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诗琪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企业家高德康成功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企业家高德康成功故事,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篇1:企业家高德康成功故事
在波司登总部,有一所国家二级档案馆,也是全国惟一报国家档案局登记备案的民营企业档案馆。馆里陈列的物品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锈迹斑斑的缝纫机和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这是镇馆之宝,也是高德康起家之本,它们见证了一个羽绒服业巨无霸企业的诞生。
高德康原是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的一个农民,贫困的家境使他只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好在他有一个裁缝手艺的父亲,聪颖好学的高德康跟着父亲学做衣服,学得一手绝活。几十年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财富论坛的演播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了财富论坛主持人陈伟鸿的“刁难”,为节目观察员之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在现场用10分钟时间制作了一件礼服,赢得满堂喝彩。
1976年,高德康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
那时候,高德康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的蓬莱公园,有1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了。在那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高德康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在上海跟厂家联系业务大概需要5个小时,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十五个小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回到家里,人都像散了架。但无论刮风下雨,高德康总是当天赶回村里,因为他心里明白,村里正有11个弟兄在等米下锅。
由于高德康每天要跑一个来回,自行车骑了几次不是胎爆,就是轮子变形,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算来算去,他只好去挤公共汽车。而那一段经历,也让高德康领受了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屈辱。高德康挤车时通常是在上班高峰期,那时候上海的公交车挤得不得了,所以每当他拿着扁担、背着货包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时,都会累得满头大汗。那段时间,车上的人闻到他一身臭汗时,还会把他推下去。有一次他被车上人推搡,把腰都扭伤了。
而伴随着挤公交车的那段经历,高德康感悟到了,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也要钻。大将韩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没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受住委屈。
所以,有一次看着公交车渐渐远去,高德康脑子里又浮现出上海人那种鄙夷的眼神时,无助的高德康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开一个很大的工厂,在上海立足,让上海人对乡下人刮目相看。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鞭策下,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尽管没有品牌,但是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高德康还是拿到了来自上海的来料加工订单。然而这家上海企业一开始就为难高德康,把最难的活交给了他: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他自己还得接受这家上海厂的考试,考试合格了,才给他做。但这些始终都难不倒高德康。他下了这样的狠心:越是难的东西,就越当作一门新的技艺去挑战、去学习,等完成了,别人也就知道你的能耐!
冬去春来,条件好转以后,高德康买了辆摩托车。鸟枪换炮后的他更加“疯狂”了:一天往返常熟、上海两地,最多时有3个来回。如此年复一年,经历了5年的雨打风吹,用废了6辆摩托车后,高德康的人生中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法国标致牌小货车,而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
1984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首先,羽绒服是冬季必须要穿的,但是那一时期的羽绒服穿上显得臃肿,不具备时尚、休闲的特点,而高德康心里也悄悄埋下了一粒种子,积蓄能量,等待发芽。
过硬的产品质量,让上海的企业对高德康刮目相看,订单数量逐年增加。5年后,高德康这棵旁枝竟然压过了主干,80个人的工厂能做其他企业240个人的活;与此同时,上海天工服装厂也找上门来,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了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
此后经过一年时间,时装厂就赢利1100万元。1992年,高德康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带来的机遇,大胆决策,先后投入万元,在白茆镇工业开发区兴建了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大楼,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四倍。一座现代化羽绒服生产基地初露端倪。
在此基础上,高德康的工厂1993年赢利2500万元,并再次更名为江苏康博集团公司,高德康出任董事长,他成了大老板。
然而,到了1994年,尽管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却比不上波司登刚刚入市就遭遇到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波斯登工厂这一年生产的全部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其余的全部积压在仓库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高德康心急如焚。“该怎么办啊?”“难道波司登就这样死掉吗?”“几百名职工的饭碗就这样丢了吗?”“我不甘心!”整整一周的时间,高德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每天早晨起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当时,真是跳楼的心都有啊!”多年后,高德康回忆说:“可是考虑到还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就觉得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为企业负责。你高德康活着,不仅仅只为自己。”
高德康于是横下一条心,决不坐以待毙,他决定全面考察东北市场,以便找出波司登销路不畅的原因。通过细致的市场考察,他得出了结论:波司登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在于新品牌,而是面料、款式、板型等不适合北方人的体形与需求。于是高德康对面料、款式、板型等进行了一次改革,同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办事处,与商场直接挂钩开拓市场,结果波司登新款羽绒服推向市场就一炮打响,销售了68万件,首次摘得了全国销量第一的桂冠。
接下来,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市场捷报频传,从1995年“波司登给你亲人般的温暖”,到、“波司登使四海成为一家”,到立志“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再到现在的“世界品牌,民族骄傲”,波司登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发展,到已连续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同行,占据了中国防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更值得骄傲的是,据统计,20,全球1/3的羽绒服产自波司登,高德康统率的波司登成为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中惟一的服装品牌。
篇2:企业家高德康成功故事
31年的创业,高德康从一个小裁缝成为大富豪,波司登也从一个村级缝纫组发展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高德康身价超过170亿港元
在波司登总部有间反映波司登发展历程的展览室,在这间展览室中,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和两台足以称得上古董的缝纫机骄傲地矗立在中央;此外,展览室中至今还存留着高德康创业初期的财务结算表和高德康骑自行车跑业务的出差报销单。两台缝纫机就是高德康最初的生产设备,而那辆自行车是他每天往返常熟与上海之间取料的代步工具,这两件实物加上这些票据都见证了波司登的发展。
1976年,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24岁的村民高德康靠着从父亲学来的裁缝手艺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
缝纫组起初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高德康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来回2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十五个小时,胎爆、轮子变形是家常便饭。
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通过来料加工,为上海一家工厂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1984年,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这一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5年后,上海天工服装厂找上门,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
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了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
几十年后,在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财富论坛的演播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刁难”,为节目观察员之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在现场用10分钟时间制作了一件礼服,赢得满堂喝彩。
11月11日,按照波司登3.41港元的收报价,拥有51.44亿股股份的高德康身价超过170亿港元,31年的创业,高德康终于从小裁缝成为大富豪。
高德康的个人简介
高德康,1952年出生,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全国劳动模范,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1],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现任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波司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江苏省常熟市康博村党委书记。主要社会职务有第十一届全国工商联、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全国工商联纺织服装业商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等。
高先生1976年以8台缝纫机起家创业,是伴随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农民企业家。从事服装生产和经营三十多年间,他以对服装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和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使其创立的波司登成长为亚洲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品牌羽绒服装制造商,成为国内消费品领域唯一统揽“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全国质量奖”“中国工业大奖”的企业。
作为一名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高先生在光彩慈善、科教文卫、扶危救困和公益环保等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曾以个人名义累计出资1.2亿元建成全国十佳小康村——康博村。高先生两次入选民政部“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他所创立的波司登多年累计向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近6亿元,波司登公司及其个人分别于、连续两年获得民政部颁发的中国慈善领域最高奖——“中华慈善奖”。高先生还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额自筹捐赠5000万元成立由国家民政部直属管理的“德康博爱基金会”,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誓将光彩爱心事业进行到底。

高先生缔造名牌、兴业报国,是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也是中国品牌国际化坚定不移的推动者。先后被授予发展中国服装事业特殊贡献功臣、中国纺织功勋企业家、中国服装行业功勋奖章、中国羽绒服装专家、中国青年志愿者特别贡献奖、全国优秀企业家、中国纺织服装领军人物等荣誉,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高先生对社会及商界贡献卓越、成绩斐然,近年来先后获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品牌中国年度人物、中国十大创业领袖、全球华人领军人物、福布斯全球时尚界25华人、中国杰出质量人等殊荣。
篇3:高德康成功故事
1976年,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24岁的村民高德康靠着从父亲学来的裁缝手艺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
缝纫组起初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高德康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来回2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十五个小时,胎爆、轮子变形是家常便饭。
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通过来料加工,为上海一家工厂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1984年,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这一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5年后,上海天工服装厂找上门,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了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几十年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财富论坛的演播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刁难”,为节目观察员之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在现场用10分钟时间制作了一件礼服,赢得满堂喝彩。
篇4:高德康成功故事
1月20日,2006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众望所归,榜上有名。评奖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是:“在冬奥运上,他的服装与中国健儿一起打破零的纪录;在全球市场,他保持多年世界纪录。他是农民致富带头人,他是中国乡村走出的世界冠军。”作为中国羽绒服行业的领军人物,高德康的创业人生充满传奇色彩,有三个拐点引人注目。
从小裁缝到大老板
在波司登总部,有一所国家二级档案馆,也是全国惟一报国家档案局登记备案的民营企业档案馆。馆里陈列的物品很多,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台锈迹斑斑的缝纫机和一辆破旧的“永久”牌自行车,这是镇馆之宝,也是高德康起家之本,它们见证了一个羽绒服业巨无霸企业的诞生。
高德康原是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的一个农民,贫困的家境使他只读完小学就辍学在家,好在他有一个裁缝手艺的父亲,聪颖好学的高德康跟着父亲学做衣服,学得一手绝活。几十年后,在中央电视台2006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财富论坛的演播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了财富论坛主持人陈伟鸿的“刁难”,为节目观察员之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在现场用10分钟时间制作了一件礼服,赢得满堂喝彩。
1976年,高德康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
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 那时候,高德康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的蓬莱公园,有1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了。在那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上,高德康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在上海跟厂家联系业务大概需要5个小时,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十五个小时,渴了,就喝口凉水;饿了,就啃口干粮。回到家里,人都像散了架。但无论刮风下雨,高德康总是当天赶回村里,因为他心里明白,村里正有11个弟兄在等米下锅。
由于高德康每天要跑一个来回,自行车骑了几次不是胎爆,就是轮子变形,在那个年代,自行车对于一般人来说还是一件“奢侈品”,算来算去,他只好去挤公共汽车。而那一段经历,也让高德康领受了一辈子都无法忘却的屈辱。高德康挤车时通常是在上班高峰期,那时候上海的公交车挤得不得了,所以每当他拿着扁担、背着货包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时,都会累得满头大汗。那段时间,车上的人闻到他一身臭汗时,还会把他推下去。有一次他被车上人推搡,把腰都扭伤了。
而伴随着挤公交车的那段经历,高德康感悟到了,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也要钻。大将韩信尚且能受胯下之辱,没办法,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必须受住委屈。
所以,有一次看着公交车渐渐远去,高德康脑子里又浮现出上海人那种鄙夷的眼神时,无助的高德康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总有一天,我一定要开一个很大的工厂,在上海立足,让上海人对乡下人刮目相看。
正是在这种心理的鞭策下,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尽管没有品牌,但是凭借良好的信誉和质量,高德康还是拿到了来自上海的来料加工订单。然而这家上海企业一开始就为难高德康,把最难的活交给了他: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他自己还得接受这家上海厂的考试,考试合格了,才给他做。但这些始终都难不倒高德康。他下了这样的狠心:越是难的东西,就越当作一门新的技艺去挑战、去学习,等完成了,别人也就知道你的能耐!
冬去春来,条件好转以后,高德康买了辆摩托车。鸟枪换炮后的他更加“疯狂”了:一天往返常熟、上海两地,最多时有3个来回。如此年复一年,经历了5年的雨打风吹,用废了6辆摩托车后,高德康的人生中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辆汽车——法国标致牌小货车,而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
1984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首先,羽绒服是冬季必须要穿的,但是那一时期的羽绒服穿上显得臃肿,不具备时尚、休闲的特点,而高德康心里也悄悄埋下了一粒种子,积蓄能量,等待发芽。
过硬的产品质量,让上海的企业对高德康刮目相看,订单数量逐年增加。5年后,高德康这棵旁枝竟然压过了主干,80个人的工厂能做其他企业240个人的活;与此同时,上海天工服装厂也找上门来,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了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
此后经过一年时间,时装厂就赢利1100万元。1992年,高德康抓住邓小平南巡讲话带来的机遇,大胆决策,先后投入万元,在白茆镇工业开发区兴建了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厂房和办公大楼,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流水线,使公司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一下子扩大了四倍。一座现代化羽绒服生产基地初露端倪。
在此基础上,高德康的工厂1993年赢利2500万元,并再次更名为江苏康博集团公司,高德康出任董事长,他成了大老板。
然而,到了1994年,尽管这一年的冬天特别寒冷,却比不上波司登刚刚入市就遭遇到的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波斯登工厂这一年生产的全部23万件羽绒服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仅卖出了10万件,其余的全部积压在仓库里,更为雪上加霜的是,银行的800万元贷款又上门催账了!高德康心急如焚。“该怎么办啊?”“难道波司登就这样死掉吗?”“几百名职工的饭碗就这样丢了吗?”“我不甘心!”整整一周的时间,高德康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每天早晨起来,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当时,真是跳楼的心都有啊!”多年后,高德康回忆说:“可是考虑到还有好几百人等着吃饭,就觉得我必须要为他们负责,为企业负责。你高德康活着,不仅仅只为自己。”
高德康于是横下一条心,决不坐以待毙,他决定全面考察东北市场,以便找出波司登销路不畅的原因。通过细致的市场考察,他得出了结论:波司登失败的原因并不是在于新品牌,而是面料、款式、板型等不适合北方人的体形与需求。于是高德康对面料、款式、板型等进行了一次改革,同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办事处,与商场直接挂钩开拓市场,结果波司登新款羽绒服推向市场就一炮打响,销售了68万件,首次摘得了全国销量第一的桂冠。
接下来,一切都那么顺风顺水,市场捷报频传,从1995年“波司登给你亲人般的温暖”,到、“波司登使四海成为一家”,到立志“创世界名牌,扬民族志气”,再到现在的“世界品牌,民族骄傲”,波司登每年都以成倍的速度发展,到已连续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同行,占据了中国防寒服市场的半壁江山。
更值得骄傲的是,据统计,20,全球1/3的羽绒服产自波司登,高德康统率的波司登成为16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中惟一的服装品牌。
从企业家到慈善家
在缔造名牌、致富一方的同时,对社会抱有高度责任感的高德康多年来一直关注弱势群体的生活,热心公益事业,努力造福社会,积极投身于扶贫助学等各项慈善公益事业,累计捐款、捐物达2亿多元。4月,“慈善中国—20中国大陆慈善家排行榜”出炉,高德康名列排行榜第41位。
对于高德康而言,个人钱财的多少已经没有什么炫耀意义,只不过是一组组数字而已,出身农村的他一直在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对他而言,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同样的重要。
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德康在自己企业还很弱小、赚钱不多的时候,就为全村每一位老人买了一个铜制“汤婆子”,供老人们冬天暖和手脚。有了一定经济实力之后,高德康就给村里的敬老院捐款,他每年都拿出20多万元资金,为全村的老人发放“养老金”,至今已坚持发放了,他也给村里的贫困户送去补助物资,还投资办了多家福利企业。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尽管高德康已然富甲一方、赫赫有名,但他仍保持着普通农民勤俭朴实的作风,保持着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风范。高德康内心一直满怀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立志要带领村里人强村富民、共同富裕。现任康博村村委会主任、村长的李炳元回忆那段岁月时感慨地说:“当时高总的父母都年近80了,还住在村里陈旧的宅院里。其实只要他愿意,完全有能力为两位老人单独造一所别墅楼,让父母安享晚年。但是高总没有,他心里装的是全村的父老乡亲。他要为全村人建现代化的别墅村,让大家一同过上好日子。”
到了,高德康更是做了一件让全村老少一辈子都记得的好事。这一年,波司登在家乡开始建设占地23公顷的康博苑,计划科学建造300多幢别墅式住宅以供村民们居住。经高德康与镇领导商议,决定将镇里每年将波司登收取的各种费用的返还款,包括发给高德康本人的奖金,全部用于康博苑小区的建设。几年来,波司登为该别墅小区的修建、拆迁补贴和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共投入了7000多万元。,326栋漂亮宽敞的现代化庭院式别墅落成,全村400多户、1500多名农民住进了“小洋楼”。
年2月,康博村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佳小康村”,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和各地农村学习的榜样。
波司登的口号是“让人与自然更和谐”,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不仅贯彻到企业产品上,更体现在近年来其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上。11月,波司登积极响应由共青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环保总局等发起的“保护母亲河行动”,拿出1000万元设立“波司登保护母亲河奖励基金”,这一举动彰显了一名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波司登先后支持和赞助西部科考、南极科考等活动;松花江、长江流域发生重大洪水,波司登慷慨解囊,捐款捐物;“非典”肆虐,波司登又义不容辞,捐赠108万元;面对贫困学子,波司登伸手援助之后,出资100万元建立常熟市昆承中学,拿出12.9万元为山西左权县麻田镇大岩村建造希望小学,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50万元设立奖学金……据波司登公司不完全统计,该公司回报社会的金额累计达到1.7亿元。透过这一数字,我们看到了一个企业家到慈善家的品格、境界和形象的提升。
从富豪到爱国者 北京时间2006年2月24日凌晨,第20届冬奥会意大利古城都灵的萨兹杜克斯雪场上,中国选手韩晓鹏凌空一跃,随着他的翻转腾挪,那一身鲜红耀眼的滑雪服,犹如一道彩链划过皓空,令世界为之惊叹。在场的国际奥林匹克官员竖起大姆指连声说OK!正是这大跨度的一跃,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历史上男子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从而实现了中国在冬奥会历史上雪上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书写了中国在冬奥会上的崭新历史,令中国人扬眉吐气。
同时为这一跃呕心沥血,提供自主研制,既有科技含量又极富民族特色,矢志要让国产滑雪服在冬奥会亮相的波司登集团也奠定了其在国际顶级赛场上的运动服高端品牌的地位,完成了由民族品牌向世界品牌,中国名牌向国际名牌的飞跃与升华。
韩晓鹏获奖了,波司登成功了,高德康更是圆了自己的爱国梦。以往获奖运动员所穿的滑雪服,都是从国外进口的,这对于中国人来说,实在是个遗憾。第20届冬奥会之前,高德康与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取得了联系,恳请让波司登来为运动员量身定做滑雪服。当高德康提出这个请求时,这位官员对波司登的实力并不太确信,他表示,这次滑雪项目的希望就集中在韩晓鹏身上,如果波司登设计的比赛用服稍微有点差错,就会极大地影响他的发挥,这很可能导致运动员的终身遗憾。然而随着高德康把波司登羽绒服19攀登珠峰、考察南极和北极的辉煌经历向这位官员娓娓道来,他终于被说服了。之后,高德康当即组织了一套攻关班子,经过整整半个月精心的策划和设计,做出了第一件高科技含量、高品位的滑雪服。选手们试穿后非常激动,而富豪高德康的爱国情怀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从小裁缝到大老板,又从企业家到慈善家,最后再从富豪到爱国者,高德康的三次人生拐点也昭示了和谐社会优秀企业家们的共有品质。
篇5:高德康成功故事
31年的创业,高德康从一个小裁缝成为大富豪,波司登也从一个村级缝纫组发展成为一家上市公司。
高德康身价超过170亿港元
在波司登总部有间反映波司登发展历程的展览室,在这间展览室中,一辆破旧的二八自行车和两台足以称得上古董的缝纫机骄傲地矗立在中央;此外,展览室中至今还存留着高德康创业初期的财务结算表和高德康骑自行车跑业务的出差报销单。两台缝纫机就是高德康最初的生产设备,而那辆自行车是他每天往返常熟与上海之间取料的代步工具,这两件实物加上这些票据都见证了波司登的发展。
1976年,江苏常熟白茆镇山泾村24岁的村民高德康靠着从父亲学来的裁缝手艺带着11个农民,成立了一个小小的缝纫组,自任组长,资产是8台家用缝纫机和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波司登的光辉历程就从这8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起步了。
缝纫组起初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高德康就是骑着这辆自行车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来回200公里路。每天天没亮,高德康就骑上他那辆永久牌自行车上路。去时带上加工好的100公斤重的服装,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狂奔”,之后再驮上上百公斤的原料,连夜返回村里。来回十五个小时,胎爆、轮子变形是家常便饭。
1980年,高德康正式成立了山泾村服装厂。通过来料加工,为上海一家工厂做中式棉袄罩衣、中西式罩衣、盘各种花钮。1984年,高德康的小作坊也正式开始由来料加工向贴牌生产转变,这一年高德康开始为上海某品牌加工羽绒服。第一次做羽绒服,他就敏锐觉察到了这个市场的潜力之巨大。5年后,上海天工服装厂找上门,高德康便以每年15万元的品牌使用费
开始为天工服装厂加工秀士登牌羽绒服。这样,不到两年,高德康的企业经过发展更名为了常熟市康博工艺时装厂。 1990年,高德康斥资150万元,建起了康博的第二幢厂房和办公楼。同年,高德康做出了关乎企业走上成功之路的关键决策,正式注册了日后闻名世界的品牌—“波司登”。
几十年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财富论坛的演播现场,高德康作为嘉宾接受“刁难”,为节目观察员之一的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董卿女士在现场用10分钟时间制作了一件礼服,赢得满堂喝彩。
11月11日,按照波司登3.41港元的收报价,拥有51.44亿股股份的高德康身价超过170亿港元,31年的创业,高德康终于从小裁缝成为大富豪。
篇6:企业家成功故事
很早很早的时候,Facebook还只有不到15名员工,那时有个叫SteveChen的家伙干了几个星期以后决定这地方不适合他,想走人,去创办自己的公司,做视频那块儿。
当初雇佣他的MattCohler就劝他不要走,“你在犯一个可怕的错误你知道吗。Facebook前途无量!而外面已经有一坨视频网站了。你这么做的话会后悔一辈子的!”
Chen没有听进去,还是一意孤行地走人了,然后创办了一个叫YouTube的公司。SteveChen就是陈士骏。
篇7:企业家成功故事
山姆。沃尔顿是沃尔玛的创始人。他1918年出生于俄克拉何马的金菲舍镇,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乡下人。他用50年的时间,将一个小杂货店打造成为强大的商业帝国。2002年依然位居《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榜首”,经营沃尔玛公司的沃尔顿家族以超出700亿美元的身价名列全球富豪第一。
正如美国总统老布什在1992年授予他美国总统自由奖章时说,“山姆。沃尔顿,一个地道的美国人,他具体展现了创业精神,是美国梦的缩影”。
每个人都期望留下一份遗产。山姆。沃尔顿留给我们的就绝不仅是具有传奇色彩的商业数字,而是一笔泽被后世的精神财富。正是凭着他不凡的心智和坚韧的毅力,成就了不朽的商业模式。解读成功,信念使然。山姆对自己坚持不懈的信念作了如下概括:
信念一:敬业。
山姆坚信,“如果你热爱工作,你每天就会尽自己所能力求完美,而不久你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会从你这里感染这种热情”。
信念二:所有同事都是合伙人,合伙人要分享你的利润。
只有当同事都把他自己作为合伙人,他们才能创造出超乎想象的业绩。
信念三:激励你的合伙人。
仅仅金钱和股权是不够的。每天经常想一些新的、较有趣的办法来激励你的合伙人。比如,设置高目标,鼓励竞争,并随时进行区分;让经理们互相调换工作以保持挑战性;让每个人都去猜测你下一步的计策会是什么,但不能被一猜就着。
信念四:坦诚沟通。
尽可能地同你的合伙人进行交流,他们知道的越多,理解的就越深,对事物也就越关心。情报就是力量,你把这份力量给予你的同事后所得到的益处,将远远超出消息泄露给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
信念五:感激你的同事为公司做的每一件事。
支票与股票或可以收买某种忠诚。而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几句精心措辞、适时而真诚的感激之词。它们不花一分钱,但却珍贵无比。
信念六:成功要大肆庆祝,失败也不必耿耿于怀。
不幸失败,也不妨穿上一身戏装,唱一首歌曲,其他人也会跟着你一起演唱。要随时随地设计出你自己的新噱头。所有这一切将比你想象的更重要、更有趣,而且它会迷惑对手。
信念七:倾听公司每一位员工的意见,广开言路。
第一线的员工才是最知道实际情况的。你要尽量了解他们所知道的事情。为了组织下放责权,激发建设性意见,你必须倾听同事们告诉你的一切。
信念八:要做得比客户期望更好。
如果你这样做了,他们将成为你的回头客。妥善处理你的过失,要诚心道歉,不要找借口。顾客永远是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