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西京一只狗”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分析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农科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分析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农科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分析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农科论文
分析杂交水稻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农科论文
甬优12杂交稻由余杭区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引进种植,当年高产攻关田以11 518.5 kg・hm-2获得杭州市水稻高产竞赛高产攻关田项目第一名。全区采购甬优12种子2 500 kg,种植面积近267 hm2。而研究表明[1-2],具有同样亲本的甬优6号、甬优9号等水稻品种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比常规水稻重。为了研究甬优12杂交水稻配套栽培技术,在余杭区农业科技特派员项目“甬优12”高产植保、土肥等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资助下,开展了甬优12杂交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研究,为大规模种植提供技术支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材料为病虫害防治水平保持一致的统防统治区或粮食功能区中的水稻,包括甬优12、秀水134等品种。
1.2 调查地点
调查地点主要分布在余杭区余杭、仁和、瓶窑、良渚、仓前等街道的粮食功能区暨统防统治区。
1.3 调查方法
采取随机5点取样法调查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
2.2 稻飞虱
2.3 稻曲病
3 小结与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杂交稻甬优12与余杭区常规种植的粳稻品种秀水134等相比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曲病更敏感。从甬优12品种特征上看,由于其叶色浓绿,剑叶挺直而内卷,有利于稻纵卷叶螟形成卷苞;茎秆粗壮,便于稻飞虱在基部取食;穗大粒多,着粒密,有利于稻曲病的危害。目前,甬优12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还未见报道[3-8]。王会福等[4]和徐森富等[6]研究了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制约效应以及防治指标,表明在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不同阶段褐飞虱增殖速度不同。金标等[8]研究提出了甬优6号通过增施钾肥,配合药剂防治稻曲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具有相同亲本的甬优6号、甬优9号等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发生特点与防治方法可以为甬优12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瞿洪法,黄贤夫,叶建人,等.超级稻甬优6号病虫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17):98.
[2] 丁灵伟,陈人慧,杨廉伟,等.单季稻‘甬优9号’病虫发生特点与防治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17):264-268.
[3] 郑红霞.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时应注意的问题[J].内蒙古农业科技,(3):48,76.
[4] 王会福,陈伟强,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发生危害与防治指标研究[J].植物保护,2010(1):110-114.
[5] 刘水芳,杨秀荣,孙淑琴,等.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77(4):55-58.
[6] 徐森富,王会福,汪恩国,等.超级稻甬优6号褐飞虱种群繁殖速率的密度制约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15):9019-9021.
[7] 陈德林,刘赵康.水稻稻曲病的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技术[J].内蒙古农业科技,(S2):246-248.
[8] 金标.“甬优6号”稻曲病综合防治技术
篇2:对杂交水稻种植特点分析农科论文
对杂交水稻种植特点分析农科论文
一、分蘖和有效穗
1978、1979年秋季,我们在福建的龙海、平和等县进行了杂交水稻高产的调查,较完整地掌握了52块田的资料,结合该地区农业局验收整理的388块田的资料;从中选出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差3T5公斤/公顷之内的197块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汕优2号、四优2号的早、晚季都表现产量与总粒数的偏相关达显着水准(公式略)根据穗数和穗粒数计算标准偏回归系数,说明增穗的增产潜力大于增粒的增产潜力。我们又调查了全省6个地区11个县的晚季杂交水稻有效穗数与产量的关系。得出每公顷产3了50公斤以下的有效穗数为135~180万。每公顷产6250、6000公斤的为225~24D万,每公顷产6750、7500公斤的为270、28与万;每公顷产9750、1公斤的为300、345万。这说明有效穗多产量高,有效穗少产量低。197块田的资料分析指出:基本苗数、最高茎莫数、分集成穗率分别与有效穗数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
(一)秧苗案质与甚木苗19T7年进行了秧苗素质研究。
设秧苗素质与本田施氮量两种处理。试验结果产量差异显若。兹将其中四个处理分析如下:扁蒲秧2本,210公斤N/公顷,“”.75公斤/公顷三叉秧l本,105公斤/公顷,6375.0公斤/公顷扁蒲秧3本,210公斤/公顷,5T99.75公斤/公顷二叉秧1本,105公斤/公顷,5649.75公斤/公顷单秆秧比二叉秧、三叉秧多用1、2倍种子和多l倍氮肥,每公顷仅分别增加150公斤和24.了5公斤。根据考种材料,二叉秧的有效穗数较三本秧少31.8%,而穗实粒数则多5D%。故多叉秧具有省种、省肥、大穗的增产作用。我们又分析各节位分孽穗的产量比重,三叉殃2/o、3/O两节位分集穗占总穗数的46%,产量占总产量的49%。多本秧5/0、6/0、7/。三节位分萦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2%,前者为低节位分莫,穗大、粒多;后者为中节位分孽,穗较小、粒少。莫家让“指出,多叉秧叶绿素含量较无孽秧多16.T8~41.65%,从出苗到黄熟期,多叉秧的光合势较无粟秧高9~33%,根系也较发达,这样,多叉秧的发达恨系吸收氮素与叶绿素含量高的,光合势强的叶片光合产物合成的氨基酸输送到地上部的生长中心。初期促进分集,形成分桑优势,幼穗分化至成熟期壮秆大穗,形成穗粒优势。
(二)最高分藕数与分戴成旅奉19T块田的最高茎葵数为405~540万/公顷,在此范围内,最高茎孽数与有效穗数呈极显着正相关每公顷产IO50D斤以上的69块田的苗、株、穗比例为1,3,2,即每公顷插24、30万丛,基本苗120、180万,最高茎孽数480、540万,最后有效穗330、375万,分粟成穗率65、70%。要实现这种群体动态指标,首先要培育多叉壮秧,在这基础上按杂交稻大田分孽习性进行肥、水管理。19了8年我们观察了四优2号大田分孽习性的结果:
1、第一次分孽的成穗率为98%,分布于1/0、9/0节位上。第二次分孽的'成穗率为40%,分布于2/0”5/D节上。第三次分萦的成穗率为零。
2、分孽的发育受氮、碳营养影响很大。本田分桑以第7节位分粟的穗粒数最多,7/0节位分粟于5/7出生。第一次追肥于4/28,每公顷施碳锋和过磷酸钙各131.25公斤。按当时气候条件,大约6、7天才能为稻根吸收。这说明第7/O节位分莱的成长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拔节期具有3个叶片以上的分禁,一般都能成穗;但若“大封行”出现于孕穗之前,这些分孽会因光照不足而死亡,相对地,抽穗一乳熟期群体“稀疏”,基部透光率增加,植株基部腋芽重新萌发成分萦。这些都说明杂交水稻分萦的成长和消亡与碳素营养密切相关。
3、据偏相关分析,节位与各节有效穗数呈显着的负相关即节位愈低,有效穗愈多。以上洁果可作为育秧、整田施肥、插秧和本田肥、水管理的依据。
二、每穗粒数与粒重
1979年我们调查了汕优3号与IR661的穗发育情况(表略)无i仑分化颖花数、抽穗时颖花数或穗实粒数汕优3号都多于IR661;但颖花退化率则高9.4%,结实率低9.1%。因此,生产上不仅要促花,更重要的是保花,不仅要促大穗,更重要是减少退化,提高结实率。据197块田的资料分析,产量与结实率的偏相关达显着水准,总粒数与结实率呈极显着负相关,也说明保花和提高结实率的重要性。颖花结实率低的主要因素是:
1、养分不足,分配不匀。1979年我们以四优2号和红410(对照)为材料,选择生长正常的主穗各20穗,定德定花观察不同位次颖花的生长势,结果四优2弓一的强势花占连4.9%,比红逮10减少2.05%;中势花45.0%,比对照减少2.5%;弱势花12.2%,L匕对照多5.45%。一说明杂交水稻结实率低是弱势花多造成的。不同位次的颖花结实率也不一致。19了9年我们对四优2号剪除颖花对结实率影响进行了观察。第一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为93.3%,第二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仅49%。剪除第二次枝梗颖花后,第一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提高到96.3%;剪除第一次枝梗颖花后,第二次枝梗颖花的结实率提高到90%。说明第二次枝梗颖花结实率低是养分不足和分配不匀引起的。1981年的杂交稻种植期研究结果,无论早季种植或晚季种植的杂交水稻,从返青期到幼穗分化期,光合效率和干物质日增量都最大,幼穗分化至抽穗次之,抽穗至成熟最小,此结论与曹显祖报告相一致。这是杂交水稻的一种生理现象。从研究中也看出,晚季种植(6/18播,了/15插,10/15收),出苗到幼穗分化处在28℃/日均温,160小时日照和太阳辐射量25.09cal/cm“的足光下,充分发挥杂交稻光合强度大的优势(比早季高23.06%)。因此,分集块,叶面积大(大1.4倍),干物质日增重,为穗(库)发育提供大量能源。抽穗后,由于气温逐渐下降,光照弱,光合效率较早季植‘厂降快(降40.了%),单位体积干物质积累转化处于劣势,但植株营养体大,总干物质积累仍较早季植为大。因此,有效穗较早季植的增加58.95万/公顷,每穗粒数增加14.02粒,结实率提高6.88%,千粒重增加4.98克,产量增加191了.75公斤/公顷。此外,从威优2号、沮l(龙2号后期追肥试验结果看出,在侮公顷施150公斤氮素情况下,提取23%(尿素了5公斤/公顷)为孕穗期追肥,可以明显提高乳熟期的干重、活力和冠层叶叶绿素含量(0.019%),光合势和干物质日增长分别比对照提高0.D19%和lD%,从而使结实率较对照提高14.5%。以上说明,杂交水稻由于中后期光合效率下降导致养分不足,弱势颖花多,结实率低。后期追肥可以改变这个缺点,提高结实率。
2、受生态条件影响。颖花受情后,谷粒灌浆的养分来源有二。其一为抽穗前贮藏于茎秆和叶鞘的碳水化合物转运到穗;其二为抽穗后冠层叶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1978年从分期播种试验的资料看出,二者的比例因抽穗后的环境条件不同而异,可分为三种类型:
(1)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约28℃,日照率75%,相对湿度7D、80%,灌浆成熟期短(31~35天);抽穗前养分占31、39%,抽稗后养分占69~61%。
(2)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26、28℃,日照率47、51%,相对湿度85%以上;抽穗前养分占42~60%,抽穗后养分占邪、40%。
(3)抽穗后20天候平均气温20.87℃,日照足,相对湿度T9%以下,灌浆成熟期达51日;抽穗前后养分各占28%和了.2%。
考种结果,高温、足光、适湿的稻穗灌浆成熟期虽短,但结实率高,籽粒饱满,千粒重大,产量高;低温、足光、湿度小,则结实率低,籽粒不饱满;高温、多雨、寡照、湿度大,结实率和籽实饱满度都受影响。这是抽穗后气侯条件对杂交稻穗粒发育的影响。因此,调节播种、插秧期使生殖生一长处于最适的光照条件下是提高结实率的关键。19了8~19了9两年的四优2号发育期的温度处理结果看出:从枝梗分化至开花期低温(19℃)处理,结实率都降低。低温处理三天对结实的危害程度为、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孕德期>抽穗期。无论抽穗、开花或灌浆用35℃或40℃的高温处理3小时,结实率和千粒重都降低。抽穗开花期遇到35℃以上高温,花粉败育不受精;灌浆期高温则影响光合产物的运转而形成畸形来。开花期遮光或阴雨则结实率降低,强势花结实率从87%降至58‘4%。由于稻田中各稻穗,稻穗中各颖花的发育并非同步,抽穗开花期35℃处理3小时和40℃处理3小时后,用人工辅助授粉,其结实率分别从65.1%、5D%提高到78%、62%。
三、根系发育与叶片生长
根系发育研究结果:四优2号和汕优3号的根量、根粗和根系干重都比穗数型常规稻红410和矮秆大穗型品种大家伙为大(略小于高秆大穗型品种三磅70箩),发根力和根系活力较强。根干重以黄熟期为最大。发根力可持续到孕穗初期,根系活力以黄熟期为高峰。杂交水稻的“浮根”发达。浮根从第11/0叶开始发生,持续至成熟期。四优2号、汕优3号的根可达5次恨,而410、大家伙仅二、三次根。倪文等〔7〕报告,浮根的吸收力比一般根高2一3倍。川田拼“J报告,高次根的发生与穗枝梗及其着生的颖花同步。因此,浮根发达与杂交水稻穗大颖花多有密切联系。杂交水稻在水层灌溉条件F根量大、根粗、干重大、浮根发达,但后期黄根、褐根、黑根多,几乎找不到白根;旱作栽培的根系和干重均小,没有浮根,但白根多;湿润灌溉的介于二者之间。此结论与Das,D.K.等’‘报告相一致。不同组合对缺水的敏感性不同,四优2号大于汕优3号。早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斯湿润的,根量、干重、根粗、浮根量都大和发达。收获后一天,o、20cm土层的根系黄褐色,20、40cm土层为黄白色,根的弹性大。因此,合理灌溉以改善土壤环境,发挥杂交水稻的根系优势,为穗多、穗大、结实率高奠定基础杂交水稻根系发育与地上部生长有密切联系。单位时间最天发根增长量出现于分集盛期,无效分孽开始死亡期的单位时间根干重增长量最大,紧接着出现最大茎伤流强度增长量。说明了杂交水稻的发根开始时生长迅速;其次是稻根加粗,内含物充实,干重增大;再次是根系活力的发挥。根系的这种发展过程可作为肥水管理的依据。剪根试验结果表明,4/0“8/。叶期剪根,即剪除1/0、5/0节位根,明显减少了分孽和有效穗数;12/0叶期剪根则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减少;14/0、16/O叶期剪根则影响结实率和粒重。综上所述,出苗―穗分化期的发根力最强,“浮根”发生;在栽培上应该浅水足肥,以促分蔡,增加穗数。穗分化―齐穗期的浮根大量发生,根系活力大,根干重增长快;应适当搁田,足肥以促大穗。齐穗,-一成熟期的根系活力旺盛,需湿润灌溉,补肥,以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在叶片生长方面,四优2号和汕优3号的主茎叶可分为三类:(1)1/0、10/0(1l/0)节,包含叶―鞘―节―分萦(缺节间),都是营养生长期发生和生长的。
(2)11/0、12/0(12/、13/0)节,包含叶―鞘(缺分孽和节间),为过渡期发生和成长的。(3)13/0~15/0(14/0~16/0)节,包括叶―鞘―节―节间(缺分集),都是生殖生长期生长的。根据主笔叶的叶形、出叶积温、生存期和功能,叶片可分为四组,(表略)1980年对杂交稻根、叶与产量因素的关系的研究结果:剪除主茎4/0、1。/O叶则影响1~7/0节位分孽;4/0~8/0叶期剪根(剪去1/0、5/0节根)则影响1/0、5/0节位分孽;剪去4/0~10/O叶或12/O叶期剪根(剪去9/O节根),严重降低穗粒数;剪去14/O~16/O叶或12/O期剪很严重降低结实率。水稻叶、根、穗、粒的这些关系,可作为看苗诊断和管理的参考。另外,从两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和植期研究看出,中熟杂交稻属感温性的基本营养生.长型。生育期间日均温在1T、28℃之间,每升高1℃营养生长期缩短5天,日均温27~28℃的主长期较稳定。安全齐穗温度为23℃。四尤2号全生育期所需的活动积温为3061℃,1/0、16/0叶期的活动积温为1731℃,剑JlJ?―抽穗期的为380℃。抽穗―完熟期为905℃。幼穗分化期的生育积温指数为36.09,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56.45,抽德期为68.9。这些结论与浙汀农科院绍兴基点组(19了0)的报告相一致。总之,中熟杂交稻属感温性基木营养生长型,具有分禁力强、根系发达和穗粒多三大优势,三者旧互联系,培育多叉壮秧是发挥三大优势的基础。根据活动积温及生育积温指数调整播种期,使生殖生长期处于光、温、湿最适期,既使茎、鞘、叶贮藏养分顺利运转到穗,又利于穗粒发育。根据叶、孽、根、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肥、水管理,协调促桑保蔡,促花保花,实现穗足、粒多、粒饱、高产的目的。
结论
(一)杂交水稻具有分集力强、根系发达和穗粒多三大优势。多孽壮殃是基础。它具有省种、省肥、根多、秆壮、穗大的增产作用。
(二)节位与有效穗数呈显着负偏相关。2/O、3/O二节位的分孽憾产量占总产量的49%。分菜的发生和增长与碳、氮素营养密切相关。
(三)杂交水稻穗大、颖花多,但结实率不高。其原因是杀分不足和花期对温、光的适应范围较窄。
(四)根多、根重、“浮根”发达。最大发根量和根干重分别出现于分孽盛期和孕穗期。最大伤流强度于黄熟期。前期水层灌溉、中期晒田、后期湿润的根系发达,白根多。
(五)杂交水稻可分为四个叶组:1/0、3/0为秧期叶,决定秧苗素质;4/0~9/D(10/0)为分孽期叶,决定分孽和穗数;10/0(11/0)~12/O(13/0)为拔一节期叶,影响节间干重和穗粒数;13/0(14/0)~15/0(16/0)为穗发育期叶,影响结实粒和粒重。
(六)幼穗分化期生育积温指数为36.09,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为56.45,抽穗期为户8.9。
(七)总粒数与产量呈显着偏相关。统计分析表明:“四优2号”和“汕优3一号”是在一定穗拉数的基础上增加穗数来增加总粒数增产的。高产田的群体结构是按1,3,2的苗、株、穗比例
篇3:山区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的农科论文
油菜的病虫害种类较多,已发现30种以上。皖南山区油菜病害以菌核病、病毒病、白锈病、霜霉病发生较普遍,虫害以蚜虫、菜青虫、跳甲、菜粉蝶为主。病虫害对油菜生长危害极大,苗期可造成死苗缺株,开花结角期可造成植株枯死导致减产,含油量降低,种子质量变劣。现结合黄山市歙县油菜发生的几种主要病虫害,对其发生特点、防治方法等进行分析,以供油菜种植户参考。
1.1 菌核病
发生特点:油菜菌核病又名茎腐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皖南山区时有发生,一般可导致减产10%~20%,严重时可达40%~50%。该病多发于春季雨水较多,油菜种在低洼、渍水的潮湿地块,特别是早春寒也有利于病害发生,施氮肥过多,油菜过于茂盛,通风透光差,湿度大,发病率高[1]。
防治方法:①实行水稻或麦子、玉米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③深沟排水,合理密植,清除老病叶,增加透光通风;④药物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50%速克灵可湿粉剂2 000~3 000倍液、40%灭病威悬浮剂400~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5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一般在花期无雨天进行喷施,喷施次数以1~3次为宜。
1.2 霜霉病
发生特点:霜霉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属长江流域、皖南山区冬油菜区发病最为常见。一般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可达100%,以致油菜成片变枯绝收。病菌可侵染叶、茎、花、花梗和角果等部位。特别是花梗发病后,常常肥肿、畸形,花器大,变绿呈龙头状,表面光滑,其上出现霜状霉层。全株受害严重时,整株布满霜霉变褐枯死[2-3]。
病原菌通过卵孢子在龙头和病株落入土壤,种子带入下一代,秋季播种幼苗,引起幼苗发病。幼苗发病所产生的孢子囊,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冬季进入潜伏越冬状态,发病不明显。皖南山区进入开春后,如遇阴雨、低温倒春寒、低温多雨天气,会造成霜霉病流行。特别是氮肥施用过多,植株贪青徒长,密度过大,地势低洼地块会加重发病程度。
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一是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优质高产品种,与禾本科作物轮作1~2年或水旱轮作,减少卵孢子数量,降低发病,收获前田间先清理病株后留种,播种前种子用1%盐水选种,取下沉的饱满种子,用清水清洗阴干后播种,可减少卵孢子带入。二是改进栽培技术,施足基肥,促进壮苗,增施磷、钾肥,适量施硼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深沟沥水防渍,花期摘除中下部黄病叶1~3次,以减少菌源,有利通风、透气。适当迟播,也可减轻病害。②药物防治。可选用的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2 000倍液,在油菜初花期喷施药物1次,间隔5~7 d再施1次,药液量控制在1 125 kg/hm2左右,即可较好地控制病害发生、发展。此外,白锈病的发病症状和发病条件与霜霉病相似,可参照霜霉病的防治方法进行防治。
1.3 蚜虫、黄曲条跳甲、菜粉蝶、油菜潜叶蝇等虫害
防治方法:①选择抗虫品种。②用黄板诱杀蚜虫。具体方法:用0.33 m2大小的塑料薄膜涂成金黄色,再敷1层凡士林或机油,然后张架高出地面0.5 m高,可以大量诱杀有翅蚜。③生物防治。蚜茧蜂、青草蛉、食蚜蝇及多种瓢虫是蚜虫的重要天敌,要注意保护,在天敌发生期少用广谱性、残效期长的农药。人工释放粉蝶金小蜂、绒茧蜂等寄生蜂能有效防治菜粉蝶。④化学防治。在虫害危害严重时,选用40%乐果乳油1 000倍液、90%敌百虫晶体1 000倍液、50%二溴磷乳油1 500倍液、40%二嗪农乳油1 000~1 500倍液、2.5%乐果粉剂等药剂进行喷防,移栽时可用80%敌百虫或50%敌敌畏乳油1 000~1 500倍液浸根。
2 油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合理轮作,适时换茬
大多数油菜病虫害都是以相应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冬、越夏的,因而轮作换茬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皖南山区冬油菜产区应提倡稻、油水旱轮作,山区实行油菜、玉米、六月黄豆间作套种,这些轮作换茬对菌核病防治效果最好。
对病毒病、霜霉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油菜不宜与十字花科蔬菜连作,否则病害将显着增加[4]。
2.2 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合理布局
品种单一化,包括大面积连片种植和连年种植,易引起品种抗性的丧失和退化,也有利于病虫害的积累和传播。应因地制宜,及时更换优良品种,做到多品种合理布局。
2.3 精选种子,适时播种和移栽
播种前精选并处理种子,可清除混在种子里或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瘿。油菜播种过早会加剧蚜虫、病毒病和软腐病的发生和危害。
2.4 加强田间管理
深耕培土可将菌核和越冬跳甲等深埋土中,冬耕除草可将虫害冻死,减轻开春病虫害危害;同时蕾薹期中耕培土可在菌核萌发前进行埋杀,合理密植与施肥,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清理枯枝烂叶、可增加通风;抓住晴好天气增施薹花肥,可减少大多数病虫害的发生,但蚜虫危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应适时灌溉[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