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根淑女”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供大家阅读参考。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篇1: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中唐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韩愈和白居易,有不少结交成为好友的客观条件:

年龄相近。韩愈出生于公元768年,白居易出生于公元772年,相差只四岁。

登第相近。韩愈贞元八年(792)中进士,白居易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相差只八年。

仕历相近。都曾在京城、地方上做过官,顺逆、级别也大致相当,韩愈做过刑部侍郎,官至吏部侍郎,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退休)。

理想相近。韩愈跟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白居易与元稹发起“新乐府”运动,都有关心现实、革新诗文的理想。

性情相近。都不是离群索居喜欢清静的宅男,都喜欢结交有文才的朋友,尤其是跟自己相埒之人,都喜欢提携后辈。他们各自身边,都围绕着一大批诗文朋友。

共同偶像。都是杜甫的崇拜者,思想、艺术上都深受杜甫的影响。

共同朋友。诗人张籍既是韩愈的好朋友,同时也是白居易的好朋友,韩门弟子樊宗师、李翱等人,跟白居易也有交往。其中,张籍曾介绍韩愈、白居易相识。

有过交往。从白居易的几首诗歌看,他跟韩愈曾同游长安名胜曲江以及两处私家园林,一起饮过酒,并有诗歌唱和……

但是,韩愈与白居易终究只有蜻蜓点水的交情,并没有成为莫逆于心、诗文创作上互相推崇、呼应的朋友。

从现存韩愈、白居易的诗文看,白居易有如下几首诗跟韩愈有关:《和韩侍郎苦雨》《同韩侍郎游郑家池小饮》《久不见韩侍郎》《和韩舍人题杨舍人林亭》《和韩侍郎张博士游曲江见寄》。另外,《老成》诗有“我有白头戒,闻于韩侍郎”两句。而韩愈的`《昌黎集》中,则只保存了《同张籍游曲江寄白舍人》一首跟白居易有关的诗。

有过交往,有过唱和,却没能加深友谊,成为挚友,擦出火花,点亮文坛,成就一段文学佳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韩愈于前辈诗人中,最推崇李白和杜甫。在一首赠给孟郊的诗中,他有这样两句:“昔年曾读李白杜甫诗,长恨二人不相从。”众所周知,李白杜甫曾经同游东鲁、梁宋,亲密无间,至于“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结下了深厚情谊;他们的诗歌创作,一个充满浪漫的想象,一个满是关心现实的情怀,相互辉映,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闪亮的“双子星座”。而韩愈、白居易这两位中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却与“双子星座”失之交臂。

韩愈白居易为何没成为好友?

中唐四位最优秀的诗人,孟郊、韩愈、元稹、白居易,分为两组,韩孟齐名,元白齐名。从文学史的角度讲,孟郊、元稹的诗歌成就,毕竟稍逊于韩愈、白居易。若是整合出一个“韩白”配,那才是真正的强强组合。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两位当时最优秀的诗人,失之交臂,没能成为好朋友呢?

有人可能会猜测说,他们的政治立场、思想性格上有分歧。韩愈白居易思想性格上肯定是有差异的。比如说,韩愈更在意自身遭遇,为自己鸣不平,白居易则多关心百姓疾苦,为穷苦百姓说话;韩愈性格刚强激烈,白居易为人温和从容。据我所知,并没有证据可以表明,韩愈跟白居易有政治立场上的正面冲突。

事实上,他们两人都并非心胸狭隘之人,都有惜才爱才的襟怀。有一种说法,韩愈在监察御史任上被贬为阳山县令,原因是上疏言事。而他上疏的内容则是柳宗元、刘禹锡泄露给王伓、王叔文等人的。韩愈也耳闻了这种说法,但是,他并未因此疏远、憎恨他们,仍一如既往地关心他们。

有诗为证:“同官尽俊才,偏善柳与刘。或虑言语泄,传之落怨仇。二子不宜尔,将疑断还不(否)?”韩愈表明自己不相信是柳宗元、刘禹锡出卖了他。后来柳宗元、刘禹锡被贬南方,韩愈担心他们水土不服,有《永贞行》诗云“吾尝同僚情岂胜,具书所见非妄征”,关爱之情,出自一片真心,全无幸灾乐祸之意。柳宗元死后,韩愈还为他写了《罗池庙碑》。

我们知道,柳宗元跟王叔文一派,主张政治改革。可见,韩愈交友,是可以超越政治立场的。他骨子里是个文人,政治立场在他那里不如文才重要。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诗人气质比韩愈更浓。他最有名的作品,《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上阳人》等等,都是关心社会、关心百姓的新乐府诗歌,而实际上,白居易更多的作品,是表现他生活中的闲情逸致。他是一个有着浓厚的浪漫气质与名士风度的诗人。

韩愈白居易之所以没能成为声气相通、互相辉映的文坛巨擘,我认为,原因主要在韩愈方面。

比白居易年长四岁、登进士第早八年的韩愈,有太强的好为人师与文坛盟主意识。清人赵翼曾指出:“游韩门者,张籍、李翱、皇甫湜、贾岛、侯喜、刘师命、张彻、张署等,昌黎皆以后辈待之。卢仝、崔立之,虽属平交,昌黎亦不甚推重。”(《瓯北诗话》卷三)

韩愈平生最推重的诗人是孟郊。他曾经向郑馀庆举荐孟郊,他列举历代诗人时,把孟郊的名字紧接在陈子昂、李白、杜甫之后,他把自己跟孟郊的关系比作李白与杜甫,他希望自己跟孟郊不要像李白跟杜甫那样,难得在一起,“我愿化为云,东野化为龙”,云龙相从,不离不弃。

韩愈推崇孟郊,除了孟郊诗风跟他却有相近之处,都有“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的特点外,恐怕孟郊的遭遇地位是更加重要的因素,孟郊只能是韩愈同情、提携的对象,不可能成为他有力的竞争者,跟他平起平坐。

白居易在诗集中保留好几首跟韩愈有关的诗歌,而韩愈在自己的诗集中只保留了一首跟白居易有点儿关系的作品,似乎可以读出这么一个信息:韩愈并不把白居易太当一回事。

须知,白居易可是一个神童诗人,十六岁时就写出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样的好诗。白居易青年时期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已经得到前辈诗人顾况的赏识和揄扬。换言之,韩愈不可能不了解白居易的诗才与诗名。

白居易一首赠张籍的诗,有这样几句:“问其所与游,独言韩舍人。其次即及我,我愧非其伦。”如果这诗作于白居易跟韩愈相识之前,说明白居易对韩愈是敬仰的;如果这诗作于白居易跟韩愈相识之后,那么,很可能他感觉到了韩愈对自己的冷淡与傲慢。

一个曾经不遗余力地举荐、赞扬过孟郊、贾岛的文坛耆宿,面对白居易时,却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篇2:杨贵妃为何没成为皇后

杨贵妃为何没成为皇后

白居易《长恨歌》生动地描述了唐明皇爱杨贵妃的情形,那么杨贵妃为何没成为皇后呢?

杨贵妃生前,有“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等诗句;杨贵妃被赐死后,有“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等诗句。可见,唐明皇对杨贵妃的爱是十分深挚的。

《明皇杂录》、新旧《唐书》等多种史书的记载,可以证明白居易的描写基本是属实,并非文学夸张。例如,《旧唐书》杨贵妃传有这样一节文字专门描写杨贵妃所受到的宠爱:“开元已来,豪贵雄盛,无如杨氏之比也。玄宗凡有游幸,贵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其雕刻镕造,又数百人。”《书》杨贵妃传有关于杜牧《过华清池绝句》名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史实:“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明皇杂录》记载,杨贵妃死后,回到长安的唐明皇,一天深夜登上勤政楼,感慨系之,让高力士寻访旧人。高力士第二天就为他找了名叫红桃的昔日杨贵妃的侍女。于是,让她唱杨贵妃生前所作的《凉州词》,玄宗亲自吹起玉笛伴奏。演唱结束,玄宗和红桃、高力士都掩面而泣。一次重游华清池,玄宗又让人把新丰市上的女伶谢阿蛮找来,让她跳《凌波曲》。阿蛮跳完舞,拿出金粟装臂环(一种臂饰),说:“这是贵妃赠送给我的。”唐明皇睹物思人,拿着臂饰就“凄怨出涕”,泪流满面了。《书》又记载,唐玄宗从成都避难之后返回长安,路过马嵬坡时,曾经想让太监祭祀一下杨贵妃,予以改葬。但是遭到了礼部侍郎李揆的反对,只得作罢。不得已,悄悄吩咐太监,备了棺椁迁葬杨贵妃。挖开坟墓的时候,杨贵妃生前使用的香囊还在,太监献给玄宗。玄宗看着香囊,眼泪哗哗的往下流。他命令画工在一处宫殿里画了杨贵妃的像,每天早晚都去那里看一看。每次去,“必为鲠欷”。

这就出来一个问题:唐玄宗既然这么爱杨贵妃,为什么没有将她册立为皇后呢?

杨贵妃是开元二十四年(736)被唐玄宗纳为妃子并且很快便专房宠幸,天宝初年即进册为贵妃。到天宝十五载(756),杨贵妃在马嵬坡被赐死于路边一座祠庙,享年三十八岁。推算起来,杨玉环做唐玄宗妃子的时间长达二十余年,做贵妃的时间也有十五年左右。可以肯定,唐玄宗假如要想册立杨贵妃为皇后,运作时间是非常充裕的。

更为重要的是,唐玄宗将元配王氏皇后废为庶人之后,皇后之位一直空着。王氏皇后为了跟武贵妃争宠,让其兄王守一找僧人帮助。僧人明悟领着他祭祀北斗星之后,“取霹雳木刻天地文及帝讳合佩之”,说是这样可以生子,像武则天一样尊贵。开元十二年,事情泄露,王氏皇后被废为庶人,不久便抑郁而死。王氏皇后死后,唐玄宗想要册立武贵妃为皇后。但是,遭到了御史大夫潘好礼的坚决反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曾经搞得李唐王朝鸡犬不宁的武三思和武延秀都是武贵妃的远房叔伯,唐玄宗跟他们有不共戴天之仇。加上当时太子又不是武贵妃所生,而武贵妃本人也是生有儿子的。武贵妃一旦被册立为皇后,争夺太子的事情就在所难免。结果,武贵妃就一直没有被立为皇后。只是在她四十余岁死去之后,才获赠了一个皇后的名号。实际上,杨玉环成为杨贵妃的时候,武贵妃早就已经死了。

李隆基之所以没有册立杨玉环为皇后,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李隆基对杨贵妃曾经是自己儿子寿王妃这一点有所顾虑。杨玉环之所以从寿王妃摇身变为玄宗妃子,原因是,武贵妃死后,后宫数千佳丽中,没有一个能合李隆基心意的。臣属们为了让玄宗快乐起来,给他推荐了已经成为寿王妃的杨玉环。虽然,杨贵妃为了“改适”,假模假式做了一阵子尼姑,但曾经是“儿媳妇”的历史是无法改变的。

二、李隆基跟杨玉环的结合,主要是文艺兴趣的相投,并没有要她“母仪天下”的想法。李隆基是个十分热心的文艺爱好者,他不但喜欢欣赏文艺演出,还精通多种文艺形式,他“素晓音律”,作曲、吹笛子都很在行。他甚至让数百名宫女成立了一个皇家女子乐团——梨园,集中居住在宜春北院。“善歌舞,邃晓音律”的杨贵妃也常常到梨园演奏她拿手的琵琶,深受大家的欢迎,“诸王贵主”竞相拜她为师,学习弹奏琵琶。玄宗之所以每次游宴、洗温泉都要带着杨贵妃,主要就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文艺爱好和相当的文艺造诣,文艺上他们有共同语言,可以互为知音,也可以说是琴瑟和谐。

三、杨贵妃虽然聪明伶俐,能够随时迎合皇帝的心意。但是,李隆基对她显然是有所不满的。天宝五载和天宝九载,杨贵妃两次先后两次被李隆基驱逐出宫。驱逐的原因,史书没有明言,不得其详。当然,每次驱逐杨贵妃后不久,多情、痴情的李隆基就会后悔,思念不已,很快由高力士将其接回宫中,礼遇如初,欢爱如旧。可以说,杨贵妃对李隆基而言,是让他欢喜让他忧的女人。这样的女人,只适合恋爱做贵妃,不适合结婚做皇后。

四、杨贵妃显然是一个具有浪漫气质的'女人,她没有多少权力欲望。一方面她满足于李隆基的宠爱,另一方面她有文艺的爱好,日子过得很充实。此外,有没有皇后的名号,对她而言没有太大影响。

五、唐玄宗晚年虽然有些沉湎于男欢女爱,沉湎于声色娱乐,但基本上还是一个头脑比较清醒的皇帝。别的不说,至少他不会把官职当作可以滥赠予人的东西。他的驸马、功臣张说的儿子张垍很想得到宰相的职位,但是,李隆基就没有轻易地委任他为宰相。有一次,一个艺人在一次演出中有上佳的表现,博得了玄宗的好感。但是当他通过高力士说情,想要获得一个小职位的时候,李隆基就不但没有让他如愿,反而把他给杀了。可以推测,对于皇后的名号,他还是相当看重的;对于杨贵妃,他也没有爱到头脑发昏、任其索取的程度。

篇3: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白居易为何成为天才诗人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本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是中国文学史上适当首要的诗人。

白居易在他那个时代便是偶像级人物,他的文字的影响力不仅在文明圈子里撒播,一同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撒播之广,即便到今天大概都不比《双截棍》差。一同,也有许多人对白居易的一些作为很不以为然。少年得名,被人作为偶像追捧,在许多名家傍边,白居易大概归于天才那一类。他出世不过六七个月的时分,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他居然就此记住,往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这么的天才儿童要是放在20世纪末,没准就读上那些闻名高校的少年神童班了。

可贵的是,白居易没有像那些高校神童班的孩子们那样流星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了解了声韵——这自己天然生成便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刻苦,以至于唇舌生疮、手肘长茧,这么,他16岁的时分现已写出了“春风吹又生”这么的佳句。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老一辈寻求选拔,文名赫赫的顾况从来目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简单。”等看了“春风吹又生”今后,马上改口说:“以你这么的才调,在京城肯定能混得极好。”想来当时的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如何吓人,否则任春风如何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在全国的校园、旅舍、码头、妓馆这些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篇。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可以背诵白学士的《长恨歌》。公然这招见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概多少有点满足,在给朋友的信上特意夸耀了一下。

唐朝盛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张狂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常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政坛丢失,与歌伎同病相怜,文学上的效果当然值得自傲,但那不是白居易心目中的政策,建功立业才是持久的主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临军阀割据、政局**的失调形势,白居易活泼向皇帝进言,希望可以得到选用。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不管啥时代,这么的人老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皇帝的后宫。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大胆央求皇帝斥逐一部分宫女,一则减缩开支,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效果谁都能料到,他这清楚是去找骂。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完结他的政策,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健壮的`敌人。

事实上,他那过于急迫直率的特性,让亲自选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气色,往后对人说:“这小子是我选拔的,居然敢这么,多半是不想混了。”虽然皇帝没有马上拿白居易如何样,但祸源现已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杀,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责他越权,按例再加上些谣言,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丢失,在闻名的《琵琶行》中,和偶尔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遇,他照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一初步,白居易行事的特性仍然不改,为了坚持情绪,甚至不惜和多年老友元稹争吵。但是政治集团之间剧烈的架空奋斗总算让他逐步“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招认自己的失利,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自己的自愿在巨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需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要分外激烈、自己意志分外坚决的人,诗人早年的抱负现已在实践中逐步消磨。

老来喫苦,很多荒诞很多愁。白居易也有老的那一天。到那个时分,他初步享用生活了。他人是老了,却初步蓄养许多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篇撒播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间最有名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不仅如此,白居易好像还很喜新厌旧,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是由于过了几年就觉得正本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分他自己现已67岁了。

当然,不能用现代的规范去生硬地评判一千多年前的古人,在那个时代,白居易的做法不管在法律上仍是道德上,都没有啥不妥。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年岁,如何说也不行自重。当芳华不再时,人往往会遇到精神上的危机,白居易在这个时间再一次闪现出了自己意志上单薄的一面。一场大病今后,白居易大概也感受到了自己来日无多,虽然依依不舍,仍是把他最宠爱的小蛮和樊素都斥逐了,算是为她们的出路做了一点方案。

开始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湿”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但是白居易对待女人的情绪一贯被质疑,后来就有了他逼死朋友侍妾的风闻。关盼盼是白居易老友的妾室,老友死后,关盼盼茕居10年没有再嫁。白居易传闻后,写诗一首送给关盼盼,大意是慨叹老友一死,老友当年在关盼盼身上的心思全白费了。正本人死万事空,这种感叹可说是很正常。但也可以理解为呵斥关盼盼不行意思,没有以死殉夫。关盼盼看了这首诗,不久绝食而死。

这段公案后来就成了白居易的罪过。不过在漫长的时间消逝中,传说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个扣头。白居易虽然晚年沉迷于声色,但也不至于非把他人的老婆逼死,他好歹没那么含糊吧。没有人是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他会畏缩,会低沉,但他自有掩盖不了的光荣,我们记住他,毕竟仍是由于他的诗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