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aych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微生物技术论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微生物技术论文,希望您能喜欢!

微生物技术论文

篇1:微生物技术论文

微生物技术论文字

论文摘要:目的 验证氨金黄敏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是否适用于该供试品的检查。方法 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培养基稀释法,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按常规检查法,控制菌按常规检查法。结果 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大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大于70%;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检出阳性试验菌。结论 可以用该微生物限度检查法进行氨金黄敏颗粒的检查。

主题词: 氨金黄敏颗粒 检验

中图分类号:R122.1+2

为了保证检验方法的科学性,现对某公司生产的氨金黄敏颗粒的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

一、材料与仪器

1 、试验样品 药品名称:氨金黄敏颗粒,批号:090901、090902、090903。

2、验证用仪器

电热恒温干燥箱、电冰箱、电热恒温培养箱、恒温水浴锅、离心机、蒸汽灭菌锅、集菌仪等。

玻璃器皿 锥形瓶、培养皿、量筒、试管、吸管等。

3、验证用菌种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

4 、验证用培养基及稀释剂 营养琼脂培养基;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胆盐乳糖培养基;营养肉汤培养基;改良马丁培养基;曙红亚甲蓝琼脂培养基。

二、验证条件

无菌室环境洁净度为10000级,局部洁净度为100级,净化消毒30min以上,供试品及灭菌的器具等经传递窗紫外杀菌灯照射30min置无菌室内,试验人员手消毒后穿无菌服进入操作间。

三、方法与结果

1 、菌液制备 接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新鲜斜面培养物接种于营养肉汤培养基中,于35℃培养18~24小时,分别取各菌种培养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金黄色葡萄球菌稀释至10-5,大肠埃希菌稀释至10-7,枯草芽孢杆菌稀释至10-5, 约为50~100cfu/ml,备用。

接种白色念珠菌的新鲜培养物至改良马丁培养基中,于23~28℃培养23~48小时,取培养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至10-5,约为50~100cfu/ml,备用。

取黑曲霉的新鲜斜面培养物,用0.9%无菌氯化钠溶液5ml将孢子洗下,吸取此溶液1ml置一个无菌的比色管中,加0.9%无菌氯化钠溶液适量与标准比浊管进行比浊,取比浊后的菌悬液1ml加入0.9%无菌氯化钠溶液9ml中,10倍依次稀释至10-4,约为50~100cfu/ml,备用。

2 、供试液制备 取供试品10g,加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至100ml,用匀浆仪分散混匀,作为1∶10的供试液。

3、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试验

试验组 细菌计数采用低速离心―培养基稀释法,取1∶10供试液10ml,500转/分离心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用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补足至原量,混匀,再从中取1ml分别加入5个平皿中(每皿0.2ml),加入各阳性细菌试验菌1ml,立即倾注相应的琼脂培养基,置3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48h,测定细菌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采用常规法,取1∶10供试液1ml,加入各霉菌及酵母菌试验菌1ml,立即倾注玫瑰红钠琼脂培养基,置25℃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2h,测定霉菌及酵母菌数。

菌液组 取稀释好的各菌液1ml,分别加入平皿中,加入相应培养基,置规定条件培养,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

供试品对照组 按试验组方法,测定供试品本底菌数。

稀释剂对照组 取稀释剂替代供试液,方法同试验组。

试验组菌回收率(%)={(试验组平均菌落数-供试品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

稀释剂对照组菌回收率(%)=(稀释剂对照组平均菌落数/菌液组平均菌落数)×100%

4 、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试验组 取1∶10的供试液10ml,置无菌条件下离心(500转/分)5分钟,取上清液置无菌试管中,pH7.0无菌氯化钠-蛋白胨缓冲液补足至原量,混匀,加至胆盐乳糖培养基100ml中,再加阳性对照菌大肠埃希菌菌液1ml,摇匀,置35~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大肠埃希菌浓度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

阴性对照组 方法同试验组,加入1ml阴性菌(即金黄色葡萄球菌,浓度同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验证),置35~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24小时。

3.5结果分析

3.5.1细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验证结论 在三次试验中,稀释剂对照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试验组的`菌回收率均大于70%,故可照供试液制备方法和计数法测定氨金黄敏颗粒的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数。

3.5.2控制菌验证结论 在三次试验中,阴性对照组未检出阴性对照菌,试验组检出阳性试验菌,故可用此供试液制备法和控制菌检查法进行氨金黄敏颗粒的控制菌检查。

四、讨论

1、许多药品本身的特性(如抑菌性)会对检验结果带来影响,需要对供试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消除其本身带来的干扰。

2 、药品的微生物检查是保证药品使用安全的重要检查项目,必须对每个品种的检验方法进行验证。

3 、试验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保证结果的可靠性。

篇2:微生物论文

医学微生物学【1】

【摘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55名学生为实施对象,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

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在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

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

学生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实验方案后再次交给教师审查。

经过反复修改确定实验方案,使之具有可操性。

学生依据最后确定的实验方案,提出所需药品、试剂及仪器的清单,在实验开始前1周交给实验室。

实验技术人员按照学生提出的清单准备药品、试剂及仪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1.2.4实验方案的实施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领取所需实验材料后正式进行实验。

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2.5实验总结及撰写实验论文实验完成后,每组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2结果

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

2.1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实验方案。

学生的反馈信息结果显示,90.91%的学生能顺利完成,9.09%的学生感到任务较重难以完成。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92.73%的学生查阅了文献资料,其中,查阅1~5篇文献的学生占35.24%,查阅6~10篇文献的学生占53%,查阅10篇以上的占11.76%。

2.2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见表1。

表1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略)

2.3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见表2。

表2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略)

3讨论

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

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2]。

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没有现成的完整实验方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每一个实验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

因此,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间、安排实验用具,都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将直接造成实验时间的浪费,甚至是实验的失败。

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纵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的一切优点,还具有验证性实验所没有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愿意自筹经费完成实验。

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3]。

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然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偏简单,组与组之间雷同的比较多;有些实验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欠周全,做实验时手忙脚乱;个别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浪费比较严重。

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谢安邦,阎光才.理性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5:16.

微生物技术论文(共12篇)[2]王忠印.高校实验室开展设计性实验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7(2):136.

[3]刘燕,曹济民,冯逵,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体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3):327.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2】

摘要: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形势。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其特殊性:操作性、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

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

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1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

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

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

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

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

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

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2进行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

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2.1督促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充分的实验预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教师应当在每学期开始时将教学历公布于学生,并且在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告知学生下次实验课内容及预习侧重点,或者提出几个思考题。

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听讲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如在实验标本复习之前,预先将各个标本有何观察要点之类的问题布置给同学,在上课时让其主动讲解,提升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2.2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初次接触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实践经验不足,难免存在操作不规范、认识不足、不注意无菌操作等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督促学生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实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于注意事项较多的实验,教师要做好合理的示教。

在示教操作时,语言要简练,动作要稍慢一些,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会操作要领,尽快掌握基本操作技术。

如革兰染色实验,由于学生第一次进行微生物学实验,应该对涂片、干燥、固定及染色过程等各个环节注意事项一一讲解,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多放手,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多动手,多参与整个实验过程。

篇3:微生物培养技术初探-农业生物技术论文

微生物培养技术初探-农业生物技术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总结了培养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何改良培养微生物的技术,并阐述了模拟自然环境条件、强调微生物相互关系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的关键。

论文关键词:微生物;培养技术;环境条件;生物细胞

目前自然界中只有极少部分微生物能够得到培养,严重阻碍了对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因此必须改进传统培养方法,采用新型培养技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性,大量培养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从而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微生物细胞的生命规律、获悉微生物群落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的动态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规律,对环境微生物工艺进行准确地设计、精细地调控和高效地利用。

一、微生物不可培养的原因

对微生物进行常规培养时,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变,有些微生物不能适应而死亡,另一些则通过产生孢子进入休眠状态或改变细胞形态、进入维持一定代谢活性但不生长繁殖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结果均表现为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实际上,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是由于对微生物生长条件及其规律性的认识严重不足,而采取了偏离微生物生长实际情况的培养条件所造成的,这些偏离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验室中无法完全模拟自然界的环境条件

由于目前监测技术和手段的限制,人们对微生物生存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了解尚不充分。因此,人们没有或无法完全模拟微生物的自然生存条件,而通常将培养条件进行简化:将微生物置于恒温、恒湿、黑暗等环境中;将微生物限制在“板结”的琼脂或不扰动的液体介质中;简化微生物的营养组成没有提供微生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某些化学物质等等。所以在自然界中可以生长繁殖的微生物,在“纯培养”中生长条件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了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二)生长缓慢的微生物被忽视

环境中很多微生物都聚集生长,当将这些微生物接种至培养基时,适合生长的微生物由于生长快而占据优势地位,它们对营养成分的大量摄取使生长缓慢的微生物得不到充足营养而生长受到抑制。

(三)采用高浓度的营养基质

最初对微生物的培养是在富含营养的培养基中进行的,但是由于自然界中微生物数量庞大,其可利用的营养物质极度匮乏,多数处于“岔营养”状态。常规纯培养对这种认识不允分,通常将寡营养微生物迅速置于富营养状态,微生物初期的快速生长会产生大量的、微生物自身难以调节的过氧化物、超氧化物和羟基自由基等“毒性氧物质”,该类物质快速、过量的积累会破坏细胞内膜结构,导致细胞死亡,从而表现出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四)环境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被忽略

微生物相互关系繁多复杂,包括:(1)种间的偏利共生关系和互惠共生关系,两者的共性是至少一个群体提供另一些群体所需的生长因子而使微生物群体获利;(2)群体感应,这种关系被认为是通过细菌间的信息交流来调控细菌的群体行为:细胞通过感应一种胞外低分子量的信号分子来判断菌群密度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调节相应的细菌表达以调节细菌的群体行为。以上这两种关系都是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由于人们目前对环境中微生物之间多数复杂的相互关系所知甚少,采用的培养技术没有将这种关系考虑在内。纯培养技术将待培养的微生物与其它微生物群体、以及生存环境人为地分离开,种间的共生关系和信息交流被阻断,微生物缺乏必需的生长因子和信号分了而死亡,表现出微生物的不可培养性。

篇4: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个人简历

☆ 个人信息

姓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8年10月

身高:165

籍贯:濮阳市

居住地:濮阳市

民族:汗

政治面貌:团员

求职类型:应届毕业生

毕业院校: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专业:生物工程

移动电话:

家庭电话:

E_Mail:

QQ/MSN:

☆ 教育经历

9月至7月 于濮阳县第二高等专科学校就读种植专业 209月至7月 于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就读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

☆ 工作实践经历

27月至9月 于烟台富士康工作 工作期间受到到上一级的器重  在以往暑假期间多次外出实践 或在家中跟父母管理养猪场

☆ 技能水平

动物检疫检验员;食品检验工

☆ 自我评价

本人具有充足的实践能力,在管理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在人际交往中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我相信我能够很好的胜任销售这个职业

☆ 求职意向

销售代表,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销售代表

篇5: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生物医学中核酸适体应用分析

摘要:核酸适体是一种经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筛选而出的一种可以特异性结合的离子和分子,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针对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酸适体;生物医学;应用

1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医学诊断

1.1生物大分子检测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具体跟踪检测高灵敏分析方法已经是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原来的蛋白质检测一般是根据抗原/抗体免疫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检测,一般分析出来的数据都会受到抗体性质的干扰。

而核酸适体能够与蛋白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在不同温度、不同盐浓度络合剂条件下能够进行特异性变性与复性研究,所以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上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

运用核酸适体能够通过GIC方法实施扩增的特点,增强酶联核酸适体诊断方法的检测精确度,把两种不一样的核酸适体组合到蛋白或蛋白复合体两个相近的结合位置上,

两种核酸适体的游离末端通过互补碱基链接起来,最终根据GIC方式实施实时扩增。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该种新型检测方式非常明显地应用了核酸适体在发展各种可取代抗体的蛋白靶的功能,在测定体内蛋白质含量和研究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

1.2肿瘤细胞鉴别分析

从分子水平实现早期癌细胞的准确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和发展特异性分子探针成为癌细胞早期检测的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将前列腺专一性膜抗原(GFBE)的核酸适体连接到具有近红外光性能的量子点上,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为核酸适体应用于活细胞及生物体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在癌症早期检测中,从病人血液或唾液等收集到的恶性肿瘤细胞含量通常较低,所以发展一种从低含量体液中聚集并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案成为目前癌症早期诊断的核心,运用先进的双功能纳米粒子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加速富集与检测的速度。

运用一种修饰有核酸适体的吸引力纳米粒子实施靶细胞的提取和聚集,还有一种掺杂有荧光色素的纳米粒子添加到待检测系统中完场信号放大,

氧化铁混合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接触面积大,这相比较于一般微米尺寸粒子拥有更加强大的萃取功能,所以相对于免疫表型等复杂的检测方式,这种方式仅仅需要完成分析即可。

这种方法不单单可以从全血样本中反复提取得到靶细胞,而且更具有研究意义的是,可以广泛使用于多种癌细胞的同时提取和鉴定。

1.3肿瘤标志物的甄定

癌症的临床诊断现在还是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组织和细胞表面形态,一般情况分辨率不高,不能够完成癌症的早期诊断等问题,

特殊检测恶性肿瘤相关组织和细胞标志物是完成癌症早期诊断的一个十分正确的方法。

虽然肿瘤标志物在很早之前就用于癌症的临床实验诊断,但是现在肿瘤标志物种类相对较少,特异性和灵敏度不够准确,并且不能够表明各项恶性肿瘤产生机制,不能准确地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

由于抗体的蛋白芯片虽然已经被努力地用来寻找与恶性肿瘤有关的蛋白质标志物,但是因为恶性肿瘤的多样性,以及抗体制造和使用上的特异性而效果不明显。

所以,现阶段急需找到一种能够直接得到癌变组织细胞的特征分子标志,快速发现癌症发生、发展期间的生物标志物,然后完成这些生物标志物特异灵敏检测。

2基于核酸适体的靶向治疗

分子水平靶向治疗的核心是使癌症治疗更加有效。

低毒和无副作用用于筛选获得的核酸适体拥有比抗体还要好的化学性质,可以与蛋白特异性结合而且能够间接影响蛋白功能,并且不会引起体内免疫原反应,

而且渗透性好,有可能成为新的靶向治疗方式并且许多核酸适体不可以将细胞完全吸收。

为了完成细胞内的靶向分子转送,开展高效的核酸适体载体体系已经成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

通过观察癌症细胞细胞核酸适体的内化过程,可以观察到内化的核酸适体可以与铁传递蛋白的内涵体相互结合,这就说明核酸适体能够定向地进入靶向细胞,

并且不存在细胞毒性,可以将抗癌药物和靶向癌细胞表面分子的核酸适体抗体等相连接,能够将药物特异性输送到癌灶,不单单能够增强化疗效果,而且还可以降低药物毒性,把容易被生物降解的高分子与抗核酸适体相结合。

3结语

肿瘤细胞及其标志物的核酸适体,这些核酸适体被大量地运用于生物医学检测疾病标志物发现以及靶向治疗。

目前已经可以根据核酸适体对癌症病人样本进行染色,根据流式细胞计数等方式完成对癌症的快速诊断。

除此之外,只要是有关抗体的诊断领域,大部分都能够用核酸适体替代,能够弥补抗体在诊断领域应用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黄田贞,林馨馨,陈媛媛,等.核酸适体电化学传感器研究的新进展[J].化学传感器,(1).

[2]雷丽红,傅迎春,徐霞红,等.基于核酸适体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化学进展,(4).

[3]王成刚,莫志宏.核酸适体技术研究进展[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

篇6: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思考

【摘要】与传统荧光材料相比较,稀土上转换材料充分利用近红外激光器,几乎没有任何荧光背景,穿透性能更为优良,对于生物组织损害程度较低,是现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热点材料。

与此同时,稀土上转换材料还拥有良好的光化学特性,使用寿命较长,并且对于生物兼容性良好等等优势,能够推动检测及治疗技术的研发。

本文主要对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上面的应用进行研究,探索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在应用上面所存在遌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意见。

【关键词】稀土上转换;生物监测;生物成像;疾病治疗;生物医学

0前言生物医学是生物学与医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相互影响之后形成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应用生物学有关技术解决生命科学及医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生物医学能够让人们对于生命成长过程及活动规律更加了解,进而发现疾病发生与发展过程,这样能够为疾病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在对于生命现象研究中经常使用化学探针,其中荧光材料是常见化学探针。

但是传统荧光材料具有一定缺陷,对于生命体具有一定损害。

稀土上转换材料是一种新型材料,对于生命体损害较小,并且还能够多重标记,使用寿命较长,是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理想性材料。

1生物监测领域内的应用

1.1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检测

稀土上转换材料光源是由近红外光激光器发出,能够降低检测对于细胞或者是组织的敢要。

在科研人员第一次制备出上转换荧光材料,并且在前列腺组织检测中应用功能,之后上转换纳米材料开始逐渐被广泛应用到生物检测中。

在,陈学元课题小组提出了一种新型上转换生物检测方式,利用将Yb与Er结合在上转换纳米颗粒中,对于抗生物素蛋白与肿瘤进行检测。

多功能酶标仪能够发现上转换纳米颗粒所发射出来的信号,对于生物分子浓度进行量化分析。

本文在对于稀土上环环纳米材料研究中,结合核酸适配体,通过潜在指纹检测方式,利用水热法合成,让上转换纳米材料表面拥有一层油酸,

油酸不仅仅能够承担起活性剂的功能,还能够让让聚丙烯酸转移到纳米颗粒上面,进而得到的上转换纳米颗粒不仅仅能够溶解在水中,还能够通过据活性分子与溶菌酶核算相匹配。

核酸在对适配体高效结合中,能够在近红外光器下发出可见光源,所呈现出的指纹图像能够在微焦镜头下被记录下来,这种潜指纹检测方式不仅仅能够对于不同人指纹进行检测,还能够对不同状态下人指纹检测。

潜指纹内不仅仅具有自身所遗留下来的分泌物,还具有一定化学物质,能够高效应用在刑事侦查上面[1]。

1.2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

上转换纳米材料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分析技术是被著名研究人员kuningas所提出的,并且能够抗生蛋白链菌作为能量源头,对于生物素进行高效率的检测,同时在UC-FRET上面广泛应用。

篇7: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通过对微生物烟气脱硫方法的`介绍,综述了微生物烟气脱硫原理、工艺和技术.叙述了烟气吸收和吸收尾液的处理工艺所利用的脱硫微生物种类,并阐述了氧化亚铁硫杆菌、硫酸盐还原菌、丝状硫细菌、光合硫细菌、无色硫细菌和脱氮硫杆菌的代谢途径、作用效果和关键影响因素,并且指出其优缺点.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在微生物烟气脱硫工艺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今后微生物烟气脱硫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分析.

作 者:廖嘉玲 苏士军 丁桑岚 LIAO Jia-ling SU Shi-jun DING Sang-lan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成都,610065 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 年,卷(期): 25(1) 分类号:X701.3 关键词:微生物法   烟气脱硫   生物烟气脱硫  

篇8:污水微生物除臭技术分析

污水微生物除臭技术分析

介绍了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的.主要来源,臭气的基本成分及危害,污水行业常用的除臭技术;进行了以生物法为主,结合碱吸收和物理法治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H2S、CH4等恶臭气体的研究.结果表明:去除率可以在90%~100%,效果良好,且工艺流程简便可行,具有显著的环境和经济效益.

作 者:周春火 邱雪红 眭光华 彭艳玉  作者单位:周春火(江西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江西,南昌,330045)

邱雪红(江西省水利厅,江西,南昌,330000)

眭光华(广东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075)

彭艳玉(江西省经济作物实验站,江西,九江,332900)

刊 名:安徽农业科学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SCIENCES 年,卷(期):2006 34(8)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污水处理厂   臭气   除臭技术   生物处理   碱吸收  

篇9: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技术评述

微生物治理环境污染物技术评述

介绍了国内外采用微生物-生物技术治理废水的研究现状和进展,重点介绍10个方面:①活性污泥法治理有机废水获取氢能源;②生物膜法治理废水获取凝集剂产品;③用细菌方法治理废水中高毒性致癌物;④微生物方法治理水域漏油污染物;⑤微生物治理水域放射性污染物;⑥清除废弃食用油污染物,研制生物柴油;⑦微生物治理甲基叔丁基醚致癌污染物;⑧用光合细菌净化水质,索取有价值的产品;⑨生物酶制剂用于治理有机废水、污水;⑩微生物治理矿山金属物废水.

作 者:罗明典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100080 刊 名:现代化工  ISTIC PKU英文刊名:MODERN 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 24(10) 分类号:X172 关键词:生物技术   微生物   污染物治理   产业  

篇10: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

废水处理新理念-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外接连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并迅速成为新概念废水处理的热点.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系统综述了该项技术的研究进展,重点总结了在产电菌、系统构型与材料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研究的重点突破方向.作 者:孙健    胡勇有    SUN Jian    HU Yong-you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广州,510640 期 刊:工业用水与废水  ISTIC  Journal:INDUSTRIAL WATER & WASTEWATER 年,卷(期):, 39(1)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微生物燃料电池    有机废水    基质转化    产电    性能优化   

篇11:低温微生物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低温微生物环境污染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修复技术由于成本低、效果好、对环境负面影响小,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已成为环境治理的重要方法和技术.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多以常温微生物为主,而在自然环境中,占地表绝大部分的极地、海洋、湖泊以及高山和高纬地区的土壤等,其全年平均温度大多在15℃或以下,恰恰是低温微生物的最适生长温度.因此,以低温微生物为主的生物修复技术,在常年低温的极地、海洋、高山或高纬区域以及若干地区冬季进行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方面有独到的优势.目前,以低温微生物为主体的`低温生物修复技术已成了生物修复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从4个方面讨论目前利用低温微生物所开展的低温生物修复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作 者:季秀玲    魏云林    Ji Xiuling    Wei Yunlin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昆明,650224 期 刊: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ISTICPKU  Journal: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 年,卷(期):, 7(10) 分类号:X52 X53 关键词:低温生物修复技术    环境治理    低温微生物    生物降解   

篇12: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

微生物培养基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

微生物培养基的酸碱度、凝胶强度和选择性等直接影响到培养基的质量,在理化试验方法中采用连接可渗透陶器型液体接头的电极和平头电极或者连接微型探头的电极可分别测定液体和固体培养基的pH值,而采用Gelometer和the LFRA Texture Analyser可测定固体培养基的凝胶强度.在微生物学方法中固体培养基采用倾注平板法、涂布法、划线法(半定量法)、改良的Miles-Misra法等测定生长情况,液体培养基采用稀释法测定生长率,用目标菌和杂菌的混合菌株评价选择性增菌培养基的选择性,利用OD值评价液体培养基生长率等.ICFMH(国际食品微生物学和卫生学委员会培养基工作组)、ISO、FDA以及我国卫生部等相继制定了培养基质量控制的.标准,但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培养基质量控制国家标准,以致各相关单位采用的标准不一致,所以制定培养基质量控制国家标准非常关键.

作 者:吴清平孟凡亚 蔡芷荷 刘秀梅 杨宁 WU Qing-Ping MENG Fan-Ya CAI Zhi-He LIU Xiu-Mei YANG Ning  作者单位:吴清平,WU Qing-Ping(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

孟凡亚,MENG Fan-Ya(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东省菌种保藏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070;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广州,5103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蔡芷荷,杨宁,CAI Zhi-He,YANG Ning(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州,510070)

刘秀梅,LIU Xiu-Mei(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北京,100050)

刊 名:微生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MICROBIOLOGY 年,卷(期):2006 33(6) 分类号:Q93-335 关键词:培养基   质量控制   标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