神经痛、颈椎病、腰椎病、青年座疮、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慢性荨麻疹、神经性皮炎、中风后遗症、斑秃症(即斑状脱发)各关节病痛等。
医疗特点:临床主要运用针灸疗法治疗各种病症:如头针、耳针、皮内针皮外针、刺络拔罐法;在体针方面主要灵活运用《内经》二十八种刺法,对于一些顽固难治之症配合中药治疗,一般的是头针和耳针并用,或耳针与体针并用或头针与体针并用。以及阻力针法的应用。诊察疾病方法;用耳穴视诊和经络路线和触诊法为主。
科研成果:三十多年来曾在国内外医学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二十五篇,《国际临床针灸杂志》(英文版)发表三篇即“颈部排刺法治疗颈椎病60例疗效观察”、“穴位透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0例临床观察”、“针刺治疗慢性荨麻疹65例疗效观察” 在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中医临床》(日文版)发表三篇,即“阻力针法治疗运动伤痛50例初步观察”、“中医的理、法、方、穴在临床应用的体会”、“针灸调气理论的临床应用体会”。
主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国际临床针灸杂志》、《中医临床》
篇3:洪深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学名洪达,字伯骏,号潜斋,别号浅哉,江苏武进人,中国电影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导演。
目录中国电影先驱洪深学生时期早期生涯左联时期收缩展开中国电影先驱洪深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名洪达,号伯骏,号浅哉,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1894年12月31日生于官宦世家,1955年8月29日卒于北京。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
学生时期19入私塾。19至19,先后在上海徐汇公学、南洋公学就读。19,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在校期间热心新剧活动。19,因“宋教仁事件”,举家避难于青岛。19开始创作剧本,《卖梨人》是受崂山梨启发而成就的.处女作,此后便长期从事话剧活动。19夏,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入俄亥俄州立大学习陶瓷工程,继续编戏演戏。19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在美国哈佛大学习文学与戏剧,并在波士顿声音表现学校学习,又在考柏莱剧院附设戏剧学校学习表演、导演、舞台技术、剧场管理等课程,获硕士学位。19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
早期生涯1922年回国,1922年春回国,先在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上海总公司材料总管理处任理事,兼任总经理简照南之私人英文秘书。1923年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同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任排演主任,先后上演《泼妇》《终身大事》等,从此开始了建立中国现代话剧的实验活动。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洪深提议用“话剧”一词统一当时戏剧的称谓,同年冬加入南国社,任中华电影学校校长、明星电影公司编导主任。1926年创办复旦剧社,历任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主任,从事教学工作达30年之久。洪深自1922年起还兼搞电影工作,曾于1925~1937年任明星影片公司编导,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电影文学剧本《申屠氏》,并引进了有声电影技术。
左联时期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英文秘书。8月与田汉等发起成立并以光明剧社名义加入中国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组为“左翼剧作者联盟”) ,任总书记。1931年到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任教。1934年回到青岛,在山东大学任外文系主任。授课之余仍从事戏剧研究和有关活动。他参加了著名京剧票社“和声社”,带领师生演出了话剧《寄生草》,创作了正规的电影文学剧本《劫后桃花》。1935年7月,会同在青岛的王统照、老舍、王余杞、王亚平、杜宇、李同愈、吴伯箫、孟超、赵少侯、克家、刘西蒙等人,创办文学期刊《避暑录话》,每周一期,随《青岛民报》发行。不久,仍回上海与夏衍等合办《光明》半月刊,任发行人及主编。他曾抵制美国辱华影片《不怕死》的上映。
篇4:杨洪简介
杨洪
杨洪(?—1451),明朝将领。六合人。苗族。字宗道。
父杨璟战死于灵壁后,嗣职,调开平。初从成祖朱棣北征,至斡难河<今鄂嫩河)。宣德四年(1429),以精骑二百,专巡塞上。机警敏捷,精于骑射,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破敌于伯颜山、宝昌,进都指挥同知。继为总兵官谭广右参将,佐理军务。建言加筑开平城,增置堠台六十所。历迁都指挥使、都督同知。九年(1444),败兀良哈部于黑北,进左都督。十二年(1447),升宣府总兵官。十四年(1449),瓦刺太师也先掳明英宗,挟帝胁其开城,拒从,坚守拒敌。景帝监国时,封昌平伯。受命率军二万入卫京师,破敌于霸州,以功进爵为侯。率部留驻京师,督京营训练,兼掌左府事。建言御敌三策及守边方略四事。景泰二年(1451),以镇朔大将军还镇宣府。八月病逝,赠颖国公,谥武襄。
篇5:洪仁简介
洪仁简介
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之一。字益谦(一作谦益),号吉甫。广东花县人。洪秀全族弟。道光二十三年(1843)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后,自花县赴广西,未赶及太平军,受阻返回。咸丰二年(1852)曾被捕,脱险后赴香港,接触大量西方科学文化。三年北上天京未成,九年再度北上,十年终于抵天京(今南京),任精忠军师,封为干王,总理政事。同年,向天王进呈《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文化,革新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同年,筹划太平军第二次西征。次年率军赴援安庆失利,降职为精忠副军师。同治二年(1863)天京陷落,他护幼主洪天贵福奔江西,于石城被俘,被杀于南昌。著有《英杰归真》、《军次实录》、《戒浮文巧言谕》等。
篇6:洪烛简介
北京的桥
北京非水乡,不像苏州扬州有那么多的桥,但北京的桥承载着极厚重的历史的影子。譬如天安门城楼前的金水桥,世人皆知,堪称是最有权力与威信的桥了。五座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桥横跨金水河,中间稍宽的一座系为皇帝专设又称御路桥,属于天街御衢的一部分——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入的必经之地,只允许万人之上的龙靴游走,像一只尊贵的宠物横卧在天子脚下。桥头有两对石狮及两座华表,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图腾,与蓝天白云相映衬,使并不高大的金水桥显得皇气逼人。每次看见金水桥我会联想到李后主的词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曾作为封建时代天下第一桥的金水桥,心情复杂地送走了最后一个皇帝——1924年,清废帝溥仪被冯玉祥将军驱逐出紫禁城,惶惶如丧家之犬。不容凡人践踏一步的金水桥,终于对民众开放了——迎来了新主人。不管哪一天,你到天安门前,总能观察到数不清的外地游客轮流站在金水桥头摄影留念。而每天清晨和黄昏,国旗护卫队的仪仗兵,会迈着正步浩浩荡荡地跨过金水桥。
金水桥虽华贵,毕竟给人以小家碧玉的印象。说起北京西南郊的卢沟桥,则有“铁马冰河入梦来”之势。它是因“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而出名的,如今建成了抗日战争纪念馆。其实卢沟桥本身,就是一座无字的纪念碑。如果说金水桥曾是弱不禁风的宫娥(曾分别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异族铁蹄的蹂躏),卢沟桥则是扬眉剑出鞘的巾帼英雄了。我一直记着一幅老照片:一排肩胯大刀、手端步枪的中国士兵,倚靠卢沟桥的栏杆向外射击——他们顶着冲天的炮火作殊死的抵抗……卢沟桥,一座战神的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血染的功勋。仅就建筑本身而言,卢沟桥也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古桥中规模最大的联拱石桥。它横跨在永定河的下游卢沟河上,因而得名——永定河的上游叫桑干河,女作家丁玲写过一部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桥头东侧有“卢沟晓月”的石碑,系风雅的乾隆皇帝题写的,“卢沟晓月”乃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古人喜欢站在卢沟桥上看月亮——此处的月亮是否显得比别处圆一些?北京还有句歇后语:“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也数不清”。各个朝代记载的石狮数目都不统一,一方面因为雕有石狮的218根望柱时有损坏,暂未替换的就影响了总数;另一方面因为护栏上的石狮有不少是母狮抱负着子狮——《帝京景物略》载“石栏刻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稍有疏忽便会数错。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学家们不信这个邪,进行过一番盘点,查明共有大小石狮498只(除了望柱上的,还加上华表与抱鼓的),终于大白于天下了。498只啊,让一个人用肉眼数一遍也够累的。元朝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里关注过卢沟桥的石狮(不知他是否也数错了):“桥两旁皆有大理石栏,又有柱,狮腰承之,柱顶别有一狮,此种石狮甚巨富,雕刻甚精,每次隔一步有一石栏,其状皆同。”雕刻这么多狮子,需要多少位石匠啊——而这些石匠必须以绣花的心情,才能使大小狮子活灵活现,憨态可掬……
和卢沟桥并称为拱卫京师四大桥的,还有马驹桥、朝宗桥、八里桥。其中八里桥即通惠河上的永通桥,距通州州署八里而得名。建于明代,当年经北运河向京城运输粮草砖木的货船驶过,甚至不必免帆。“长桥映月”,属古代通州八景之一:“虹腰八里卧晴州,画舫摇从月窟穿”。它也是关系到京师安危的战略要地: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兵临城下,经过八里桥时遭到当地军民的浴血抵抗,据说桥身都被染红了,桥下的通惠河水也为之赤……
北京较知名的石桥还有北海桥(又叫金鳌玉蛛桥,很生猛的名字),颐和园的玉带桥和十七孔桥,中南海蜈蚣桥……另有御河桥、江米桥、宣武桥、甘石桥、马市桥等等,因城区改建,都已埋入地下,有的桥洞已改作下水道。有的虽夷为公路——两侧却残存着原有的拱券或石栏。至于繁华的天桥、虎坊桥,皆以桥名,却找不见桥的踪影,原因也在于此。查阅史料便会发现,以桥为地名之处,基本上确实有过桥的存在,只不过名存实亡罢了。
流行歌手蔡国庆,唱红过一首《北京的桥》——所谓现代派的桥,主要指交通要道上立体交叉桥了。昔日北京的九大城门楼,除前门与德胜门外,都拆毁了,如今改由立交桥取而代之:西直门桥、安定门桥、东直门桥、阜成门桥、复兴门桥、朝阳门桥、建国门桥……立交桥成了北京的新城门。环城道路,已像年轮一样扩充至三环、四环,沿途的立交桥,都有着响亮的名字(如燕莎桥、长虹桥),快让人数不清了——就像卢沟桥上的狮子一样。北京的桥啊,有着最古典的意境,也有着最现代的风景。立交桥是桥梁中的新生代,桥下行驶的不是舟楫——也没有河水,而是车水马龙。我用卞之琳的名诗作为结尾吧:“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北京日报-08-14)
篇7:马洪简介
马 洪
姓名:马 洪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5月13日
籍贯:中国山西省定襄县
学历:大学
职称:研究员
中国当代经济学家和管理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务院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总干事、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20年5月13日生于山西省定襄县。1939年毕业于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之后, 历任中共中央内部刊物《共产党人》杂志编辑, 延安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从事社会科学研究。1945—1952年间 先后担任过县长、中共县委书记, 以及中共省委、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共中央的政策研究室的负责工作。其后, 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副秘书长、国家计划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化工部化学工业设计院副院长等职。1978年后,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基本建设经济研究所所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长, 兼任国务院副秘书长, 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 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的顾问, 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兼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复旦大学的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的名誉教授。他长期从事经济工作和经济研究工作, 著述甚丰。1979年以后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我国国民收入的积累和消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等。1979年以来的新著主要有: 《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1982)、《试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战略》(1982)、《中国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1982)、《探索经济建设之路》(1984)、《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198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1985)、《马洪选集》(1986)以及关于农村和工厂调查的专著。他还担任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1981)、《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1982)、《中国工业经济问题研究》(1983)、《中国工业经济管理》(1986)、《中国经济与管理入门》(1986)及《当代中国》丛书、《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当代经济比较研究丛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研究丛书》等书的主编; 并主持撰写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他撰写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和主编的《现代中国经济事典》已在日本出版。
马洪在经济改革、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战略、工业管理和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研究。他积极倡导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集权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他主张一切从国情出发, 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改革与发展之路, 并对国家有关改革与发展方面的重要决策起了积极作用。他主持撰写的《二○○○年的中国》《内部研究报告》是我国软科学研究中的一项大工程, 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成为制定“七五”计划和长远规划的重要参考文件。
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再生产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我国国民收入的积累和消费》、《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我国农业的技术改革》等。1979年以来的新著主要有: 《经济结构与经济管理》(1982)、《试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战略》(1982)、《中国经济调整改革与发展》(1982)、《探索经济建设之路》(1984)、《开创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1984)、《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经济》(1985)、《马洪选集》(1986)以及关于农村和工厂调查的专著。他还担任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1981)、《国外企业管理的比较研究》(1982)、《中国工业经济问题研究》(1983)、《中国工业经济管理》(1986)、《中国经济与管理入门》(1986)及《当代中国》丛书、《国外经济管理名著丛书》、《当代经济比较研究丛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研究丛书》等书的主编; 并主持撰写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他撰写的《中国经济发展新战略》和主编的《现代中国经济事典》已在日本出版。
篇8:洪治纲简介
它与我们青春期同步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20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是一群没有接受过任何青春启蒙的一代。在青春期猛然来临的时候,除了人性本能上的剧烈骚动之外,我们对生命的成长状态一无所知。没有谁告诉我们,生命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尤其是当它进入青春期的时候,它的欣喜、躁动以及潜在的危险又是些什么。
当我们进入高中,当我们的身体渐渐地向成长的路途上攀援,我们却被肉体的欲念折磨得无地自容。我总是面对自己的每一种变化忐忑不安,甚至羞愧难当,似乎自己生来就是一个罪恶的胚子。
正在这个时候,电影《庐山恋》来了。它一来到我们那个小小的县城,便成为一个轰动的事件。人们每天都是成群结队地向电影院赶,早中晚所有的场次都被排得满满的。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当然是家住城里的同学,他们对于男女主人公拥抱亲吻的描述,不仅绘声绘色,而且融入了自己大量的想象成分,饱含着某种生理上的快感。那段时间,课前课后,我们总是不断地倾听着那些城里同学的各种叙述,以至于我们还没有看这部电影,就对它的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都了如指掌。
在夜色的掩护下,我与另外两个同学终于如愿以偿地走进了电影院。我们每人花了二毛五分钱,买到的却是第一排的位置。尽管人像已经多少有些变形,但是我们的内心却充满了无限的热望。应该说,这部电影是一场绝对的浪漫主义的情感盛宴,迷人的风光,亮丽的演员,再加上一次次异性间亲密的接触,使我们惊异地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种境界。我清楚地记得,在每一个激动人心的场景来临之时,座无虚席的整个影院寂静无声,但我又分明地感受到,每个人的血液都在躯体中奔腾和呼啸。我不知道,那是一种人性的苏醒,还是一种灵魂的搏斗。
《庐山恋》来了,它选择了与我们青春期同步而行。为了这场电影,我们第二天被班主任在全班班会上点了名,并狠狠地批评了一顿。班主任问:你们昨天晚上干什么去了?另外两个同学用蚊子般的声音回答:看《庐山恋》去了。而我却不知哪里来的勇气,十分响亮地说:看《庐山恋》去了。我听到的是满堂的哄笑,有不少同学的脸上甚至露出了近乎淫邪的表情。那是一个爱情被视为庸俗甚至下流的时代,所有与爱情有关的东西,都是低级趣味的。连情感的启蒙读物都没看过一本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爱情,除了躯体的骚动与不安,除了人性本能上的欲求反应,我们更多的是对自己不断地进行抑制和扼杀。
上到校长,下到任课教师,对我们几乎是实行24小时的严格管理,因为他们明白,这些孩子大多都来自乡村,他们是带着城市的梦想走进校园,而作为教师的唯一使命,就是让他们能够在千人过独木桥时胜人一筹,对家长是一个交待,对自己也是一个安慰。只是他们哪里知道,这是一群活生生的生命,他们在发育,在成长,在与自己的身体与灵魂日夜厮打!据说,我们班上一个家住城里的同学对这部电影足足看了十多遍。因为他有条件,时间上的,金钱上的,都使他尽情地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说实在的,我至今还要感谢这部电影。它在我的心灵中产生了十分奇特的震撼———我不但没有感受到一丁点的不健康,相反,却觉得那种感情圣洁得一塌糊涂。事实上,在我漫长的青春期中,《庐山恋》一直给了我无边的怀想,并让我平静地对待内心深处的每一种焦灼。(羊城晚报.3.28)
篇9:洪汛涛简介
洪汛涛
洪汛涛 1928年出生。浙江浦江人。著有诗集《天灯在看你》,小说集《和平的乡村》,童话集《神笔马良》,专著《童话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