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嘿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有大道理的佛理小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有大道理的佛理小故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大道理的佛理小故事

篇1:有大道理的佛理小故事

一位年轻人向大师诉说内心的痛苦。

“长大了就不苦了。”大师说。

“可我已经长大了。”年轻人说。

“可你指的长大,是年龄的长大,是身体发育的成熟。”

“一个人,除了年龄的长大和身体发育的成熟外,难道还有别的长大和成熟吗?”

“有!那就是内心的长火和成熟。”大师说,“你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当然会觉得痛苦。”大师说完,拿来两枚果子,一枚成熟的,一枚青涩的,他把两枚果子从中间切开。

大师问:“你比较一下两枚果子的横截面有什么不同吗?”

年轻人仔细对照了一番,说:“青涩的果子内心是空的,成熟的果子内心是实的。另外,成熟的果子内心有果核,而青涩的却没有。”

“我们知道,成熟的果子是甜的,青涩的、未成熟的果子是苦的。”大师说,“为什么呢?因为未成熟的果子内心没有长大和成熟。内心怎样才算长大和成熟呢?就像这枚成熟的果子一样子,内心永远是充实的。你知道这成熟果子的果核代表什么吗?”

“这果核,就是果实的种子,代表着内心的希望和信念。”大师继续说,“一枚果子内心永远是充实的,永远充满着希望和信念,那就证明这枚果子已经成熟,自然也就变得甘甜了。一个人也是如此,当他内心充实,饱含着希望和信念,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内心充满甜蜜的人。”

篇2:有大道理的佛理小故事

细心地观察一下,会发现,禅者脚下,也大有意趣。禅师们夏天穿在脚上的鞋子,是用一条一条的灰布做的,鞋子上有六个大空隙。穿着这样的鞋,一定很凉爽。

我问:我可以穿这样的鞋子吗?

禅师深深地看了我一眼,他笑了,点了点头。

他看出了我的期望,坐在廊间的扶手上,脱下一只,让我试穿一下。

合脚,轻便,舒服。能够细腻地体会到脚踩在大地上的感觉。硬挺挺的皮鞋底,像是缺了心眼,此刻,脚又有了心眼,有了细微的体会。

感觉很好。把鞋子脱下来,还给禅师。

我注意到禅师脚上的鞋,洁净。虽是一双灰色的布履,却很美。夏天的僧鞋,简单,大概是为了省布。因为节俭是僧人的本分。

僧鞋为什么要有六个洞呢?

禅师说:僧鞋的六个洞,是要僧人能够“低头看得破”。

低头是谦诚有礼,看得破是要看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是要看破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以及参破六道轮回,勘破贪嗔痴慢疑邪六大烦恼。不起眼的一双僧鞋,竟然有这么广阔的含意,让人不得不佩服佛法的精细与博大。

后来,我到寺院流通处请了一双僧鞋。穿的时候,想,要低得下头,要看得破!

弘一法师是近代佛门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在给他学生的信札里,弘一法师说到了鞋子。好像是有人要给弘一法师做鞋。因此,弘一法师在信里详细地说到“鞋子要做什么样,做多大”,还说了他“平时总是三双鞋子同时穿。一双礼佛时穿,一双平时穿,一双如厕时穿”。从三双鞋子的穿着,可以看出弘一法师的生活多么严谨。

一个人拥有三双简单的布鞋,不能算作奢侈。由此看来,弘一法师应该是一个唯美主义者。他都是以审美的态度来生活的。如果不是这样,穿一双鞋子什么地方去不得?

数月前,与朋友吃饭,他突然考了我一个与鞋子有关的问题。

如果你脚上的一双新鞋子,不慎被火车的车门挤掉一只,而这时火车就要开动了,那么,你会怎样处置脚上的另一只鞋子?

我随口答道:没办法,只好再买一双了。

我的意思是,总不能光着一只脚旅行啊,这是一个毫无诗意而且非常现实的问题。

他呵呵地笑了,讲了一个禅师的故事。

一位禅师有一次乘火车,一只鞋子掉到了铁轨旁。此时,火车已经开动,鞋子无法再捡回来。禅师急忙把穿在脚上的另一只鞋子脱下来,扔到第一只鞋子的旁边。

邻座的乘客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这样做?

禅师说:这样一来,路过铁轨旁的穷人就能得到一双鞋子了。

我听得目瞪口呆。

这就是禅者与俗人的区别。

俗人遇到事情时,更多地是考虑自身的处境,禅者不,他在想方设法地利他。

怎样处理一双鞋子,也是培养禅心的一次机会。

篇3:佛理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有一位和尚在返寺途中,时近傍晚,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雨,大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和尚四下张望,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庄园,好便能够求住一宿避避风雨。

庄园很大,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回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作打算吧!”

“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它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吧。”和尚恳求着。

“我不能擅自作主,等我进去问问老爷的意思。”仆人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和尚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结果,仆人依旧摇头拒绝。

和尚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庄园主人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全身湿透奔回了寺庙。

三年之后,庄园老爷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老爷便陪着一起出门。进了庙院老爷忽然瞥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小和尚,向他打听这是怎么回事。

小和尚笑了笑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至于详情,我们也不是很清楚……”

庄园老爷听了这番话,当下了然,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佛理小故事感悟】:世界说小不小,说大不大,人生何处不相逢。胸襟宽大肚量能容的人,明了“大恩与大怨,人我原无两”的道理,环境与他人施与自己的一切恩怨,都能激励启发自己,恩与怨都是成就道业的助缘。相反的,心胸褊狭的人,除了求一时之快以外,积累恶缘阻绝善缘,结果只有逐渐封闭自己未来更多可能的'路向。

有大道理的佛理小故事

篇4:佛理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从前有一个叫化子每天出门乞讨,他很想过正常人的生活,于是他总要乞讨一些粮食积攒起来。可是他积攒了好多年,他的粮仓还是只有那么一点米。他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于是他打算弄个明白。

一天夜里,他悄悄的躲在一个角落看着他的粮食。

结果,他看见一只大老鼠来偷吃他的粮食。于是他很气愤,就对老鼠喊道,富人家那么多粮食你不去吃,为什么偏偏偷吃我辛辛苦苦攒下的粮食?突然,老鼠说话了:你命里只有八分米,走遍天下不满升。乞丐问老鼠,这是为什么?老鼠对他说,我也不知道,你去问佛祖好了。

于是,叫化子下了决心,要去西天向佛祖问个明白,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此命运?

叫化子第二天就出发了。他一路乞讨,走了好多路。有一天,他好不容易赶到天黑才见到一户人家,便上前敲门,出来一个管家问他有什么事,他说讨点饭吃。正好员外出来看见了,就问叫化子为什么这么晚了还在赶路?叫化子就说了他的命运,说要去问佛祖一个明白 。员外听了赶紧把他请到屋里坐下。给他拿了好多干粮和一些银子。叫化子问这是为什么?员外说明缘由,他说他家女儿都16岁了还不会说话。拜托他去西天帮忙问问佛祖,是什么原因?

员外曾经发过誓说谁能让他的女儿说话,她就把他的女儿嫁给谁。叫化听了觉得反正都是去西天,我就顺便帮帮他去问一下佛祖也好,于是叫化答应了。

乞丐又走了许多山路。走到一座山上看见一个庙,就进去讨水喝。看见一个老和尚拄着一根锡杖,很老的样子,但很精神,老和尚给了他水喝并且叫他休息一会,遂问他要到哪里去。叫化子说明去向,老和尚赶紧拉住叫化的手说,拜托你一定帮我去西天问问佛祖。我都修行了500多年了,按说早该升天了,为什么还飞不起来?于是叫化也就答应了这个老和尚。

再往前走,又过了许多沟沟坎坎。叫化子来到一条大江边上,江里没有一条船。叫化子着急了,这可怎么办?怎么过去?叫化子哭了起来说,难道我的命就该这么苦吗?突然,江里一个大老龟浮出水面。老龟说人话了,问叫化子在这里哭什么?叫化子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老龟对他说,我都修行了1000多年了,按说早该成龙飞走了,为什么还是一个老龟?如果你去了西天能够帮我问问佛祖,我就把你驮到对面。叫化子很高兴的答应了。

叫化子又走了不知多少天,可是怎么也见不到佛祖。叫化子纳闷了,心里想到,佛祖到底在哪里?西天按说早该到了啊。叫化子很伤心,于是迷迷糊糊的就睡着了。突然佛祖出现了,叫化子很高兴,佛祖问叫化,你这么大老远来这里一定是有什么很重要的事来问吧?叫化子说,是的,我要问几个问题,希望佛祖能够给我说个明白。

篇5:佛理哲理小故事及感悟

佛理哲理小故事及感悟800字

佛祖说好啊,不过有个条件,你最多只能问三个问题。因为一直以来都没有人问三个以上的问题。叫化子答应了,心里想到,我问哪几个问题?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问题太不重要了,老龟修行了一千多年了很不容易,它的问题应该问问。老和尚修行了500多年了也很辛苦,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员外的女儿很可怜啊,不能说话怎么嫁的出去?他的问题也应该问问。

于是叫化子毫不犹豫的问了第一个问题。

佛祖告诉他,老龟是因为舍不得它那背上的龟壳才变不成龙的,它的龟壳里有二十四颗夜明珠在里面。如果它把龟壳去了,就可以化成龙了。

第二个问题佛祖回答,老和尚整天都拿着他的宝贝锡杖,心里整天记挂着,他的锡杖是个宝物,用它在地上一扎,地上就会有清泉出现,如果老和尚舍得扔掉那个锡杖,他就可以升天了。

叫化子很高兴,又问了第三个问题。佛祖回答,如果哑巴女孩见到她的心上人来了就会说话了,突然佛祖不见了。

叫化子觉得自己的事也没有什么,还是乞讨过日子吧,于是就赶紧往回赶路。叫化子来到那个江边,老龟已经算到叫化子该回来了,就急着问佛祖是怎么说的?叫化子说,你先把我度过江去我给你说。老龟把叫化度了过去,叫化子说了缘由,老龟一听就明白了,于是就把龟壳脱了下来送给叫化子说,这里面有24颗夜明珠,是无价之宝,对我已经是没有用处了,我就把它送给你了。于是老龟马上就变成龙飞走了。

叫化子拿着24颗夜明珠又往回赶路。来到山上见了老和尚,老和尚急着问佛祖怎么回答的?叫化子说了缘由,老和尚一听非常高兴,于是就把那个宝贝锡杖送给了叫化。老和尚马上就腾云飞走了。

叫化子来到员外家门口,突然从里面跑出一个大姑娘大声喊道:那个问佛祖话的人回来了。员外也跑了出来,他很吃惊他的女儿怎么突然会说话了。叫化子说了佛祖的话,员外非常高兴就把女儿嫁给叫化了。

【佛理小故事感悟】: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别人着想,一定就有人想着你,这就是因果,这就是规律。

篇6:有大道理的小故事精选

努力不一定会成功,这不是打击,而是提醒你不必做梦。在努力之前你比谁都清楚。但是,不一定会成功不要紧,努力过已是精彩而丰富。

努力不是“出死力”。

一名老兵倾所有积蓄开了家面店。开张数月,生意极差,每天都在亏钱。邻居劝他:“只卖馄饨面是做不了生意的,要多买几样。”

他嚷道:“我就只会煮馄饨面,爱吃不吃随便!”他随便,人也随便。

面店不久就关了。他是不会(也不肯)随机应变。

人有时死在自己的困局。

再有性格、原则,但没有出路。

我认为:“山不转,路要转;路不转,人要转。”跟“死”的情况、“死”的环境抗争,是不智的。

人要懂得“活动”脑筋,“活用”妥协,“活捉”突破,如水,活活流曳,随境遇生变,别做一块僵冷不化的冰。

今天什么也别做了,发发呆,你会想通的。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大全精选2:我没有,我不需要

美国曼哈顿体育中心开展了一场少年摔跤比赛,当11岁的代顿·韦伯上台后,现场顿时响起了异常热烈的掌声,许多观众甚至流着眼泪为他喊加油,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他是一个没有双手和双脚的孩子。

代顿来自曼哈顿下城。在11个月大的时候,代顿发起了持续的高烧,身体也变得特别肿胀。代顿的父母只能把他送到诊所,医生经过检查后发现,代顿天生就没有脾。脾是在人体中过滤血液细菌的重要器官,医生对此也束手无策,只能建议代顿的父母把孩子送到美国儿童医疗中心。在那里,代顿度过了4个月的时间,但仍然没有好转。

代顿高烧不断,随时都有可能离开人世。无奈之下,医生们决定切除代顿膝盖和小臂以下的部分肢体,只有这样才能保住代顿的性命。失去双手和双脚的代顿一天天长大,伤口一愈合,他就开始用那半截的手和脚在地板上爬行,虽然经常磕得鼻青脸肿,但他的坚强却似乎也是与生俱来,不哭也不闹。稍大些后,有一次母亲突然惊奇地发现,代顿居然凭借着自己的半截腿站了起来,而且还行走了好几步。

他的母亲兴奋极了,为了避免截口的皮肤遭受磨损,母亲就用橡胶皮给他特制了一双“鞋子”,穿上“鞋子”后的代顿行动更加方便了,他开始玩滑板,开始玩跳高跳远,甚至还让母亲给他买回一只足球,在家门口的草坪上学着踢。渐渐的,代顿觉得自己完全不需要具备一双和正常人一样的手和脚,而且他还要证明给所有人看,他能够做到一些人们认为他做不到的事情。代顿觉得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够做到足够好,因此代顿做任何一件事都不仅仅是参与,而是努力竞争。不仅如此,他还主动向父母要求学习使用筷子吃饭,并成了家里使用筷子最熟练的人。

8岁时,代顿从电视里看到摔跤比赛后,就告诉父母他也想学摔跤,代顿的父母吓了一跳,劝他说:“孩子,你没有一双完整的手和脚,根本不能学习摔跤,你还是另外选择一件感兴趣的事情做吧。”

代顿说:“我没有完整的手和脚,既然这是事实,那我现在就想告诉你们,我不需要完整的手和脚,也一定能学好摔跤!”

代顿的话里终于打动了父母,他们把代顿送入了“狂暴摔跤”俱乐部。进入俱乐部后,代顿先是努力锻炼身体提高体能,最艰难的是随后的摔跤练习。他经常被队友们摔得全身青紫,就连教练都觉得摔跤实在不适合他,劝他回家算了。但是代顿却坚定地对教练说:“我不放弃,我觉得我可以学好。我没有手脚,我不需要手脚。”

就冲着这份坚强的信念,教练终于被打动了,他特意设计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摔跤技巧传授给代顿,代顿的摔跤成绩也提高得很快,3年过去,他甚至可以和许多队友们一较高下。

在这次的少年摔跤比赛中,因为代顿没有双手和双脚,无法完成一些摔跤的基本动作,为了公平起见,每一个和代顿过招的对手也都不允许使用这些动作,但即便如此,代顿还是在要紧关头输给了他那12岁的对手斯科特,只获得了第6名的“鼓励奖”,不过代顿依然很开心,他告诉教练和父母说:“学习摔跤让我变得灵活多了。”

领奖时,就连对手斯科特的母亲也哭着对代顿的教练说:“这实在不是一场好看的比赛,我们每个人都会迎接挑战,但是代顿显然要承受得更多,即便是一个成年人都无法面对这么大的打击,代顿却做到了,他的名次不是最优秀的,但他是你们整个俱乐部的骄傲。”

是的,代顿是让人值得骄傲的,他最使人动容的地方不是他的成绩,而是那种“我没有,但我不需要”的精神:如果说“我没有”意味着沮丧与放弃,那么“我不需要”则包含着积极与坚强。

篇7:有大道理的小故事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1: 成功就是超越本我

鹅毛大雪下得正紧,满山遍野都裹上了一层厚厚的雪。

有一位樵夫挑着两担柴吃力地往山上爬,他要翻过眼前的大山才能到家。樵夫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山地雪路上,寂静的山头只听见脚踩着雪发出吱吱的响声。肩挑沉重的柴,头顶凛冽的北风,樵夫每一步都十分费力。好不容易爬了许久,满以为离山顶近了,可是抬头仰望,前方仍然看不见尽头。

樵夫沮丧极了,跪在雪地上,双手合十乞求佛祖现身帮忙。佛祖问:“你有何困难?”“我请求您帮我想个办法,让我尽快离开这鬼地方,我实在累得不行了。”樵夫疲惫地坐在地上。“好吧,我教你一个办法。”说完,佛祖把手向农夫身后一指说,“你往身后瞧去,看见的是什么?”“身后是一片茫茫白雪,只有我上山时留下的脚印。”樵夫不解地说。

“你是站在脚印的前方还是后方?”“当然是站在脚印的前方,因为每一个脚印都是我踩下去后才留下的。”樵夫理所当然地回答。

“这就是重点!你永远站在自己走过路途的顶端。只是这个顶端会随着你脚步的移动而变化。你只需记住一点,无论路途多么遥远,多么坎坷,你永远是走在自己路途的顶端,至于其他的问题你无须理会。”说完,佛祖便消失了。樵夫照着佛祖的指示,果然轻松愉快地翻过山头回到了家。

竞争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是和他人比,还是与自己比,是一种人生哲学。而和谁比、怎样比,往往决定着你怎样看待周围的一切,决定着你最终能承受和收获多少。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2:成人之美,留己生路

西汉初年,朝廷大肆分封同姓王建立诸侯国,目的是缓冲社会矛盾,变乱时拱卫京师。时间一长,诸侯王渐渐拥兵自重,不服从中央管辖。汉景帝时,御史大夫晁错建议“削藩”,削弱诸侯国实力,引发了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我们说的这个故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

话说吴国相国袁盎,博学多才,仁和宽厚。他有一名侍女,长相秀美,聪明伶俐,袁盎十分宠爱。相府中一名从史,竟然老虎头上搔痒,与侍女打得火热,直至私通。袁盎发觉后,并不发作愤怒,仍像往常一样对待从史和侍女。一名侍从看不惯,就去吓唬从史:“你与相国宠爱的侍女私通,相国已知道此事,正想法找茬治你的罪,还不赶快逃亡。”从史听了十分恐惧,连忙逃走。袁盎听说后,来不及呼唤车夫,亲自驾车,来了个萧何追韩信,将从史追了回来。从史惊悚不已,自忖必死无疑。不料回府后,袁盎竟将侍女赐予从史,为他们举办了婚礼,祝福他们幸福美满,安抚从史安心工作。从史感激涕零,对袁盎念念不忘,工作十分辛苦卖力。

汉景帝时,袁盎被调入朝廷任太常。这时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国,因不满朝廷削减诸侯土地,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叛乱。景帝屈从于压力,实行怀柔招安政策,诛杀了建议“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株连九族,归还了诸侯被削去的土地,并派袁盎出使吴国,招安吴王刘濞,要求他带头化干戈为玉帛,服从朝廷。

袁盎到吴国后,要求刘濞出营拜受诏书。刘濞狂笑道:“我已自称东帝,还能向何人下拜?”刘濞拒不接收诏书,也不接见袁盎,摆出了一副与中央顽抗到底的架势。袁盎做过吴国相国,刘濞知道袁盎的才能,派人反过来去劝说袁盎,要他归顺吴国,共图霸业。袁盎誓死不从。刘濞大怒,派遣都尉带领五百士兵,团团围住袁盎住所,准备杀死他。

昔日袁盎府中那名从史,此时已在都尉帐下充任司马,恰好参加了此次围剿袁盎的行动。从史看到昔日的恩公主人被围困,且有性命之忧,十分焦急,思忖自己报恩的机会来了。从史把自己的钱全部拿出来,又变卖了一些衣物,购买了两石醇酒。到了晚上,天降大雪,士兵们一个个蜷缩在帐内,冻得瑟瑟发抖。从史把两石酒抬到西南角,呼唤兵士喝酒取暖。兵士们大喜,一个个喝得烂醉如泥,呼呼睡去。从史悄悄走进袁盎帐内,说道:“我已将守兵灌醉,恩公快从西南角逃走,明日吴王将要杀你。”袁盎一时没有认出从史,问道:“你是何人?何故如此?”从史回答说:“我是当年恩公赐婚侍女的从史。”袁盎一下子想起来了,问从史道:“我逃走,必然连累于你,我于心何忍。”从史说:“恩公勿忧,我已藏匿好家眷,也将携带他们逃走。”袁盎谢过从史,连夜逃回了朝廷所在地长安,向汉景帝复命汇报。汉景帝加大征剿力度,平定了七国之乱。

成人之美,留己生路。袁盎当年一个不大不小的良善之举,关键时候挽救了自己的一条生命。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3篇之3:唐太宗巧治贪官

对官员腐败,唐太宗李世民曾采取过一种奇葩的处置方法——“颠罚为奖”,对那些受贿的贪官进行“公然奖励”:你贪什么,就奖你什么;你贪多少,就奖你多少,而且当场在金銮殿上“兑现”,让贪官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把奖品背回去。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就曾接受过这样的“奖励”。

一日,长孙顺德正与爱妾花园赏花。有家丁通报,说一个叫郑卫的同乡前来拜会。听说是老乡来找自己,长孙顺德很是高兴。郑卫进来,身后的随从奉上见面礼:数百匹绫罗绸缎。长孙顺德一见这些礼物,脸立刻沉了下来,猜到来人必定是有事想让自己帮忙。郑卫可是个聪明人,见面之后,只字不提帮忙之事,只说这些绸缎是自家所产,想让长孙大人为自己宣传下,到时候再拿走。

郑卫刚走,身旁的爱妾就把那些绸缎披在身上比划着,爱不释手。长孙顺德心知肚明,知道这东西郑卫是不会再拿走的了,架不住爱妾的撒娇使性,顺手就把绸缎赏给了爱妾,让她拿去做衣服。

过了几日,郑卫又来拜访。这次不等郑卫开口,长孙顺德就主动询问有何需要帮忙的。郑卫正中下怀,立刻把自己的难处说了出来。原来这郑卫是个商人,名下有许多水磨,但水源不足,想请长孙顺德帮自己通融通融,在郑国渠上开渠引水。长孙顺德一听,心想:这可是违法的事,郑国渠的水主要是保障农田用水,是不允许私自截流的。但一想到那些绸缎已被小妾拿去做了衣服,他的口气变软了下来:“这个,容我考虑考虑。”俗话说,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后来,在长孙顺德多方周旋和包庇下,郑卫如愿以偿。

郑氏一开先例,很多商人效仿,致使沿岸水磨无数,渠水大量流失,不少农田无水灌溉,乡民怨声载道。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得知这件事的源头在长孙顺德,唐太宗大怒,决定要严惩长孙顺德,以戒群臣。可是,采取什么方法呢?他久久地思索着……

第二天,文武百官早朝的时候,唐太宗态度严肃地通报了长孙顺德受贿的事。闻听丑事败露,长孙顺德战战兢兢,不知自己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置?当听到唐太宗一声喝令:“来人!”长孙顺德一下子瘫在地上,无力地闭上了眼睛。他似乎看到刀斧手正提刀执索凶狠地向他走来。朦胧中,忽听太宗大声说道:“长孙顺德受贿数百匹绢,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家里缺绸缎么!既然他缺绸缎,我们就奖给他绸缎。赐长孙顺德绢五百匹!”还没等他回过神来,只见当差的太监如走马灯似的搬来一摞一摞的绸缎,一股脑地压到他的背上,他欲卸不敢,欲背不能,僵立在那儿。在场的文武官员交头接耳,窃窃私笑,像看把戏一样,对着他指指点点。长孙顺德的脸上是红一阵白一阵,恨不得钻地缝。可是皇命难为,长孙顺德就这样一趟又一趟,低头弯腰,踉踉跄跄地把那几百匹绢背回家。当然了,他可没有傻到真以为唐太宗是要把这些绢“奖”给他的。被狠狠地羞辱了一番之后,他又灰溜溜地把这些绢充了国库。

其实,对于贪官,唐太宗深恶痛绝,认为“贪腐不除,社稷不稳”。“颠罚为奖”的处治方法,看上去“很温柔”很奇葩,却让贪官比“挨刀子”更难受。精神行刑有时候更有震慑力。

篇8:小故事有大道理职场故事

一字千金

战国时候,盛行一种“养士”的风气,将权势的人都喜欢招揽各种人才,他们养在家中,随时为自己效力。这些投靠权贵的人被称为“门客”。当时秦国的相国吕不韦也养了三千门客。这么多门客之中,各个阶层、各种经历的人都有。吕不韦为抬高自己的名声,叫他们收集众说编写一本厚厚的书,题名为《吕氏春秋》。在这中书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古今治乱都写到了。书写好后,吕不韦下令把书挂在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同时宣告:有谁能够增加或者减少这本书一个字的,相国赏他千金。几天过去了,始终没有一个人提出这本书的不足之处。

《吕氏春秋》真的完美到增减一个字都不行吗?不是的,只不过由于吕不韦当时是权势显赫的相国,这本书又是他立意要标榜自己,用“吕氏”名义写成的,人们有意见也不敢提出来就是了。

启示:后人将这句成语用来形容史辞精妙,文章价值很高,一字一句颇有分量。在直销的培训课中,讲师应注意认真准备,力求表达得精炼准确,一字千金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拔苗助长

每天他到稻田时,发觉那些稻苗长得非常慢。他等得不耐烦,心想:“怎么样才能使稻苗长得高,长很快呢?想了又想,他终了想到一个“最佳方法”,就是将稻苗拔高几分。从前,有个农夫,种了稻苗后,便希望能早早收成。

经过一番辛劳后,他满意地扛锄头回家休息。心想:明天稻苗长得一定更高了。隔天早晨。一早起身,他迫不及待地起去稻田看他的“成果”。哪知,他跑到稻田时,却看到所有的稻苗都枯萎了。

启示:从事推销事业,哪有一跃而成的事情?每一探植物,都需要阳光、空气、水分及土壤才能逐渐成长。农夫也必须生天辛勤地浇灌、耕耘等,才能获得成果。许多人为了迅速获取公司所提供的丰富奖金或分红,而鼓励组织内为人员存货,让他“更一层楼”。岂知这种坐享其成者,往往欲速而不达。

篇9:短篇有大道理的小故事

智利北部有一个叫丘恩贡果的小村子。这里西临太平洋,北靠阿塔卡玛沙漠,形成了多雾的气候。可浓雾丝毫无益于这片干涸的土地,长期以来,这里没有一点生机。

加拿大一位名叫罗伯特的物理学家在进行环球考察时,经过这片荒凉之地。在这里,他有一个重要发现——这里处处蛛网密布,说明蜘蛛在这里四处繁衍,生活得很好。为什么蜘蛛能在如此干旱的环境里生存下来呢?罗伯特把目光锁定在这些蜘蛛网上。借助显微镜,他发现这些蜘蛛网具有很强的亲水性,极易吸收雾气中的水分。而这些水分,正是蜘蛛能在这里生生不息的源泉。

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蜘蛛织网那样截雾取水呢?在智利政府的支持下,罗伯特研制出一种人造纤维网,选择当地雾气最浓的地段排成网阵,这样,穿行其间的雾气被反复拦截,形成大量水滴,这些水滴滴到网下的流槽里,经过过滤、净化,就成了新的水源,当地干旱的难题也就从此得以破解。

短篇有大道理的小故事2:追随者与领袖之间的距离

领袖该是什么样的呢?有一位女士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早晨,她发现自己的邻居在下楼时把每家每户门口的垃圾袋都拿到楼下,她非常感动。第二天她也开始帮助邻居倒垃圾。逐渐地,在这个社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她们没有使用任何权力,却让越来越多的人自觉自愿地作出改变,为他人付出。她们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也无意地获得了他人的追随。那么她们是在服务他人,还是在领导他人呢?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K·格林里夫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仆从领导的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思想非常真切而朴素——在追随者们打算为领袖做事前,领袖应该先要问一个问题:“自己能为你的追随者做些什么?”

衡量一个领袖的伟大,不是看他拥有了多少的追随者,而是看他缔造了多少领袖。只有将传统的组织金字塔结构彻底颠倒过来,让领袖走下高高的神坛,才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