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蛮腰有大智慧”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希望大家喜欢。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

篇1: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8分)

阂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②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③之礼?即呼备④,赍⑤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亟:急忙。③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④呼备:叫人准备。

⑤赍(jī):携带。

1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⑴从师读( ) ⑵以袜实米( )⑶负以致师( )

19.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

20.林琴南为什么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参考答案:

18.⑴跟从(跟) ⑵装满(装) ⑶背(背着)

19.你的心地是善良的,但这能作为送给老师的礼物吗?(或你的想法本来是好的,但这能作为学生拜师的礼物吗?)20.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或因为他得知老师家很穷,没有米煮饭。)这件事反映了林琴南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

译文:阂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篇2:裴琰之文言文阅读理解

裴琰之文言文阅读理解

裴琰之

裴琰之作同州司户,年才弱冠,但以行乐为事,略不为案牍。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佐曰:“司户达官儿郎,恐不闲书判。”既数日,崇义谓琰之曰:“同州事物固系,司户尤甚,公何不别求京官,无为滞此司也。”琰之唯诺。复数日,曹事委积,诸窃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遨游耳。他日,崇义召之,厉色形言,将奏免之。

琰之出,谓其佐曰:“文案几何?”对曰:“遽者二百余。”琰之曰:“有何多,如此逼人。”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左右勉唯而已。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倚柱而断之,词理纵横,文华灿烂,手不停辍,落纸如飞。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案达于崇义,崇义初曰:“司户解判邪?”户佐曰:“司户太高手笔。”仍未之奇也,比四五十案,词彩弥精。崇义悚怍,召琰之,降阶谢曰:“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是日名动一州。2-1-c-n-j-y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司户:官名,主管户籍。②闲:熟习。③系:继,连接,这里引申为繁多。④遽者:这里指需紧急办理的案件。⑤勉唯:勉强答应。⑥翰:毛笔,引申为文辞。

1.用“/”给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公之词翰若此何忍藏锋成鄙夫之过。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6分)

(1)崇义谓琰之曰    (2)同州事物固系    (3)厉色形言

(4)比四五十案    (5)词彩弥精    (6)降阶谢曰

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6分)

(1)琰之不之听,语主案者略言事意。

(2)倾州官僚,观者如堵墙,惊叹之声不已也。

4.根据文意,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刺史谯国公李崇义怪之 △ 问户佐。

②诸窍议以为琰之不知书, △ 遨游耳。

命每案后连纸十张,仍命五六人 △ 供研墨点笔。

A.①但 ②且 ③以    B.①且 ②为 ③而

C.①以 ②但 ③为    D.①而 ②但 ③以

5.裴琰之出身名门才华横溢,但据史料记载其官位并不显赫,请根据选文,推断原因。(3分)

篇3:文言文阅读理解之吴起者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吴起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⑤之于子乎?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将三军,使士卒乐死( )

敌国不敢谋( )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林纾百姓不信( )

方是之时( )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代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率领 ②国家 ③信任 ④正当,在

2.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吴起才知道自己(确实)不如田文。(意对即可)

3.要点:①性情率真 ②心胸开阔 ③有很强的军事和领导才能 ④能以国事和大局为重⑤善于与同僚沟通

4.要点:取信于民 ;善于用人。

篇4: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樊宏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樊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樊宏字靡卿,南阳湖阳人也,世祖之舅。其先周仲山甫,封于樊,因而氏焉,为乡里著姓。父重,字君云,世善农稼,好货殖。宏少有志行。王莽末,义兵起,刘伯升与族兄踢俱将兵攻湖阳,城守不下。踢女弟为宏妻,湖阳由是收系宏妻子,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湖阳军帅欲杀其妻子,长史以下共相谓曰:樊重子父,礼义恩德行于乡里,虽有罪,且当在后。会汉兵日盛,湖阳惶急,未敢杀之,遂得免脱。世祖即位,拜光禄大夫,位特进,次三公,十五年,定封宏寿张侯。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每当朝会,辄迎期先到,俯伏待事,时至乃起。帝闻之,常敕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公朝访逮,不敢众对。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帝甚重之。二十七年,卒。遗敕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藏,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藏。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赙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

论曰:昔楚倾襄王问阳陵君曰:君子之富何如?对曰假人不德不责,食人不使之役,亲戚爱之,众人善之。若乃樊重之拆契止讼,其度几君子之富乎!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与夫爱而畏者,何殊间哉!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善农稼,好货殖 善:善于 B.刘伯升与族兄踢俱将兵攻湖阳 将:率领

C.常敕驺骑临朝乃告,勿令豫到 豫:提前 D.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 腐败:行为堕落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是直接表现为樊宏高尚品格或鲜明的是非观念的一组是

①令出譬伯升,宏因留不反。 ②宏为人谦柔畏慎,不求苟进。

③宗族染其化,未尝犯法。 ④宏所上便宜及言得失,辄手自书写,毁削草本。

⑤遗敕薄葬,一无所用。 ⑥赙钱千万,布万匹。

A.①②④ B. 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宏的祖先是周朝的仲山甫,因受封于樊,故以樊为姓。他的父亲继承了祖辈的传统,善于农业生产和经商,是当地有名的大家族。

B.王莽末年,义兵起事攻打湖阳时,樊宏在妻子儿女被扣作人质的情况下,利用令出譬伯升的机会,毅然留在义军军营中,表现了过人的胆识和大义灭亲的精神。

C.樊宏为人谦恭和顺,谨慎戒惧,从不用非正常手段谋取功名利禄。他还经常告诫子弟:富贵盈溢,未有能终者。并以保身全己为乐勉励他们。

D.樊宏临终遗令薄葬,陪葬之物一概不用。汉光武帝善其令,把遗书传给百官们看,表示将遵从樊宏遗愿,并说自己百年之后也打算采用这种办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吾非不喜荣势也,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5分)

②若乃樊重之拆契止讼,其度几君子之富乎!(5分)

篇5:文言文阅读理解之太宗罢朝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太宗罢朝

太宗罢朝

大宗曾罢朝①,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②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③。”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徵得直言。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导读: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徵正言直谏很多。尽管如此,也经常会触怒太宗。文皇后能在太宗盛怒之时,指出“君圣臣忠”之道并朝服以贺,也算是独具卓识之人了。

注释 :①太宗曾罢朝: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太宗,指李世民。罢朝,指因生气而散朝。②文德后:即长孙皇后,李世民之妻,死后谥文德,故称。③不自得:不痛快。指意见被反对而窝火。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会杀此田舍汉( )( )2.谁触忤陛下( )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

4.妾闻主圣臣忠( )

二、翻译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三、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唐太宗李世民曾说“_______________”,可见魏徵之正言直谏。

【参考译文和答案】

82.太宗罢朝

唐太宗有一次曾在上朝时中途散了朝,发怒说:“定要杀掉这个庄稼汉!”长孙皇后问:“谁冒犯了您?”太宗说:“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长孙皇后退下去穿上上朝时的.礼服,戴上风冠站在太宗旁,太宗吃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皇上圣明臣下才忠诚。现在您圣明,所以魏徵才能直言。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一、1.定要 乡下佬,指魏徵 2.触犯 3.文德后李世民之妻 穿戴 4.皇上圣明臣方忠诚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快。 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三、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四、“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篇6: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朗读

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朗读

正确而流畅地朗读和悦耳动听地吟诵艺术相结合,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

朗读

朗读,是把原本诉诸视觉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听觉的有声言语的创造性活动,是读者与文本之间以声音为媒介进行的情感、思想的交流,阅读主体通过声音激活文字符号的内涵。

叶圣陶先生在总结传统语文教学时,曾强调过朗读的作用,他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朗读,他说,“今时教古文自亦宜熟读”,“读得烂熟,不知不觉之中,就懂得了它的条理”。实际上,古代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古人说:“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在教育子侄读书时说,:“旧书不厌百回读,深思熟子自知”,指出了读的重要性。古人所说读就是朗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在克服了文字障碍后,把握朗读节奏,体会文言文的音乐美感悟文章的思想美。

那么,应该怎样正确朗读呢?我认为,就是要求学生读准,读顺,读出情来。

读准。就是要求学生把字读正确,这是最起码的要求。特别是文中出现的生僻字、通假字、古音字等,要求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明确读音,练习朗读,直到读的'顺口为止,只有这样,才能把句子读的流畅。读顺就是要求学生读的流畅,做到这一点,要求学生把握句读,注重轻重顿挫、高低起伏,使学生在体会文言文音乐美的同时,因声入情,体会文章的意境美,进而读出个人的感悟。

朗读是学生阅读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建立在现代白话文基础之上的、以普通话为标准音的阅读方式。它汲取了古代诵读艺术的营养,但不是古人读文言文的方法,也就是说,朗读文言文就是要求学生现代人读现代白话文的方法去读文言文,这样,我们解读文言文所领会到的情感、思想和古代写作者寓于其中情感、思想会出现一些偏差,因此,用古代的吟诵艺术来阅读文言文有可能会取得更佳效果。那么,什么是吟诵艺术呢?怎样运用吟诵艺术阅读文言文呢?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温馨提示:朗读可以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还可以使学生汲取精神营养,从而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由此可见,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根本途径,学习文言文必须重视朗读。

篇7:文言文阅读理解《自知之明》

文言文阅读理解《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①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②智之如目也③,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④。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⑤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白见之谓明⑥。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喻老》。 ②患:担心。③智之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④睫:眼毛。⑤庄蹻(j< ):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⑥明:眼睛亮,引申为明智。

阅读训练

1.下列句中的之与王之伐越何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之为学有难易乎 B.蜀之鄙有二僧 C.吾欲之南海 D.何陋之有

2.翻译句子。

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

译文:

3.楚庄王为什么要讨伐越国?庄子采用什么论证方式指出楚庄王的不明智?

4.请用两个四字短语概述文章论点,并仿照再写两个短语。

5.谈谈你对庄子所持论点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A.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B.结构助词的;C.动词,去、往、到;D.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2.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清自己的睫毛。

3.他认为越国政乱兵弱 比喻论证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

5.了解他人是一种智慧,而了解自己更是一种智慧。达到智是很难的,之所以难不是难在了解他人,而是难在了解自己。

译文

楚王想要攻打越国,庄子谏阻说: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王说:(越国的)内政混乱,兵力削弱。庄子说:我担心人的见识好像眼睛一样,能看清百步之外(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从被秦、晋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说明我们的)兵力是软弱的。庄蹻在国内作乱,而官吏镇压不住,这(说明我们的)内政是混乱的。(所以)大王的兵弱和政乱不亚于越国,可是还要攻打越国,这就是人的见识如同自己的眼睛一样啊!大王于是放弃了(攻打越国的想法)。所以,认识事物的困难不在于认识别人,而在于认识自己。所以说:能自己看清自己叫作明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