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anchol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对外友好往来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理解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3.感悟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的西游和历时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认识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进而产生对先人业绩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概况:
1.交往地区:与以至、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贸易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允许他们长期。
3.外贸城市:__________
4.世界声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__________”
二、遣唐使和鉴金东渡
1.遣隋使:隋朝时,已有遣隋使到来。
(2)特点①使团庞大②成员较高
(3)贸易:使团向唐朝赠送,唐朝。
(4)影响①政治:以唐朝的为模式,进行改革。
②文化:参照创制日本文字。
③社会生活:至今还保留着的某些风尚。
3.鉴真东渡
(2)概况: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__________次才成功。
(3)贡献
(1)辛勤传播唐朝的。
(2)精心设计的,被日本视为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友好往来
(1)文化:新罗派遣和大批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贸易:许多新罗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
2.相互影响
(1)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采用其所长选拔官吏。
(2)科技:新罗引入了中国的,,,等科技成就。
(3)音乐: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
四、玄奘西游
2.概况:从出发,历经艰险,前往。
3.贡献(1)遍访天竺有名的确,并在佛学最高学府上游学。
(2)翻译佛经,写成《__________》,成为研究__________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的重要典籍。
五、合作解疑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书30页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图。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日本为学习唐文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开元通宝”在日本曾大量出土,“和同开”在中国境内也不断发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你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领域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政治
经济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社会生活
六、限时检测
①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②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③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④_______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唐玄宗时高僧______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唐太宗时高僧______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精义。
⑤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的是
A、《西游记》B、《大唐西域记》C、《大藏经》D、《徐霞客游记》
⑥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⑦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⑧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
篇2:对外友好往来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比较能力和归纳能力。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通过唐文化对各国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简析
本课主题是唐朝对外友好交往,其中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三、教学准备
教师:《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挂图;学生收集有关鉴真六次东渡资料、玄奘西游天竺业绩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第28页导入框图片:启发思考,坐在这头装饰华丽的大象上的是什么人?他为什么受此隆重礼遇?(激发学生兴趣)
一学生朗读导入框文字,学生明白了这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天竺阐释佛经,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根据导入框设置问题进入新课。
板书课题:中外友好往来
二、进行新课
(一)1、学生齐读第28页正文部分,整体感知隋唐对外交往盛况。
2、《职贡图》,说明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而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指出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引导学生析图,加深对中外交往知识理解。
3、挂图《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引导学生读图下说明及图例,启发学生读图探究:根据此图,你能找出唐朝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学生探究活动(上台指图说说),教师肯定指图小结:有东亚的新罗、日本,中亚的波斯、大食,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的拂H,印度半岛的天竺以及东南亚各国等。然后引导学生在图上指明中外交往路线,注意联系古老的丝绸之路等知识。
(二)过渡:我们首先学习唐朝时与中国近邻国家――朝鲜半岛上国家友好交往状况,引导学生自由读书:唐与新罗的友好关系(教师板书)。
探究:双方在频繁的交往中都得到了哪些益处?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捕捉有效信息,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教师肯定。
(三)小结过渡:隋唐时期,不仅中国与朝鲜半岛上国家交往密切,而且中国与隔海相望的日本交往也很密切,并且中国唐文化对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部分。
看书后同学们提出问题供小组学习讨论、探究,小组不能解决的,大家共同来努力解决。
探究问题:
1、从哪时开始日本有使者到中国来?
2、唐朝时遣唐使来中国基本概况。
3、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政治、生活有影响吗?
4、日本对唐朝是如何评价的?(从文献资料中提出问题)
5、唐朝到日本去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谁?他什么时候去的?他东渡日本第几次才成功?
6、鉴真东渡日本后对日本国有何贡献?
7、鉴真前五次渡海状况,鉴真六次东渡说明了什么?鉴真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8、比较日本钱币与唐朝钱币的异同,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唐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学生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充分肯定并鼓励学生,然后《鉴真坐像》:
1、争对学生关心的鉴真六次渡海,让收集了这一资料的同学复述鉴真渡海故事(展开故事比赛也可);
2、师引导学生读32页的“曾回国‘探亲’的鉴真坐像”让学生明确日本政府和日本人民对中日文化传播使者鉴真的'敬意和怀念他。塑像回国“探亲”说明中日人民传统友谊代代相传。
(四)上课时我们了解了玄奘高僧在天竺受到最高礼遇的故事,那么你还知道玄奘哪些故事吗?有一学生讲述小学时学过的“生命的林子”这篇课文,讲述玄奘决定在集纳天下名僧的法门寺――这一片莽莽苍苍(人才济济)的大林子,苦心潜修,研读佛经,终成一代名僧的故事。教师肯定:好,说的好!玄奘的确是唐朝高僧!
①那么玄奘是何时去的天竺?他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顺利吗?他在天竺有何成就?他回国后又有什么重大成就?
教师设置上述问题后,让学生读课文,探究这些问题,学生回答(略)
②学生合作完成课本32页“动脑筋”题:“你知道秦王是谁吗?”(启发学生联系旧知识回答)
③教师投影《玄奘》人物画像:①介绍这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具体内容详见教师《教学用书》图画说明。②学生介绍玄奘西游天竺其他资料,通过介绍使学生对玄奘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比较探究:同学们对《西游记》这部小说非常喜爱,想一想书中唐僧的描写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取得成功,从这点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说中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经历的具体情节则都是虚构的。
三、新课结束。
学生小结,谈收获及感想,置疑问难。
教师置疑:今天我们学习了唐与日本、新罗和天竺的交往事实后,想一想,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第一问教师启发学生从以下两方面去思考,去寻找答案:1、唐朝前期的繁荣和强盛;2、当时日本、新罗、天竺的简要情况。
第二问,师引导作小结:唐朝对外交往十分频繁,但封建时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经济交往的比重还很小,相互间的赠品和回礼,与当今的国际贸易无法相提并论。
四、课后延伸。
根据本课内容,排演“鉴真东渡”、“玄奘西游”等历史短剧或历史小品。
板书设计
篇3: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唐朝对外交往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在唐朝初期,却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赢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拥戴。在这
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领尊奉他为各族的领袖——“天可汗”,这位皇帝
是谁?他为什么能获得各民族的尊重?通过上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并引出要学习的新内容。
3)讲授新课:
形象导入:可利用教材导入框提供的玄奘在天竺国受最高礼遇的故事,引入新课。或用本课讲述的鉴真六次东渡的感人故事,引入本课,提出“鉴真为什么第六次才东渡成功”“鉴真不避风险,跨海赴日,说明了什么”一系列小问题,引入到本课的主题上。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唐朝的外国留学生以新罗人最多。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日本留学生里,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使用多媒体播放相关资料)
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他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的重要典籍。
2、造纸术传入天竺。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本课的“玄奘西天取经”和“鉴真东渡”,学生早有耳闻,教师可让他们先讲自己知道的故事。然后教师讲述时,重点让学生注意传说故事和历史真相的区别之处。学生对《西游记》描述的唐僧西天取经故事印象较深,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找出玄奘西游和《西游记》的描述的异同之处。
4)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结。
5)练习:找一找,根据《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你能找出唐朝时与中国有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吗?
6)作业:阅读对比:如果有兴趣,可阅读《西游记》的任何一回。想一想书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相同与不同?
附:板书设计:
一、各国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二、唐和新罗的外交关系:
三、唐朝与日本的关系:唐朝赴日本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
四、唐朝和古代阅读的关系:
1、贞观时,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2、造纸术传入天竺。
五、与波斯、大食的关系:
唐长安城里的外国人,以波斯人为多。
篇4:《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第一部分 说教材
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友好往来》是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的学习内容,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开明及繁荣昌盛的王朝。
其次,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目标:
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的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比较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相似性,以及佛教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的作用,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3.德育目标:
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的西游和历时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有的与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中日交往的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让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第三部分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 自主学习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参与学习法.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四部分: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通过谜语让学生猜出是对孙悟空的描写,进而说出四大名著《西游记》,回忆唐朝的民族关系﹙幻灯片唐朝的路线图﹚引入新课。
2.出示第一个学习主题,﹙唐与日本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
3.指导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①唐与日本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播放有关幻灯片进行比较,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现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谁及其有关它的有效信息?通过鉴真六次东渡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就中日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讲解。
4.出示第二个学习主题,﹙唐与新罗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通过对第一个主题的学习学生看书自己概括出唐与新罗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出示第三个学习主题,﹙唐与天竺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有关玄奘西游的有效信息?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②学生比较通过影视所看到的唐僧和书本中所学到的玄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6.通过习题巩固知识。
7.幻灯片回归唐朝的路线图,学生讨论唐朝对外交往活动活跃的原因有哪些?评价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鼓励。
8.播放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并强调重点,深化难点。
9.课堂小结:与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有关内容的学习。
10.课后作业:练一练(就作业的布置主要起到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篇5: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识:掌握唐朝和日本的关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情况;隋唐与新罗的频繁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能力:通过对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的学习,启发学生思考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日本、新罗与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相似性的比较,以及对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唐朝所起作用的分析,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概括能力。
2.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利用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
4.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出的精神的了解,激发学生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
2.通过对当时傲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激发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的崇敬之情。
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唐朝与天竺的交往。
教学难点: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的开放的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幻灯片显示)旧金山唐人街:在如今的东南亚、欧洲的许多城市都有一条街叫“唐人街”,你知道这个名字的由来吗?
(幻灯片显示)唐朝壁画《礼宾图》反映了唐时与外交往的一个场面。你知道隋唐时期与中国长期通好的有哪些国家吗?古代新罗、天竺、大食、波斯等国分别是指今天的哪些国家和地区?日本是中国的近邻,两国在经济文化上早有密切关系。你知道隋唐时期两国交往的史实吗?你能举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具体事例吗?
要想知道这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就让我们来学习这一课吧!
篇6: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一、隋唐对外交往的特点
隋唐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大,对外交往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新的气象。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的第一段,然后找出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特点。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乃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②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居住。③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④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出示幻灯片)唐朝中外交往: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陆路从长安出发,向西经过河西走廊,越葱岭到达波斯、大食、欧洲,向南到达印度。水路从扬州出发,向东到达朝鲜、日本;向南到达东南亚、南亚、一直到西亚。[教师引导]请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职贡图》(或用投影放大)
唐朝时期,许多外国使节远道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献他们的珍稀宝物,这是中外交往的重要途径。《职贡图》就反映了边远各族和外国使节携贡品,来唐朝贡的情景。图中贡使骑着高头大马,前后卫士们为其张盖护拥。贡使后面的许多人,有的提着鸟笼,有的背着象牙,有的拿着孔雀掌扇,还有人头顶着宝物,兴高采烈地边走边谈。此画的作者是阎立德,画高61.3厘米,宽191.5厘米,我们看到的只是局部。
同学们,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的对外关系绝不仅仅停留在接受外来的贡品上,而是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外交,下面我们通过对唐朝和日本、新罗、天竺的关系的学习,来进一步了解唐朝的对外友好交往。
二、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出示幻灯片)
同学们,上图是一艘遣唐使船的模型。隋唐时期日本人到中国乘坐的就是这样的船。“遣唐使”作为一个特殊的词语,已经被中日两国人民牢牢地记在了心里。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相关内容,了解日本“遣唐使”来华情况。
学生看书后……
为了吸收中国的文化成果,日本选派了不少留学生入唐学习,他们被分配到长安国子监学习各种专门知识。他们在中国长期学习,与中国诗人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其中最著名的是晁衡。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传播唐朝制度和文化中起了很大作用。
请同学看书回答,唐朝与日本的交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日本派遣唐使;②到唐朝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③使团把赠品给唐朝,唐朝回礼给日本使团,实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
唐朝与日本之间的交往对日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liuxue86.com
(出示幻灯片)
①遣唐使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②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③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比如京城的建筑,货币的样式,诗歌、独特的茶文化等。
那时候,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鉴真。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出示幻灯片:鉴真的简介
从鉴真六次东渡中,你们能得出什么启示?请大家讨论后回答。
生甲:鉴真六次东渡,表明了鉴真有一股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
生乙:鉴真为传播唐朝文化、促进中日交流,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应该学习这种精神,肯定这种行为,并为中日睦邻友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
想一想,鉴真东渡为什么会在中国和日本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鉴真和尚在日本生活了,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唐和日本的关系里,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日本遣唐使、唐朝对日本文化的影响、鉴真东渡。
下面请同学们看书,总结出唐与新罗的关系。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学生自学后,教师总结:
①新罗强盛以后,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②新罗商人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的首位。③新罗引进了唐朝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④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在宫廷和民间流行。
我们再简化一些,以便于记忆。唐朝和新罗的交往要点有:
使节往来和留学生、贸易往来,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文化交往。
同学们,唐朝时和周边国家交往很多,除了和日本、新罗的交往外,就是和古印度的交往。《西游记》里的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就源于唐朝的玄奘法师去印度(时称天竺)求法之事。
(出示幻灯片)
《西游记》讲的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从玄奘和尚的图片描绘的是玄奘从印度学成后归国的情景。玄奘身穿和尚服,胸前挂着念珠,脚穿草鞋,腰前系着小包袱。他左手拿经书,右手执拂尘(用来驱赶蚊蝇),背上背着用竹子做的书箱。书箱顶上是遮阳蔽雨的伞,伞前垂下的线挂着一盏小油灯。
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了解唐朝和天竺的友好往来及玄奘西游之事。
四、玄奘西游
(出示幻灯片)玄奘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包括今新疆以及中亚、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的方位、道里、疆域、城市、人口、风俗人情、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传说故事,是研究这些地区历史的重要材料。现在《大唐西域记》已译成数国文字,成为一部世界名著。
同学们,听了上面的讲解。结合你们平时看到的《西游记》的原著、影视等作品。比较一下书中、影视中有关唐僧的描绘与你所了解到的玄奘有何异同?请大家讨论一下回答。
生甲:相同之处是玄奘西游取经,经历了艰难险阻。最后都取得了成功。
生乙:不同之处是《西游记》里的唐僧有观音指点,有功夫超群、神通广大的三个徒弟保驾,甚至连坐骑都是龙变的。而现实中的唐玄奘却没有这般幸运,完全是靠百折不挠的毅力和勤学不倦的精神取得成功。前者是虚构的,后者是真实的。
……
同学们,到现在为止,这一课的内容,我们就学习完了。下面,我们通过投影,把本课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以便掌握。
玄奘有哪些贡献?我们应该学习它的什么精神?鲁迅为什么称他为“中国的脊梁”?它与鉴真有哪些共同之处?
学生讨论……
教师综合归纳,精讲点拨。
课后小结
(1) 唐朝为什么能够吸引万国来朝?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并由此引出下一个问题:
唐朝国家安定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较开放、宽容的对外政策给各国友好交流提供了机会。陆路和海路交通比过去发达,为中外相互往来创造了条件。
(2)以史为鉴:唐代的对外交流给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国家只有强盛才有辐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个国家在确保主权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对外开放,鼓励交流,才会进步。各国各族均有所长,应多向他人学习。
课后习题
课后查找资料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篇7: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遣唐使渡海西来
1、遣唐使
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空海入唐漂着图
2、空海
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密号遍照金刚。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佛。8与最澄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以平安(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逝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3、鉴真东渡
(688~763年)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4、唐招提寺
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招提寺。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平安时期初兴盛一时,后逐渐衰微,镰仓时期一度复兴,后衰落。现存有创建初期的金堂、讲堂。存有鉴真和尚夹纻坐像等重要文物及多种古写经、古书籍等。
三和寺:据说新罗善德女王(642年)慈藏律师从唐朝回国以后,在五台山找观音菩萨时,到头陀山建筑黑莲台,这是今天的三和寺。但这毫无根据,实际上由梵日国师建筑的三公庵才是三和寺的前身。三和寺也叫做三公庵、黑莲台、中台寺。在太祖时正式改称为
5、崔致远
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下。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央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张,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
6、玄奘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
玄奘取经图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讲经处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唐西域记》
玄奘题名石佛座
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
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探寻玄奘西行足迹
活动内容:由老师或同学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玄奘西行路线的一部分。根据玄奘西行路线图和最新的亚洲地图,找出玄奘西行的路线(现代)。根据这条路线,找出玄奘西行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在搜集这些城市的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多媒体课件或网页,在课外活动时间作展示和汇报。
课堂练习
1、阅读材料:
“条条青槐街,相去八九坊。”
--引自课本
请回答:
(l)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
(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
篇8: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学案
第六课 对外友好往来 学案
学习目标:1、熟记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2、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唐朝与日本、天 竺的交往
一、新课预习:
1、唐朝在世界上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 、 、 、 等城市都有频繁的外贸活动。
2、 时,已有日本遣使来到中国,唐朝高僧 曾 次东渡日本,他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 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还仿唐制建立了____ __制度,采用_____ 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科技成就。
4、中印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_______。贞观年间,他从______出发,前往_______,他 在佛学最高学府___ ____ 游学。他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________。这 部书也成为研究¬¬¬¬¬¬¬¬¬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和________的重要典籍。
二、合作探究:
隋唐时期中外交往活跃的原因?
三、师生互动
四、当堂训练检测
1、 学习唐制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国家有( )①日本 ②新罗 ③天竺 ④大食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是( )
a、新罗人 b、印度人 c、波斯人 d、日本人
3、六次东渡日本,最后成功的是( )a、鉴真 b、玄奘 c、晁衡 d、郑和
4、居唐朝物产进口首位的是( ) a、日本 b、天竺 c、新罗 d、东罗马帝国
5、中印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鉴真 b、玄奘 c、崔致远 d、戒贤
6、日本派使团到中国来,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是在( )
a 、汉朝时期 b、隋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五代十国时期
7、不仅在唐朝宫廷里演出,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的音乐是( )
a、大秦音乐 b、楼兰乐 c、天竺乐 d、新罗乐
8、下列事件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的是( )
a、第一批遣唐使来华 b、鉴真东渡成功 c、玄奘西游 d、文成公主放藏
9、《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 ) a.玄奘 b.鉴真 c.法显 d.晁衡
11 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20、“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1)诗中的“盲目航东海”指的是什么?表现了鉴真什么样的精神?
(2)诗中的“传道艺”是指什么 ?
(3)“唐风洋溢奈 良城”表明了什么?
(4)这首诗表 明了怎样的思想?
五.知识树:
篇9: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理解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3.感悟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的西游和历时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认识唐朝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进而产生对先人业绩的自豪感。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篇10:对外友好往来课文的教案
一、自主预习
概况:
1.交往地区:与 以至 、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
2.贸易政策: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 ,允许他们长期 。
3.外贸城市: 、、、、
4.世界声望: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
二、遣唐使和鉴金东渡
1.遣隋使:隋朝时,已有 遣隋使到来。
(2)特点①使团 庞大②成员 较高
(3)贸易:使团向唐朝赠送 ,唐朝 。
(4)影响①政治:以唐朝的 为模式,进行改革。
②文化:参照 创制日本文字。
③社会生活:至今还保留着 的某些风尚。
3.鉴真东渡
(2)概况: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至第 次才成功。
(3)贡献(1)辛勤传播唐朝的 。
(2)精心设计的 ,被日本视为
三,唐与新罗的关系
1.友好往来
(1)文化:新罗派遣 和大批 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贸易:许多新罗 来到中国经商,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 。
2.相互影响
(1)政治:新罗仿唐制建立了 ,采用其所长 选拔官吏。
(2)科技:新罗引入了中国的 , , , 等科技成就。
(3)音乐: 的音乐也传入了中国。
四、玄奘西游
2.概况:从 出发,历经艰险,前往 。
3.贡献(1)遍访天竺有名的确 ,并在佛学最高学府上 游学。
(2)翻译佛经,写成《 》,成为研究 、
以及我国 地区历史和 的重要典籍。
二、合作解疑
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
材料二书30页唐朝的开元通宝和日本的和同开 图。
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日本为学习唐文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的“开元通宝”在日本曾大量出土,“和同开 ”在中国境内也不断发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二中唐朝和日本的钱币,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日本深受唐朝的影响,你能举出其他一些事例吗?请完成下面的表格。
领域唐朝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政治
经济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文化
社会生活
三、限时检测
①不是发生在唐玄宗统治时期的事件有
A、鉴真东渡日本 B、玄奘西游
C、南诏首领被封为云南王 D、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当宰相
②为唐风洋溢奈良城做出贡献的中国僧人是
A、鉴真 B、玄奘 C、阿倍仲麻侣 D、一行
③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一些事例吗?
④_______是日本政府派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唐玄宗时高僧______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唐太宗时高僧______西行天竺求取佛教精义。
⑤成为今天研究印度半岛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的是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大藏经》 D、《徐霞客游记》
⑥唐朝时称印度半岛为
A印度 B波斯 C高丽 D天竺
⑦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⑧为什么隋唐时期,对外交往如此繁盛?
篇11: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说课稿
第一部分 说教材
首先,说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对外友好往来》是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的学习内容,是本课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内容,本节课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这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知道唐朝是一个开明及繁荣昌盛的王朝。
其次,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能力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特别是日本、新罗和天竺等国的友好往来情况,启发学生思考唐朝与外国频繁友好往来的主要原因,和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讨论鉴真六次东渡和玄奘历时的西游和历时的译经生涯体现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追求真知和奋斗的精神。
德育目标:
通过鉴真六次东渡。玄奘历时18年的西游和历时19年的译经生涯中体现的奋斗精神,使学生更加崇敬为各国友好交往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通过当时奥居世界文明之首的东亚文明及其中心唐朝的.了解,使学生为自己祖先的业绩感到自豪。
第二部分: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不及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思维过程。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速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进入到学习的主题。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活动的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在体验中学习。
3、小组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内容有的与现实关系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并列举中日交往的表现,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让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课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第三部分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子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 自主学习法。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学习任务,进而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
2.参与学习法.
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3、小组合作学习法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还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小组合作学习在处理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积极情感,发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技能,创设和谐健康的课堂心理气氛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三部分: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通过谜语让学生猜出是对孙悟空的描写,进而说出四大名著《西游记》,回忆唐朝的民族关系﹙幻灯片唐朝的路线图﹚引入新课。
2.出示第一个学习主题,﹙唐与日本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所学内容。
3.指导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①唐与日本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②唐和日本的交往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播放有关幻灯片进行比较,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③在中日的交往中出现的一位有名的高僧是谁及其有关它的有效信息?通过鉴真六次东渡学生谈谈学到了什么?由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最后就中日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讲解。
4.出示第二个学习主题,﹙唐与新罗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通过对第一个主题的学习学生看书自己概括出唐与新罗的交往表现在哪里?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5.出示第三个学习主题,﹙唐与天竺的关系﹚通过幻灯片播放有关的图片①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看书找出有关玄奘西游的有效信息?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②学生比较通过影视所看到的唐僧和书本中所学到的玄奘他们之间的异同点?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6.通过习题巩固知识。
7.幻灯片回归唐朝的路线图,学生讨论唐朝对外交往活动活跃的原因有哪些?评价学生的发言并进行鼓励。
8.播放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并强调重点,深化难点。
9.课堂小结:与学生共同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有关内容的学习。
10.课后作业:练一练(就作业的布置主要起到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篇12: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对外友好往来》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可以充分认识到隋唐时期对外开放的特点。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七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认识到唐朝在当时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本课的教学工作,我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教学中较成功的地方
1、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提问一系列问题:你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人物哪一些真实的?哪一些是虚构的?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过程。
2利用比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坚强、坚忍不拔、是良好的思想品质。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的史料有利于这些良好品质的形成。均可以让学生了解这些名人身上所具备的诚实品质。本课通过比较鉴真六次东渡日本讲学、玄奘西游天竺取经的史实进行比较他们的相同点,从而向他们学习为达到一个目标不畏艰险、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因为学生可以从历史人物中学到影响其个人选择、态度和价值认识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又直接能影响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说,历史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
二、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没有把隋唐的对外交往与今天商品经济进行比较。
2、提问时学生都乱回答影响课堂教学,有时包办。
3、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差生没有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今后努力方向
今后改进措施如下:
1、认真备课。
2、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有充足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他们合作交流,自己去发现问题。
3、作好课堂小结,让学生自己总结,不包办。
篇1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知道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了解宋元时期我国陆路和海路发达的概况;理解宋元时期我国出现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带一路”进行对比探讨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有没有亲眼看过这么漂亮的烟花?那么,大家知道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
1.教师简短介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正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弊端,人们才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发明了________。
答案提示:活字印刷术。
3.读图,学生抢答图中人物是谁。
篇14:七年级下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第六课对外友好往来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频繁的贸易往来;唐朝和新罗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天竺;唐和波斯、大食的友好往来等。
2.思想教育: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成为世界上经济文化强盛的国家,是与唐政府实行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相联系的,从而加深学生对今天实行改革的理解;通过对唐和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先进经济文化的外传,对朝鲜,日本等亚洲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唐朝也在积极吸收亚洲各国先生的经济文化,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经济文化交流是相互的,对双方人民是有利的。
3.能力培养:在教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长安城平面图的共同之处,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和新罗的友好关系、唐和日本的友好关系、玄奘西游。
难点:唐朝频繁贸易往来的原因及较多的地名、国名,学生不易掌握。
三、教学方法
问题提示与自学讨论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时期,我国经济繁荣,文化冒盛,是世界上十分强盛的国家。唐政府实行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各国交往,尤其同亚洲近邻交往频繁。那时候,我国同哪些国家交往。阿倍仲麻吕是谁?鉴真东渡是怎么回事?玄奘西游到了哪儿?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就会知道。
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讨论。
1.唐朝的主要水陆交通情况怎样?
2.唐朝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是什么?
3.各国为什么会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4.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有哪些相同点?
5.唐鉴真与玄奘有哪些共同点?
6.唐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有哪些?
7.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长安城平面图有什么共同之处?
(二)学生提问,教师答疑
学生在自学、阅读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要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大担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逐一作答,也可以待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后,进行归纳再一一作答解疑。
以下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可如下处理:
关于“唐朝主要水陆交通情况”:可制作“唐朝主要交通路线”的多媒体软件,进行讲解,用“拖动”的形式,使交通路线和相关地名“活化”,增强学生学习趣味性,进而使得难点化解。也可以依据教材提供的“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放大,成为暗射图,利用暗射图进行讲解,把重要的地名、国名事先用纸写好,根据所讲解内容的需要,把相关的地名、国名放入相应的位置。最简单的办法是边讲解,边要求学生在课本所提供的地图上用彩色笔描写出唐朝水陆交通路线,同时也在相应的地名、国名下划横线。
关于“唐朝频繁对外交往的原因”,可归纳为:1.唐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对他们的税收。2.唐政府允许外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或在中国任官。3.唐朝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教师讲解第l、2点时可以同当今我国政府鼓励外国人到中国投资,并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等方面内容结合起来讲解,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体现古为今用的原则。
关于“唐朝和各国友好往来有哪些相同点”,这是一道难度较大的归纳题,学生归纳时,必须熟悉唐朝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史实,首先帮助学生回忆唐与各国友好往来的有关史实,然后归纳出1.历史悠久;2.人员往来;3.贸易往来;4.科技文化交往等四方面的相同点。事先可制作一张“唐朝与各国友好往来的相同点”的表,利用投影仪打出。
关于“唐鉴真和玄奘的共同点”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先请两位学生分别介绍鉴真和玄奘的事迹,然后,归纳两人都是僧人,都生活于唐代,都对邻邦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关于“唐朝和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问题,首先请学生回答,然后出示事先制好的“唐与各国的贸易、科技交流”表。
关于“日本平城京平面图与唐朝长安城平面图共同之处产生原因”问题,事先将两城平面图利用投影仪打出,然后请二三名学生将两城平面图对照比较,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其他学生可补充),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街道排列整齐,朱雀大街作为城市中轴线,城内有东西两市等,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说明日本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受唐朝影响而且唐朝的建筑风格、式样对日本影响也很大。
除上述问题外,学生很可能还会提出一些相类似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稀奇古怪的。对学生的提问,要充分尊重学生,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在解疑时,要注意循循诱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包办代替。
(三)巩固小结
巩固小结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第二段设计与教学目标与内容有关的题目进行当堂检测。
第一段:教师悬挂“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边指图边叙述:唐朝陆路从长安出发,往东经河北、辽东,可达朝鲜半岛;往西经河西走廊,出玉门关,经新疆可通中亚、西亚和印度,这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海路从登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扬州出发,横渡大海,可直达日本;从广州出发,经东南亚,至印度,再到波斯湾沿岸,尤其同亚洲的日本、朝鲜、印度等国交往频繁,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这些国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唐朝又吸收了各国的先进文化成果,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
篇15: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知道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和外传;了解宋元时期我国陆路和海路发达的概况;理解宋元时期我国出现重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分析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观察插图、进行想象和分析的方法,探究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过程;了解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结合现今“一带一路”进行对比探讨 |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 通过学习宋元时期的科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今天的“一带一路”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主要举措,对比古代中国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使学生对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对外友好交往的辉煌成就怀有自豪感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四大发明;宋元时期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四大发明的影响。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庆典,人们都要燃放烟花爆竹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和美好的祝愿。同学们有没有亲眼看过这么漂亮的烟花?那么,大家知道烟花是由什么制成的吗?(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发明是什么?(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我们今天要学习探究的主题是——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活字印刷术
1.教师简短介绍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在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但费工费时,刻好的版只能印制一种书籍。)
2.正因为雕版印刷术的弊端,人们才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因此发明了________。
答案提示:活字印刷术。
3.读图,学生抢答图中人物是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对外友好往来教案大全
篇16:《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历史史实。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3.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戚继光抗倭成功原因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郑和下西洋。
2.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
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郑和下西洋》歌曲和纪念邮票导入。
二、课中学习
1.帆之荣——郑和下西洋
(1)展示《郑和下西洋》视频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视频和课本完成有关问题并集体核实。
(2)结合材料分析: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的条件有哪些?
(3)展示材料:苏禄国王访问中国和南洋开发。结合两则史料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4)设想郑和远航运载的货物及有可能遇到的危险,引导学生感受郑和及其船队的优秀品质。
(5)通过“航海日”的设立和世界各地对郑和远航的评价,感知郑和远航对世界的影响。
2.帆之危——戚继光抗倭
(1)展示《戚继光》视频材料,结合课本引导学生完成自学的有关问题。
(2)展示戚继光抗倭形势图,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戚继光抗倭的过程。
(3)展示戚继光的名言,引导学生分析戚继光身上体现的精神,及时对学生进
行爱国主义教育。
(4)分析戚继光抗倭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帆之辱——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学生自学课本,找出有关问题。
(2)补充澳门回归的有关史料:
①1987年4月13日中葡两国签订《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交接仪式。
(3)巩固记忆前面所学知识,并进行知识抢答。
4.帆之盼——国家富强,祖国统一
回顾所学内容,联系香港回归、中国承办2008年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引导学生认识: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及其及其民族安危。今天的中国正在日益崛起,只要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祖国的统一大业定能实现,祖国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