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我的蛋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论功能主义为题目的论文,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论功能主义为题目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论功能主义为题目的论文
摘要:功能主义在当前有关心的哲学(philosophy of mind)的讨论中获得了相当广泛的支持。原因在于人们认为功能主义为心身问题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功能主义实际上并不能令人满意地解决心身问题。尽管功能主义与行为主义和同一论存在重要的区别,但它也像行为主义和同一论一样不能说明心的本质。而且,功能主义失败的原因正在于重蹈了行为主义的覆辙。
关键词:功能主义 感受性 意向性
心的哲学中的功能主义大致说来是这样一种观点:心的本质是一种功能,心在作用于主体的外部刺激和主体的行为反应之间起一定的因果作用或功能作用。本文分四个部分来论证和分析功能主义的根本缺陷。第一部分说明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与行为主义和同一论的主要区别。第二部分论证功能主义不能描述心的现象本质。第三部分论证功能主义完全不能描述心的本质。第四部分简要地分析功能主义失败的根源。
一、功能主义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心的哲学有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个是身心问题,另一个是她心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来自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存在心与物两种不同的实体,而心对于主体又是自明的。由此而来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所谓的心身问题:心与身具有怎样的关系;第二个问题是她心问题:如果心对于主体本人是自明的,那么我们怎么知道她人具有某种心理状态?甚至可以说,我们怎么知道她人象我们一样享有心理生活?笛卡尔本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作为对笛卡尔主义的反动,行为主义首先对心的本质提出了客观主义的描述。因而主张重要的并不在于内部的神经状态本身,而在于这一状态在整个机体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或功能。他们就此提出了功能主义的最初形式——机器功能主义。putnam将心理状态与计算机的功能状态或逻辑状态相比较,认为正象计算机的程序可以在许多不同的硬件结构中得以实现一样,心理“程序”也可以在具有不同的生化组成的机体中得以实现,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物种的不同生理状态可以实现相同的心理状态类型。这一点可以从与同一论的比较中得到更好的理解。同一论认为,处于m类的心理状态中就是处于n类的神经生理状态中。putnam的机器功能主义则认为,处于m类的心理状态中只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神经生理状态中,这一系列神经生理状态在相关的计算机程序中起一定的因果作用r,也就是说,在输出和给定的输入之间起一定的中介作用。[(1)]
因此,功能主义给心理状态所下的定义是一种功能性定义。什么是功能性定义呢?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捉鼠器?捉鼠器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把一个自由的老鼠变成一个被捉住的老鼠。这样一个对捉鼠器的定义就是一个功能性定义。不管这个东西是由什么构成的,有怎样的内部运行机制,只要它能把一个自由的老鼠变成被捉住的老鼠,那它就一定是一个捉鼠器。同样地,功能主义者认为,心理状态和心理事件在主体的感觉刺激和随之而来的行为之间起因果作用,其功能在于将输入转变为输出。因此,不管运行于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内部状态有怎样的物理基础,也不管这一内部状态有怎样的运行机制,只要它能将某种输入转变为特定的输出,那么这个内部状态就是心理状态。
因此功能主义实际上主张有三种不同的描述水平。一个人头脑中的单个的物理状态在某一特定时刻具有一个视觉生理的描述,但可能还有一个关于大脑恰好正在实现的机器程序的功能性描述,也还可能有一个心理描述,如果某些日常的心理状态在类型上被正确地同一于它所代表的功能范畴。因此,心是不同于物的:尽管可能并不存在非物理的东西或实体,而且每一个单个的心理事件本身都是完全物理的,心理特性却不是物理特性,处于疼痛之中也不简单地就是处于这样或那样的神经激活状态。而且,与行为主义和同一论不同的是,从功能主义并不能严格地推导出心理的东西就是物理的东西这样的结论;心理的东西也可能是非物理的东西,只要这些心理的东西能够实现相应的程序就可以了。
随着功能主义在心的哲学中占主导地位,认知论也相当地统治了当代的心理学研究。认知论是这样一种观点:(1)心理学家在解释行为的时候必须援引内部的状态和情节,只要这些内部的状态和情节被理解为物理的东西就可以了;(2)人类和其它的心理有机体最好被看作是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加工系统。在认知心理学看来,心理学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这个机体是如何通过感官接受信息,然后加工信息、储存信息并导致智能行为的?认知心理学的工作语言与功能主义十分一致,因为认知论就是把人看作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功能部分组成的系统,这些功能部分以有效而多产的方式相互作用。
同时,在计算机科学中,基于智能行为就是对给定的输入进行信息加工并给出输出的思想,科学家们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大致地说,人工智能(ai)就是让计算机去完成一些通常认为需要人的智力和判断才能完成的任务。而计算机确实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但是计算机只是一个接受、转译、加工、储存、操纵和使用信息的机器。如果这样一种机器能够做一些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做到的事,那么人的智力以及更广义的认识能力是否就是一种信息加工呢?因此,人工智能的研究转而支持了这样一种功能主义的观点:人类智力及认识能力就是一种信息加工。
功能主义者的意图在于弥补行为主义和同一论的不足。那么这种弥补是否真的成功呢。下面将从两个方面作出否定的回答。
二、功能主义不能完整地描述心的本质
对功能主义的诘难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在所谓的感受性问题上。感受性(qualia)是指我们的感觉和知觉所特有的性质特征。例如我们在看见一个红色的东西时,红色的东西所给予我们的那种特别的感受就是感受性。
来自感受性的诘难主要是由ned block等提出的感受性倒置和感受性缺失。[(2)]
所谓的感受性倒置是指:在看普通物体时,我所具有的颜色感觉可能正好与你所具有的颜色感觉相反。具体地说,我在看熟透的西红柿时所具有的颜色感觉可能与你看草地时的颜色感觉是一样的,而我看草地时的颜色感觉与你看西红柿时的颜色感觉是一样的;虽然我们都称西红柿为红色的,而称草地为绿色的。这一思想实验的意义在于,虽然我们的颜色感觉的功能是一样的(都将西红柿辨别为红色的,而将草地辨别为绿色的),但我们各自感觉的性质特征却完全不同(我看西红柿时的颜色感觉与你看西红柿时的'颜色感觉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心理状态的功能主义描述一定是漏掉了某种重要的东西(一样的心理功能却对应着不一样的心理实质)。
感受性缺失是指这样一种情况:两个心理状态很可能在功能上是同一的,尽管其中只有一个具有性质内容。一个人可能具有完全“正常”的疼痛行为,但却完全不感到疼痛。一个人也完全可能与另一个人有完全相同的颜色辨别能力,但却没有任何颜色感觉。而如果感受性缺失是可能的,也就是说一个状态可以同一于一个具有性质特征的状态而它本身却不具有性质内容,那么功能主义就是站不住脚的。
功能主义者对这一诘难所作的反应是各种各样的。
david armstrong, daniel dennett, gilber harman等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感受性。他们把颜色,声音,疼痛这样的特性归于客体。[(3)]这样的否认显然是缺乏根据的。下面我以harman的回答为例对这一反应作具体的分析。
harman将来自感受性的诘难与早已失势的感觉材料说相联系,认为同情这种诘难就是承认感觉材料说。这样的联系并非毫无道理。因为自称感受性狂的frank jackson就支持感觉材料说。[(4)]但是,来自感受性的诘难与感觉材料说并无必然的联系。感受性可以有三个去处。第一个去处就是像感觉材料说所说的那样处于客体与主观感觉之间,这个去处被公认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可以首先把它排除。harman等认为如果感受性不是感知的中间客体,那它就一定存在于客体本身,而如果感受性存在于客休本身的话,那么感受性倒置以及缺失就都是不可能的。
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把感受性放在客体那里是一个让人感到很难接受的说法。说我的疼痛不在我的感觉中而在我的腿上、我的快乐不在我的心里而在那个喜剧演员那里未免有些过于荒唐。更重要地,如果我们不想否认现代科学的重要成果的话,那就不应将颜色强加于客体本身。因此,许多提出、接受或试图回答来自感受性的诘难的哲学家实际上是将感受性理解为心的特性:既不是心与客体之间的特性,也不是客体本身的特性。
一些哲学家,例如sydney shoemaker,基于这种理解试图对感受性和功能主义进行调和。shoemaker的调和主要在于论证对于感受性也可以作功能性描述。也就是说,感受性缺失是不可能的;而感受性倒置,如果是可能的话,也是可以和功能主义共存的。
shoemaker是这样来论证感受性缺失之不可能的:如果一个状态在功能上同一于一个具有性质内容的状态,那么它自己也一定具有性质内容。原因在于:一个具有性质内容的状态不但导致相应的外部行为,而且导致关于这个性质状态的信念。当一个人处于疼痛之中时,她不但感到疼痛,而且她的疼痛的感觉导致她相信自己感到疼痛。而一个不感到疼痛的人是无法相信自己感到疼痛的,因此,性质状态具有非性质状态所不具有的功能。[(5)]我认为shoemaker的这一论证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在这里区分了两种东西:感到疼痛与相信自己感到疼痛。但实际上我们有很好的理由认为感到疼痛与相信自己感到疼痛是一回事:感到疼痛就是相信自己感到疼痛。一个人不可能感到疼痛而不相信自己感到疼痛,也不可能相信自己感到疼痛而不感到疼痛。[(6)]因此,shoemaker的论证不能排除感受性缺失的可能性。同样地,shoemaker在感受性倒置与功能性描述之间所作的调和也是不成功的;因为这种调和也要借助于“看到红色”和“相信自己看到红色”之间的区分。
总之,功能主义者不能回答来自感受性方面的诘难,因而至多只是对心的状态的不完全描述。[(7)]。
但我们或许可以作一个让步:尽管功能主义不能说明心的性质特征,但这些性质特征并不是心的本质特征,心的本质特征在于其认知特性。因此功能主义在本质上或在某些重要方面还是站得住脚的。这就是j. fodor和n. block等所持的立场。他们宣称自己是保守的功能主义者,认为功能主义不能描述心理的现象特征,而对于意向性的心理状态则完全适用。[(8)]我下面将要论证保守的功能主义也是行不通的。
三、功能主义并没有描述心的本质
fodor和block之所以认为能够很安全地做一个保守的功能主义者乃是基于这样一种广为流行的假设:心可以划分为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与意识(consciousness)两个方面。而意向性则被认为是心的本质特性。其中意向性是指我们的心理状态的指向性(directness,aboutness)。例如“我相信天是蓝的”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就是指向“天”这一外部客体的。意识(consciousness)则通常被理解为心的现象特征,与感受性和主观性等相提并论。这样的理解至少是不全面的。事实上,意识不仅仅与心的现象特征(感觉、经验等等)密切相关,而且也渗透在我们的思维活动中。思维是不可能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心的本质是意识而不是意向性。[(9)]
⒈意向性问题
意向性问题是针对我们的陈述态度(propositional attitude)而提出的。简单地说,所谓陈述态度就是对一个陈述所持的态度。例如对于“今天将要下雨”这样一个陈述我们可以持相信、希望、害怕、担心、梦想等各种不同的态度,这些态度又分别被称为信念、需求等等。
对于陈述态度可以问两方面的问题:
(1)我们的心理状态怎么可能指向在它以外的某个东西?
(2)具有一个态度(信念,需求等等)是怎么回事?
当前心的哲学中关于问题(1)有大量的讨论,但对问题(2)却几乎无人提及。[(10)]这主要地被归因于brentano。brentano有一个十分著名的论点被称为brentano之论(brentano’s thesis):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心的本质在于能够指向在它以外的东西,[(11)]很多人都相信brentano是对的,并作出极大的努力来说明那个外部的客体怎么会跑到我们的心里来。而且差不多每个人都相信这是因为我们的心里有某种东西表征(represent)着那个外部的客体,而这个某种东西就被称为心理表征(mental representation)。这样以来,意向性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心里表征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心里的那个东西是如何表征外部客体的。
brentano之论能够在当代心的哲学中取得广泛的承认应当说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意向性问题对于brentano显得十分重要是可以理解的,因为brentano是一个二元论者。对于他来说,心是不同于物的独立实体。因此心如何能够指向物就成了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但是对于一元论者而言,心并非非物理的实体。那么,心与物相互作用关指向物又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呢?指向性完全可以被理解为物的一般特性。一块石头砸到地上并留下一个坑;那么这个坑就是关于或指向石头砸到地上这样一个事件的。向日葵的花在一天之中随着太阳位置的改变而改变它的转向;那么葵花的转向就是关于、指向甚或表征着太阳的方位,如果我们不预先排除物理表征的存在的话。因此,指向性并不是心的独特本质;心的独特之处在于意识而不在于其指向性。换句话说,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我们的信念何以能够指向它物,而在于我们何以能够具有某种信念。正像问题(2)所表述的那样:具有一个态度是怎么回事?无论葵花如何准确地追随太阳的光芒,我们都不会说葵花相信太阳处在某个方位。原因很简单,无论葵花有怎样的行为表现,它都没有在任何意义上意识到任何东西。
那么功能主义者所仰赖的计算机是否会好一些呢?我们是否可以说计算机具有信念呢?searle的“中国屋”论证表明计算机并不具有真正的思维。
⒉人工智能与功能主义
searle想象自己在一个有两个窗口的屋子里,这两个窗口分别是i和q。通过窗口i进入纸张,上面有很复杂的记号。在屋子里面有一本用英文写成的大书。书里写着这样的指示:每当从i窗口进来的一张纸上写着这些记号时,你就要做这样一些事情,然后把有这些记号的纸送到o窗口。屋子里还有一堆写有记号的纸。
现在假定这些记号实际上就是中国字——由i窗口进入的是问题,而送到o窗口的则是对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一情形很象计算机里面的设置:一堆操纵于符号的规则(程序)通过输出窗口给出某些符号,对由输入窗口进入的符号作出反应。
为论证起见,searle容许适当的程序通过turing测验。在屋子的外面,说中国话的人可能以为她们是在跟屋子里的一个懂中文的人对话。但实际上屋子里的那个人(searle)并不懂中文。searle只是根据符号的形式(形态)来操纵符号,他并不知道这些符号的意义是什么。因此中国屋的思想实验表明,开动一个计算机程序并不构成真正的理解和思维,因为所有的计算机所能做的只是根据符号的形式来操纵符号。[(12)]
searle的论证是针对人工智能的,这一论证自提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对人工智能最有力的批评。本文前面提到,人工智能与功能主义有着互为根据的关系。因此,这一论证也被认为对功能主义有着直接的威胁。block对此作了更明确的阐述。[(13)]但也有人认为这种论证不能危及功能主义。例如,jackson就指出,计算机之所以不具有真正的智能的原因在于:计算机的内部状态虽然因果地中介于相应的输入与输出,但其某一时刻的内部状态既不是其上一状态的结果,也不是其下一状态的原因,因此,计算机只具有即时性(synchronic)的因果性而不具有历时性(diachronic)的因果性。而功能主义不但要求即时性的因果性,还要求历时性的因果性。因此,对人工智能的批评不能扩展到功能主义那里。[(14)]
我认为jackson的论证是不能成立的。首先,很难说,为什么计算机就不具有历时性的因果性。计算机的上一个状态与其下一个状态在因果是不能完全割裂的。另外更重要的是,是否具有历时性的因果性与有否真正的智力是没有任何联系的。以我们前面所谈到的植物为例,植物的内部状态是有着jackson所说的历时性因果性的,但我们并不因此认为植物是具有真正的智力的。
因此,功能主义对心的认知方面的描述也是不成功的。心的本质既不在于其指向性,也不在于其计算功能,而在于其意识特性。功能主义不但漏掉了意识的某种方式(感受性),而且漏掉了意识本身,从而也漏掉了心的本质。
四、功能主义错在何处
我们可以将功能主义描述为两个密切相关的观点:(1)心理状态具有一定的功能作用;这种功能作用就是在外部刺激、其它的心理状态和机体行为之间起一定的因果作用。(2)任何在外部刺激和相应行为之间起因果作用的都是心理状态。
(1)显然是对的。否认(1)就会陷入副现象论。[(15)]问题在于,由(1)能否得出(2)?显然,(1)不能在逻辑上直接导致(2)。由“a是b”不能直接导出“所有的b都是a”。同样地,由“心理状态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起一定的因果作用”不能得出“所有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起相应的因果作用的都是心理状态。功能主义在这里首先是犯了一个逻辑上的错误。
那么,功能主义者为什么会犯这样明显的错误呢?这是因为功能主义在反对同一论的同时又重蹈了行为主义的覆辙。功能主义者反对将心同一于身,而认为心应当被抽象为一种功能。但这个功能总要找到一个客观的可观察的落脚点,而这个落脚点就被放在被认为是与心理状态有着最直接联系的行为上。这样一来,心理状态又以另一种方式从行为那里得到定义。行为主义将心理状态定义为行为或行为倾向,而功能主义则将心理状态定义为导致行为的那个东西。因此,功能主义在本质上只是行为主义的弱化,而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行为主义的老路子。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功能主义没有将行为本身定义为心理状态,而是将任何一个导致相应行为的内部状态定义为心理状态。遗憾的是,这样的内部状态并不因为不是行为而自然而然地成为心的状态本身。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h.putnam,‘minds and machines’, in s. hook ed, dimensions of mind (ne house, 1968)
(2) n.block & j. fodor,“.armstrong, a materialist theory of the mind (routledge,1968); d.m.armstrong, the nature of mind (the harvest press, 1981); d.dennett,“quining qualia”, in ind and cognition: a reader (oxford: basil blackan,“the intrinsic quality of experience”,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 4 (1990).
(4) jackson对感觉材料说有十分精彩的论证。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感觉材料说本身是错误的,但jackson的论证却被公认为最好的。见f.jackson, perception (syndics of the cambridge univeisity press, 1977).
(5) shoemaker的最初调和见于s.shoemaker, 1975,functionalism and qualia, philosiphical studies 27.他的论证在后来发表的文章中有所改变,但这里所讨论的观点一直是其论证的核心部分。有兴趣追溯这一争论过程的可参阅s.shoemaker,‘absent qualia are impossible-a reply to block’,philosophical revieaker,‘the inverted spectrum’,journal of philosophy 79 (1982); n.block,‘are absent qualia impossible?[*], philosophical revieaker and socalled ‘quallia’of experience”. philosophical studies 47 (1985).
(6) 见唐热风,“the nature of first person authority”,in r. cohen ed.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iena circle.
(7)thomas nagel, frank jackson和colin mcginn等就感受性所作的论述有时也被认为是功能主义应当回答的问题,但实际上这些论述并非直接或仅仅针对功能主义,而是针对物理主义或广义的唯物论的,因此这里不作专门的讨论,有关的讨论见于t.nagel,‘enal qualia’, philosophical quaterly 32 (1982); f.jackson,‘ary didn’t knocginn, the subjective viecginn, the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 (black, representation and reality (the mit press, 1988), p127。
(12) j.scarle, 1980, mind, brains, and programs. the behavior and brain sciences, ⅲ, 3(1980).
(13) n.block,‘troubles ’, in block ed. readings in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 vol.1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14) f.jackson, ‘block’s challenge’, in j.bacon, k.campbell, l.reinhardt ed. ontology, causality and mi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
(15) 副现象论认为心理状态只是一种副现象,不起任何因果作用。这是一个大多数哲学家都想竭力避免的结论。
篇2:论水利工程具备功能和用途论文
论水利工程具备功能和用途论文
1农业灌溉服务
开灌至今,灌区累计引入洛河水量74.28亿m3,灌溉农田7770.67万亩次,农业增产值达150亿元以上,水利分摊效益60多亿元,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2社会公益服务
(1)渠首大坝具备防洪保安与。渠首大坝工程主要由长206m、高26m的拱型混凝土拦河大坝工程、3孔防汛泄洪排沙闸和1座引水闸工程组成。大坝工程总库容为446万m3,有效库容为70万m3,设计防洪标准为30年一遇5580m3/s,校核标准为1一遇8610m3/s。3孔泄洪排沙底孔设计泄洪流量为858m3/s,校核标准为972m3/s。渠首枢纽大坝工程不仅对灌区5万hm2农田近70万人的生产发展具备防洪保安的作用,而且对洛河汛期洪水具有削峰滞洪的作用。洛河94.3号洪水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当时洛河过坝前的洪峰流量达到5800m3/s,属多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经过大坝的削峰削能与滞洪后,流经下游和入河口的洪峰流量不足3000m3/s,而且流速大大降低,从而减轻了洪水对下游的危害和防汛压力。因此,作为洛河中下游河段上的一座大型挡水建筑物,对下游防汛减灾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干渠兼有防洪排涝和排除地下水的作用。洛灌区现有的5条干渠当中,总干渠地处渭河四级阶地前缘的沟壑地区,除承担灌溉输水任务外,每年汛期还要承担塬上地表及其山沟洪水的排除任务。1994年8月、8月、10月3个特殊年份的汛期,总干渠的排洪流量分别达到30、10和5m3/s以上,正常年份的排洪流量可达3m3/s以上,起到了截洪沟的作用,保护了渠道外周边群众的安全。洛西干渠、东干渠、西干渠位于渭河三级阶地后缘,每年汛期塬上大量地表洪水都汇集于渠内,208月,3条干渠的洪水流量分别可达2.0、2.5和1.0m3/s以上。东干渠流泥段和中干渠地处灌区张贺二洼至汉村、双泉、龙门浅水盐碱带,除了承担总干及渠道两岸周边分洪任务外,还承担着二黄开灌以来塬上和沿渠周边地区地下水的排除任务。据初步统计,两干渠非灌溉期间的地下水排出流量均在200L/s以上,截断和阻止了灌区地下水的外来补给水源。
(3)灌区兼有引洪淤地、改良盐碱地的功能。洛灌区原生盐碱地面积达0.31万hm2,开灌以来次生盐碱地面积徘徊上升,盐碱化面积最大发展到0.7万hm2。为了充分利用北洛河肥沃的水沙资源,改善灌区土壤结构,排除盐碱化的危害,20世纪60年代以来,洛灌区在科学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推广了高含沙输水及引洪淤地技术。截止目前,灌区累计引入洛河含沙率超过15%的高含沙浑水3亿m3,引入洛河泥沙1.6亿t,灌地200万亩次,淤地13.5万亩次,改良盐碱地0.4万hm2。在灌区所有渠道中,总干、中干及其二分渠、洛西干及其洛西一支一分渠,这些渠道每年有20d左右的时间,将含沙超过35%的.洪水输送到盐池凹和卤泊滩,改良盐碱滩地。如果单纯从经营效益的角度考虑,灌区每年清除渠道淤积的费用为所收水费的5倍以上,每年因此而贴补的清淤、赔偿、组织和管护费用近100万元,可谓得不偿失。但是,灌区每年为群众淤地改造的133.3多hm2耕地,年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达400多万元以上,高含沙灌溉的社会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实践证明,高含沙灌溉和引洪淤地不仅可以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控制土壤盐碱化,增加土壤肥力和可耕地面积,而且还可以减少了入黄泥沙,减轻洛河泥沙对下游的危害,具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
(4)灌区承担着抗旱减灾、旱情测报、水文观测和盐改试验任务。洛惠渠灌区作为我市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不仅从事着正常的灌溉生产服务,如遇特殊干旱条件,还承担着由政府负责的抗旱减灾重任。在此期间,灌区水量调度,人、物配置、水费价格都要服从政府的指令,灌区每年为完成政府下达的抗旱灌溉任务,不得不从外灌区贴本补水,并临时组织机泵低价向小高地和贫困农户供水灌溉,年贴补费用达100多万元。同时,灌区盐改试验站不仅承担着灌区灌溉试验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3个点每旬1次的省市旱情测报任务,和大坝站一起,为省水文站承担着洛河状头断面每日12次的水文监测和每年4次的水质监测任务;同时,每年为省市地下水管理部门和灌区,承担着灌区内外164眼地下水观测井的维修维护,灌区地下水、盐碱地的动态监测、盐改试验及其资料分析上报,盐碱地改良的科技推广等任务。
(5)排水工程具有防洪排涝和排除地下水的功能。灌区776km的自流排水渠道工程,控制范围为2.3万hm2。这些设施,不仅承担着排除灌区内外地表洪水和地下水,控制土壤盐碱化危害的任务,而且还承担着灌区正常退水和汛期分洪任务。按照灌排结合的原则和分头管理的实际,为了确保灌区各级渠道的正常退水和汛期分洪,灌区承担了排水干支主要渠道及其建筑物的维修维护费用的贴补,其更新改造、渠道清淤等大型工程和日常管理由地方政府及其专管部门负责。另外,为了有效地治理东干渠、中干渠流泥段,灌区沿两干渠15km的流泥段外侧,集中布设了66眼抽排机井和机泵,定时抽排沿渠两岸的地下水。这些设施不仅确保了两渠道的渠岸稳定和正常行水,同时也有效地控制了周边农田的盐碱化危害。
(6)其他公益职能。灌区现有的干支斗渠近1200km,综合绿化率已达到27%,累计栽植各类树木80多万株。灌区已经形成了以渠道为依托的农田护林网,有效地减轻了风、沙对农田的危害,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是一项纯公益性的综合生态治理工程。从以上水利工程的功能来看,灌区不仅具有为农业灌溉生产服务的功能,而且具有防汛抗旱、排涝排碱、引洪淤地、旱情测报、水文水质监测等社会公益性服务功能,应当列入准公益类水管单位类。
篇3:以会计学为题目论文
以会计学为题目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这门学科也快速发展。因为会计核算工作复杂琐碎,为了简化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减少会计核算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随即衍生出会计电算化软件,并且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行业疯狂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效率。但是随着会计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工作中普及与发展,会计电算化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缓慢发展走到成熟,这项工作取得的惊人发展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目前我国已有300多家软件公司开发财务软件,有更多的企业使用财务软件,并且许多大型企业拥有自己的科技研发团队,能研发出专门针对本公司经济业务的会计软件,并投入使用。针对这种情形,并且随着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工作逐步被会计电算化软件取代将是趋势所在。那么如此看来,会计核算工作的简化会大大减少会计岗位的供给,会计人才的就业形势将逐步走下坡路。那么会计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出更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呢?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问题;会计学人才培养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数据处理、会计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预测和会计决策成为一种趋势。再加之会计电算化软件在会计行业的运用,会计人才的个人素质和会计人才需求市场存在许多矛盾和不对口之处,所以从会计学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思路。
二、我国高校培养的会计学人才存在的问题
(一)我们会发现高校走出的会计相关专业的学生往往很难直接胜任用人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果只靠对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恐怕很难将所学的知识通过会计电算化软件运用到实践的工作中去。尤其在会计电算化软件越来越普及的经济市场中,单单只有会计学相关理论知识,很难适应会计人才需求市场。然而观察高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普及情况,并不乐观。许多高等教育院校包括许多财经类院校在内都没有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或者设置的课程体制不合理。譬如我所在读的这所财经类院校就没有设置会计电算化课程,而走入社会后,所有的会计实习工作几乎都是以会计电算化软件为工具开展的。并且我询问了许多在高校读会计学专业的同学,他们大多数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这就充分体现出我国高校的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会计人才主场需求不对口。
(二)会计人才知识结构不完善
由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大量的工作量被会计电算化软件代劳,所以会计人才的大部分会计核算岗位减少。会计人才的就业岗位减少,会计人才的就业压力就会增大。这要求会计人才不仅仅要较好地掌握使用会计电算化软件工作的技能,还需要从别的方面拓宽就业的空间。这就需要会计人才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且有财务管理的视角,而不是仅仅有会计核算的技能。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提供会计信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作为一种商科语言,被广泛地运用到商业经济活动中。核算和监督虽然是会计学的基础,但会计目的是提供会计信息,并运用所得到的信息,对财务进行管理,以帮助决策者决策。这样的目的就需要会计人才有更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结构。而事实上高校里一些学生并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三)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高质量管理会计人才匮乏,会计人才数量供不应求
在的相关统计中,我国已经有了1600多万的会计人员,超过20万人数注册了会计师协会会员,数量的提升有助于缓解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压力,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动力。虽然会计人才数量有着大量的增加,但我国对于会计人才的需求量仍然没有得到满足,据统计企业法人单位有800万,行政事业单位有90多万,还有一些小微企业以及非盈利组织都对会计人才有着极大的需求。面对巨大的需求量,会计人才的数量明显不足,供需间严重失衡,从而也制约了会计人才体系的建设。
三、解决方法和思路
1、高校应该普及会计电算化课程,加大培养复合型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建立会计人员电算化培训体质。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拥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会计电算化操作于维护,掌握一些一般性故障排除方法和纠错方法,还要掌握会计核算软件的.熟练操作以及软件升级后的数据处理方法。对不同的会计电算化技能分模板培训。高校应充分重视和加大对会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指定实事求是的会计电算化人员培养计划和方针政策,注重实效,注重实际操作,不仅仅局限于会计理论的学习。对于没有设立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校,更是要加快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建立,并不断地完善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立体系。培养一批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理论功底,精通会计与计算机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员,在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当中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才。
2、目前我国企业急需的就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企业要想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才就需要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摒弃“会计就是记账”的传统观念,积极的为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其中各个院校可以普遍的在会计专业中开设管理会计基础知识等课程,并向学生宣传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视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会计人员资格考试当中,可以在试题中添加多方面会计的相关知识,以提高相关会计人员对于会计知识的全面掌握,会计人员也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曰新月异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术,精通财会业务,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迎接新时期对高校会计人员的挑战。3、通过对经济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的情形观察和统计,经济市场对审计咨询人员、税务专业人员和财务管理人员的需求特别多。为了迎合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且也有利于学生等大量会计人才实现自己价值。
四、结语
从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普及和会计人才电算化技能掌握的匮乏,引起了我对会计人才培养的观察和思考。我们只有不断的发现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会计人才实际情况的矛盾,并且寻求缓和矛盾的思路和方法,并把思路和方法投入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加快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地促使会计人才实现自己的价值。这需要教育和会计人才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研究》———刘广明
[2]《对高校电算化存在问题的思考》
[3]《管理会计人才体系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
篇4:以企业会计为题目论文
以企业会计为题目论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但是最近几年来,企业的会计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并随之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管理,同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
关键词:企业会计;管理;问题
目前阶段,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企业管理的优化,为确保企业内部结构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企业会计管理。由于企业会计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组成要素,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且和传统的企业会计管理相比较而言,现代会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企业会计的管理,以此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一、企业会计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法制观念比较淡薄
所谓的法制观念是指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的相关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另法制的基本要求是各项工作都必须法律化与制度化,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严、违法必究[1]。但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缺少法制观念,从而使得企业的发展缺少一定的监督管理能力,而且现在的监管是将监督与管理的统称,两者之间相互独立,缺少整体性与系统性,严重的阻碍了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不多数的`企业在会计管理中都存有信息失真的情况,探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因为自身的利益擅自更改相关的会计信息,又或者是为掩盖某种不良行为,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会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的影响[2]。
(二)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缺乏一定的规范指导性
企业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其相对应的会计部门必须对财务信息展开详细全面的分析与整理,而且还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正确的指导。但是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并不具备规范性,并在基础性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从而约束了企业会计工作的开展[3]。另外,在企业的经营活动存在以下几种现象,比如没有及时对成本的实际费用进行详细记载、用虚假票报账等都会造成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出现。

(三)会计监管体制的不完善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权与使用权都集中在一个部门,因而就会使会计管理部门在管理部门产生较大的压力,从而降低了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使得他们的自信心受挫。虽然企业在实施分层管理,但因为权力的过于集中,进而给会计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且许多企业的内部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机构,其工作就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使之无法真正发挥出监督的作用,以至于内审机构的设立形同虚设[4]。
二、解决企业会计管理问题的措施
(一)不断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责,强化会计管理的立法工作
企业的内部管理工作必须充分明确会计部门的职权与义务,深入开展会计基础性工作,并及时掌握会计管理工作出现的问题,在健全会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明确会计工作实施的方案。另外,必须严格规范职员的法制观念与相关职责,而且还必须强化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并同时以一个管理人员的视觉对会计管理工作展开全面分析,从而达到提高会计管理水平的目的。
(二)加强企业监督管理职能,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企业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健全会计体系的核算方式,从而使其监督管理职能得到深入发展。当企业在开展健全会计核算方法时,必须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以会计基础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并仔细的对会计制度展开全面的探讨,争取顺利实施会计管理体系。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并运用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提高核算权利,从而进一步确保核算信息的真实与准确。除此之外,还必须对加强会计职能的管理与监督,强化会计管理力度,并同时对会计管理的内部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从而使得资金的合理运用率可以得到有效提高。最关键的一点在于,需要不断提升企业会计管理的能力,强化对资金重复使用率的监督与管理,最终使得企业的经济可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财务管理混乱以及虚假报账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财务管理的素质普遍较低。通过调查显示,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管理质量的好坏。因而,就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养与监督意识,因为只有这样做才可以提升企业会计的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企业会计管理在企业的综合发展过程中体现出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将企业会计需求与实际发展需求联系起来,并严格构建会计内部管理机制,以企业的战略方针作为出发点,在以后的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强化管理与控制,从而为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良好的会计管理环境,最终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浪.中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3):163-165.
[2]周宇霞.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经济师,2016(03):116-117+121.
[3]张志凌.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02):128.
[4]朱虹.小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18):114-115.
篇5:论网络市场及其特征与功能 论文
论网络市场及其特征与功能
SUMNo.52No.1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文章编号:1001-5418(2000)01-0001-08
论网络市场及其特征与功能
杨羽,黄宗捷(成都气象学院,成都610041)
摘要: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的市场时代。网络营销是每一个商家的必然选择。网络市场在经过了3个阶段的演变后,将会有较大发展。它具有无店铺经营的若干基本特征,具有发展公共关系等多种功能。
篇6:论企业政治文化及其内在功能论文
内容摘要: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复合的政治文化,是一种软权力,企业政治文化具有影响和指导企业政治行为,影响企业治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稳定,影响企业政治发展的功能。
关键词:企业政治文化 软权力 企业治理 企业政治发展
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企业中的政治思想、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企业政治文化以企业心理层面的政治态度为研究对象,讨论企业成员的行为取向及心理因素。在客观实际中,企业政治文化表现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政治认知、情感与评价,也可以表述为企业及其成员的政治态度、信仰、感情、价值观与技能。与其它政治文化一样,企业政治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不仅客观地存在于企业之中,而且也在企业中发挥其固有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政治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政治文化模式
复合型的企业政治文化是指企业及其员工关注政治,并可能成为主动的政治角色,但他们同时具有被动的臣民角色。企业及其员工缺少熟练的政治知识,没有深入的参与活动,不特别主动,参与时也不全靠理性判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企业的权力与责任关系。经济民主是企业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保持企业权力和企业责任之间的适当平衡是企业经济民主的必要条件。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效性,一方面在于企业管理者有权做出命令型决定,另一方面在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企业管理者。
企业及员工参与政治的主动性。企业利益相关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参与企业及企业外部的政治活动积极性,但自认为有责任参与人的比例远远大于实际参与人数。政治并不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观念中最重要的问题,与其它关心的内容相比,政治一般只耗费企业及利益相关者较少的感情和时间,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不是一个永久的政治演员,除非必要,他们将远离政治场所。
企业的功利与情感关系。企业及员工参与政治通常以企业的有效运行为准则,采用纯实用主义的态度,功利性强。这种情感基础不稳定,是一种无情感注入的政治参与,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机会主义的政治行为。
政治一致性和政治歧义的关系。信任与合作的角色取向,是企业政治文化的一个成分,它是企业政治行为的一般动力来源。在企业中,人们的利益相似,政治观点上也相似,如果有人持不同观点,可能会被迫转变态度,形成一致。企业内总的政治冲突依附于团结、合作的态度,它通过普遍的社会关系准则将其限制在适当的位置上。
企业政治文化是一种软权力
企业政治文化是管理系统的重要政治资源,是推动企业政治行为的重要力量。软权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在向外传播中所产生的影响力。作为一种软权力,企业政治文化具有以下性质:
企业政治文化表征企业政治系统的有序性。从企业管理系统内部,可以观察到相似的、得到系统内大多数人认同和自觉遵守的`文化,它与外界系统有着明显的软权力边界,体现了该系统的有序性。企业政治文化越有特色,软权力边界越明显,熵值越小,有序性越高。反之,特色越少,软权力边界越模糊,熵值也越大。
企业政治文化的产生与演化是一种自组织行为。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下,根据趋利避害的需要,逐渐积累、沉淀和遗传下来的。
企业政治文化的扩散与辐射是正负熵流的双向流通过程。企业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一个能量耗散过程。在当今社会,文化的扩散与辐射将一些原生态文化模糊化,造就出新文化,现代企业的政治文化也是正负熵流综合作用的结果。
企业政治文化具有非垄断性。只有适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企业政治文化,才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保存下来发扬光大,所以企业政治文化这种软权力是一种非垄断性的权力。成熟的企业政治文化被群体所认同,就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企业政治文化与硬权力的互补性。硬权力是各种法定实力的总和,是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保障,软权力则是硬权力实施效度的基础,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相互制约。
企业政治文化形成与消失的延时性。企业政治文化除了具有扩散性、积累性、连续性、遗传性特征外,也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它与硬权力的演化并不同步,往往出现慢化或延时效应。其原因是企业政治文化是人们在大量的实践中经过总结、提炼、归纳、去粗取精才系统化、理念化并为人们所认同而形成,并成为一种传统被遗传下去。
篇7:论企业政治文化及其内在功能论文
(一)企业政治文化影响和指导企业的政治行为
在企业的政治生活中,各个环节、部门、机构和个体的政治行为无不受企业政治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克鲁克洪说:要指出哪一件活动不是文化的产物是困难的。当企业政治文化的各种要素内化为企业部门、利益相关者和个体的精神素质时,便赋予了行为主体一定的思想、观念、性格、态度、感情和倾向性,成为一种内化了的企业政治行为规范,影响着企业相关主体对企业政治的关心程度,争取或行使自身权利的力度,支配着他们对企业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以一种一贯性的行为取向深刻、稳定、长久地指导企业的政治行为。影响和指导企业政治行为的功能,是企业政治文化最基本的功能。
企业中的政治行为是企业及利益相关者为实现一定的利益目的而从事的政治活动。它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企业中的政治行为具有提高企业效率的正效应,也具有阻碍企业目标实现的负效应。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和社会因素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国外企业很热衷于实施政治战略,“政治经营”已成为经营管理的新思想和新方法。
与企业政治经营相联系的另一个事实和概念就是企业政治战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管理学界开始把企业政治行为作为企业竞争战略的一个维度进行研究。在一些行业和某些企业,企业从政治战略中获得的好处并不亚于他们从市场中获得的利益,因而对企业来说,在企业整体战略中把政治战略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甚至是突出的位置,整合市场战略和政治战略也就变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自身的体制与文化,决定其企业政治战略在企业的战略构成中占有比西方企业重要得多的地位。
事实上,企业中的政治行为并不仅限于企业政治战略一类的宏观政治行为,它还包括企业内部及企业与微观主体之间的政治行为。在企业内部个人、单位、部门以及企业股东间、企业与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等微观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和政治行为是其微观政治行为。企业微观政治行为并不基于法律、政策等政治资源的谋取,而是基于某种具体的利益,如货币、职位、权威、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好处的获得。
企业政治文化涵盖了企业及利益相关者的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选择等因素。它是企业在动态适应外部环境及调整内部一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企业政治文化是企业政治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不仅影响管理者的决策过程,还影响着企业其它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回避是企业文化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权力距离是指企业中缺乏权力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不确定性回避是指企业员工对不确定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很显然,权力距离和不确定性回避的程度不同,企业利益相关者对权力的心理态度不同,从而会导致不同的企业政治行为。 (二)企业政治文化影响企业治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稳定
企业的政治体系与企业的经济治理与管理体系有极大的重合与交叠性。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政治体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影响企业的治理和管理体系。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首先要适应企业的基本政治取向,然后才是对企业政治文化的逐步改造。在一个权威主义文化盛行的企业里,要想建立高度民主的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当然,企业的治理与管理体系并不是只能被动地适应企业政治文化,它同样可以对企业政治文化的形成、演化产生影响。
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稳定也产生着重要影响。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要保持其稳定并有效地履行其功能,需要以一定的政治文化为条件。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的认同性危机和合法性危机,均涉及企业相关主体的政治行为取向,可以将其看作是关系到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政治文化危机。企业成员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的认同,是建立稳定、发展的现代企业的心理基础。如果不解决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认同冲突,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难以获得稳定,也不可能有能力应付各种挑战。
对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合法性的认同,更是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稳定、有序运行的条件。所谓合法性,班德认为:当人民对终极的权威愿尽政治义务时,此权威即具合法性。派伊认为,合法性包括两项要素:政治体系的施政能力,人民对政府权威的感情。合法性危机往往在“人民对系统权威的发生分歧的看法,政府的结构与作为因之崩溃时出现。借用他们的一些看法,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的合法性和合法性危机具有同样的特征。因此,一旦发生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合法性危机,不仅会影响企业治理与管理体系职能的发挥,还会危及企业控制权以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企业政治文化影响企业政治发展
企业政治也存在着一个发展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扩大,企业治理与管理系统权威的增强,企业机构的分化与一体化是企业政治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企业政治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企业民主管理。企业理论和实践所体现的基本原则是企业的民主管理。这种民主管理的集中表现是实行一股一票和一人一票相结合的制度,有关企业重大事项由全体股东共同决策,而不是少数人专断。企业的管理机构由企业股东民主选举产生,对全体股东负责。企业制这种民主管理原则,保证了所有股东能平等地参与企业的经济及政治、文化等一切事务的权利,并使现代民主精神有可能大规模地在企业中予以真正实施。
企业政治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企业政治文化是推动企业政治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无形力量。企业政治文化中内含着企业相关主体对企业政治发展前景的期待和向往,它一方面引导企业相关主体政治行为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相关主体追求理想的企业政治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例如,民主的企业政治文化对企业民主制度的形成和保持能够产生的巨大作用,因此,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企业民主,把企业民主视为一种企业政治信仰和指导企业相关主体政治实践的规范,对于企业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克莱德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浙江人民出版社,
2.孙明贵.国外企业的“政治经营”及其效果分析.外国经济与管理,
3.康光华,白鲁恂.政治文化的沉思.台湾允晨文化实业公司,1982
4.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版第1623页
篇8:论情景主义对德性伦理学的挑战论文
论情景主义对德性伦理学的挑战论文
在伦理学领域中,以德性作为理论核心的德性理论,遭遇了来自情境主义的挑战。情境主义试图利用来自于经验性实验的成果否定德性的存在;然而在德性伦理学者与情境主义者的争辩过程中,我们看见经验证据似乎只为情境主义者所用,或甚至与德性的存在处于对立的状态。本文图探索经验基础的使用对于德性伦理学的有利性。
关键词:情景主义;德性伦理;吉尔伯特・哈曼
德性这个概念越来越受重视,不论是在知识论或伦理学上都备受瞩目,利用这个灵活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以不同于其他规则依循的理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要是情境主义者成功了,那么德性理论所说的内容将沦于空谈。所幸,德性理论者能够找出他们论述之中的破绽而回应之。
一、德性伦理学
德性伦理学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在诸多伦理学概念之中(例如对、错等),把德性当作中心概念的伦理学理论。德性伦理学目前是一个逐渐被重视的领域,作为非规则依赖的理论而渐渐和一直以来作为伦理学主流的义务论、效益论平起平坐。在德性伦理学之中,我们关注的对象将不再只是行为,而是行为者本身;行为的好坏,将会由行为者来定义。一个行为是对的,是因为它是一个有德性的人会做的;一个事态是善的,是因为那是有德性的人会想要达到的。
那么,德性到底是什么?一般来说,德性理论包含了至少两件事情,第一就是弄清楚德性的本质,第二则是告诉我们德性是如何运作的。德性就是一种人格特质,是一种倾向,我们根据这个倾向来对于刺激产生反应,并作出适当的回应。所谓好的行为,就是有德性的'人会做的行为,所谓的好的结果,就是有德性的人会想要的结果。我们不再需要抱着规则或是命令来参考,我们到底什么能做或什么不能做,因为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德性而具备这样的判断能力。进一步,我们开始去思考,如何利用我们拥有的德性去做出道德上好的行为。
二、情境主义者的挑战──吉尔伯特・哈曼
哈曼作为情境主义者之中最为极端的代表,他直接主张没有人格特质的存在,我们日常思考当中所认为的那种人格特质,完全没有任何经验证据的支持。而且如果继续使用人格特质来对于人类行为进行解释,只会造成对于他人以及事态更多的误解。在哈曼的想法中,我们应该透过行动者所处(且其自身所感知到)的情境来解释他们的行动。为什么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使用人格特质来解释行动呢?哈曼指出,这是大多数人都犯了基本归因错误所致的结果,并且经验证据可以告诉我们,人格特质并不存在。
哈曼指出,一般会认为人们因为拥有不同的人格特质或德性,而有所差异。而在德性伦理学的部分,一些德性理论者假设道德发展需要一些关于德性的道德教诲。如同德性包含相关的习惯、欲望、技能,而道德教诲也是如此,教导关于行动的相关习惯、欲望、技能。平常我们在试图去描绘和解释一个个别的行动的时候,一般倾向于利用人格特质来解释行动者他所做的行动,并且倾向于忽略那个行动者在该情境中所接收到的其他细节。而哈曼采取来自于社会心理学的方式来摒弃这样通俗道德观。主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似乎是经常被误导地把人格特质归属给人们,并且甚至没有这些作为人格的东西,没有人们平常以为有的那些人格特质,没有一般的道德德性与恶德。
三、基于经验的德性理论
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得到经验基础支持,并且能被我们用来实践的德性理论。德性理论需要经验基础的理由可以归为三点。第一,我们需要对于支持德性存在的主动论证,而不只是一个总是等待其他理论攻击之后才进行回应的说明。第二,我们需要经验基础来对德性存在提供有力的支持,这样就能够在面对来自利用基本归因错误的批评时,我们可以说以德性来解释行为,会比起以情境特征进行解释时来得更有经验适当性,并且在理论选择上也是更为合理的。第三,诉诸于经验基础的德性理论,能够更加贴近于一般人们的实际情况;德性理论不再只是基于道德理想来建立一套对于德性的说明,而是实际看到人们如何使用自身拥有的人格特质,并且如实描绘。
然而如何去解释一个人的习惯德性动作,德性相关目标的归属是有必要的吗?英国哲学家斯诺曾用两点来回应:第一,行动者要真正有德性地行动,不必知觉所有他所回应的情境信号;第二,他不必要有意识地知觉他的德性相关目标的表征被活化。斯诺的理论则替我们做出了德性理论与经验基础良好结合的示范,德性理论当中的内容能够得到心理学上的经验基础所支持。斯诺的理论不但可以回应情境主义的攻击,化解经验证据与德性伦理学的对立,并且还能够在回应德性伦理学所遭遇的反对时展现更好的说明效力。这些优点都显示经验基础的使用对于德性伦理学是有利的,由情境主义者的攻击当中所产生的疑虑也得以消除。
篇9:论中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论文
论中等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目前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偏差,甚至还有缺漏,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理念,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和深化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因材施教;情境教学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工作。各类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确实也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是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方面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
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如何反思在作为学校德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当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扭转这样的状况,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本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更好地发掘德育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
春雨润物细无声,此时无声胜有声。课堂上教师不应该因学生的违纪而大动肝火,而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接受德育教育。教师希望学生做什么、如何做,或是不希望学生做什么,都应根据需要给学生一个“信号”,使之能迅速觉察,心领会神,并按老师的意图行事。例如,当课堂上发现个别学生不专心听讲、不遵守纪律时,教师不必大发雷霆,公开停课批评学生,而是边讲边走到该生身旁,或悄悄给他使个眼色,或暗暗指指他的书本,或轻轻敲敲他的桌子,或随机应变地设计一个问题要求该生解答……这种委婉的暗示法,既能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和爱护,又不至于分散全班学生的注意力而影响教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又如,一次思想品德课上,我发现有个男生伏在课桌下看言情小说,我既没有当着同学的面收他的书,也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委婉地说:“思想品德课每周才两节,多宝贵,挪做他用,多可惜呀!”不一会儿,他就自觉地抬起头认真听课了。这种巧妙地暗示批评法,不仅使学生觉得有面子,而且能使其对老师心存感激,这对学生的成长很有裨益。
二、让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作为成功学的载体,思品课教学以往多采用“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行为,它往往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显得肤浅和苍白无力,造成了学生不喜欢甚至厌倦思品课的状态。实际上学生不喜欢的只是脱离他们实际和现实生活的刻板的教学方式。新课程改革在实质上就是要把德育课教学深入到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现实生活中去。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地、有目的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智育因素、情感因素,灵活运用一首诗、一个故事、一句格言、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加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启发诱导,从而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体验“我能行”,达到增强自信心、开启心智、陶冶情操的最佳境界。
三、让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接受不同的德育教育
因材施教效果好。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不同的年级也有其独有的'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师应努力寻找“优化”的突破口。七年级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八年级推广“案例教学法”,突破教学重点,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法律意识,将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护法落实在行动中。九年级结合实际生活中党和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的热点组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我在讲授七年级思想品德“磨砺坚强意志”这一课时,我提前布置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分成两个大组,每个大组按照组长的要求先行搜集有关的材料,准备课堂上辩论“挫折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通过论辩,使学生认识到挫折是强者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最后由两个组的组长各说一句有关的名言以强调本组的观点,主持人用罗威尔的名言结束辩论。我还根据新编教材的内容特点,在讲授每一项目的过程中,非常重视教材中的名言警句。如: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等,因七年级学生的知识不是很丰富,对有些名言警句的本意不一定理解得透彻,这就需要教师讲解清楚。这些富有哲理而优美的词句,我采取了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并课后抄录、深入体会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效果。
四、让学生在关注时政新闻的乐趣中接受德育教育
关心时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心时政、发表评说,可以增强爱国热情。近几年,由于中考、高考都有时事政治的内容,我平时上课时也注意结合时政,关于“时政”教学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一是每节课均设五分钟新闻发布,指导学生学习新闻、评析新闻。二是利用活动课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如: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开幕,针对这一鼓舞人心的大事,我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作为一个举办世博会的发展中国家,说明了什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作为当代的中学生你打算怎么做?为了证明自己知识面广,学生在课后积极上网搜集资料,看新闻、读报纸、做笔记、写感悟,进行充实。有时活动课上,小组与小组、个人与个人,常常会发生争论和“争吵”,气氛热烈。经常有同学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来探讨主题,整个课堂出现多次讨论高潮。最后,老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肯定、纠正、补充、升华。这种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夯实了基础知识,丰富了时政知识;拓宽了视野,活跃了思路;培养了提出问题、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了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培养积极的爱国情感,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优秀心理品格。
五、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接受德育教育
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教学,诸如探索发现、情境激发、自由讨论等,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思考、探究知识、展示才能的空间,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应用知识,使其心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教学形式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最好契机,我在教学中创设了“情景剧场”“热点评说”“学生论坛”“模拟法庭”等形式各异、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通过创设“情景剧场”这种开放性教学形式,巧妙地设计模拟实验教学情景,把一个个鲜活的材料改编成动人的故事,开展情景表演,使教学内容从静止的纸面上站立起来,引导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通过“模拟法庭”这种开放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前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征集案例,积累材料,再由师生共同进行筛选,选取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最能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典型案例送少年模拟法庭审理。在收集、筛选、确定送审案例的过程中,学生接触到许多触目惊心的违法犯罪事例,这给缺乏法律意识的学生带来一种精神震撼。在模拟审判过程中,他们亲身体会到法律的公正无私、法制的神圣严明,违法必受法律的制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学法,在体验中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学生在模拟法庭活动中,通过自我教育得到的收获,远远胜过教师在课堂上空洞、枯燥的说教。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探究问题的空间,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使他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总之,在新课改形势下,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树立新理念,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丰富和深化教学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篇10: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兼论语义功能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
语义功能语法--功能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兼论语义功能语法与系统功能语法语义性质之区别
文章通过对语义功能语法在语义语法范畴研究中所体现出的语义基础与范畴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分析,讨论了语义功能语法重视结构形式分析基础上的功能主义的'语法性质,认为它是兼具结构主义色彩与功能主义语法性质、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结构主义语法与功能主义语法各自不足的、一种新的功能主义学术流派,我们可将它简称为“新功能主义语法”.语义功能语法这种具有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法学与语言学理论,是功能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也是中国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学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
作 者:龙涛 彭爽 LONG Tao Peng Shuang 作者单位:龙涛,LONG Tao(武汉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武汉,430072)彭爽,Peng Shuang(北京大学,计算语言研究所,北京,100871)
刊 名:语文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LINGUISTIC RESEARCH 年,卷(期): “”(3) 分类号:H13 关键词:语义功能语法 语义语法范畴 新功能主义 系统功能语法 语义性质篇11:做最好的自己为题目的论文
做最好的自己为题目的论文推荐
集团公司开展《做最好的自己》读书活动读书从理解书名开始。例如韩寒畅销的《三重门》书名涵义出自《礼记。中庸》即三件最重要的事;黄师凄美的《尔国临格》来自基督教上帝经大意是你的天国来临;钱中书天书般的《管锥编》书名和内容一样晦涩难懂据说暗藏作者名字不过我看不出来;《做最好的自己》书名与内容一样朴实无华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不要竭尽全力去和你的同僚竞争。你应该在乎的是你要比现在的你强”可以诠释书名。关于读书李开复有一个观点:“书读多了没有理解不知道应用还不如不读浪费时间。”借鉴李开复少读、精读的原则我一方面阅读《做最好的自己》、浏览“开复学生网”给中国学生的五封信、下载《视频青年战略大讲堂李开复讲座》;一方面对照自己对照实际反复揣摩多方求证收获颇丰。记得读书时老师讲过先抑后扬的写作文方法我把它套用在写读书笔记上。
李开复是争议人物。针对李开复离开微软有人说跳槽违背诚信原则;针对出书和演讲有人说大公司领导应该谨慎对待自己言行。这些话虽然不无道理但我读到“我觉得我有责任和义务去关心、帮助中国的未来——中国青年人的成长这也是我加入google回到中国工作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段话后感受到言之凿凿、情之切切的真情流露。无论你理解和承认与否李开复已经影响了中国的年轻人让很多人思想有了寄托开始思考他们的人生因此而正在精彩。不能说李开复不想出名李说:“如果能够帮助所有的中国青年学生那肯定是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人生在世只有几十年所以价值应该最大化让世界有我和无我是有差别的。”与微软的官司是难得的“事件营销”有写作与出版价值李开复没有触及这个选题显然看得更远也更聪明。书店关于成功的励志类著作汗牛充栋总体感觉“知易行难”《做最好的自己》阐述的是习以为常的、简单朴实的道理作者将亲身经历和体会娓娓道来没有说教只有“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或褒或贬丰富多彩。如果觉得李开复的话有启发有帮助就不要在乎太多拿来就是挑选适合自己的观点。
“新华人”与“google人”。70年前新华书店成立之日起“新华人”就把经营之道锁定在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努力发展局外人不屑一顾的农村图书网点盈利仅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这是一种不同于传统公司的企业文化在新华书店之外国内还没有一家社会责任和盈利都同时取得成功的企业。李开复做客央视《对话》节目时说在google也有“google人(googlly)”的称呼google人强调用优秀的产品与服务吸引用户不会像其他公司那样为了股价而运作会向不被一般投资人看好的方向投入“google人”的价值观与文化赋予google一种无与伦比的、不可抵御的竞争力是比尔?盖茨无法模仿的。李开复关于“能加入一家企业价值和文化都非常适合我的公司我感到非常幸运”的观点引起我强烈共鸣;李开复引用巴菲特“我和你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一定要找一个差别那可能就是我每天有机会做我最爱的工作”是我感受的真实写照。新华书店和google这两家不同国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如此的相通大概是李开复欣然为集团公司题辞的潜意识原因。阅读《做最好的自己》看不到这一点就会模糊自己的眼睛忽视置身于伟大企业可以随时感受到和领悟到的人生哲学与企业哲学。
最好的员工。如同google吸引李开复那样优秀人才加盟重庆新华书店集团也吸引、培养了一批与自身价值观吻合的员工用新华价值观的“理想引领人生(李开复)”正是这样一批员工成就了集团公司的辉煌。周鸿袆说过这样一段话:“什么叫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墙上口号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里每一个人做事的方式。李开复说“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这段话让我想起一件“小事”集团公司在垫江新华宾馆开会我避开熙熙攘攘的客人穿行在内部员工使用的僻静巷道远远的前面行走着一名身着保安制服的年轻人人他走到一扇门前把门拉开等着等着直到我走过去才继续自己的路擦肩而过我道了声谢谢。垫江新华宾馆精细的服务培养了酒店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无人监督之处认真为顾客服务并不难事情的意义在于普通员工用规范的动作向顾客证明:酒店的每一个员工都是最好的员工都能用心体会客人的感受酒店“每一个人的做事方式”copy着李开复为集团公司的题辞“……我希望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努力做最好的企业所有的'员工做最好的员工!”饯行着李开复关于“既富有挑战又不脱离实际既放眼未来又明确具体(李开复)”的人生目标。
企业用人观。“横看成岭侧成峰”身为基层店负责人我赞同李开复的企业用人观。李有这样一段话:“当年魏无忌向刘邦举荐陈平刘邦说:我听说他品行很差。他和自己的嫂子私通还很懒、很贪财。用他恐怕不行吧。魏无忌说:我推荐他是因为他有才能能帮您办大事又不是让他管理财政、做百官的表率管那么多干吗?后来陈平果然辅佐刘邦统一了天下成为西汉开国四大文臣之一。”李开复接着说:“所以我认为用人是用他的长处不必刻意找他的短处。但在中国企业的用人观念中道德品质是一道重要门槛很多在道德上略有欠缺、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都被拒之门外或遭遇冰封。”邻近单位有朋友向我诉苦:“我们这里只有司令和士兵每次会议都是司令主持司令做着中层干部的工作中层干部做员工的事情员工像无头苍蝇不知道干什么这里看不到授权后的小分队只看到连基础工作都没有做好的散兵游勇。”司令比我的朋友还要委屈:“整个单位就没几个可靠的只能指望自己”这是用人的观念问题。读过梁实秋《腌猪肉》短文大意是英国小城顿冒有一个传统:任何夫妇来这里只要发誓结婚一年内没有吵过架也从未起过不该结婚的念头就可以获得一大块腌猪肉。从1244年到1772年的528年间只有4对夫妇领到奖赏。更有一个心理测试即使是幸福婚姻一生中也有200次离婚的打算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幸福婚姻尚且如此属下动动炒老板鱿鱼或掐掐领导的念头是正常的感情宣泄不必在意李开复“胸宽则能容、能容则众归、众归则才聚、才聚则兴业”说的也是这个意思。针对东汉倡导“德才兼备”曹操三次颁发《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观。台湾著名管理大师余世维在《成功经理人讲座》中说过类似的话:“要做事就不要做人”我明白他的意思举例来说企业总要面临竞争要打击、挤垮对手残酷的竞争现实常常与“道德”发生冲突。道德分公众道德和隐私道德对企业而言隐私道德可以相对考虑少一点对于公众道德尤其诚信则必须考虑。人难免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新华集团这座育人成才的企业大熔炉里个人身上的很多问题可以被企业文化和企业道德同化从而锻造出具有新华特质的员工队伍这是集团公司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道德建设、开展读书活动、学唱《八荣八耻》歌曲等系列活动的原因之一也是集团公司在并不是自己的传统领域例如酒店业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篇12:论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文学论文
论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文学论文
艺术教育的研究范式,是解释艺术教育研究中被研究者公认的信念、方式、技术、方法及研究过程中共同建立和遵循“艺术教育共同体”发展逻辑问题。为了把我们的考察和研究对象定位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多元的情境中,笔者选择以美国艺术教育为视角、梳理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产生的思想渊源和特点,反思西方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的理论问题。并对我国艺术教育界起到借鉴、监督和促进作用。
一、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产生的思想渊源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的主要思想基础源于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以了解科目基本结构”为主旨的教育思想。人们在他的《教育过程》中首先发现了“科目结构”(Structure of the discipline)这一术语。布鲁纳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应用于中学课程改革,提出了颇有创见的教育思想。在此理论的基础上,6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本质论以美国艺术教育家艾斯纳(ElliotW.Eisner)和格内尔(W.D.Greer)为代表。其中布鲁纳观念的实践者美国艺术教育家巴肯(M.Barken)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肯在寻找艺术课程发展要素与科学知识相同的结构形式的实践中,试图在艺术家与科学家之间建立平衡。他认为艺术有权成为科目,作为科目的艺术教育包括画室学习、艺术批评和艺术史,这也是艾斯纳所提出的四种艺术领域知识均衡论的理论基础,艾斯纳在巴肯的思想理论基础上,把艺术知识分为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和美学。布鲁纳和巴肯两人的`理论都对艾斯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科目中心的基础上,艾斯纳提出了本质主义艺术教育范式,对当代西方艺术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艺术教育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特点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强调艺术教育的本质性价值,倡导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艺术只有成为独立的学科才能保住在学校教育中的合法地位。西方掀起了以学科为指导,以课程革新为中心的教改运动。西方艺术教育范式从重视“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转向帮助学生独立从事艺术学科结构的探讨,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艺术,从而使本质主义艺术教育观有所发展。
本质主义者认为:“艺术最重要的贡献正是那些只有艺术本身才能做出的,而且任何一项将艺术首先作为其它目的服务工具的教育计划是在冲淡艺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剥夺儿童从艺术中所受的益处。”
(1)艺术不应屈尊服务于其他目的,艺术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得到了重视和提高。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并在《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一文中首次使用了“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Th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育思想简称DBAE。它实际来源于60年代出现的教育观念,却揉进了巴肯、艾斯纳在60年代提出的艺术创作、艺术批评、艺术史教学思想。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艺术教育方法论,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这些思想当时除了在学术杂志上有所宣传外,并没有应用到教学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美国保罗·盖蒂信托公司出资成立盖蒂艺术教育中心,盖蒂艺术教育中心在60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理论基础上,提倡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即DBAE),推行正规系统的艺术教育,帮助学校在实践中发展充实本质主义艺术教育思想。
DBAE有三个主要特征:
1、学习领域涵括美学、艺术批评、艺术史和艺术创作四个方面。
2、教学内容由简至繁作螺旋式递进。
3、严格的书面课程设计,实施系统化教学。
DBAE具有严谨的课程中心导向。它不仅重视形象的制作,更重视对形象的理解。它要求把创作、欣赏、理解和评价几方面统合于同一教学单元,体现在总课程中,进行系统化、连贯性的教学。在DBAE的学习领域中,艺术创作是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制作,学习技巧和组织等;艺术批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欣赏,发展他们对形象的分析、演绎及判断能力;艺术史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对作品、作者、时间、人文背景的认识,加深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美学则是让学生通过对美的本质、美的经验、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地位等探讨,加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建立理论学习的基础。DBAE的做法起到努力调节并可以帮助教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了解他们的世界,拥有成功生活技能,具有生活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2)。
三、西方艺术教育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理论的反思
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是融合了艺术教育中的实用主义与本质主义两方面的观点,并将艾斯纳的本质主义方法论整合起来,从文化视角范畴讲,属于文化艺术教育研究范式,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艺术教育理念的产生。
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对艺术教育的积极作用是强调一种均衡的综合艺术课程。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中的DBAE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而是全球文化教育的融合。DBAE课程的目的不是培养学生成为艺术学科的专家,而是让人们从事与艺术有关系的相关活动,如人类学家,文化历史学家,收藏家,民俗学家都可以从艺术中得到信息源和相关的文化讯息。20世纪80年代,艺术教育中的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已经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取得重要的地位,到了20世纪90年代,本质主义研究范式取得显著的发展。西方学校教育中的艺术课程从过去的边缘学科逐渐走到中心学科,艺术教育研究范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DBAE为我们提供广阔的构想前景:“无限地艺术权力是长期维持人的生命和帮助我们大家更好的体验人类生活状况是未来学校教育的特征。”本质主义研究范式突破了西方主智主义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艺术教育向文化学、传播学等多元化拓展。由于本质主义研究范式以严格的课程中心为导向,有严谨的课程设计,并规定学生在创作、批评、艺术史及美学四个领域内进行螺旋递进式的学习。因此,就导致学者们提出疑问,这样的教育是否会过于貌似其他学科而丧失艺术课的独特性?是否会过于严格而导致僵化和枯燥?笔者认为本质主义研究范式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对自发性表现的启发,忽略了美术学科本身的基础学习,对美感经验及创造性发展的强调亦显不足。本质主义研究范式有一项任务:努力改变学校的艺术教育,努力提高视觉生活并让艺术教育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综上所述,我国的艺术教育正处于转型期,本质主义艺术教育研究范式正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改革进程中最需要的经验,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良好的建设性意见,为我国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严谨、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质主义研究范式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了艺术教育学科体系,但是一种方法论过于孤立,我们仍需要探求并建立艺术教育综合方法论,我国的艺术教育研究范式应该以艺术学科为中心,多种教育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课程范式。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艺术教育有着巨大的发展机会。
注释:
(1)[美]艾略特·W·艾斯纳:儿童的知觉与视觉的发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第9期。
(2)(3)(4)(5)StephenMarkDobbs.Learning in and through Art[M].California:The Grtty Education Institute for the Arts,,P72.1997,P75.
篇13: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研究的教育理论论文
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于积极老龄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功能主义为理论视角,以北京z社区老年人作为个案研究对象,从政治、经济、文化、社区四个方面分析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状况。研究发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较低,受到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提高需要社会和老年人自身的双重努力。
〔关键词〕社会参与,老年群体,积极老龄化
一、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现状及分析
社会参与的指向是社会,即有益于社会的活动,强调的是“老年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参与社会”。本文将老年人社会参与界定为老年人重新进入社会,实现和其他个体、群体或者与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联系,具体包括政治活动参与、经济活动参与、文化活动参与以及社区活动②参与。
具体来看,z社区老年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活动的参与状况主要表现在:
(一)z社区老年人政治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政治活动参与的内容中,主要涉及了:社区居民选举、党组活动及其他。调查显示,有30%的老年人参加过党组活动,并且是党组织关系在本社区。60%的老年人表示没有社区居民选举的意识,认为那是由“固定人群”参加的活动。对政治活动参与的认识上,41.7%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维护自身权益,34.3%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提高社会地位,10%的老年人认为有利于了解国家时政,14%的人认为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参与意愿上,74.5%的老年人表示如果有机会就参加,15.5%的老年人表示不愿意参加。
影响老年人参加政治活动的最多的三个因素是身体健康、空闲时间和政治政策,分别占到33.3%、28.3%和20%。
(二)社区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经济活动参与的内容中,主要涉及了:有收入的工作 、高档消费、投资股票和基金、存款及其他。调查显示,95%以上的老年人以“存款”为主要的经济活动,12%的老年人参加过有收入的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辞去了工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数参加有收入的工作的老年人同时有存款这项经济活动,所以存款和有收入的工作的比率是有交叉的。)而高档消费、股票基金参加过的老年人很少,只有3%的老年人表示有买基金的意向。
从表2-2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老年人来说影响老年人参加工作的原因的主要是身体条件和空闲时间,分别占35%和25%。社会政策如就业机会少也是其中主要的原因,占到了16.7%。
(三)z社区老年人文化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本研究在文化活动的参与内容中,主要涉及到了:老年大学、养生保健活动、琴棋书画、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遛弯和体育运动及其他。调查显示z社区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参与主要集中在看书读报和听广播、遛弯和体育运动两项上上,分别占到35.5%和33%,15%的老年人会参加琴棋书画的活动,主要是社区的各类兴趣队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的相关活动,10%左右的老年人会经常参加一些养生保健的讲座活动,主要为社区居委会组织,参加过老年大学的仅为5%左右。85.6%的老年人表示文化活动的参与主要是娱乐为主,以获得知识为目的的参与不多,有的话就是涉及到保健养生的讲座,多为居委会主办,次数也不太多。
从表2-3中可以看到影响老年人参加文化活动的因素中,身体健康和空闲时间占据重要位置,分别为33.3%和25%。第三位的是个人兴趣,占到20%,老年人在文化活动的选择时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感受和意识,主动性越来越强。
(四)z社区老年人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活动参与及认识状况
为了对前面提到的社会参与内容做补充,本研究在社区活动的参与内容中侧重对老年人人际交往和志愿公益活动参与的调查,主要涉及到了:邻里朋友聚会、社区志愿者和公益服务及其他。调查显示,43.5%的老年人参加过朋友聚会,16%的老年人参加过志愿者和公益服务。
在参与意愿上,65.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参加邻里朋友聚会这样的活动,20%的老年人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意向。
影响老年人社区人际交往和志愿公益活动活动参与的第一和第二因素是身体健康和个人兴趣,分别占到35%和25%,参与活动的满足感为21.7%,处于第三位。
二、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
现状原因分析
通过对z社区老年人社会参与状况的分析,本文归纳出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因素
1、对身体健康的重视
调查发现,在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身体是老年人考虑的第一要素。在谈到老年人参与意愿较高,但是参与程度较低的经济活动时,很多老年人都以身体条件不好为由解释,一位受访的老年人谈到:“我的老伴以前是教育工作者,退休的时候才五十多岁,原来的单位也说要返聘他,他也想去,这么早退休也没什么事情。但是最后也以身体条件不允许拒绝了。我们想现在老了,身体好才是最大的福气,这样子女也少操心。”
①谈到除了有收入的工作和存款之外的经济活动,如股票、基金、消费,大多数老年人都认为那是年轻人的爱好:“这些活动首先必须得有比较好的经济基础,我们现在的经济观念可能也相对保守。重要的就是那些活动用年轻人的话来说就是有点刺激了,我们的身体和精力真有点吃不消。”
②身体健康是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的寻求各方面保护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心理上的一种积极的暗示和支持。因此这个时候身体健康便成为了老年人的一个重要命题和目标。
2、“社会参与”观念的淡漠,家庭事务的重视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尽管一部分老年人才退休之后依然继续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余热,但仍有一部分老年人没有展示出应有的积极作用。这和当时特定的社会件的限制导致当前的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有一定关联,但是主要还是因为老年人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调查中一位老人就讲到:“现在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年轻人都很费力,我们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以前的那些经验现在估计看起来价值也没那么大。”
③老年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大部分老年人只是选择呆在家中料理家务,照看孙辈,或者做一些消磨时间的活动,即使那些具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才也大多闲居在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同时,除了老年人自我对“社会参与”概念的淡漠外,老年人注重的是家庭角色的扮演和发挥,并在空闲的时间能够满足自己如锻炼身体、娱乐生活各方面的需要,对于一些费时间费力气的活动就不再考虑或是考虑的少了。
切身利益的关注调查结果显示,55%左右的老年人在选择参加各类活动的时候,多选择与自己利益或是其他内容相关的活动。一位参加社区治安志愿巡逻队的老人这样讲:“参加这个活动其实也有一些自己的考虑,平时没什么事情,这样(巡逻)其实也占不了多少时间,还能让自己觉得更有安全感。而且说实话,做志愿者让别人觉得是一件挺光荣的事情,不用太累,还能得到一些鼓励。”
①在做事情的时候,老年人更多的会去考虑自己的感受和得失。在社区领域中,居民是理性的社会行动者,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到自己利益的考虑。这种利益不但包括物质利益还包括精神利益。一位居委会工作者表示:“我们组织老年人志愿服务队伍,其实也是有些鼓励的,老年人么,对这些小东西还是比较在乎的,如果光荣榜上能看到自己的名字和照片,他们甭提多开心了!奥运期间我们就给老年人发过奖状,虽然不值钱,但是他们都很看重。
”②社区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都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社区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共同点比较少,而且对于居民个人来讲,他们是不是参与社区活动的区别不是很大, 60%左右的老年都认为社区参与只是一种个人行为,基本上不会获得什么认可和鼓励。没有什么刺激的动力,加上对家庭更加注重观念,于是老年人也就不愿意花费大量宝贵的参与成本去参与社区事务。
(二)社会因素
1、社会机会和条件的缺乏
社会机会和条件的缺乏是影响老年人参与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客观因素。调查结果表明,35%老年人怀有较高的就业意愿,但实际的就业率却处于较低水平。除了一部人老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放弃了就业机会,就业领域中的年龄歧视这个现象确实是普遍存在的。一位受访的老年人这样讲到:“让我们出去工作也得有适合的,像那些以前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他们可能有返聘的机会,比如说老师啊,而且工作也不会太辛苦,对我这样以前在铁路单位工作,做列车员,现在人家总不能再让我们去吧。一看我们是老人,估计乘客都不放心,的确有些事情我们可能真做不来。不是所有的职业都是越老越吃香的。”
③可以看到就业机会的缺乏影响着老年人对于再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对于社会复杂性的忧虑使得很多老年人将活动的参加更多的寄托在具有正式意义的机构上,如社区居委会的活动。但是作为城市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平台社区,在活动的组织途径和机会的提供上也显示出了“无力”。调查中谈到是否参加如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时,12.4%的老年人表示想参加但是不知如何参加。社区参与条件的缺乏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客观因素。
2、社会及家庭传统观念作用,支持力度低
目前中国的老年人在社会参与方面不仅仅是受到市场调节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制于政治和文化因素。一位受访的居委会工作者表示:“对于老人工作,我们很大程度上就是以一种服务的心态来看待。参加活动我们也怕有风险,万一有问题,这个责任谁来负。”
④对于老年人的习惯性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组织者的考虑。长期以来,中国人都有一个观念就是希望父母退休后可以安享晚年。时间长了这种观念也会影响到老年人自己的想法。社会对老年人的定位影响着老年人社会参与条件的形成和完善,家庭对于老年人的传统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出于情感上的支持,但是却制约着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积极性和动力。
现代社会和家庭虽然也在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但是具体的实行中将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局限于娱乐休闲活动的类型上。社会并未把老年人真正当作一种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人力资源来对待并加以开发。
3、社会公民精神的缺失
公民精神的缺失会对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整个社会关系与生活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这种发达的家庭主义,使得中国的居民普遍缺乏公益心和公共精神,从而影响到老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1](32)老年人更多的满足的是自己家庭的和谐,对于他人的事情则关注很少。社会参与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公益性和志愿性质,如果大家都没有自愿服务他人的意识和精神,社会参与也就无法深入下去。与此同时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老年居民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一位社区居委会工作者谈到:“z社区的老年人参加活动基本上都是自愿参与,但是自愿参与、经常性参与的是有固定群体的。这么说吧,大约200多人,占到五分之一的老年人,不管是我们社区活动,还是他们自己活动,都参与的挺积极的,其他的老年人调动的效果不明显。”
三、理论分析及建议
(一)研究结论
通过研究分析看到,z社区老年社会人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也现出了一定的不协调性,总体来看,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不高,表现在参与的时间分配较少,参与的频率较低,参与的内容涉及面较单一、范围较窄等方面。参与程度最高、意愿最强的是文化活动。老年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是文化娱乐休闲活动。除了身体因素和时间因素这两个参加活动的必要条件外,个人的兴趣和满意度及家庭事务的考虑安排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生活状态,老年人多以“满意、还可以”来形容,从侧面表现出有些老年人已经体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但是在“老有所为”上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功能主义视角下的理论分析
1、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低的主客观因素分析
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来看,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较低,既有社会系统功能的缺失,即社会资源的缺乏,包括社会可以提供给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机会、参与的途径、参与的机构等,也有社会文化观念的深刻作用。
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对社会的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的条件。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生活、发展等方面的要求是需要城市社会来满足的。[2](21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老年人依然具备参与社会的条件和意愿,这与目前社会中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程度较低是不匹配的。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系统特定功能需求的满足需要由系统特定的部分来承担,但是就目前而言,能够满足老年人参与社会功能实现的“特定部分”却存在着功能发挥的欠缺,这主要体现在社会因素的影响方面。通过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调查和原因分析可以看到,社会无论是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对于老年人进行社会参与的支持都存在局限性。作为老年人目前社会活动的主要平台,社区组织在推进老年人发挥余热,实现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全面的积极作用。包括社区在内的各类正式化的体系并没有表现出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制度性支持,无论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是在思想观念的践行中,都存在着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积极反应。
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帕森斯在他的社会系统理论中提出:“如果一个社会存在广泛公认的价值和坚实的内在文化,就会大大推进角色扮演者(个体行动者)角色形成过程和需求意向的协调。[3](44)
因此,社会系统中共同的价值取向对于个体的行为导向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虽然积极倡导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仍然占据很多人的思维,而这种对老年人的印象在调查和访谈中也能体会到,包括老年人本身在内也接受了“只要身体健康,不给家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就是最大的贡献了”。这种观念将老年人的角色更多的束缚在了个体和家人的圈子里,将儿女的日常生活安排好成为了越来越多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内容,而这也被社会所接受。这种固有的内在文化一方面是社会传统观念的延续,另一方面也切合了老年人进入老年阶段后更加注重家庭生活和情感交流的心理。老年人的社会角色扮演,最主要的是在家庭和同辈朋友、邻居间这种互动中进行的,这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老年人发挥更为广阔的社会影响起到了削弱作用。同时,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公民精神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参与社会的热情。“个人”、“家庭”观念的不断强化,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程度的降低,这些社会观念也是老年人所经历过的。因此,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影响着整个社会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可,同时这种观念对于老年人自我认识自己的老年角色,以及参与社会,形成自我的行为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年人社会参与的社会功能分析
老年人社会参与程度低,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社会影响下的个人观念的作用。但是,老年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角色意义和功能却是无法代替的。
从功能主义理论角度来分析,老年人在社会中地位的下降实际上是源于老年人对社会所发挥到的作用的下降,即老年人的社会功能的降低。现代社会中,老年人逐渐退出了社会经济生活,使得老年人发挥社会功能的的方式和途径受到阻碍,之前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力量的“显功能”不再占据重要位置。因此,老年人对于社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潜功能”的发挥上。[2](218)我国社会中,很多老年人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帮助着年轻人,如料理家务、照顾孙辈等。老年人的经验以及各种经历对于子孙辈都是社会体验的一种参考和影响,传统观念中老年人的地位决定了老年人传承着社会的文化价值,他们行为所蕴含的深层次作用,对于整个社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老年人这种家庭个体的“潜功能”的发挥已经成为社会对于老年人的主要认识。老年人也将对家庭发挥的作用作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很多老年人都将家庭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重心,认为自己只要开心、没有病痛、不给家庭增加负担就是对社会的贡献。在社会参与的类型上更多的倾向于休闲型、娱乐身心的活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社会参与应有的公益性和志愿性则没有太多涉及。这种“潜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是社会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老年人对自我认识的影响。社会需要老年人发挥社会文化价值的传承作用,这需要老年人走出“个体性”的圈子,能够将参与融入到更为广泛性的社会生活中去,通过更多的社会参与来进行继续社会化,实现老
有所为,不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并能发挥出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
社会倡导积极的老龄化战略,侧重老年人的角色和价值发挥,老年人不仅要保持身心健康,而且作为家庭和社会的重要资源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人的“潜功能”不仅仅是对于家庭物质和情感纽带的支持,还需要成为一种社会力量,即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的公益性质的回归。很多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社会参与对社会的重要影响,缺乏对于自我的客观认识和评价,忽视了社会参与所能带来的社会作用,目光仅局限在参与带给自我的作用上。社会文化观念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就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影响,老年人对于家庭事务的处理和观念会影响到子孙辈对于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处理。因此,老年人的潜功能的发挥不能仅仅是对家庭的支持和回归,需要的是对整个社会作用的发挥。老年人通过社会参与继续与社会保持联系,维持与社会沟通的渠道,既能发挥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作用,即利用自我的群体优势为社会贡献力量,又能在参与中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正视自己的位置,对于老年群体来说都是继续社会化的体验。
(三)几点建议
积极老龄化,是目前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学的政策框架,而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正是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和精髓[4](6)。本文认为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程度,既需要宏观层面上即各类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相关机制的确立,重视对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大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政策倾斜和支持,发掘社会资源,倡导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同,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更为人性化的社区环境。也需要从微观着眼,发掘和倡导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意识和热情,鼓励老年人转变其对自身消极的角色定位,提高主动参与社会的意识,积极创造具有社会意义和得到社会承认的新角色,将视野从家庭的狭小圈子中投射出来,不断提高自我的社会意识和公共意识。
〔参考文献〕
[1]高宇栋.城市老年居民社区参与研究[d]. 复旦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
[2]陈涛.老年社会学[m].中国社会出版社,.
[3]窦金波.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之探析[j]. 济宁学院学报,2010,(8).
[4]刘颂.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和对策[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0).
篇14:从语篇功能角度论雅思的阅读技巧论文
从语篇功能角度论雅思的阅读技巧论文
一.引言
M.A.K.Halliday(韩礼德)在伦敦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J.R.Firth的理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语言学理论模式,即“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属于功能主义语言学派。与形式主义语言学派(即当代形式主义—转换生成语法学,起源于古典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截然对立,系统功能语法(语言学)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重视语言的社会功能及如何实现这些社会功能。韩礼德从语言进化的观点出发,把语言的各种功能归纳为三个“元功能”(meta-function),它们分别是:概念元功能(ideational meta-function),人际元功能(interpersonal meta-function),语篇元功能(textual meta-function)。其中语篇元功能是指语言成分组织成内部意义连贯又与特定情景相适应的语篇的功能。语篇元功能涉及到三个子系统: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这三个系统是促成语篇连贯的基础,同时也为分析理解语篇提供了重要的途径。本文拟从这一语篇元功能角度探讨其对雅思阅读理解的影响,及其对答题思路的几点启示。
二.语篇功能系统
1.主位结构
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是实义切分法的两个概念。最早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主位(也称为心理主语)一般位于句首,是语句信息传输的起点,是小句其余部分的表述基础。述位是小句中围绕主位的叙述和说明。当主位和语法主语在语句中重合时,该主位为无标记主位,否则为有标记主位。例如:
(1)People(无标记主位)‖prefer to live in the outer suburbs in Melbourne(述位).
(2)In Melbourne(有标记主位)‖people prefer to live in the outer suburbs(述位).
主位可以根据本身的复杂程度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 )和句项主位(Clause as Theme)。单项主位是不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功能单位,可以由名词、词组或短语来体现。复项主位由多种语义成份构成,它总是含有一个经验成分(包括参与者、环境成分或过程),还可能含有语篇成分(包括连续成分,如now、well等;结构成分,如and、however等;连接成分,如 therefore、finally)和人际成分(包括情态成分,如certainly、surely等;限定成分,如can’t、won’t;称呼成分,如John、Mum)。句项主位是指整个小句充当主位,由复合句中的主句或从句构成。例如:
(1)Well(连续)but(结构)then(连接)[语篇主位]︱Ann(称呼)surely(情态)wouldn’t(限定)[人际主位]︱the best idea[经验主位]‖be to join the group[述位]?(Halliday 1994:55)
(2)The fact that children’s ideas about science form. part of a larger framework of ideas(句项主位)‖means that it is easier to change them(述位).(剑桥4/Test1/Q4)
韩礼德曾把主位比喻为墙上的木钉,信息就如一串东西挂在这个木钉上。也就是说主位是信息安排的纲,述位则是传达新信息的目。因此研究主位结构的意义就在于把握篇章的起承转合,了解有关中心内容的信息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2.信息结构
信息结构是把语言组织成信息单位(information unit)的结构。每一个信息单位是由已知信息(given information)和新信息(new information)组织而成。语篇中的已知信息提供交际所需的'背景,而新信息则在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创造出信息差,信息差决定了语篇信息的交际动力。如果数个小句主位包含的全部都是新信息,那就构建不成语篇。如果全部都是旧信息,语篇便得不到发展。一般来说,主位表达已知信息,是信息的起始点。而述位则表达新信息,是信息的中心,这也是英语句子“信息焦点尾重原则”的反映。但并不总是如此,有时为了达到特殊的表达效果,也会用主位来表达新信息。在书面语篇中,由于无法用语调来表明重要信息,所以一般要依靠语序来区分主、次信息。例如:
(1)Milgram’s experiment(T1)solves 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sociobiology(R1).
(2)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sociobiology(T2) is solved by Milgram’s experiment(R2).
这两个句子中,主位和述位的不同决定了已知信息和新信息的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句的信息中心是an important question in sociobiology,而第二句的信息中心是Milgram’s experiment。
3.衔接系统
胡壮麟(1994)指出,语篇主述位的反复衔接是实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而连贯体现为语篇深层结构上的语义联系。韩礼德认为语篇有五种衔接方式: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连接(Conjunction)、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指称是指一个项目的意义要靠另一个项目来解释的现象。替代和省略是指本着交际中的简洁原则,语篇中的重复信息被其它项目替代或被省略掉的现象。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往往是一些过渡性的词语,表示转折、时间、因果等逻辑联系。词汇衔接是指通过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部分义、以及同一语义场的词汇搭配等词汇手段来体现语篇的语义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