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萌瑶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漫谈文化侵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漫谈文化侵略,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漫谈昆仑文化
漫谈昆仑文化
昆仑文化,就是以昆仑山为主脉的地域文化,是对广大青海人民几千年卓越创造的肯定,是对神秘高原自然、人文、审美经验的'积累,是对生息繁衍和社会进步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汇,对昆仑文化的认识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作 者:王伟章 作者单位:青海省文化厅,青海,西宁,810000 刊 名: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2(2) 分类号:B932 关键词:昆仑 文化 研究篇2:漫谈清明文化作文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并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清明节古时也叫三月节,已有多年历史。
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我国古代将清明分为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鹌;三候虹始见。”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白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可以见到彩虹了。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言。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跟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跟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跟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跟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篇3:优秀文化心理漫谈
优秀文化心理漫谈
跑了几个地方,我不由得思考起优秀文化心理这个深奥的问题来了。也许我这是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硬往一处拉扯,也许这两件之间有某种关系而没有找出恰当的概念来描述它们,反正它们之间是可以一谈的。
我发这样的议论是基于我近来四处游走后的一些感慨。
山西有许多古代民宅文化,由于保存完好,现在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比如乔家大院。其实,去山西你就会说,不仅是乔家大院,还有许多张家小院、王家中院、李家深院,它们都是外地人很想看的地方。猎奇么?不是。人们想通过这些去感受一下古代民宅文化,也许是想通过这些来追思自己祖先的`生存方式、风俗文化。但这要得益于山西地方人们对文化的特殊感情,才使得这些古代的民宅建筑保留了下来。这种对祖先文化的仰慕与护爱,是当地老百姓的一种十分优秀的文化心理。
江南也有不少类似山西的古代民宅遗迹,如微派民宅建筑、苏州园林以及乌镇、周庄等遍布江南的古宅遗迹、名人古居等。北方人,尤其是西北落后地区的人,比如陕西人,没有人不向往沿海发达地区,没有人不想到华东五市去旅游观光、生活工作,乃至定居繁衍。可是,当你回头看看陕西这块地方的古迹遗留的时候,你就不能不感叹唏嘘了。陕西在中国历史上号称有十一个大的皇帝建都,名人高官、深宅大院数不胜数,可是遗留下来的有多少呢?除了深埋地下无法毁坏的外,地面有多少可供后人观看的呢?
在我看来,对于文化遗产,优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点是没法保存、继承,低劣民族文化心理是嫉妒、Щ怠U馄涫凳且恢置褡逦幕虚无主义的心理表现。
说到这儿吧。
篇4:端午节漫谈美食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中华民族传统的端午节即将来临。每逢此日,我国民间除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之外,还有吃粽子、挂蒲艾、系香包、赛龙舟等民俗活动。而在此时,各种应节吃食也颇为丰富多样。在笔者70余载的经历中,石景山当地别具特色的节令传统小吃就有小枣粽子、豌豆黄、驴打滚、小枣切糕、糖耳朵等。糕点铺还专门生产一种带有五毒图案的点心,俗称“五毒饼”。而此时京郊盛产的五月鲜大桃,樱桃,桑葚等果品也陆续成熟了,人们可一品其甜美风味。
端午节吃粽子之习对于京西百姓来说必不可少,且历史悠久。在从前人们的经济条件较差时,端午节所吃的粽子大都是自己包。百姓们为了能在端午节享用上这种应节的美食,就得提前准备好竹子叶、江米和小枣等原料,免得到时候买不到。而包粽子是件很麻烦的事,要经过好几道工续。有些讲礼俗又好交际的人家,每年端午节的粽子总要多包一些,以便赠予亲朋好友。包粽子要在端午节头天先把干竹叶泡在水盆里,这样竹叶既柔软又不易断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大都是晚饭后动手把江米和小枣洗净分别捞在小盆里。尔后,家人们便围拢在一起包粽子。年纪小的一开始包不好,长辈会很耐心地教他们怎么样将竹叶窝成斗状,舀入米和枣后得包成三角锥形还要用马莲草捆牢。等所有的粽子都包好后,便把粽子放入大锅内进行蒸煮。约摸一个多钟头快熟的时侯,那股清香味便从锅沿冒了出来,真是令孩童们垂涎欲滴,恨不得能立马就吃上一口。
早年间的农历五月,石景山地区就有小贩出售一种叫“豌豆黄”的节令小吃。这种小吃质地细腻柔软又颇具独特风味,是儿童及老人都很喜爱的应时佳肴。豌豆黄又分为宫廷御膳及民间大众享用的两种,其制作工序和所用原料有很大区别。商贩们为了平民大众能接受,以很低的价钱即可出售。当时,市面上卖的豌豆黄做法比较粗糙,原料用的是一般的豌豆和砂糖等配料。虽然也是用传统方法先将豆煮熟再捣烂来制做,但因其所用的佐料等比较简单,质量和口感均远不如宫廷制作的豌豆黄之风味。还有一些小贩所卖的豌豆黄是用磨好的豌豆面为原料,其制作方法是将豌豆面加入适量的水及白糖和成较稀的面糊状,然后放在笼屉内蒸熟,待冷却后上市出售,虽说也叫做豌豆黄,却缺少了豌豆那鲜美之味。相对而言,正宗的豌豆黄吃起来感觉非常利口、味道甜美独特并保持有豌豆原味,色泽也漂亮美观。在京城繁多的传统小吃中,因豌豆黄具有柔软爽口,老少皆宜的特点,真可算得上是春未夏初之季人人爱吃的美食。从前,京城常有推车小贩沿街叫卖,小贩根据市民买多少用长条刀切成块出售。记得小时候,凡遇见卖此吃食者,我总要央求奶奶给我买一块解解馋。虽然时过境迁、岁月飞逝,但每当想起童年那豌豆黄的香甜爽口滋味都令我难忘与怀念。
据说,当年连非常挑剔吃食的慈禧太后都特别喜欢吃豌豆黄。相传有一次慈禧在北海静心斋休闲,忽听街上传来卖豌豆黄的吆喝声,便令人将小贩叫进园来。那小贩也很机灵,供手托着豌豆黄敬请老佛爷赏光。慈禧品尝后竟赞不绝口,便把此人留在宫中专为她做豌豆黄,致使此食成了宫廷御品。而宫廷御用的豌豆黄是根据民间小枣豌豆黄改进而成的食品,其用料不但须精选上好的白豌豆并剔除杂质瘪豆,所配的附料也是极精细与多样。制做工序是先将精选的豌豆在清水中浸泡,然后上锅焖烂。再经过箩沉淀等细处理后加以适量白糖、桂花精等佐料将其捣烂。再将豆泥舀入砂锅内使其定形,用温火腾去一定水分,经冷却倒出切成块,老少皆宜,真可算得上是春未夏初之季人人爱吃的美食。从前,京城常有推车小贩沿街叫卖,撒些金糕或青红丝,装入精美礼盒。此法做成的豌豆黄红黄相衬,色味俱佳、口感细腻易化。另据医学界论证,豌豆黄具有利小便、生津止渴、中和下气、解毒去暑热等功效,乃是降脂减肥之佳品。 只可惜,如今那种老北京正宗的豌豆黄在市面上已不多见。
五月初也是吃驴打滚的最佳时选。驴打滚是京西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小吃,因这种吃食是用江米面做主要原料,表面滚满黄豆面,故得此称。制做驴打滚须选上好的江米面加入适量温水和成面团,再将其擀成大薄片。在大面片上均匀铺上一层白糖制成的豆沙酱,然后将加好作料的大面片卷成长卷,再分别把面卷放在撒有黄豆面的案子上来回滚。因江米面极有粘性,其外表就成了一层金黄色茸毛状。再将长卷切成段,每段约3寸多长放入笼屉内蒸熟即可食用。驴打滚蒸熟后要等凉了后才能吃,这种粘食刚出锅就吃会烫坏嘴,千万不要急用。雪白的江米面驴打滚每层中夹有紫红色馅料,外表金黄色泽很美,吃到嘴里口感十分柔软香甜,其味道既有江米味又有黄豆面味,所以倍受人们喜欢和垂涎。从前,在石景山地区常可见到一些推车的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出售。
在五月夏初之际,也是当地百姓爱吃小枣切糕的时候。因此时节不冷不热、气候适中,而用江米为主料、配以小枣为辅料所蒸制的切糕,需晾凉才能食用,其有保护人体阳气之作用。蒸熟后那3寸厚雪白的江米粘团中夹杂着一层层小枣的切糕,其红白相间的色泽就叫人眼馋。而切一块吃到嘴里口感绵软味道香甜,这种老幼皆宜的美食令人其乐盈然。
初夏时节,糖耳朵(也叫蜜麻花)乃是京西孩童最喜欢吃的一种美食。其是用花生油和白面稍加少许白糖,将和好的面团搋匀,擀成片状长条,然后两片重叠拧成耳朵形下锅炸。炸到金黄色捞出,放入另一熬好胎糖的锅中滚上糖稀,捡出晾凉即成。此小吃外焦里嫩、其口感绵软风味似蜜甜。
说起石景山地区的应节美食文化,其历史底蕴颇为深厚。如今,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各种中外饮食异常丰富。在端午节小长假之际,仍有不少颇具地方特色的应节美食供人们休闲和享受。
李永俊
[端午节漫谈美食文化]
篇5:漫谈国学礼仪文化
漫谈国学礼仪文化
“东方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宗教文化,西方人的灵魂由上帝来管,而中国人的灵魂要靠自己来管,靠道德来管。”彭林认为,道德之所以能融入人的身体,就是因为它可以转换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体系,于是就成为了“礼仪”。“一个人每天都按照‘礼’的要求去生活,每天都在实践‘礼’,那么道德也慢慢地就在他身上内化、升华,最后他靠自己的修为,成为一个有君子风范的人。”彭林介绍,归结起来,“礼”在中国文化中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文化里,“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是符合道德理性的规范。
“礼”是根据道德理性制定的东西,而一个人有道德、有爱心,是可以通过‘礼’体现出来的。荀子说“国无礼则不正”,‘礼’也是可以用来正国的。圣贤是怎么说话的?圣贤是怎么与人相处的?圣贤又是怎么生活的?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编成了一套规矩,使人们都期望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礼’的意义。”彭林说,西方人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看你有多少钱,中国人是按照道德、德行,最高的是圣贤。“成圣成贤要修身。怎么修身呢?要靠礼。没有礼义就没有道德。‘礼’者,所以正身也。这个‘礼’不是讲人心纯粹外在的东西,而是要修身践言,做善事。”
彭林介绍,“礼”体现出了浓厚的人文精神。首先,“礼”就是博爱大众,《礼记》里讲孔子的理想是世界大同,而世界上最早提出“博爱”这个词是在《孝经》里。“《弟子规》也说‘凡是人,皆须爱’,《孟子》还说‘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中国的读书人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生当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国学是什么
一是以“国学”总括一国固有的文化。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故’。”这个“国学”的涵盖面最为广泛。
二是用“国学”之称一国固有之学术。这种观点以钱穆为代表,他说他所谓的“国学”指的是“两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学者多喜欢在这层含义上使用“国学”这个概念。这个涵盖面就收窄了不少。
三是用“国学”来指称一国固有学术当中的思想,比如马一浮和熊十力就指出“国学”当指“六艺之学”。马一浮说,“今楷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所谓“六艺之学”指的是“六经之学”,亦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事实上,今天很多家长要求孩子学一点国学,常常指的也是学一点“六艺之学”。这其实没有什么错误,因为这几部经典确实是中国固有民族文化的“自性之源”。
说到“自性之源”,那么就不妨再说说中国人的主体性。美国学者亨廷顿在说到东方文明时,以儒教文明圈指称。换言之,儒教文明是我们的民族主体性,这应该是大体不错的。虽然这个概括不算十分精准,比如,儒释道三家也是我们的主体性文明所属。但是,说是儒教文明也大致不差。我们现在回过头来温习“国学”,重温“四书五经”,实则是重新回顾、反思我们民族主体性最早的根源,借此反省主体性变迁的来龙去脉。
而学习“国学”还有一个方法论上的长处,那就是综合性。不难发现,“国学”之下,文史哲悉数收纳,没有现代学术体制下的文史哲之分门别类,它是亦文亦史亦哲,单只有一个方面的知识准备都不足以把“国学”学好,要学好“国学”就必须多管齐下,兼收并蓄,成为通才。如果深入进去,“国学”又岂止是一门学问,它实在包含着我们很多的安身立命之本。
正因为此,很多家长早就觉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去学一点“国学”,具体来说,就是“四书五经”,回到我们古老文明的精神家园,去体悟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主体性到底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传统文化的熏染,这实在是非常有远见的。
当然,“国学”跟我们现在的主流知识话语大相径庭,甚至很多地方从功能性的角度来说似乎“落后”于时代。但如果从人文价值的角度去考察,则“国学”的意义不可替代:作为中国人,我们很难用别国的文化或者文明来建构我们的主体性。六艺之学或者儒释道之学,虽然经过了断裂,但其精神内涵,早就如盐融之于水,深入到我们的血脉和骨髓当中去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固有、古老、传统等等,都不是贬义词,它正彰显着“国学”超越时代的属性。
篇6:漫谈数字与文化
漫谈数字与文化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每个人都要用到数字,有的人喜欢单数,有的人喜欢双数,因喜爱不同,一个小小的数字会影响到一个人的.心情.中国人是这样,世界各地其他民族也同样如此.中国人喜爱和忌讳的数字和日期外国人并不在乎,而外国人偏爱和犯忌的数字和日期,中国人可能恰恰相反,这是因为传统与习俗的差异而造成的.
作 者:赵军 Zhao Jun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应用技术学部,100083 刊 名: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CITY UNIVERSITY 年,卷(期): “”(2) 分类号:G04 关键词:数字 习俗 奇数 偶数 模糊语义篇7: 漫谈课桌文化作文
据报道,前一段时间,“超级女声”年度总冠军李宇春走进北大校园,仅唱了一首歌,便引起北大学子一片狂热尖叫,造成场面混乱,以至原先计划好的一些节目不得不临时取消。此事在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议,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问题的深刻思考。有人认为,北大校园是中华民族的一块文化圣地,“超级女声”走进北大,体现的是流行文化对传统文化以及经典文化的巨大冲击,甚至是对经典文化的亵渎。那么,既然流行文化在当今社会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我也在此淡淡谈校园里流行的课桌文化。
课桌文化,从一定角度也和“超级女声”的流行歌曲一样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那么,“课桌文化”的源头是什么呢?大家一定还记得鲁迅的作品――《三味书屋》吧。鲁迅为了告诫自己今后上学不再迟到,就在书桌上刻了个“早”字,还贴了“君子自重”的字条。从此,课桌文化就诞生了。但是,在旧社会,敢在书桌上刻字的人微乎其微。可是社会发展到今天,课桌文化却流行得很。课桌文化如今在学校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个“战士”倒下了,还有千千万万的“战士”冲上来!当你到教室或阅览室里去参观,你会惊奇地发现,现在课桌文化演变之快,文化“内涵”之丰富,令人难以想像。你看,那课桌上的留言,语气有的高昂,有的低沉;那留言所表达的情感,或庄严、或轻浮,或含蓄、或直白……但是,这些文字大多是学生为了发泄对学习的不满,或一时情绪激动时潇洒刻画而成的。他们恐怕忘了学生守则里明文规定,要爱护公共财产,爱护课桌椅。
言为心声,当然,课桌文化中也有一部分反映了同学们的“心曲”。仔细品味,课桌的情感,喜怒哀乐无所不有。从他们刻画的内容上看,同学们的文化素质的确很低!我不禁想起前不久我在网上看的一则报道:在安徽省对全省范围内中学生思想现状的调查,其结果令人堪忧。当问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否有道理”时,1835名中学生有760名认为有道理……“考试时你是否作弊?”近500人坦言“想作弊不敢作”,17%人表示“别人作弊我也作”。这则报导和课桌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一样的,同学们的文化素养真有待提高。要是从此以往,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该怎么办呢?要知道,国家要富强,教育要先行。只有提高同学们的素质,才能为国家人才成长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的学校和家长们,是否对同学进行思想教育,让课桌文化趁早消失呢?
首先,要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看事物要从现象去看本质。同学们在书桌上发泄的是个人感情,实际上是损坏公共财物。那些无聊的字画完全玷污了整洁的桌面。孔子说得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当你情绪不好时,就要对课桌进行摧残施压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当你把内心世界在课桌上真实地“描绘”出来时,它既不会失传,还能够让他人实实在在地去“观赏”一番,去了解你真实的内心世界。说不定,你这样的刻画还能够“流传千古”,让一代代的学生“观摩鉴赏”。但是,你的.这种想法是幼稚无知的。你不但伤害了课桌,还将影响不少学弟学妹!难道这不引起你的深思吗?同学们,请你放下你手中的尖刀,别再让课桌文化继续蔓延吧!
也许有人会说,课桌文化的一些文字包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那某句“格言警句”曾激励过或正激励着一个个失意的学子,那某个标志曾成为监督你或他人的良师益友。但是你是否明白,要立志的话,你为何不把“早”字写在日记本里,或深深在刻在心上呢?这样你既可以不用小刀,还能让课桌经久耐用!岂不是两全齐美吧!
再说,我曾见过在桌上刻“早”字的同学,他天天迟到无不例外,看到自己刻的“早”字一点不脸红;我也看过在桌上刻“君子自重”的同学,他是日日捣蛋却丝毫不懂反省,天天我行我素;我还发现有人在桌上刻“勤奋、刻苦”,可是每次那“瞌睡交响曲”就是从他那“勤奋、刻苦”的书桌里传出来的。另外,有些同学刻了“早”字,把“早”字当成了自己的座右铭,的确像鲁迅先生那样勤奋好学了,虽然他在书桌上留下了自己的心声,却丢掉了他做人最基本的良知,不遵守学校制度。他的行为也和所有喜欢课桌文化的人一样,就是在破坏学校的公共财产,给国家造成了不必要的财产损失。
同学们,请大家行动起来吧,让“课桌文化”在校园里消失吧!请大家从我做起,讲究卫生,爱护课桌椅,让“课桌文化”趁早走下课桌吧!
篇8:“不曾侵略”
“一个日本人,穿着西服,打着领结,装模做样地站在演讲台前,对着话筒大喊:没有侵略,不曾屠杀,从未战败,并无慰安……等话;而漫画的背景则是一个日本军官,手拿屠刀,带着奸诈与贪婪的笑,站在千万个头颅上……”
这幅漫画明显地指出以小泉纯一郎为首的一部分日本人,不顾中国人的不满,肆意改写历史,坚持自己“没有侵略中国,更没杀过中国人”的、荒诞无稽的歪理邪说。
我看过这幅漫画后,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怒火在燃烧,对这些不承认事实的日本人的态度感到极度痛恨。他们这样说,实在太不负责任了!“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七三一细菌实验”……这些都是谁所为?!还有那灭绝人性、令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南京大屠杀”,使我们中国30万人的生命就这样无辜地葬送了……
面对这些血债,某些日本人不但不悔改,不承认事实,还胡乱篡改教科书!他们想干什么?想让日本那同样无辜的下一代们,继续为他们的祖先所做的蠢事而背负上悲惨命运的包袱吗?就算他们真的用篡改教科书的方法,让自己国家的孩子相信他们的鬼话,那么,中国政府能同意么?中国人民能同意么?全世界人民能同意么?难道,回避可以抹去过去的血迹吗?
去年,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去参拜供奉有二战时期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使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东南亚各国人民的抵日情绪不断升级。
不但如此,日本还将自己国家生产的各类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中国境内,更让我觉得羞耻的是,他们的产品,在中国居然还很有市场!有些人还美其名曰,他们买日货,是因为日本的产品价钱便宜而且质量很好。可是你们难道不觉得,为什么国产市场总是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你们不支持国产产品,购买日货,让国产开发商,没有了创新的信心,自然国产产品就不会进步,让日本人钻了空子。所以,我呼吁大家携起手来抵制日货,让中国产品也大量地走向国际市场!
希望我所说的这些历史与现实,能够唤起我们爱国的心,现在努力学习,将来要靠我们来壮大祖国,不要让历史重演,不要让不好的现状继续,让日本所谓的“不曾侵略”的说法彻底倒下去!同学们,一起努力吧!
篇9:漫谈文化差异及文化的作用
漫谈文化差异及文化的作用
先进的文化是没有国界的.数千年来,世界各国人民相互间学习和汲取先进的文化,发展自己,推动了本国的进步.本文从文化的差异和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差异的角度,分析文化的作用,文化对人们和社会的影响.特别是从心理和语言角度分析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正确认识和尊重国家和民族间的差异有一定的帮助并对近几年来影响和支配着美国人的`思想和思维的一些重大文化内涵做了概要式的提示.
作 者:胡全军 Hu Quanjun 作者单位: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361008 刊 名: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MEN EDUCATIONAL COLLEGE 年,卷(期): 8(2) 分类号:G04 关键词:文化差异 作用 影响 心理分析 语言分析 文化不适篇10:漫谈清明文化优秀作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诗句承载了中华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曾几何时,这句诗让人肝肠寸断,如今,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淡忘这一节日——清明节。
以前的清明节,去祭奠祖先的人络泽不绝,各家都会为此准备很多东西去祭奠亲人。一路上,踏青祭祖之人如车水马龙,随处可听见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天空中撒着纸钱,给人一种哀伤的感觉。带去的东西很多,如红烛、纸钱、鞭炮、香烛、水果,应有尽有。走在这条小路上,放眼望去金黄的纸钱铺在坟墓上,好似一个为逝去的亲人送上了一座金光闪闪的宝殿,旁边的火时明亮是微弱,但是上坟的人会细心的照料,会用心去完成祭奠,遥寄他们对远去亲人的哀思。
可现在的清明节,已经大不如前了。今年4月5日,我随家人去拜祖先,远望去,上坟的人屈指可数,杂草丛生中那一座座孤寂的坟,可不就成了一座座孤坟了吗?
人们在这法定的清明节,他们都上哪里去了呢?他们太忙?还是忘记了呢?为什么是这样呢?苏东坡在悼念亡妻之时曾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他们呢?似乎全忘了吧!回家一看电视,才知道,那些风景区,却是人满为患,水泄不通,哦,原来是这样啊!
人间盼端午,阴间盼清明,虽然是一种较为迷信的说法,但也不无道理,人们啊,你们是否该思考点什么呢?
篇11:漫谈清明文化优秀作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清明节被定为法定节日,放一天假。妈妈趁放假的大好时机带我出去扫墓,祭拜祖先。
出了家门,就看到街上的车子来回穿梭,指挥交通的交警们忙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真是辛苦。看来今天出门扫墓的人可真不少啊!
来到了小蜀山陵园,只见门口杂乱地放了许多冥纸跟鞭炮。我想:“这里难道就是卖冥纸跟鞭炮的地方?”走近一看,其实不是。原来,小蜀山陵园已经改掉了老规矩,冥纸跟鞭炮不允许带入陵园,一束束鲜花取而代之,成为今年祭拜祖先的新时尚。我跟妈妈也买了一束鲜花,就进了门。进门后,就看到几张桌子并在一起,上面放了一条好几米长的横幅,上面有着很多人的签名,一问才知道,原来,这里正在举行“万人签名”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积极响应文明扫墓的号召,我也兴奋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因为我觉得这种方式既美观又不污染空气。继续往前走,又看到有一些人在放风筝,走上前去,仔细一瞧,原来他们把一些写着祝福语的纸条,挂在风筝上,放到蓝天上,用来寄托对亲人的怀恋。
今年把清明节定为法定节日有着深刻的意义,因为它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让我们大家共同投入文明扫墓的队伍中去吧,废除迷信活动,移风易俗,把文明精神传遍全世界!
篇12:日本侵略中国
在远古时期,在日本还是奴隶制度国家时,在日本还是在大河时期时,他们日本,效仿中国的文化、制度、艺术、科技等等。但是在中国不是亚洲最强国的时候,他们轻视了中国,并且侵犯了中国的领域,这是令人可耻的事情。日本在这件事情上是做得很可耻、很令人怨恨。
可能大家会说:当时日本太强了!可是你们再仔细想,他们是效仿中国的文化的,但是为什么最后中国这么一个大国被一个岛国霸占了那么多的地区,那么多年?为什么啊。因为中国人缺乏的正是团结,正式向别人学习的态度。日本先是向中国学习,在向美国。但是中国呢!向谁学了,可以说,中国科技发展是最有潜力的,并且中国人是世界上很聪明的人了,但是你可能会说:犹太人,就是比中国人聪明。是的,我不否认。但是,中国的历史,是最早发展的,并且是渊源流长的,比犹太人的出现,是早了很久很久的。为什么当时中国自己能建造出圆明园,而不去探究军事力量的武器呢。还有人会反驳我:因为那时的中国并不能想出来。那么就是我要说的重点了:日本那么卑鄙的国家,那么好胜的国家,为什么都可以去请教中国的文化,美国的力量武器,而中国为什么就不能在这一点向日本学习呢?他们所做得事情,是让人们可以唾骂的,但是他们使用中国的力量打败的中国,不是吗?
从这一点看:日本人是聪明的,是懂得什么叫大丈夫能屈能伸,
而中国在这一点,作的远远不如日本,根本就在这一方面不能和日本相提并论,太差了。
但从另一点看,日本人是心理变态的,因为他学习别的国家的文化,这不要紧,但是你学了,就别在攻击人家,因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他们呢,如果没有中国,他们的科技发达,会推迟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他们应该有感恩之心那。而且他们现在,还竟然穿着所谓和服的中国古代服装(只是稍有了一点变化),这样的现况说明,日本人的思想还停留在中国古代思想上,只是军事进步,而思想却是一塌糊涂。他们把中国的茶道名正言顺的搬到了他们国家,不就是把名字改了改吗,把中国汉字的偏旁部首当成了基本发音,他们就是一点脑子都没动,抄袭中国的文化是有罪的,但是他们永远抄袭不了中国人民的精神。
他们是可悲的,只会一味的抄袭。但是,如果这种抄袭的计能能用在学习其他国家科技上的发展,也是对自己国家很有帮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