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随雁字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知识点,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知识点,希望大家喜欢!

篇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知识点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
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
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
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
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
本章重难点
1、如何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
(1)所谓整体性,就是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有两种表现:①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关联性。环境中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各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②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制约性。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2)所谓地域差异,是指不同地区由于环境要素不同,分化成不同的地域单位。
①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均匀,形成与纬线大体平行的热量带。
②受大气环流和行星风系、海陆分布、地面起伏等因素影响,不同的地域单位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组合,以及有代表性的植被,在地球表面形成有一定宽度的、呈条带状分布的自然带,显示出地理环境的地域特征。各地的地理环境有相似的,而绝没有相同的。
2、如何认识自然带分布的规律
篇2: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课件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课件
有关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的知识,同学们喜欢学习?相关的课程学习哪些知识?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所以说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
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拓展训练
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
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D.动物
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恐龙灭绝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
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6.读下图的知识结构,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
8.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10.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③④⑤
篇3:高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地理教案
高三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地理教案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系统。它主要包括岩石、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要素。
协作指导
2、阅读教材P66页的材料分析回答生物的进化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并完成教材P67页的活动内容。
(1)具有光合作用功能的生物的出现和发展,使大量的自由氧释放到环境中,改变了大气的性质,促使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
(2)真核细胞生物出现以后,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加速了自由氧在海洋和大气中的积累,也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大大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3)从古生代寒武纪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由此揭开了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演化进程的序幕。
3、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的关系?
4、列举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
(1)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如三叶虫)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2)中生代末期:恐龙完全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所以说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5、阅读课本P68/陨石:中生代恐龙灭绝的证据,讨论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
环境的变迁
6、人类活动与环境有什么关系?
1、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同时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
2、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愈来愈大
7、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对自然环境造成那些影响?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砍伐森林等,致使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氮、臭氧、氟里昂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改变了大气圈的组成和运行模式,造成全球气温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1)有利的影响:改善环境,开发资源,造福于社会。
(2)不利的影响: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各种破坏,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拓展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能够促进地理环境从无氧环境向有氧环境转变的是
A.无机物 B.人类活动 C.绿色植物 D.动物
2.出现人类的地质年代是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3.恐龙灭绝于
A.新生代 B.中生代 C.古生代 D.元古代
4.下列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之一
B.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小
C.人类大规模燃烧化石燃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D.产业革命后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大于产业革命前
5.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灌溉、排水不合理,会导致农田
A.遭受水蚀 B.沙漠化 C.盐渍化 D.受到污染
6.读下图的知识结构,分析回答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1)将下列选项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的方框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选项只能选用一次)。
①改善环境质量 ②人类与环境统一 ③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④对立 ⑤物质资料生产 ⑥统一
A. B. C. D. E. F.
(2)从以上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类对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
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天共存、人地归一
7.地球上最初的生命孕育于
A.平原 B.高原 C.盆地 D.海洋
8.地球上的人类形成于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9.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所处的地质年代是
A.太古代末期和元古代末期 B.元古代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D.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
10.气候研究表明,近若干年来全球气候有变暖的趋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①太阳辐射呈愈来愈强的趋势②全球人口日益增多,工业和交通日趋发达,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各种机动车辆所排放的废热直接使全球气温升高③人类燃烧化石燃料④人类大量砍伐森林⑤各种制冷家电将热量排入大气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③④⑤
篇4: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_环境地理知识点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知识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地理科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主要研究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学习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利用与评价、资源环境遥感等资源利用和环境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主干课程
地质学、自然地理学、国土规划、地图学、遥感应用、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经济学、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资源学、水资源计算与管理、景观生态学、生态环境规划、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计量地理学、地貌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数字图像处理。核心知识领域: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
核心课程示例:
示例一:地质学基础(72学时),现代地貌学(54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63学时),地图学 (54学时),植物地理学(54学时),土壤地理学(54学时),水文与水资源(54学时),全球环境变化(双语),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经济地理学(54学时)、计量地理学(54学时),GIS理论与应 用(54学时),城市环境化学(45学时)。
示例二:自然地理学(48学时)、地图学(48学时)、遥感概论(48学时)、地理信息系统(48 学时)、地貌学(48学时)、气象学与气候学(48学时)、计量地理学(48学时)、人文地理学(48学 时)、区域分析与区域地理(48学时)。
示例三:普通地理学(36学时)、自然地理学(54学时)、人文地理学(54学时)、综合自然 地理学(54学时)、化学分析(72学时)、环境工程(108学时)、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72学 时)、环境生态学(72学时)、地图学(54学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72学时)、遥感概论(54学时)。
<<<返回目录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设置背景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从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将退出本科专业的舞台。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接受严格科学思维和训练和良好的专业技能训练,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3S技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面向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从事药物分析、药物制剂生产在线质量检测和监控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突出培养学生从事现代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所需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独立解决质量控制等一般技术性问题的能力。
<<<返回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