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好好说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篇1: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古文阅读】

游龙门记

出河津县西郭门,西北三十里,抵龙门①下。东西皆层峦危峰,横出天汉②。大河③自西北山峡中来,至是,山断河出,两壁俨立④相望。神禹⑤疏凿之劳,于此为大。

由东南麓穴岩构木⑥,浮虚架水为栈道,盘曲而上。濒⑦河有宽平地,可二三亩,多石少土。中有禹庙,宫曰“明德”,其制极宏丽。进谒庭下,悚肃思德者⑧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宫门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⑨。步石级,登绝顶。顶有临思阁,以风高不可木,甃甓⑩为之。倚阁门俯视,大河奔湍,三面临激,石峰疑若摇振。北顾巨峡,丹崖翠壁,生云走雾,开合晦明,倏忽万变。西则连山宛宛而去;东视大山巍然与天浮。南望洪涛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烟村雾树,风帆浪舸,渺然出没。盖天下之奇观也。

( 选自明·薛瑄《敬轩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龙门:在山西河津县西北。黄河由北向南流到这里,两岸峭壁对峙如门。②天汉:这里指天空。③大河:黄河。④俨立:齐齐整整地立着。⑤神禹:大禹。⑥穴岩构木: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⑦濒:靠近。⑧悚(sǒnɡ)肃:恭敬。⑨半流:河流中间。⑩甃甓(zhupì):砌砖。

8.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东西皆层峦危峰 惟危楼一座

B.可二三亩 潭中鱼可百许头

C.进谒庭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步石级 夹岸数百步

9.下列语句中“其”字与“其制极宏丽”中“其”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不可知其源 B.增其旧制 C.安陵君其许寡人 D.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10.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2分)

枝 叶 疏 密 交 荫 皮 干 苍 劲 形 状 毅 然

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开合晦明,倏忽万变。

12.文章第三段写登览临思阁,以 ▲ 为序,从俯视、北顾、▲ 、▲ 、▲ 五个角度描绘登览之奇观,其中直接写黄河水势凶猛的词语是“ ▲ ”。(3分)

参考答案:

8.(2分)D

9.(2分)C

10.(2分)枝叶疏密交荫/皮干苍劲/形状毅然。

11.(2分)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

12.(3分)视线变化(空间顺序变化)(1分) 西看、东视、南望(1分,关键是“西看”的“看”要写出) 大河奔湍(洪涛漫流)(1分)。

附:参考译文

出河津县县城西门,往西北走三十里,就到达龙门山山脚下。东西两边都是重叠的山冈和高峻的山峰,横排着直插云霄。黄河从西北方的山峡里流过来,到了这儿,山峰断裂,河水流出,两岸的'陡壁齐齐整整地立着。伟大的夏禹(大禹)疏导开凿的功劳,在这儿显得最大。

从东南山脚起,在岩石上凿开山壁架设木桩,在河水上面凌空修建了一条栈道,弯弯曲曲盘山而上。(到了上面)靠黄河边有块开阔平坦的地面,大约两三亩方圆,石头多泥土少。上面建有禹庙,宫名叫“明德”,它的规模十分壮丽。到院子里拜见禹帝,恭敬地(站在那里)追思(大禹的)功德,站了很久很久。院子里种了很多青松奇树,枝叶或疏或密,相互交结成荫,树皮、树干苍老挺直,形象很坚毅的样子。

明德宫西南面有一座石头山峰,高高地突出在黄河水流中间。踏着石头台阶,登上了顶峰。顶峰上有座临思阁,因为山高风大不能架设木材,全部用砖头砌成。从阁门口向下看,黄河激流翻滚,向三面冲击振荡,石峰仿佛摇动振荡。向北看,巨大的峡谷,有的山崖朱红,有的岸壁青翠,云水翻腾,雾气飞动,云雾分开时明朗,闭合时阴暗,瞬息万变(一会儿工夫千变万化)。向西看,连绵不断的山峰蜿蜒着延伸开去。向东看,大山巍峨,浮在半空。向南看,巨浪洪涛,漫漫浊流,石头岛屿和沙滩地,高高的平原,断缺的河岸,烟雾笼罩的村庄和树林,风浪里的帆船,或隐或现,渺渺茫茫。真是天底下少有的景观啊!

篇2:《游恒山记》(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游恒山记》(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策杖登岳,面东而上,土冈浅阜,无攀跻劳。

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城一方,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西惟五台,青青与此作伍。近则龙山西亘,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下扼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1、解释下列文中加点的词语。

无攀跻劳 ( ) _还过岳殿东 ( )

2、找出文中点明游恒山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表述下面句子的意思。

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细读文章第二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精神风貌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作者身上,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一日,风翳净尽,澄碧如洗。”

3、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4、“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

5、此题为开放性题。旨在能从读徐霞客游恒山过程中,了解并学习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苦,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与文章内容吻合,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1.解释下列各句中画线字。

有虬松离立道旁__________________

崖石渐起,松影?阴________________

上负绝壁______________

跻危崖、登绝顶________________

还过岳殿东____________

余益鼓勇上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句子译成白话文。

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文详写了作者上山登顶的经过,一步一景。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_ 、__________ 等处。

4.用横线画出描写北岳殿的句子。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__________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参考答案】

1.盘曲 像从筛子筛过的一样 靠着 高 转,绕 更加

2.①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 殿下很高的台阶插上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

②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

(意思对即可)

3.望仙亭、虎风口 、“朔风第一山”牌坊 、寝宫 、飞石窟 、北岳殿 、会仙台 、登顶间道 等处。

4.“略”

5.从上文的描写可以看出恒山具有 高、陡、险 的特点,但徐霞客却“益鼓勇上”,可见他具有 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 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篇3: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庐山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清】恽敬

庐山据浔阳彭蠡之会,环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故并海诸山多壮郁,而庐山有娱逸之观。

嘉庆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绝宫亭,泊左蠡。庚辰,舣星子,因往游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过小三峡,驻独对亭,振钥顿文会堂。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辛巳,由三峡涧,陟欢喜亭。亭废,道险甚。登含鄱岭,攀太乙峰。东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泽,皆隔湖,湖光湛湛然。顷之,地如卷席,渐隐;复顷之,至湖之中;复顷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隐矣。始知云之障自远至也。于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布空中,势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返,宿于文会堂。

壬午,道万杉寺,饮三分池。未抵秀峰寺里所,即见瀑布在天中。求太白读书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云,迂道绕白鹤观。旋至寺,观右军墨池。返,宿秀峰寺。

甲申,上黄岩,侧足逾文殊台,俯玩瀑布下注,尽其变。复返宿秀峰寺。是夜大雨。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晓望瀑布,倍未雨时。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顷之,香炉峰下白云一缕起,遂团团相衔出;复顷之,遍山皆团团然;复顷之,则相与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选自《大云山房文稿》有删节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并海诸山多壮郁 并:并列 B、敬以事绝宫亭 绝:横渡

C、壬午,道万杉寺 道:取道 D、山之腰皆弇之 弇:覆盖

6、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体现庐山“足以娱性逸情”的一组是( )

①江湖之水,吞吐夷旷,与海水异 ②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叶方茁

③大云千万成阵,起山后,相驰逐 ④乃夕日穿漏,势相倚负

⑤山沈沈苍酽一色,岩谷如削平⑥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庐山三面环水,因为江水湖水不同于海水,所以庐山不像靠海的山岭那样雄壮深沉,而显得清逸动人。

B、作者的庐山之游,既饱览了庐山奇异的自然景观,也观赏了王羲之的墨池和李白的读书堂等人文景观。

C、作者在登上太乙峰后,极目远眺彭泽,云朵遮天蔽日,滚滚而来,周围的山峰都一派云气腾涌的'样子。

D、作者认为云是山的灵气外泄的结果,所以本文记述游览庐山的经过,重点记下了云的变幻奇巧的景象。

游龙门记阅读理解答案翻译

8、下列文句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A、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B、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性逸/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C、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其诡变足以娱/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D、夫云者/水之征/山之灵所泄也/敬故于是游/所历皆类记之/而于云独记其诡变/足以娱性逸情/如是/以诒后之好事者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凡大山得水,能敌其大以荡潏之则灵。

译文:

(2)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苍酽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译文:

篇4:游西陂记阅读理解答案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陈燕仲谋、陈焯度光招予游宋氏①西陂。陂自牧仲尚书之没②,至于今逾百年矣。又尝值黄河之患③,所谓芰梁、松庵诸名胜④,无一存者。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⑤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路人指言曰:“此宋尚书手植树也。”

既入陂,至赐书堂⑥,晤其主人⑦,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⑧,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⑨。折而西,有小屋一区⑩,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⑾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⑿,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⒀。是为记。

(选自清·管同《因寄轩水集》)

【注释】

①陈燕仲谋:名燕,字仲谋。陈焯(zhuō)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荦,字牧仲,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②没:通“殁”,死。③黄河之患:指黄河决口造成水患。④芰(jì)梁、松庵诸名胜:指西陂中的景物。⑤蓊然:茂盛的样子。⑥赐书堂:安置皇帝赐书的房子。据宋荦《漫堂年谱》,从康熙三十八年起,皇帝曾多次给宋荦亲笔写字赐书,宋荦在其所建御书楼收藏。⑦其主人:指宋荦的后代。⑧王翚(huī)石谷:王翚:名翚,字石谷,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六境图:宋荦《西陂杂咏》共六首,分咏渌波村、钓家、纬萧草堂、松庵、芰梁、放鸭亭六境。王石谷以此为图。⑨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朱锡鬯(chàng):朱彝尊,字锡鬯,清初文学家。他们在六境图上有所题咏。题咏:写在书画上的文字。⑩一区“一处。⑾艮(gèn)岳石:太湖石之类的奇石。宋徽宗令朱勔(miǎn)在江南搜求太湖石,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城东北修所谓的“艮岳”(在八卦的方位中东北属 “艮”)。⑿景从响应:如影之随形,如音之相应。景,同“影”。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⒀已:通“矣”。

【译文】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的.陈仲谋、陈度光邀请我一起到西陂游玩。自从宋尚书死了以后,西陂到现在已历经了上百年了,曾经又遇上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所说的芰梁、讼松庵等西陂中的名胜,都不存在了。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路人指着说:“这是宋尚书亲手在的树啊。”

进入西陂之后,就到赐书堂,会见主人,主人拿出王石谷所画的《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等人在上面题了字。转向西面,有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着宋尚书的遗像。小屋外有一些巨石散布在地上好像零乱的棋子一样,主人说:“这是艮岳石,先人用重价买来,让王石谷用画上的方法堆砌成假山,后来被河水冲塌,就成了这样了。”听了他的话,大家慨叹了很久。

到了傍晚,大家都回来,在陈仲谋家饮酒。陈度光举起酒杯嘱咐我说:“您为什么不写一篇文章呢?”啊!当宋尚书凭着他的风雅诗文使国内学者倾倒,一时间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那些贵客和园林的美景,可以说得上是极壮观了!到现在才上百年的时间,就让来游玩的人们只能在荒无人烟蔓草丛生的地方感慨了,原来富贵确实是不会长久的了;然而宋尚书的文章又对西陂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士人也舍弃西陂而追求大而远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又尝值黄河之患

(2)至赐书堂,晤其主人

(3)度光举酒属予曰

(4)子曷为记

(5)宾客园林之胜

(6)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

(2)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

(3)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

3.这是一篇无可记而记的散文,然而颇有章法,请从叙述与议论的角度鉴赏之。

4.桐城派作家讲究“义理、考据、辞章”,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1)遇到 (2)会见 (3)通“嘱”,嘱咐 (4)通“盍”,为什么

(5)美景(6)益处

2.(1)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

(2)啊!当宋尚书凭着他的风雅诗文使国内学者倾倒,一时间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那些贵客和园林的美景,可以说得上是极壮观了!

(3)原来富贵确实是不会长久的了;然而宋尚书的文章又对西陂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士人也舍弃西陂而追求大而远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

3.叙述景:先远望后近睹,由陂外至陂里,重点写木、石。议论写景一一对应。

4.义理:“富贵固无常”;考据:景物写实;辞章:用词精炼,诵读铿锵,气顺意畅。

篇5:核工记阅读理解和答案翻译

核工记阅读理解和答案翻译

核工记

〔清〕宋起凤

余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株。松下凿双户,可开阖。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②,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对林一小陀③,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④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⑤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徐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⑥,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注释]①雉(zhì):城墙垛子。②衲(nà):和尚穿的衣服,这里代指和尚。③小陀(tuó):小和尚。④浮屠:宝塔。⑤舣(yì):船靠岸。⑥半规:半圆。

【小题1】下面语句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是(2分)A.如延纳/状0 e Z( P: _9 ^5 d ^& [- Y' VB.距/滩半黍1 e/ e3 Q: O1 F. I# D) c0 `0 fC.舣舟处/当寺阴5 T& S5 ]! ^& E6 f; ID.杂疏/星数点# L1 b1 ]4 g( a1 I3 L【小题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长五分许() (2)雉历历可数()

(3)松下凿双户() (4)睡足徐兴乃尔()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松外东来一衲,负经卷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小题4】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3分)

文中介绍的桃坠雕刻的内容取唐诗《枫桥夜泊》之意。前半部分表现“姑苏城外寒山寺”;后半部分通过表现“夜半”,通过人的形态让人联想到“钟声”,通过点明是“客船”。

答案

【小题1】C

【小题2】上下/左右/表约数(“大约、多”算错) (2)分明可数(的样子)/清清楚楚/清楚/清晰(单独一个“分明”不算对) (3)门 (4)缓缓(地/的)/慢慢(地/的)/缓/慢

【小题3】松树外东边来了个老和尚,背着经卷(佛经)跌跌撞撞(踉踉跄跄)走来,好像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一句1分,意对即可,关键词为“东”“负”“行”“若”)

【小题4】月亮/星星敲钟/叩钟 船上有客假寐(每空1分)

附译文:

我的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用桃核做的坠子,长五分左右,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反面都是山。山坳中间有一座城,城墙垛子可以清楚地数出来。城墙顶上有座楼,楼门大敞着。里面有一个人,像专门打更的士兵,手里拿着鼓槌,瑟瑟发抖,好像受不了寒冷的样子。山脚处建有一座寺庙,有三棵松树隐藏着它。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头在全神贯注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人把门敲开;把门打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左右两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外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踉踉跄跄地前行,好像是为了佛事半夜归来的样子。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好像听到脚步声奔跑上前迎接的样子。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舷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和衣而睡,形态好像快要睡醒了的样子。船尾有一个小童,靠着炉子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山上有一座钟楼在那里。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点稀疏的星星。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篇6:《论语》阅读理解翻译和答案

《论语》阅读理解翻译和答案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②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注] 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出自《诗经·卫风·淇澳》。切磋琢磨,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 ②赐:子贡名。

⑴下列对选段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希望他的弟子以及所有的人们,都能够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这样的'理想境界。

B.孔子对子贡所说的贫穷能保持骨气,富贵能不骄横的人,持否定态度。

C.子贡的回答说明他悟到人要由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升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理想境界像加工象牙和骨等材料要精益求精一样。

D.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贡能告诸往而知来者,做到举一反三,这体现了孔子启发诱导式的教育。

⑵结合①②选段,谈谈孔子对贫富的看法。(3分)

参考答案:

9.(6分)

⑴(3分)B(没有持否定态度)

⑵(3分)示例:孔子认为贫穷是人人厌恶的,贫者追求富贵无可厚非,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而富者,不可因为拥有财富便目空一切,要努力当个富而好礼者。

【参考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

篇7:《游衡岳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衡岳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游衡岳记

(明)张居正

《山海经》,衡山在《中山之经》,而不列为岳,岂禹初奠山川望秩,犹未逮与?《舜典》:“南巡狩,至于南岳。”今潇湘、苍梧,故多舜迹,殆治定功成,乃修堙祀与?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

乙未晨,从庙侧右转而上,仄径缥缈,石磴垂接,悬崖巨壑,不敢旁瞬。十步九折,气填胸臆,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也。午乃至半山亭,少憩,复十五里,乃至祝融。初行山间,望芙蓉、烟霞、石廪、天柱诸峰,皆摩霄插云,森如列戟,争奇竞秀,莫肯相下。而祝融乃藏诸峰间,才露顶如髻。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焉。暮宿观音岩。岩去峰顶可一里许,夜视天垣诸宿,大者或如杯盂,不类平时所见也。

晨登上封观海,日初出,金光烁烁,若丹鼎之方开。少焉,红轮涌于海底,火珠跃于洪炉。旋磨旋莹,苍茫云海之间。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噫吁嘻!奇哉伟与!山僧谓此日澄霁,实数月以来所无。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乃得快睹,盖亦有天幸云。然心悚神慑,不能久留,遂下兜率,抵南台,循黄庭观登魏夫人升天石。谒晦庵、南轩二贤祠,宿嘉会堂。又从庙侧东转十余里,得朱陵洞,云是朱陵大帝之所居。瀑泉洒落,水帘数叠,挂于云际;垂如贯珠,霏如削玉,飞花散雪,萦洒衣襟。若畔有冲退石,大可径丈。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当此之时,意惬心融,居然有舞雩沂水之乐,诚不如簪祓①尘鞅②之足为累也。

自甲午迄辛丑,八日往来诸峰间,足穷于攀登,神罢于应接,然犹未尽其梗概也,聊以识大都云。张子曰,昔向平欲俟婚嫁已毕,当遍游五岳。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余弱冠登仕,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夫物,唯自适其性,乃可永年要谼。乃今齿壮力健,当遍游寰中许名胜,游目骋怀,以极平生之愿。今兹发轫衡岳,遂以告于山灵。(有删节)

【注】①簪祓(fú):即“簪绂”,古代官员的礼服。簪,冠簪;绂:丝制的缨带。②尘鞅:谓世俗事务的束缚。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类平时所见也

类:像

B.悬崖巨壑,不敢旁瞬

瞬:瞬间

C.同游者五人,咸勒石记名

勒:镌刻

D.徘徊一刻许,乃掣浮埃而上

掣:被拉、拽

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盖攀云扪天,若斯之难

蚓无爪牙之利

B.午乃至半山亭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红轮涌于海底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而余辈以杪秋山清气肃

后人贵经术,以其即三代之史耳

7. 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A.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B.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C.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D.不为不通/显然/自惟涉世/酷非所宜/每值山水会/心处辄忘返/焉盖其性然也

8.“张子曰:余登衡岳,盖得天下之大观焉。”阅读本文,作者看到了衡岳哪些美妙景观,请概括。(4分)

答:

9.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往有好事者,候至旬月,竟不得见,去。(3分)

(2)列坐其次,解缨濯足,酌酒浩歌。(3分)

(3)嗟乎,人生几许时得了此尘事,唯当乘间自求适耳。(4分)

参考答案

5.B

6.D

7.C

8.(4分。答对3点给4分)(1)登山十步九折,攀云扪天;(2)五峰争奇竞秀,莫肯相下;(3)祝融藏诸峰,露顶如髻(4)上封观日出,云海澄霁;(5)朱陵洞水帘数叠,飞花散雪。

9.(10分)(1)(3分,“往”“竟”“去”各1分)先前有一些好事的人,(在这里)等候日出十天甚至一个月之久,最终不能看到,只好离开了。

(2)(3分,“其次”“濯”“酌”各1分)(我们)排列坐在它的旁边,脱下帽子,在水中洗脚,一边喝酒一边大声唱歌。

(3)(4分,“几许”“了”“乘间”“适”各1分)唉,人生什么时候才能了却这世俗之事,只有利用闲暇的时候自己求得安逸罢了。

篇8:游龙鸣山记阅读理解答案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蠲,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宵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日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潥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④心平气易:心情和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杳无穷极 杳: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 3分)

A .畅其心而发其文者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B .序齿而行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C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 歌以赠之

D.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盘盘焉,囷囷焉

3.下列直接描写龙鸣山景色的一组是 ( ) (3分)

①春霁既久,风日暄丽 ②峭壁对立,状若华表

③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 ④其北有甘露室

⑤气象空旷,攒峰玉立 ⑥蒸焉如夏,凄焉如秋,粟焉如冬

①④⑤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

C .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 .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6.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3分)

(2)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3分)

参考答案

1.D

2.D

3.C

4.A

5.B

6.(1)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 庖为厨房(1分);省略句式1分;句意1分。)

(2)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 (斯为这,这个(1分);信为实在(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郁闷抒发、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虫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在这时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烈时如夏,寂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篇9: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阅读理解附答案

游灵岩记

【明】高启

①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奇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异也。

②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空。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③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幽显巨细,争献厥状,披豁呈露,无有隐循。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④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启为客最少,然敢执笔而不辞者,亦将有以私识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约、诸暨姜渐、河南陆仁、会稽张宪、天台詹参、豫章陈增、吴郡金起、金华王顺、嘉陵杨基、吴陵刘胜也。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 用号奇观 ( ) (2) 而属启为之记 ( )

(3) 游此虽甚亟 ( ) (4) 必相须而适相值 ( )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又其上则有草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有阁以瞰具区之波/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C、因命客赋诗/不如因而厚遇之

D、盖以节行者之力/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

19.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2)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

20. 第④段的'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有 其 地 而 非 其 人 有 其 人 而 非 其 地 皆 不 足 以 尽 夫 游 观 之 乐 也

21. 本文虽为游记,却不着力正面记叙游山的历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

17.(1) 用:因此 (2) 属:通“嘱”嘱咐 (3) 亟:屡次 (4)适:恰巧

18. B

19.(1)这才知道对于这座山是从今天开始明白的,过去一向并不了解。

(2)像我这样知识浅薄的人,也能与他们一样有所得,难道不是一种幸运吗?

20.有其地而非其人 /有其人而非其地/ 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

21.作者以含蓄的笔法,明褒实贬,借游山所见所感,意在表达自己鄙夷权贵,不尚功利,洁身自好的志向。

篇10: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宜都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宜都记

原文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曰: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答案:

1、解释下列加括号的词。 (1)泠泠不(绝) ( 停止 ) (2)常闻峡中水疾( 快 ) (3)(悉)以临惧相戒( 都 )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答: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3、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答:“欣” “惊”

4、文中说西陵峡“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答: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