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ffl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少年聂耳》教学方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少年聂耳》教学方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少年聂耳》教学设计
《少年聂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回用部首查字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
2、能照样字,用每当总会造句。
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5、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知道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
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能知道聂耳成名成家与少年时代的关系。.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板书设计
少年聂耳
杰出的音乐家-----简介
在木匠师傅跟前听笛子听、学笛子(邻居家)
在木匠师傅跟前学吹笛子
在大青树下吹笛子忘情地吹笛子(龙门西山)
在雨中吹笛子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自学课文,初知内容大意,练习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听国歌、谈体会,引出人物聂耳
2、学生谈谈对聂耳的认识,老师简介聂耳。(见教参)
3、从题目看,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人)写谁?写他什么时候的事?(补充课题)
二、初读课文,谈感受
1、少年时代的聂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参考课后第三题,小组讨论各自然段段意,试着用自然段归并法试着给课文分段。
3、预习课文
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向同学们汇报自己会读、会写、已经理解的词语
2、读一读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
3、提出预习中碰到的困难,师生互相解决重点理解下列词语:谱写、恳求、诞生、降临、美妙、归帆
4、复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分段的操作步骤,交流分段。
四、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2--5自然段。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深入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读第2--5自然段。
说说课文讲了聂耳少年时代的哪几件事?
(听、学笛子,忘情吹笛子)
课文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讲的?
(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
二、深读阅读,找找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聂耳很喜欢音乐?
(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三、师生交流
1、聂耳常常跑到眼睛一眨不眨地侧耳倾听。
2、有一次,聂耳能教教我吗?
3、从此,聂耳就天天到他那里学吹笛子。
4、哥哥去聂耳却吹起了笛子。
5、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
6、引着滇池上的聂耳用湖光山色。
重点理解侧耳倾听、恳求、聂耳不爱玩吗?为什么他不去攀登龙门?
提示:第四节中1、2两句为什么用可是连接?
(聂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
为什么加似乎
(表现他如醉如痴)
聂耳站在什么位置,怀着什么感情吹笛子,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朗读训练,读出聂耳喜欢音乐的语气
小结:作者写人的写作方法
四、完成作业 本部分作业
指导、每当总爱造句
1、读例句每当(什么时候,谁)总爱(做什么)作什么内容不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口头造句,拓展思路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背诵第五自然段,并听写句子
2、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背诵第五自然段
1、按课文填空(第五自然段)
2、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3、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认为最难的一句话
4、试着背诵整一段话
二、听写句子,默写句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1、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聂耳怎样喜欢音乐?
2、读第一自然段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一句话。
(因为聂耳少年时代这么喜欢音乐,所以长大后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3、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动懂了什么?理解杰出、谱写,再次欣赏《义勇军进行曲》
4、请学生说说聂耳的其他作品
革命歌曲:《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
民族歌曲:《金蛇狂舞》、《崔湖春晓》
5、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想。
四、综合性实践活动学唱聂耳的歌曲,开个聂耳歌曲欣赏会五、完成剩余作业 。
篇2:少年聂耳教学课件
少年聂耳教学课件
《少年聂耳》记叙了我国杰出音乐家聂耳小时候酷爱音乐,专心学习音乐的故事。
教学目标
I.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调”的读音,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能给带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2.能照样子,用“每当……总……”写句子。
3.能概括第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背诵第5自然段。
4.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懂得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第4、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读懂第4、5自然段,既说明聂耳勤学苦练的一方面,又反映他要用音乐来赞美家乡的另一方面。
第1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调”的读音,理解新的词语。
2.理解第1、2自然段的内容,能用‘每当……总……”口头造句。
3.完成(作业本)第1、5题。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了解大意。
(1)从课题看:写谁?写他什么时候?从课文看,聂耳是怎样一个人?讲了他少年时候一件什么事?(默读思考,不要求具体一一回答)
(2)带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划出反映聂耳少年时候就喜欢音乐的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汇报,教师指点疑难。
字音:“调”在这儿念diào,是“腔调、曲调、小调”的“调”,不含“调解、调皮、调笑”的“tiáo”;“诞dàn”的读音不要与“延yán”混淆。
字形:“偏”与’翩”是形声字,同声同韵同调,要从形旁表示的不同意思加以区别;“诞、降、妙”书写时不要少竖少点。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
(1)聂耳是怎样一个人?从哪里看出来?讨论小结: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这可以从概括写他“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中看出来,也可从举例中“国歌”是他谱写中看出来。理解“杰出”:才能(或成就)出众;“谱写”:这里指写作乐曲;“音乐”的“乐”念yuè,不念“快乐”的“乐lè”。
(2)简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4。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开头句写什么?其他句写什么?讨论小结:开头句主要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其他句写他对笛声很迷恋。前面是概括写喜欢音乐,后面举喜欢听笛声的'例于具体写他如何喜欢音乐。
(2)结合(作业本)第6题的第(1)题,划出聂耳迷上笛
子的句子,说说他的动作与神态。理解“侧耳倾听”:侧过耳朵仔细地听,形容听得很专心、很细心。让学生表演’侧耳倾听”的神态。
(3)结合(作业本)第5题,理解“降临”的意思,会照样子用“每当……总……”说话。“降临”:临,来到、到达;来到。通过填“每当……总……”加深对聂耳迷恋笛声的认识。下文聂耳“常常”去听的“常常”是与木匠师傅“每当……总……”相对应,说明次数很多。在读懂课文原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我总想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再让学生各自说句,全班交流,点拨指正。
5.完成(作业本)第1、5题,第6题的第(1)题。
第2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给指定的多音字组词,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第3、4自然段的意思,,能说出第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完成(作业本)第2、4、6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恳求”什么意思?聂耳恳求什么?“恳求”:诚恳地请求。“教教我”指他要学吹笛子,请木匠当老师。木匠师傅为什么会发出疑问“你也喜欢吹笛子”?(他想不到聂耳年纪那么小就那么喜欢音乐)这里的“徒弟”是什么徒弟?跟“木匠师傅”的师傅相对吗?讨论小结:指学吹笛子的学生,跟教吹笛子的师傅《老师》相对,此时的“木匠师傅”变成了“教吹笛子的师傅”了。
(2》结合(作业本)第6题的第(2)题,划出写聂耳勤奋地学吹笛子的句子,说说哪些词语特别能反映他的这种勤奋精神。讨论小结:“从此”指木匠师傅答应聂耳的恳求,同意教他吹笛子这一天。“天天”学吹可同第2自然段聂耳“常常”去听笛子相比较,说明聂耳已把学吹笛子当作每天必做的事了。
2.指导学习第4自然段。
(1)聂耳爱玩吗?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他不去“攀登龙门”?讨论小结:从与哥哥一起到“西山游玩”可看出聂耳也与其他小孩子一样爱玩,很喜欢风景名胜。但他更爱音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包括游玩中的点滴时间学吹笛子。
(2)简介昆明西山及滇池风景名胜。
(3)指导朗读第2句话的转折语气,理解“却”字的转折意思。
(4)结合(作业本)第7题,口头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提示学生可用“谁——聂耳”“干什么——不游龙门,而去学吹笛子”来概括。
3.完成<作业本)第2、4、6题。
第2题,参考答案:
调tiáo(调皮) 乐lè(快乐) 觉jué(觉察) 教jiāo(教书)
调diào(小调) 乐yuè(音乐) 觉jiào(睡觉) 教jiào(教师)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理解第5自然段的内容,能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能背诵课文。
4.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懂得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
要原因。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第1、2句之间,为什么用“可是”来连接? (太阳西沉,天暗了,下雨了,本该回家了,但聂耳对音乐的沉醉,使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在什么地方。)第2句又为什么在“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前面,要加上“似乎”一诃呢?(不是真的没有觉察,而是他吹笛子吹得太专注、太投入了,根本不把这“米粒大的雨点”当回事。)哥哥为什么不叫他回去,反而替他撑伞呢?(因为哥哥从平时得知,每当弟弟吹笛子的时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非得让他“尽情吹奏”不可。)
(2)读第4句话,想想说说:聂耳是站在什么位置上吹笛子的?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吹笛子?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讨论小结:是怀着对家乡的‘湖光山色”深深的爱恋在吹笛子的。这可从“迎着、点点归帆、美妙、赞美”等词语中看出。理解“归帆”:归,返回,指返回的船只;“湖光山色”:湖山的美丽景色。
(3)结合作业本第7题,口头概括该段的主要意思。可引导学生得出:“谁——聂耳”,“干什么——不顾天暗下雨,用美妙的笛声赞美家乡的湖光山色。
2.总结课文。
(1)结合课后第1题,说说从哪些语句,哪些地方看出聂耳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可提示学生从概括写他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的语句,以及“听吹笛子”、“学吹笛子”、“不游龙门,学练笛子”、“用笛声赞美家乡”等方面的语句去概括。
(2)聂耳少年时代喜欢音乐与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有什么关系?讨论小结:正因为聂耳少年时代就喜欢音乐,能不失时机求教音乐能人,能勤学苦练,为长大以后的学习与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成为“杰出的音乐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现在在学习文化基础知识,要勤学苦练,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以后掌握更多的本领,更好地为祖国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3.指导背诵课文。
在熟读的基础上,要求分小组分自然段当堂背诵。先让各组学生自选背诵主导词,再同桌对背,最后指名背诵并评议订正。
4.完成(作业本)第3题,选做第7题。
拓展阅读:《少年聂耳》课文
聂耳是我国杰(jié)出的音乐家。他一生创(chuàng)作了许多革(gé)命歌曲,我国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他谱(pǔ)曲的。
聂耳诞(dàn)生在云南省玉溪(xī)县(xiàn),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欢音乐。他的邻(lín)居是一位木匠(jiàng)师傅(fu)。每当夜幕降(jiàng)临,这位师傅总爱坐在门口,用一支短笛(dí)吹奏(zòu)各种山歌小调(diào)。聂耳常常跑到木匠师傅跟前,坐在石阶(jiē)上,手托(tuō)着下巴,眼睛一眨(zhǎ)也不眨地侧(cè)耳倾(qīng)听。
有一次,聂耳指着短笛恳(kěn)求说:“师傅,您笛子吹得太好了,能教教我吗?”木匠师傅听了,微笑着点点头,说:“你也喜欢吹笛子?好吧,我收你做徒弟。”从此,聂耳就天天到他那里学吹笛子。
一天下午(wǔ),聂耳和哥哥到昆明西山去游玩。哥哥去攀(pān)登龙门,聂耳却独自站在一棵大青树下吹起了笛子。
傍(bàng)晚,天空忽然阴(yīn)云密布,下起了蒙蒙细雨。聂耳全神(shén)贯(guàn)注地吹着笛子,似(sì)乎一点儿也没有觉察(chá)到。悠(yōu)扬的笛声飘荡在林间小路上,许多行人被吸引了,都站在细雨中静静地听他吹笛子。哥哥从龙门下来,看见聂耳站在雨中吹笛子,连忙跑过去替他撑(chēng)着雨伞,让他尽情吹奏。迎着滇(diān)池上的点点归(guī)帆,聂耳用美妙的笛声,赞(zàn)美家乡的湖光山色。
篇3:少年聂耳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回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中的词语。
2、能照样字,用“每当…总会”造句。
3、初步学会用自然段归并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4、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能背诵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5、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知道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
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的训练。能知道聂耳成名成家与少年时代的关系。.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自学课文,初知内容大意,练习用自然段归并法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审题。
1、听国歌、谈体会,引出人物聂耳
2、学生谈谈对聂耳的认识,老师简介聂耳。(见教参)
3、从题目看,课文是什么类型的文章。(写人)写谁?写他什么时候的事?(补充课题)
二、初读课文,谈感受
1、少年时代的聂耳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2、参考课后第三题,小组讨论各自然段段意,试着用自然段归并法试着给课文分段。
3、预习课文
三、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向同学们汇报自己会读、会写、已经理解的词语
2、读一读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段落,读一读自己认为最难读的句子。
3、提出预习中碰到的困难,师生互相解决重点理解下列词语:谱写、恳求、诞生、降临、美妙、归帆
4、复习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分段的操作步骤,交流分段。
四、作业
板书设计:
杰出的音乐家-----简介
在木匠师傅跟前听笛子听、学笛子(邻居家)
在木匠师傅跟前学吹笛子
在大青树下吹笛子忘情地吹笛子(龙门西山)
在雨中吹笛子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教学2--5自然段。能划出课文中具体描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的词句,深入阅读。
教学过程
一、读第2--5自然段。
说说课文讲了聂耳少年时代的哪几件事?
(听、学笛子,忘情吹笛子)
课文是围绕哪几句话来讲的?
(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
二、深读阅读,找找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你能体会到聂耳很喜欢音乐?
(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三、师生交流
1、聂耳常常跑到……眼睛一眨不眨地侧耳倾听。
2、有一次,聂耳……能教教我吗?
3、从此,聂耳就天天到他那里学吹笛子。
4、哥哥去……聂耳却……吹起了笛子。
5、越吹越有劲……似乎一点……
6、引着滇池上的……聂耳用……湖光山色。
重点理解侧耳倾听、恳求、聂耳不爱玩吗?为什么他不去攀登龙门?
提示:第四节中1、2两句为什么用“可是连接”?
(聂耳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空间)
为什么加“似乎”
(表现他如醉如痴)
聂耳站在什么位置,怀着什么感情吹笛子,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
朗读训练,读出聂耳喜欢音乐的语气
小结:作者写人的写作方法
四、完成作业本部分作业
指导、“每当……总爱……”造句
1、读例句"每当(什么时候,谁)……总爱(做什么)作什么内容不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
2、口头造句,拓展思路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1、背诵第五自然段,并听写句子
2、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背诵第五自然段
1、按课文填空(第五自然段)
2、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
3、背诵这一自然段中你认为最难的一句话
4、试着背诵整一段话
二、听写句子,默写句子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全文
1、看板书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聂耳怎样喜欢音乐?
2、读第一自然段用因果关系的句式说一句话。
(因为聂耳少年时代这么喜欢音乐,所以长大后成为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3、读第一自然段,你读动懂了什么?理解“杰出、谱写”,再次欣赏《义勇军进行曲》
4、请学生说说聂耳的其他作品
革命歌曲:《码头工人歌》、《毕业歌》、《卖报歌》
民族歌曲:《金蛇狂舞》、《崔湖春晓》
5、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想。
四、综合性实践活动学唱聂耳的歌曲,开个聂耳歌曲欣赏会五、完成剩余作业。
[少年聂耳 教案教学设计]
篇4:《少年聂耳》课件教学设计
《少年聂耳》课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I.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调”的读音,理解22个词语的意思,能给带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5《少年聂耳》。
2.能照样子,用“每当……总……”写句子。
3.能概括第4、5自然段的主要意思,能背诵第5自然段。
4.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懂得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第4、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理解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读懂第4、5自然段,既说明聂耳勤学苦练的一方面,又反映他要用音乐来赞美家乡的另一方面。
第1教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调”的读音,理解新的词语。
2.理解第1、2自然段的.内容,能用‘每当……总……”口头造句。
3.完成(作业本)第1、5题。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了解大意。
(1)从课题看:写谁?写他什么时候?从课文看,聂耳是怎样一个人?讲了他少年时候一件什么事?(默读思考,不要求具体一一回答)
(2)带课后第1题默读课文,划出反映聂耳少年时候就喜欢音乐的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自学汇报,教师指点疑难。
字音:“调”在这儿念diào,是“腔调、曲调、小调”的“调”,不含“调解、调皮、调笑”的“tiáo”;“诞dàn”的读音不要与“延yán”混淆。
字形:“偏”与’翩”是形声字,同声同韵同调,要从形旁表示的不同意思加以区别;“诞、降、妙”书写时不要少竖少点。
(2)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3.指导学习第1自然段。
(1)聂耳是怎样一个人?从哪里看出来?讨论小结:他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这可以从概括写他“创作了许多”革命歌曲中看出来,也可从举例中“国歌”是他谱写中看出来。理解“杰出”:才能(或成就)出众;“谱写”:这里指写作乐曲;“音乐”的“乐”念yuè,不念“快乐”的“乐lè”。
(2)简介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4。指导学习第2自然段。
(1)开头句写什么?其他句写什么?讨论小结:开头句主要写“聂耳‘“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其他句写他对笛声很迷恋。前面是概括写喜欢音乐,后面举喜欢听笛声的例于具体写他如何喜欢音乐。
(2)结合(作业本)第6题的第(1)题,划出聂耳迷上笛
子的句子,说说他的动作与神态。理解“侧耳倾听”:侧过耳朵仔细地听,形容听得很专心、很细心。让学生表演’侧耳倾听”的神态。
(3)结合(作业本)第5题,理解“降临”的意思,会照样子用“每当……总……”说话,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5《少年聂耳《。“降临”:临,来到、到达;来到。通过填“每当……总……”加深对聂耳迷恋笛声的认识。下文聂耳“常常”去听的“常常”是与木匠师傅“每当……总……”相对应,说明次数很多。在读懂课文原句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我总想到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庄严的升旗仪式”。再让学生各自说句,全班交流,点拨指正。
5.完成(作业本)第1、5题,第6题的第(1)题。
第2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给指定的多音字组词,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
2.理解第3、4自然段的意思,,能说出第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3.完成(作业本)第2、4、6题。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3自然段。
(1)“恳求”什么意思?聂耳恳求什么?“恳求”:诚恳地请求。“教教我”指他要学吹笛子,请木匠当老师。木匠师傅为什么会发出疑问“你也喜欢吹笛子”?(他想不到聂耳年纪那么小就那么喜欢音乐)这里的“徒弟”是什么徒弟?跟“木匠师傅”的师傅相对吗?讨论小结:指学吹笛子的学生,跟教吹笛子的师傅《老师》相对,此时的“木匠师傅”变成了“教吹笛子的师傅”了。
(2》结合(作业本)第6题的第(2)题,划出写聂耳勤奋地学吹笛子的句子,说说哪些词语特别能反映他的这种勤奋精神。讨论小结:“从此”指木匠师傅答应聂耳的恳求,同意教他吹笛子这一天。“天天”学吹可同第2自然段聂耳“常常”去听笛子相比较,说明聂耳已把学吹笛子当作每天必做的事了。
2.指导学习第4自然段。
(1)聂耳爱玩吗?从哪儿看出来?为什么他不去“攀登龙门”?讨论小结:从与哥哥一起到“西山游玩”可看出聂耳也与其他小孩子一样爱玩,很喜欢风景名胜。但他更爱音乐,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包括游玩中的点滴时间学吹笛子。
(2)简介昆明西山及滇池风景名胜。
(3)指导朗读第2句话的转折语气,理解“却”字的转折意思。
(4)结合(作业本)第7题,口头概括本段的主要意思。提示学生可用“谁——聂耳”“干什么——不游龙门,而去学吹笛子”来概括。
3.完成<作业本)第2、4、6题。
第2题,参考答案:
调tiáo(调皮) 乐lè(快乐) 觉jué(觉察) 教jiāo(教书)
调diào(小调) 乐yuè(音乐) 觉jiào(睡觉) 教jiào(教师)
第3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理解第5自然段的内容,能概括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3.能背诵课文。
4.知道聂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音乐家”是和他“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音乐”密切相关的,懂得勤学苦练是事业有成的重
要原因。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1)第1、2句之间,为什么用“可是”来连接? (太阳西沉,天暗了,下雨了,本该回家了,但聂耳对音乐的沉醉,使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在什么地方。)第2句又为什么在“一点儿也没有觉察到”前面,要加上“似乎”一诃呢?(不是真的没有觉察,而是他吹笛子吹得太专注、太投入了,根本不把这“米粒大的雨点”当回事。)哥哥为什么不叫他回去,反而替他撑伞呢?(因为哥哥从平时得知,每当弟弟吹笛子的时候,是谁也阻止不了的,非得让他“尽情吹奏”不可。)
(2)读第4句话,想想说说:聂耳是站在什么位置上吹笛子的?怀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在吹笛子?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讨论小结:是怀着对家乡的‘湖光山色”深深的爱恋在吹笛子的。这可从“迎着、点点归帆、美妙、赞美”等词语中看出。理解“归帆”:归,返回,指返回的船只;“湖光山色”:湖山的美丽景色。
篇5:《顶碗少年》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疚、胛、颓”3个会认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按文章不同内容分段并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这是作者赵丽宏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件事。一个表演杂技的顶碗少年那一夜的表演,为什么会使他常常想起?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顶碗少年》这篇课文,就会找到答案。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根据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
2.检查词语理解情况
优雅惊羡颓丧迷惘座无虚席不知所措
(结合上下文或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想一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分了几部分进行描写的?
第一部分:(1—5)写顶碗少年不怕两次失败,第三次终于稳住了头顶的那一叠瓷碗,赢得了所有观众的热烈掌声。
第二部分:(6—7)写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2)自由读第一部分
思考:顶碗少年失败了几次,失败后他是这样做的?最后怎样了?(小组讨论学习)
(3)集体学习
画出顶碗少年两次失败后的情景,又是谁给了他成功的信心?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少年的心理变化
篇6:《顶碗少年》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对顶碗少年的动作、神态的描写,了解少年是怎样从失败到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耐人寻味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内容,课文可以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学习第一部分
1.顶碗少年是怎样不怕失败最终获得成功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默读,并批画,找出顶碗少年三次顶碗的动作,少年的神态变化以及场内观众情绪的变化的语句,加以体会。
2.结合观众们的表现,你能想像他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意思。)
3.这时一位老者上台向少年说了些什么,使少年重新镇定下来,老者可能对他说了些什么呢?顶碗少年听了之后又是怎么想的?然后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
出示ppt:
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摸着少年的肩胛,轻轻要喊了一下,嘴里低声说_____________。少年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于是他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4.交流讨论,思考。
5.第三次表演开始了,如果你是场下观众,你的心情是怎样的?会怎么想?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多年以后,“我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我想,他现在一定早已是一位成熟的杂技艺术家了。”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一是:“我”认为他是一个强者,他在人生和艺术之路上不会颓丧、退却;二是:“当我迷惘、消沉,觉得前途渺茫的时候,那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打碎的声音变会突然在我尔畔响起”是少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勇于拼搏的精神常常激励“我”前进。)
2.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在读了全文后,你对这课文的最后一句有怎样理解,能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吗?
出示ppt:
是的,人的一生是搏斗的一生。只有敢于搏斗的人,才可能取得成功。在山穷水尽的绝境里,再搏一下,也许就能看到柳暗花明;在冰天雪地的严寒中,再搏一下,一定会迎来温暖的春天——这就是那位顶碗少年给我的启迪。
四、学习写法
1.读完这篇文章后,能够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有什么?
2.“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画下来。(4次)
3.有没有让你有重复的感觉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反复”的写法,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都有不同的含义)
4.你还能在课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子吗?
五、布置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篇7:少年闰土课文教学方案
少年闰土课文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写人物必须抓住人物的特点,使人物形象真实、生动。
2、锻炼学生在争辩中进行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
3、进行发散训练,激发学生再次创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在广阔的农村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鲁迅先生笔下所写的《故乡》去看看吧,听听少年闰土给我们讲了哪些趣事?
二、自读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全文,想想少年闰土给鲁迅讲了几件趣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为什么?
2、交流感悟:
重点研读: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⑴有感情地朗读。
⑵作者为什么三十年后还清楚地记得这件事?
⑶你也能向鲁迅先生一样,清楚地把这件事记下来吗?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文,然后完成填空:的少年闰土。
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填,也可自己想,可以填一点,当然更欢迎填几点。
4、交流感悟:先完成填空,然后找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或段落说明理由,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重点研读: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⑴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
⑵结合课前同学们在课外书或网上查找的资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展开辩论
1、论题:
你认为闰土的知识多,还是鲁迅的知识多?
2、先在组内讨论,准备充分理由,可在课文中找,也可用课外查找的资料来说明。
3、分正、反两方辩论。
四、发散训练
让学生任选一题,加深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印象:
1、说:
你能像闰土一样,绘声绘色给我们讲一讲捡贝壳和看跳鱼儿(课文中略写)这两件有趣的事吗?
2、画:
请你根据鲁迅先生对闰土外貌的描写,给他画一张素描画。
3、写:
闰土回家了,鲁迅非常想念他,闰土也很挂念鲁迅,请你代他们中一位给对方写一封信,表达思念之情。
4、读:
推荐大家课外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了解成年以后的闰土。
篇8:顶碗少年的教学方案
顶碗少年的教学方案
篇一:《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偶然遇到一些人和一些事,从这些偶遇的人和事中,有心人也能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今天,就让我们去看一场杂技表演,去认识一位顶碗少年。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
2.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一场杂技表演中,一位少年表演顶碗时,头顶上的碗两次失误掉了下来,少年不气馁,第三次顶碗终于获得了成功。)
三、品读课文,明白道理
1.猜问激趣:老师在备课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可是始终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你们想知道老师思考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吗?请同学们猜一猜。
2.教师根据学生猜问题的情况,提出自己一直思考的问题:顶碗少年的表演精彩吗?他表演成功了吗?
3.教师引导学生分成两方:一方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一方则认为则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很成功。
4.分组学习:同组内观点不一致的同学先进行辩论,同组内观点一致的同学互相交流,归纳总结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参与学生讨论,给予指导。
5.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展开辩论,教师及时推波助澜,激化矛盾,引领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深入思考。
(1)具体观点归纳如下: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很精彩,很成功的:
①精彩之一――第一次顶碗时:“在轻松优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不掉下来。”“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②精彩之二――第二次顶碗时:“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
③精彩之三――第三次顶碗时:”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
④成功――尽管顶碗少年前两次的表演失败了,可是他没有被失败吓倒,第三次表演获得了成功。从“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可以感受到,观众也认为少年的表演是精彩的,成功的。
认为顶碗少年的表演不够精彩,不成功的:
①少年前两次的顶碗表演时,由于没有把握好平衡,头顶上的碗两次掉下来摔碎了――“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叠碗突然从头上掉了下来!”;“那一叠碗却仿佛故意捣乱,突然跳起摇摆舞来。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碗,又掉了下来。”
②从观众的反应看出――“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观众对少年表演中出现的两次失误不满意。真正精彩、成功的表演,应该是一次就成功,而不应该是第三次。
③从少年表演失误后的表现看出来――第一次:“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第二次:“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自主读书,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管是赞成哪方观点,陈述时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理”,即自己的观点,“据”,即从课文中寻找相关句子证实自己的观点。
(3)教师要在学生充分交流、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
①从表演的过程来看,顶碗少年的表演出现了两次失误,没有一次成功,的确并不精彩;
②从顶碗少年在表演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怕失败,面对两次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来看,他的表演是十分精彩、成功的。正是有这样的拼搏精神,他的第三次表演才取得了成功。
③如果,顶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就获得了成功,观众欣赏到的就只是一次“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已。正因为顶碗少年的表演是在出现了两次失误后的第三次成功的,观众才不仅看到了精彩、成功的杂技表演,而且从这位顶碗少年的身上感受到了那种不怕失败、勇于拼搏的精神。这种精神远比看到一场没有失误的杂技表演更有意义。每一位观看过表演的观众,都可能“常常会想起这位顶碗少年,想起他那一夜的演出”,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启示,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面对困难和失败,只有坚持下去,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四、拓展延伸,想象说话(请学生任选一、两个话题展开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1.“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学生找到这句后,教师要及时引导体会为什么一次杂技表演成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少年在与谁搏斗?这场搏斗何以惊心动魄?
2.如果顶碗少年的第三次表演仍然没有成功,你觉得他该怎么办?是放弃了,不再表演,还是继续表演第四次?如果你就是顶碗少年,你会怎么做?
3.表演结束后,如果你是一位记者,你会怎样采访这位顶碗少年?向他提些什么问题呢?
4.你的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和失败,你是怎么做的?学习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失误——努力失误——努力 再次努力——成功
篇9:少年闰土的教学方案
关于少年闰土的教学方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对闰土喜爱的感情
1.(多媒体出示图片)教师描述画面后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师:一提起少年闰土,在老师的脑海中就浮现中这样一幅神秘的画面(出示多媒体图片):在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三十年过去了,在文中我的记忆里面闰土的印象还是这么深刻,相信你们也会和老师一样。打开书我们边读边标记,看看作者都写了哪些事情,边读边说说你们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我们共同来学习少年闰土。
板书:少年闰土
2.快速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师:讲了几件事?
生:讲捕鸟,拾贝壳,管西瓜的事。
师:什么是管西瓜?说准确一些。
生:就是看西瓜。
师:为什么要看西瓜?
生:因为瓜地里有刺猬,有獾猪。
师:讲了三件事,还有没有补充。还有什么事,你说说?
生:还跟作者捉了跳鱼儿?
师:海边的时候,还可以去看跳鱼儿。闰土讲了四件事,读完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有趣。比如说捉鸟,以为把鸟打过去就可以捉,他捉鸟的时候是扫出一块空地来,给鸟来吃秕谷,远远地将竹筐一拉就可以捉到了;拾贝壳也很好玩,虽然只是讲怎样拾,但贝壳有红的,绿的,非常有趣。
师:谁再来说说?
生:我对第四件事跳鱼儿非常感兴趣。在沙滩退潮时,有些地方会留下小动物,但我从没见过什么是跳鱼儿?
师:还有谁想说说。老师看出来了,大家对闰土的四件事都很感兴趣。这样吧,每个小组选择你感兴趣的一件事来讨论。谁来选择捕鸟?这组。谁来拾贝壳?你们组,老师在笔记本里还准备了许多贝壳的资料,一会你们可以来查一查。好,你们组第三组选择跳鱼儿,这件事需要咱们想象力丰富才行,你们行不行?
生:行。
师:有没有对其他小组感兴趣,可以迅速调整座位。
无人应答。
师:看来大家都对自己小组选择内容感兴趣,老师还给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方法,谁来给大家读读。
多媒体出示:
选择合适的方法学习喜欢的段落。再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感受。
二、读一读谈谈感受,把这件事讲给大家听,
三、读一读,查找有关资料,把查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
四、读一读,根据画面想象画一画,把你的想象讲给同学听。
五、读一读,交流感受或想法,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师:好,各小组先读课文,再读的基础上再互相交流感受。
小组交流,师各组指导。
师:接下来汇报各组学习成果,这组已经做好了。这组还没做好,咱们稍稍等他们一会儿,请稍稍快点。好,请坐好。请组长组织好本小组,准备好。先从捕鸟说起。
生: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通过实验了解怎样捕鸟。
师:这组不错,不但自己动脑还能想出实验的方法来学习捕鸟。请到前面来,跟大家介绍一下。
生:首先,在雪地找出一块空地,然后找竹匾和小木棍,在木棍上绑条线,撒个秕谷,鸟来吃的时候就拉绳子。
师:拉开绳子就怎么样?
生:就捉住了。
师:拉绳子的同学离多远?
生:大约在十米之外可以拉,怕被鸟发现。
师:通过实验的方法讲捕鸟好不好。
生:好。
师:闰土讲捕鸟时会是什么样的神情?
生:他会很自豪,因为闰土生在乡村,城里人不知道,他会说我告诉你……
师:你体会得很好,能不能读给我们听。边听边看,老师给你们播放画面。
生读:我们沙地上……
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
师:读得多神气,尤其是鸟撞到竹匾里,这么容易就捕到那么鸟,让我们像他那样读一读。
师生同读:我们沙地上……
师:听了他的讲述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他说,说什么了,我们接着读读。
生读。
师:闰土的生活多有趣,老师在电脑里面也准备了资料,通过电脑展示给大家。谁来介绍一下?
生:通过查电脑资料知道了贝壳的颜色多种多样,红,黄,蓝,金,等
师:贝壳这么多颜色,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一下。
生:五颜六色。
生:五彩缤纷。
师:谁来再介绍一下?
生:贝壳的形状也是千奇百怪。
师:形状也是千奇百怪的。还有什么?
生:样子很多,有的像……有的像……我给大家介绍一种贝壳——观音手鬼见怕。这种贝壳已经被人们认识的就有二百五十多种,看,这就是其中一种。
师:贝壳还有什么作用?
生:可以做手镯,可以做小食品,让人爱不释手。
师:这组同学多了不起,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还可以四人合作学习。通过他们的介绍,让我们知道在海边的生活丰富多彩,白天捡贝壳,晚上看瓜,刺猹,一起说说,
生:看瓜,刺猹。我们从课文中找出这样一些句子,知道他晚上要到地里看西瓜。
师:你们用什么方法来学习。
生: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很好,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四人分角色读。
晚上……
师:这小组分角色读,合作学习,也值得我们学习,谁来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XX读到西瓜地停了一下,好像把我们带入了闰土看瓜的地方。
师:仿佛把我们带到月下刺猹的情境中了,我们也一起来读读这一段,自己练习读一读,看能不能超过他们。刚才的那一组也要好好的读,看看有没有新的感受,把你的阅读感受读出来,看看能不能读得更好。谁愿意读,请你来读。
生读。
月亮地下……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我感觉刺下去很滑,非常的'灵活,敏锐,如果你慢慢地走过去,就不会被发现。
师:这个捏还体会得差一点,还能换成什么词?
生:握。
生:拿。
师:还有吗?
生:抓。
师:抓也行。
生:我想换成拎。
师:有这么多词语,可不可以换?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动作要小一点,捏的动作很小,很轻。动作大一点了,猹就跑了。就要轻轻走过去,就不会跑。
师:好,用捏我们可以体会闰土蹑手蹑脚的样子。谁还有不同的感受来读一读。
生读。
师:读得好不好。
生:好。
师:读得真不错。为什么要这么读?
生:因为猹很灵利,要轻手轻脚走过去牵,才不会被发现。
师:他反应是那么的敏捷,都是文中的我所不知道的,他还不知道海潮退的时候还有许多跳鱼呢?来,你们组来展示一下跳鱼儿这一段。
多媒体展示学生画的跳鱼儿。(一张一张展示学生作品)
一张
生:这是我们根据想象画出来的。
师:多可爱的跳鱼啊!
二张
师:画了这么多跳鱼,这个跳鱼怎么感觉像小白兔啊。
生乐。
三张:
师:跳得动作这么可爱。
四张
师:这是小鱼还是小鸡?
五张
师:这是谁画的,你来讲讲。
生:因为书上说跳鱼长两只青蛙似的脚,我就画了青蛙似的脚。
师:同学们,闰土有着无空无尽的希奇事令我们难忘,更令文中的我难以忘怀,让我们一齐朗读这一段,做为这一课的结束吧。
师生共同读。
师:老师相信这幅画一定会留在我们的脑海里,把一段背下来,还有一些难以理解深刻的语句我们回去读一读,下节课再讨论。
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