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的小姜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供大家参考。

篇1: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类型和特点
中唐诗人咏史、怀古而独占螯头的,无疑应首推“以气为主”、“用意深远”的刘禹锡。
综观刘禹锡此类诗作,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多为咏史之作,可谓之主观型,亦即重在表现主观情感,咏史而兼抒怀抱,用意明朗直捷,情怀悲愤沉痛。如《咏史二首》:
骠骑非无势,少卿终不去。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
贾生明王道,卫绾工车戏。同遇汉文时,何人居贵位?
二诗所咏皆汉代史事,而表现的则是强烈的现实愤慨。史载:任安(字少卿)事大将军卫青,后卫青权势日退,骠骑将军霍去病日益贵盛,“举大将军故人门下多去事骠骑,辄得官爵,惟任安不肯。”[3]又,贾谊少年高才,满腹经纶,然终不为文帝信用,且遭远贬[4];而卫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5]。在这里,刘禹锡取此诸事,先于第一首中高度称赞了任少卿不以权势富贵而移徙志节的态度,表明了自己不肯降心辱志而欲砥柱中流的决心;继于第二首中通过贾谊与卫绾的两相比照,发出饱含悲愤的一问。事情很明显:贾谊才高而见弃于世,卫绾平庸却获致高位,这该是何等的不公!而追根溯源,这不公又正是那位号称贤明的汉文帝及其时代造成的。往者已矣,继者如故,放眼现实社会,有才者不得其用,无才者平步青云,试问,又是谁造成了这贤不肖的倒置?如果说,诗人的身世遭际恰与贾谊相似,在对贾谊的同情中即已深寓了他的不平,在对文帝的讽刺中即已深寓了对现实君主的批判,那么,诗人与任安相似的处境便不能不激起他与任安相类的刚直心性,不能不强化他身处浊世独立不移的孤愤情怀。所以,在《咏古二首有所寄》中,他游心于古,瞩目于今,借咏汉光武与阴丽华之事,说出了“岂无三千女?初心不可忘”的话来。“初心”者,昔日之信念也。这是劝告友人的话语①,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但就咏史而言,又全不说破,若即若离,粘中有脱,令人读来,别是一番情韵。
第二种类型多为怀古之作,可谓之客观型,亦即重在观照历史,将人生感慨不着痕迹地寄寓于楮墨之间,用意含蓄隐微,情感深沉厚重。换言之,这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不是那么强,主观意绪不是那么显,往往是抚今思古,怀古感今,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凉孤愤,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深度力度。且看《金陵五题》的一、二两首: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前人评《石头城》云:“山在,朝(潮)在,月在,惟六国不在,而空城耳。是亦伤古兴怀之作云耳。”[6]“石头为六朝重镇,今城空寂寞,独明月不异往时,繁华竟在何处?”[7]“山无异东晋之山,潮无异东晋之潮,月无异东晋之月,求东晋之宗庙宫室、英雄豪杰,俱不可见矣。意在言外,寄有于无。”[8]又评《乌衣巷》云:“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7]“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9]这些评语虽角度稍异,而归趣则一,即都认为两首诗饱含着诗人遥想人世变迁、盛衰更替而生发的深沉感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似乎还不够深入。张震谓《乌衣巷》“亦有刺风,非偶然之作”[6],徐曾进一步指出:“言‘百姓家’已大为燕子不堪,又加‘寻常’二字于其上,则为燕子旧时主人何堪?故知不是扫燕子之兴,是扫王、谢之兴;王、谢之兴为何去扫他?盖欲扫当时执政之兴也。”[10]此二说认为刘诗怀古而兼寄讽谕,其中寓有现实郁愤,不为无见,然似仍稍有间隔。联系到刘禹锡在诗前小引中所谓“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尔心思,然有得”,可以得知,此数诗并非登临古迹之作,而是“尔生思,然有得”的产物,而这时诗人身陷谪籍已达二十一二年之久。由于是在沉思联想中所得,则其中必然杂有浓郁的主观意绪;由于是在生命长久沉沦后所作,则此主观意绪必定包蕴着诗人那历史不堪回首、人生不堪回首的无限沉痛;而当这种饱含沉痛的主观意绪自觉不自觉地贯注于诗篇之中时,也就必然会给诗中景物统统染色,举凡萧条之故国、寂寞之空城、惨淡之夕阳、无主之燕雀,无不呈现出历经沧海桑田的荒冷空寞气氛。这是人生的巨大悲凉,也是人生的巨大感恨,这悲凉、这感恨只能源于历经人生苦难的诗人心灵,而且势必导致其怀古之作的内在沉重。在这里,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一位思想家、政治家而又是孤臣的贬谪诗人反思历史的力度,体察人生的深度。
这种力度和深度不独表现于上述二诗中,而且在其他同类作品中也清晰可辨: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州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金陵怀古》
故国荒台在,前临震泽波。绮罗随世尽,麋鹿占时多。筑用金椎力,摧因石鼠窠。昔年雕辇路,惟有采樵歌。
——《姑苏台》
南国山川旧帝畿,宋台梁馆尚依稀。马嘶古树行人歇,麦秀空城泽雉飞。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徒使词臣庚开府,咸阳终日苦思归。
——《荆州道怀古》
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
这些诗作无不低徊夷犹,力透纸背,沉重苍凉,感慨遥深。固然,其中并不乏总结历史教训,以为“有国存亡之鉴”[2]的意图,但更重要的,则是充溢于诗中那种悲凉而不衰飒、沉重而不失坚韧的精神气脉,以及纵横千古、涵盖一切的气象,方贞观评《荆州道怀古》云:“‘风吹落叶填宫井,火入荒陵化宝衣’……不过写景句耳,而生前侈纵,死后荒凉,一一托出,又复光彩动人,非惊人语乎?”[11]汪师韩评《西塞山怀古》谓:“梦得之专咏晋事也,尊题也。下接云:‘人世几回伤往事’,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山形枕水之情景,不涉其境,不悉其妙。至于芦荻萧萧,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12]其中“依旧”二字“有高峰堕石之捷速”,“今逢”二字“有居安思危之遥深”,“至于前半一气呵成,具有山川形势,制胜谋略,因前验后,兴废皆然,下只以‘几回’二字轻轻兜满,何其神妙!”[13]从这些评语不难看出:表现手法的神妙与诗作内蕴的无穷相辅相成,饱含哲理的.历史反思与深沉悲凉的人生感慨互为补充,大大强化、深化了刘禹锡怀古之作的格调境界,所谓“雄浑老苍,沈著痛快,小家数不能及也”[14],洵非虚语。
诗人生命沉沦的悲凉感恨,赋予其怀古诗作以反思历史的力度和体察人生的深度,而当此悲凉感恨与诗人借古事抒己怀抱的意图结合在一起时,亦即上述第一种类型与第二种类型结合在一起时,便不能不形成一种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冲击力量。刘禹锡的《蜀先主庙》堪称代表之作,诗云: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株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诗咏蜀先主庙,而无一语道及“庙”字,全写西蜀盛衰,在此盛衰过程中,尤为突出地指出了“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这关键性的一点。从历史上看,西蜀之盛,在于先主刘备得一诸葛贤相:西蜀之败,在于刘禅庸弱无能,不会用人。因而就史实和诗的性质而言,确是在咏史:然而在咏史的背后,又何尝没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广而言之,唐太宗李世民以降,李唐王朝的子孙们是一代不如一代了;狭而论之,顺宗之子宪宗违背父志,严酷打击贤能之士;宪宗之孙穆、敬二君“昏失德”[15],使得朝政日乱,国是日荒。所有这些,怎能不激起人对昏君庸臣的强烈愤慨?愤慨而不明言,借咏史以抒发之,打通今古,以古衬今,令人于历史相似性的联想中更深刻地认识现实,无疑愈发增加了诗作的内在意蕴,强化、深化了诗人讽刺抨击现实社会的力量。
与此诗在写法上相类,刘禹锡另一首很少为人注意的《经檀道济故垒》也表现了同样的情形: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檀道济,南朝刘宋时人,曾于武帝朝屡立战功,威名甚重,至文帝朝而为朝廷疑畏,死于非命。史载:“道济见收,愤怒气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时人歌曰:‘可怜《白符鸠》,枉杀檀江州!’”[16]刘禹锡诗作即取材于此,而且于诗下将此歌谣如实照录,其用意之所在,不难想知。联系到现实来看,王叔文坚明执亮,有文武之用,在顺宗朝领导革新,颇有成效,可到了宪宗朝先被远贬,继被赐死,这不是“枉杀”是什么?对唐之君主来说,这不是自坏其“万里长城”又是什么?如果说,在《华佗论》里,作者曾以史论的形式对“执死生之柄者用一恚而杀材能”的现象予以深刻揭露,那么,诗人在此便更以咏史的形式表现了对专制君主的无比激愤,对王叔文惨死的痛切哀悼。在《韩信庙》一诗中,作者如此说道:“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短短四句,融纳了多少历史的残酷和人生的体验!而“怕立功”三字,则将诗人在深刻反思中对历代忠良悲剧命运的认识和自我遭际的感受一笔写尽,令人读来,怵目惊心。刘禹锡曾在《刘氏集略说》中自述:“及谪沅、湘间,为江山风物之所荡,往往指事成歌诗,或读书有所感,辄立评议。”《新唐书》本传亦谓:“禹锡久落魄,郁郁不自聊”,从主客体两方面道出了诗人每每睹物思怀、托古迹起兴以抒写忧愤的原因所在。
需要说明的是,刘禹锡这类咏史与怀古相结合的诗作,虽自抒怀抱,又不露痕迹,令人初读,俨然咏史,细加品味,精义方出。清人吴乔指出:“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出己意,发议论,而斧凿铮铮,又落宋人之病。”惟“用意隐然,最为得体”[17]。由此看来,刘禹锡的上述诗作确已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不同的,只是刘诗于“用意隐然”中更多地带有贬谪诗人悲凉沉重的人生感恨而已。
篇2: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渡易水》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隋宫》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秦淮杂诗》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
《马嵬》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越中览古》
越王句践破吴归,义士还乡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西江怀古》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净镜光。
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箠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金陵怀古》
辇路江枫暗,宫庭野草春。
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篇3: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
1、《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3、《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金陵怀古》
唐・刘禹锡
潮满冶诚渚,日斜征虏亭。
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
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5、《题乌江亭》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6、《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唐・杜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侣,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7、《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8、《卖花声・怀古》
元・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9、《汉宫词》
唐・李商隐
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
侍臣最有相如渴,不赐金茎露一杯。
10、《江南怀古》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11、《月夜金陵怀古》
唐・李白
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绿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T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萧瑟后庭秋。
12、《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篇4: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艺术个性
刘禹锡咏史怀古诗的艺术个性
刘禹锡,是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和著名的文学家。
一、旨意含蓄
“诗者,其文章之蕴耶!”又“风、雅体变而兴同,古今调殊而理冥,”上句中的“蕴”和“冥”都是说诗歌独特特点就是旨意含蓄,韵味悠长。在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中,无论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咏史二首》、《经伏波神祠》,还是借古讽今的《蜀先主庙》、《西塞山怀古》都是如此。《经伏波神祠》诗,以咏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事而成诗:“自负霸王略,安知恩泽候?乡园辞石柱,筋力进炎州。一以功名累,翻思马少游。”全诗无一句直抒胸臆,而在这似议非议,似显非显的节奏中,诗人在贬谪生涯中的苦闷心情已随读者吟完最后一个音节而永远留在读者心中了。《蜀先主庙》也是如此,在诗的末尾作者说道“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刘备事业的后继无人的感叹之情!内容的高度概括,正反对比手法的妙用,使千古历史教训深刻地烙在读者心田。亦隐约可以感觉出作者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国势危殆,执政者昏庸无能的感慨亦在“婉言寄讽”之中了。《西塞山怀古》诗中所揭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主旨也是如此含蓄。这种含蓄的旨意使诗的气势更加显得含蓄深厚,气韵沉雄,同时也使诗的厚重感随之上升。这就难怪在后人诗话中对这种风格的高度评价了:清人薛雪说:“刘宾客《西塞山怀古》,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一瓢诗话》)又瞿蜕园先生的《刘禹锡诗笺证》中在对《西塞山怀古》的笺证中言道[4](P670)“此诗作为‘西塞山’怀古,则意甚深切,……出于禹锡,则胸中自然所有,出于他人,则漠然无痛痒之关亦。”都说明此诗意蕴上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说明诗人以含蓄的风格已把旷达的历史观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含蓄而悠长的永远注入了读者的灵魂深处和浩渺的历史时空中。同时也是其诗显得意悲境远,感慨无端,情感深沉厚重。换言之,这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不是那么强,主观意绪不是那么显,往往是抚今思古,怀古感今,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凉孤愤,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升华。
二、取境精练
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之所以能给读者留下醒目鲜明的印象在于诗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取境精练。这也正是诗人对其“义得而言丧,故微而难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千里之谬,不容秋毫。”诗歌理论的自觉运用的结果。“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刘禹锡认为“义”不能离开“言”,“境”不能离开“象”,但“义”与“境”是根本,“言”与“象”是达到“义”与“境”的手段,诗人是想要达到“言”、“象”尽而“义”、“境“生的效果。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重取境,重意境的精警。在刘禹锡的诗中精丽、醒目的取象处处可见。此处就以“月”、“野草”、“燕子”这几个意象为例加以说明。一“月”:在《金陵五题》之一的《石头城》中“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在“月”冠以“旧时”分明赋有“今月曾经照古人”之意。“旧时月”阅尽人间沧桑,盛衰。是金陵由盛到衰的历史见证。后人也有用月来表达历史的沧桑感的,如元萨都赖的《念奴娇》中的[5](P1090)“石头城上,望天底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栌,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如此。二“野草”;在《金陵五题》之一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工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台城》中的“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作者凭借“野草”这一醒目的意象把繁华不再,沧桑凄凉的印象象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般给予读者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昔日的朱雀桥上,车马喧腾,冠盖往还,玉辇纵横,金鞭络绎;昔日的“结绮”、“临春”两坐豪华的宫殿也是极尽繁华:据《南史张贵妃传》记载“(陈)至德二年,乃于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数十丈,并数十间。其窗爿庸、壁带、县楣、栏槛之类皆以沉檀香为之,又饰以金玉,间以珠翠,外施珠帘。内有宝床宝帐,其服玩之属,瑰丽皆今古未有。”万户千门可谓繁华无限,而今天无论是朱雀桥边,还是昔日美轮美奂的宫殿内却只有野草在那里自生自灭,可知其巨变之大,冷僻、荒凉到何种程度了。这种富有历史讽刺意味的强烈对比效果,诗人仅用“野草”两个字就表现出来了,取境不可谓不精,用语不可谓不警!三“燕子”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工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人们千古传诵的名句,而诗句中的“燕子”更是让这一诗句出彩的地方。这里的“燕子”是“旧时工谢堂前”的“燕子”,现在的出现位置是“寻常百姓家”,诗人通过“燕子”这一极其空灵的意象清晰的反映出“燕子”依旧归巢,而房屋已易主人———从以前的大贵族王导、谢安的名下换成了普通百姓,历史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感叹之余我们不能不佩服诗人的用语之巧妙。这也得到后人说诗者的高度评价:唐汝询在(《唐诗解》卷一十九)云:“此叹金陵之废也。朱雀、乌衣,并佳丽之地,今惟野花夕阳,岂复有王谢堂乎!不言王谢堂为百姓家,而借言于燕,正诗人托兴玄妙处。”;又宋谢仿的《唐诗绝句注解》中说道:“世异时殊,人更物换,岂特功名富贵不可见,其高门甲第,百无一存,变为寻常百姓之家。……乌衣巷口之夕阳如旧时之夕阳,惟功臣王、谢之第宅今皆变为寻常百姓之室庐矣。乃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此风人遗韵。”又在《清诗话》(下册)中施补华先生的《岘佣说诗》中云:“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己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又清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集》中说道“言王谢家成民居耳,用笔巧妙此唐人三昧也。”此处所说的“用笔巧妙”也是指诗中的“燕子”这一意象而言的。同时后人受这首诗的影响和启示,再赋新篇的如辛弃疾在其《沁园春》中吟到“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春燕飞。”就都是较好的理解了作者之意而生发出新的感叹之情。
三、语言警策
刘诗语言精警、凝练。常常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或言近旨远,或言浅意深,精警含蓄,具有丰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味。”这也是其自觉实践其诗歌理论的结果:“片言可以明百意”就是说诗歌语言要凝练含蓄,以少胜多。企图达到一种“浓缩出精华”的效果。而刘禹锡的咏史怀古诗的语言正是有这样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用典、用事的典型和巧妙上。这在《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工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幅出石头。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中有突出的表现。具体表现为“王濬楼船”和“铁锁”的这两个典故上。《西塞山怀古》作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诗人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之途中,诗人在秋天乘船东下途径西塞山时写下的这首诗。“王濬楼船”说得是晋武帝司马炎于咸宁六年(820),下令伐吴,命宜州刺史王濬氵睿率水师顺江而下,直捣建康这一历史实事。据《晋书王濬传》晋武帝[6](卷四十二)“谋伐吴,诏濬修舟舰。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两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 “王濬楼船”既指此。诗人在此交待了主攻方的备战请战情况,再看应战方。据《三国志吴书孙皓传》记载,当他们得知西晋的“楼船”后,建平(湖北秭归)太守吴彦呈书孙皓请求增兵,指出“晋必有攻吴之计,宜曾建平兵,建平不下,终不敢渡。”但孙皓却置之不理,吴彦于江中之险严之处,以铁锁沉江预为防备。“又作铁锥,长丈余,暗置江中,以逆距船。”(《晋书王濬传》)“铁锁”既出于此。在攻吴的过程中,王濬令“燃烛烧之。”迅速将其烧沉。吴国的江山也就随着沉入江底的“铁锁”一起坍塌了。诗人在此借用两个典故,于虚实之间,胜败之中,揭示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的深刻主题。即山川的险阻并不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废,决定一个王朝兴废的是其他更为重要的东西。作者以“王濬楼船”与“铁锁”这两个醒目的典故把其所要表达的深沉的历史观已清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样精练的用典也得到后来说诗者很高评价:施补华先生在《岘佣说诗》)中说“‘王濬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在这里把诗人与诗圣杜少陵相提并论,可谓评价也是相当的高了。语言的精练其次表现为:作者巧妙运用动词造成声势,使诗所描述的历史事件有一种在历史长河中复活起来,扑面而来的气势,给整首诗的诗风平添了几分宏大的气魄和深远的历史时空感。如《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中“围”、“空”、“回”、“过”的运用。具体表现为“围”这一动词动词巧妙的点出了金陵的地理形势:群山环绕,确有“虎踞龙盘帝王州“的森严气象。而这一具有“帝王气象”的“帝王州”现在是什么样子,次句中的“空城”中的“空”字,则意味着昔日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繁华景象已消失殆尽,而且昔日的舞榭歌台和巍峨宫阙也是荡然无存难觅踪影了。偌大的金陵城,今竞空空如也。涉笔至此,其荒凉、孤寂之状已宛然在目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将空城置于江潮的拍打之下,金陵城空空如也,荒凉无限,就连潮水光顾后也是索然无味的调头而回了。到此其荒凉的深意毕现,空空的金陵城连拍打的潮水也留不住,只剩下一轮孤月在那里寂寞“过”往还。见证着历史的沧海桑田。诗韵的荒芜、凄凉之感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又上了一个台阶。又《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中“下”、“收”、“沉”、“出”等动词的运用也很巧妙。开头二句,写得极其精练。一“下”之后,继写一“收”,既揭示了上下句之间的因果关系,又给人两地近在咫尺、二事桴鼓相应之感。接下来用“沉”和“收”突出了王濬大军的摧枯拉朽、势不可挡,以及孙皓腐朽政权的土崩瓦解,显示了作者极强的浓缩历史的能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把两个相对静止的画面,以空间形式将它们并列在一起:“沉”、“出”一个是烈焰冲天、千寻铁索被烧断后沉入江底;一个是孙皓出城投降时挂出的降旗。这是经过作者精心剪辑的、并列挂在一起的两幅历史的画图,作者有意识地将它们以空间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这种胜败的巨大反差更大的讽刺效果。这就难怪元代文学家方回分别在《瀛奎律髓》的卷十一和卷二十七中说刘诗是“言言精确”、“句句精绝”了。
四、想象丰富(善于运用虚景入诗)
咏史怀古诗最多韵外之致,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驰骋丰富的想象,在对历史现象作深刻艺术的概括的基础上,对古今隐微相似的某一端加以点染,因此形象鲜明而又发人深思。刘禹锡咏史怀古诗就具有这一特点。刘诗的构思非常巧妙,往往由某一具体事物出发而生发出去,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诗人对其“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这一诗歌理论的'自觉实践的结果。“坐驰可以役万景“就是说的诗人要有丰富的想像力,善于运用虚景入诗。凭虚构的景象较之眼前的实景,更能蕴含诗人主观情思和审美理想,因为当时诗人笔下的“景”是意中之“景”,虚景藏情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含蓄。“坐驰可以役万景,工于诗者能之”之中的“坐”说明诗人出于一种虚静的状态之中,“虚而万景入,入必有所述”,心虚神静,百感交集,浮想联翩,产生丰富多彩的意境材料而最后成诗。这一深沉幽远的思维过程并非人人能之,非有开阔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不可,而刘禹锡之所以能把“坐驰可以役万景“用的得心应手,诗中的景物好像诗人身居其中一一关照过一般就得宜于他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开阔的人生阅历和丰富的历史知识。这种丰富的想象在其咏史怀古诗中表现最明显的是《金陵五题》这一组诗。作者在诗前的小引中云“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常有遗恨。后为力阳守,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辶卣尔生思,焱欠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亦。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有引文得知,诗人创作这组诗时,宝力二年(826)之前,刘禹锡尚未到过金陵,全凭想象虚构而成。如《生公讲堂》云: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堂寂寥尘漠漠,一方月明可中庭。瞿蜕园先生的《刘禹锡诗笺证》中在对《生公讲堂》的笺证中言道[4](P713):“按《方舆胜览》云‘在虎丘寺。生公,异僧竺道生也。讲经于此,无人信者,乃聚石为徒,与讲至理,石头点头’。”又“按《佛祖通纪》载: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日过中,僧律不当食。帝曰:‘始可中耳。’生公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可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禹锡用可中字本此。盖即以生公事咏生公堂,非杜撰也。彼言白日可中,变言明月可中,尤见其妙。”此诗是概括生公事迹的虚景。由此可见生公善于阿谀奉承,南朝宋皇帝要靠他来求佛保佑,是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的。刘禹锡在诗中变用了“白日可中”这一典故,以生公堂的冷落之状说明帝王宠佛并不能挽救国家的灭亡,对唐王朝的婉讽之意也就油然而生了。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咏史怀古诗既有较为充实的社会内容,又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个性。其诗歌理论着眼于诗歌艺术规律、创作规律的探讨。是有别于当时诗坛上元白功利主义诗论的一种崭新的形式。又是对盛唐诗美学价值的重新认定。上承皎然、司空徒对中国后封建社会的诗论影响深远。刘禹锡咏史怀古诗以含蓄的旨意拉开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淡化掺杂个人功利性的创作意识,这类作品的现实针对性不是那么强,主观意绪不是那么显,往往是抚今思古,怀古感今,在古今相接的大跨度时空中,缓缓注入诗人源于苦难而又沉潜凝聚了的悲凉孤愤,从而使得作品具有一种沉思历史和人生的情感升华。以取境精练,语言警策,想象丰富的独特艺术个性让欣赏者在对其审美愉悦的同时得出对历史和现实都具有普遍参照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种艺术上的自觉创新的咏史怀古诗使刘禹锡在中唐的诗坛上卓然成为大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论其文章成就时说“其古文肆意博辩,于昌黎、柳州之外,自为轨辙。”其实这种“自为轨辙”用于其咏史怀古诗的独特的艺术个性的评价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篇5: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咏史怀古诗鉴赏教案 【教学设想】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赏析,解答诗歌鉴赏题?各类资料习惯采用以考点为训练点,分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等几点组织复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训练,使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再辅之以考点训练,其效果将会如何?系列教案分知识梳理课、诗词助读课、考点训练课、分类训练课、综合训练课等课型。其它课型教例较多,因而,本系列教案侧重分类鉴赏训练。 教学思路:课本复习→特点归纳→考题精选→解题指导→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学习咏史怀古诗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培养目标 1.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2.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咏史怀古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点: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的一般方法。 难点:掌握咏史怀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导入: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二.点击概念 怀古咏史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欣赏这类诗歌,我们往往要了解的是作者写了怎样的古人、往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他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这种态度又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 三.知识链接 ㈠咏史怀古诗歌的含义和历史源流: ⒈咏史怀古诗的含义: 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者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有感而发之作。 ⒉咏史怀古诗的源流: 咏史怀古诗的产生源远流长。诗骚中已见一些关于咏史怀古的内容,但与真正的咏史怀古诗还有差别。 A、班固的《咏史》,被认为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咏史诗。此诗写的是汉文帝时期缇萦舍身救父的故事,在写法上,“隐括本传,不加藻饰”,以叙述本事为主,末二句是作者的议论,整首诗写得“质木无文”。 B、左思《咏史》八首,真正实现了“诗”与“史”的结合,使得史事的叙述和咏怀较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咏史诗体格一新。 ㈡唐代咏史怀古诗论析: ⑴初唐咏史怀古诗: 以史为鉴,咏写故去朝代的兴亡,以告诫当世君主,成为初唐咏史怀古诗的一个重要主题。此类诗作多隐括史事,兴寄的成分较少。 此外,借史来抒发建功立业的怀抱,也是初唐咏史诗的一大主题。最具代表的是陈子昂《蓟丘览古》七首中的《燕昭王》和《登幽州台歌》。 ⑵盛唐咏史怀古诗: 盛唐咏史怀古诗寄托了诗人们对功名的热望,表现他们积极进去的热切心态。如王维《西施咏》《夷门歌》,李白《古风》其十、《登金陵凤凰台》,即此类。杜甫的咏史诗借咏史抒发自己对社会的感慨。如《蜀相》《八阵图》等。 ⑶中唐咏史怀古诗: 中唐是咏史怀古诗的繁荣期,不但出现大量作家作品,而且总体水平较高。此时的诗歌多吊古伤今,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或对历史古迹的凭吊,针贬时弊,寄托怀抱。 刘禹锡是此时咏史诗人之冠。《乌衣巷》《金塞山怀古》都堪称传世名作。 ⑷晚唐咏史怀古诗 晚唐咏史怀古诗尤为发达,由于政治危机的加剧和末世的逐渐到来,追忆与感伤成为此时咏史怀古诗的主要内容。 李商隐与杜牧是晚唐成就最高的两位诗人,李诗主要有《咏史》《楚吟》《过楚宫》《吴宫》《汉宫》《隋宫》《马嵬》等;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题乌江亭》《题木兰庙》《赤壁》等是此时名作。 ㈢宋代咏史怀古词论析: 咏史怀古也是宋词中的重要内容。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感慨于六朝兴衰,并转入对现实的忧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咏怀周瑜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贺铸《将近酒》(城下路)讽刺名利之徒,寓托胸臆。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蕴涵着浓郁的历史沧桑感,在写作上善于化用前人诗句。 南宋咏史怀古词多借古说今,抒发北伐抗金的志向,风格慷慨悲壮。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桥》等词作将咏史与抒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刘过的《六州歌头》(镇长淮)以扬州的兴衰痛陈金兵的罪行与南宋统治者偏安思想。 ㈣咏史怀古诗特点: ⒈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 ⒉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 ⒊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⒋咏史怀古诗词的艺术特征: 1)“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3)“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 四.咏史怀古诗的主题归纳 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而怀古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临古地――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㈠怀人伤己 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对比失落型 有的怀古咏史诗着眼于个人境遇变化,借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感慨。古人能一展抱负,建功立业,得遂心愿,而自己却因为某种原因被朝廷冷落或不能才尽其用,从而有了郁郁寡欢乃至消极遁世之心。在鉴赏这类诗词时还要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和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找出二者的共通之处,就能很好的理解作品的深刻寓意。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双鬓染霜,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强烈的对比生发出浓重的“人生如梦”的感慨,今世之无奈却只能在清风明月间买醉。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芒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这是一首吊古诗,是诗人瞻仰苏武庙时所写。诗人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这种怀人有时不仅仅伤己,还伤同时代的人,如李清照的《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个声明,是一种讥刺,更是一种呐喊。对比之下,诗作的含义自然比较明白: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 过陈琳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这是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章表书记。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文章,曾为其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篇6:《咏史怀古诗》课后反思
经过一周的紧张准备,公开可如期结束了。
从课的质量上说这一堂课不算成功;但从备课过程以及评课过程中又受益匪浅。设计这堂课的原则是不打乱本学期的总体复习计划。这段时间正在复习一至五册课本的内容,主要是古诗文部分的复习。所以这堂课的教学思路是课内复习到课外拓展,即在课内同类型诗词复习的基础上总结这类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特点;然后拓展一道高考题,展示这一类型题目的一般考法,并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之后迁移两道同类型题目当堂演练。但这堂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几点失败之处。首先,教学目标没有落到实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从这类诗词中感受到古人那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由于教学环节的详略处理不当导致时间的仓促,使得学生的情感体悟没有到位;其次在课内知识复习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时间的合理分配。课内共有五首诗词,对五首都平均用力,导致时间上略显紧张,重点内容也没有突出。如果以其中的一首为范例,详细讲解,总结特点,在用其余四首家加以印证,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可以节约时间;另外,由于基本功不够扎实,有一点内容讲解错误。
在复习杜牧的《过华清宫》是,学生在分析艺术手法使讲到讽喻,我否定了学生的看法。这种失误是很不应该的。这堂课暴露了平时教学中存在的却没有意识到的缺点。当然,通过这次备课,也学到了不少知识。教案先后修改了四次才定稿,每一遍修改都是对教学流程的重新审阅,对课堂反映重新进行预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层次,并依照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因此我对今后该如何备课,如何备复习课有很大启发。
在这里,还要感谢来听课的专家和本校的各位同仁提出的宝贵意见。
篇7:咏史怀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2、探究咏史怀古诗,准确把握读懂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 走进课本,寻找规律
篇目—— 思想感情——表现手法——内容类别
1、苏轼《念奴娇 赤 壁怀古》
2、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4、李商隐《马嵬》
5、李白《越中览古》
6、刘禹锡《石头城》
(二)合作探究,归纳小结
1、探究:咏史怀古诗怀古标志、常见感情、常见手法、 内容类别。
2、归纳小结:
咏史怀古诗
怀古标志:
常见感情:
常见手法:
内容类别:
(三)迁移训练,掌握技巧
金人捧露盘 卢龙(1)怀古
清 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将军霹雳吼雕弓(3)。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参军岸帻,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
(1)卢龙,自古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
(2)此事作于词人被贬期间。
(3)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的英雄壮举。
(4)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赏识孟嘉,并重用他。
1、词的上阕内容中,作者是怎样塑造“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的?
2、“问当年人安在”一句在在结构上有何关系?请结合下阕内容分析作者此问表达的情感?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链接高考,提升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五)知识点总结提示: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篇8:鉴赏谈咏史怀古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2.探究咏史怀古诗,准确把握读懂咏史怀古诗的方法与技巧
(二)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咏史怀古诗常见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 走进课本,寻找规律
篇目 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 内容类别
苏轼《念奴娇 赤 壁怀古》
辛弃疾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李商隐《马嵬》
李白《越中览古》
刘禹锡《石头城》
(二)合作探究,归纳小结
1、探究:咏史怀古诗怀古标志、常见感情、常见手法 内容类别
2、归纳小结:
篇9:鉴赏谈咏史怀古诗
怀古标志
常见感情
常见手法
内容类别
(三)迁移训练,掌握技巧
金人捧露盘 卢龙(1)怀古
清 尤侗
出神京,临绝塞,是卢龙。想榆关、血战英雄,将军霹雳吼雕弓(3)。大旗落日,鸣笳起、万马秋风。
问当年,人安在?流水咽,古城空。看雨抛、金锁苔红。健儿白发,闲驱黄雀野田中。参军岸帻,戍楼上、独数飞鸿。
注:(1)卢龙,自古为北方边关要塞,汉代飞将军李广曾在此驻守。(2)此事作于词人被贬期间。(3)李广射虎而又为虎所伤,最终射杀猛虎的英雄壮举。(4)参军岸帻,东晋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是征西将军桓温的参军,桓温极为赏识孟嘉,并重用他。
1.词的上阕内容中,作者是怎样塑造“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的?(5)
2.“问当年人安在”一句在在结构上有何关系?请结合下阕内容分析作者此问表达的情感?(6)
[双调]沉醉东风维扬怀古
无名氏
锦帆落天涯那答①,玉箫寒、江上谁家?空楼月惨凄,古殿风萧飒。梦儿中一度繁华,满耳涛声起暮笳,再不见看花驻马。
[注]①化用前人诗句,意为游船已落到天涯那边,旧王朝已消亡。那答,那边。
(1)“玉箫寒、江上谁家?”一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3分) (2)“维扬”的今昔有什么不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链接高考,提升能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五)知识点总结提示: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但凡怀古之作,千百年来所抒发的情感大同小异,所不同的是作者的历史观、选材与写作手法。
自古以来,世俗的朝廷总把冷眼抛向那些热心热肠的古代诗人们,而这些仕途总是不顺的.诗人就不自觉地转而徜徉于瞻仰凭吊古迹、咏评历史人物中,感慨岁月沧海桑田,喟叹人生万古悲风。抒难酬之壮志,浇心中之块垒。怀古诗常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