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兔”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

篇1: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

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

众所周知,古典诗词是一种极为讲求音韵的文学样式,这与我们的民族文字有很大关系,汉语的四声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这是我们的特色和骄傲。而古汉语的四声与现代汉语的四声还有些差异,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我在讲解古诗词的时候,一开始也是很困难,后来找到了音韵这个角度后,觉得学生很有兴趣,同时也弘扬了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这里就简单的以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作一简单分析。

这首词的字句分析这里从略,主要集中在章法和音韵上。

这首词的章法很是讲究,以此可见东坡之天才。我们先看一下上阙:先是高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一个气势非凡的大场景;然后低徊,平稳过渡,“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是一个细致精确的小场景;后激昂慷慨至极,雄风浩荡,热烈奔放“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

再看下阙:先抖笔荡开,长音袅袅,“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灰飞烟灭”;渐紧渐烈,“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接下去是沉郁,“故国神游……华发”;最后复归于沉静,旷远,“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以上是对章法的简单的分析,词中的起、承、转、合各位自己能够分析得很好,此不赘言。

章法的体现与音韵的恰当使用有很大关系,诗歌是韵文,讲究节奏之美。词谱中对平仄的'使用要求被作者很好的利用,同时平仄转换的地方作者也做得十分精当。本词押入声韵,押韵的特点是短促有力,韵短,所以转换方便,作者复杂的感情转换比较容易表现。

这里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其实很多诗词都可以如此分析,比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仙境出现时由原来的七字句换为四字句,使意外、突变更强烈。另如“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诉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这雄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使用的是“江阳”韵,这个韵的特点是声音雄浑悠扬,这就把帝王之气表现得慷慨雄浑,激烈悲壮。

分析诗词应重视章法与音韵(教师中心稿)总之,古诗词的讲解分析中应当重视章法与音韵,这应该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当然,由于学生具体情况不同,不可一概而论。

篇2: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指导(教师中心稿)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诵读指导(教师中心稿)

广东顺德市龙江中学   欧阳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行部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修订本)也明确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着重号系作者所加),同时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高中三年要求背诵的古诗文70篇(首);而高中六本教科书(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必修)所选编的56篇文言文近三分之二要求全文背诵,其余三分之一也要求背诵其中部分段落。这就说明我们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经典名篇和课文的诵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在一定方法的指导下,熟读或背诵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加深对文言文的文意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从而逐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培养独立阅读和鉴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一、文言诵读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

我们所说的文言文诵读是指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结合文章或作品中固有的语气、节奏、情感而对文章或作品进行感知、熟悉、记忆、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文言文的诵读势必就要和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其中就包括正字正音、辨词析句、层次疏理、文意理解、语言鉴赏等多项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

1、结合正字正音读准字音

把字音读准确,是诵读的起码要求。文言课文中有大量的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如不首先解决这些字词的语音问题,那就根本谈不上诵读。因此,一篇文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试读一遍,或全班齐读,或个别朗读,从试读中发现他们读字读音中出现的问题,然后一一板书纠正;并由老师再范读一遍全文。

2、结合辨词析句读清句读

诵读要以所学材料的初步理解为基础,而理解的前提则是读清句读。句读也就是断句,句读知与不知,直接影响着词义句意的理解。只有读清了句读,才有可能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反过来也才能读得更准确、更清楚。同时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构词造句的特点以及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

3、结合层次疏理读通思路

学习文言文只有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才能很好地理解全文的内容;而疏理文章层次也是一种重要的文言阅读能力,要提高这种能力,除了要学习一些文言文行文的篇章知识之外,更重要的则是诵读,从语气和语意中去探寻文章内容的走向和作者行文的匠心,把握文章的脉络。

4、结合文意理解读出感情

语言作为文章思想感情的载体,声读出来总是带有语气的,词语的色彩、句子的构造、修辞手法的运用、行文节奏的起伏、感情气势的跌宕,都和文章的内容、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而诵读正是对文章作品的思想感情“原汁原味”地声韵表达,是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论语文教育》第33页)。我们可以通过诵读来体察文章的语气,理解文意,进而来揣摩、体会字面之后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结合语言鉴赏读出特色

文言文的一些语言规律,如音韵的铿锵、语调的抑扬、语言的含蓄、句式的整散等,大都是宜于“意会”而不宜于“言传”的。而意会既不能只靠眼睛看,也无法从老师的精分细析中获得太多的领悟,最终还是反复吟诵,在吟诵中去琢磨、去感知、去体察、去心领神会。

二、文言诵读要加强读法指导

读而不得法,事倍功半;读而得法,事半功倍。我们的学生往往只知道一味地埋头苦读,不求甚解,尽管读得口干舌燥,但结果仍然是“过目皆忘”。这就需要我们为师者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少作一些空洞无物的“课文分析”,多一点实质性的能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方法指导。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性探索,我们基本上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读背方法。它由六个环节(也是六种诵读方法)构成:

1、朗读法:文言课文必须要开口朗读。要按照普通话的标准读准字音,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异读字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学会根据课文内容和作者感情进行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高低长短的朗读训练,以至慢慢地养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良好的诵读习惯。

2、指读法:背诵对只字只句的要求非常严格,决不允许错字、漏字、窜句、换句,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小心谨慎,一字一句去读、去记忆。因此,我们在读书时则可采取指读法,一般是左手按书,右手指字,逐字逐行地进行诵读,这样既有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加深对文字的印象,又有利于对文句意义的感知和理解。

3、默读法:也称研读法。文言文诵读的关键是领会课文的`内容和字词句的准确意义,如果对字词句不求甚解或对课文整体理解模糊,那么诵背起来就会感觉费力不讨好,不管读多少遍都没有多少印象,并且对课文的内容还是一头雾水。因此在朗读一两遍、指读一遍之后,静下心来,默默地研读一两遍,研读的主要目的是结合注释和课堂笔记弄清字句意义、疏通全文大意、把握结构安排,为背诵全文奠定记忆的框架基础。

4、挑读法:有些篇目的部分段落意思晦涩难懂,读音呕哑嘲哳,句子结构散乱无序,与现代汉语的理解差距较大,这种句段诵读起来就觉得非常吃力,因此一方面要加强对此段意的理解,另一方面则要把它单独挑出来反复地读,利用它与上下文的联系,独创一些适合与自己个性的“歪门邪道”法(如谐音、幽默、硬套等)来强化理解。

5、背读法:在朗读、指读、默读之后,对全文的基本结构和各个重点句段所在位置应该有一个大体的印象,然后要尝试着去背诵,第一遍肯定难得完整地背诵出来,但不要紧,边背边翻书,边检查自己容易忘却的地方,再来一次指读和默读。这样反复一两次就不会有多大问题了。

6、查读法:当我们感觉到一篇课文基本上能够比较流利地背诵时,不要忙于给自己下结论,认为自己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人的记忆思维中还夹杂着一条遗忘曲线,它随着记忆的不断补充强化而不断隐退消淡,但同样它也随着记忆的不断淡化流失而不断突出明显。因此,我们在背诵之后的一段日子里还要不定期地检查自己的背诵结果,对遗忘的部分要及时补上加强,直到这篇课文深深地烙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来说,时间越近,间读的间隔就短一些,次数就相应地多一些;时间越久,间读的间隔就稍长一些,次数就响应地少一些。

当然,诵读教学并非文言文教学中的唯一模式,但无疑是文言文教学的独特优势。清代名臣曾国藩就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家训字谕纪泽》)因此,重视文言文诵读指导,尤其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通讯地址:广东省顺德市龙江中学(528318)

联系电话:0765-3882707(办)3386410(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