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死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能够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能够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能够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篇1:能够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能够有效读书的方法

1、读书不二法

专心致志,一段时间内,只读一本书,这本书不读完,决不读第二本书。清朝著名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无别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著名学者梁实秋曾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桌上永远只放一本书!这种读书方法,最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波浪渐进法

一次读一本书,但不强求一气呵成,过一段时间再读,原来读来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美国依阿华大学的罗宾森提出一种SQ3R读书法,强调循序渐进,英语Survey,Question,Read,Recite,Review五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分别代表“浏览、发问、阅读、复述、复习”五个学习阶段。毛泽东读《昭明文选》,他上学时读,五十年代读,六十年代读,到了七十年代还读过好几次。《联共党史》及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各读了十遍。一部《红楼梦》, 少年读来,只看到“爱在缠绵中,情在悱恻里”。老年读来,便能读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 种方法。也有些人一读书就犯困,精力不能集中,那就分段来读,一般人在半小时之内注意力最集中,那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半小时,大约每次可以读一万多字左右。

3、比较品读法

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不怕不识书,就怕书比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候谌自视甚高,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再三,这才知道《三国志》确比自己的《魏书》好,当即烧掉自己的书稿。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的:“任何东西,凡是我们拿来和别的东西比较时,显得高出许多的,便是伟大。”比较品读可以是横向的,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怎么样?对比《丑陋的日本人》就会读出奥妙;也可以纵向比较,读不懂奥巴马,可以读一读罗斯福,就恍然大悟。搞研究或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4.垂直阅读法

看书一目十行,不是从左向右来读,而是从上往下看,像下楼梯一样。文学家高尔基就是这样。因为有些书含金量太少,只须浏览;有些书包罗万象,无法精读,比如《四库全书》,平均一天读3万字,也要用72年, 才能读完。几乎无人能够精读;有些书不知优劣,则应先速览而后决定是否需要精读。更快的方法也称之为“跳读”,就是抓住文章梗概、主要事件或中心论点,剪 除枝叶,补叙、背景、引文等内容,跳过去不读。垂直阅读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阅读效率,用于读一般小说或快速浏览资料都相当不错。

5.字斟句酌法

一字一句,细细品读。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如同上好的牛肉干,极少水份,句句精髓,大段速读,难免会消化不良。所以必须边读边加以思考。孔子就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散文大家秦牧,读书先是“鲸吞”大体看一遍,然后是“牛嚼”,像牛吃草“反刍”一样,仔细研究品味。我的体会是:用眼睛来读书者只有眼见,用心去读书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的方法适合特别读经典。比如读《论语》、《道德经》、《沉思录》等等,嚼得愈久,愈有滋味。还可以用于加深理解书中的核心内容和精彩片断。

6.精华提炼法

对 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提炼出其中的精华。我国三十年代涌现的一大批学术大师都是这样:“不动笔墨不看书”。每阅读一本书,都在重要的地 方划上圈、杠、点等各种符号,在书眉和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并随时写下读书笔记或心得体会。历史学家吴晗,特别擅长于做读书卡片。读书时见到有用的就 抄在一张卡片上。读了几十年书,做了几十万张卡片。语言学家王力就说:“看一本书如果自己一点意见都没有,可以说你是没有好好看。”美学大家朱光潜特别推 崇写读书笔记:“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我的体会是,“读破书万卷,真传一句话”。读一本书,真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 没有白读。

关于读书的其他技巧

1、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留心做笔记。读书时期我花了大量时间做笔记,即使毕业后我仍旧喜欢做读书笔记,这听起来有点疯狂。这是一项能让我们多数人都能得到提高的技能。

2、当您正在看或者看完一本好书,请多花点时间思考下这本书。每阅读一小时就花两小时来思考、咀嚼其中的观点。我发现很多人没有耐心,他们急于看完一本书,却并没有花足够的时间来消化它。开始把书中的观点与你已有的其他观点联系起来吧。我们的大脑主要基于联系而工作——试着把书中的观点与你所知的尽可能多的内容相联系,联系得越好,记忆就越容易再现。

3、实践通常有助于学习和回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幼儿园时期身边总是放了很多玩的东西。身体力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和书中的观点联系起来。譬如,您造访了一个您最喜欢的书中所提及的地方,那么在接下来的几年您会更容易地回忆出书中的内容。对于非小说类书籍,可以经常试着去实践一些其中的观点。譬如,如果您花了很长时间阅读有关生意的书,那么您可以在一个宠物项目中花一部分时间来实践一下书中的观点。

4、试着阅读相似的书籍。一旦您阅读完了一本好书,试着去找些其他内容有些重叠的作品。例如,读完《战争与和平》,您可以读一些关于拿破仑或者俄国历史的书。这将有助于您在脑海中创建密集的信息网络而不是仅仅残留浅显的印象。

读书的名言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巴甫洛夫

学习并不等于就是摹仿某些东西,而是掌握技巧和方法。——高尔基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学生如果把先生当作一个范本,而不是一个敌手,他就永远不能青出于蓝。——别林斯基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梭罗

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

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

没有书籍的屋子,就像没有灵魂的躯体。——西塞罗

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渊明

书籍犹如朋友,必须慎重选择。——黑德斯

篇2:中医有什么方法能够有效治疗早泄

中医治疗早泄的方法

(一)肾气不固证

1、临床表现:性欲减退,早泄,伴遗精,甚则阳痿,腰膝酸软,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

2、证候分析房劳或久病体衰,肾气不固,封藏失职而早泄;肾气亏虚,命门火衰,故性欲减退,甚则遗精阳痿;腰为肾之府,肾虚故腰膝酸软;肾阳虚衰,失于温煦,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清长,或不利,舌淡脉沉弱均为肾气亏虚之象。该型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肾,以正虚为主。

(二)肝经湿热症

1、临床表现:性欲亢进,交则早泄,伴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烦易怒,阴囊湿痒,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

2、证候分析:该证主要为情志不调,肝郁化火,或外感湿热或内生湿热,以致湿热之邪循肝经下扰而成,由于肝火偏旺,故性欲亢进,交则早泄;肝火上扰故头晕目眩、口苦心烦;肝经湿热循径下注,故小便黄赤,阴囊湿痒;舌脉均为肝经湿热之象。

(三)阴虚火旺证

1、临床表现:早泄,阳事易举,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分析恣情纵欲,耗伤阴精,阴虚火旺,精室受灼,故精关易开,而见早泄。相火妄动,故阳事易举;腰为肾府,肾阴亏虚,故腰膝酸软;虚火内扰,迫津外出,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脉均为阴虚火旺之象。其病变部位主要在下焦肝肾,以阴虚相火妄动为主。

能够有效读书的方法有哪些

自我判断早泄的方法

1、看抽动的次数:

早泄患者的阴茎进入阴道进行抽动没多久就会发生射精,随后阴茎就会疲软,患者抽动的次数一般不会超过十五次。

2、看性伴侣的反应:

在性生活中,早泄患者有超过五成的性交次数都不能使得女方达到性高潮。如果男性在射精后,双方都感到满足的话,就算射精时间不足两分钟,也不应该视为早泄。

3、检验控制射精反射的能力:

射精通常是可以通过学习或训练之后进行控制的,男性要是长期缺乏控制射精的能力,则很可能就是患上早泄的缘故。

男性的阴茎进入阴道后到射精的时间要是不足两分钟一般可认为早泄,但是严格者认为应短于三十秒才能算是早泄。

5、看自己的精神状态:

长期患有早泄的男性通常会有神疲乏力、记忆力减退、心悸不宁、精神萎靡,失眠等精神症状,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是会造成一定影响的。

早泄的危害

1、影响夫妻生活、家庭和睦

早泄疾病对家庭有很大的危害,当男性朋友患有早泄时,往往是妻子感受不到性生活的快感,这样长期下去对夫妻生活对家庭都有很大的影响,也会成为家庭破裂的导火线。

2、对精神因素的影响

患者早泄会导致男性精神不振,影响工作,通常有口苦咽干、小便黄赤、淋浊、阴痒,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并会长期伴有精神不振,神疲倦怠,夜寐不安,精薄清冷,心悸不宁等,影响工作和生活。

3、早泄不及时治疗可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专家表示,一些早泄患者由于不能及时治疗,或由于一两次的过早射精,而造成精神上的恐惧、焦虑,甚至认为是性机能出现衰竭,会进一步加重病情,以致于出现阳痿等勃起功能障碍就得不偿失了。

篇3:有效的读书方法和技巧

最好读书的方法是什么

课堂上读书要注重循序渐进。首先,教师一定要带领学生读书。就不同的年级和学习的侧重点不一样,开始应由每一分句每一分句带读,这种方式可适合于低年级学生。便于掌握,也能弥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遗忘快的不足,更重要的是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

其次,在老师带读的基础上,逐渐上升为学生自觉地读书。要想做好这个过渡工作,笔者认为图径有:一开始以优生带领差生或以小组带领全班读书。前者优点是由于学生间语言相似,利于差生接受,使他们无心理压力;后者既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又能培养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达到以逸待劳的效果,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重担,这一步实施后,老师就可以要求全体学生齐声朗读,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这对于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抓住中心思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读书的窍门是什么

读 泛读就是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

精读 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速读 这是一种快速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取"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略读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如何快速有效看书

当今网上卖的书都是很齐全的,可以买一些自己当下特别想升华自己的书籍,一个月最低计划四本书,不然你看这个经验并没有充分吸收到核心的看书方法。

开始你的看书计划,每本书厚度不同,章节不同,你所需要和寻找的有效价值知识不同,所以,你除了需要按计划看书外,还需要有看书速度。先谈看书计划,每本书根据章节厚度灵活掌握,以章节为结束点,比如一天看第一章,或者第一章和第二章,任务量是灵活的,总之,一本书在四至五天之内看完,但不宜看得过多,不然你会有排斥感,这种排斥感将导致你下次不想看书。

再谈速度,你必须明白你到底想在书本上获得什么知识,必须带着重度的目标感看书,这样看书精力集中了,速度提起来了,也不会乏味,不知不觉时间过去了,书也看完了,而且你会有所印象和感受,尽管这种印象不是很深刻,但好像能为你所用了,如果对于核心想关注的知识,再去看相关知识的精准页。

篇4: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最有效的读书方法是什么

一·读书的基本目标

不管我们曾看过多少书,有一个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希望有扎实的收获。如果看完一本书后,我们连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最喜欢书里的哪一部分、这本书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它的优点在哪里都说不出来,只是眼睛看过,却没有记在脑子里,那读再多的书又有什么用呢?

奥野宣之自创的一元化笔记读书法,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从选书、购书、读书、记录到活用共五个步骤,整合出一套科学高效的读书方法。

一本笔记贯穿始终,通过笔记来选书,通过笔记来记录读书体验,用笔记做参考,通过笔记来回顾反思。整个读书过程都在促进自己对书的理解,从而构成个人读到的见解。这一系列的过程让每个读者都能与书亲密相处,最终得到扎实的收获。

二.选书和购书

主动读书和被动读书有很大差距,这个道理相信每个人都知道。奥野宣之提倡每一个读者都应该是一个主动的阅读者,从一开始就要选自己真正想读的书,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那如何做到呢?

现在的网络技术发达,像简书、豆瓣、书单、黑天鹅图书等经常会推出很多好的书评,一些报纸、杂志等也都有专门的小说连载或者新书速递等栏目,朋友的推荐、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与书相关的作家或名人的采访,夹在各类从书里的出版社广告等等,从这些渠道上得知的一些书名,都可以将它们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日后购书的依据。

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灵感、遇到的问题、随想感悟等也都记在笔记本上,这些都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同时还可以做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储存起来,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所有的体验都与读书紧密联系,而读书也与这些体验密切相关。做一个主动的阅读者,就是要有一颗好奇与求知的心。因此,任何内容都不能被归类为“与读书无关”。

选好书,就要购书了。这一步相对轻松,只需列一张购书清单就可以了。清单的内容包含三个部分,作者、书名、出版社即可。别小看购书清单,它可以让我们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意识。带着这份清单,不但给我们节省了挑选的时间,还避免受到一些畅销书广告的宣传和诱惑。如果毫无计划的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此外,列购书清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在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现在用手机和kindle的读者很多,亚马逊里的心愿夹就是一个很好的记录购书清单的地方。有时主页上推送出的一些新书,都会有样张功能,通过阅读样张,可以让我们对感兴趣的书有一些大概了解,避免了盲目买书。

三.读书和记录

笔记读书法需要我们进行读书、划重点、写读书笔记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阅读。具体的阅读步骤有三步:

1.通读。一边读一边把有价值的那一页折角。

2.重读。读完一遍后,把折角的页再重读一遍如果觉得好,把另一角也折起来。

3.标记。再重新读一遍折起上下两角的书页,如果仍然觉得好,就用笔在上面画记号。

这样的读书法不会让我们把集中在书上的注意力分散了,而且也能充分享受到“随时随地吸收知识”的乐趣。

法国文学专家鹿岛茂先生是位知名的读书爱好者,他曾在随笔中这样阐述读书笔记的作用:“图书都是有重点的,没有必要从头到尾详读。重要的是不管篇幅多少,都要下点功夫让自己对读过的书有印象。即使只记下这本书的作者、书名、阅读时的情景或是做些摘抄都好,要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最有效的读书方法。”

既然是最有效的读书法,那如何做到呢?奥野宣之先生将鹿岛茂先生的话落到了实处,并将这种读书笔记取名为“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它一共包含五部分内容:日期、书名、作者、摘抄和评论。因其摘抄和评论并存的特征,就如鱼肉和大葱的关系一样,故取了“葱鲔火锅式”这个名字。

或许有人会问,现在电子技术这么发达,直接拍照储存不就行了吗?何必费时费力的抄它呢?拿我自己来说,以前在手机上遇到一些好词好句好文章时,总是很自然的便复印粘贴在备忘录或者印象笔记里,结果存了一堆,却很少有重看的时候。而摘抄则不同,因为考虑到时间和辛苦,所以在摘抄前会重复阅读好几遍,真正觉得是重要的内容,震撼人心的句子,才会动笔抄下来。况且摘抄的过程,不但加深、促进对书的记忆,还会增强对内容的理解。好处多多。这就犹如徒步登山和坐缆车上山,虽然付出了更多辛苦,却看到了许多看不到的风景。而且摘抄的过程也会让身心融入到书中,真正做到人与书的“亲密相处”。

做完了摘抄,下一步就要写评论。为了区分开,在写这两步前,一定要用不同的记号将它们区别开来,免得以后看时会分不清。

评论要写当下读完后自己的心声,也就是感受和想法,这样会让读书笔记更有内涵。哪怕是一句话,只要写的是发自内心的语句,那这次读书笔记就是有意义的。而且把自己的话和作者的话放在一起,也是感受“落差”的好机会。通过这件事来正视自己的不成熟,养成不管是什么想法都立即写下来的习惯。要知道好点子稍纵即逝,如果不把它转化成语言,踏踏实实的落实在纸上,终究会消失的无影无踪。

读书有效的窍门

通过写读书笔记,读书已经成为一次成功的体验。而读书笔记最后一步要做的就是把这次体验利用起来,将其转变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1.活用输出

写读书笔记时遇到的“应该摘抄哪段文章”“应该如何评论这点”这两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思想输出的第一步。这样的反复输出,除了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增强了我们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

2.活用重读

为更好的消化书中内容,我们还要养成重读笔记的习惯。读书笔记里记得大多是自己亲手摘抄的选段,过段时间再拿出来看看,会发现过去觉得很美好的文章更美好,以前一知半解的语句现在已经可以彻底理解了。

3.活用笔记写书评

如果把读书比成做菜,那么“购书清单”就是购买食材,“写读书笔记”就是洗菜切菜,而“通过读书笔记进行思想输出”就是开火炒菜了。这样的做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吸收书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4.活用笔记,提高写作水平

现代社会对写文章要求很高。为了让更多人愿意读自己的文章,作者更需要积累一些写作技巧。不管怎样,写好读书笔记,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原原本本的记录下来,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式。此外,写读书笔记可以锻炼对文章结构的组织能力、提高思想输出的质量,可以使写作技巧大幅提升。

篇5:最有效一种读书方法是什么

从小爱阅读,现如今,不管工作还是业余,觅得一本好书,完成一篇得意之作,其乐无穷之得瑟感,无以言表。

写作方面,我并非科班出身,但我知道,我写作的风格,功力和水平,跟我读过的书有很大的关系。

关于阅读,我一直是误打误撞的,好书烂书,经典流行,都有涉猎。前些天,一闺蜜问我,怎样阅读?这让我思考,也许我可以总结点有用的东西出来。

有人说,获取知识,有人说,让自己看起来很懂的样子,还有人说,消磨时间……都对。但我从自己的阅读体验中,总结出了最重要的一点,阅读,是为了对话。

跟谁对话?跟作者。

一本书里,文字承载的是作者的思想,文字背后,是作者的眼睛和心灵。我想象的出一个画面,我在读,作者在看,TA一直在等着我看到有共鸣处。那时,我抬起头来,对着TA会心一笑,文字前,我很愉悦,文字后,TA很满足。这种跟作者对话,进而在灵魂深处与其沟通交流的感觉,不仅能让你乐在其中,更重要的是,还能帮助你记忆。有点玄,是吗?先描述一部电影的情节。

那是Angelababy和赵又廷主演的一部电影《第一次》。

男生和女生第一次接吻前,女生摸出几颗水果味儿的糖,让男生选,男生选了橘子味儿的。吻完,女生说:“我希望你记住这个味道。”

看到那儿时我相当震撼,这个女生真是个心理学的天才。我相信,男生这辈子只要看到,闻到,甚至不用吃到那橘子糖,就会回忆起那个甜蜜的吻。这就是感觉对记忆的深刻影响。

阅读也是一样,记住那种与作者对话时,任督二脉被打通,酣畅淋漓的玄妙感觉,比记住词汇字句要方便轻松的多,而且,也深刻的多。

我甚至认为,对于一个热爱阅读,需要大量阅读的人来说,记住感觉是最重要的阅读能力。人脑不是扫描仪,不可能像拍照一样把读过的书全摄进脑子里。就算有的记忆力天才,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可阅读量大了之后,如何存取?所以,你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记住感觉,如果这种感觉非常强烈,让你反复揣摩回味,恭喜你,这本书跟你有缘,它于你来说,就是一本好书。

更进一步的,记住感觉,还可以帮助你分类记忆。共鸣,有快乐的共鸣,悲伤的共鸣,愤怒的共鸣,恐惧的共鸣……很多种共鸣。当你用喜怒哀乐的感觉去划分共鸣时,不同作者表述的相同感觉,自然就是一类。回忆到这类感觉,自然而然带出好多作者,好多本书,任你筛选取用。

再进一步的,记住感觉,甚至可以帮助你去粗取精。感觉的深浅层次不同,带来的心理刺激也不同,越是强烈的刺激,记忆越深刻。从心理需求的角度来说,接受了强刺激,当然不想再去回味较弱的刺激,只会期待更强的刺激。

所以,会阅读的人,总是越读越宽广,越读越精深,因为TA不满足啊,一直在渴求更强烈的刺激啊。这也是为什么你读过鲁迅的犀利后,会不屑于韩寒的尖锐,读过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里描述的奢靡后,会厌恶郭敬明《小时代》的恶俗。

怎样觅得好书

第一,要成系列的阅读著名作家的书。我的阅读体系建立的非常偶然,我曾经得过每天不买一本书不回家强迫症,而且,专捡看不懂的买,专捡一系列的买。比如,今天买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明天就买《在别处》,直到把书店里所有他写的书买完。读不懂,又买别人写的。白先勇的,周国平的,董桥的,韩少功的……都是这样买的。现在我发现,这样胡乱买胡乱读,误打误撞的,居然一不小心就踏上正途。

每个著名作家,都有自己最突出的语言风格,都会专注于自己最擅长的某个或某几个描述点。看的多了,你甚至会看出TA的性格特点,你会不由自主的想去了解TA的生活环境和创作背景,会去思考,为什么TA会写成这样?这就已经跨入深度阅读的门槛了,一旦跨入,视野只会越来越宽广,对书的鉴赏力只会越来越精准。

而且我还发现,越是名气大的作家,越是爱分享。读著名作家的书,TA行文总是旁征博引,引经据典,其中提到的另一些更著名的,更经典的,是在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高处的门,让你的阅读积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深厚,不知不觉的,你就站到了巨人的`肩膀上。

第二,智能手机的时代,是寻觅好书的最好时代。现在,我阅读选择的最主要来源,是高质量微信公众号推荐的各种书单,什么“最畅销书推荐”,“没读过这些书你落伍了”等等。不得不说,基本都是良心推荐。而且现在网购各种书,用KINDLE读电子书,越来越方便。我感觉自己借着互联网和高质量的微信公众号,进入到了高速大量阅读的最佳期间,那感觉,真太棒啦!

第三,多看读后感系列的书和文。我印象中最深的是成都女作家洁尘的一套关于欧美女性艺术家作品的观后感系列。尽管,我现已记不得她的文字描述,但是,的确是通过这套书,我有目的性的读了伍尔夫、卡森.麦卡勒斯的书,看了乔治亚.欧姬芙、弗里达.卡洛的画。读后感系列的书和文,于我来说,最贴切的形容就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各人。”

但是,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先入为主,被读后感作者的经验所影响。不管你面对的作家多么伟大多么著名,一定要有平等的视角。只有确立了平等的视角,你才能与TA对话,进而确立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只有当你建立起批判性思维之后,你才能找到一本书里,哪些是于你有用的,哪些是你需要抛弃的。

人脑不比电脑,可以手动清内存。我一直认为,我所能掌控的自己的脑容量是有限的,我必须要主动的去清除头脑中的垃圾,屏蔽无用信息,避免浪费大脑内存。否则,大脑内存告急,我就再也装不进新知识新体验了,这于我来说,比杀了我还痛苦。这也就是我阅读速度很快的原因,因为我只取我感兴趣的于我有用的啊。

怎样深度阅读

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比如,我读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惊讶喜悦之余,就想知道他的生平,就想知道他为什么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想知道他还写了哪些书……这些问题边读边冒出,逼着我去思考,去搞明白,去一遍又一遍的反复读。这样深入的去询问和探寻,记不清楚?积淀不起来?那才真是怪事呢。

而关于你的思考,你求证的结果,如果记录下来,就是一篇情感真挚的读后感。这样阅读,思考,写下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你的内心会多出一种叫“文化素养”的东西来。由内而外的,你的容颜和气质也会发生改变,“腹有诗书气自华”讲的就是这么个意思。

这就是我的阅读体验。我很幸运,误打误撞的,居然一直在走正途。每个爱阅读的人,读的久了,都会有自己的方法甚至怪癖,这非常有意思。

而关于有效阅读,甚至高效阅读,我想,因人而异吧,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深入的感受一本书带给你的快乐,细致的去反刍去回味,在经历一些事的时候,不经意间就想起了看过的一本书和一个作者,让你回味悠长,热泪盈眶。

对一本书的感情达到这种程度,我认为,这就是有效阅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