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名人故事: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少将曾宪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名人故事: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少将曾宪邦,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名人故事:抗战牺牲的第一位少将-曾宪邦
曾宪邦,桃江县浮邱山乡回龙湾村人,19出生,黄埔四期毕业。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时任国民革命军14军83师498团上校团长的曾宪邦,受命增援29军,奔赴一线抗击日军。他率部与日军在宛平激战八天七夜,以身殉国,年仅34岁。牺牲后,曾宪邦被国民政府追授少将军衔,成为中国抗战史上牺牲的第一位少将、第三位将军。此前,牺牲了一位上将和中将。
血溅疆场成就英名
开赴抗战前线后,曾宪邦所部的任务是坚守髫髻山。该地是北平城西南约30公里处的一个战略要地,地势险要,是拱卫北平的`一道屏障,对手是日本王牌牛岛师团。1937年9月初,战斗打响后,日军从三面进攻。曾宪邦指挥官兵浴血奋战,历经多次拉锯战、肉搏战,全团官兵无人退缩,伤亡惨重。www.gs5000.cn
9月13日上午,日军开始新一次进攻。战斗中,曾宪邦左腿被打断,部下劝其退下火线,他断然拒绝,带伤指挥战斗。激战到下午3时左右,曾宪邦再次被敌人机枪击中腹部,小肠外流,他昏了过去。苏醒后,他用颤抖的手,在指挥手册上写下一首七绝:“有志男儿卷战事,锋前不惜国人头。烟尘百战留青史,报国丹心应未酬。”下午4时,在日军猛烈炮火轰击中,一块弹片击中曾宪邦,他英勇地为国捐躯了。噩耗传到师部,师长刘堪亲令一个步兵排抢回了曾宪邦的遗体。
后来,曾宪邦遗体被运回故土安葬。他的棺柩抵达桃江时,秋风萧萧、淫雨霏霏。桃江乡亲组成长蛇阵,护送棺柩直往浮邱山鸟山湾。沿途乡亲无不垂泪默哀,悼念这位抗日忠烈。
浮邱含悲吊英魂
“髫髻山前歼日寇,北平城外斩牛师。截肠决战群山泣,抛脑捐躯举国悲。侠骨还乡芳故土,浮邱常翠伴忠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家乡人民没有忘记抗日英烈。目前,桃江县浮邱山乡政府已对曾宪邦将军坟墓进行修缮,并会同有关部门拿出进一步修缮方案。有关部门正在多方收集将军遗物。当地政府与县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把曾宪邦将军的墓地建成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篇2:抗战殉国第一将的故事
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有近百位将军为国捐躯,通常人们认为,1937年“七七”卢沟桥战争中牺牲的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是抗日战争中最早殉国的将军。然而,早在他们之前黑龙江省的江桥抗战中,就有一位将军为祖国献出了生命,他的名字叫韩家麟。
韩家麟,号述彭,以号行,多称他为韩述彭。韩家麟祖籍山东省,韩家逃荒到吉林省梨树县小城子镇河山乡河山村。韩家到东北后,很快富裕起来,成为当地大户。韩家麟18出生,幼年丧母,先就读于私塾,后入高级小学读书。读完高小那年,一个骑兵团剿匪路过河山村。为了能让家中出个当官的,韩家麟祖父请求让16岁的韩家麟跟着队伍当兵。骑兵连连长马占山见韩家麟相貌端正,样子精明,就收下了他。
16岁的韩家麟给马占山当马弁,因为机灵能干,很得马占山喜爱,马占山收韩家麟为义子,并送他到沈阳东北军官养成所学习。因韩家麟学业优秀,学成后回部队更得器重,先当文书,1923年,被提升为少校副官。1927年,任中校副官长,成为马占山的得力助手。1930年,考入沈阳东北高等军官研究班深造。
1931年“九一八”时,正在沈阳东北高等军官研究班学习的韩家麟,坚决拒绝充当日本侵略者的帮凶,混在逃难人群中,冒死逃入关内,辗转找到黑龙江省省主席、五十三军军长万福麟。万福麟欲留韩家麟在五十三军任上校副官长,韩家麟却坚持要回东北敌占区参加抗日战斗。当时万福麟主席与黑龙江省已经失去联系,急于了解省内情况,就派韩家麟携密信回东北。1931年10月下旬,受张学良、万福麟委派,韩家麟化装启程经历重重风险,回到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
日军兵不血刃一路占领辽宁、吉林后,向北逼近黑龙江省城齐齐哈尔。1931年10月13日,驻在白城一带的汉奸张海鹏部三个团在日军配合下,向齐齐哈尔南面的泰来嫩江哈尔葛铁路桥进犯。省督军署参谋长谢珂率部抗击,击退汉奸张海鹏部。江桥抗战从此拉开了序幕。19日,马占山将军率一团兵力由黑河到达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的抗战形成了新局面。11月4日晨,日军第二师团步、炮兵1300多人,在飞机掩护下对我江桥阵地直接发起大规模攻击。马占山当即下令还击,声震中外的江桥抗战正式展开。
我军在齐齐哈尔江桥一带与日本军队作战的生死关头,韩家麟带回万福麟密信。正是用人之际,马占山见受过正规军事教育的韩家麟回来助战,非常高兴,当即委之少将参议兼黑龙江省政府机要秘书,参与谋划江桥作战方略。在韩家麟等人的协助下,马占山指挥黑龙江省军队给日本精锐部队多门师团以重创。
江桥抗战失利后,韩家麟随马占山部队退守海伦。马占山又派韩家麟化装潜行去北平向张学良、万福麟汇报黑龙江省军事情况,然后携指令回省。日本进逼,海伦危急时,韩家麟安排马占山等将领家属秘密转移到天津。1932年2月,他接任义勇军参谋长职务,成为马占山的得力助手。1932年4月初,韩家麟介绍共产党员李继渊到马占山部队,李继渊被任命为少校(后提中校)秘书,马占山部队在海伦以东的罗圈甸子被日军重重包围,李继渊随卫军营营长及全体战士一起英勇奋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李继渊牺牲时年仅25岁。
在日军松木师团强敌压迫下,马占山抗日部队节节失利。1932年7月,部队转战小兴安岭一带深山老林,行至庆城县(今庆安县)东山张河白硷子山口时,突然日军伏兵四起,马占山部队被千余日军包围。抵抗至第三天,士兵牺牲过半,马占山受伤,弹药消耗殆尽。7月22日,抗日部队分两路突围,马占山与军长邰斌山、参谋处长容聿群以及随从卫队42人向东突围,奔深山;韩家麟、连长于俊海带官兵百余人、马50多匹向北突围,吸引敌军掩护马占山。敌军见向北突围的人数较多,以为必是马占山之所在,即以重兵尾追不舍。
战至28日,韩家麟的手下仅剩二十几人,疲惫已极,行至海伦县罗圈甸子南一个叫七八道林子的地方,见敌人追兵已远,恰有一民房,饥劳过度的战士便在民房中倒头睡下。7月29日清晨,屋里人还在酣睡,突然枪声大作,日军已将这所小房团团包围,敌人对屋内喊话,意思是:你们这几个人已经无路可逃了,赶快投降。韩家麟当即组织还击,明知决无生路也誓死不降。日寇见已入绝境的中国人竟然拒不投降,恼羞成怒,顷刻之间,机枪齐发。韩家麟等二十几人壮烈牺牲,其中有少校参谋佟玉衡、少校副官刘景芳、少校连长于俊海。
韩家麟将军身中数弹,脸部被子弹打得血肉模糊。因他身着将军服装,嘴上留着胡须,身材酷似马占山,身上还带着马占山的名片和一枚马占山的印章,敌人又在战场搜到马占山的玉质镶金烟具一套,误以为这人就是马占山。关东军司令本庄得知马占山已被击毙的消息,兴奋异常,立即向东京陆军省和天皇报功请赏。于是,日本开动宣传机器,大肆宣扬马占山已被击毙,通电各地报捷请功。日寇残忍地将韩家麟首级割下,悬于海伦城头“示众”,后送至日本首都东京,并在东京举办展览会庆祝“击毙”马占山的“胜利”。我国多家报纸也报道了马占山牺牲的消息。因韩家麟等人的掩护,马占山部突出重围,进入小兴安岭深山老林。马占山收集余部不到百人,潜入大青山,以草根树皮充饥,历尽千辛万苦,在密林中辗转了五十多天,脱离险境,到达龙门县。不久,马占山抗日的大旗重新出现,日本人为之大吃一惊。
虽然日本人明知战死的不是马占山,但还是不肯放弃宣传,依然在报上吹嘘“战果”,说“马匪军已被消灭”、“马占山已被皇军击毙”。日本靖国神社“游就馆”的玻璃展柜里摆放出马占山的印章、钱包、烟具、马大洋、照片,还有“马占山”的血衣。
篇3:曾车藩的名人故事
曾车藩的名人故事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他不幸早逝;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国藩在教子方面有三个方面给人启迪
一、教育子孙读书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他致力于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注意观察他们的天赋、潜能,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培养、雕塑。他认为一个人只要身体好,能吟诗作文,能够明白、通晓事理,就能有所作为,就不悉没有饭吃,就会受到人们的尊敬。他认为当官是一阵子的事,作人是一辈子的事;官衔的大小不取决于自己,而学问的多寡则主要取决于自己。
二、教育子孙要艰苦朴素。曾国藩在京城时见到不少高于子弟奢侈腐化,挥霍无度,胸无点墨,且目中无人。因此,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住在北京、长沙等繁华的城市,要他们住在老家。并告诫他(她)们:饭菜不能过分丰盛;衣服不能过分华丽;门外不准挂“相府”、“侯府”的匾;出门要轻车简从;考试前后不能拜访考官,不能给考官写信等等。因此,他的子女因为自己的父亲是曾国藩反而更担心自己的言行不够检点、学识不够渊博而损害自己的父亲的声誉。所以他们磨砺自己,迎难而上、奋发图强。
三、身教重于言教。曾国藩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自己的孩子的影响,凡要求小孩于做到的、先要求自己做到,他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传说他在吃饭遇到饭里有谷时,从来不把它一口吐在地上,而是用牙齿把谷剥开,把谷里的米吃了,再把谷壳吐掉。他要求纪泽、纪鸿也这样。他日理万机,但是一有时间,就给小孩子写信,为他们批改诗文,还常常与他们交换学习、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之中,曾国藩既是父亲又是朋友;既是经师又是人师。他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孩子们都非常钦佩、崇拜他,把他视为自己的人生偶象和座标。
篇4:名人故事:童第周的显微镜
名人故事:童第周的显微镜
个人简介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昂贵的显微镜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面春风,他兴冲冲地告诉夫人叶毓芬,说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这样高兴?她问道:“什么宝贝?”“我见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 显微镜!”“在哪儿?”夫人也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
“在镇上的旧货摊上。”童第周边回答,边拉着夫人出门,他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 显微镜摆在那儿,似乎正在向他俩招手。
“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
“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行,你们看,这还是德国货。”
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比较高。
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篇5:名人故事:童第周昂贵的显微镜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面春风,他兴冲冲地告诉夫人叶毓芬,说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这样高兴?她问道:“什么宝贝?”“我见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双筒显微镜!”“在哪儿?”夫人也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在镇上的'旧货摊上。”童第周边回答,边拉着夫人出门,他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似乎正在向他俩招手。
“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
“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行,你们看,这还是德国货。”
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比较高。
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篇6:名人故事:世界克隆第一人-童第周
水滴石穿
童第周1902 年出生在浙江宁波。他的父亲是一个教私塾的先生。童第周从小就跟着父亲读私塾,边学习边劳动。父亲常常给小童第周讲古人刻苦读书的故事,讲学海无涯、一定要持之以恒的道理,还写了“水滴石穿”四个字,挂在童第周的书桌旁,勉励他好好学习,希望他将来有出息。
“水滴石穿”,这是父亲对童第周的勉励,而事实上,童第周就是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这种精神,他抓住每一分钟、每一秒钟,以顽强的毅力向着科学的顶峰登攀。
在私塾里,童第周只学了一些文史方面的知识,这远不能满足童第周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家境不好,没钱供他上学,所以,尽管童第周十分盼望有一天能走进学校,与同伴们一起学习,可是不行。直到他17岁那年,在哥哥的帮助下,他才进入了宁波师范预科班。这里不用交学费,还管食宿,穷人家的孩子能在这儿上学,是很幸运的。童第周十分高兴,他抓住这个得之不易的机会,刻苦学习,不放过一分一秒。因为以前只是在私塾里学过一点文史知识,没有一点数理方面的基础,所以童第周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他要赶上别人。
不仅如此,在他内心深处,还为自己确立了更高的目标——他要考效实中学。该校是当时宁波第一流的学校,毕业生一般都能进大学。多少达官贵人,以自己的子弟在效实中学就读为荣!效实中学对英语要求很高,还十分重视数理基础,而这几门课恰恰是童第周的薄弱环节。而且,他从未学过英语。自从确立了要考效实中学的目标后,童第周更加用功了。他开始自学英语,常常学到深夜。哥哥被童第周的决心所感动,答应供他上学,还请在宁波的朋友为弟弟打听效实中学的招生情况。
哥哥的朋友从宁波给童第周带来了不利的消息:效实中学这次不招一年级新生,只招到三年级插班的优等生。哥哥想:就童第周的基础来说,本来考一年级就已经很费劲了,现在却只招三年级插班生,这可怎么办呢?哥哥犹豫不决,就去与童第周商量。听到这个消息后,童第周仍不改初衷,他一定要进效实中学,于是,他决定去考插班生。
靠着“水滴石穿”的精神,铁杵也能磨成针。童第周考取了效实中学三年级,只不过成绩是倒数第一。一年以后,童第周从倒数第一变为顺数第一,几何成绩从入学时的不及格变为一年后的100分!后来,童第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复旦大学,成为复旦的高材生。毕业以后,他又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比京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这时他32岁。
昂贵的显微镜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
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面春风,他兴冲冲地告诉夫人叶毓芬,说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这样高兴?她问道:“什么宝贝?”“我见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双筒显微镜!”“在哪儿?”夫人也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在镇上的旧货摊上。”童第周边回答,边拉着夫人出门,他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似乎正在向他俩招手。
“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
“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行,你们看,这还是德国货。”
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比较高。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童鱼”
春天,大地复苏,是金鱼繁殖的季节,为了探索生物遗传性状的奥秘,年过古稀的童第周,开始了新的探索。他选择了金鱼和鲫鱼作为他的实验材料。实验室里,童第周坐在实验台前,助手们在实验室里紧张地忙碌着,做着实验前的准备。这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就要打响的时刻,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童第周想通过这个叫做核酸诱导的试验来验证他自己在科学研究上的设想。金鱼排卵了,排出的受精卵比芝麻还小!
一场紧张的战斗开始了,助手们把他们已经提纯过的鲫鱼卵的核酸(一种化学物质),迅速送到童第周的手边,童第周用他那灵巧的双手将这些核酸注入了金鱼受精卵的细胞质内。他想看看鲫鱼卵的核酸对金鱼的受精卵是否有影响,看看由这种金鱼受精卵长大而成的金鱼的性状是否会发生变化。从清晨到下午两点,8 个小时过去了,实验在一批接一批地进行,坐在实验台前的童第周,已经是腰酸背疼、饥肠辘辘了。但是,他还是顽强地坚持着,一丝不苟地操作着。助手们都看不过去了,要知道,童第周已是70高龄的人了啊!
“童老,您休息一会儿吧!”一位助手忍不住说道。童第周摇摇头说:“应该记住,我们的事业需要的是手,而不是嘴!而且,你们不是和我一样忙吗?”童第周就是这样,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助手们每人一个实验记录,他都要亲自过目。他常以“认真是成功的秘诀,粗心是失败的伴侣”来勉励他的助手。后来,助手们都成了他的亲密的朋友。
不久,这些由动过手术的爱精卵产生的金鱼慢慢长大了,奇迹也出现了。童第周和他的助手们惊喜地发现,一些金鱼出现了奇妙的变化:在发育成长的320 条幼鱼中,有106条由双尾变成了单尾,金鱼表现出鲫鱼的尾鳍性状!这些鱼既有金鱼的性状,又有鲫鱼性状。这说明,从鲫鱼卵中提取的核酸对改变金鱼的遗传性状起着显著的作用。这也说明并不只是细胞核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细胞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的成功,证实了童第周的设想。童第周的脸上露出了成功后的喜悦之情。这种单尾的金鱼就是诗人赵朴初所称誉的“童鱼”。“童鱼”,它是童第周汗水、意志和心血的结晶。它的身上凝聚着童第周的智慧和求实精神,是童第周在探索真理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
后来,童第周还采用了亲缘关系更远一些的种类,来作类似的实验,也获得了成功,从而更有力地证实了他的设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