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gzengyi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金刚经偈功德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金刚经偈功德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金刚经偈功德故事
金刚经偈功德故事
《金刚经》开无相法门,以无住为因,求证无相佛果,是与有相有住之行施不同。
宋朝时候,苏州有个朱进士,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一天,在游虎丘山时,听佛印法师讲金刚经,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时,心里甚为高兴,因此就想研究金刚经的要义。
有一天,午睡时梦见一个公差押着五个人过去,朱也跟着他们走了二里多路,到一条大街,进入小巷内一户挂着布帘子人家厨房。桶内有汤,前面五个人都喝了汤,朱进士也想饮一点,公差却大声说:“听佛法人不能饮。”就一惊醒来。
午睡起来,随便到街上散步,看见小巷内有户人家和梦中所见相同,就叩门进去看看。主人见进士来了,慌忙接待,进士问:“你家厨房里有什么事。”主人回答说:“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是死的。”朱进士听了吓得汗流一身,自思如不闻佛法,也投胎作小狗了。从此不研究文章,专心读诵金刚经了。
到八十九岁八月十五那天,请诸山道友话别,在后园树枝上说偈后化去。偈曰: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冒宗起曰:人生五浊数十年,一日十二时中,一念一动,造作恶业,刹那间不知凡几,大约一生之中,贻数世之业,业愈多则劫愈深。朱公若一失足,犬业满时,又不知复轮何物。
语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朱公得闻佛法,是在听佛印法师讲经,故如来最重为人演说。
拓展阅读:《金刚经》是怎样一部经
《金刚经》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也称《金刚般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一卷,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异译本主要有北魏菩提流支和南朝真谛的同名译本、唐玄奘译的《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唐义净译的《佛说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此经也可看成是般若的一个略本,因为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它都有了。《金刚经》虽然只有一卷,但言简意赅,内涵丰富,在汉地佛教中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例如,禅宗六祖惠能就对此经十分推崇,认为“若欲入甚深法界、人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
《金刚经》全文约五千四百多字,经梁武帝昭明太子分为三十二章(分)。通过佛陀与“解空第一”的弟子须菩提的问答,阐述了般若性空的道理。全篇没有出现一个“空”字,但通篇讨论的都是空的智慧。在《金刚经》中,佛陀用非此非彼、有无双遣的重重否定,指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实相者皆是非相”;世界万法本质上都是“性空幻有”,人们将“如梦幻泡影”的有为法执为实有,才生出种种烦恼;为了破除烦恼就应该扫相破执,这样才能认识到诸法实相。为了使人们真正做到扫相破执、无相无住,它还举了很多例子用以指导人们的修行实践。如,佛陀使一切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人涅架,却“无一众生实解脱者”,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和合而成,无实实在在之众生可得,是名众生。再如,佛陀的身体有三十二种相好,但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但又不能不以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样又会陷入另一个极端。《金刚经》对“相”的破斥是十分彻底的,指出对佛法也不能执著。“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只是破除烦恼,证悟真理的手段,并不是真理本身。经中以舟筏作喻,说明佛法只是方便施设,不应拘泥死守,“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金刚经》另一个要点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相传六祖惠能听人诵经至此处言下大悟。住,意为住著之所,无住,则指无固定之实体,或指心不执著于一定对象。因万法无常住不变之自性,人之认识也不应以固定概念当作事物的固有本质。《金刚经》最后强调,般若法门是佛法修行解脱的最高智慧,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承诺如果有人信持此经,并为他人解说,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果报不可思议”。该经末尾,佛以一首偈颂作为全经思想的总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其建立的性空幻有、扫相破执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是获取佛法正见的基础,也是建立佛教信仰和开展修行实践的.前提。般若性空的理论,就佛教的信与解来说,主要解决了解的问题;就佛门的知与行来说,主要解决了知的问题,自然成为诸佛之母。对大乘佛教而言,《金刚经》及其思想有着无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金刚经》作为译介最早、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一,对中国佛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大家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直至近现代,寺院僧人日常课颂和讲经说法,都依此经。在民间,《金刚经》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连目不识丁的妇孺都有可能随意背出一段或一句《金刚经》。在佛教扶世助化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金刚经》应验、感应故事成为中国民间社会劝善化导的重要形式。而以《金刚经》为题材的各种文化艺术创作则说明了该经在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地位。《金刚经》与中国佛教、中国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故要了解中国佛学与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一下《金刚经》是十分必要的。
篇2:金刚经偈功德
金刚经偈功德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深受佛界欢迎,历代研习不衰,流通甚盛。各类注、释、论、颂、疏、记、解、述多不胜举。
宋朝时候,苏州有个朱进士,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一天,在游虎丘山时,听佛印法师讲金刚经,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时,心里甚为高兴,因此就想研究金刚经的要义。
有一天,午睡时梦见一个公差押着五个人过去,朱也跟着他们走了二里多路,到一条大街,进入小巷内一户挂着布帘子人家厨房。桶内有汤,前面五个人都喝了汤,朱进士也想饮一点,公差却大声说:“听佛法人不能饮。”就一惊醒来。
午睡起来,随便到街上散步,看见小巷内有户人家和梦中所见相同,就叩门进去看看。主人见进士来了,慌忙接待,进士问:“你家厨房里有什么事。”主人回答说:“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是死的。”朱进士听了吓得汗流一身,自思如不闻佛法,也投胎作小狗了。从此不研究文章,专心读诵金刚经了。
到八十九岁八月十五那天,请诸山道友话别,在后园树枝上说偈后化去。偈曰: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冒宗起曰:人生五浊数十年,一日十二时中,一念一动,造作恶业,刹那间不知凡几,大约一生之中,贻数世之业,业愈多则劫愈深。朱公若一失足,犬业满时,又不知复轮何物。
语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朱公得闻佛法,是在听佛印法师讲经,故如来最重为人演说。

拓展阅读:如何持诵《金刚经》
【每日至少应读经一遍】
一方面,缮写读诵等属十大法行,另一方面,此经主要宣说般若空性的甚深意义,受持此经与修持空性功德等无差别。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云:“世间最大的三种功德是发菩提心,宣说大乘佛法,观想空性。”因此具善缘者应常观想,闻思此经,至少应每日读一遍,若时间有限诵一偈亦可。
【若时间有限可诵一偈】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此偈概括了这部经的全部内涵,若无时间修持此经念诵全经,可仅念诵此偈。
【念皈依、发心、回向】(见附录)
在念诵本经前,首先应念三遍或一遍皈依,最好是三遍,然后念四无量心。念完全部经文最后回向,藏传佛教仪轨中都有皈依发心回向。这样具足了三殊胜,功德很大。
【应常为他人演说此经】
念诵、受持为人演说经中四句偈,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其功德已胜过广大财布施的功德,何况全经如此行持呢?极力修学此经者,若如理受持、通达此经,机缘具足时应常为他人演说。现在自身具有本经的传承,又有所化的众生,应至力广弘此经,否则浪费光阴,错过机缘只有扼腕大叹。
麦彭仁波切云:“若无有闻思修的能力,得到人身还是应当每天持诵一个具有传承上师加持的.金刚语,这样可得到殊胜功德。”世人认为供养上师一条哈达或一百元钱功德很大,而沾沾自喜。从一方面看,这样供养确实有功德,但另一方面,真正发菩提心观修空性,为他人传法解经,功德更大。有志者应勇于荷担如来家业,在汉地广弘般若空性法门,使不信佛教道理者皈依佛门,懂一偈为人讲说都会成就自他利益,否则通晓佛法的人不弘扬佛法,而像阿罗汉一样入灭定,这并不合理。
【应方便演说四句偈义】
若确实不具备地点时间等因缘传讲全经,可以仅为别人演说四句偈义。一般人没有足够的时间财力等福报作广大的财布施,但演说一偈既不需很长时间,文字又通俗易懂便于接受,只需发一个清净心即可同时成办自他二利,这无疑是最好的积累资粮的方式。
【附录】
藏传佛教仪轨中的若干皈依、发心、回向
皈依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
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
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三遍)
念四无量心:
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我心怡悦;
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住平等舍。
回向:
可以念任何一位佛菩萨或圣者祖师所作的回向文。
最好是念《普贤行愿品》。
若时间不足可只念: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或念: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或念: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等等都可以。
篇3:金刚经偈的功德
金刚经偈的功德
宋朝时候,苏州有个朱进士,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一天,在游虎丘山时,听佛印法师讲金刚经,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时,心里甚为高兴,因此就想研究金刚经的要义。
有一天,午睡时梦见一个公差押着五个人过去,朱也跟着他们走了二里多路,到一条大街,进入小巷内一户挂着布帘子人家厨房。桶内有汤,前面五个人都喝了汤,朱进士也想饮一点,公差却大声说:“听佛法人不能饮。”就一惊醒来。
午睡起来,随便到街上散步,看见小巷内有户人家和梦中所见相同,就叩门进去看看。主人见进士来了,慌忙接待,进士问:“你家厨房里有什么事。”主人回答说: “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是死的。”朱进士听了吓得汗流一身,自思如不闻佛法,也投胎作小狗了。从此不研究文章,专心读诵金刚经了。
到八十九岁八月十五那天,请诸山道友话别,在后园树枝上说偈后化去。偈曰: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冒宗起曰:人生五浊数十年,一日十二时中,一念一动,造作恶业,刹那间不知凡几,大约一生之中,贻数世之业,业愈多则劫愈深。朱公若一失足,犬业满时,又不知复轮何物。
语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朱公得闻佛法,是在听佛印法师讲经,故如来最重为人演说。
篇4:金刚经偈的功德感应
金刚经偈的功德感应
宋朝时候,苏州有个朱进士,从来没有听到过佛法。一天,在游虎丘山时,听佛印法师讲金刚经,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四句时,心里甚为高兴,因此就想研究金刚经的要义。
有一天,午睡时梦见一个公差押着五个人过去,朱也跟着他们走了二里多路,到一条大街,进入小巷内一户挂着布帘子人家厨房。桶内有汤,前面五个人都喝了汤,朱进士也想饮一点,公差却大声说:“听佛法人不能饮。”就一惊醒来。
午睡起来,随便到街上散步,看见小巷内有户人家和梦中所见相同,就叩门进去看看。主人见进士来了,慌忙接待,进士问:“你家厨房里有什么事。”主人回答说:“生了六只小狗,其中一只是死的。”朱进士听了吓得汗流一身,自思如不闻佛法,也投胎作小狗了。从此不研究文章,专心读诵金刚经了。
到八十九岁八月十五那天,请诸山道友话别,在后园树枝上说偈后化去。偈曰:八十九年朱公,两手劈破虚空,脚踏浮云粉碎,立化菩提树东。
冒宗起曰:人生五浊数十年,一日十二时中,一念一动,造作恶业,刹那间不知凡几,大约一生之中,贻数世之业,业愈多则劫愈深。朱公若一失足,犬业满时,又不知复轮何物。
语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又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朱公得闻佛法,是在听佛印法师讲经,故如来最重为人演说。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开示
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即空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圆融。行起解绝,直趣觉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妙而又妙,玄之又玄。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孤负佛恩也甚矣。
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自他见亡,凡圣情尽。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如水投水,似空合空。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马通白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品行清高,著述宏富。实当代之文宗,具超格之学识。然以志树儒宗,未暇殚精内典。迨岁周华甲,以沧桑迭迁,悟身世无常,遂屏除一切,专阅佛经。始知如来所说,皆示吾心。而本有衣珠,几致忘却。庆幸之极,转为悲感。后阅此经,心华顿发,因随所见,注为次诂。浑融之文,以章段显之。玄妙之义,以平实明之。契理契机,彻上彻下。固初机之良导,实入佛之要门。诸门人欲为刊板,永用流通。庶通方儒士,悉皆景仰而效法焉。其为利益,唯佛能知。勉抒愚怀,用为序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