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大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东方传承童庆百年经典诵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东方传承童庆百年经典诵读,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方传承童庆百年经典诵读

篇1:东方传承童庆百年经典诵读

东方传承童庆百年经典诵读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多年悠久的历史,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传统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在今天,这些经典之作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我们的社会进步贡献着它们的生命活力。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做人做事才有灵气。古代经典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最好教材。但是,随着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重新确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严,弘扬亘古常新的民族精神,让德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是新时代赋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神圣使命。

中华民族最博大精深、最具生命力的,是几千年所积淀的灿烂文化和朴素道德思想,它融知识与道理于一体,是人类文明智慧的一部分,是学生课外阅读的最好的范本,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载体和最佳资源。

近日我与孩子共同诵读了一些经典的古诗歌,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丰厚博大,汉语文字的优美。其中《游子吟》是一首大家熟知的唐诗。这首诗写的是母亲为游子缝衣服的情景,表现了母子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唱出了伟大的母爱,因此广为流传。全诗句句发自肺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读完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亲情教育,我们要感谢母亲赐予给我们的生命,感谢母亲给我们的关爱和教育。我们要懂得感恩,我们要回报母亲给我们的爱。进而我们要感恩和回报社会和我们的祖国。

通过诵读流传千载的中华古诗文经典使孩子们感受到了道德教化、思想熏陶、艺术感染、语言能力的训练,让孩子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人格。

篇2:东方传承童庆百年经典诵读

品传统精髓 树当代风采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孕育出华夏光辉灿烂的文化 篇章。我们是最早的文明古国,我们堂堂中华曾被四方来贺!

春去秋来,千载的长风吹散了千年的往事,亘古不变的流水冲走了沉睡千年的记忆。但历史的印记,文化的传统,却牢牢的融入到这片土地里,融入每一位炎黄子孙的血液里。

从数千年前《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到汨罗江畔屈子的那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从浪漫的楚辞到华丽的汉赋;从对仗押韵的唐诗到宛转悠扬的宋词……

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到“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从“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阅尽翰林书三千,千古佳句岂等闲。空留悲歌沧桑尽,春风经年忆流年。

你可知道有一个盛世被称之为汉唐?你可知道有一家学说被称之为儒家经典?

朋友,当你深情的唱着李宇春那句“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时你是否 知道陆游的“铁马冰河入梦来”?当你唱到那句“战歌送离人,行人欲断魂”可曾想起杜牧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当你整天喊着“有志者,事竟成”的时候,你可知道它出自《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当你沉迷于西方的神话传说,你可曾知道中国有一个故事叫做“后羿射日”……

数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它是千百年来祖先们智慧的结晶,它是祖祖辈辈精髓的传承。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 篇章的瞳孔。

现如今,在这个繁华喧嚣,在这个利欲熏心的年代。我们丢失的已经太多,蓦然回首,那灯火阑珊处是否依旧有一个苍老的声音在呐喊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如今的灯红酒绿,如今的盲目媚外。我们早已忘记了九月九日登高临远要遍插茱萸;早已忘记了端午节的粽子是为了纪念何人。我们开始嘲笑愚公移山的迂,我们开始排斥“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我们只能凭借那曲《东风破》感受到古典主义的唯美。然而多少优美的传统文化语言从我们口中流失,多少优良传统美德正在被我们遗忘?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损失,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但是徘徊与匆匆的瞬间,我们是否应该抓住些什么?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能遗忘过去的优良传统。君不见我华夏的天空近百年来受到蛮夷的玷污,君不见曾经列强的炮火对中华大地的侵扰。今天的中国没有了战火硝烟,站在了世界的前面。然而我们不能忘却先人们的那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示训。听听古代先贤们关于爱国的呼唤,看看那慷慨激昂的满江红诗篇。如今的我们在接受传统文化精髓的过程中,爱国的热情不能得到丝毫的退减!

《诫子书》有云“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今的我们,面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我们显的漠不关心,勤俭节约被更多的忽视,淡泊明志被看成没有上进心的表现,宁静致远成为一句遥不可及的神话!我们尚且不谈为社会做巨大的贡献,也不谈为国捐躯,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中国人的根基是什么。我们应当一边读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豪言壮语,一边担负起自己对社会、对家庭以及对工作的责任,用我们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去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今天的工作和学习中,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彭端淑的《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道理非常的浅显明了。面对工作上的困难我们是坚持做还是放弃,面对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应当是积极主动的对待还是消极的逃避。在传统文化不被重视的今天,我们工作和学习中,应当用积极的心态去感受它的魅力所在。听听韩愈《师说》中的那句“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看看今天的我们,在面对学习的过程中,又还保留了几份谦虚?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要懂得虚心学习。而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又有几人能够做到?面对嘈杂的世界,我们将自己的脸面过分的看重,不断地忽视自身整体能力和素养的提高,这对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来说是一种严重的阻碍。我们应当静下心来反复思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沉淀。传统文化起源于过去,但是传统文化又将不断的融合现在,面对未来。传统文化对我们的价值观取向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文字记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元素,丰富的营养已经深深的影响到了中华民族的千百代人。在迈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传统文化中所传递正能量,爱国情怀、修身养性原则、立志为学态度甚至为人处事方式,都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创造四个现代化未来有着积极的影响。

你听,一个声音还在回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声音千百年来号召着无数的英雄豪杰战死沙场不惧马革裹尸;你看那泪罗江畔的诗人正写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诗句千百年来激励着有志之士不断的进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