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诗鉴赏,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诗鉴赏,希望大家喜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诗鉴赏

篇1:初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

摘 要: 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需要驱遣想象,调动情感,运用形象思维,对“文章不仅‘分析的研究’”,而且“综合的感受”,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关键词: 新课改 古诗词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欣赏古诗词,就需从诗词意境入手,“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阅读境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何为意境?简言之,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想象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的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达到主观(意)与客观(境)的审美统一,现以唐代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下简称为《白雪歌》)为例,进行赏析阅读。

《白雪歌》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送别诗。从诗题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叹边塞奇异的雪景,表现送友惜别深情的歌行体诗作。诗歌前十句咏白雪,后八句述别情。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八月飞雪,风卷草折,声声入耳,历历在目。内地还是秋高气爽,边地已是鹅毛飘飘,劲风凛凛,南来诗人的惊异之情不言而喻。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两句,诗人因地制宜,随物赋形,信手撷取了边塞常见的冬雪压枝之意象,发挥奇特的`想象,以大写意手法,将朔方冬雪比作南国春花,比喻新颖贴切。这冬雪压枝的奇景恰似梨花盛开的自然景观,描摹出了塞外风光的壮美俊丽特色,给予人无限新奇之感。使塞外严寒透露出融融春意,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真可谓“不是春光,胜似春光”,颇富浪漫色彩。这是盛唐人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盛唐之音的充分透射。正因为这样,诗人才会以大胆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将严寒的大雪描绘成春天遍野的梨花,萧瑟的冬日才会幻化成一片温馨的春光,审美对象(满树雪花)的壮美俊丽与审美主体(诗人自己)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精神高度融合,形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毕竟是异域送客东归,对在内地很少见到这样的雪景,又对遍野梨花习以为常的关中诗人来说,不能不勾起他对往昔生活的忆念和对故乡生活的眷顾,咏颂雪景中寄托着诗人送客东归而引起的对家乡故土和家中亲人的思念,这是自然而然的事。“诗奇体峻,意亦造奇”。殷切的评价可谓一言中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散”、“湿”从细处着笔,体物入微,场景也由帐外移到了帐内,风吹雪落,冷寒潜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的高度不平等之下,将军、都护身穿狐裘,夜拥锦衾尚且冷得“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那翘首盼望征袍的广大士兵,他们身受的酷寒自然不言而喻。这从侧面写出边塞雪野的酷寒,但这还不止表现自然威力的美和伟大,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反衬人们在与自然力进行艰苦卓绝的抗争中,最终征服和掌握其所表现出的伟大力量,在卫国战争中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从而反映出盛唐时代中华民族的雄大魄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赏阅雪景的美好心境很快就变成了对难以抗拒的自然力的着意刻画:浩瀚的沙漠浓云密布,冰天雪地。放眼望去根本分辨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给人一种苍凉厚重的感觉。夸张的笔墨,互文的手法,“愁”、“惨”又语带双关,既点明了送别的环境,又使我们体味到了离愁别绪。“天犹如此,人何以堪”?

正是在这阴云密布、寒入肌骨的氛围中响起了音乐声,诗歌自然由咏雪转向送别。“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中军置办酒宴,饯别归客,自然少不了音乐。“胡琴”、“琵琶”与“羌笛”三种乐器并举,而不谈音乐本身,借代手法告诉读者,入目的全是胡器,入耳的尽是胡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于离别之外另有一番滋味,“越鸟巢南,狐死首丘”,更何况诗人是一个家中还有老母妻儿的活生生的人。描写音乐堪称武侠小说中的“重、拙、大”之至高境界。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送客至辕门,时已黄昏,看到的除了矗立在军营中那面醒目的大红旗外,就全是飘飘扬扬的大雪和白茫茫的一片雪漠,给人一种清冷死寂的感觉。唯一能给人带来一丝亮色、一点暖意的,就是那冰天雪地中的一面红旗,但它却在吹折白草的劲风中硬硬地垂落着,丝毫也不能翻动。可想而知,旗帜上的冰凌是何等厚重,塞外的天气是何等酷寒。雪中之红更构成凄美的情调。朋友却要在这样的冰雪天地中连夜赶路,“长路关山何时尽”,朋友能平安到家吗?绵绵情思正如那茫茫白雪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但诗人毕竟是豪放不羁、意气勃发的盛唐人的杰出代表,他以盛唐人特有的豪壮气概,在冰天雪地的离愁别绪中寄激情和热烈于玉砌世界一点红中,在凄冷境界中加入了一点暖意,使送别的愁苦中蕴含一丝喜悦,真可谓妙手回春。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尽管依依难舍,但“送君千里,终需一别”,然而大雪封山,朋友旅途会顺利吗?惜别中暗含着对朋友的隐忧和关照之情,不言情而情深义重。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辽阔的背景中,峰回路转,朋友已消失在视线之外,而诗人仍然呆呆地凝望着面前留下的一串串马蹄印,若有所思,若有所失。他在想些什么呢?有可能是为朋友“长路关山何时尽”而担忧,也有可能是为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漂泊无定、归期未卜而感慨,也许是为送别友人后 “相见时难别亦难”而惆怅,也许是念叨着家中“母老家贫子幼”的艰辛,还有可能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瘠苦。悠悠情思正如那一头乱发一样,“剪不断,理还乱”。这句与李太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此诗咏雪中送别,感怀中咏雪,把塞外的雪景描绘得壮美俊丽,同时抒发了因送友进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苍茫边塞雪野雄浑的背景又使诗作不失旷达和豪迈。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3]盛唐边塞诗选.西北师大胡大浚主编.

[4]唐诗鉴赏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篇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诗鉴赏

篇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LZHJ0305@SOHU.COM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篇5: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金秋八月,江南还正霜叶初红、桂花飘香的时候,祖国的塞北,已是风狂雪飘了。塞北的雪来得早,令人惊喜。塞北的风太疯狂,让人战栗。狂风哨子一样,凄厉刺耳;狂风席卷一般,折白草,扬尘沙,抛雪花,一片迷茫。整个世界像被蒙上一层灰白混沌的面纱,透着肃杀而神秘的气氛。明天武判官就要归京了,要是风住雪停就好了,我想。

一夜过来,地上、树上、屋顶上全白了,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银白晶亮的雪的世界,给人一份壮美和惊喜。那大大小小的树上落满了雪花,奇寒把雪花结成了冰凌,阳光下,熠熠生辉,十分壮观。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声“好美”的。或许,你还会忘掉天气的奇寒,幻觉一丝丝春天的暖意。

然而,赏雪的兴致终究敌不过难耐的奇寒,躲进帐篷也暖和不了多少。针大的缝,斗大的风,狂风好像故意跟人作对似的,挟着雪花从篷缝里钻进来,刀子似的,刺人股骨。白天穿着狐皮大衣,晚上裹着织锦的被子也嫌不暖和。塞北的奇寒是常人难以想像的。将士们的角弓都被冻得拉不开了,甲胄也冷得不敢穿着,戍守边关的将士们是多么辛苦啊!

想到武判官今日就要归京了,心头更添一层担心和惆怅。冰雪覆盖着浩瀚的大沙漠,天空中阴云凝重,风雪不止,武判官的归途怎么走啊!

饯别的酒宴设在中军帐里,胡琴、琵琶和羌笛声聊以助兴。然而,万般离愁别绪竟无语凝噎。劝君更尽一杯酒,雪海茫茫路难行。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暮色已经降临。送武判官出辕门时,只见大雪纷飞,中军那面冻硬的红旗点缀着这片银白的世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走出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我们才依依分手。看着武判官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的情景,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别时容易见时难,自问何时得归期……我伫立在风雪中,目送他许久,许久,直到他的身影完全消失在天山雪幕之中,雪地上只留下一串深深的马蹄印。

——祝君一路平安!

篇6:唐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写

金壁辉煌的宫内,大殿上文武百官,列座其左右.桌上的佳肴显然不是他们关注的.既将演出的不是万笙之奏,不是气势喧闹的歌舞生平,而只是一女子,一琵琶而已.正在众臣议论这女子之时,大殿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只见那女子请了一下安,拿了一把椅子,放在正中央,端坐好,把琵琶抱在了怀中,头微微点了一下,抚了一琴,便开始了.琵琶的声律,一点一点撩开人心的外壳,时而像山间溪水缠绵不绝,时而像黄河之水,激昂顿挫.宛若纷飞的樱花.而在这时的千里之外,帐营被漫天雪飘淹没.耳边,除了北风呼呼,还是北风呼呼,而眼前,雪花像是微风吹落在地上的羽毛,安详的,宁静的,而这宁静让人静得让人心乱,让人紧张的雪飘,让人在茫茫中感到更多的是无助.与自然相比的渺小,仿佛是大河中的'沙石,既使不想向前,也不得不顺流而行.

故友镇守一个寸草不生,仿佛哈口气也能结冰的冰川旁,自己奉旨来视察,却不能将这里条件的艰苦,生活之窘迫向皇上禀诉,还要表明将军这里的生活很好,对自己的责备与难受在心中交织着,而其中,不得已之处实在是太多了.就算如实禀告也一定奏效,反而还会害了他.这是官场上人人皆知的道理.

无语,又是剩下北风呼呼地吹,从帐房的细缝中穿入,一下子变成了嘶吼声,仿佛要撕破这个帐房似的.“将军,是不是.”还没等他讲完,旁边一士兵马上拽下他.将军走到帐门口,望了帘外的日暮.“恩...”呆呆地望着外面.武判官站起来,整理了一下行装,走向了门外,一只脚刚要迈出,将军拉住他,又慌忙将脸侧过去.嗫嚅般地说:“让我送送你.”说完,先走了出去,没几步,回过头,对帐内的军士说:“你们就待在帐内.外面冷.”

说完两人向营外走去.雪落在两人身上,黄昏的日光怎么也化不开这身上的雪.除了风声,两人只听到铠甲相摩擦发出的声音和脚与雪挤压的声音.两个人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被冻住的红旗像指路标一样,指向了辕门,离别.每走一步,雪都被他们压成了冰,几十米的路,此时被拉得很长很长.

到了辕门.似乎像生死门般.两边站岗的守卫俨然不动.若不是他们哈出的白雾,人都以为这二人是雪化的.“走吧,快上车!”将军忍住泪,做最后的道别.武判官心中更多的不是惆怅,而是愧对自己的好友,厌恶自己的无力.而此时好友对他的不仅没有怨恨自己,而是不舍,朋友对自己的好,自己感到的却只有自责。

“我走了,快回去吧!”说完转身踏上了车.

一个人,一个将军,孤单在雪花中,望着渐行渐远的背影,渐渐从视线中淡出,雪一点,一点淹去了六行脚印有以及山路上的车痕。

千里之外的皇宫,那女子慢慢起身,殿内寂静无声,仿佛整个殿内只有回忆,追思.乐声似乎仍萦绕在耳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