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x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诸水滨,畜之。既长,以《易》自筮,得《蹇》之《渐》,曰: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 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 师怒,使执粪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潜以竹画牛背为字。得张衡《南都赋》,不能读,危坐效群儿嗫嚅若成诵状,师拘之,令剃草莽。当其记文字,懵懵若有遗,过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叹曰: 岁月往矣,奈何不知书! 呜咽不自胜,因亡去,匿为优人,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师,太守李齐物见,异之,授以书,遂庐火门山。貌侻陋,口吃而辩。闻人善,若在己,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朋友燕处,意有所行辄去,人疑其多嗔。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上元初,更隐苕溪,自称桑苎翁,阖门著书。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裴回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故时谓今接舆也。久之,诏拜羽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不就职。贞元末,卒。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
有常伯熊者,因羽论复广著茶之功。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次临淮,知伯熊善煮茶,召之,伯熊著黄被衫、乌纱帽,执器前,季卿为再举杯。至江南,又有荐羽者,召之,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其后尚茶成风,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
(节选自《新唐书 陆羽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或言有僧得诸水滨 诸:之
B. 乃以陆为氏,名而字之 名:取名
C. 太守李齐物见,异之 异:认为 奇异
D. 见有过者,规切至忤人 忤:触犯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B.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C.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D. 羽嗜茶/著经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陆羽身世凄凉,自幼被弃在水滨,始终不知父母是谁。
B.陆羽生长于寺庙,按照《易经》上的卦而自起名和字。
C.陆羽经历坎坷,勤奋苦学,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D.陆羽率性而为,不慕名利,是古代清高士子的典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5分)
⑵与人期,雨雪虎狼不避也。(5分)
4、C(诸:相当于 之于 ,兼词)
5、B( 嗜茶 为一事,要断开; 著经三篇 为一事,要断开; 天下益知饮茶矣 事件完整,不宜断开)
6、C( 成为朝廷器重的学者和官员 无中生有)
7、(1)我既然没有兄弟,又没有后代,能行孝吗? (关键点: 终鲜 绝 后嗣 得为 乎 各1分,句意1分。)
(2)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关键点: 期 雨雪 虎狼 避 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生在何处,有人说他是和尚在一处河边捡来养的。陆羽长大后,用《易经》自我占卜,得《蹇》之《渐》,那赞辞是: 大雁落降到平地上,它的羽毛可以用来装饰。 于是他以 陆 为姓,并按这个意思取了名和字。
陆羽小时候,他的老师用 旁行书 来教他,他说: 我既没有兄弟,又没有后代,能行孝吗? 老师恼怒了,惩罚他做清扫涂刷墙壁的工作,又要他放三十 头牛。陆羽暗中在牛背上用竹枝写字。一次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会读,但仍正襟危坐,仿效学童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老师把他留下,罚他割草。当陆羽在记 忆文字时,呆呆地像忘记了什么,一天都不动弹(劳动),老师狠狠地打他,他叹气说: 时间过去了,怎么就读不会书呢? 他因而哭泣不止,于是逃走,偷着学 演戏,能说几千字的幽默有趣的话。
天宝年间,州中人请客,州吏安排陆羽参加演出。太守李齐察看他觉得他不一般,就教他读书,于是陆羽就寄居在火门山。陆羽其貌不扬,口吃但有辩才。听 说谁有什么优点,就像自己拥有一样高兴;见人有了过失,就去恳切规劝,甚至触犯人家。朋友们在一起相处,他心里想到了什么东西,起身就走,以致人家以为他 生气了。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上元初年,陆羽改名换姓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书。有时独行野外,一面诵诗一面敲击木 板,徘徊不称心,有时又大哭而归,所以人们称他是当今的狂人接舆。后来,皇帝任他为太子文学,调任太常寺太祝,陆羽没有就职。贞元末年去世。
陆羽爱好喝茶,写经三篇,谈茶的来源、沏茶、茶具尤为详细齐备。天下人由此更懂饮茶。当时卖茶的人就把陆羽制成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尊他为茶神。
有个叫常伯熊的人,在陆羽著述的基础上又扩充著述了茶的功用。御史大夫李季卿安抚江南时,停在临淮,知道常伯熊善于煮茶,召见了他,常伯熊穿着黄色 的衣服,戴着乌纱帽,拿着器具向前,李季卿为他两次举杯。到了江南,又有人推荐陆羽,李季卿召见了他,陆羽穿着平民的衣服,拿着茶具进来,李季卿对他无 礼,陆羽感到耻辱,又写了《毁茶论》。之后崇尚饮茶成为风气,当时回纥族入朝,开始赶着马买茶。
篇2: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唐 陆羽 的别称.接舆 ,相传为 春秋 时 楚国 隐士 陆通 的字.接舆 佯狂避世,曾迎 孔子 之车而歌.唐 上元 初,陆羽 隐居 苕溪 ,或独行野中,诵诗击木,徘徊不得意,或恸哭而归.时人称他为“今接舆”.事见《新唐书·陆羽传》.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
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
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
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
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
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篇3:陆羽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陆羽字鸿渐,又名疾,字季疵,复州竟陵人。不知生在何处,有人说他是一个和尚在河边拣来养的。长大后,用《易》自我占卜,得《蹇》之“渐”,其辞为:“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以“陆”
为姓,并依之取名和字。
小时候,老师教他学写横行的文字,他说“:这种不分上下的字,就像既没有兄弟,又没有后代,能效法它吗?”师怒,惩罚他做清扫抹墙的工作,又要他放牛三十头。羽暗中在牛背上用竹枝画字。
一次他得到张衡的《南都赋》,不会读,但仍正襟危坐,仿效学童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老师把他留下,罚他割草。当他在记忆文字时,呆呆地像忘了什么,一天都不动弹。主事人狠狠地打他。他叹气说“:时间过去了,怎么就读不会书呢。”
因之而哭泣不止。于是逃走,偷着做戏子,创作了幽默有趣的戏谑作品数千字。
天宝年间,州中人请客,州吏安排羽参加演出队。太守李齐物看见他,觉得他不一般,就教他读书,于是就在火门山住下。羽其貌不扬,口吃却有辩才。听说谁有什么优点,就像是自己的一样高兴;见人有了过失,就去恳切规劝,甚至触犯人家。朋友们在一起欢聚,他心里想到了什么,起身就走,以致人家怀疑他好生气。与人家有约定,即使下雨下雪,有虎有狼也一定赴约。上元初年,隐居苕溪,自称桑苎翁,闭门著书。有时独行野外,一面诵诗一面敲击木板。徘徊不称心,有时又大哭而归。所以人们称他是当今的狂人接舆。后来,皇帝任他为太子文学,调任太常寺太祝。不就职。
贞元末年去世。
羽爱好喝茶,写了茶经三篇,谈茶原、沏法、茶具,极为详备。天下由此更懂饮茶了。当时卖茶的人,把制成陆羽陶像放在烘炉烟囱之间,尊他为茶神。
有个叫常伯熊的人,以羽的论述为基础进一步阐发茶的功效。御史大夫李季卿宣尉江南,到达临淮,得知伯熊善于煮茶,召他,伯熊拿着茶具上前,季卿为之一再举杯表示敬意。季卿到江南,有人推荐陆羽,召他,陆羽穿着乡人的衣服,拿着茶具进来,李季卿没向他行礼,陆羽引以为耻,再著《毁茶论》。其后,社会上崇尚饮茶成风。当时回纥人入朝,就是驾马买茶。
篇4: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械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①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生岁直子:_________
(2)室无完器:_________
(3)假五六猫:_________
(4)购僮罗捕之:_______
2.用“/”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值”,正当(2)家具(3)借(4)雇佣
2.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1)粮仓和厨房里,都任凭老鼠肆虐而不去过问。
(2)它们以为那种饱食终日,无灾 无难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意对即可)
4.借写永某氏家的鼠仗势欺人,因其所依仗的外力消失,最后落得可悲下场的故事,讽刺中唐时代的反动官僚擅作威作服,虚有其表,结局必将同鼠一样。(意对即可)
篇5: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模板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B.不敢以累他人C.以中有足乐者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 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 素号难治 素:
(3) 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 食讫: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分)
⑵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小题1:(4分)⑴(2分)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⑵(2分)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小题1:A中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这种说法不确切。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篇6: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孟子辨惑》
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
篇7:文言文阅读练习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答案
阅读以下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动筒①尝于国学②中看博士论难③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④?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⑤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⑥,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⑥《论语》有一篇是《侍坐》,讲孔子和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谈志向,轮到曾皙时,曾皙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尝于国学中看博士论难:__________ ②达者七十二人:____________
③经传无文:___________________ ④博士无以对:____________
2.将下列文言文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
(1)据何文,以知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筒的.说法为什么引人大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动筒或博士(任选)角度,谈谈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
1.考查解释词语能力。答案:①曾经②贤达③文字记载④应对、回答。
2考查古文翻译能力。答案:①根据什么文章知道的②成年者五六个人,孩童六七个: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3.考查理解文意能力。答案:动筒把约数五六(人)当成相乘数去作乘法计算,因此闹笑话。
4.考查分析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多角度评析,有多种启示。答案:从动筒来说,读书不要望文生义,不要自作聪明;从博士来说,读书不能食古不化,不知变通,不要奉经书为至理,不敢质疑等。
篇8: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粗字的意义
①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_____
②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___________
③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书___________
④颐既觉 觉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师礼见颢于颖昌,相得甚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两文有写作内容和表达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引来,得到; ②询问,请教; ③书信; ④醒,睡醒。
2.①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以拜师的礼节到颖昌拜程颐为师,师生之间相处十分融洽。
3.①都写到求师这一内容;
②都体现出求师的诚恳和老师的尊重。
4.不相同。甲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自己学习的刻苦,其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刻苦努力学习;乙文从侧面写天气寒冷,意在突出杨时对教师的虔诚、恭敬(或尊重)的态度,表达尊师重的思想。
篇9:陆琼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陆琼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威海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陆琼,字伯玉,吴郡吴人也。父云公,梁给事黄门侍郎,掌著作。琼幼聪惠有思理,六岁为五言诗,颇有词采。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并集。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①,由是京师号曰神童。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②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十一,丁父忧,毁瘠有至性,从祖襄叹曰:此儿必荷门基,所谓一不为少。及侯景作逆,携母避地于县之西乡,勤苦读书,昼夜无怠,遂博学,善属文。
永定中,州举秀才。天嘉元年,为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寻以本官兼尚书外兵郎,满岁为真。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及讨周迪、陈宝应等,都官符③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迁新安王文学,掌东宫管记。及高宗为司徒,妙简僚佐,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曰:新安王文学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进居郎署,岁月过淹,左西掾缺,允膺兹选。乃除司徒左西掾。
太建元年,除太子庶子,兼通事舍人。转中书侍郎、太子家令。长沙王为江州刺史,不循法度,高宗以王年少,授琼长史,行江州府国事,带寻阳太守。琼以母老,不欲远出,太子亦固请留之,遂不行。累迁给事黄门侍郎,领羽林监。转太子中庶子,领步兵校尉。又领大著作,撰国史。后主即位,直中书省,掌诏诰。初,琼父云公奉梁武帝敕撰《嘉瑞记》,琼述其旨而续焉,自永定讫于至德,勒成一家之言。迁吏部尚书,著作如故。
琼性谦俭,不自封植,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园池室宇,无所改作,车马衣服,不尚鲜华,四时禄俸,皆散之宗族,家无馀财。暮年深怀知足,思避权要,恒谢病不视事。俄丁母忧,去职。初,琼之侍东宫也,母随在官舍,后主赏赐优厚。及丧柩还乡,诏加赙赠,并遣谒者黄长贵持册奠祭,后主又自制志铭,朝野荣之。琼哀慕过毁,以至德四年卒,时年五十。诏赠领军将军,官给丧事。有集二十卷行于世。
(选自《陈书卷三十》)
【注】 ①覆局,《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观人围棋,局坏,(王)粲为覆之。覆,同复,覆局,指记忆力极强。②风神,指神态。③都官符,指诏书。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儿必荷门基 荷:承担
B.善属文 属:写作
C.自永定讫于至德 讫:至,到
D.不尚鲜华 尚:超过,过分
解析:选D。尚:崇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一组是( )
A.①吏部尚书徐陵荐琼于高宗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B.①乃除司徒左西掾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琼述其旨而续焉
②惑而不从师
D.①琼之侍东宫也
②斯用兵之效也
解析:选A。A.都是介词,向。 B.①副词,于是,就;②副词,才。C.①连词,表承接;②连词,表转折。D.①主谓间助词,不译;②结构助词,的.。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陆琼见识优敏,文史足用的一组是( )
①丁父忧,毁瘠有至性 ②琼素有令名,深为世祖所赏 ③都官符及诸大手笔,并敕付琼 ④又领大著作,撰国史 ⑤勒成一家之言 ⑥虽位望日隆,而执志愈下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⑤⑥
解析:选B。见识优敏,文史足用,是说陆琼见识多而聪敏,精通文史。①体现孝顺;②说明他深受器重;⑥体现性谦俭。
(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陆琼的父亲陆云公接受梁武帝的诏令校定《棋品》,朱异、刘溉以下人员同时集中在一起,陆琼这时八岁,能在客人面前覆局。
B.天嘉元年,陆琼担任宁远始兴王府法曹行参军。不久以法曹行参军的身份兼任尚书外兵郎,任职期满由代理转为正职。
C.长沙王做江州刺史时,不遵循法度,高宗以长沙王年少为由,派陆琼去做长史。陆琼前去担任了江州府国事,兼任寻阳太守。
D.陆琼生性谦虚俭朴,从不为自己聚敛财货。四时的俸禄,都散发给宗族人员,自己家中没有剩余财产。
解析:选C。联系下文可知,陆琼因母病和太子强留没 有前去担任这些官职。
篇10: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乙】光绪十六年①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见所制蜡人②,悉仿生人③,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自王公卿相以至工艺杂流,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或立或卧,或坐或俯,或笑或哭,或饮或博,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余亟④叹其技之奇妙。(清人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注释】①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②蜡人:用蜡做成人的形象。③生人:活人;④亟(qì):屡次,不断地。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⑵不能名其一处也。( )⑶无不毕肖。( )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不能指其一端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B.①凡有名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
C.①往往留像于馆 ②求石兽于水这。(河中石兽)
D.①余亟叹其技之奇妙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凡所应有,无所不有。(3分)
⑵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2分)
14.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口技表演者或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的一项是( )(2分)
A.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B.余亟叹其技之奇妙
C.见所制蜡人,悉仿生人,
D.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
15.【甲】【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1.⑴夹杂⑵说出⑶相像(相似)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12.D(A项中“其”都是代词,译为“其中”;B项中“者”都是代词,译为“”……的'人;C项中“于”都是介词,译为“在”D项中“之”:①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②代词,指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13.⑴(客人们)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发抖,几乎想争先恐后地逃跑。⑵猛然看到他们,没有不惊叹像是活人似的。
14.C(A、D两项从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B项是从侧面表现蜡人制作者高超技艺,C项只是客观叙述。)
15.【甲】【乙】两段文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描写口技艺人的精彩表演和蜡人逼真的形态、姿态,是正面表现口技表演者、蜡人制作者的高超技艺;描写听众、参观者的反应是从侧面表现艺人们技艺的高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