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民间故事书里的故事,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民间故事书里的故事,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民间故事书里的故事

篇1:民间故事书里的故事

从前,有个沈员外,好行善事,远近很有威望,他只生一子,送到南学读书,人都叫他沈学生。

一天,沈学生独游华山,走到山坡上,看见个网子套住了一只小白狐狸,小白狐狸一见他,流着泪向他连连点头,他看小白狐狸怪可怜的,就去把它放了,正准备向前走,忽然走过来个猎人,大声喊着要他赔狐狸钱,他急忙向猎人道歉,又赔给了狐狸钱,赶忙离开了这个地方,上山游玩。

由于贪玩,下山时天已经全黑了,夜黑无法行走,他只得坐在个大石头嘴上过夜。深夜,狼嗥鬼叫,飞沙走石,吓得他坐在大石头上直打颤,忽然发现有一道亮光,他顺着亮光走了过去,看见个四合院子,大门上站着一个白胡子老汉向他招呼,他赶忙走到老汉跟前说明来历,老汉便把他领了进去。

到了上房,茶童给他倒上了茶,茶后又备了丰盛的宴席,席后老汉借口有事,走出去了,一会儿,进来了一个长辫白衣少女,看起来年龄在十七八左右,长得秀丽,进来后,对他送情献媚,看他不理睬,就生气地向他鼻子舔了一舌头,他就糊里糊涂地同女子睡了一夜。

第二天一早,白衣女子亲自给他倒茶端饭,吃完后,女子再三给他说:“你要用心读书,千万再别上华山来了。”白衣女子一直把他送到山下的大路上,再次向他重复了这句话,他嘴里应承着,心里不以为然,慢慢地走回了家。

过了几天后,他想起了白衣女子,又想上华山游一趟,早上,他带上盘缠,没有上南学去,一个人急急忙忙地向华山走去。来到华山游逛了一天,晚上他有意坐在大石头上过夜,入夜,和上次一样,先是狼嗥鬼叫,飞沙走石,接着又见一亮光,光暗而黄,没有上一次明亮。他顺着光走了过去,又看见个四合院子,大门口站着一个麻脸老汉向他招手,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老汉跟前,老汉把他领到了上房。到了房里,老汉就亲自给他倒茶,茶水腥臊难喝,房内灯光昏暗,使人发急,茶后,又端上了酒席,全是蛤蟆、长虫、蚯蚓之类的,使人无法入口,席毕,麻脸老汉借口有事出去了,老汉刚一出去,就进来一个麻脸女子,忸忸怩怩的,妖声妖气,十分难看,向他百般骚情,把他吓得躲躲闪闪,麻脸女子生气了,大叫一声,向他扑去,抓住后用舌头在他鼻子上舔了一下,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麻脸女子挖出了他的心吃了,笑着走了。

第二天,有个游华山的人发现大石头旁边有个尸体,便大喊大叫起来,不一会儿,聚集了很多人,有一个人是沈员外的邻居,他认出了是沈学生的尸体,就急忙跑回去向员外报丧。

沈学生的亡灵搬回家后,全家人哭得死去活来,为超度亡灵,沈员外请阴阳给儿子念了七天七夜经。

到第七天早晨,忽然来了个白衣女子,她到沈学生亡灵前大哭一场,起来对员外说:“我能救活沈学生,请您把我同沈学生的尸体放在一个古窑洞里,然后封上门,一百天后便可复活。”沈员外就照女子说下的办法做了。

过了一百天,打开窑门一看,沈学生果然活了,只是不会说话,脸色蜡黄,白衣女子说:“赶快给我派十个小伙子,带三斗火药、一把铜铃、一把剑和撅头、撬杠!”沈员外就急忙备齐,白衣女子带上走了。

到了华山石嘴,白衣女子叫小伙子们用撅头挖开石头,用撬杠撬起,看见石底下有一洞,白衣女子对小伙子们说:“我下去后,你们听见铜铃响,就赶快点着火药从洞口倒下。”说完手提宝剑,拿上铜铃跳了下去。

一会儿,只听铜铃急响,小伙子们赶忙点着火药,从洞口往下倒,火药着后,只见白衣女子一手抓住麻脸女子的头发,一手拿着剑狠狠地向麻脸女子的胸部刺去,麻脸女子惨叫一声,死去了,现了原形,原来是个大蛤蟆子精。白衣女子取出蛤蟆子的心提着,同小伙子们一起到了沈员外家,她叫沈员外把蛤蟆心用黄酒做引,吃后一百天便会说话,临走时再三给沈员外安顿叫沈学生病好后,中秋节到华山来和她见一面,她有紧事需沈学生帮助。

中秋节那天,沈学生带了许多礼品来到了华山,他老远就看见白衣女子怀抱一个婴儿站在一棵树下,到了跟前,白衣女子对他说:“我什么礼物都不要,请你带回去,好好抚养咱们的儿子。儿子懂事后,一定叫他读书。”说着把婴儿交给了沈学生,沈学生流着泪说:“请你同我一起回家,咱们一起过日子,共同抚养咱们的儿子,那多么幸福啊!”白衣女子也流着泪说:“我是狐仙,不是人,不能同你一起过日子。因你救了我一命,为了报答你,我才给你生了一个儿子,他将来一定能成大器。”沈学生接过儿子抱在怀里哭着下山回家去了。

回家后,沈学生对员外叙说了他见白衣女子的过程,一家人把婴儿当掌上明珠,爱不释手,后来,沈学生的儿子果然中了状元。

篇2:民间故事书里的故事

你应该记得那一天,你是后晌把俺叫到北地的。你当时黑着脸,闷声不吭。你不吭声,俺咋知道是啥事呢?

你应该记得那一天,你是后晌把俺叫到北地的。你当时黑着脸,闷声不吭。你不吭声,俺咋知道是啥事呢?其实,再过俩月就是俺和穗子的大喜日子了,俺以为你又想找俺打架。但俺觉得这真没意思。俺这些天为娶媳妇,忙死了。但俺还是如约去了。俺想,这回要是再打架,咱就打它个天昏地暗,咱就在北地把事彻底做个了结。

俺有些不安地来到北地,看见你坐在高坡上,你出神地看着正在泛黄的豆地,风吹着你凌乱肮脏的头发,俺感到你的脸明显瘦了。俺在你边上坐下,掏出纸烟递给你,你竟然接过去,这让俺有些意外。俺擦着火柴用手捂住,点上烟,紧吸了两口递给你,你熟练地把烟对上火,吸着了,还给俺。咱俩都闷闷地吸烟。待咱俩把烟吸完,你竟又从身上摸出一根烟递给俺。咱都不说话,又继续吸烟。

俺觉得这气氛实在沉闷,咱兄弟间咋变成这样了呢?俺就找话说,你烟瘾还大了呢。你头没抬,嗯了一声。俺迟疑了一下说,那咱,就开始吧。

你说,开始啥?

俺说,那你找俺弄啥来了呢?你嘴一咧笑了,你对俺说,你以为啥呢?咋说咱俩也……咱打啥架呢?可你这笑让俺心里寒颤,你这笑明明就是跟俺生分了。难怪你娘有时也会喊你闷葫芦,俺这会也不知你葫芦里究竟卖的是啥药。

你忽然站起来,俺也站起来,你直视着俺说,咱俩赌一把吧!

俺知道你在鱼顶街上偶尔会赌博玩玩,可你该知道俺是从来不赌博的。俺听你这样说话,头立刻就大了,俺这回真怀疑你头脑在发烧。俺说,赌啥呢?俺不会赌博,俺也不赌博。

你有点急了,说,就是赌一下,不是……

俺说,赌博就是赌博,不是啥呢?

你说,不是赌钱的那种赌博。那是啥赌博呢?

你又坐下,面对正在转黄的豆地,说,看在咱兄弟的份上,你就陪俺玩玩,咱赌一下运气咋样?

俺不得不暗自佩服你,你总是让俺意外呢。俺看了你一眼,说,俺从来没赌过博,你说咋个赌法呢?

你想了想说,咱不推牌九不使扑克,咱更不掷骰子,咱就随便找个啥物件赌一下,咋样?俺对你说,反正俺也没事,你说咋玩就咋玩,俺舍命奉陪。你笑了说,没谁要你命,咱就是玩玩。你瞅瞅四周围,眼光落到面前的豆地上。

再过一段时间,就开始秋收割豆子了,然后是犁地晒地打坷垃,最后是耙地,这一切忙活完,单等天老爷给脸就开始抢种小麦了。

你看着我,说,咱就赌一棵豆荚的单双吧,不管豆荚大小、饱瘪都算数,好不好?

咱俩都是当劳力的大人了,今天竟还玩这小孩子的把戏。俺睁大眼睛,很奇怪地看着你。你很不以为然,说,别这样看俺,俺没有神经,就算你陪俺玩玩不行吗!

你走下高坡,下到豆地里,指了指其中两棵不大不小的豆棵子,回头看看俺,俺就点点头。你拔下那两棵豆子,小心翼翼地拿回来,突然脱下褂子,随意拿起其中一棵,对俺说,第一局俺坐庄你猜单双,下一局你坐庄俺猜单双,如果咱猜平手了,就去地里拔一棵,再猜,三局两胜,咋样?

你拿着豆棵子看俺,俺沉默了一会儿后,突然有些激动地说,俺相信这世间万物都是成双成对的,比如咱这双手双脚双眼,比如天地左右前后,比如白天黑夜,比如兄弟姐妹……所以,俺就猜双!

你惊讶地看着俺,然后开始把豆荚一个一个地摘下来。俺目不转睛地盯着你,你的手指轻捷而有力地摘着豆荚,那些豆荚有大有小,有饱有瘪。你把全部豆荚摘好后,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拿给俺看。

俺不知你有没有边摘边数,但你好似有些慌张,你的手指已在颤抖,你的目光变得游移不定。你看俺点了头,就小心地把豆荚堆在你褂子的一边,腾出另一边空地方,然后谨慎地用手捏一只放过去,你一、二、三……地认真数着,像个才会数数的一年级小学生。

篇3:世界民间故事丛书里的故事

东汉建武年间,强项令董宣曾在怀县(今武陟县)任县令多年。在武陟县民间至今仍然流传着董宣举荐董永为孝廉的故事。

董宣为了怀县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就做出了“以孝贤治怀县”的决策,号令官吏,发动百姓,层层推选、举荐孝贤人物,以作为全县百姓的学习榜样。他最终确定了“十大孝贤”,其中有:卖身葬父、治病救人的董永,代父戍边、屡建军功的孙瑜,富而好义、捐资济贫的耿林,置粥赈灾、惠及乡党的申桥,急人所难、乐于助人的杜良,吮痈嗍疮、侍母至孝的马恂,绕膝如童、博父笑颜的郑山,五世同居、一门孝友的张义,遵纪守法、宁死不贼的王元,拾金不昧、廉让可风的黄平妻。因董永不光本人至孝,而且行医乡村,惠泽全县,名声最大,知者最多,遂被推为怀县十大孝贤之首。董宣把十大孝贤的感人事迹张榜公布全县各村,人心莫不震动,民风顿时大变,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孝义日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怀县大治。

光武帝刘秀闻知此事,大加赞赏,授意董宣举荐一人为孝廉,逐级上报朝廷。于是董宣就把董永的事迹写成公文,盖了官印,报给了司徒蔡茂。据《后汉书·蔡茂传》记载,蔡茂“以儒学显,征试博士”,是个著名的大儒,非常推崇孝道。蔡茂非常赏识董宣的才干,“茂喜宣刚正”,多次为董宣解难。蔡茂是怀县蔡庄(今武陟县北郭乡蔡庄)人,与小董村隔河相望。自己家乡出了董永这样仁德贤孝的人物,他也感到光荣。蔡茂十分高兴,签了附议“赞同”,写上自己的大名,盖了官印,拿着去找祭遵。祭遵问:“是不是沁河北边住的那个董永。”蔡茂说:“是的。大人认识董永?”祭遵神秘地一笑说:“不光我认识,万岁爷也认识他。我跟着万岁爷东逃西逃,曾在董永的茅草庵里躲过几天。董永给万岁爷治过病、裹过伤。不过这事现在不能再提,得给万岁爷留个面子。”祭遵提笔写到“董永为孝廉,天下心服”,题名盖印,呈报给了光武帝刘秀。刘秀看罢奏章,心里觉得董永这个名字很熟,问祭遵:“这个人好象认识,朕一时记不清了。”祭遵低着头,轻声提醒说,万岁记不记得有一个采药老汉,吆喝了一声:“蒿底下没人,只有一个老窝瓜。”刘秀脸一红,忙说:“记得记得。”他们君臣说的是王莽篡位,刘秀起兵反王莽。王莽撵刘秀,一直撵到怀县。刘秀在怀县东逃西逃,今武陟县有东陶、西陶、大陶、小陶等六个陶村,都是刘秀当年逃难之处,后代文人为了美化刘秀,就雅改“逃村”为陶村。有一次,刘秀和祭遵见四面都是王莽的新军,就躲在了沁河滩的蒿草丛中。王莽兵马找不见刘秀,将军问:“那棵蒿下边是啥?快去看看。”当时董永正在那里采药,大声吆喝说:“蒿底下没人,只有个老窝瓜。”王莽的兵马走了,刘秀、祭遵逃脱了劫难,到董永家里藏了几天。董永让他们吃“天地馍”,喝油茶饭,为他俩疗伤治病。刘秀对此感恩不尽。后来刘秀登基当了皇帝,并在怀县建行宫,常来居住。武陟有句歇后语:蒿底下藏窝瓜——大不涉意。就是说想不到藏在蒿草底下的刘秀能当上皇帝,于是就有了这句俗话。当时,刘秀看了蔡茂、祭遵的奏章,金口玉言,说了句:“可,依众卿所奏”。就这样,董永成了孝廉,这也是刘秀对董永感恩知报的封赏。

汉光武帝把董永表彰为孝道典型,在全国大力宣扬,使董永在全国的影响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里面当然也离不开董宣的举荐之功。董永是一个以孝行著称天下,虽举过孝廉得到过全国性的荣誉,却没有作过官的普通百姓,他成了倍受全国穷苦大众崇拜的精神偶像。

民间故事书里的故事(共10篇)

篇4:世界民间故事丛书里的故事

武陟县民间传说,张七姐在云台山上挑选了野生的四大怀药种苗,带下山来与董永辛勤培植,并教会了周围百姓广泛栽种,为老百姓带来了茂盛的财源。老百姓为了感激董永和张七姐,就把他俩不断神化,于是,张七姐就成了天上的七仙女,云台山就成了天宫,四大怀药就成了天宫后花园的四种仙药被王母娘娘陪嫁给七仙女带下凡间。

潘安担任怀县(今武陟县)令后,大打董永和七仙女的金字招牌,振兴四大怀药种植,发展怀县经济,使四大怀药成了怀县的富民之源,整个怀县欣欣向荣,但也避免不了会出现有关四大怀药的案件。

有一天,县丞向潘安汇报了一个案子,说是潘县令去京城洛阳公干期间,有一个外地商人卖给怀县兴隆货栈一批四大怀药,价值白银一千二百余两,前来结账,分文未得,故而上告。县丞初判,货栈掌柜除了如数归还外地商人欠银外,再罚交白银五百两充公。不知当否,前来请大人批示。

潘安听后,思考再三,认为不妥,遂主持再审。他问外地商人道:“吾怀县乃怀药之乡,岂会买外地同类之物?”外地商人道:“此货系在怀县所购,因家中有事急需返回,故而减价返售。”

潘安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商人唯利是图,岂会如此之愚。”命将外地商人所售的四大怀药抽取样品呈上公案。潘安将所呈样品用手一一掰开,看了又闻,闻后又看,还用手搓了几搓,不禁大怒,命将此外地商人打入死囚牢中,待秋后处斩。将此批货物全部销毁,不得存留。宣判怀县兴隆客栈掌柜交纳罚银千两助学,并在县衙前面枷号百天示众。

县丞听了判词后疑惑不解,潘安正色解惑道:“吾在怀县为官经年,深入民间,熟悉行情,深知怀县所产怀药之真伪。怀药因“怀县”产而得名,有着明显特征。怀山药用手掰开断茬面有粉状液体凝成小珠,无丝相连,片刻即能连笼头煮熟,食之面而香;怀地黄掰开是菊花芯,油性大,熟而如绵,摸着软,吃着甜,如同果脯一般;怀菊花干而不散朵,闻着格外清香扑鼻;怀牛膝皮色润白,条长无杈。其它地方产的这四种同名药材与怀药大为不同,内行人一眼就可分辨出来。至于药效,还是怀药最为地道,药力更是其他地方无法可比。而此奸商货物确系从外地运来,非吾怀县所产。吾怀县所产怀药为地道药材,名盛而价高;而外地同类药材,药效甚小,名微而价低。此奸商胆大包天,不择手段,冒充正宗怀药低价倾销吾县,兴隆货栈为虎作伥,欲将假冒怀药混合正宗怀药对外销售,砸吾县四大怀药金字招牌,敲吾县数万百姓之纯金饭碗,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囚之不以儆效尤,不杀之不以平民愤。”

县丞听了,羞愧不已,诺诺而退。

怀县老百姓知道后,奔走相告,交口称赞,无不颂扬县太爷潘安智谋高超,断案如神,真是个知民疾苦,爱民如子的清天大人。

篇5:名人故事书里故事

巴雷尼小时候因病成了残疾,母亲的心就像刀绞一样,但她还是强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现在最需要的是鼓励和帮助,而不是妈妈的眼泪。母亲来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着他的手说:“孩子,妈妈相信你是个有志气的人,希望 你能用自己的双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好巴雷尼,你能够答应妈妈吗?”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撞击着巴雷尼的心扉,他“哇”地一声,扑到母亲怀里大哭起来。

从那以后,妈妈只要一有空,就给巴雷尼练习走路,做体操,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有一次妈妈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亲的不仅要言传,还要身教。尽管发着高烧,她还是下床按计划帮助巴雷尼练习走路。黄豆般的汗水从妈妈脸上淌下来,她用干毛巾擦擦,咬紧牙,硬是帮巴雷尼完成了当天的锻炼计划。

体育锻炼弥补了由于残疾给巴雷尼带来的不便。母亲的榜样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终于经受住了命运给他的严酷打击。他刻苦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上名列前茅。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大学毕业后,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于耳科神经学的研究。最后,终于登上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领奖台。

名人故事书里故事3:李斯特义收学员的故事

有个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海报上说自己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现在姑娘面前。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称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

李斯特要她把演奏的曲子弹给他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地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现在已是我的学生。你可以向剧场经理宣布,晚会最后一个节目,由老师为学生演奏。”李斯特在音乐会上弹了最后一曲。

篇6:经典传说故事民间故事

天灯又名孔明灯,相传起源於三国时期诸葛孔明先生所创,又因为天灯似孔明先生所戴的帽子,又名孔明灯。当时孔明先生是为了作战传递军情联络信号发明了孔明灯,孔明灯也被古今中外学者一致认定为是热气球先驱。

后来,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先民从福建省安溪县及惠安县一带顺著基隆河上游辗转流离,传入现今的平溪乡也就是说天灯的发源地是平溪乡十分寮地区。当时根据老一辈口述表明,当年十分寮地处山区,常有强粱出草,抢夺村民财物村民们纷纷往山中逃避,等土匪走后,留守在村中的壮丁会施放一盏天灯,告知山中避难的人们土匪已走,可以返家了,日后由于天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厅的意义,村民们常将祁福许愿的字句写在天灯上,等至农历年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燃放,将一年所想的愿望送上天,众神保佑阁家平安。

经典传说故事民间故事5篇

篇7:民间故事智慧故事

好久没人叫石老玉去刻墓碑了。

石老玉坐在自家泥土房前,浪里八叉地躺在一把春天的竹藤椅里,默默地看着家门口的那蔸老柳树落了三次叶子,又长青了三次叶子。他闲得太久,双手患了一种病,经常莫名地痒着,似乎被下了无数只蛊,挠无处挠,搔无处搔,十分难受。一想到那些平时喊他做“碑王叔”的亲戚朋友“临阵反戈”,他整个身子就会因难过和气愤而抖个不停,仿佛患了脑血栓。

这是让石老玉抑郁的三年,他每天几乎只关心一件事,就是死人。附近村落只要有人过世,石老玉就会像被施了魔咒一样,背着那个丁零当啷响了几十年、已经脏得看不见布料的白布袋,一路小跑地赶过去,希望能赶在死者的家属雕刻墓碑之前到达,把刻碑的活路揽下来。然而他一次次失望而归。自从三年前百旺街上开了一家电脑刻碑店之后,石老玉的生意基本就终结了。几乎所有的家属在亲人去世之前几周,就拟好了碑文,在电脑刻碑店那里打字、校对、排版完成,只等着亲人这边一咽气,那边立马填写死亡日期然后电脑刻碑,不到一个小时,一块工整漂亮的墓碑就完成了,极其神速。

“这是对传统的蔑视,是对死者的大不敬,是要遭诅咒的。”石老玉见电脑刻碑一次,就会骂骂咧咧一次。然而现在的人心浮气躁,贪图简便,老规矩越来越不放眼里了,亲人今天半夜刚死,第二天下午就迫不及待出殡了,再也没有人像过去一样,舍得花上一两天的时间去等石老玉精雕细刻一块石碑。

石老玉自知赶不上电脑的速度,他心里除了憋屈,还有无奈。毕竟自己不是神算子,他不能掐指算出哪里要死人,也不知道哪个人会突然死去,需要立一块手工雕刻的墓碑,他因此常常错过机会。有一次他打听到邻村有一个老头病重,即将断气,于是他不顾一切地往那家跑,跟老头的儿子“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目的只是为了把刻碑的活儿揽下来。他说得声情并茂,头头是道,连自己都感动得差点落泪。最后他像是已经十拿九稳地对老头的儿子说:“电脑刻碑要花两百多块,看在你是孝顺儿子的分上,我刻一块碑只收你五十块钱。哈,就这么定啦!”

老头的儿子说:“我爸他还没死呢。”

石老玉马上点头,说:“行,那再少五块,四十五,不能再少了。”

老头的儿子说:“我说我爸他还没死呢!”

石老玉依然点头,说:“行行行,四十块如何?四十块刻一块碑,你赚翻了!”

老头的儿子从门边操起一根扁担,石老玉一看那架势要真打人,赶忙转身往外跑,边跑边回头喊:“实在不行,我可以免费,你管一餐酒饭就行……”

这单生意,后来自然又吹了。

没有墓碑可刻的石老玉每天早上一定到村头的墓花岭上去走走看看,中午就浪里八叉地躺在自家门前的竹藤椅上,眼睛似眯非眯,随时注意走过村上的每一个人,到了傍晚再到墓花岭上转一圈,看看没有什么异常,才回家煮饭休息。他的这个习惯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了。墓花岭相当于北京的八宝山,那里躺着的大都是他熟悉的人。岭上林林总总一百多块墓碑,有一大半是石老玉的作品。从十四岁雕刻第一块墓碑开始,此后五十多年,方圆十里就没有人能撼动他“刻碑王”的地位。石老玉刻的墓碑,碑文整齐,书法老辣,刻痕深邃,极具观赏性。大家都说石老玉雕刻的墓碑是艺术品,也愿意请他去雕刻墓碑。那时的石老玉可牛了,办丧事的人家到处凄凄凉凉,只有石老玉刻碑的地方人多热闹。大家围着他看,有如现在的歌迷围着明星一样。他很有成就感。每次刻碑,他都要用尺子和铅笔打好格子,然后用毛笔在格子上写字,之后再一笔一画地精雕细刻,不管死的人是谁,他都一样细致卖力,从不马虎。

“死人都是平等的。”这是石老玉的口头禅。

当所有的碑文雕刻完毕,他最后一定会含起一口酒,闭上眼默念一下,然后猛地把嘴里的酒喷向墓碑,喊一声:“开眼啦!”

到此,刻碑完毕。

有人问他向墓碑喷酒有什么讲究吗,他煞有介事地说,酒是水魂,它可以转变成墓碑的魂,墓碑有了魂,就活啦。见问的人依然一脸茫然,他又解释说,打个比方,这杯酒就相当于银行的验证码,墓碑就相当于你们去办的银行卡,你必须输入验证码,才能激活你的银行卡,银行卡才能用,不然就是死卡一张,明白没有?

听他这么一比方,问的人才哦一声,恍然大悟的样子。

“这墓碑和人是一样的,人没有魂就会死掉,墓碑没有魂也会烂掉。那些黑乎乎的墓碑,就是没有魂的墓碑,所以才发霉,看不清碑文。有魂的墓碑,就是经历千年的风雨,也一样光亮如新。有了这样一块有魂的墓碑,祖宗才能保佑自己的子孙升官发财平安长寿。”众人觉得石老玉讲得蛮在理,也不住地点头赞同。在众人的啧啧称赞声中,石老玉的成就感自然而然又拔高一节。

唉,好时光已经不再,如今走在墓花岭上,石老玉一点成就感也没有了。他只有恼怒。在他雕刻的墓碑林中,一些又大又豪华的电脑刻碑堂而皇之地挤了进来,破坏了整个碑林的和谐。这就像一幅高雅的艺术品,突然用电脑字体在上面落款一样,怎能不叫他气愤和恼怒?更让他气愤和绝望的是,一些电脑刻碑还在暗中取代他的人工刻碑,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严重。就在不久前,他的堂侄就跟他闹翻了脸,原因是堂侄要把他雕刻的人生第一块碑撤换掉,换上电脑雕刻的大理石墓碑。堂侄的理由是墓碑上有个地方刻错了,影响了墓碑的整体美观。

那块碑可是石老玉的“处子秀”,立在石老玉祖父的坟墓前。石老玉是家族里那一代人中唯一的读书人,还写得一手漂亮的书法,深得身为前清举人的祖父的宠爱。祖父的死对他打击很大,刻碑的时候由于情绪一时失控,他刻错了一个字,尽管后来用锉刀锉掉重刻,但错痕明显。他当初没有另外刻碑,是觉得缺憾也是艺术的组成部分之一,王羲之的《兰亭序》涂涂画画,但并不影响它成为天下第一行书。再说整个碑文近百个字,错一个字又有何要紧?他知道堂侄要换墓碑,真正原因不是因为那个错字,而是嫌隙那块碑太老土,不比得人家电脑刻碑的大气洋气土豪气。堂侄这几年靠买地下六合彩赚了一大笔钱,认为是曾祖保佑自己,所以一定要换一块大气的墓碑以表感恩。

这块碑对石老玉来说意义非凡,他决定誓死捍卫这块碑。他跟堂侄抖了狠话,说谁敢动那块碑,他立马找他拼命。堂侄是个烂仔头,懒得跟一个老渣渣、无儿无女的固执老头理论,自顾掏了一大笔钱到电脑刻碑店那里拉回了一块刻好的大理石墓碑,只等着找个良辰吉日重新立碑。

堂侄低估了石老玉护碑的决心,他几次要换碑,都被石老玉成功阻拦。有一次他找了几个人把石老玉死抱墓碑不放的手掰开,然后摁在地上,想强行换碑,石老玉说你敢松动一下墓碑,我立马咬舌自尽给你看。石老玉说到做到,堂侄刚伸手去摸石碑,石老玉的嘴角就冒出了血。堂侄不想闹出人命,只好把换碑的事情暂时搁置。不过他也发了狠话,说我看你还能活几年,等你死了我再换。石老玉含着一口鲜血回应,我死了,谁要是敢换这块碑,我的鬼魂就死缠着他不放。叔侄二人从此老死不相往来。

尽管堂侄暂时不会换碑,但石老玉依然不是很放心,于是每天都到墓花岭上去走一下,走久了,就走成了习惯。

三年没有墓碑可刻的石老玉,患了抑郁症。除了必要的走动,比如去墓花岭看看墓碑、到死者家里去“揽”明知不可能揽到的活计外,大部分时间就耗在那把家门前的竹藤椅上了,什么也不做,也不想做。他老了,一生没有娶妻生子,晚年的寂寞开始如同墓室上的杂草四处生长,本希望能将深爱的刻碑工作干到咽气的那一天,但时代跟他做了对。他唉唉地叹着气,内心里正在鼓足勇气,好做一个他极不情愿做的决定:如果今春结束时,没有人请他刻碑,那他就永久“封刀”了。

就在萌生“封刀”想法不久的一天晚上,有一个人找到了石老玉,想让他帮刻一块墓碑。

有人来求碑,理应让他感到高兴才是,但他高兴不起来,因为来求碑的人是村里的疯子卢彦柏。卢彦柏平时疯疯癫癫,神经不正常,经常被人戏弄。他被人骗吃过“黄金屎”(婴儿屎)、生牛鞭和马尿,有时还脱光了身子在臭水塘里洗澡,疯得让人厌恶。卢彦柏经常裹着一条毛毯,在村里到处转悠,嘴里喊着别人教给他的话:“好消息,好消息,今天晚上百旺路口那里免费放电影哦,电影叫《蚊帐里的骑兵》,非常好看哦不看会后悔看了会尿胀哦——”他一天到晚就替那些居心不良的村民传播一些下流的想法。

石老玉本来对疯子卢彦柏就看不上眼,觉得他疯是没有错的,但疯得这样下流就有点没有道理了。一个下流的疯子来求他刻碑,他觉得被疯子侮辱了。他拿出一根木棍,一边驱赶疯子卢彦柏,一边喊:“一个下流的疯子,死了也不配有一块墓碑。走一边去!”然而疯子卢彦柏这次没有被吓走,而是和他嘻嘻哈哈地玩起了躲猫猫游戏。他嬉皮笑脸地说:“老玉叔,你来抓我呀,抓到我我帮你扛三天柴火。”石老玉不一下就气喘吁吁了,他不得不拄着棍子,站住,隔着竹藤椅说:“亏你还认得我是老玉叔,我以为你患的是失心疯呢。——但你别指望我给你刻碑,我从来不给活人刻碑,这不符合规矩——何况你还是一个下流的疯活人!”

疯子卢彦柏就垂着涎笑,说:“不是刻我的碑,是刻别人的碑,他死了,已经埋在岭上了。”石老玉就骂:“你这个死疯子,你以为我像你一样是癫子啊,村里死个人那么大的事情,还能瞒得过我?”疯子卢彦柏就嘻嘻哈哈地靠近来,拉着他的手就往墓花岭上走,力气好大,把石老玉拉得踉踉跄跄的。

石老玉被他拉到岭上,竟然真的有一个新坟,只是没有做好,看去更像一个新土堆。

石老玉问:“里面埋着谁?”

疯子卢彦柏说:“不知道。”

石老玉说:“你见谁来埋的?”

疯子卢彦柏说:“是我埋的。”

石老玉就发火,说:“你埋的是谁自己都不知道?”

疯子卢彦柏说:“不知道。”

石老玉呵斥起来:“是你杀了人埋到这里的?”

疯子卢彦柏说:“不不不是,是阿庆叔叫我扛来埋的,还给了我十块钱。”

卢彦柏说的阿庆叔应该是村长石老庆。石老玉说:“你挖开坟墓,我要看看是谁死了。”

疯子卢彦柏说:“你也要给钱,不给我不挖。”

石老玉说:“给给给,我给十一块,比阿庆叔多一块,你快挖。”

疯子卢彦柏用手挖坟墓,挖了一下,突然高兴地叫起来:“原来我的毛毯被你这个死人拿去盖了,害我找不到。”石老玉一看,果然,死人裹着卢彦柏的那条毛毯。就在卢彦柏扯出毛毯的时候,死人的脸也露出来了。是张陌生的脸。再细看,依稀觉得像是不久前来过村里两三次的一个病恹恹的流浪乞丐。可能是病死在村里了,石老庆雇疯子卢彦柏把他扛来埋的。

两人又把土填上了,疯子卢彦柏裹着那条死人裹过的毛毯跟在石老玉后面走回村。

石老玉说:“你什么把自己的毛毯给他披上了?”

疯子卢彦柏说:“他冷。”

石老玉说:“死人都冷。”

疯子卢彦柏说:“裹了毛毯就不冷了。我现在就不冷。”

石老玉说:“就冲你这句话,我答应为那个乞丐刻一块碑。”

疯子卢彦柏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皱的十块钱递给石老玉,说:“那我就把这钱给你了,这样你可以去看电影《蚊帐里的骑兵》了。”

石老玉就苦笑,说:“没有这部电影,他们骗你玩呢。我不要你的钱,我免费为他刻一块碑。”

石老玉刻碑的时候,疯子卢彦柏在旁边很安静地看。石老玉一边细心地刻碑,一边对疯子说话。明知道疯子听不懂,但他还是要说,因为全村已经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说话了,他的话说了几十年了,大家的耳朵都生老茧了。

石老玉说:“刻碑就像做人,要扎扎实实,不能敷衍马虎,要对死者怀着尊敬的心情。只有碑文刻得扎实了,死的人才死得扎实,才会死得瞑目上得天堂。”

卢彦柏聚精会神地看石老玉刻碑,沉默许久之后突然冒出一句:“老玉叔你给我刻块碑吧。”

石老玉只当他是疯话,说:“你还年轻,不能刻碑石,那样会折寿。”

卢彦柏说:“那我死的时候,你给我刻块碑,怎么样,我给你钱。”

石老玉说:“谢谢你了,现在全世界只有你这个疯子还肯要我刻的碑。”停了一下,又叹口气说:“好吧,我还是决定帮你刻一块墓碑吧,免得你这个疯子死的时候没有一块碑,那些势利的人,不会为你掏钱用电脑刻一块昂贵的墓碑的。我不是要咒你折寿,是因为我越来越老了,手越来越没有劲了,担心再过一年,我就刻不动碑了。等哪天我刻完自己的碑,我就刻你的碑,我比你老嘛,肯定要死在你前面,这也算合了规矩。”

墓碑刻好了,疯子卢彦柏伸出一根手指,跟着墓碑上碑文的笔画凹槽移动,边问:“你都写的什么,说我听听,老玉叔。”

石老玉端详着坟墓上那五个大字,满意地点着头说:“这上面写着五个字:无名者之墓。”

石老玉让疯子卢彦柏扛着无名者的墓碑去岭上立了,他还烧了几炷香火,为死者念叨了一通悼词。回来的路上他突然想起一件事,他跟卢彦柏说:“柏疯子,你要让我帮你刻碑,你得帮我做件事情。”

石老玉有一段时间没有到墓花岭上去走动了,这让他的堂侄看到了换碑的希望。有一天下午,石老玉堂侄确定石老玉没有出门,门前的那张竹藤椅是空着的,他匆匆忙忙开了那辆后推农用车,拉着那块曾祖的大理石电脑刻碑就上了墓花岭。然而就在他卸下墓碑要去换掉旧墓碑时,一个人拿着一把生锈的柴刀从墓地旁霍地站了起来,说:“哪个乱动这块碑,我就砍死谁。”

石老玉堂侄一看,是疯子卢彦柏。他再往曾祖父的墓旁看,才发现有一个用竹子搭建起来的茅草棚,疯子卢彦柏就住在里面,替石老玉守碑。

石老玉堂侄再烂仔头,也拗不过一个固执的疯子,只好悻悻而归。

夏天来临,石老玉雕刻自己的墓碑已经接近尾声。还差一个落款就结束了,他已经做好接下来要替疯子卢彦柏刻碑的准备了。恰在此时疯子卢彦柏却出事了。

那天中午石老玉没有见到疯子卢彦柏回来吃饭,以为他睡过笼了,于是装了一大碗饭,到墓花岭上给疯子卢彦柏送去。岭上很静,只有风在四处游走,连知了也没有一点声息。石老玉走到茅草棚前,看见卢彦柏果然弓着腰在棚里睡觉。他喊了两声,没有应答。他走过去扯了一下盖在卢彦柏身上的毛毯,发现卢彦柏一脸黝黑,身体僵硬,竟然死了。石老玉吓了一跳,细心查看才知道,疯子卢彦柏被毒蛇咬死了。

卢彦柏的死让石老玉又悲伤又内疚。他觉得卢彦柏是为他而死的,一是他答应为他刻碑,这乱了他的规矩,让卢彦柏折了寿,二是他让卢彦柏去替他守碑,才被毒蛇咬死的。他应该为他的死负责。他出钱买了棺材,还为卢彦柏买了一套干净的衣服换上。他把卢彦柏那件常披在身上的破毛毯洗干净了,入殓的时候把毛毯盖在卢彦柏的身上。他花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精心雕刻了卢彦柏的墓碑。来帮忙下葬和看热闹的人们很吃惊,因为他们看到卢彦柏的新坟前立着一块大大的石碑,上面是八个沾着泪渍的大楷字:好疯子卢彦柏之墓。

疯子卢彦柏的死让石老玉一夜之间衰老了很多,他把自己关在自家的泥瓦房里,足不出户,任由那把竹藤椅在夏天的阳光下寂寞地暴晒着。趁着这个时机,村里很多人家纷纷把石老玉手工雕刻的石碑换成了电脑刻碑。他们随意地把石老玉雕刻的石碑丢弃在荒岭上,懒得运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再经过墓花岭时,却发现那些丢弃的石碑不知道被谁扛走,神秘地失踪了。大家暗中查访,也弄不清楚那些石碑的去向,一时间被当成灵异事件,闹得沸沸扬扬。

石老玉的堂侄换掉的那块石老玉的处子碑,也不见了。他记得自己在换碑的时候,那块碑因掉在地上缺了一角。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两个多月不见自己的堂叔石老玉了,担心他是不是死在家里面了,于是决定去看看。

堂侄来到独门独户的石老玉家,发现门是虚掩着的。他推开门走了进去。房间很暗,开着灯。在昏暗的灯光下,他看到了令他无比震惊的一幕——

小小的房子里耸立着一座茂密的碑林!一块块立在那里的墓碑,整齐地排列,庄严而肃穆。那些碑都是墓花岭上被人们撤换下来的老字号手工雕刻碑。他的堂叔王石老玉,一个双手颤巍巍的老人,一个名扬十里八村的“刻碑王”,此时正在用一块白色的毛巾,吃力地擦拭着一块缺了一角的旧碑。昏黄的灯光照在石碑的缺口上,反射出一道光。那道光照在石老玉光秃而皱纹深邃的额头上,闪着奇异的光芒……

篇8:简短民间故事故事精选3个

玉皇庙历史悠久,古树很多,其中有2以上的黄杨和冬青,后院那棵600岁的老石榴树,更引人注目。

俗话说夏日石榴红似火,而这棵老石榴树开的却是白花,结的也是白色果实。与这老石榴树相对的是一棵茁壮的小石榴树,它开的是红花,结的是红果红籽。它们一老一少,成为玉皇庙内的一景,被人称为“童叟奇观”。每年六、七月份,石榴花开,红白相间,分外妖娆美丽。到了石榴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时,笑迎着游客,别有一番景色。

说起这棵苍老虬曲600岁的老石榴树,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革命老前辈,不仅关心祖国人民的安危,也关心大自然草木的生存。1964年,有人想把这棵老石榴树砍掉。此时恰逢董必武副主席在烟台,得知有人要砍掉这棵历史久远的老树后,他感慨地说:“这历经沧桑的老石榴树不能杀,留着让人们看看它是怎样一代接着一代活下来的,作为历史的见证。”就这样,董必武的一句话,600年的老石榴树得而复生。想必树木也有情,老石榴树为报答董必武的救命之恩,从此为迎接国内外的宾客而开花结果。所以今天我们还能再次欣赏到这“童叟奇观”的景致实属不易。

篇9:简短民间故事故事精选3个

毓璜顶公园又称小蓬莱,小蓬莱包括一个小蓬莱阁,小蓬莱阁也叫吕祖庙,清光绪两年,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于是就有了这个建筑。光绪两年那年春天久旱无雨,靠天吃饭的人们来到玉皇庙焚香求雨,巧合的是,天空恰降大雨。清代进士龚易图便将家中珍藏的吕洞宾茄香木雕像搬来,建庙供奉。人们便把天降大雨归功于吕洞宾,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起了这个建筑。传说,后来其他七位神仙看到吕洞宾来到这里,于是也一起来了,就有了小蓬莱阁的名字。

在吕祖庙的墙壁上画有壁画,左边是火龙真人,专门教吕洞宾布阵打仗;右边是文房先生,专门教他琴棋书画。吕洞宾左面是书童,右边黑孩是吕洞宾的徒弟柳树精,传说当年吕洞宾给他讲道时,他没专心听,到后来虽然变成了人,头上却始终留着一缕柳树枝。

篇10:简短民间故事故事精选3个

玉皇庙历史悠久,古树很多,其中有220xx年以上的黄杨和冬青,后院那棵600岁的老石榴树,更引人注目。

俗话说夏日石榴红似火,而这棵老石榴树开的却是白花,结的也是白色果实。与这老石榴树相对的是一棵茁壮的小石榴树,它开的是红花,结的是红果红籽。它们一老一少,成为玉皇庙内的一景,被人称为“童叟奇观”。每年六、七月份,石榴花开,红白相间,分外妖娆美丽。到了石榴果实累累挂满枝头时,笑迎着游客,别有一番景色。

说起这棵苍老虬曲600岁的老石榴树,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革命老前辈,不仅关心祖国人民的安危,也关心大自然草木的生存。1964年,有人想把这棵老石榴树砍掉。此时恰逢董必武副主席在烟台,得知有人要砍掉这棵历史久远的老树后,他感慨地说:“这历经沧桑的老石榴树不能杀,留着让人们看看它是怎样一代接着一代活下来的,作为历史的见证。”就这样,董必武的一句话,620xx年的老石榴树得而复生。想必树木也有情,老石榴树为报答董必武的救命之恩,从此为迎接国内外的宾客而开花结果。所以今天我们还能再次欣赏到这“童叟奇观”的景致实属不易。

简短民间故事大全故事精选 小蓬莱阁的传说

毓璜顶公园又称小蓬莱,小蓬莱包括一个小蓬莱阁,小蓬莱阁也叫吕祖庙,清光绪两年,因为一个偶然的巧合于是就有了这个建筑。光绪两年那年春天久旱无雨,靠天吃饭的人们来到玉皇庙焚香求雨,巧合的是,天空恰降大雨。清代进士龚易图便将家中珍藏的吕洞宾茄香木雕像搬来,建庙供奉。人们便把天降大雨归功于吕洞宾,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建起了这个建筑。传说,后来其他七位神仙看到吕洞宾来到这里,于是也一起来了,就有了小蓬莱阁的名字。

在吕祖庙的墙壁上画有壁画,左边是火龙真人,专门教吕洞宾布阵打仗;右边是文房先生,专门教他琴棋书画。吕洞宾左面是书童,右边黑孩是吕洞宾的徒弟柳树精,传说当年吕洞宾给他讲道时,他没专心听,到后来虽然变成了人,头上却始终留着一缕柳树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