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vinfuf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

2.欲与(之)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嘉为先言于秦王(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4、使毕使于前(介宾短语后置)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出发

发尽上指冠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

为之奈何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既然这样,那么)

3.荆轲有所待(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因此)

篇2:《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卒, 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篇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实在,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有机会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3.丹不忍以己之私: 因为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来

5.使工以药淬之: 用

6.日以尽矣:已

7.皆白衣冠以送之:而,来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而,来

9.使使以闻大王: 而,来

10.以次进: 按

11.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

13.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用

15.遂拔以击荆轲:而,来

16.箕踞以骂:而,表修饰

17.乃欲以生劫之: 用

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而,来

19.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20.敢以烦执事:用

21.越国以鄙远: 而,来

22.焉用亡郑以陪邻:而,来

23.阙秦以利晋: 而,来

24.以乱易整: 用

七、固定短语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文章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一开始觉得荆轲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认为那是对燕国的回报,而是一个政治上的败笔,反而加速燕国的灭亡,这不是与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吗?

但是偶尔看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才发现,荆轲其实是个一侠肝义胆,不畏强权的.人,他虽不懂一个之力难为力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少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强权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他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无论成败,死字当头,可他却义无返顾,走向了死亡的深渊,但也同时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虽末成功却名垂千古,成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为他豁出性命,也许现在人对荆轲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荆轲却毫不在乎,他侠肝义胆,司马迁曾赞道。

他是卫国人,替太子舟充当刺客并不是基于对国的爱,而是对恩的回报,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渊。

最后,对于这篇文章,给我的不解太多,但给我的遗憾却更多,就如错过雨后彩虹的几分钟,但我可认骄傲的说道:“我,读懂了荆轲!读懂了这个传奇人物。”

荆轲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篇4:《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及翻译

荆轲刺秦王

西汉 刘向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文章翻译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于是就去向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如今听说悬赏将军的头,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试(那把用毒药水淬过的匕首),血沾湿衣裳,人没有不立马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在等一个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却不能够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小人!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那就让我现在和你们告别!”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及召来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受了八处剑伤。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卫上前,斩杀了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篇5:《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

文学常识: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共33卷,共497篇。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高渐离以 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一)指出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燕王拜送于庭

5.秦王还柱而走

6.卒起不意

7.日以尽矣

8.图穷而匕首见

(二)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3.持千金之资币物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7.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8.北蛮夷之鄙人

9.图穷而匕首见

10.秦王还柱而走

11.诸郎中执兵

12.左右既前

(三)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类型

1.进兵北略地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4.樊龄期乃前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6.其人居远未来

7.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8.皆白衣冠以送之

9.发尽上冠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12.(秦王)乃朝服

13.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14.群臣怪之

15.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16.非有诏不得上

17.箕踞以骂曰

18.乃欲以生劫之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

②不及召下兵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

①图穷而匕首见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

②恐惧不敢自陈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乃遂私见樊於期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秦王还柱而走

③计日以还 ——《黄生借书说》

④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 ——《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

④迁我如振落叶

⑤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

②轲既取图奉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出师表 》

④顾恋慈母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乃骇而图之

②图穷匕首见

③不图子自归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 ——《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

②请辞决矣

③乃置酒请之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 ——《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⑤信可乐也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 ——《琵琶行》

⑦欲信大义于天下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曹刿论战》

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退秦师》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

④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 ——《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 ——《李凭箜篌引》

①鲁肃闻刘表卒 ——《赤壁之战》

②卒成帝业 ——《出师表》

③卒起不意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③岂可得哉

①何以言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⑤日以尽矣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

⑦以次进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④乃今得闻教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

③为之奈何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

⑤顷之未发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五)指出句式特征

⑴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⑵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⑶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⑷常痛于骨髓

⑸燕王拜送于庭

⑹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⑻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⑼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⑽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⑾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六)、固定句式积累

(1)将奈何

(“奈何”,可译为“怎么办”)

(2)岂可得哉

(“岂……哉”,表反问,“怎么……呢”)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有……用来)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没有……用来)

篇6:《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②得到 诚能得樊将军首 /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谒】请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信】信物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诚】①果真,如果 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

②的确,确实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说】同悦,喜欢,高兴 秦王必说见臣

【更】改变 愿足下更虑之

【遇】对待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涕】眼泪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

【顾】①不过、只是 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 终已不顾 / 荆轲顾笑武阳

【就】①靠近,登上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②成功 轲自知事不就

【去】离开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遗】赠送 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唯】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唯大王命之

【次】顺序 以次进

【陛】殿前的台阶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色】脸色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

【谢】谢罪、道歉 前为谢曰

【少】稍微 愿大王少假借之

【发】打开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见】①通现,显现 图穷而匕首见

②介词,被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还】通环,绕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走】跑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卒】通猝,突然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惶急不知所为

【意】意料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陈】排列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方】正、正当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秦王方还柱走

【被】受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篇7:《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复习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阵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段解

·第一段: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兵临城下”。

·第二段:太子丹请计,荆轲提出以“樊将军首”为信物,太子丹不忍。为下文设置悬念。

·第三段:故事的发展。荆轲私见樊於期,说出一箭双雕之计。樊於期知恩图报,为荆轲之计而自刎,其言行令人叹惋。

·第四段:太子悲恸,荆轲之计实现第一步。

·第五段:得到刺杀秦王的利器。

·第六段:配备助手。

·第七段:交代荆轲迟发的原因。

·第八段:怒叱太子。

·第九段:易水诀别。“易水送别”拉开了慷慨悲歌的一幕,是“刺秦”准备中的高潮。

·第十~十一段:荆轲为达刺杀目的,贿赂秦王宠臣,表达忠心,从而得以见秦王。

·第十二段:荆轲的目的达到,秦王接见燕使。

·第十三段:顾笑武阳。

·第十四~十六段:以上是故事的高潮:图穷匕现,荆轲刺杀秦王,秦王惶急反抗。这一部分描写人物生动形象,荆轲的勇猛无畏,秦王的狼狈惊慌,群臣侍从的失态无奈,无不跃然纸上。

·第十七段:荆轲倚柱笑骂。

·第十八段:结局:荆轲被斩。

译文

秦国的将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所有赵国的土地,派兵向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惧,于是就请求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俸您,又怎么可以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也可译为“假如没有太子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也可译为“那么秦王是不可以亲近的”)。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人头和燕国督亢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我这才能够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我自己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再想想(考虑)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王对您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的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杀害和没收。现在听说秦王用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家的封地来悬赏将军的首级,您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起,常常痛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并且报樊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走上前说:“到底怎么做?”荆轲说:“希望借您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非常高兴而好好地接见。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然后这样就可以报将军的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咬牙切齿非常痛心的事,现在才能够听说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这件事,驱车前往,伏在尸体上大哭,非常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就收拾盛装好樊於期的首级,用盒子封装起来。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让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在匕首上。用来试用他人,鲜血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打点行装送别荆轲。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杀人,人们不敢和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和他一起去,可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出发,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可能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非常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向太子)复命,那是没用的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留下来的原因,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请允许我辞别。"于是就出发了。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给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荆轲的朋友高渐离拍打着乐器,荆轲和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大家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大家都圆睁着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不曾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向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非常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现在谨斩杀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地在朝廷将它送出,派遣使者来把这些告诉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了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替他向秦王道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给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全部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非常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非常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非常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没有什么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向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向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向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篇8: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卒, 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六、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七、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王读后感

几天前,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本《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主要是写中华五千年发生的重要事件,在这本书里,我认识了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了解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看到了李广“妙计脱身”的机智……

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王》,虽然它是整本书里字数最少的一个故事,但它给我留的印象是最深的。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燕国的太子丹在秦国作人质,他十分恨秦王,一心要报仇,荆轲被太子丹的决心所打动,和秦舞阳一起去刺杀秦王嬴政。临行时,荆轲高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表达了他对太子丹的忠诚和自己的决心。看到这我不禁被荆轲的勇气所打动,并为他捏了一把汗。

到了秦国的王宫,还没上殿,秦舞阳就吓得脸色大变,浑身发抖,秦王起了疑心,让荆轲一人上前。荆轲沉着地走到秦王旁边,将地图打开,露出了匕首,刺杀秦王,但是没有成功,反儿被乱剑砍死!

我觉得荆轲是一个重情义的人,他能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他又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强大的秦始皇不害怕不屈服,他的精神使我久久不能平静!

《荆轲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篇9:高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

高考文言文荆轲刺秦王知识

虚词

【之】

①使工以药淬之/愿大王少假借之 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

②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 结构助词,“的”/不译

③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而】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连词,表转折

②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荆轲和而歌 连词,表并列

③伏尸而哭/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 连词,表修饰

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 连词,表承接

⑤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连词,表递进

【以】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介词,因

②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介词,用

③以次进 介词,按照

④日以尽矣 已经

⑤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 连词,表目的,“来”/不译

⑥箕踞以骂曰 连词,表修饰

【为】

①乃为装遣荆轲 动词,做,整治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介词,被

③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介词,替

【其】

①第三人称代词,他(们)(的),它(们)(的')

尽收其地/疑其有改悔/剑长,操其室

②指示代词,那

其人居远未来

重要词义

【略】掠夺,夺取 进兵北略地

【至】到,到达 至燕南界/至易水上

【乃】于是、就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岂】①表反问,怎么、难道 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②表揣度,是否、大概 将军岂有意乎

【微】表示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如果/即使)没有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得】①能够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 非有诏不得上

篇10:文言文《荆轲刺秦王》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译文及注释

译文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注释

(1)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荆轲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2)收:占领。北:向北(名词用作状语)。略:通掠,掠夺,夺取。

(3)荆卿:燕人称荆轲为荆卿。卿,古代对人的敬称。

(4)旦暮渡易水: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旦暮,早晚,极言时间短暂。易水,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5)长侍:长久侍奉。

(6)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微,假如没有。谒,拜访。

(7)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当下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就无法接近秦王。信:凭信之物。亲:亲近,接近。

(8)樊将军:即下文的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国。

(9)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购,重金征求。邑,封地。

(10)督亢:今河北省易县,霸县一带,是燕国土地肥沃的地方。

(11)说:同“悦”,喜欢,高兴。

(12)更虑之: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13)遇:对待。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

(14)戮没:杀戮和没收。重要的人杀掉,其他人等收为奴婢。

(15)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16)善:好好地。

(17)把:握,抓住。

(18)揕:刺。

(19)见陵之耻: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

(20)偏袒扼腕而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近一步。这里形容激动愤怒的样子。偏袒,袒露一只臂膀。扼:握住。

(21)拊心:捶胸,这里形容非常心痛。

(22)盛:装。

(23)函封之:用匣子封装起来。函,匣子。

(24)徐夫人:姓徐,名夫人。一个收藏匕首的人。

(25)工:工匠。以药淬之: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淬,把烧红的铁器浸入水或者其他液体,急速冷却,使之硬化。

(26)濡缕:沾湿衣缕。濡,浸湿,沾湿。

(27)忤视: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

(28)为副:做助手。

(29)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30)迟之:嫌荆轲动身迟缓。

(31)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反,通“返”。竖子,对人的蔑称。

(32)不测:难以预料,表示凶险。

(33)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请,请允许我,表示客气。辞决,辞别,告别。

(34)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践行和送别。

(35)高渐离:荆轲的朋友。

(36)为变徵之声:发出变徵的声音。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徵,变宫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37)慷慨羽声:声调激愤的羽声。

(38)瞋目:形容发怒时瞪大眼睛的样子。

(39)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

(40)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币,礼品。

(41)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遗:赠送。

(42)诚:确实。振怖:惧怕。振,通“震”。

(43)比:并,列。

(44)给贡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给,供。

(45)奉守先王之宗庙:守住祖先的宗庙。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国土。

(46)使使:派遣使者。

(47)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听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48)奉:两手捧着。

(49)以次进:按先后顺序进来。

(50)陛:殿前的台阶。

(51)顾笑武阳:回头冲武阳笑。顾,回头看。

(52)少假借之:稍微原谅他些。少:通“稍”。假借,宽容,原谅。

(53)使毕使于前: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54)发:打开。

(55)自引而起,绝袖: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引,指身子向上起。绝:挣断。

(56)操其室:握住剑鞘。室,指剑鞘。

(57)剑坚:剑插得紧。

(58)还:通“环”,绕。

(59)卒起不意,尽失其度: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卒,通“猝”,突然。

(60)尺兵:尺寸之兵,指各种兵器。

(61)郎中:宫廷的侍卫。

(62)提:掷击。

(63)负剑:负剑于背。

(64)废:倒下。

(65)引:举起。

(66)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被,受。创,伤。

(67)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68)劫: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篇11:荆轲刺秦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荆轲刺秦王(节选)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 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 )

A、秦王还柱而走 同“环”,绕着

B、愿大王少假借之 宽恕

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攻击

D、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 )

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D

3、(1)(他是)北方边远地区的粗俗人,不曾见过天子,所以害怕,望大王宽恕他,让他在您面前完成使命。

(2)因为荆轲不是只求刺杀秦王,而是想劫持他,逼秦王立下约契(与燕国结成互不攻击友好邻邦东西方战略合作伙伴自由贸易联盟~协定书)来报答燕太子丹对他的国士之遇。

篇12: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荆轲刺秦王》阅读题及答案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 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流涕(眼泪) B、於期每念之(想) C、函封之(匣子) D、顾计不知所出耳(办法)

20、下列名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士卒多为所用

B 、樊於期偏袒搤捥而进曰 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其许寡人也

D、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自杀行为?(2分)

参考答案:

19、C

20、A

21、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22、他的自杀,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帮助荆轲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刺杀任务,达到报灭族之仇、保全燕国的目的。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可歌可泣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