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DeLo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我们的家风和校风,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我们的家风和校风,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们的家风和校风

篇1:我们的家风和校风

我们的家风和校风

刚去世不久的吴祖光,是现代文学史上惟一可与曹禺比肩的剧作家;他的弟弟吴祖强也是一位著名音乐家。京城吴家可谓满门俊彦。本书作者是吴祖光的五妹,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儿时的生活,诉说了他们是在怎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      一家之主多才艺      我的父亲吴瀛,于19世纪末的1891年出生,祖籍江苏武进。祖父吴稚英曾任过清朝县令,后被清朝洋务派领袖张之洞请入幕府参与策划洋务运动。祖母庄还,是常州的名门望族庄家的才女,家学渊源,对后代影响颇深。      父亲13岁时就进入当时的浙江大学,后来转入中国最早专修外语并培养外交人才的高等学府――湖北方言学堂(武汉大学的前身)英文专业。父亲一生宦海沉浮,职业变动频繁,虽有半生涉足政界,但均任幕僚,以文谋生。父亲酷爱书画、诗词和图章篆刻,还有文物的鉴赏收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每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定会有不止一个的古玩字画商人带着大包小包的文物来向他兜售。这时候,他总是兴高采烈,和这些风雅商人论今说古,津津有味。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直系政府倒台,由黄郛组阁,易培基出任教育总长,并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由易培基举荐,父亲兼任了“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积极参与清室古物的清理,成为接收故宫的五位成员之一。这个没有工资、完全是尽义务的工作,却大大地吸引了他。      当时在内务部和市政府,父亲都有比较重要的职务。但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日起,他竟脱离了他原来的工作岗位,成了博物院的专职工作人员。父亲的业余活动,第一就是写字和绘画,从临摹名家名作到自己创意作画。我们这些孩子,经常为他写字打下手,先是磨墨,在大砚台里用小勺倒上水,把散发着香气、印着金字招牌的大墨握在小手里,不偏不倚,用力均匀顺时针方向转着圈研磨。初学者都须经父亲指点再三,才能符合要求,承担这份引以为豪的差事。然后就是为他写楹联或条幅牵纸,他的篆刻在亲友中也是有口皆碑的,经常有友人来求他代刻名章。对于刻竹,父亲也做过专门研究,曾写有《谈刻竹扇骨》的文章。记得抗战时避居在盛产竹子的四川省江安县,父亲有时买回一些较粗的竹子,叫孩子们锯断了做笔筒,他在笔筒上书写好诗词,然后指导儿子祖康、祖强篆刻。耳濡目染,我们当中的好几个人,都跟着父亲学会了刻图章,或在碑石以及有雕刻图文的名砚上拓片。      老祖母立规矩      我们家孩子多是出了名的,可是我们从来不吵嘴,不打架,这也是得到亲朋好友普遍赞扬的。      从19父亲在北平安家,到1935年全家迁居武昌,在这23年中,平均间隔两年左右,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地出世。父母对子女是按性别分列排行的。大姐吴新两岁时因病去世,二姐吴珊我们习惯称她为大姐,之后是大哥祖光,三姐吴皋,二哥祖康,之后的三、四、五哥均自幼因病夭折,接下来的是四姐吴冬,我是老五,以下还有六弟祖强、六妹吴乐、七妹吴、七弟祖昌和八妹吴楚。七女四男,共11人。      我们这个家有一套既带有封建家长制色彩又较开明民主的规矩,以规范孩子们的言行,其目标是培养“温、良、恭、俭、让”,好学上进,知书达礼,尊长爱幼的儿孙后代。      谈起家教,首先要说说我们的祖母。祖母慈祥却又具有一股天生的威严,她身材矮小却很精神。父亲对祖母十分孝顺,每天晨昏定省,从不马虎。我们这些孩子以父亲为榜样,清早起床上学前,都要到祖母面前问安叫一声“亲娘”(常州人通常对祖母的称呼);下午放学到祖母房间集中,是大家最感兴趣的活动。那时候我们当中有几个已经上学,都是小学生,有几个还没有到入学年龄,但是到放学时间,大家都到祖母屋里,围绕坐在小板凳和蒲团垫上,听祖母讲故事,教我们念唐诗,每人还能得到一块小点心,直到要吃晚饭才散去。祖母在言谈之间,自然而然地给我们立下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小的弟妹一定要听大的哥姐的话;但是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比如争什么东西、抢占座位等,大的要让小的。我们兄弟姐妹之间,数十年来,始终和睦相处,有意见也拐着弯儿谈,没有当面红过脸。也因此,在后来的政治运动中,大都落了个“斗争性不强”的评语。      祖母除了立规矩,也关心我们的课外文化活动。她找人买来不少当时流行的小说,比如《说岳全传》、《水浒》、《西游记》、《七侠五义》、《小五义》、《包公案》、《彭公案》、《施公案》、《薛仁贵征东》等等,指导我们阅读。每天下午聚会时,也讲这些书里的故事给我们听。      曾有一位老妇人,隔一段时间就来我们家找祖母,接受施舍。祖母告诉我们她就是当年大名鼎鼎的名妓赛金花,在给我们讲她的传奇时,也讲清朝腐败使国家衰弱饱受外国人欺负的事。      典型的父严母慈      和祖母相比,父亲则是比较现代、开明的。当我们先后上学开始作文的时候,他教我们读《左传》、《项羽本纪》,说:“读左传,能使人写文章简明扼要。”在他编写的《中国国文法》(商务印书馆出版)定稿时,他又为几个大孩子讲解古文的选句和“之乎者也”等虚词的应用。1933年,我得了肺炎,在家休学一年。父亲给我这个才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规定两门功课:《唐诗三百首》和《三国演义》。常常是他一下班回家就叫:“徕徕,拿书来。”唐诗从第一首教起,逐句讲,指定第二天就要背诵,当面背了才讲新课。《三国演义》也从开篇词讲起,他以通俗浅显的语言,生动的描述,帮助八岁的孩子吸收这本经典作品的精华,使之较早地得到了文学作品的熏陶,受益终身。今天我还能背诵的唐诗,大都是幼年时代父亲教的。      从我们幼年开始,父亲每星期日都让我们去看一场为学生安排的早场电影,或在清晨太阳才升起时,带我们去公园观赏大自然的景色。回家以后,规定每人都要写一篇看电影或逛公园的体会文章,大家写完交卷,他给评分,谁也不能偷懒。到四十年代初,布置已上高小的几个孩子阅读美国19世纪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写的著名的小说系列:《小妇人》、《好妻子》、《小男儿》,很厚的三本书。看完了,父亲选定一个章节,要我们将上万字的原作缩写为二千字左右,交稿后也给评分,并要大家交换观摩、比较。有时晚饭后,孩子们洗过澡,父亲将我们集中到一处讲《古文观止》,还教英文字母、单词、文法……。这些,都给我们打下了文学、写作的基础。八年抗战后期,读中学的我和六妹吴乐,在全校作文比赛中,分别获得过高中和初中部的第一名。后来,我们姐妹俩都长期从事文字工作。      母亲很少对我们讲什么大道理,只是以她的温柔善良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的一生。我们兄弟姐妹这一辈子,大都能保留着一个“人缘儿好”、“心眼儿好”的优点,这基本上是母亲给的。      我们兄弟姐妹多,同学、朋友自然也多,一批接着一批来我们家,真是川流不息。小朋友一来,母亲就忙着给大家弄好饭,并问寒问暖,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大哥祖光从小爱看京戏,也像如今的“追星族”,念高中时,经常看戏逃学,当时很红的唱花旦的演员叫刘盛莲,是他捧的“角儿”,和他成了好朋友,但他不敢告诉家里。有一天,他把刘盛莲带回了家,骗母亲说是同学,母亲热情招待,留他在家吃饭。事后,母亲问大哥:“你那位同学脸熟,好像是唱花旦的刘盛莲?”母亲看过他的戏,所以一下子就认出来了。她并没有责备大哥把一个“戏子”带到家里来,反而说:“这个孩子跟你差不多大,就唱戏挣钱,也怪可怜,你可以常带他来玩。”      一生受益于“孔德”      我们的'早期教育,除家教外,就要数孔德学校的教育了。从二姐吴珊到六妹吴乐,我们兄弟姐妹八个人都在孔德学校念过书。      19,距今八十多年前,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和教授李石曾,积极从事中法两国间教育事业的交流。他们认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时间早,长期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所以很想把法国文化介绍到中国来。同年12月25日,他们和北大知名教授沈尹默、马幼渔、马叔平等,在北京创办了一所新型学校,就用法国近代那位著名实证主义哲学家的姓“孔德”作了校名。      父亲和蔡元培、李石曾、沈尹默等都是好友,当我们这些孩子陆续到了入学年龄,就都进了孔德学校,几乎每年都有我们家的新生入学。      孔德学校的十多位创办人既是北京大学的名教授,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在创办孔德学校之初,他们就设想,不仅要把这所学校办成读书的场所,还要成为培养人格的地方,“教”与“育”并重。学校大胆破除当时遵循的封建礼教,提倡女生剪发,实行男女同校。学生的课本都是白话文编写的。学校有校刊,经常刊载一二年级学生写的短文,画的画。我们兄弟姐妹的小作文,在校刊上都发表过。      孔德学校师资力量很强,一些著名的教授,如沈尹默、周作人、钱玄同等都亲自为中学高年级讲过课。此外,还从一年级起就叫学生学法语,到七年级再学英语。课外活动也丰富多彩,每年校庆,都组织联欢会,各班都要出节目。念一年级的吴冬和我曾被拉去参加过三姐所在班级排练的法语童话剧,四妹吴冬扮演红莓果,穿红色皱纸做的衣服,我扮演大白菜,穿绿色皱纸做的衣服,在台上跳来跳去。七岁的小弟祖强会弹钢琴,曾经为幼稚园的小同学跳舞伴奏;六岁的六妹吴乐也在黎锦晖的音乐童话剧《月明之夜》中扮演夜神,穿件黑色的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而较高      年级的兄姐们课余活动更是五花八门:祖光大哥爱踢足球,三姐吴皋爱打篮球,他们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郊外游,采集动植物矿物标本等。三姐吴皋还去过发现北京猿人的周口店等地做实地调查。      孔德学校办学35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我们至今难忘孔德学校的校歌:“孔德!孔德!它的主义是什么?是博爱,是研求人生的真理,是保守人类的秩序,是企图社会的进步。我们是什么学校的学生?顾名思义,莫忘了,孔德!莫忘了,孔德!”1952年,孔德学校中学部改为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学。           摘自《生正逢时》吴徕著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12月版28.00元                         <关闭本页>

篇2:我们的家风和校风

我们的家风和校风

刚去世不久的吴祖光,是现代文学史上惟一可与曹禺比肩的剧作家;他的弟弟吴祖强也是一位著名音乐家。京城吴家可谓满门俊彦。本书作者是吴祖光的五妹,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儿时的生活,诉说了他们是在怎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

一家之主多才艺

我的父亲吴瀛,于19世纪末的1891年出生,祖籍江苏武进。祖父吴稚英曾任过清朝县令,后被清朝洋务派领袖张之洞请入幕府参与策划洋务运动。祖母庄还,是常州的名门望族庄家的.才女,家学渊源,对后代影响颇深。

父亲13岁时就进入当时的浙江大学,后来转入中国最早专修外语并培养外交人才的高等学府――湖北方言学堂(武汉大学的前身)英文专业。父亲一生宦海沉浮,职业变动频繁,虽有半生涉足政界,但均任幕僚,以文谋生。父亲酷爱书画、诗词和图章篆刻,还有文物的鉴赏收购。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每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定会有不止一个的古玩字画商人带着大包小包的文物来向他兜售。这时候,他总是兴高采烈,和这些风雅商人论今说古,津津有味。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直系政府倒台,由黄郛组阁,易培基出任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总长,并参与“清室善后委员会”,由易培基举荐,父亲兼任了“清室善后委员会”顾问,积极参与清室古物的清理,成为接收故宫的五位成员之一。这个没有工资、完全是尽义务的工作,却大大地吸引了他。

当时在内务部和市政府,父亲都有比较重要的职务。但从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之日起,他竟脱离了他原来的工作岗位,成了博物院的专职工作人员。父亲的业余活动,第一就是写字和绘画,从临摹名家名作到自己创意作画。我们这些孩子,经常为他写字打下手,先是磨墨,在大砚台里用小勺倒上水,把散发着香气、印着金字招牌的大墨握在小手里,不偏不倚,用力均匀顺时针方向转着圈研磨。初学者都须经父亲指点再三,才能符合要求,承担这份引以为豪的差事。然后就是为他写楹联或条幅牵纸,他的篆刻在亲友中也是有口皆碑的,经常有友人来求他代刻名章。对于刻竹,父亲也做过专门研究,曾写有《谈刻竹扇骨》的文章。记得抗战时避居在盛产竹子的四川省江安县,父亲有时买回一些较粗的竹子,叫孩子们锯断了做笔筒,他在笔筒上书写好诗词,然后指导儿子祖康、祖强篆刻。耳濡目染,我们当中的好几个人,都跟着父亲学会了刻图章,或在碑石以及有雕刻图文的名砚上拓片。

老祖母立规矩

我们家孩子多是出了名的,可是我们从来不吵嘴,不打架,这也是得到亲朋好友普遍赞扬的。

从1912年父亲在北平安家,到1935年全家迁居武昌,在这23年中,平均间隔两年左右,兄弟姐妹一个接一个地出世。父母对子女是按性别分列排行的。大姐吴新两岁时因病去世,二姐吴珊我们习惯称她为大姐,之后是大哥祖光,三姐吴皋,二哥祖康,之后的三、四、五哥均自幼因病夭折,接下来的是四姐吴冬,我是老五,以下还有六

[1] [2] [3] [4]

篇3:风和树叶

刮风了,

树叶沙沙地响,

树叶在说话:

风儿,

风儿,

快吹我吧!

我要去草原

看马儿,

我要去小河,

当小船。

风儿,

吹吧!

风说:

好的,

好的,

你快带上你的伙伴,

飞吧!

飞吧!

飞过大山,

飞过大河,

飞到院子里,

给小朋友做贴画。

呼……

叶儿飞了

飞了

我们的家风和校风(共10篇)

篇4:我们家

我是属狗的,还真的是像一只小狗,一只小奶狗,每天哼哼唧唧地对爸爸妈妈撒撒娇,但是因为这个我可没少挨过教训,妈妈总是训斥说我长不大。可是我学习是真的十分认真,我每天坚持弹钢琴,写日记,练字帖,一样都没落下过,我还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呢。只不过唯一的缺点就是,太爱撒娇了。

我的妈妈属猴,可她一点都不像一只猴一样,反倒像一头老黄牛,每天急急忙忙的上班,下班以后还在忙这忙那的,为家庭操劳。每天勤勤恳恳的,做事很规矩,办事又很周到。连妈妈的上司都夸奖妈妈,说妈妈做事很棒。悄悄跟你们说,妈妈最近升职了,因为她最近总是笑着走回家。

我的爸爸属马,可他一点也不像马,像一只凶猛的“大老虎”,每次当我做错事的时候,爸爸就像大老虎一样的凶,吓得我支支吾吾的,低着头不敢吭声。但是爸爸做起工作来像老虎一样,十分的有精力,有力气。他每天不分黑夜白天的工作,我觉得他很了不起,是一个好爸爸。但我也很心疼他,为这个家庭付出了这么多,所以我也要好好的学习,将来回报我的爸爸妈妈。

篇5: 校风作文400字

早晨,我们早早的来到学校,正在座位上读书,这时,班主任喜笑颜开地走进教室,大家感到很纳闷,从来没见过班主任笑过,是什么好事让老师那么高兴呢?

大家用惊异地目光看着老师,仿佛要看透老师的心思。老师要说事了: “现在报告一个好消息,关于学校给学生补课的事,为了让你们毕业升学考试考个好的学校,学校决定给你们免费补课,希望大家都住校,你们愿意吗?愿意的举手。”话音刚落,唰的一声,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手,情绪高涨,开始讨论起来。老师扫视了班里的学生,说:“看来同学们都愿意补课,都积极向上,很好。”

于是,这事就定下来了。同学们又继续读书。到了第二节刚上课时,班主任又说:“现在给大家说一件不好的事,补课取消了。”大家听说补课取消了,都面面相觑。心想:“刚才还说补课,眨眼功夫怎么又变卦了。“同学们听了也没任何反应,感觉老师出尔反尔。也都没在说什么。

至于我对这件事的看法持无所谓的态度。补也好,不补也好。只要老师在课堂上讲时,我好好听听就是了。成绩的好歹关键是靠自己,老师只是引路人。

就这样一场住校**停息,教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篇6:校风作文400字

每一所学校都有良好的学风、校风。我们的学校校风是勤勉、创新、合作、争先。学风是勤学、博学、善学、乐学。只有理解好校风与学风,我们才能做得更好。首先学风中,勤学表示勤奋、刻苦学习;博学是广博知识得学;善学是友善地学;乐学是轻松、快乐地学。校风里的勤勉是勤奋自觉;创新是有创新意识;合作是互相帮助;争先是要有竞争意识。

校风与学风都是全方面的,这要求着我们的同学要全方面发展。在学风中,你不仅要刻苦学、还要快乐友善地学习。勤奋是学习的基础,然而,你只有全方面的的学才能学的更好。校风里,包括着你的一言一行。一个学生在学校中不光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习在生活中怎样处事、待人。勤奋地学习只是在课堂,在社会中你要会争先、互助。

现在是个竞争残酷的`社会。以后国家栋梁之才是全能的。“死读书”的成不了大器;光有特长的同样也不能成才。而只有语、数、英、体、美、劳全方面综合的才能有所作为。我们的校风、学风中就普及了这些。

相信,每一位同学只要能做到校风与学风的要求,走上社会,必能成功!

篇7:校风作文600字

如果说雏鹰在辽阔的苍穹中展翅高飞,那么博击长空的斗志就是它犀利的双眼;如果说骏马在无际的旷野中嘶鸣奔跑,那么奔腾万里的毅力就是它翻越千山万水的铁蹄;如果说七一在井然有序的气氛里蓬勃发展,那么全实严谨的校风就是它滋润肥活的土壤。

良好的校风是一个学校全面和谐的前提,它就好比一盏永不灭的明灯,为学校的健康发展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没有良好校风的引导,就好比植物没有了光照,无法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就好比十字路口少了红绿灯,车辆无法正常运行。

我们应该懂得,规则制度的保障则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基础。一规一则,校规、校纪都是对合格人才思想品质,个人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正因为我们能够自觉遵守一规一则、校规、校纪,才有了整齐一致的着装、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安静有序的自习纪律……无一不体现我们的校训:文明、勤奋、健美、创新。但是我们也有做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扪心自问:老师安排的作业是否独立完成?楼道中、教室里地面上的纸屑是否弯腰捡起?遇见师长是否主动问好?课间操整队时是否站立如松……

也许这其中有你,也许没你,不过一切的一切均已成为过去。莎士比亚曾说过:“在时间的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只要我们抓紧现在的每一秒,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的好学生,我们就等于抓紧了成功的钥匙,就等于为班争光,为校添彩!当我们告别这里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严格的校风,班风的熏陶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会了如何做人,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班风兴则学风兴,学风兴则校风兴,校风兴则学校兴!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已做起,共同努力,自觉遵守一规一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携手共建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一个和谐美好、井然有序的学习环境。为自已,为他人,为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今天我为七一骄傲,明天七一为我自豪。

篇8:校风作文600字

第二十六届校“风采杯”决赛宣传片强势来袭,展现你的风采,活出不一样的精彩,你准备好了吗?

海选,初赛,半决赛,一路走来,也许是鲜花盛开,也许是荆棘遍野,你们一往无前。只因那心底的一份执念,无悔旅途。决赛,期待你们更加精彩的表演。时间无情,结局难料。人生一世,旅途未知。时间的重量让你们谨慎的走好每一步路,人生的旅途中,诸多欢笑与泪水默默承受。唯有经历,方能懂得。人生中的风风雨雨,你们一一经历,未来路途中的坎坷遭遇也愿你们可以一一涉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遇见自己眼中的风景,还原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半决赛现场,你们尽情的展露自我,不掩饰,不矫情。你们的风采,我们留在心底。村上春树曾言,“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章,如同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你们的演讲,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一定会有瑕疵,一定会有失误。倘若晋级决赛,请你们好好准备,以更加崭新的面貌展现自己。倘若,你们没有发挥好,没关系,还有下次,没有什么比认认真真的犯错更加有意思了。不必失落,重整旗鼓,你会越来越好。

无论你们的结果是什么,都无碍于这一次参与,都无悔这一番经历。半决赛已经完满结束,感谢同学们的参与,评委的到来,以及工作人员的辛劳。敬请关注芒种演讲辩论协会,第二十六届校“风采杯”演讲决赛,更多精彩,欢迎围观。校“风采杯”给你这个独特的平台,因每一个有故事的你。12月2日(周六)上午九点半,让我们去发现每个独一无二的“你”,为每一个参赛选手加油!校“风采杯”,因你而在。

篇9:校风作文600字

“哇!——”学校里刮起了几阵“风”,很热闹,也把同学们刮得东倒西歪的,让我带你看看——

转笔“风”

下课了,男同学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原来是在比赛转笔。你看,直挺挺的笔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在他们的食指、拇指和中指之间旋转,比电风扇转得还要快。有的同学连续转了好几分钟,笔都没有掉在地上,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道谁又有了新创意,在笔的一边系上了一些轻巧又美观的小丝线,这样笔转起来,犹如一个专业的舞者……

折纸“风”

纤柔的女生也不示弱,课间折起了纸。她们张开那些纤纤的手指,一张张颜色不同的彩纸,在她们的巧手下,一折、一撕、一粘,小巧玲珑的千纸鹤,绚丽多彩的紫兰花,栩栩如生的小猫咪……一个一个地诞生了。“你做得真好!”“你的也不错!”“你教我做吧!”女生银铃般的声音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飞出教室,飞出校园。

毽子“风”

一些爱运动的女生,在教室外面踢起了毽子。瞧,我们班的郭XX该踢了,只见她右手托着毽子,向上一抛,左脚一抬,就开始踢了。“一个、两个、三个、四个……”啦啦队的喊声惊天动地。其他人各个踢得都很好,有的只是简单的踢毽子,有的踢“欠数”,有的踢“双飞”……“24个!”一个女生说道。剩下的女生都惊呆了,有的小声说:“太多了,玩不起了,跑吧!”那些女生眨眼间就不见了。

这些“风”愈刮愈烈,给学校增添了许多欢乐声和活力,也正是因为这些“风”,同学们更加热爱学校了!

篇10:校风作文600字

那天上课,不经意间望见了教室前翠绿的树上有几片金黄的叶子如金色的蝴蝶般随风摇曳。噢——秋天来了,秋天走进了母校。

学生们在做试卷,我把目光从孩子们奋笔疾书的身上移向了阳光明媚的母校。

秋分三色。初秋,还欠成熟,像淡淡的柠檬黄;中秋,正值壮年,像暖暖的金黄色;到了深秋,已步晚年,像浓浓的大红色,

美丽的母校,这时,也出现了那最寻常不过的落叶。一片,两片,三四片,仔细听去,她们仿佛在说:“耶!下课了,我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了!”在温暖的初秋的风中欢呼着,嬉戏着。一阵风吹来,把落叶们都从冰冷的水泥板上卷起来了,带着这些小精灵在天上翻几个筋斗,舒展舒展僵硬的身体,飞上几圈,咯咯地笑着,这风,便是她们最好的玩伴了。

在空旷的操场边,最多的,就是这些小草儿了。不过这时,她们已褪去了那层碧绿的衣衫,换上了黄绿相间的秋装,迎接着秋光的沐浴。操场上,如同无数片杂色飘移的树叶一般的`男孩子们,呼喊着,追逐那蓝白相间的足球,绿茵茵的塑胶场地上,便书写成秋光下跳跃灵动的音符。操场边上,几个小女孩在捡拾刚刚飘落到地上的金黄的银杏叶片,几个人大概在比谁捡的叶子漂亮吧,脸上洋溢着秋光一样美丽漂亮的笑靥。咯咯的银铃般的笑声里,又如同银杏叶一般飘走了。

隔壁班级突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是呀,古人总是悲秋,刘禹锡的《秋词》却道出了我对秋的理解。不是吗,秋光秋声中,农民们热火朝天地忙碌在金色的收获里;工人们勤勤恳恳地工作在岗位上;教师们在孜孜不倦地辅导着学生们老人们无忧无虑地徜徉在金色中;孩子们快快乐乐地追逐在秋风中。这难道不是“秋日胜春潮”吗!

于是,我的思绪也随同那排云一鹤直上碧霄了。

母校的秋天,活力的秋天,美丽的母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