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衣炮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高一生物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一生物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

篇1: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精选

1.含量:仅占细胞鲜重的1%-1.5%。

2.存在形式: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少数构成细胞内某些复杂化合物,如Fe2+??血红蛋白、碘元素??甲状腺激素。

3.功能

(1)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的血液中钙离子含量太低,会出现抽搐等症状。

(2)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

篇2:高一必修二历史知识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㈠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发生的背景有:(理解)

(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等积累了大量资金。

(3)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4)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5)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㈡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新兴的棉纺织业。

㈢工业革命起迄时间是: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开始标志:珍妮机的发明和使用; 结束标志:机器生产基本取代手工劳动

㈣发明创造: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1685年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

1825年,英国人史蒂芬孙蒸汽机车(火车)试车成功。

㈤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1)提高了生产力,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高一生物学必修二的相关知识点(2)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变革:产生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4)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

第二次工业革命

㈠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兴起的条件: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2)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3)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 (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㈢、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

(2)电动机、电灯(美 爱迪生)、电车、电话(美 贝尔)、电影放映机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新的交通工具:汽车(1885年德 戴姆勒和本茨)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19美 莱特兄弟)。

篇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1、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2、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

3、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4、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如何学好地理

学习地理地图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学会梳理地理知识

1、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可用右图模式分析

2、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所以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的学习中。

他们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

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小口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篇4:高一物理学必修二知识点

一、力学的建立

力学的演变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而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直到近几个世纪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首先接触最多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由此我们注意到,力学建立的原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亦即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了解了这些,可以对力学的主脉络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继而阐述张力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运动和力出发,推广并建成完整的力学理论。正是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此间,由“物”及“理”的思维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揄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体现。明确了以上观点,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及复习过程,不会生硬地接受。机械地照搬,而是自然流畅地水到渠成。

让我们走入力学的大门看一看,它的殿堂是怎样的金碧辉煌。静力学研究了物体最简单的状态:简单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并且阐述了解决力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如受力情况的分析以及处理方式;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法。应当认识到,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运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但并不涉及其运动的原因。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即动力学。至此,从理论上讲各种运动都可以解决。然而,物体的运动毕竟有复杂的问题出现,诸如碰撞。打击以及变力作用等等,这类问题根本无法求解。力学大厦的建设者们,从新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规律做了全面的。深入的讨论,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新的关系。如力对空间的积累-功,力对时间的积累-冲量,进而获得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个途径-功能关系和动量关系,它们与牛顿运动定律一起,在力学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力学概念的引入

前面曾经提到过,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为达此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许多概念。以运动学部分为例,体会一下力学概念引入的动机及方法,这对力学的复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让我们研究一下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确定汽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为了能精确地确定汽车的位置,我们可将汽车看作一个点,这样,质点的概念随之引入。同时,参照物的引入则是水到渠成的,即在参照物上建立一个直线坐标,用一个带有正负号的数值,即可能精确描述汽车的位置。而后由于汽车位置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位置的改变-位移亦被引入,至于速度的引入在此就不再赘述。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这类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因此,只有搞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而在物理中,引入概念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手段,例如:用比值定义物理量。该方法在整个物理学中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